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基本说明
I修地理必所属模块:高中1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湖南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二章第一节
5学时数:45分钟(1课时)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壳物质组成,矿物及其基本存在形式,矿物与岩石的关系;了解三大类型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运用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常见矿物、岩石标本及图片的观察识别,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掌握一定的地理观察方法;通过绘制简单的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训练学生的地理想象能力、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与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是相互联系的,是有规律可循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内容分析:本节教材是高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中的第一节,本章内容涉及自然地理中有关物质交换、循环和能量转化,以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基本运动和转化规律,是形成基本地理规律的基础原理,在整个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本节教材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包括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地壳的物质循环两部分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重点应该是让学生明确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3、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具备相当的知识储备,有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但推理能力较差。加上由于我校位于城市,学生对地壳、矿物、岩石等概念更是缺乏感性认识,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地理实物和图片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相关内容。
4、设计思路:本节课中涉及到的地理概念较多,内容丰富但较为枯燥,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实物演示、观察、对比、归纳、讲解启发等,补充适当易于提起学生兴趣的课外常识如水晶的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内容。
三、教学过程描述
学物、矿产、岩石生区分概念,和矿石的概念及培养学其的关系。生比较归纳能力。4、学生讨论归纳:气态如天然液态如石油,气,固态如大多数矿物。
教师提问:矿物的存在形式有哪些?请举例说明。2、岩石投影:花岗岩图片。1、学生观察图通过大量实物图片,片,了解三大类教师讲述: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约12培养分钟)们往往按照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岩岩石的类型、常学生较比理地见岩石、形成原石。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如花岗岩中就.
课堂练投影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抽查。学生练习。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习巩固分(2 钟)课堂总教师引导学生们来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交学生齐答、个别让学生在自由发言结,布流本节课的收获。回答相结合。中体置课后布置作业:搜集一些矿物标本或矿物小常识,会学有所同学们之间进行交流。获的作业乐趣,(约2并将学习分钟)延伸到课外。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涉及到的地理概念较多,理论知识较多,学生一般难以理解,但通过丰富的地理图片和矿物标本,尤其是利用眼下比较流行的水晶饰物,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比较直观的感觉和认识,因此一开始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学生参与性较高,对基本概念易于理解,最终的教学效果比较好。
2、本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较多,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新课改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地理思维。
3、本节课内容虽然较为简单,但涉及范围广,知识容量较大,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图片、矿物标本让学生体会到实实在在的、有用的学习。可惜的是我们学校没有矿物标本,教师准备的标本数量不够,学生实际观察标本的时间不充足,时间安排比较紧促。给老师的教训是要做有心人,平时要注意多搜集一些相关标本。
附: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