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中扭曲的女大学生形象——以新浪网为例

合集下载

互联网视域下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形象的媒介建构

互联网视域下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形象的媒介建构

摘要: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新浪网报道的女大学生安全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女大学生过多被塑造成安全意识薄弱的负面形象和受难者形象,正面形象的比例略低。

这种形象形成的根源与媒体的议程设置、社会责任、注意力经济博弈、女性被消费的刻板印象等相关。

大众应理清现实与媒体图景的区别,媒体更需建构全面、客观的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形象。

关键词:互联网;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形象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165-03社会性别理论认为,性别分工并不是由男女生物学上的差别决定的自然体,而是社会有意造成的性别不平等的社会规范[1]。

在传统社会文化中,女性通常被贴标签,成为柔弱、头脑简单、感性的代名词。

网络媒体诞生以来,其对女性的刻画也从未停止。

女大学生作为女性中特殊的人群,是大众关注的对象之一。

本文以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新浪网新闻中心为分析渠道,围绕女性的安全意识问题,探索网络媒体是如何塑造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形象的。

女大学生是指全日制高等院校的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的女学生。

非全日制的学生如非脱产自考、成人高考、函授等的女学生不在此研究范围内。

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形象,是指媒体通过对女大学生面对安全问题(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等)时的行为反应的描绘和刻画,塑造出女大学生是否具备安全意识及安全意识如何的形象。

一、研究方法本文以新浪网新闻中心对女大学生的报道为研究对象。

新浪网新闻中心汇集了全国性各大新闻网站及全国报纸、电视新闻等信息来源广。

同时它也是全国知名新闻门户网站,由此得出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力。

故笔者选取了新浪网进行内容分析。

“根据日常生活经验以及统计数字显示,读者看报70%以上的内容都是只浏览标题;在全文阅读的稿件中,又有30%是因为标题好,读者才被吸引去读的。

”[2]所以笔者以“女大学生”为标题关键词,采集样本时间为2014年7月1日至2015年4月30日,限定于新浪网全部频道进行新闻搜索。

以新浪网为例——分析新闻视频与网络新闻的关系

以新浪网为例——分析新闻视频与网络新闻的关系

几千条 。这一方面可使 新 闻传播 者及 时了解 受众对 重大新 闻事件 的看
法, 以此为依据调整新 闻内容 、 增强报道 的针对性 ; 另一方面 , 受众在发表
生命 在于真实 。在新 闻视频 出现之 前 , 尽管 网络新 闻多用文 字配 以图片 的形式呈现 , 但仍不能真 实还原新 闻场景 , 只能对事 件作详 细叙述 , 使新
当互联 网作为 “ 四媒体 ” 第 承担新闻传播 的任务 后 , 网络新闻便成为

视频新 闻, 只要在 “ 搜索视 频” 一栏 中键入 内容 , 会 出现相关 的众多新 便
闻视 频 。 2 传 统 网络 新 闻 中 的 文 字 信 息 给 予 了视 频 内容补 充和 扩 展 .
种 潮 流 和 趋 势 , 统 电视 新 闻 分 抢 受 众 。面 对 新 形 势 , 挑 战 , 与传 新 电视
堑 堡
— —
— 一 网络 新 闻 的 关 系
胡 清盈
( 京 理 工 大 学人 文 学 院 江 苏 南京 南
20 9 ) 104
摘 要 :近 年 来 , 闻视 频 作 为 电视 新 闻的 延 伸 成 为 网络 新 闻 的 重 要 表 现 形 式 。 两 者 相 辅 相 成 : 闻视 频 推 动 了 网络 新 闻 的 发 展 、 新 新 成 熟, 网络新 闻又反之使新 闻视频产 生了增值效益 。但是在 实际应 用中, 闻视频 作为一个年轻 的事物 仍存 在着诸 多问题 。本文就 旨在 通过 新 探讨 两者 关系, 为新 闻视频 的管理与应 用提供参考 , 网络新 闻朝 着良性发展 的方向做优做 强。 使 关 键 词 :新 闻视 频 ; 网络 新 闻 ;新 浪 网 中图分类号 : 2 G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3—0 9 ( 0 0)8— 0 5—0 17 9221 0 00 1

