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稿2012八年级数学上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互动

合集下载

数学解题过程中的语言转换

数学解题过程中的语言转换

x1 x2 16aa 2 4 ,故得正数 a 2 .
2
(3) 设线段 AB 上任意一点 Q 坐标为 Q ( x , x 3) ,这里 1 x 4 ,则
| PQ | (t x) 2 ( x 3) 2 ,
用心 爱心 专心 118 号为您服务 -4-
精品论文荟萃
用心 爱心 专心
118 号为您服务
-2-
精品论文荟萃
4 7 ( ( ……
7 1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1 j a2 j a3 j a4 j
……
S n 1600n
由题意得 化简得 解出
n(n 1) 400 . 2
S n 24000 200n ,
n 2 7n 120 0 ,
n 8.
故 8 年,即到 2007 年可绿化完全部沙地. 点评 例4 数列问题解答时一定要注意项数,本题易误答为2008年! 下表给出一个“等差数阵” :
2 例 1 已知定义在区间 [ , ] 上的函数 y f ( x) 的图象关于直线 x 对称, 3 6
当 x [
2
, ] 时,函数 6 3
y
f ( x) A sin(x ) ( A 0 , 0 ,

2


2
) ,其图象如图所示.

y x 3.
以点 A 为圆心,以 | AB | 3 2 为半径,建立原的方程:

x 12 y 22 18 .

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5篇

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5篇

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1一、制定计划的目的为使学生学好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具备当代社会中每一位公民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社会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特制定本学科教学计划。

二、教材内容分析本学期数学教材内容包括:第一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第二章《勾股定理》、第三章《实数》,第四章《概率的初步认识》,第五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六章《一次函数》,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一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的主要内容是研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其重点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第二章《勾股定理》的主要内容是:勾股定理的探索和应用。

其中勾股定理的应用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第三章《实数》主要内容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实数的概念和运算。

本章的内容虽然不多,但在初中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教学难点是算术平方根和实数两个概念的理解。

第四章《概率的初步认识》主要内容是通过可能性的大小认识概率,并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

概率计算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第五章《平面直角坐标系》主要讲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确定,会找出一些点的坐标。

第六章《一次函数》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函数的概念,以及一次函数的图像和表达式,学会用一次函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其中一次函数的图像的表达式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要求学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一些实际的问题。

三、学生情况分析初二(3)班共有学生44人,从上学期期未统计成绩分析,及格人数为人,优秀人数为人,这个班的学生中成绩特别差的比较多,成绩提高的难度较大。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第12章 全等三角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4课时)教案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第12章 全等三角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4课时)教案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4课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斜边、直角边”.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解决简单的推理证明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画图、探究、归纳、交流,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4课时,共4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方法——HL.【教学难点】熟练选择判定方法,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三角尺、直尺、圆规等。

学生:三角尺、直尺、圆规。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明去公园玩,在公园看到了如下两个长度相同的滑梯,左边滑梯的高度AC 与右边滑梯水平方向的长度DF相等,小明说只要测量出左边滑梯AB的长度就可以知道右边滑梯有多高了,小明的说法正确吗?(出示课件2-4)(二)探索新知1.师生互动,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教师问1: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哪些?(出示课件6)学生回答:SSS、SAS、AAS、ASA教师提出问题:前面学过的四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对直角三角形是否适用?(出示课件7)教师问2:两个直角三角形,除了直角相等外,还要满足几个条件,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就全等了?(出示课件8)(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并思考回答:分析:1.再满足一边一锐角对应相等,就可用“AAS”或“ASA”证全等了.2.再满足两直角边对应相等,就可用“SAS”证全等了.教师问3:那么,如果满足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吗?学生不能作肯定回答,经过小组讨论,只能作出猜测:可能全等.教师讲解:现在不要求马上给出结论.看看通过动手探究,你是否能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我们用Rt△表示.教师问4:如图,已知AC=DF,BC=EF,∠B=∠E,△ABC≌△DEF 吗?(出示课件9)学生讨论并回答:证明三角形全等不存在SSA定理.所以一般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教师问5:如果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即∠B=∠E=90°,且AC=DF,BC=EF,现在能判定△ABC≌△DEF吗?(出示课件10)我们完成下边的问题:思考:任意画出一个Rt△ABC,使∠C=90°,再画一个Rt△A′B′C′,使B′C′=BC,A′B′=AB,把画好的Rt△A′B′C′剪下,放到Rt△ABC 上,看看它们是否全等.(课件出示11-14,师生一起看题)(学生独立探究,动手作图)分析:画法直接由教师给出,而不安排学生画出,是考虑学生画图有一定的难度,况且作图不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问6:Rt△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吗?学生回答:是要求作的三角形.教师问7:画好后,把Rt△A′B′C′剪下,放到Rt△ABC上,看它们全等吗?学生动手做后回答:全等.教师问8:这样你发现了什么结论?学生回答:有一条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教师板书: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5)“斜边、直角边”判定方法文字语言: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几何语言:在Rt△ABC和Rt△ A′B′C′ 中,AB=A′B′,BC=B′C′,∴Rt△ABC ≌ Rt△ A′B′C′ (HL).警示注意:(1)一是“HL”是仅适用于Rt△的特殊方法;二是应用“HL”时,虽只有两个条件,但必须先有两个三角形是Rt△的条件.(2)“SSA”可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但是“边边”指的是斜边和一直角边,而“角”指的是直角.例1:如图,AC⊥BC,BD⊥AD,AC﹦BD.求证:BC﹦AD.(出示课件17)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证明:∵ AC⊥BC,BD⊥AD,∴∠C与∠D 都是直角.在Rt△ABC 和Rt△BAD 中,AC=BD .∴Rt△ABC≌Rt△BAD (HL).∴ BC﹦AD.例2:如图,已知AD,AF分别是两个钝角△ABC和△ABE的高,如果AD=AF,AC=AE. 求证:BC=BE.(出示课件22)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证明:∵AD,AF分别是两个钝角△ABC和△ABE的高,且AD=AF,AC =AE,∴Rt△ADC≌Rt△AFE(HL).∴CD=EF.∵AD=AF,AB=AB,∴Rt△ABD≌Rt△ABF(HL).∴BD=BF.∴BD-CD=BF-EF. 即BC=BE.总结点拨:(出示课件23)证明线段相等可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解决,作为“HL”公理就是直角三角形独有的判定方法.所以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最多,使用时应该抓住“直角”这个隐含的已知条件.例3:如图,有两个长度相同的滑梯,左边滑梯的高度AC与右边滑梯水平方向的长度DF相等,两个滑梯的倾斜角∠B和∠F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解:在Rt△ABC和Rt△DEF中,BC=EF,AC=DF .∴Rt△ABC≌Rt△DEF (HL).∴∠B=∠DEF(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DEF+∠F=90°,∴∠B+∠F=90°.(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29-34)1. 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不正确的有()A.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B.斜边和一锐角对应相等C.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D.两个锐角对应相等2. 如图,在△ABC中,AD⊥BC于点D,CE⊥AB于点E ,AD、CE交于点H,已知EH=EB=3,AE=4,则CH的长为()A.1 B.2 C.3 D.43.如图,△ABC中,AB=AC,AD是高,则△ADB与△ADC________(填“全等”或“不全等”),根据_______________(用简写法).4. 如图,在△ABC中,已知BD⊥AC,CE ⊥AB,BD=CE.求证:△EBC≌△DCB.5. 如图,AB=CD, BF⊥AC,DE⊥AC, AE=CF.求证:BF=DE.6. 如图,有一直角三角形ABC,∠C=90°,AC=10cm,BC=5cm,一条线段PQ=AB,P,Q两点分别在AC上和过A点且垂直于AC的射线AQ上运动,问P点运动到AC上什么位置时△ABC才能和△APQ全等?参考答案:1.D2.A3. 全等HL4. 证明:∵BD⊥AC,CE⊥AB,∴∠BEC=∠BDC=90 °.在Rt△EBC 和Rt△DCB 中,CE=BD,BC=CB .∴Rt△EBC≌Rt△DCB (HL).5. 证明: ∵ BF⊥AC,DE⊥AC,∴∠BFA=∠DEC=90 °.∵AE=CF,∴AE+EF=CF+EF.即AF=CE.在Rt△ABF和Rt△CDE中,AB=CD,AF=CE.∴Rt△ABF≌Rt△CDE(HL).∴BF=DE.6. 解:(1)当P运动到AP=BC时,∵∠C=∠QAP=90°.在Rt△ABC与Rt△QPA中,∵PQ=AB,AP=BC,∴Rt△ABC≌Rt△QPA(HL),∴AP=BC=5cm;(2)当P运动到与C点重合时,AP=AC.在Rt△ABC与Rt△QPA中,∵PQ=AB,AP=AC,∴Rt△QAP≌Rt△BCA(HL),∴AP=AC=10cm,∴当AP=5cm或10cm时,△ABC才能和△APQ全等.(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1.直角三角形“HL”判定方法2.灵活选择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来解决问题(五)课前预习预习下节课(12.3)教材48页到49页的相关内容。

