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说课稿

合集下载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说课稿(优秀版)word资料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说课稿(优秀版)word资料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说课稿(优秀版)word资料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说课稿一、说教材【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营造充满创新活动的课堂;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本节采用问题式教学、探究学习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节为必修1第二单元第一节,对本章节来说,它是第二章的开篇,对后面几节的学习具有指导意义;在整个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对于本节所授内容来说,“岩石的类型”作为承前启后的内容存在,为地壳物质循环内容学习做下铺垫、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1)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2)学生情况: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地理学习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针对我们学生整体分析探究能力不高,个别差异大的现状,要求我们老师要更好的做好指导、引导的工作,要“小目标,快节奏”完成。

学生对枯燥的概念兴趣较低,学习中要注意知识联系实际生活,有利于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

更应确立出正确的教学目标,同时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的得到反馈以便更好的教学。

【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认知能力,确定如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说出岩石的概念。

(2)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3)列举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岩石。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观察实例、动画、岩石,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2.养成积极参与、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确立】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立依据:根据课标及教学内容,本节内容概念较多,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小尺度的自然环境),生活经历较少,对抽象的地理理论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确定重难点如下:1.教学重点(1)岩石的概念;(2)岩石的分类和成因;(3)各类岩石的特征;2.教学难点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二、说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以下方法和教具进行教学。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第一章:地壳物质组成1.1 教学目标了解地壳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壳的物质组成认识地壳中的主要元素1.2 教学内容地壳的定义与分类地壳的物质组成:岩石、矿物、元素地壳中主要元素的特征与分布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图片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地壳物质的组成1.4 教学活动引入地壳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地壳的物质组成展示地壳物质组成的相关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地壳中主要元素的特征与分布1.5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或问答方式,检查学生对地壳物质组成的理解程度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第二章:地壳物质循环2.1 教学目标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与特点认识地壳物质循环的意义2.2 教学内容地壳物质循环的定义与分类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物质循环的特点与意义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与特点2.4 教学活动引入地壳物质循环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其过程与特点展示地壳物质循环的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意义2.5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或问答方式,检查学生对地壳物质循环的理解程度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第三章:岩石的与变化3.1 教学目标理解岩石的过程与条件掌握岩石变化的原因与特点认识不同类型岩石的特征与区别3.2 教学内容岩石的过程与条件: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石变化的原因与特点: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不同类型岩石的特征与区别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实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岩石与变化的过程3.4 教学活动引入岩石与变化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其原因与特点展示不同类型岩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讨论其特征与区别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岩石与变化的过程3.5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或问答方式,检查学生对岩石与变化的理解程度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第四章:地壳资源的利用与保护4.1 教学目标理解地壳资源的概念与分类掌握地壳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方法认识地壳资源的重要性与可持续发展4.2 教学内容地壳资源的概念与分类: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地壳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方法:合理开发、节约利用、环境保护地壳资源的重要性与可持续发展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壳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方法4.4 教学活动引入地壳资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其利用与保护的重要性展示地壳资源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讨论其利用与保护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地壳资源的可持续发展4.5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或问答方式,检查学生对地壳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理解程度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第五章:地壳环境与人类活动5.1 教学目标理解地壳环境的概念与特征掌握人类活动对地壳环境的影响认识地壳环境保护的重要性5.2 教学内容地壳环境的概念与特征:气候、土壤、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地壳环境的影响: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生产地壳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措施5.3 教学方法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第六章:人类与地壳环境的相互作用6.1 教学目标理解人类活动对地壳环境的影响掌握地壳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认识人类与地壳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性6.2 教学内容人类活动对地壳环境的影响:矿产资源开发、土地利用变化、污染排放地壳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资源枯竭、环境质量变化人类与地壳环境相互作用的案例分析6.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人类与地壳环境的相互作用6.4 教学活动引入人类与地壳环境相互作用的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其复杂性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讨论人类活动对地壳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地壳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6.5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或问答方式,检查学生对人类与地壳环境相互作用的understanding程度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第七章:地壳环境监测与评估7.1 教学目标理解地壳环境监测的概念与意义掌握地壳环境评估的方法与工具认识地壳环境监测与评估的重要性7.2 教学内容地壳环境监测的概念与意义:数据收集、状态监测、变化分析地壳环境评估的方法与工具: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模型模拟地壳环境监测与评估的案例分析7.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壳环境监测与评估的方法与工具7.4 教学活动引入地壳环境监测与评估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其重要性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讨论地壳环境评估的方法与工具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地壳环境监测与评估的实际应用7.5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或问答方式,检查学生对地壳环境监测与评估的理解程度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第八章:地壳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8.1 教学目标理解地壳环境保护的概念与意义掌握地壳环境保护的方法与策略认识地壳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8.2 教学内容地壳环境保护的概念与意义:资源保护、环境恢复、生态平衡地壳环境保护的方法与策略:法律法规、政策管理、环境保护技术地壳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8.