反转新闻中女性形象的偏差分析

反转新闻中女性形象的偏差分析

反转新闻中女性形象的偏差分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参与到新闻报道中,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在新闻报道中存在着一些女性形象的偏差。

本文将就反转新闻中女性形象的偏差进行分析。

1. 人格化偏差在新闻报道中,女性往往被描绘为简单的角色,如母亲、女儿、配偶等。

而这些角色则被赋予了一些单一的特征,比如温柔、体贴、忠诚等,这些特征很容易让人们觉得女性只能扮演被动的人物。

新闻报道中经常会对女性的外貌进行关注,过度的强调女性的外貌,将女性定位于一个被观察的对象而并非活动的主体。

这种偏差在综艺节目中尤为明显。

例如,“选举女孩”节目中,评判们不断强调选手的外貌,并在现场对选手进行衣服换装等操作,这种强调女性外貌的方式会使女性的自我价值感受丧失。

3. 角色偏差女性在新闻报道中经常被赋予一些固定的角色,她们通常只扮演依附、容易受害、被动等角色。

这种强调女性自身不足的方式会使女性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减弱,不利于女性往上爬、打破现有的社会桎梏。

二、引发女性形象偏差的原因1. 思维惯性在传统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男女应该扮演的角色产生了先入为主的想法,在这种思维模式的笼罩下,女性的形象就很容易被固定在既定的模板中。

2. 缺乏女性的独立意识女性缺乏独立意识是造成女性形象偏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许多女性把自己的生活完全放在了男性身上,并没有为自己的未来和事业打算。

3. 媒体的过度关注新闻媒体过度关注女性的外貌,往往忽略了她们的内在价值,从而让公众对于女性的形象和角色有了偏差的想法。

1. 提升女性地位政府应该加强女性事业保障的政策落实,加大对女性地位上的宣传教育力度,同时也应该扩大女性高管、企业家的数量,让她们更多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2. 提高新闻媒体素质新闻媒体应该加强自我监管,减少对女性外貌的过度关注,并增加对女性实力和成就的报道,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信息。

女性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行为,发扬自己的特长和优点,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实力。

网络媒体新闻报道中女大学生形象分析

网络媒体新闻报道中女大学生形象分析

赤子5首先,女性或男性本身仅仅是一个生理学身份。

这种生理性别并不标注每一种性别的气质与身份地位。

但是长期的人类社会活动,又给女性和男性附加了很多社会意义。

社会逐渐给每一种性别附加了其应该具有的规范与气质。

特别是关于气质,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

例如,女生是柔弱的情绪化的,男生是刚强的具有野心的等。

基于这些固化的性别气质,女性的从属地位与男性的主体地位形成。

长期以来,这种刻板的气质印象和男女两性的关系,具有一定的不平等性和歧视。

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联合国成员国共同签署《关于消除一切形式的性别歧视公约》,中国也是签署承诺国家之一。

《公约》强调,媒体应该具有性别敏感意识,不能通过媒体报道固化和传播性别不平等意识。

但是本文看到,网络媒体重点新闻媒体,任然在固化和强化社会对女性的偏见,以负面女性形象博取关注,娱乐大众。

而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的传播力度越来越强,那么这类带有性别歧视的媒体报道,首先传递女大学生负面形象,扭曲事实,同时也强化了社会歧视,应该受到批判和纠正。