2011-2012(2)八年级第一次月考成绩分析汇报

2011-2012(2)八年级第一次月考成绩分析汇报

2011-2012(2)八年级第一次月考成绩分析汇报这次月考考共考8门学科(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物理、生物、地理),其中重点对中考科目(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物理六科)进行分析统计。

因此,6门学科原始总分满分660分,总赋分满分为69分,满星为12颗星。

本次考试共有320人参加考试,无缺考。

其中满分共有26人,其中最高分69分9颗星,最低分12分。

语文科一、语文科三分三率及成绩分段情况分析语文1201 1202 1203 1204 1205 1206 年级考试人数55 55 53 54 50 53 320平均分87.9 91.8 85.2 88.8 85.8 86.9 87.8最高分103 105 104 101 100 101 105最低分50 57 10 59 49 33 10101-110 2 4 4 2 0 1 1395-100(A)10 25 15 15 7 17 8990-94(B)16 11 10 17 15 11 8085-89(C)14 8 8 5 13 5 5380-84(D) 3 3 4 5 4 10 29优秀率(A率)21.8% 52.7% 35.8% 31.5% 14.0% 34.0% 31.9% 75-79 6 1 3 5 5 3 2370-74 2 1 3 1 1 1 960-69 1 1 2 3 4 2 13及格人数53 54 49 51 47 49 303及格率96.4% 98.2% 92.5% 94.4% 94.0% 92.5% 94.7%50-59 1 1 1 1 0 2 640-49 0 0 0 0 1 0 139以下0 0 3 0 0 1 4低分率0.0% 0.0% 5.7% 0.0% 0.0% 1.9% 1.3%二、语文科具体情况分析:(一)、积累.课本巩固基础知识的评卷中,觉得学生生字和拼音掌握情况比较好,口语表达基本上都能得满分,名著考查中,对于名著中人物学生还是比较了解,回答正确的学生占大多数。

浅谈数学语言的培养

浅谈数学语言的培养

浅谈数学语言的培养发表时间:2012-01-19T14:54:17.653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1年第13期供稿作者:徐明桥[导读] 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贵州省思南县第五中学徐明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重要表现手段,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准确的数学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我就如何从语言入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一些看法。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说就得先想。

没有脱离思维的语言,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是分不开的。

思维过程要靠语言表达出来,而语言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实践证明,数学课上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教师通过让学生听、看、想、说等活动充分挖掘其潜能。

例如:在我班上,经常发现有学生反映:这道题我会解,但我不知道如何跟大家讲。

鉴于这种情况,我觉得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与数学知识紧密的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与逻辑性。

因此,初中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训练学生口语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耐尔•卡耐基创办的口才训练班有一个规定,即“在每一堂课里,每个人至少有一次在全班同学面前站起来讲一段话的机会”。

他认为理由很简单,要学好游泳,就得到水里去。

要学讲话就得多开口。

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表达数学语言的机会,同时,学生自己也要创造机会,光学不练是不行的。

学练结合,才能不断提高口头语言的表达。

教师应通过课堂提问、回答、讨论,登台讲数学题,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学生口头表达想法的初期,语言并不简炼、准确,有些甚至听不清楚他表达的主要思想。

通过老师不断地培养和自已不断地锻炼,即可以提高口头语言的表达,又可以锻炼思维,掌握知识。

注重数学语言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注重数学语言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注重数学语言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学数学语言,按表达方式可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

作为数学思维与表达的载体,数学语言的水平是学生数学素养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加强数学语言教学应该在教学中给以足够的重视。

一、“咬文嚼字”,打好语言基础,提高理解能力中学生的数学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的语言水平,即对数学语言含义的理解程度。

为此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教师要善于数学语言的提炼,在教会学生概念、定理等的同时教师要及时地将这些数学语言的精炼之处介绍给学生,使他们的数学语言逐步丰富起来,进而促进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能力。

