《十面埋伏》音乐奖赏
十面埋伏古曲赏析
十面埋伏古曲赏析十面埋伏古曲赏析《十面埋伏》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乐曲描写了公元前202年楚汉垓下决战的情景。
以下是十面埋伏古曲赏析,欢迎阅读。
《十面埋伏》描绘了楚汉相争中垓下之战的情景。
是琵琶曲的典型代表。
所以正确理解《十面埋伏》的音乐形象有利于了解我国优秀音乐文化悠久传统,培养热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弘扬继承祖国悠久文化及音乐文化的意义。
二、正文《十面埋伏》作为古曲的典型代表。
身为当代中师学生对于这一类音乐的鉴赏力十分缺乏。
对于古曲的欣赏也可以说是一窍不通。
首先,不了解琵琶这类乐器。
其次,不了解它的音乐背景。
再次,不懂得欣赏。
一曲完结,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完全不理解其中的美妙和精髓。
那么,该从哪些方面对《十面埋伏》进行赏析呢?琵琶古曲主要从它的曲式结构、演奏乐器、节奏、音色以及音乐背景等方面进行赏析。
本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垓下决战的情景。
《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重点段落是:“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乐曲激昂、气势磅礴;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项羽,重点段落是:“楚歌”、“别姬”,乐曲沉闷悲壮。
全曲气势恢宏,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
全曲分13段:1、列营(分营、擂鼓、掌号、马蹄声);2、吹持;3、点将;4、排阵、走队;5、埋伏;6、小战;7、呐喊;8、大战;9、败阵(垓下楚军被重重包围,项羽败阵);10、乌江自刎;11、争功;12、凯旋;13、回营。
全曲13个段落还可分成三大部分。
乐曲从战争的准备阶段开始,节奏由慢渐快,以琵琶模拟战鼓声、浑厚雄壮;接着是一段吹打乐,全用轮指演奏模拟号角声。
然后进行排阵、点将等等,这都是古战争中必有的内容。
整曲来看,又有“起、承、转、合”的布局性质。
第一部分含五段为“起、承部”,第二部分含三段为“转”部,第三部分含二段为“合部”。
真正精彩激烈的在作战部分:埋伏表现了伏兵重重、楚军被围得水泄不通的情景,然后是到九里山大战是全曲的高潮,运用琵琶高超复杂的绞弦技巧真实的再现了战争的惨烈:人仰马嘶声、兵刃相击声、马蹄声、呐喊声等等,惊心动魄,让人振奋。
琵琶名曲十面埋伏
琵琶名曲十面埋伏《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堪称曲中经典。
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
今天为大家带来琵琶曲《十面埋伏》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十面埋伏出处此曲最早见于1818年出版的华秋萍《琵琶谱》,1895年出版的李芳园编订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将它改名为《淮阴平楚》。
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而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
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
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画面。
早在十六世纪末,明代王猷定在《四照堂集》一书中就记述了当时琵琶名手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的生动状况:“《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
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落涕之无从也。
其感人如此。
”这段文字说明,《十面埋伏》的内容、结构和音乐形象与《楚汉》一曲所描述的大体一致,证明它的流传年代是十分悠久的。
十面埋伏赏析全曲分13段:1.烈营(分营、擂鼓、掌号、马蹄声);2.吹打;3.点将;4.排阵;5.走队;6.埋伏;7.小战;8.大战;9.项王败阵;10.乌江自刎;11.从军奏凯;12.诸军争功;13.得胜归营。
各种乐谱在曲名、段落划分上会有不同,但全曲本身大同小异,最后的3段也常被删除。
全曲13个段落还可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突出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其中包括:“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五小段;第二部分为本曲的核心部分,形象地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战斗场面,包括“埋伏”、“小战”、“大战”三小段。
十面埋伏赏析
十面埋伏赏析摘要:一、引言二、十面埋伏的背景介绍三、十面埋伏的乐曲结构四、十面埋伏的旋律特点五、十面埋伏的演奏技巧六、十面埋伏的审美价值七、十面埋伏在我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八、结论正文:【引言】“十面埋伏”是我国著名古曲,源自战国时期,历经千年传承,已成为琵琶演奏的经典之作。