2015年3月30日,笔者在新浪新闻网站上,用“女大学生”作为关键字,搜索一周时间内的新闻报道,一共搜索到新闻14篇。

其中,正面报道两篇,负面报道12篇,且负面报道因为点击量原因而排名更加靠前。

新浪网是我国最典型的门户新闻网站,而这次搜索的结果,是网络新闻媒体报道中,女大学生形象的一个缩影。

一、网络媒体新闻报道中,女大学生的主要负面形象解析1.女大学生以“受害者”角色被报道。

在上文提到的14篇报道中,首当其冲的是女大学生被害的文章。

例如《打字员万字薪酬600元?南京女大学生被骗6000多》,《女大学生凌晨走出寝室失联蹊跷溺亡短信被删》。

在这些文章中,女大学生都是受害者身份出现。

笔者用女大学生在百度新闻进行搜索,结果几乎相同,都是以女大学生作为受害者,为标题的新闻类报道居多。

这类报道中,女大学生或者被骗钱,或者被杀害,或者被人身侵犯。

但是我们发现,随着这类文章醒目且盘踞头条,但是从百度、新浪到搜狐,来来回回关于女大学生受害的报道事件也只有这3件。

新闻报道失误对公众形象的影响研究——以某学生事件为例

新闻报道失误对公众形象的影响研究——以某学生事件为例

新闻报道失误对公众形象的影响研究——以某学生事件为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闻媒体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对于公众来说,新闻报道是获取信息、认识社会、形成判断的重要工具。

然而,一些新闻报道失误对公众形象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严重。

本文以某学生事件为例,探讨新闻报道失误给公众形象带来的影响及其反思意义。

一、某学生事件的报道失误某学生事件是2019年12月17日发生在湖北省黄冈市的一起命案。

当时,一名19岁女大学生被一位前男友殴打致死。

此事件在当地社会引起极大震动,引起了广泛关注。

然而,在该事件的报道中,部分媒体存在严重的失误。

首先,有的媒体在报道时未对受害人的工作、性格、社会关系等进行充分调查,致使报道出现了错误的报道。

其次,一些媒体在报道中涉及受害人的隐私并进行了公开。

例如,有的媒体在报道中公开了受害人的名字、照片、个人信息等,不仅侵犯了受害人的隐私权,而且对其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最后,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对受害人的性格进行了武断评价,并未经证实就进行了攻击、诽谤,导致该事件的报道带有极大的偏见,对公众认知和对事件相关人员形象造成了极大污染。

二、失误报道对公众认知的影响失误报道不仅对受害人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同时也制造了公众认知的偏差。

报道中错误的信息和评判不仅对受害人形象有影响,而且误导了公众的认知。

一方面,造成公众对该事件认知的混淆。

由于有关某学生事件的报道并没有深入探究真相,而是简单地描绘事实,这导致了公众对此事的认知出现了偏差。

公众会受到误导,认为受害人的性格与事件的发生有关系,而不是关注凶手带来的后果。

另一方面,使事件相关人员的形象受到影响。

在某些报道中,对凶手进行各种评价,往往采取挖掘他人负面的素材来刻画他人。

这样容易导致所涉及的人的形象受到污名化,极大地影响了受害人以及其家属等相关人的社会形象。

三、新闻媒体自我反思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在报道事件时,应注意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

首先,只有充分调查事实并进行了解之后,才能做好新闻报道的准备工作。

从_杨丽娟事件_看受众的媒介素养的缺失

从_杨丽娟事件_看受众的媒介素养的缺失

新闻知识(2007.09)曾经沸沸扬扬的杨丽娟事件告一段落了,媒体在赚取了大量的注意力经济之后,终于停止了对此事连篇累牍铺天盖地般的追踪报道。

事件结束后,人们在反思之时,无不把指责的矛头指向了媒体——缺乏职业道德,疯狂炒作,滥用话语权等等。

在这场新闻闹剧中,媒体的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同时,如果只是传者-媒体热心报道,而受者-受众对此反应冷淡。

如果只是媒体独自的狂欢,独自上演这场毫无意义的独角戏,如果台下没有狂热的看客为媒体叫喊助势,没有众多网民激烈的舆论刺激鼓动着媒体,没有广大好事者给予媒体可观的点击量或销售量做为回报,那么很快这场闹剧也将仓促收场,不至于造成日后媒体疯狂的炒作和报道。