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壳环境保护的方法与策略8.4 教学活动引入地壳环境保护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讨论地壳环境保护的方法与策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地壳环境保护的实际应用8.5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或问答方式,检查学生对地壳环境保护的理解程度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第九章:地壳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9.1 教学目标理解地壳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影响掌握解决地壳环境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认识地壳环境问题解决的重要性9.2 教学内容地壳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影响: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解决地壳环境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资源节约利用、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地壳环境问题解决的案例分析9.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解决地壳环境问题的途径与方法9.4 教学活动引入地壳环境问题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其解决的重要性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讨论解决地壳环境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地壳环境问题解决的实际情况9.5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或问答方式,检查学生对解决地壳环境问题的理解程度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第十章:地壳环境教育的意义与实践10.1 教学目标理解地壳环境教育的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第十一章:地壳环境教育的意义与实践11.1 教学目标理解地壳环境教育的概念与意义掌握地壳环境教育的实践方法与途径认识地壳环境教育的重要性11.2 教学内容地壳环境教育的概念与意义:提高环保意识、培养环保行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地壳环境教育的实践方法与途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社区参与地壳环境教育的案例分析11.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壳环境教育的实践方法与途径11.4 教学活动引入地壳环境教育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其重要性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讨论地壳环境教育的实践方法与途径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地壳环境教育的实际应用11.5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或问答方式,检查学生对地壳环境教育的理解程度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第十二章:地壳环境研究的最新进展12.1 教学目标了解地壳环境研究的最新动态掌握地壳环境研究的最新技术和方法认识地壳环境研究对人类社会的贡献12.2 教学内容地壳环境研究的最新进展:气候变化、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地壳环境研究的最新技术和方法: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模型模拟、生物技术地壳环境研究对人类社会的贡献12.3 教学方法采用讲座、小组讨论、实验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讲座和实验了解地壳环境研究的最新技术和方法12.4 教学活动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地壳环境研究的最新进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壳环境研究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手操作,了解地壳环境研究的最新技术和方法12.5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或问答方式,检查学生对地壳环境研究最新进展的理解程度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第十三章:地壳环境与人类未来的关系13.1 教学目标理解地壳环境与人类未来的密切关系掌握保护地壳环境的方法和策略认识人类与地壳环境的和谐共处的重要性13.2 教学内容地壳环境与人类未来的关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的保护与修复、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地壳环境的方法和策略:法律法规、政策管理、科技创新人类与地壳环境的和谐共处的重要性1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讲座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讲座了解地壳环境与人类未来的关系13.4 教学活动引入地壳环境与人类未来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其重要性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讨论保护地壳环境的方法和策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地壳环境与人类未来的关系13.5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或问答方式,检查学生对地壳环境与人类未来的关系的理解程度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第十四章:地壳环境教育的资源与材料14.1 教学目标掌握地壳环境教育的资源与材料了解地壳环境教育资源的获取与利用方法认识地壳环境教育材料的重要性14.2 教学内容地壳环境教育的资源与材料:教材、网络资源、实地考察地壳环境教育资源的获取与利用方法:图书馆、数据库、教育平台地壳环境教育材料的重要性14.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讲座、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讲座和实践活动了解地壳环境教育的资源与材料14.4 教学活动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地壳环境教育的资源与材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壳环境教育材料的获取与利用方法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亲手操作,了解地壳环境教育材料的重要性14.5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或问答方式,检查学生对地壳环境教育的资源与材料的理解程度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第十五章重点和难点解析。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教学设计张进进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教学设计张进进
3.学习能力:学生在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待进一步提高。本章节的教学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提高他们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4.学习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对复杂知识点的恐惧心理。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以鼓励、引导为主,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
5.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方法上,需要从传统的记忆、理解向探究、实践转变。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教授“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这一章节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点和学习能力,进行以下学情分析:
1.认知水平:学生在前期学习中已掌握了基础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结构、岩石的分类等,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科背景。但在深入理解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及其对地表形态影响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2.兴趣点:学生对地球科学领域充满好奇,对岩石、矿物等自然现象具有浓厚兴趣。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热情,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2.作业提交时,请确保内容准确、字迹清晰,体现地理学科素养。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作业中的思考过程,及时给予反馈,助力学生成长。
1.地壳的物质组成是如何影响地表形态和地质结构的?
2.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中,哪个环节对你的生活产生了影响?
3.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大家共同交流、学习。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题目:
1.判断题:判断地壳物质组成和循环过程的描述是否正确。
a.地壳物质组成:介绍岩石、矿物、土壤的分类及特征,通过实物观察和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地壳物质组成的认识。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ppt课件演示文稿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ppt课件演示文稿