乐曲描绘了战争时期的紧张氛围和勇士们的英勇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性。
本文将对十面埋伏进行详细赏析,以揭示其独特的魅力。
【十面埋伏的背景介绍】十面埋伏原名“楚汉争霸”,描绘了楚汉战争中,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事迹。
乐曲通过对战争场面的刻画,展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英勇。
在古时,此曲主要用于鼓舞士气、激励战士,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十面埋伏的乐曲结构】十面埋伏共分为三个部分:引子、主体和尾声。
引子以激昂的旋律为基调,描绘了战争即将爆发的紧张氛围;主体部分通过丰富的音色和节奏变化,展现了战争的波澜壮阔;尾声则以悠扬的旋律,表达了战争胜利的喜悦。
【十面埋伏的旋律特点】十面埋伏的旋律激昂、高亢,富有力量感。
在演奏过程中,琵琶手需运用多种技巧,如弹、挑、扫、拂等,使乐曲表现出丰富的音色和层次。
同时,乐曲中的节奏变化多样,既有快速的拨弦,也有慢板的抒情段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十面埋伏的演奏技巧】在演奏十面埋伏时,琵琶手需具备较高的技艺。
如引子部分的快速拨弦,需要熟练掌握琵琶的基本技巧;主体部分的连续跳跃音,则需运用扫弦和拂弦等高级技巧。
此外,演奏者还需具备较强的音乐表现力,才能将乐曲中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十面埋伏的审美价值】十面埋伏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富有艺术魅力。
通过聆听十面埋伏,观众既能感受到古代战争的雄壮气势,又能领略勇士们的英勇精神。
在我国音乐史上,十面埋伏堪称一部传世之作。
【十面埋伏在我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十面埋伏在我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作为琵琶音乐的代表作品之一,它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琵琶曲《十面埋伏》分析
琵琶曲《十面埋伏》分析琵琶曲《十面埋伏》是我国重要的古代音乐文化遗产,也是我国灿烂文化艺术宝库中琵琶曲作品的杰出代表。
作为曲调激昂澎湃的琵琶武曲,它所描写的是公元前202年秦末楚汉相争中垓下决战的战争场景,在这场战争中刘邦运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将项羽的楚军逼上绝境。
《十面埋伏》是以刘邦带领的汉军作为歌颂对象,充分展现了汉军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壮的气魄以及奋勇杀敌的宏大场面,主要从战前准备、争斗过程和战争结束三个层面表现垓下之战宏伟激昂的场面。
一、琵琶曲《十面埋伏》所表现的历史背景公元前202年,刘邦的汉军与项羽的楚军共同逐鹿中原,在楚汉相争的最后阶段,刘邦汉军占到了绝对的优势,而项羽楚军则困在垓下一隅。
刘邦部下的将领韩信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穷途末路的楚军与汉军展开了最后的激烈厮杀。
琵琶曲《十面埋伏》就是根据这一段历史情景谱写的,主要反映垓下之战的全部过程,充分展现了垓下之战的宏大场面与激烈悲怆的厮杀场景。
在秦朝末年,即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各地群众揭竿而起,纷纷想要推翻秦朝统治,发展到后来,形成了以刘邦、项羽为领导的两个最强大实力的军队力量,为了争夺天下,两军多年征战。
到公元前202年,刘邦以绝对的战略优势将项羽的楚军困在垓下,军师张良运用“四面楚歌”的方式,使楚军听到家乡的歌曲,从而瓦解了楚军的军心,使楚军军事力量涣散殆尽。
项羽听到楚歌以为楚地尽失,上演了霸王别姬的一幕,项羽知道大势已去,便突出垓下,结果在汉军的追杀过程中自刎于乌江。
琵琶曲《十面埋伏》主要通过慷慨悲壮的曲调再现那段惊心动魄的战争历史,将项羽与刘邦的决战故事进行记录并保存流传下来。
二、琵琶曲《十面埋伏》曲式结构分析(一)引子以及战前准备阶段《十面埋伏》琵琶曲的引子主要是指曲子的前面四段,主要内容有“列营”“擂鼓”“掌号”和“放炮”。
这四部分曲调内容在弹奏过程中主要采用“轮拂”的弹奏技法,通过反复地渐进地轮拂弹奏将旌旗密布、士兵排列、鼓角争鸣的壮阔古战场场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琵琶曲《十面埋伏》赏析
琵琶曲《十面埋伏》赏析
《十面埋伏》是由明代著名琵琶音乐家诸水仙所创作的一首琵琶曲,也是中国文化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之一。
曲调婉转悠扬,富有感染力。
配以叮当铛铛的铜鼓声和尖锐刺耳
的笛子声,令人感觉仿佛置身于战场上,既沉浸在悲壮的氛围中,又
感受到了英雄们的壮烈。
曲中描绘的是杨家将领导的抗金武将在潼关十面埋伏中与金兵激
战的故事。
武将杨业决定埋伏敌军十面,从而使得包围他们的金兵惨
遭失败。
歌曲中较为经典的段落为“雁塔新碑,烈士千家。
玉门关外,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这一段落幅员声势恢宏,令