受众对信息的不加批判的全盘接受和盲目无理性的积极回应,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推动了杨丽娟事件的报道泛滥。

在这场媒体和受众共同狂欢中也从侧面反映了受众媒介素养的缺失。

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曾经给媒介素养做出过如下定义,即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1]下面,笔者将从其中几个方面对杨丽娟追星事件进行受众媒介素养的解读。

一、受众面对海量信息时选择能力的缺失现代媒介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信息的海洋,它在为受众获取信息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们疲于应付海量信息的接收,而缺乏必要的选择能力。

受众对于杨丽娟追星事件给予了极大的注意力,以新浪网为例,从3月29日至4月5日八日内,网友对此事件发表评论共计44700余条;与此相比,受到媒体热烈追捧甚至波及到海外(如美国纽约时报曾报道)的“重庆钉子户”事件在争取受众关注度上便逊色不少,从3月23日至4月3日十一日内,网友对此事件发表评论也不过计21400余条。

显然,受众的兴趣对于杨丽娟追星之事明显大于“重庆钉子户”,而从两条新闻的社会意义及涉及到的公众利益而言,崔 丹(上接第67页)闻及信息只能被动地接受,一种新的舆论势差补偿机制呼之欲出。

论网络媒体对女大学生的形象建构——以sohu、tom、sina、163网站对女大学生的报道为例

论网络媒体对女大学生的形象建构——以sohu、tom、sina、163网站对女大学生的报道为例

论网络媒体对女大学生的形象建构Sohu、Tom、Si na、163网站对女大学生的报道为例蒋忠波(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四川南充637002)摘要:在网络媒体的相关报道中,女大学生的群体形象被较为严重地扭曲,这种扭曲既有网络媒体社会责任意识降低原因,同时也与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成见有较大关系。

要改变这种状况,媒体应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而社会所存在的性别成见也应有所改变。

关键词:网络女大学生社会性别引盲人类的性别本应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差别,然而,在长时间的“父权式”社会体制和文化体系中,这种差别早已不限于生理层面的不同而更多地表现为社会文化意义上的不平等。

比如“男尊女卑”、“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有一个默默奉献的女人”、“女性应该是温柔的、顺从的”等观念形成的根源更多地在于社会文化层面而非生物层面。

因此,男女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差异更多地由社会文化所造成,而非生物差别。

正是在此意义上,有学者提出用“社会性别”(gender)的概念来区分“生物性别”(s ex),强调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研究男女两性之间的不平等。

t-卫先生在论述性别与社会性别时就指出:性别(sex)是指生物学上的差异,而社会性别(gender)则是指社会差异,即由于男女的生理差异而形成的对男女两性不同的社会期望、要求和限制。

叫矢时间的“父权制”文化所衍生出来的“社会性别”也就自然地将女性定位于男性附属者。

李敏认为,“在大部分时段和大部分地域的文化语境中,女性总是被压迫、被边缘化”∞。

性别成见深植于父权制文化之中,甚而演变为一种潜意识,我们大多数人就是用这种性别成见的眼光来看待和评判女性。

这种根深蒂固的性别成见在现代媒介社会中成为媒介塑造女性形象的文化背景,同时媒介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又在有意无意地强化着这种性别成见。

由此可知,在当代社会中媒介与社会性别之间具有紧密联系。

所以,在新闻传播领域,出现了“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热潮。

有学者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M edi a and G ender St ud i es)成为当今传播研究批判学派的重要研究领域”,是“引领学术前沿的研究门类”,“已经制度化地进入新闻传播类院校的具有深度理论的课程之中。