4.1 岩浆岩
喷出:玄武岩
侵入:花岗岩
岩浆
岩 浆 岩 的 形 成 过 程
4.1 岩浆岩
岩浆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
冷却 岩浆岩 凝固
侵入岩:花岗岩 岩浆岩
喷出岩: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4.2 沉积岩
形成: 裸露岩石
风化、侵蚀、搬运 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具有层理结构 特点 常含有化石(可用来判断岩层的新老)
常见的沉积岩: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沉积岩的形 成过程
4.3 变质岩
(岩浆活动)高温高压
变质作用
已成岩石
变质岩
石灰岩
举例 花岗岩 砂 岩 页岩
大理岩
片麻岩
石英岩 板岩
接触带

石灰岩
(高温)
变质
石灰岩 大理岩
岩浆
变质带
岩浆
小结:
1.岩浆岩
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而成 成因: 举例: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安山、流纹岩 )
条件下 结合而成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2、矿产 :有用的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
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
3、岩石:地壳中的固态矿物按照一定的规律
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岩石。
矿 产
富 集
结 合 化学 元素 矿 物
矿 床
富集
集合体
岩 石
组 成
岩 石 圈
4、岩石的分类:
按成因来分类: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
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1、组成地壳的主要化学元素: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什么是 矿物?它有哪几种基本存在形式? 它可以分为哪几类?常见的矿物有哪些? 2、矿物 :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 条件下 结合而成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2.1地壳物质组成(说课课件)

2.1地壳物质组成(说课课件)

拓展三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 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员欧阳自远是我国 天体化学领域的开创者。他原先是学 习地质科学的,但他现在却关注陨石 和宇宙尘。因为一般陨石的年龄是46 亿年,和地球的年龄相当。 现在我们在地球上已经找不到任 何46亿年前的东西了,地球上最古老 的岩石是30多亿年前形成的。为什么 地球上古老的岩石不存在了呢?
沉积岩
变质岩
自主学习三:阅读教材P33-34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地质循环?
2、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来自哪里?
3、地质循环有哪些影响? 4、绘制出地质循环过程图
六、教学流程—重难点突破
知识点: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成因
设计①:可运用岩石标本、多媒体视频, 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角度来理解
意 图:鼓励学生敢于表明自己的不 同见解,推崇科学的探究精神。
自主学习一:阅读教材P30-31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矿物?矿物就是矿产吗?
2、矿物存在的基本形式有哪几种? 请举例说明。 3、矿物的分类有哪两种? 4、如何识别一些常见的矿物?
自主学习二:阅读教材P 31-33填表
岩石种类 成因 岩浆 活动 外力 作用 变质 作用 常见岩石 主要特征
岩浆岩
花岗岩、玄武岩、 侵入岩:结晶度好,晶体 颗粒较大 流纹岩、安山岩 喷出岩:具有气孔等构造 石灰岩、砾岩、 砂岩、页岩、 大理岩、板岩、 石英岩、片麻岩 具有层理构造 含有化石 具有片理结构 重晶作用明显
观察岩浆岩的形成过程,对比侵入岩与喷出岩有什么差别?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两个突出特征: 1.有层理构造 2.可能含有化石
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接触带
石灰岩
(高温)
变质
石灰岩 大理岩
岩浆