在讲解教学概念、定理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来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比较让学生找出关键所在。

比如讲解交集与并集时,对“且”与“或”以及连接符号要引导学生去比较去感悟它们的不同,这样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领略到数学的严谨之美。

著名数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数学教学中需要我们指导学生静心地进行一番“咬文嚼字”的训练,让学生真正抓住数学的本质,提高其理解能力。

二、“语言互译”,拓展思维,提高学生的转化能力我们知道,数学语言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同的数学语言的表达效果是不同的,若用文字语言表达,可以很生动,若用符号语言则能很简洁,而用图形语言表达则可以更加直观形象。

三者作为数学思维的载体既可以独立完成也可共同协作,并且可以相互转换、取长补短,给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中,一些概念或定理的叙述比较繁冗,这样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转换为其他语言,比如用图形语言,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又如有些用符号语言表述的问题虽然具有一种简洁的美,但同时又蕴含着抽象,这时我们同样要引导学生转换为图形语言或文字语言,这种小小的“互译”,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转化的能力。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三种语言的理解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三种语言的理解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三种语言的理解数学语言是进行数学思维和数学交流的工具,根据外部特征,可以分为三种: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

数学语言的掌握是一个人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的主要反映。

数学考试中的阅读题,就是主要考查学生语言的掌握情况。

但学生往往在解答这种类型的题时,有的不知道怎样解答,有的不知道怎样阐述,有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数学语言的掌握较差。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对三种语言的理解。

下面浅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做法,供大家参考。

1.文字语言的理解。

数学文字语言的特征是精练、严密。

在教学中,应遵循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思想,加强学生对文字语言的理解训练,帮助学生提高文字语言的理解能力。

1.1 运用比较法理解。

教学中把要学的新知识与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中易混淆的地方加以对比,帮助理解。

如:学习“空间向量的分解定理”时,可以与“平面向量的分解定理”对比,相同点都是对“任意向量”“唯一”地线性表出,不同点是:①共面与共线;②有序实数对与三元有序数组。

又比如比较互补、邻补、同旁内角互补等,都是位置不同,而数量和相同。

1.2 扩句、缩句帮助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对精练的文字,特别是定义、公理、定理,可借助于扩句或缩句来帮助学生理解。

如“对顶角相等”扩成“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这样学生就明白了条件和结论。

有时可以缩句理解,如数轴定义,可这样理解:“(规定了原点,单位长度和正方向的)直线叫数轴”。

不是任意直线,而是要有三要素,从而让学生掌握数轴的概念。

1.3 多角度理解。

多角度理解,可以让学生全面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如“两条直线垂直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什么,可从所成的角度上理解,也可从两条直线方程的一般式理解,还可从两条直线的斜截式去理解。

多角度的再现强化理解,激活思维,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1.4 译成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理解。

几何式的定义、定理的结论,采用这种方法,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同时这也是解答文字语言证明题的必然方法,如: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结合图形将条件和结论用符号语言表出。

论培养初中学生运用几何语言能力的一点体会

论培养初中学生运用几何语言能力的一点体会

论培养初中学生运用几何语言能力的一点体会【摘要】几何教学有三种不同形式的语言,即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及符号语言。

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三种几何语言,还要培养学生对三种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

由于三种语言的特点不同,在几何教学中各自发挥的作用也不同,所以数学语言的教学往往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本文我就自己在多年的教学中对这方面的体会谈谈自己的一些策略和做法。

【关键词】初中生几何语言一、教师讲课语言要求严谨性、板书条理化,符号书写规范化,都会给学生起到示范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使用的语言要与课本上表述的语言相一致,做到语言规范化。

因为教师的口语与板书无时不在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不能忽视。

教师不要把学生尚未学过的字词句带到教学中来,以免产生不必要的教学困难。

如在讲了两条直线垂直后提出问题:“od是∠aoc的平分线,oe是∠cob的平分线,问oe与od存在什么样的位置关系?”由于尚未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学生会由于不懂“位置关系”这一词语而造成解题困难,这样的困难完全是由于教师语言疏忽而产生的。

二、在定理、定义的教学中要对定理定义的内容作出详细讲解和强调语言表述的严谨性比如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它是这样定义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它强调“两组对边”因为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它不是平行四边形。

它强调“四边形”若是其他边形(五边形、六边形)那就根本不可能是平行四边形。

这个定义可以作为判断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

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就要看它是否满足:①是四边形;②一组对边平行;③另一组对边也平行。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条件①排除其他边形。

条件②排除了没有一边平行的任意四边形,条件③排除了梯形。

因此,我们说,学习几何语言“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是了解和判断平行四边形这样一个几何事实的必备条件。

三、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先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作铺垫,再引导出规范化的几何文字语言教师语言的规范化,并不排斥教师在不失科学性的前提下采用较为通俗、浅显的直观语言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进行较为抽象的几何对象的教学。

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一、引言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数学学习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交流是思维活动中重要的环节,因此《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有效的数学交流作为学习数学的目标之一,实现有效交流的前提是学习和掌握数学语言二、数学语言的特点数学语言可分为抽象性数学语言和直观性数学语言,包括数学概念、术语、符号、式子、图形等。

数学语言又可归结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类。

各种形态的数学语言各有其优越性,如概念定义严密,揭示本质属性;术语引入科学、自然,体系完整规范;符号指意简明,书写方便,且集中表达数学内容;式子将关系溶于形式之中,有助运算,便于思考;图形表现直观,有助记忆,有助思维,有益于问题解决。

数学语言作为数学理论的基本构成成分,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应用的广泛性”。

简单地讲,数学语言科学、简洁、通用。

三、针对数学语言三大特点的教学策略数学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通用语言和数学思维的最佳载体,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叙述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其特点是准确、严密、简明。

由于数学语言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因此,它常成为数学教学的难点。

一些学生之所以害怕数学,一方面在于数学语言难懂难学,另一方面是教师对数学语言的教学不够重视,缺少训练,以致不能准确、熟练地驾驭数学语言。

现笔者根据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数学要求,谈谈自己的认识。

1、注重数学语言的互译普通语言即日常生活中所用语言,这是学生熟悉的,用它来表达的事物,学生感到亲切,也容易理解。

其他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必须以普通语言为解释系统。

数学语言也是如此,通过两种语言的互译,就可以使抽象的数学语言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借鉴,从而能透彻理解,运用自如。