网络新闻比较研究——以新浪网与人民网为例

网络新闻比较研究——以新浪网与人民网为例
版于 2 0 0 0年 4月 7日再 次 改 版 , 并 改名 为 “ 民 人
为代 表 ,对 两 种性 质 不 同的 网站发 布 的 网络 新 闻进 时 期 的网络 版是 非 常 “ 始 ” 。 《 民 日报 》网 络 原 的 人
口 马小燕 刘海英


新 浪 网与人 民 网的基本 概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需求 是 极大 的 ,社会 公众 获取 新 闻 的首选 途 径 已 问量 最大 的 中文信 息 网站 ,其 最 大特 点 是新 闻信 息 经 更 多地从 传统 的纸质报 刊杂 志转 向 了快 捷 的 网络 的更 新速 度快 ,在 一 系列 国际 国 内突 发性 重 大事 件
新闻, 由此而 形成 了一个 巨大 的网络新 闻市场 。 公众 上 表 现 出色 , 弹劾 克林 顿 总 统 、 约 空 袭 南联 盟 、 如 北 的这 种 获取 新 闻行 为 的变化 趋势 吸 引 了众 多 网站 的 韩 国货机在 上海 附近 失事 等事 件 。 别是 19 特 9 9年 中
行 比较 。
《 民 日报 》 1 9 年 1月 l目正式 推 出 网络 人 于 97
每 天 更新 一次 , 新频 率低 , 有 交 互 功 能 , 不过 更 没 只
势发 展 迅速 , 商业 网站 一争 高下 , 是 出现 了新 闻 版 。这 一 时期 的 《 民 日报 》网络版 信 息量 少 , 闻 与 于 人 新 本 文 以商业 网站 中的佼 佼 者—— “ 浪 网 ”为 是将 《 民 日报 》的纸质 媒 体 的 内容 搬 到 网上而 已 。 新 人 用 《 民 日报 》网络 版 的工 作人 员 自己的话 说 , 一 人 这
2 8
《 机电兵船 档案 》 0 6年 第 5期 20

“最美”人物形像特征探析--以新浪网为例

“最美”人物形像特征探析--以新浪网为例

三 、研 究 发 现 和 分 析
1 . 每年新闻报道数量 的分析
表 1 报 道 时间
年 份 2 0 0 6 2 0 0 7 2 0 0 8 2 o 0 9 2 0 1 0 2 0 l 1 2 O 1 2 2 0 1 3 . 0 5 . 0 1 总 计
频 数
2 4 31 2 2 3 0 6l 1 73 3 8 3 61
看到 曾经 以及继续“ 最美” 的那 些人物形象 ,“ 最美妈妈吴菊萍 出了第 一本新 书” 、“ 最美 洗脚妹 的三个梦” 等等。“ 最美 中国女 记者” 、 “ 最 美乡村 教师” 、“ 最美 孕妇” 、“ 最美乞 丐” 等这样的组合 ,看似 一个全 新的代 名词 向我们呈现 的却是 一个 我们 完全 不感到陌生的
二、研 究方法
本文 采用 内容分析法 ,样本 来 自于新浪 网的新 闻频道 , 首先 ,新 浪是全 国代表性 门户 网站;其次 ,新浪新 闻绝大 部
由表 2可知 ,网络媒体倾 向于报道普通人的“ 最美” 行为 分从报纸 转载而来 ,少量来 自于新浪新闻频道 的原创 ,因此 和“ 最 美” 形象 ,倾 向于 关注 弱势群体 ,如老人 、司机 、清洁 选取新浪 新闻频道作为样本 既包含 了网络媒体 ,又不遗漏 纸 工等 ,也 反映 了网络媒体 的平 民化特 点 。比如 ,在“ 最 美” 老 质媒体 ,故具有全面性 。此外在 本次新闻样本的抽取 中,排 师群 中,绝大 部分的老师属于乡村教师 ,很 少出现城 镇教师 除 了重复 的新 闻、视频 新闻和图片新闻、娱乐新闻 。 或大学教师 。 3 . “ 最美” 新闻报道类型分析
2 00 6 2 0 o7 2 oo 8 2 00 9 2 O1 0 2 OI 1 2 01 2 1 0 3 1 2 7 8 3 O l 3 2 l 1 5 1 7 5 0 0 2 1 3 5 27 4 0 1 4 3 2 4 25 9 O l 2 1 2 O 1 5 0 0 l 5 6 5 6 25 1 3 O 0 0 O 8 6 21 0 0 0 l O 0 0 4 O 0 0 3 1 2 2 O O 0 0 5 l 5 5 l 5 4 0 0 0 3 0 6 O O l O 3 2 I 3 l 6 0 2 Ol 3