地壳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说课稿

地壳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说课稿

地质的物质组成与物质的循环〔说课稿〕高二地理组胡慧英一,说教材: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2、地位:本节是湘教版必修一第一章节第一节的内容,必修一种主要学的四大运动,地球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地壳运动,而这节是地壳运动中最根底的一节课,与第一张第四节“地球构造〞中的地壳和地幔知识紧密联系,因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3.主要内容:本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地壳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两大局部,简要介绍了地壳物质根本组成矿物,岩石。

对三大类岩石的原因做了简要的说明,同时列举了一些常见岩石,为地壳物质循环打下根底,其次对物质循环作了简要说明,把重心放在岩浆及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上与循环上,并配示意图加以说明。

4、.重点难点: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地壳的物质循环。

5、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壳物质组成,矿物根本存在形式,矿物与岩石大的关系,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运用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矿物,岩石标本及图片的观察识别,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掌握一定的地理观察方法;通过绘制简单的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想象能力,综合分析地理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与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是相互联系的,是有规律循环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说教法:1,自主课:学案教学;以问题导学案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包括30分钟自学+15分钟讨论2:展示课:把自主课上搜集的问题加以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一步步找到正确答案。

针对特别难理解的知识点,教师精讲加以解决。

3、归纳总结,以知识网络的形式加以总结,实现知识一体化。

三、说学法对于高一学生,已经具备相当的知识储藏,有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但是我们这一届学生根底较差,推理能力较弱,加上这节课比拟抽象,学生对此缺乏认识,需要充分利用地理实物与图片来辅助教学。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掌握各种岩石的特点及形成过程。

2. 使学生理解物质循环的概念,掌握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和地球外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3.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理解板块构造学说及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内容1. 地壳的物质组成: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及形成过程。

岩石圈的构成及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

2. 物质循环: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石、侵蚀、沉积、变质。

地球外部物质循环:风化、侵蚀、沉积、固结成岩。

3. 地球表面形态:板块构造学说:板块的划分、板块的运动、板块间的相互作用。

地质构造:断层、褶皱、地震、火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的过程,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

2. 教学难点:岩石的形成过程,物质循环的机制,板块构造学说及地质构造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讲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岩石、地质构造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地壳物质循环和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地壳的物质组成(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2. 第二课时:物质循环(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地球外部物质循环)3. 第三课时:地球表面形态(板块构造学说、地质构造)4. 第四课时: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总结地壳物质循环和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

5. 第五课时:课堂总结,答疑解惑,布置作业。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形态的多样性及其成因。

2. 新课导入:讲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岩石的特点及形成过程。

3. 案例分析:以具体地质事件为例,讲解物质循环的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和外部的物质循环。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探讨板块构造学说及地质构造的作用。

高中地理《地壳的物质循环》教案范例

高中地理《地壳的物质循环》教案范例

高中地理《地壳的物质循环》优秀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过程,掌握地壳中主要元素的存在形式、分布规律和主要矿产的形成。

2. 使学生理解地壳内部的动力作用,认识板块构造学说,能解释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思考、分析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壳的物质组成:地壳的分类、主要元素及存在形式。

2. 地壳的循环过程:岩浆形成、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转化。

3.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的分类、板块运动、板块交界处的地理特征。

4. 地壳变动:地震、火山、地壳抬升、地壳下沉。

5. 地壳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分布、开发与保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壳的物质组成、循环过程,板块构造学说,地壳变动及资源。