“互译”有几方面的意思:一、指将普通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即数学化)例如方程是把文字表达的条件改用数学符号,这是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程序。

核心素养下初中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核心素养下初中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课堂艺术核心素养下初中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路彤我国教育改革对落实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达的能力。

我认为,在初中数学学习中,要求学生掌握并运用两种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一、让学生正确解决三种语言的理解和定位、处理的问题数学语言又可归结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类。

学生数学学习的目的是会用、会说数学语言,学会数学思维,将数学语言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

我们要求学生以数学语言的严密、准确、简练、规范为目标,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使生活语言、数学语言、学生表达交流语言三者有机对应。

二、突出数学语言转换,提高理解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中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对数学语言含义的敏感,学生能从一个关键词、一种关键符号中捕捉住最关键的信息,对题意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判断。

教学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借助已有经验能感受并在内心产生运用生活语言试图去理解和描述其中的数学概念本质,将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使学生建立起数学化的认识。

1.教师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数学教师语言要规范,对概念、法则、术语的叙述要准确,不可让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

为此,教师要做到如下两条: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有透彻的理解。

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课堂语言表达的意义深远,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是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讲解。

比如,不能把“垂线”说成是“垂直向下的线”。

严谨,除了具有准确性之外,还应有规范性的要求。

2.让学生在口头表述中,训练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为了使全体学生的数学语言都能得到训练,教师在课堂中可以灵活运用“同桌交流、小组讨论、全班评价、学生小结”的训练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语言训练为主线、思维训练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并在积极的评价中,使学生说的热情得到激发,说的能力得到提高。

浅谈初中数学几何文字语言与图形语言的互译

浅谈初中数学几何文字语言与图形语言的互译

浅谈初中数学几何文字语言与图形语言的互译摘要: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正确掌握两种语言之间的互译是学好平面几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平面几何入门教学的一个难点。

初中数学的文字语言与图形语言的互译同时也是学好几何的关键,只有把图形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或把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才能够根据题目的要求顺利地解决几何问题。

关键词:初中几何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的互译要学好几何,关键是会进行文字语言与图形语言的互译,只有把图形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或把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才能有效地解决几何问题。

怎样才能更好地把把图形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什么是文字语言和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就是概念、定理、公理或用来表达一个几何问题的文字。

如:线段、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等。

图形语言是指用直观的图形来描述一种曲线或物体。

它是研究几何图形的。

如:角、三角形、梯形、四边形等图形。

二、从看图形中理解几何概念看懂图形是解决问题最起码的条件,在教学中要进行看图识图的训练,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

例1、图(1)中有几条线段?根据线段的定义可知:图中有六条线段:即线段AB、AC、AD、BC、BD、CD。

A CB D图(1)规律:当线段的端点数为n 时,线段的总条数()21-=n n x 条 例2、图(2)中有几条射线?几条直线?几条线段?根据射线、直线、线段的定义可知:图中有三条直线:AB 、BC 、CA ; 有六条射线:AB 、AC 、BA 、BC 、CA 、CB 。