论新媒体条件下女大学生群体形象的“象征性歼灭”

论新媒体条件下女大学生群体形象的“象征性歼灭”

论新媒体条件下女大学生群体形象的“象征性歼灭”作者:唐艳来源:《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第05期【摘要】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女大学生群体形象被“象征性歼灭”,表现在女大学生被污名化、女大学生被戴上假面具、女大学生身份被随意虚构、女大学生负面形象被恶意炒作等,分析其根源主要有中国性别文化传统的影响、媒体趋利本质的作用、媒体把关人的态度、以及女性专门媒体的集体失语等,女大学生群体“象征性歼灭”将会导致大众对女大学生形成刻板印象、女大学生在“媒介环境”中迷失自我等严重危害。

【关键词】新媒体;女大学生;象征性歼灭新媒体主要依托数字信息技术、互联网科学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有着信号的高速性,信息的高共享性、高互动性、多媒体化和个性化等方面的特征。

新媒体是把双刃剑,它在为女大学生们交流信息、学习知识、表达自我、娱乐交友等方面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以它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伤害、摧残着女大学生们,让女大学生群体深受困扰。

一、女大学生群体被“象征性歼灭”1978 年,塔奇曼在《壁炉与家庭:媒介中的妇女形象》一书的《前言:大众媒介对妇女的象征性歼灭》中指出:在诸多大众传播媒介中,尤其是电视以及电视广告中,妇女注定要遭受象征性歼灭,也就是被责难、被琐碎化,甚至不被媒介呈现。

①“象征性歼灭”指的是文化生产和媒介要么忽视、排斥妇女及其利益,要么将她们及其利益边缘化和浅薄化,要么通过妇女们不在场或基于性吸引力和家务劳动中的表现而形成某种女性的刻板印象。

这种现象在新媒体对女大学生的侵害中表现得更为肆无忌惮。

1.女大学生被污名化污名化(igm atizaticm)指的是将群体偏向负面的特征刻板印象化,并由此掩盖其他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处于强势的一方最常采用的一种策略即“贴标签”。

在女大学生婚恋话题中,最常见的污名化标签就是“毕婚族”、“急婚女”等。

如《过半女大学生愿当“毕婚族”》、《就业形势逼女大学生急“婚”》。

论媒体对女大学生的形象塑造_以接连报道女大学生失踪案为例

论媒体对女大学生的形象塑造_以接连报道女大学生失踪案为例

形象传播xingxiang chuanbo― 119 ―论媒体对女大学生的形象塑造——以接连报道女大学生失踪案为例□ 姜 威摘要:近年来,大众媒体对女大学生群体进行大量负面煽情报道,如《另类视角:揭秘女大学生色情服务现状》《杭州女大学生网上卖淫每次收入千元》等,新闻中频繁侧重报道个别女大学生“丑化”的形象,劫掠性地把女大学生群体作为新闻中可供娱乐化的对象。

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从最近各大媒体接连报道的女大学生失踪案入手,分析研究媒体在媒介议程方面对女大学生这一媒介形象的构建,以及这一舆论引导对受众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媒体;女大学生;媒介议程;舆论引导作者:姜威,鞍山师范学院。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体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在人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大众媒体不仅传播信息,还承担着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社会准则、生活方式等潜在文化观念传递的作用。