2. 难点:板块运动、地壳抬升与下沉的地理意义,矿产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壳的物质循环和板块构造学说。

2. 利用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辅助材料,增强学生对地壳变动和资源的认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地壳结构图,引导学生思考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过程。

2. 授课:讲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循环过程,板块构造学说,地壳变动及资源。

3. 案例分析:分析地震、火山等地壳变动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地壳变动的地理意义。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矿产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壳的物质循环和板块构造学说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案例分析:地震与地壳变动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类型及影响。

培养学生分析地震等地壳变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教学内容:地震的成因与分类。

地震波及的范围与破坏力。

地震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壳的基本物质组成,掌握地壳中主要元素的含量和分布规律。

2. 使学生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认识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地质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壳物质组成:地壳的基本元素、主要矿物、岩石类型。

2. 地壳物质循环:岩浆形成、岩浆冷却凝固、沉积岩形成、变质岩形成、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壳物质组成,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2. 教学难点: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机制和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过程。

2. 利用图表、示意图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地壳物质循环的理解和看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壳物质组成和循环的重要性。

2. 讲解地壳物质组成:介绍地壳的基本元素、主要矿物和岩石类型,讲解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规律。

3. 讲解地壳物质循环:阐述岩浆形成、岩浆冷却凝固、沉积岩形成、变质岩形成、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动等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4. 课堂互动:学生分享对地壳物质循环的理解,提问解答。

5. 总结:强调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在地球科学中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作业批改、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地壳物质组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如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

2. 探讨地壳物质循环在地质演化中的作用,如大陆漂移、板块构造等。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 图表、示意图、地球仪等直观教具。

3. 网络资源,如相关科普文章、视频等。

1. 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说课稿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说课稿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说课稿综合一曹旭瑞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地球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选自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是本章的开篇,对后面章节的学习具有指导性意义。

本节内容和上一章“地球的结构”中地壳和上地幔的知识联系密切。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对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有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本节课“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一个地理意义就是塑造地表的形态,对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中的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起基础作用。

本节课矿物和岩石的知识对第三章《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中土壤圈(土壤的形成)、生物圈(陆地自然带)的理解也起重要作用。

对整个高中地理学习来看,本节知识具有基础性地位。

本节内容主要讲的是岩石圈的基本知识,它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知识构成了自然地理学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自然地理学基本原理的敲门石。

20XX 年高考考纲,本节内容有三个考点:主要造岩矿物;三大类岩石;地壳物质的组成、循环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2、教材内容:包括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地壳的物质循环两大部分,教材对地址循环只做了简要说明,把重心放在岩浆及三大类掩饰的相互转化与循环上,并配有示意图加以直观说明。

3、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内容安排,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其相互转化,难点是地壳的物质循环。

4、课标要求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课标表达了三层意思:地壳的组成物质;物质循环,强调的是循环;运用示意图是“过程,方法”的强调。

5、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安排,结合当前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我制定了一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说出矿物的概念、存在形态及其分类,能利用肉眼和简单的工具,识别一些常见的矿物。

(掌握鉴别矿物的简易方法)2.能说出岩石的概念,能按照成因将岩石进行分类、列举各类型岩石中常见岩石。

(能归纳总结出三类岩石的成因和特征)3.通过绘制岩浆与三大类岩石之间相互转化的示意图,分析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

最新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说课稿

最新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说课稿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说课稿综合一曹旭瑞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地球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选自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是本章的开篇,对后面章节的学习具有指导性意义。

本节内容和上一章“地球的结构”中地壳和上地幔的知识联系密切。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对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有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本节课“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一个地理意义就是塑造地表的形态,对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中的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起基础作用。

本节课矿物和岩石的知识对第三章《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中土壤圈(土壤的形成)、生物圈(陆地自然带)的理解也起重要作用。

对整个高中地理学习来看,本节知识具有基础性地位。

本节内容主要讲的是岩石圈的基本知识,它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知识构成了自然地理学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自然地理学基本原理的敲门石。