有三条线段:AB 、BC 、AC 。

例3、图(3)中有几个三角形?图中有六个三角形:即△ABC 、△ABD 、△ABE 、△ACD 、△ACE 、△ADE 。

例4、下面的两个图形有区别吗?有本质的区别:即图(4)表示的是一条直线,图(5)表示的是一个平角。

三、从画图中应用几何概念在解答数学问题时,一般先把“文字语言”翻译成图形语言,然后再进行求解,因此,正确地进行“翻译”将是解题的关键。

2012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012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11.1 全等三角形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教具准备四张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教学过程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1.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2.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张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给予补充和语言上的规范.1.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2.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果本图11.1─2△ABC和△DBC 全等,点A和点D,点B和点B,点C和点C是对应顶点,•记作△ABC≌△DBC.【问题提出】课本图11.1─1中,△ABC≌△DEF,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学生活动】经过观察得到下面性质: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4练习.【探研时空】1.如图1所示,△ACF≌△DBE,∠E=∠F,若AD=20cm,BC=8cm,你能求出线段AB的长吗?与同伴交流.(AB=6)2.如图2所示,△ABC≌△AEC,∠B=30°,∠ACB=85°,求出△AEC各内角的度数.•(∠AEC=30°,∠EAC=65°,∠ECA=85°)三、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四、布置作业,专题突破1.课本P4习题11.1第1,2,3,4题.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把黑板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左边板书本节课概念,中间部分板书“思考”中的问题,右边部分板书学生的练习.疑难解析由于两个三角形的位置关系不同,在找对应边、对应角时,可以针对两个三角形不同的位置关系,寻找对应边、角的规律:(1)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2)有公共角的,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3)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长的边(或最大的角)是对应边(或角),一对最短的边(或最小的角)是对应边(或角).11.2.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SS),•及利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会应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边边边”判定全等三角形的过程,解决简单的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掌握“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难点: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学会综合分析法.3.关键:掌握图形特征,寻找适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教具准备一块形状如图1所示的硬纸片,直尺,圆规.(1) (2)教学方法采用“操作──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形成直观形象.教学过程一、设疑求解,操作感知【教师活动】(出示教具)问题提出: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损坏后,只剩下如图2所示的残片,•你对图中的残片作哪些测量,就可以割取符合规格的三角形玻璃,与同伴交流.【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方法如下:可以将图1•的玻璃碎片放在一块纸板上,然后用直尺和铅笔或水笔画出一块完整的三角形.如图2,•剪下模板就可去割玻璃了.【理论认知】如果△ABC≌△A′B′C′,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反之,•如果△ABC与△A′B′C′满足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即AB=A′B′,BC=B′C′,CA=C′A′,∠A=∠A′,∠B=∠B′,∠C=∠C′.这六个条件,就能保证△ABC≌△A′B′C′,从刚才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只要两个三角形三条对应边相等,就可以保证这两块三角形全等.信不信?【作图验证】(用直尺和圆规)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出的△A′B′C′剪下来,放在△ABC上,它们能完全重合吗?(即全等吗)【学生活动】拿出直尺和圆规按上面的要求作图,并验证.(如课本图11.2-2所示)画一个△A′B′C′,使A′B′=AB′,A′C′=AC,B′C′=BC:1.画线段取B′C′=BC;2.分别以B′、C′为圆心,线段AB、AC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A′;3.连接线段A′B′、A′C′.【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引入课题:“上述的生活实例和尺规作图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学生活动】在思考、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下面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1)判定方法: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2)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三角形全等.【评析】通过学生全过程的画图、观察、比较、交流等,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边边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同时增强了数学体验.二、范例点击,应用所学【例1】如课本图11.2─3所示,△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教师板书)【教师活动】分析例1,分析:要证明△ABD≌△ACD,可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对应相等.证明:∵D是BC的中点,∴BD=CD在△ABD 和△ACD 中 ,,.AB AC BD CD AD AD =⎧⎪=⎨⎪=⎩ ∴△ABD ≌△ACD (SSS ). 【评析】符号“∵”表示“因为”,“∴”表示“所以”;从例1可以看出,•证明是由题设(已知)出发,经过一步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求证)正确的过程.书写中注意对应顶点要写在同一个位置上,哪个三角形先写,哪个三角形的边就先写. 三、实践应用,合作学习 【问题思考】已知AC=FE ,BC=DE ,点A 、D 、B 、F 在直线上,AD=FB (如图所示),要用“边边边”证明△ABC ≌△FDE ,除了已知中的AC=FE ,BC=DE 以外,还应该有什么条件?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条件?【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巡视、引导学生,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后,再发言:“还应该有AB=FD ,只要AD=FB 两边都加上DB 即可得到AB=FD .” 【教学形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师生互动. 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8练习. 【探研时空】如图所示,AB=DF ,AC=DE ,BE=CF ,BC 与EF 相等吗?•你能找到一对全等三角形吗?说明你的理由.(BC=EF ,△ABC ≌△DFE)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全等三角形性质是什么?2.正确地判断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利用全等三角形处理问题的基础,你是怎样掌握判断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边边边”判定法告诉我们什么呢?•(答:只要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度确定了,则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完全确定了,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1.课本P15习题11.2第1,2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11.2.2 三角形全等判定(SAS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 ),及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领会“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的过程,学会解决简单的推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合情推理能力,感悟三角形全等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及关键1.重点:会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2.难点:应用结合法的格式表达问题.3.关键:在实践、观察中正确选择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直尺、圆规.教学方法 采用“操作──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操作分析 【动手画图】【投影】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学生活动】动手用直尺、圆规画图. 已知:∠AOB .求作:∠A 1O 1B 1,使∠A 1O 1B 1=∠AOB . 【作法】(1)作射线O 1A 1;(2)以点O 为圆心,以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OA •于点C ,•交OB 于点D ;(3)以点O 1为圆心,以OC 长为半径画弧,交O 1A 1于点C 1;(4)以点C 1为圆心,以CD •长为半径画弧,交前面的弧于点D 1;(5)过点D 1作射线O 1B 1,∠A 1O 1B 1就是所求的角. 【导入课题】教师叙述:请同学们连接CD 、C 1D 1,回忆作图过程,分析△COD 和△C 1O 1D 1•中相等的条件. 【学生活动】与同伴交流,发现下面的相等量:OD=O 1D 1,OC=O 1C 1,∠COD=∠C 1O 1D 1,△COD ≌△C 1O 1D 1. 归纳出规律: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评析】通过让学生回忆基本作图,在作图过程中体会相等的条件,在直观的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得新知,使学生的知识承上启下,开拓思维,发展探究新知的能力. 【媒体使用】投影显示作法.【教学形式】操作感知,互动交流,形成共识. 二、范例点击,应用新知【例2】如课本图11.2-6所示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侧A 、B 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 和B 的点,连接AC 并延长到D ,使CD=CA ,连接BC 并延长到E ,•使CE=CB ,连接DE ,那么量出DE 的长就是A 、B的距离,为什么?【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显示例2,分析:如果能够证明△ABC ≌△DEC ,就可以得出AB=DE .在△ABC 和△DEC 中,CA=CD ,CB=CE ,如果能得出∠1=∠2,△ABC 和△DEC•就全等了.证明:在△ABC 和△DEC 中 12CA CD CB CE =⎧⎪∠=∠⎨⎪=⎩ ∴△ABC ≌△DEC (SAS ) ∴AB=DE想一想:∠1=∠2的依据是什么?(对顶角相等)AB=DE 的依据是什么?(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学生活动】参与教师的讲例之中,领悟“边角边”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学会分析推理和规范书写. 【媒体使用】投影显示例2.【教学形式】教师讲例,学生接受式学习但要积极参与.【评析】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问题,常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解决. 三、辨析理解,正确掌握 【问题探究】(投影显示)我们知道,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由“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教师活动】拿出教具进行示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问题的本质.操作教具:把一长一短两根细木棍的一端用螺钉铰合在一起,•使长木棍的另一端与射线BC 的端点B 重合,适当调整好长木棍与射线BC 所成的角后,固定住长木棍,把短木棍摆起来(课本图11.2-7),出现一个现象:△ABC 与△ABD 满足两边及其中一边对角相等的条件,但△ABC 与△ABD 不全等.这说明,•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学生活动】观察教师操作教具、发现问题、辨析理解,动手用直尺和圆规实验一次,做法如下:(如图1所示)(1)画∠ABT ;(2)以A 为圆心,以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BT 于C 、C ′;(3)•连线AC ,AC ′,△ABC 与△ABC ′不全等.【形成共识】“边边角”不能作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形式】观察、操作、感知,互动交流.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10练习第1、2题.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请你叙述“边角边”定理.2.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思路是:首先分析条件,•观察已经具备了什么条件;然后以已具备的条件为基础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来确定还需要证明哪些边或角对应相等,再设法证明这些边和角相等.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1.课本P15习题11.2第3、4题.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把黑板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其中右边部分板书“边角边”判定法,中间部分板书例题,右边部分板书练习题.11.2.3 三角形全等判定(ASA)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AAS),•及利用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过程,能运用已学三角形判定法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几何推理意识,发展思维,感悟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应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2.难点:学会综合法解决几何推理问题.3.关键:把握综合分析法的思想,寻找问题的切入点.教具准备投影仪、幻灯片、直尺、圆规.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教学法”在情境问题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巩固学习【知识回顾】(投影显示)情境思考:1.小菁做了一个如图1所示的风筝,其中∠EDH=∠FDH,ED=FD,•将上述条件注在图中,小明不用测量就能知道EH=FH吗?与同伴交流.(1) (2)[答案:能,因为根据“SAS”,可以得到△EDH≌△FDH,从而EH=FH]2.如图2,AB=AD,AC=AE,能添上一个条件证明出△ABC≌△ADE吗?[答案:BC=•DE(SSS)或∠BAC=∠DAE (SAS)].3.如果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一定会全等吗?试举例说明.【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思考和提问.【学生活动】通过情境思考,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学会正确选择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小组交流,踊跃发言.D C B AE 【教学形式】用问题牵引,辨析、巩固已学知识,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激发求知欲. 二、实践操作,导入课题 【动手动脑】(投影显示)问题探究:先任意画一个△ABC ,再画出一个△A ′B ′C ′,使A ′B ′=AB ,∠A ′=∠A ,∠B ′=∠B (即使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把画出的△A ′B ′C ′剪下,•放到△ABC 上,它们全等吗?【学生活动】动手操作,感知问题的规律,画图如下:画一个△A ′B ′C ′,使A ′B ′=AB , ∠A ′=∠A ,∠B ′=∠B : 1. 画A ′B ′=AB ;2. 在A ′B ′的同旁画∠DA ′B ′=∠A , ∠EBA ′=∠B ,A ′D ,B ′E 交于点C ′。