人回味无穷。
《十面埋伏》作为一首传统琵琶曲,其美丽的旋律和激情澎湃的
曲调在世界音乐领域中享有极高声誉。
同时作为一首反映英雄楷模、
爱国情怀的音乐,它也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经典的代表作之一。
《十面埋伏》音乐作品鉴赏论文
音乐基础与作品欣赏班级:11经济本3 姓名:应雅月学号:11304423342 评价:通过一学期的《音乐基础与作品欣赏》的学习,我了解到很多关于音乐的基础知识,能识别一些简单常见的乐器,会看乐谱。
每节课都会听一些平时可能不大会听的音乐作品,重新认识了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音乐家,对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莫扎特、斯美塔那、刘德海等等。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一门课程可以更好的提升我们的品味和气质,喜欢这样的课程。
简单地说,我认为这门课很有必要,我受益匪浅。
赏析的曲子:《十面埋伏》《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堪称曲中经典。
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
此曲最早见于1818年出版的华秋萍《琵琶谱》,1895年出版的李芳园编订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将它改名为《淮阴平楚》。
《山海经·卷七·海外西经》中提到一个神话中的天神,“刑天与天帝争,帝断其首,乃以乳为目,操干戚以舞。
”后人说,“干戚之舞,猛志常在。
胸腹代首,天刑何有于我哉?”陶渊明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样的诗句。
每当看到这些文字,总令人想起历史上一位惊天动地的人物,这个人也一样的“猛志常在”,有“力拔山兮气盖世”超凡气概,虽然最后失败,却在历史上留下耀眼的身影。
这个人就是项羽。
华夏如果有一个战神似的人物,项羽无疑应属第一人选。
项羽具有不可一世的胆识和气势,古今少有。
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暴秦的终结者。
诚如太史公所言,“(项羽)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做为暴秦的终结者,项羽创造了很多奇迹。
例如巨鹿之战,面对秦军,诸侯皆惧。
唯项羽率领楚军迎战强大的秦军。
从秦二世三年十一月项羽任上将军渡河北上起,至这年七月章邯投降为止,历时九个月,先后全歼王离军,收降章邯军,使秦军的全部主力丧失殆尽,为推翻秦皇朝创造了条件。
琵琶曲十面埋伏赏析及演奏视频
琵琶曲十面埋伏赏析及演奏视频《十面埋伏》是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其演奏为独奏,乐曲激烈,震撼人心,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赏析琵琶曲《十面埋伏》呢?下面就跟随店铺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琵琶曲《十面埋伏》赏析的相关内容吧!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相关赏析杜牧《题乌江项羽庙》诗云:“胜败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豪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很为项羽惋惜,他认为胜败“不可期”,是兵家常事,假设项羽渡江,也许会象当年兴兵抗秦那样卷土重来。
而王安石则反其意而行,他在《叠题乌江亭》中说:“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谁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与杜牧的看法恰恰相反,为史家正论。
但杜诗表现了一种死中求活的心志,读来更令人荡气回肠。
以上无论是琴曲还是诗,都有两种不同的立意。
后世的观点中有的扬刘抑项,为刘邦唱赞歌;也有的抑刘扬项,为项羽献挽歌。
这种对立,折射出两种不同的英雄史观。
即对历史终结者和历史建构者所采取的不同态度。
事实上,“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不过是文人的咏叹罢了。
当年是天下人共反强秦,楚霸王几乎靠一己之力,打垮了秦帝国的军队,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而如今,刘邦携天下之众,而自己众叛亲离。
战乱日久,天下人心思定,势易时移,时局已非当年八百江东子弟起兵抗秦可比。
项羽已经彻底丧失了争天下的资本。
朱光潜说:“悲剧人物一般都有非凡的力量,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常常代表某种力量或理想,并以超人的坚决和毅力把它们坚持到底。
”项羽至死不承认自己的过错,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也许这才是项羽。
在《十面埋伏》高昂的曲调中,传来的不仅仅是胜利者的欢快的号角,还有失败者非凡的气概。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整曲来看,又有“起、承、转、合”的布局性质。