2013年高考考纲,本节内容有三个考点:主要造岩矿物;三大类岩石;地壳物质的组成、循环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2、教材内容:包括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地壳的物质循环两大部分,教材对地址循环只做了简要说明,把重心放在岩浆及三大类掩饰的相互转化与循环上,并配有示意图加以直观说明。

3、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内容安排,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其相互转化,难点是地壳的物质循环。

4、课标要求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课标表达了三层意思:地壳的组成物质;物质循环,强调的是循环;运用示意图是“过程,方法”的强调。

5、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安排,结合当前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我制定了一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说出矿物的概念、存在形态及其分类,能利用肉眼和简单的工具,识别一些常见的矿物。

(掌握鉴别矿物的简易方法)2.能说出岩石的概念,能按照成因将岩石进行分类、列举各类型岩石中常见岩石。

(能归纳总结出三类岩石的成因和特征)3.通过绘制岩浆与三大类岩石之间相互转化的示意图,分析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掌握主要元素和矿物;(2)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分析地壳中元素的分布规律;(2)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模拟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兴趣,增强保护地球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壳的物质组成及其分布;(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2. 教学难点:(1)地壳中元素分布的规律性;(2)地壳物质循环的动态过程。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教科书《地球科学》;(2)多媒体课件;(3)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岩石标本等)。

2. 教学设施:(1)教室内的投影仪、电脑等设备;(2)实验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地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壳的作用;(2)学生分享对地壳的认识,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地壳中主要元素和矿物的分布规律;(2)学生跟随教师思路,掌握地壳物质组成的基本知识。

4. 实践环节:(1)学生在实验室观察岩石标本,认识矿物;(2)教师指导,解答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地壳物质循环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6. 总结与布置作业:(1)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2)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讨论、实验操作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优秀教学案例张进进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优秀教学案例张进进
4.创设问题情境,如“地壳中的金属资源是如何形成的?”“地壳运动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如“地壳的物质组成有哪些类别?”“板块构造学说是什么?”等,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2.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地壳物质循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本案例亮点在于将现实生活中的地质现象与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知识紧密相连,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学习成果,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增强对地球科学的热爱,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在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方面,我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在学习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过程中的表现。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形式,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指导学生不断提高。此外,我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增强对地球科学的热爱,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给予学生个别化的指导,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同时,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既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又关注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学科领域:地理科学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掌握主要元素和矿物的分布情况。

2. 让学生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认识其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地壳的物质组成及分布。

2.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难点:1.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机理。

2. 地壳物质循环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地壳结构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2. 知识讲解(1) 地壳的物质组成:岩石、矿物、元素等。

(2)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岩浆、变质岩、沉积岩的三位一体循环。

3. 案例分析分析地壳物质循环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知识讲解(1) 地壳物质循环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2) 人类活动与地壳物质循环的关系。

3. 小组讨论讨论地壳物质循环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壳物质循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总结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分布特点。

2. 描述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3. 探讨地壳物质循环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4. 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地壳物质循环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六、教学评价评价方式:课堂问答、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笔试等。

评价内容:1. 地壳的物质组成及分布。

2.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3. 地壳物质循环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4. 地壳物质循环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学习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说课稿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说课稿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圈层结构》,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教学程序个四方面来说一下。

一.课程标准《地理课程标准》倡导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营造充满创新活动的课堂;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本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二.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本章教材的基础。

本节教材的结构由两大部分组成:其一是地壳的物质组成,包括概念及不同类型岩石的特征;其二是地壳物质循环,教材从地球构成的基本概念——矿石入手,介绍了岩石的概念,岩石的类型,列举不同类型的岩石特例。

以各类岩石相互转化为基础,讲述地壳物质循环的理论内容,并且以“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形式,对抽象理论进行演示。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矿物的概念、存在形态及其分类。

并能利用肉眼和简单的工具,识别一些常见的矿物。

(2)能说出岩石的概念,并能按照成因将岩石进行分类、列举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岩石;同时能分析说明沉积岩的两个特征。