掌握三种数学语言——学好数学的关键

掌握三种数学语言——学好数学的关键

掌握三种数学语言——学好数学的关键安徽省歙县竹铺中心学校吴海军数学语言,可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

简单的数学语言可以表达丰富的数学思想。

在学习数学时,首先要学好三种数学语言,并不断练习,不断强化,螺旋上升。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是个人数学素质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因此,加强自身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数学语言呢?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努力:一、打好数学语言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

”数学理解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数学语言含义的敏感,而这种敏感又来自于其坚实的数学语言基础。

我们应认真学好数学语言基础知识,通过归纳与总结,掌握数学概念定义和定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而从一个关键词、一个关键符号中捕捉住最关键的信息,对题意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判断。

例如,在有理数的学习中零和正整数可以表达为“非负整数”;在绝对值问题上可归结为|a|=a或-a;在不等式的学习中a≥b,可以表达为a大于等于b或b不大于a。

二、注重与生活语言的结合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题要通过数学方法获得解决,首先须将其中的生活语言数学化,摒弃其中表面的具体叙述,抽象出其中的数学本质,形成数学模型。

在解决数学应用题时,我们要通过分析现实中的数学现象,对常见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语言描述,转化成数学符号或图形,并用数学思维予以解决,由此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例1、张庄、王庄、李庄三村的位置是,张庄在李庄之南,王庄在李庄之东,一人自张庄到李庄,步行六小时到达,返回时,绕道王庄,经过十小时回到张庄,如果此人每小时步行5公里,三村之间的路都是直线连接,问张庄、王庄两村相距多少公里?分析:本题所述较为抽象,要解决这类问题,先可将其转化为图形语言,(如左图),用A、B、C分别表示张庄、王庄、李庄三村,再转化为数学语言就是:张庄、王庄、李庄三村的位置正好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ABC,于是问题转化为在直角三角形ABC中已知AC=5×6=30公里,BC+AB=5×10=50公里,要求AB为多少公里?运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50-X)+30 =X ,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3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3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一篇: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我觉得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对于我们这些初中生来说非常实用和有用。

它不仅涵盖了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和内容,还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数学技能和方法。

它的知识点清晰易懂,讲解详细,配有丰富的例题和习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这本教材的章节内容分为五个部分:数与代数、初步的几何、函数、统计与概率、平面向量。

每个章节的难度都不同,但都很有趣,很实用。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初步的几何,因为我觉得在这个领域里,数学是非常直观和易于理解的。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关于角度、直线和圆的知识。

此外,这本教材还包含许多实用的数学技巧,如代数化简、方程式求解、函数图像绘制和统计分析等。

这些技巧在现实世界中非常有用,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代数式来计算简单的税收,或者使用统计方法来分析某个商品的市场趋势等等。

总的来说,我认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是一个非常好的教材。

它不仅有趣,而且非常实用。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并为我们的未来做好准备。

我相信,我们学习这本教材后,数学将不再是我们的噩梦,而是变成我们的朋友。

第二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教学方法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有一些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种重要的教学方法:1.动手实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在这个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动手实践的例子,如绘制图形、操作函数等等。

2.分步讲解:这个教学方法非常有用,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逐渐掌握数学知识。

在这个教材中,许多章节都采用了分步讲解的方法,例如初步的几何和平面向量等等。

3.多样化的例子和练习:这个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巩固数学知识。

在这个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例子和练习题,不仅形式多样化,而且难度也不同,可以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和强化数学知识。

数学语言转换在解题中的应用——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的转换

数学语言转换在解题中的应用——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的转换

探索篇•方法展示数学语言转换在解题中的应用———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的转换刘晨曲(福建省漳州立人学校,福建漳州)摘要:数学的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各有优劣,若能在适当的时候将二者进行恰当的转换,可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建立图形语言的角度不同,和对符号的理解不同,语言的转化也会激活解题思维,丰富解题的手段。

数学语言中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的转化是重点,是触及数学核心思想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转换;核心;探索;丰富;优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

数学语言主要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种形式。

符号语言言简意赅,书写方便,但过于繁冗;图形语言表现直观,有助记忆和思维,但未必全面。

数学的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各有优劣,若能在适当的时候将二者进行恰当的转换,可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运用符号语言转换图形语言探索解题思路在解数学题时,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痛苦经历:由于对所给题目的关键字或句不理解(或理解有误),致使解题思路出现偏差或受阻,头脑一片空白不知该如何思考,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对所给问题所阐述的条件不能很好地进行语言的转换。

例1.求代数式x 2+4√+x 2+2x +10√的范围。

分析:本题结构为根式下含有二次式,自然会联想到配方的方法,从原式中发现,当x 趋于无穷大时,代数式的值也趋于无穷大,所以只需求最小值,x 2+4√的最小值为2,(x +1)2+9√的最小值为3。

所以x 2+4√+(x +1)2+9√的最小值为3+2=5。

这时我们不要忽略取最小值时x 的取值,检验时发现x 会产生矛盾,显然是忽略了两部分的根式存在联系,但从符号入手就遇到了阻碍,我们得到的最小值5也可能是错的。

此时若能换个语言表达,能否打破这个僵局呢?根据式子的结构我们发现上式与AB=(x 1-x 2)2+(y 1-y 2)2√的形式类似,所以让我们联想到可转换成图形语言解决问题,也就是用点的距离公式来表示,x 2+4√+(x +1)2+9√=(x -0)2+(0-2)2√+[x -(-1)2]+(0-3)2√表示直角坐标系内x 轴上的点P (x ,0)到两点A (0,2),B (-1,3)的距离之和,如图所示PA +PB =PA ′+PB ≥A ′B=(-1-0)2+[3-(-2)2]√=26√∴x ∈[26√,+∞)二、运用符号语言转换图形语言有利于丰富解题手段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由数学符号语言转换图形语言会出现“一式多义”,根据建立图形语言的角度不同,和对符号的理解不同,语言的转化也会激活解题思维,丰富解题的手段。