第一部分含五段为“起、承部”,第二部分含三段为“转”部,第三部分含二段为“合”部;明代王猷定《汤琵琶传》中,记有被时人称为“汤琵琶”的汤应曾弹奏《楚汉》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
琵琶作品《十面埋伏》的曲式与作品分析
琵琶作品《十面埋伏》的曲式与作品分析(一)曲式结构分析在《十面埋伏》琵琶曲中,其为我国传统的大型套曲曲式结构,共包括三大部分,也是十三段,其中第一大的部分是战前的准备,这里的四小段把士兵的列阵和旌旗飘扬的战前场面进行了有效的烘托;第二大的部分是战争的过程,通过壮阔激昂的音乐把战场中相互厮杀和万马奔腾之景进行了有效的展现,且在大战部分,描绘出四面楚歌下的楚军将士浓郁的思乡情景,显得更加凄美和悲壮;第三大的部分是战争的结束,包括了凯旋和收兵回营,主要描绘汉军胜利后凯旋而归之景,对胜利后的欢乐气氛进行了表露,此段节奏同前两部分对比是相对舒缓的。
(二)作品分析本曲主要运用的是浦东派的演奏方式,该版《十面埋伏》一共有18段,共分成了四大部分,分别是引子、准备、交战和凯旋。
第一部分:引子一—乐曲中的《列营》《擂鼓》《掌号》《放炮》四段。
此四段是《十面埋伏》乐曲的引子部分。
在该部分中,需要使用各种琵琶演奏的技巧来展现战争筹备时期的紧张和繁忙的场景。
例如,需要运用“轮拂”来拉开整曲的篇章;运用“拂轮”的手法表现节奏渐快的节奏以及激奋人心的长音,这就意味着战争场面一触即发,而锵锵的节奏和古代的战鼓有异曲同工之处,并通过节奏的调整以及调式的来回切换来增加曲子的节奏,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使得听众感觉到大战来临前的慌乱和揪心。
此时,通过改变曲子的旋律,速度再进一步加快,同时之前的高音渐变到低音,旋律一直慢慢改变,目的是将整个曲子的推力进行提升,也就预示着风雨欲来的感觉,将人们对战争的期盼、恐惧、焦虑、疑惑等各种心态推到一个极态。
第二部分:准备。
这一章节是《十面埋伏》的主要部分。
《打开门》也是曲子的主要旋律,而其他《点将》部分的旋律变化都是围绕着《打开门》进行的。
在这一章里,乐曲的节奏性就很快,同时抒情的氛围也比较浓,而曲子的旋律则以恢弘肃穆为主。
这也体现了军队的军威和军容。
在这一章里,运用的演奏技巧的目的是为了能将军队的威武雄壮以及气势豪迈得以体现。
琵琶曲_十面埋伏_赏析
◎孙莉琵琶曲《十面埋伏》赏析《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独奏曲,乐曲中情景交融、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刀光剑影、人鸣马嘶的古战场场面。
在传统琵琶曲中,《十面埋伏》以其壮丽辉煌、雄伟奇特的乐曲风格和“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艺术魅力成为深受世人喜爱的古典琵琶曲。
一、琵琶曲《十面埋伏》表现的历史背景公元202年,汉军刘邦、楚军项羽逐鹿中原,争霸天下,汉王刘邦以韩信为将,在垓下设下伏兵,楚汉大军在此进行了激烈的决战。
琵琶曲《十面埋伏》就是根据该段历史情景改编而成的。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各地群众纷纷响应,最后刘邦、项羽成为实力最为强大的两支力量,两军进行了长达数年的对战。
公元202年,刘邦重用谋士张良在垓下设下埋伏,将项羽引入埋伏之中。
张良让一些会说楚地方言的汉军士兵在楚营外唱楚歌,用箫吹奏楚曲,楚军士兵听闻故乡歌曲,思家厌战,军心涣散,斗志瓦解,许多楚军士兵逃离战场。
霸王项羽听到悲凉的歌声以为楚地尽失,不仅潸然泪下,项羽的爱姬虞姬因怕连累项羽,举剑自尽。
项羽见大势已去,爱姬已死,想突出重围重返江东,汉军紧追其后,在九里山决战时,项羽终因寡不敌众,在四面楚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自刎于乌江。
慷慨悲壮的乐曲中霸王项羽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刘邦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西汉王朝。
历史虽已远逝,但《十面埋伏》却以琵琶独奏曲的形式永远地记录下这一段历史,并永远流传了下来。
二、琵琶曲《十面埋伏》赏析《十面埋伏》虽称之为琵琶武曲,但曲中表现的并非只是厮杀的场面,其中也有许多细腻的、凄美的情感场景,乐曲中表现的既有战争的残酷,又有生离死别的动人情感的描绘。
虽然战争是残酷的、无情的,但人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以人的情感的表现来衬托战争的残酷,既突出了战争的雄浑气势,又恰当地刻画出动人的柔美气质。
[1]《十面埋伏》乐曲真实展现了中国历史战争的恢弘与壮观。
音乐鉴赏《十面埋伏》
音乐鉴赏《十面埋伏》
音乐鉴赏《十面埋伏》
【简介】
《十面埋伏》是中国著名音乐家、作曲家郭文景创作的一首古典音乐作品。
该作品于2010年首次亮相,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深入人心的旋律而广受好评。
《十面埋伏》的音乐曲调适宜于各种演奏形式,包括管弦乐队、合唱团和独奏等。
【内容细化】
1. 第一章:前奏
- 前奏以慢速的进行开始,以柔和的钢琴音韵引出主旋律。
- 通过独奏器乐的音色和和弦的运用,衬托出山林的宁静景色。
2. 第二章:主题部分
- 主题部分以弦乐器和木管乐器的对话方式展开。
- 旋律优美动人,灵感来源于中国古典音乐。
- 运用大胆的音程跳跃和不同乐器的配合,增强了整个章节的活力。
3. 第三章:快板
- 第三章节以快速的节奏和强烈的鼓点开始,营造出紧张的氛围。
- 主要运用管弦乐团演奏,通过紧凑的编曲和和弦的重复,加强了音乐的冲击力。
