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湘教版 第2章 第1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学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

表面形态

本讲复习脉络:

考点分层突破:

考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知识类考点——由浅入深逐层突破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 为亚欧板块、B 为太平洋板块、C 为印度洋板块、D 为美洲板块、E 为非洲板块、F 为南极洲板块。此外,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2)板块边界类型:图中M 为消亡边界,N 为生长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①图中a 是两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②图中b 、c 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沟、山脉或岛弧。

③图中d 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 2.内力作用

(1)能源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主要表现形式⎩⎨⎧

岩浆活动:形成火山堆、火山口等火山地貌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地震: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3)结果: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图文助记

内外力共同作用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

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如板块碰撞形成山脉和谷地。

外力作用使地表趋向平坦,如流水沉积使泥沙淤积。

1.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表:

(1)利用边界类型可判断某海域或两大陆之间距离的变化趋势。如红海地处板块生长边界处,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大,而地中海地处板块消亡边界,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小,其两侧的非洲大陆和欧洲大陆之间距离将逐渐变小。

(2)解释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而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因此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活动。

(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

边界。

(3)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4)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3.其他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考向1 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1.(2014·大纲全国卷)下图中K 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K 岛处于( )

A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解图流程】

【答案】 C

解题技巧

板块分布示意图的判读技巧

“两看”:一看板块名称、范围及相对位置(注意与经纬度相结合);二看板块边界类型、受力方向及附近宏观地形(如地中海、红海、新西兰南北二岛、冰岛等)。

“两关注”:美洲板块西侧的板块名称;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所在的板块。

●考向2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Ⅰ、ⅡB.Ⅲ、Ⅳ

C.Ⅰ、ⅢD.Ⅱ、Ⅳ

D[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图中Ⅰ、Ⅲ处为沉积岩,Ⅱ处是断层,Ⅳ处是岩浆岩。故Ⅱ、Ⅳ处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下图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4.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A.地热能B.风能

C.水能D.太阳能

3.D 4.A[第3题,从图中经纬度可以判断该地位于太平洋的西岸。第4题,从图例和注记可以判断该地位于板块交界处,地热资源丰富。]

考点二| 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

知识类考点——由浅入深逐层突破

读地质构造示意图,填写下列内容。

1.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其中A处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叫背斜,一般成山;由于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有时成谷。B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叫向斜,一般成谷;由于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石坚硬,抗侵蚀能力强,有时成山。

2.断层:图中C处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结构。其中E处叫地垒,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D处叫地堑,常发育成盆地或谷

地。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区别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它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回答地质构造类型时,与地表形态无关,关键是看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是否连续。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回答构造地貌时,只根据地表形态和高低状况来回答。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

1.常见的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考向1 地质构造的判断

(2015·浙江高考)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 .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 .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 .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