初中数学三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

初中数学三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

初中数学三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摘要】:数学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这三种语言是进行数学思维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数学解题的本质就在于实现三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

正确灵活的运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进行转化就能更快的理清题意、明确思路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语言转换【正文】:数学语言一般可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象语言三种形态。

文字语言准确、简练,是教学的核心;符号语言简明、美观,是计算、论证的基本表达形式;图象语言直观、形象,是解题的重要辅助工具。

数学解题的本质就在于实现这三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

加强学生的数学语言培养,能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表达能力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诚如斯托利亚尔所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也常听到这样的话:注意审题,审题要细致等等。

有时简单的文字叙述竟难倒了一大片同学,有时学生没有读懂,有时学生不善于挖掘问题的本质。

其实看似简单的句子里蕴含着丰富的含义。

体现的就是文字语言、数学语言、图形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

许多“难题”若能正确灵活的运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进行转化就能更快的理清题意、明确思路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可见,初中学生数学语言转化能力亟待提高。

一、三种语言转换的主要形式:1.数学符号与图形例1. △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C=90°,D为BC上一点,且AD=2CD,则∠DAB=().A.30° B.45° C.60° D.15°评析:此题只需根据数学符号画出相应的图形关系,转化为几何图形来解决,就可以使问题迎刃而解。

例2.当宽为3㎝的刻度尺的一边与⊙O相切时,另一边与圆的两个交点处的读数如图所示(单位:㎝),那么该圆的半径为多少㎝?评析:该题需由题意和图形,利用半径和玄心距构造出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列出方程即可求出。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1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三角形高线、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概念、几何语言表达及它们的画法.2.内容解析本节内容概念较多,有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和重心等有关概念;需要学生动手的频率也较高,要掌握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画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几何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探索的思想感情。

理解三角形高、角平分线及中线概念到用几何语言精确表述,这是学生在几何学习上的一个深入.学习了这一课,对于学生增长几何知识,运用几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学习三角形的角、边的延续以及三角形全等、相似等后继知识一个准备.本节的重点是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概念的同时还要掌握它们的画法,难点是钝角三角形的高的画法及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高线的.位置关系.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等概念;(2)会用工具画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2.教学目标解析(1)经历画图实践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等概念.(2)能够熟练用几何语言表达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性质.(3)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画法.(4)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相交于一点.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三角形的高线的理解:三角形的高是线段,不是直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在这个顶点的对边或对边所在的直线上.三角形的中线的理解:三角形的中线也是线段,它是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的连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是这个顶点的对边中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也是一条线段,角的顶点是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在对边上.而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即就是说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通常的角平线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2教学目标:1、理解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

数学语言转换与问题解决

数学语言转换与问题解决

数学语言的转换与问题解决-小学数学论文数学语言的转换与问题解决江苏宿迁市泗阳双语实验学校(223700 )陈家梅数学语言一般可分为三种: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图表语言。

各种语言承载着不同的信息,体现着不同的交流效果,表达不同的思想。

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学会数学地表达,也就是说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解决数学问题就是学会数学语言之间的转换。

一、图表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图表语言类的题目具有简明直观、概括性强、知识覆盖面广等特点,这类问题信息隐含在图表里面,比单一的文字活泼生动。

在解答图表语言类题目的时候,要经历理解图表、分析图表的过程,这个就是数学语言的转换过程。

如,下表是二(1)班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调查情况,请把表格填写完整。

教学这样的表格题目,重要的不是列式,而是教给学生如何理解这个表格,即如何进行数学语言之间的转换。

首先让通过读表来理解表格的含义,引导学生:〃你能用自己的数学语言把表格的意思说出来,让大家一听就懂吗?〃学生马上把表格语言转换成了数学文字语言:二(1)班喜欢跳远、跳绳、羽毛球的一共有34人,喜欢羽毛球的有12人,喜欢跳绳的有14人,喜欢跳远的有多少人?通过这样的转换,帮助学生理解了题意,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学生养成了通过转换数学语言帮助理解题意的习惯。

又如,下图是六年级正反比例中的一道图像题:根据图像,判断36分钟他们能行驶多少千米?对于这类图像语言的问题,我在教学时,仍然是先让学生通过读图理解题意,即把图像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小军和家人周末骑车去森林动物园玩,他们30 分钟行驶了8千米,照这样速度,36分钟能行驶多少千米?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其间隐含的数量关系,沟通路程和时间之间的联系,判断出速度是不变量。

所以,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的过程就是学习数学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

二、文字语言转换成图形语言我们在教学文字应用类数学问题的时候,常常通过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实质上就是将文字语言转换成图形语言。

2012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

2012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

浏阳丰裕片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NO. )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条线段必须①不在一条直线上,②首尾顺次相接。

浏阳丰裕片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NO . )浏阳丰裕片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NO. )(2)不会改变。

从上面的实验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钢架桥、屋顶钢架和起重机都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活动挂架则是利、课本练习。

浏阳丰裕片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NO. )分析:怎样能求出∠ACB二、三角形外角的概念ABC的外角。

也就是,三角形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1,∠B=∠2浏阳丰裕片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NO. )二、多边形及有关概念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由几条线段组成;它们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首尾顺次相接.连接多边形的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四边形有几条对角线?五边形有几条对角线?画图看看。

五、课堂练习浏阳丰裕片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NO. )四、课堂练习浏阳丰裕片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NO . )浏阳丰裕片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NO. )浏阳丰裕片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NO. )浏阳丰裕片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NO. )不难看出,这两个三角形有三对元素是相等的:教浏阳丰裕片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NO. )浏阳丰裕片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NO . ),(填“全(用简写法)BDF,根据)等三角形判定方法应用的练习题。

“斜边直角边”在具体题目中由勾股定理推出。

回顾第一课时教学环节:环节一,从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的性质出发,让学生思考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最少需要几个条件,只有一边或一角对应相等可以吗?(极容易否定,让学生口答)。