4. 第四章:高潮部分
- 在第四章节中,音乐逐渐达到高潮。
- 通过增加乐器的数量和音量,音乐的张力进一步增强,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激烈与残酷。
- 弦乐器和铜管乐器交替演奏,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氛围。
5. 第五章:尾声
- 尾声中,音乐渐渐恢复平静。
- 以柔和的音调和较慢的速度将整首音乐作品落到终点,给人一种回归和解脱的感觉。
【附件】
- 本文档附带音乐视频或音频文件供参考鉴赏。
【法律名词及注释】
- 版权:指对作品享有的法律保护,包括音乐作品、文字、图像等。
- 侵权:指未经作者授权而擅自使用或传播他人作品的行为。
(完整版)琵琶曲《十面埋伏》鉴赏
激情的诗篇--《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一个久远的声音从历史深处隐然传来。
琵琶,一件古老而又奇特的乐器,发出琮琮的声音,仿佛阅尽沧桑、饱经世事的老人,又若热情奔放、慷慨激越的青年。
它是弹奏乐器。
初时,以右手向前弹为琵,向后弹为琶。
秦、汉以来,曾作为多种弹弦乐器的总称。
本是一个敏感又多情的尤物,在别的物只是模糊记着的事情,然而,在它善感的心灵中,已反复而深深地镂刻在回忆的心版上了.更何况,这不是—个童话、一个故事,是一段撼天动地的史实.也许,沉静的钢琴在弹着巴赫,优雅的长笛在吹着莫扎特,大气磅礴的交响乐队在合奏着贝多芬,然而,只有它,只有琵琶,依然在娓娓地叙述着《十面埋伏》这个中国的古老故事……《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优秀代表作。
在传统琵琶曲中,文曲一般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缓,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细腻的情感,而武曲则结构精致绵密,旋律层次分明,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因而,琵琶曲《十面埋伏》气势雄伟激昂,风格旖旎壮美,艺术形象生动鲜明,是古典音乐的瑰宝.时间老人拉开历史的帷幕,月的魔指轻轻触动琴弦,音箱里便有和弦嗡嗡嘤嘤的攒动,天籁之音缓缓而来。
走进音乐世界的主人翁是刘邦、项羽。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中,秦王朝宣告灭亡。
此时,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激烈的逐鹿中原、争霸天下的斗争。
当以修筑万里长城而著称的秦始皇的泱泱车队路过时,虽无大名却有大志的两个人物在赞叹之余,同时发出了不同的豪言。
“大丈夫当该如是也!”刘邦说.“彼可取而代之!”项羽说。
说前一句的较工于心计,说后一句的则多些率直。
鸿门宴之时,项羽大军40万,刘邦仅有10万。
当时,项羽若依范增之计,杀掉狡诈多谋的刘邦,便不会有后面的楚汉之争,而心高气傲的项羽却犹豫不决,失去了一次重要的机会,以致放虎归山,使之形成了与自己抗衡的军事阵营。
琵琶古曲《十面埋伏》艺术赏析
琵琶古曲《十面埋伏》艺术赏析琵琶古曲《十面埋伏》艺术赏析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也是最富于特点的弹拨乐器之一,以其丰富的演奏技巧与独特的表现力被誉为“弹拨乐之王”。
琵琶古曲《十面埋伏》以其丰富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流派纷呈而流传于世,至今还深受世人的喜爱。
一、历史渊源秦王朝灭亡之后,以项羽和刘邦为代表的两大军事集团,为了争夺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进行了殊死搏斗,并于公元前202年在垓下(今安徽省境内)进行了一场决战。
汉军刘邦运用“十面埋伏”之阵法围攻以项羽为代表的楚军,项羽兵力孤弱、迎战不利。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1]歌声传入楚营,营内军心涣散,士兵纷纷投向汉军。
项羽收集残部,星夜突围,麾下壮士只有八百余人。
天明,刘邦发现项羽已逃,令五千兵骑追,至乌江边,展开最后搏斗,项羽遍体鳞伤,寡不敌众拔剑自刎,刘邦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并建立了继秦王朝之后的又一封建社会——西汉王朝。
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就是人们根据这一历史故事创作的著名乐曲。
乐曲以小标题的形势如[列营]、[吹打]、[点将]、[排阵]、[埋伏]、[小战]、[大战]等,对全曲的故事情节起到了一种指向性的作用。
全曲气势宏大,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把千军万马、杀声震天的悲壮古战争场面描绘的有声有色、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使人如身临其境,并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
二、演奏技巧中国古代音乐常以“口传心授”的形式来传播音乐,由此产生出众多的流派,而各个流派在技巧上均有所不同。
仅《十面埋伏》就分为浦东、崇明、汪派等四个版本。
以汪派为例,全曲共分为九个部分:[列营] 全曲从模拟鼓声的手法开始,给人以震撼的感觉。
乐曲采用“半拂轮”的技巧,由慢及快,连续不断,立刻把人带到了空旷的原野和安营扎寨的战争前奏中,其节奏自由,力度最强。