过程与方法能解释地质循环的能量来源,并通过绘制三大类岩石转化示意图,分析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科学地分析地质循环过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提高科学素质,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

(2)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共同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1)矿物的概念;(2)岩石的概念和分类;(3)认识不同类型的岩石标本;(4)地壳物质循环。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学习,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借助矿物标本和岩石标本,用实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示范教案(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示范教案(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本章规划地球由一系列物质圈层构成,一般可分为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和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岩石圈由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组成,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四大圈层,四大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这是目前人类活动所涉及的主要空间范围,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本章内容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突出地理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主题,对于自然环境,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此教材安排了地壳物质循环、大气循环和大洋环流等教学内容,为加深对四大圈层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的理解,教材还选取了一些基本的自然地理原理,包括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天气系统等。

通过以上规律、原理的分析,能更好地认识各圈层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去探寻揭示大自然的奥秘。

本章教材共分四节,许多内容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关注的焦点,教学中应对以下问题予以充分重视:能够运用内、外力的关系分析各种地貌成因,能运用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分析不同的天气与气候现象,能够结合洋流分布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章许多内容较为抽象,不易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紧密结合日常生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事例进行说明和讲解,并尽可能多地应用多种教辅手段创设情境,以此突破教学难点,增强教学效果。

课时安排: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1课时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2课时第三节大气环境5课时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2课时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从容说课本节内容主要学习两个大问题,即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地壳的物质循环。

地壳的物质组成包括矿物和岩石两部分,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正确识别常见的几种矿物,强调矿物与矿产的区别。

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成因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可运用采集到的岩石标本、投影图片、多媒体视频,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角度,理解掌握三大类岩石各自的形成和特征。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讲课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讲课

沉积岩旳形成
风、流水、大气、生物等
裸露岩石
沉积岩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特点
层理构造 常具有化石
常见旳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砂 岩
常见旳沉积岩




变质岩旳形成过程 接触带
石灰岩 变质 (高温) 岩浆
变质带
石灰岩 大理岩 岩浆
变质岩旳形成
已成岩石
高温高压 变质作用
变质岩
石灰岩 花岗岩
页岩 砂岩
大理岩 片麻岩 板岩 石英岩
三.知识迁移:
千锤万造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1.诗中描述旳岩石是 石灰岩,按成因属于 沉积 岩。 2.在这种岩石是否可能找到生物化石? 是 。 3.这种岩石经变质作用后形成旳岩石叫 大理岩。 4.以该岩石为主旳山区常形成 喀斯特 地貌。
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 富集到达工农业利用要求
地壳旳物质构成(结合学案)
元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结合成单质 或化合物
矿物
集合体 岩石
常见 造岩 矿物
矿产
仔细阅读课本P31-33页
岩石部分,结合学案完毕下表
岩石种类
成因
常见岩石
岩浆岩
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玄武岩、花
(岩浆活动)
岗岩等
沉积岩
• 多种岩石旳碎屑物质经 砾岩、砂岩、
阅读课本P33,回答下列问题。 要求:举手回答
1.什么是地质循环? 2.推动地质循环旳能量来自哪里? 3.地质循环有哪些影响?
岩石旳转化
风、流水等外力作用 将岩石碎屑物由高处 搬运到低处沉积
岩浆岩 岩石风化碎屑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第一章:地壳物质组成教学目标:1. 了解地壳的基本构成和主要元素。

2. 掌握地壳中各种岩石和矿物的主要特征。

3. 理解地壳物质组成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地壳的概念与分类2. 地壳的主要元素组成3. 岩石和矿物的特征及其分类4. 地壳物质组成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教学活动:1. 通过地球模型观察地壳的位置和厚度。

2. 分析地球化学样品的元素组成,了解地壳的主要元素。

3. 观察岩石和矿物标本,识别它们的主要特征。

4. 讨论地壳物质组成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土壤形成等。

第二章:地壳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 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地壳内部和外部的物质循环途径。

3. 了解人类活动对地壳物质循环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地壳物质循环的概念与意义2.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途径:岩浆、变质岩、沉积岩3. 地壳外部物质循环途径:风化、侵蚀、沉积、化石形成4. 人类活动与地壳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活动:1. 通过图表和动画展示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2. 分析地质样本,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途径。