有两个条件呢?分为有两边、一边一角或两角对应相等三种情况。

(学生画出反例否定)。

有三个条件呢?分为有三边、两边一角、两角一边和三角对应相等四种情况,其中根据位置不同两边一角对应相等又分为两边及其夹角和两边以及其中一边所对的角对应相等两种情况,两角一边对应相等又分为两角及其夹边和两角以及其中一角所对的边对应相等两种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B
C
E
F
O
E D A
A
P ′
P
八年级(上)期中复习专题1--数学知识点 2012。

11。

【等腰三角形】
⒈等腰三角形的两个 相等。

(简称“等边对等角”)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 ,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 也相等。

(简称“等角对等边”)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 、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在⊿ABC 中, 在⊿ABC
中, ∵AB =AC , ∵_____=______

∴∠____=____。

∴ AB =AC 。

在⊿ABC 中
(1)∵AB =AC ,∠BAD =∠CAD , ∴____⊥BC ,BD =____; (2)∵AB =AC ,BD =CD ,
∴∠BAD =∠______,AD ⊥_____; (3)∵ ,AD ⊥BC ,
∴∠______=∠______,BD ____DC 。

练习:
1. (1)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 和6cm,则它的周长为______. (2)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0,一边长为4,那么另外两边长为_________. ⑶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70°,则其余两角为 . ⑷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40°,则其余两角为 . ⑸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100°,则其余两角为 . (6)△ABC 是等腰三角形∠ A=40°,∠ B= .
2.如图,在△ABC 中,D 在BC 上,若AD=BD , AB=AC=CD ,求∠ABC 的度数.
3.如图,△ABC 中,角平分线BO 与CO 的相交点O ,OE ∥AB ,OF ∥AC , BC=10,求△OEF 的周长.
4.在△ ABC 中,AB =AC ,D 是BC 边上的中点,∠ B=30°,求∠ 1和∠ ADC 的度数.
5.如图,在△ABC 中,AB=AC ,AD ⊥BC ,垂足为D ,DE ∥AB 交AC 于点E .△ADE•是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 。

4、等边三角形的每个角都等于 ,。

每条边
在Rt ⊿ABC 中 , ∵⊿ABC 是等边三角形 ∵∠ACB=900
,AD=BD , ∴AB =BC =AC , ∴_____=12 AB 。

∠A =∠___=∠__=600。

第3题 第4题 又∵AD=BD=
∴CD=BD=AD
练习:
1.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点D 、E 、F 分别在AB 、BC 、CA 的延长线上,•且BD=CE=AF .△DEF 也
是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
F C
B A
2.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P 为△ABC 内部一点,将△ABP 绕点A 逆时针旋转后,能与△ACP ˊ重合,如果AP=3,求PP ˊ的长.
第1题
第2题 C C
3.如图1.5-4,在△ABC中,CF⊥AB于F,BE⊥AC于E,M为BC的中点,EF=5,BC=8,则△EFM 的周长是多少?
【等腰梯形】
5、(1)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2)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性质)
6、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判定)
性质:(1)(2)
∵在中,AD//BC,AB=DC,
∴ABCD是等腰梯形
∴∠A=∠
D,(或∠____=∠_____。

)
=
判定:在梯形ABCD中,AD//BC,∵∠A=∠D,(或∠____=∠_____。

)
∴梯形ABCD是__________。

在梯形ABCD中,AD//BC,∵∴梯形ABCD是__________。

练习:1、等腰梯形上、下底之和是2,对角线所成的角是60°,求等腰梯形的面积
2、如图,梯形ABCD中,AD∥BC,AB=DC, ∠ACB=40°,∠ACD=30°.
⑴∠B=___°,∠D=___°,∠BAC=___°
⑵如果BC=5cm,连接BD,求AC,BD的长,并说明理由.
3、如图, 梯形ABCD中,AB∥CD, M是CD的中点,
∠1=∠2;试说明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4、如图,在⊿ABC中,∠C=40°,∠A=70°,EF∥AB,
则四边形ABEF是等腰梯形吗?为什么?
【勾股定理】
7、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a2+b2=c2。

8、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在Rt⊿ABC中,在⊿ABC中,
∵∠ACB=900, ∵BC2+AC2=m,
AB2=
∴BC2+AC2=AB2,
∴BC2+AC2=______。

∴⊿ABC是直角三角形。

C=__+__ ,即∠____=900。

a=__-__ ,b=__-__ 。

练习:
1、如图,在⊿ABC中,∠ACB=900,AB=5cm,BC=3cm,CD⊥AB与D,
求:(1),AC的长;(2)⊿ABC的面积;(3)CD的长。

2、如图,已知在△ABC中,CD⊥AB于D,AC=20,BC=15,DB=9.
(1)求DC的长.
(2)求AB的长.
(3)求证: △ABC是直角三角形.
3、如图所示,在△ABC中,D是BC上一点,AB=10,BD=6,AD=8,
AC=17。

求△ABC的面积。

M
A
E
F
C
B
图1.5-4
C C
b B
C
第7、8题
C
A B
D 第5题第6题
9、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10、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点P在AB的垂直平分线MN上
∴PA
=______。

∵PA=PB,
∴点P
在__的垂直平分线上。

练习:
1、如图,△ABC中,DE是BC边的垂直平分线,
且AB+AC=15,则△ABD的周长是______.
2.如图,已知AD是ABC
的角平分线,
DE AB
⊥,
DF AC
⊥,
垂足分别是E、F。

请你说明AD垂直平分EF。

11、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12、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性质∵OC平分∠AOB,,
∴PD=____。

判定∵,,PD=PE
∴点P在_______的平分线上。

练习:
1.如图,在△ABC中,∠C = 90°,AD平分∠BAC,且CD = 5,
则点D到AB的距离为.
2.如图3,AD平分∠BAC,∠C=90°,DE⊥AB,那么
(1)DE和DC相等吗?为什么? (2)AE和AC相等吗?为什么?
13、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定义)
14、平行的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性质)
15、平行的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性质)
16、平行的四边形的对角相线互相平分。

(性质)
定义:∵AB//CD,___//___,
∴四边形____是平行四边形。

性质:∵□ ABCD,
∴AB=_____,AD=_____.
∠A=____,∠___=∠_____.
OA=____=
1
2
____,OB=____=______。

练习:
1.如图,□ ABCD中,直线EH∥AC,EH分别交DA、DC的延长线于点E、H,分别交BA、BC于F、G,
EG=FH吗?为什么?
2.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BD⊥AD,AD=12,
AB=13,求BC、CD及O B的长.
C
第13-16题
D C
F
E
D C
B
A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