《十面埋伏》琵琶武曲赏析-音乐论文-艺术论文
《十面埋伏》琵琶武曲赏析-音乐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十面埋伏》最早称为《四面埋伏》,和四面楚歌一样,四面表示的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后在《南北派秘本琵琶谱真传》中将原本四面改为十面,十面指的是一种战场用兵制敌战术。
《十面埋伏》中,为了表现气氛的紧张激烈,大量运用了扫拂、推拉弦和满轮技法,将十面埋伏的意境表现得生动形象,彷佛置之实境。
在《琵琶行》中,诗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描写的正是《十面埋伏》中的扫、拂技法。
一、《十面埋伏》历史背景《十面埋伏》是以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垓下大战为背景,刘邦听从谋士张良计策,在垓下设下埋伏,引项羽深入埋伏圈。
其中汉军通过唱楚歌来扰乱楚军军心,项羽军心尽失,大败已是必然。
大战中楚军败局已定,项羽爱姬虞姬因怕连累项羽自尽,项羽痛失爱姬,突围无能,遂拔刀自刎吴江,刘邦取得了胜利。
《十面埋伏》是从汉军角度出发,记录了这一旷世之战。
二、《十面埋伏》赏析《十面埋伏》虽是琵琶武曲,但其中也掺杂了些许凄美的情感场景,乐曲中既有兵马嘶鸣,又有柔肠寸断、生离死别。
战争是残酷的,不仅仅是通过在对大战中激烈的场面描绘来衬托,还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来烘托战争的无情。
在历史的洗练下,《十面埋伏》在琵琶演奏风格方法上也发生了改变,产生了不同流派,本文是以浦东派中《十面埋伏》曲目为分析乐曲。
浦东派《十面埋伏》分为十八段,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子,分别是列营、擂鼓、掌号、放炮;第二部分为战前准备,分别是吹打开门、点将、排阵、埋伏;第三部分是激烈的交战,从第九段的小战到第十六段吴江;第四部分是乐曲最后两段,为战后凯旋,分别是凯旋、收阵回营两段。
(一)第一部分--引子这四段为人们营造了整列有序的士兵阵容,鼓角争鸣,蓄势待发的场面。
以轮拂为开头拉开乐曲序幕,开头彰显快节奏强有力的紧张氛围;随后通过拂轮描绘出汉军擂鼓吹角先声夺人的场面,将战前军阵肃穆紧张强悍的氛围渲染出来,一声声战鼓响彻天空。
十面埋伏音乐鉴赏
十面埋伏音乐鉴赏也许,沉静的钢琴在弹着巴赫,优雅的长笛在吹着莫扎特,大气磅礴的交响乐队在合奏着贝多芬,然而,只有琵琶,依然在娓娓地叙述着《十面埋伏》这个中国的古老故事……《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
是琵琶武曲的顶峰之作,它用音乐叙事的手法完美地表现了名闻古今的楚汉之战,琵琶的演奏手法在此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
《十面埋伏》表现的是公元202年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大战的情景,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
据《史记》载,在垓下大战中,刘邦的汉军以30万的大军包围了只剩下10万人马的楚军,并设“十面埋伏”的阵法,将地处四面绝壁的垓下大营团团包围,使项羽陷入重围。
深夜,箫声起处,汉军利用四面的楚歌来瓦解对方的斗志。
楚营的官兵听到熟悉的乡音,思念父母妻儿之情油然而生,又见内无粮草,外无救兵,于是纷纷逃走。
夜半时分,自知败局已定的项羽与虞姬诀别,仓皇突围。
刘邦命数千铁骑穷追不舍,最后,在乌江边展开了生死决斗,项羽终因寡不敌众,拔剑自刎。
琵琶曲《十面埋伏》用深刻的音乐语言和演奏技巧,再现了这一战役的全过程。
琵琶用它清丽圆润的声响,含着泪,淌着血,悲壮地、如泣如诉地弹出一节节短歌,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形式,全曲有十三个章节: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
琵琶开始在高音区使用“轮拂”的手法,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
军营垒垒,战旗猎猎。
此后,又用多种手法,表现了擂鼓三通、人声鼎沸、军炮齐鸣、铁骑奔驰等有声有色的壮观场面。
“吹打”是全曲中旋律性较强、气息宽广雄壮的曲调,琵琶用细腻的“轮指”奏出的长音,模仿古代军中筚篥的吹奏,形象地再现了汉军由远而近、浩浩荡荡、气壮山河的威武军容。
“点将”、“排阵”和“走队”,以整齐紧凑的节奏,富于弹性跳跃的音调见长,琵琶用“扣、抹、弹、抹”的组合指法,演奏十六分音符节奏,又用“摭分”、“摭划”的指法,描绘出调兵遣将的情景和穿着胄甲、手持剑戟的士兵们在操练中迅速变换队形和矫健有力的步伐。
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