长期的耳濡目染会使受众的精神、情感、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

媒介利用社会中媒介优势意识形态来构建性别意义和模式,利用媒介议程影响公众思想,分化性别形态,满足人们的固定期待。

这一倾向会造成社会价值观的偏差和固定刻板成见的形成,从而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一、媒体中的女大学生形象近年来,商业文化从满足男性感官需要出发界定女性美,利用这种“美”吸引消费者,影响女性文化。

正如段鹏教授所说:“大众媒体中的女性形象在某种意义上是通过作为主体的男性目光凝视而凸显出来的,女性成为被凝视的客体。

”大众媒体在寻取素材“把关”的过程中,总是在媒体中把女性与“性”、弱者、意志力薄弱等形象联系起来,来满足男性的认知和审美需要,从而赢得更多受众。

大众媒体的这种以女性的煽情报道为噱头,以商业价值为导向,不顾社会责任地以获得更多的点击率或受众为最终目的,对女性形象加以歪曲报道的行为,在社会中形成一种不良的“舆论气候”,歪曲人们对女性形象的理解。

网络媒体偏构女大学生形象分析

网络媒体偏构女大学生形象分析
2 8 % 。 比 如 ,2 0 1 4 年8 月, 腾 讯 新 闻 在9日、 1 2 日 、2 7 日和 2 9 日 4 天里相继报道 了4 条有关女 大学 生遇害或被性侵的新闻 , 用 了 很 大版面 。以上4 条新 闻受到 了媒体 高度关 注 , 点击 率居高不 下, 并被 多方转载 。又如 《 十七 岁女大学生遭 强暴 , 嫌疑人 已 被批捕 》 { 4 0 岁 无业 大叔 骗 1 4 个女大学 生财色 , 多位 女生还是 同舍室友 》等类 似报道 。这类 新 闻突出了女大学生 的身份和 年龄 , 重点陈述 女大学生轻信他人而被骗乃至受到侵害 的过程 和结果 , 把女大学生构建成 了愚昧无知的 “ 弱智化 ”媒体印象。 ( 二 )性开放者形 象 表1 中 与性 相关 的报 道有7 7 条, 占1 8 %。这 类报 道 中, 女 大学 生多与性 职业 、 性 交易有关 。例如 ,《 女大学生签 下包养 协议 大陆女大 学生为买 名牌包 、 赚钱整 容 , 多次赴 台湾卖淫 》 《 女大学 生援交成 风 媒体揭性 服务全 程 》《 女大学 生被摸身 , 换取水 电费5 0 0 元 》等有关女 大学 生从 事性 交易的报道。这些 新 闻用词夸 张直 接 , 女大 学生被 描述 成堕落 淫乱 、 出卖 肉体 、 爱慕虚荣 的性观念开放或追求所谓 的 “ 性解 放”的群体。 ( 三 )违 法 违 纪 的 主 体 形 象 这类题材 的报道有4 8 篇, 占1 1 %。女 大学生在这类报 道 中 是违法犯罪 的行为 主体 , 如 《 女大学生 因睡觉关 灯与室友起冲 突, 被刺8 刀 已毁容 》 《 安徽被撞老太儿媳 : 女大学生让我帮忙隐 瞒事实》等新闻中 , 女大学生被报道成心胸狭窄 、 冲动易怒 的违

地位 , 有 良好 的精神 风貌 , 积 极乐 观 向上 。从调查 样 本看 , 正 面形象 的报道仅 占1 2 %, 主要 集 中在社会公益 活动和工作 内容 上, 来 源单一 ; 非正 面形象报 道达7 0 % 以上 , 根 据表 1 的统计数 据可知 , 媒体 以违法 、 受害、 拜 金等负面题 材为主 , 多选择有 噱 头, 能引起社会 广泛关注 的新 闻 , 突出叙述女大 学生非正 面的 行为 , 媒体建构 的女 大学 生是 性观念开放 注重物质利益 、 易被 骗、 心理脆弱 、 不注重 学业等 , 议 题来 源多样 , 带 有很强 的形象 偏构倾 向, 让受众形成 了女大学生群体 是 “ 负面行为者” 的刻 板印象 , 这不利于客观还原女大学生的真实形象 。 二、 网络媒体 中女大 学生的非正面媒介形象 ( 一 )易受伤害的弱智形 象 表1 统 计数 据 中女 大学 生性 侵 被杀 、 暴力 致 死 的新 闻 占