3. 观察自然景观,识别地壳外部物质循环的迹象。

4. 讨论人类活动对地壳物质循环的影响,如采矿、城市化等。

第三章:岩石圈与地壳教学目标:1. 理解岩石圈的概念和组成。

2. 掌握岩石圈的层次结构。

3. 了解岩石圈与地壳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岩石圈的概念与组成2. 岩石圈的层次结构:地壳、上地幔、下地幔3. 岩石圈与地壳的相互关系教学活动:1. 通过地球模型观察岩石圈的位置和层次结构。

2. 分析地质样本,了解岩石圈的组成。

3. 讨论岩石圈与地壳的相互关系,如地壳运动、地震等。

第四章: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教学目标:1. 理解地壳运动的概念和类型。

2. 掌握地质构造的主要特征。

3. 了解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地壳运动的概念与类型:板块运动、地壳抬升、地震等2. 地质构造的主要特征:断层、褶皱、火山等3.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教学活动:1. 通过图表和动画展示地壳运动的类型和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的物质组成与物质的循环(说课稿)
高二地理组胡慧英
一,说教材
1.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2、地位:本节是湘教版必修一第一章节第一节的内容,必修一种主要学的四大运动,地球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地壳运动,而这节是地壳运动中最基础的一节课,与第一张第四节“地球构造”中的地壳和地幔知识紧密联系,因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主要内容:本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地壳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两大部分,简要介绍了地壳物质基本组成矿物,岩石。

对三大类岩石的原因做了简要的说明,同时列举了一些常见岩石,为地壳物质循环打下基础,其次对物质循环作了简要说明,把重心放在岩浆及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上与循环上,并配示意图加以说明。

4、.重点难点: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地壳的物质循环。

5、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壳物质组成,矿物基本存在形式,矿物与岩石大的关系,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运用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矿物,岩石标本及图片的观察识别,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掌握一定的地理观察方法;通过绘制简单的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
想象能力,综合分析地理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与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是相互联系的,是有规律循环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说教法:
1,自主课:学案教学;以问题导学案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包括30分钟自学+15分钟讨论
2:展示课:把自主课上搜集的问题加以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一步步找到正确答案。

针对特别难理解的知识点,教师精讲加以解决。

3、归纳总结,以知识网络的形式加以总结,实现知识一体化。

三、说学法
对于高一学生,已经具备相当的知识储备,有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但是我们这一届学生基础较差,推理能力较弱,加上这节课比较抽象,学生对此缺乏认识,需要充分利用地理实物与图片来辅助教学。

另外通过对示意图的绘画与理解,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说教学设计
导入:在地球结构中,我们知道了地壳是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那么地壳是由那些无知组成的?他们之间有何联
系?
自主课:把编好的导学案发给学生,(问题导学案主要是把课本知识以问题形式呈现给学生,问题以梯级形式由易到难,层层
递进)。

然后给学生30分钟时间,结合导学案预习课本,把
基础知识完成,剩余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针对难以理解的问题加以讨论,然后把未解决的问题搜集。

展示课:1、借助图片或实验标本,让学生分组利用上节课所学内容感性而简易地认识矿物(让学生掌握颜色识别、硬度识别,
形态识别的认识矿物法)
2、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岩石的分类、形成、特点、代表岩石,
用途的表格,不足之处教师加以补充。

3、地壳物质循环是这节课的重点,但是比较抽象,而三大类
岩石转化则是物质循环的表现形式,可以把二者相结合,
让学生简单了解物质循环的概念,把重点放到三大类岩石
的转换上,让学生画出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图,引领学生阅
读理解,提出下列问题
(1)\箭头代表的作用
(2)主要的地理过程有什么?
(3)三大类岩石中有哪些岩石可以相互转化?那类岩石只有一种来源?三类岩石与岩浆有什么关系/
4学生解决完问题后,让一个小组加以总结,教师加以点评,
并让学生完成学习报告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