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1. 《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哇塞,当那琵琶声响起,就好像千军万马奔腾而来,你能想象那种震撼吗?就如同在战场上,感受着金戈铁马的冲击!比如电影里的宏大战争场面,不就是这样让人热血沸腾嘛!这十面埋伏琵琶曲啊,真是绝了!2. 《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嘿,听这十面埋伏琵琶曲,那急促的节奏,岂不是像我们着急时的心跳?就像百米冲刺时的紧张感!你听,那一段段旋律,仿佛在讲述着惊心动魄的故事,难道不让你着迷吗?3. 《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哎呀呀,这十面埋伏琵琶曲可真是神了!每一个音符都好像有魔力,把你拉进那个充满硝烟的战场,这像不像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一样神奇呢?真的太不可思议了!4. 《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哇哦,十面埋伏琵琶曲里的转折起伏,不就跟坐过山车一样刺激吗?一会儿高一会儿低,让你的心情也跟着起起落落!听着它,你不觉得特别带劲吗?5. 《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嘿哟,这琵琶曲中的气势,简直了!就好像汹涌澎湃的海浪,不断冲击着你的耳朵,这和大海的澎湃是不是很像呀?真是让人惊叹不已!6. 《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哎呀,当我第一次听到十面埋伏琵琶曲,我就被震撼到了!那感觉,就像突然被闪电击中一样,这和你遇到特别惊喜的事情时很像吧?真的是太牛了!7. 《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哇,十面埋伏琵琶曲营造的氛围,真的是太浓厚了!仿佛让你置身于古代的战场,这不就像你穿越到古代去打仗一样吗?想想都觉得好刺激呀!8. 《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嘿,你听听这琵琶曲里的细节,多丰富啊!就像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你面前展开,这和那些精美的画作有啥区别呢?简直妙不可言!9. 《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哎呀呀,这十面埋伏琵琶曲的魅力,真的是无法抵挡!它能让你一会儿紧张,一会儿兴奋,像不像坐旋转木马一样好玩呢?真的太有趣了!10. 《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哇哦,听了这么多次十面埋伏琵琶曲,每次都还是会被惊艳到!它就像一个永远挖不完的宝藏,总能给你带来新的惊喜,难道不是吗?我觉得这十面埋伏琵琶曲真的是经典中的经典!。
《十面埋伏》乐曲赏析
《⼗⾯埋伏》乐曲赏析《⼗⾯埋伏》乐曲赏析 《⼗⾯埋伏》是⼀⾸著名的⼤型琵琶曲,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乐中是罕见的。
以下是⼩编为⼤家收集的《⼗⾯埋伏》乐曲赏析,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埋伏》乐曲赏析1 《⼗⾯埋伏》是⼀⾸著名的⼤型琵琶曲,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乐中是罕见的。
这⾸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两⽅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决战时,汉军设下⼗⾯埋伏的阵法,从⽽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刎乌江这⼀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成的。
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次有名的战役。
秦朝末年,陈胜吴⼴揭竿⽽起。
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猛烈打击下,秦王朝宣告灭亡。
此时,刘邦的汉军和项⽻的楚军展开了逐⿅中原、雄霸天下的⽃争。
到公元前202年,楚汉双⽅已进⾏了长达数年的战争,由于西楚霸王项⽻骄矜、优柔寡断⽽⼀再坐失良机,错过了消灭刘邦汉军的机会,⽽刘邦却从⼏次全军覆没中死⾥逃⽣,⽽⼜重整旗⿎。
到垓下决战时,刘邦以三⼗万的绝对优势兵⼒包围了项⽻的⼗万之众。
深夜,张良吹箫,兵⼠唱楚歌,使楚军感到⾛投⽆路,迫使项⽻率⼋百骑兵连夜突围外逃,⽽汉军以五千骑兵追击,最后在乌江边展开⼀场决⽃,项⽻因寡不敌众⽽拔剑⾃刎,汉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琵琶曲《⼗⾯埋伏》出⾊地运⽤⾳乐⼿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是⼀幅⽣动感⼈的古战场⾳画。
《⼗⾯埋伏》最早见于记载的是1818年出版的《华秋苹琵琶谱》,1895年出版李⽅园编订的《南北派⼗三套⼤曲琵琶新谱》中将它改名为《淮阴平楚》。
但这是⼀⾸在民间流传的传统乐曲。
早在⼗六世纪末,明代王猷定在《四照堂集》⼀书中就记述了当时琵琶名⼿汤应曾演奏《楚汉》⼀曲的⽣动状况。
⽂中写出道:“《楚汉⼀曲》,当其两军决⽃时,声动天地,⽡屋若飞坠。
徐⽽察之,有⾦声、⿎声、剑弩声、⼈马辟易声,久之,有怨⽽难明者为楚歌声;凄⽽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陷⼤泽有追骑声;⾄乌江有项王⾃刎声;余骑争项王声,使闻者始⽽奋,既⽽悲,终⽽落涕之⽆从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鉴赏
----《十面埋伏》在众多琵琶名曲中,我则犹其偏爱《十面埋伏》,乐曲描述了公元202年,楚汉在垓下决战时,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的历史故事.乐曲宛如一篇跌宕起伏,荡气回肠,宏伟、壮美的史诗,成功再现了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和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悲凉。
《十面埋伏》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关于乐曲的创作年代迄今无一定论。
《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
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全称为《南北二派秘本琵琶真传》,又称《华秋萍琵琶谱》)。
公元202,楚汉相争接近尾声,双方会战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三十万汉军围住了十万楚军。
汉方为瓦解对方军心,就叫兵士们唱起了楚歌,楚兵大多离家已久,早已厌倦了连年征战。
楚军中有人开始唱和,军心彻底动摇。
项羽一看大势已去,已无计可施,对虞姬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则和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唱完便拔剑自刎而死。
项羽后来逃到乌江边,面对滔滔的江水,仰天长叹道:“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于是拔剑自杀,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是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音画。
琵琶曲《十面埋伏》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的形式。
全曲共有十三个小段落,每段冠以概括性很强的标题。
这些标题是:一、列营;二、吹打;三、点将;四、排阵;五、走队;六、埋伏;七、鸡鸣山小战;八、九里山大战;九、项王败阵;十、乌江自刎;十一、众军奏凯;十二、诸将争功;十三、得胜回营。
乐曲一开头便如惊电之绝光,右手在四弦上扫出一个浑厚而豪放的惊雷,紧接着高亢嘹亮的号角伴随低战鼓将你引入一个战火不断,
硝烟不绝的年代。
且听辕门画角声初动,万马蹄踏下大荒。
鼍鼓森严四边静,铁骑传呼闻将令。
一时间战场上军营如林,旌旗蔽空。
忽然,琵音骤集,在茫茫夜色下,隐藏着百万雄师。
埋伏,埋伏,日光渐渐拉开战争的帐幕。
琵琶奏出不安分的躁动,正刹那冲击驰斗正酣,怒瀑惊涛走巫峡。
在忽隐忽现,或紧或驰中勾勒出一幅刀火剑影,你拼我杀的战争场景。
忽而,战鼓声,马蹄声,号角声,喊杀声不绝于耳,战争的残酷尽显其中,好一个繁弦怒杂声突变,崛强离奇自盘旋!转眼间,冗长的轮指代替一切,似乎成败已在眼前,任凭那项王如何拼死顽抗都已无力回天了。
一时间琶音在低音区传出,刹那间一切都变得雄浑、苍凉。
失败已成定局,有道是中天摧兮力不济。
只落得九尺男儿身无颜以对江东父老,只听得美人帐下低泣,壮士军前斗短兵。
呜呼!只道那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力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忽然,琵琶奏出几个坚定有力的扫轮,好似百万大军得胜而归,一时间士气大振,凯歌高奏,有如惊天
地泣鬼神之势。
只听得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一场残酷、惊心动魄的战争以刘邦大军的胜利而告终。
苏联艺术论者卢那察尔斯基说:倘要将音乐或建筑的语言,翻译为表现着某种概念的我们的语言,就需很大的努力。
我却并不苟同。
相反,我却更相信艾涅斯库的“音乐是一种语言,它能确切地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质。
”有如《十面埋伏》,不用一个字,一幅画,便可以形象、逼真地描绘出如此声势浩大的战争。
它能用音符转化抽象,一切的难于表述在它面前都迎刃而解了。
一曲《十面埋伏》复活了尘封的历史,更让我看到的是音乐之精髓,天地律动之魂。
一曲《十面埋伏》断弦滴血,断了项羽的归路。
一曲《十面埋伏》,浩气长存,演奏了几千年。
明代王猷定在所著的《四照堂集》中是这样描绘当时的琵琶名手演奏此曲的情景:“当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
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
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
其感人如此。
”
英雄血,染红了千年的舞台,而背景上的乌江,亦漩成台下英雄的情结,绵延不绝。
多少年后,一个幽婉的女子,在梧桐更兼细雨的黄昏,思慕英雄项羽,便又禁不住眉头有些酸热,心头不由得涌动柔情,感叹道:“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琵琶声声,吟吟咽咽……
当江涛含恨离去,已停止了在大地宽广的胸襟上的哽咽时,琵琶
曲《十面埋伏》依然在弹奏、在诉说,仿佛一滴英雄泪,永久地洇润在人们的心田。
参考文献
1.《中原弦索琵琶艺术研究》著者:陈艳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2.《琵琶演奏法》著者:林石城出版社:音乐出版社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