反转新闻中女性形象的偏差分析

反转新闻中女性形象的偏差分析

反转新闻中女性形象的偏差分析近年来,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升,人们对待女性形象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即使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随处可见的新闻仍然存在着对女性形象的偏差观念。

许多报道依然带有性别刻板印象,被贴上了“弱者”、“花瓶”、“家庭主妇”等标签,这直接影响了女性形象的展现和认知。

本文将对反转新闻中女性形象的偏差进行分析,希望引起社会对于女性形象认知的重视,促进性别平等观念的深入推广。

我们需要了解新闻中女性形象的偏差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方面,女性常常被塑造成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无能力解决问题、依赖男性等形象。

新闻媒体还频繁报道一些与女性形象相关的事件时,往往会强调其容貌、衣着、家庭状况等个人方面的信息,而忽略了其专业能力、社会贡献等方面的报道。

这种偏差观念在现代社会中非常常见,直接影响了女性形象的认知和社会地位。

我们需要明确造成这种偏差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文化传统影响了人们对于女性的认知观念,长期以来女性一直被认为是“弱者”、“依赖者”,与男性相比具有明显的劣势。

现实社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也是导致女性形象偏差的原因之一。

在企业职场、政治领域甚至是家庭生活中,女性依然面临着种种不公平待遇和挑战。

这些因素造成了新闻中对女性形象的偏差报道,导致社会对于女性形象的认知出现了扭曲。

我们需要探讨如何进行反转,消除新闻中女性形象的偏差。

媒体应当通过深入挖掘女性在各个领域的成就和贡献,突出她们在经济、科技、艺术等方面的出色表现,打破性别印象的界限。

学校教育应当加强性别平等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性别观念和价值观,培养男女平等意识。

社会应当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监督机制,保障女性在职场、政治、家庭生活中的权益,杜绝一切对女性形象的歧视。

反转新闻中女性形象的偏差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媒体应当担起社会责任,深入挖掘女性的优秀一面,消除对女性形象的偏见和歧视,为社会提供积极向上的女性形象。

学校教育和社会法制也需要发挥作用,培养正确的性别观念,保障女性的权益,促进社会性别平等观念的深入推广。

“女大学生”媒介形象探析

“女大学生”媒介形象探析

视听2019.07|过去,人们眼中的女大学生都是知识的化身,是美丽与智慧并存的媒介形象,传统媒体在报道女大学生的事迹时,也大多是赞美女大学生勤学好问、积极向上。

然而在今天情况却大不相同,笔者不定期地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女大学生”这一关键词,所显示出的内容80%以上为负面信息,主要报道诸如“女大学生深陷裸贷危机”“女大学生深夜出行后失联”“女大学生为情所困投湖自尽”等,而那些关于女大学生阳光积极、勤奋好学的报道仅占不到20%。

可以看到媒体对女大学生的报道形成了一种负面化倾向的报道框架,与现实中的女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偏差,媒体对女大学生的报道呈现负面化的发展态势。

负面化是指遭受负面评价愈加严重的一种趋势。

女大学生媒介形象负面化是指媒介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能够吸引注意力的女大学生群体的大众形象,逐渐得到受众消极否定和评价的一种趋势①。

根据格伯纳的培养理论,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如果媒介对客观世界进行了偏颇的描述,就会歪曲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而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②。

当下,媒体大规模对女大学生群体进行负面化报道,将其贴上“物质”“受骗”“弱者”的标签,歪曲了客观世界中的女大学生群体形象。

这种对女大学生过度的负面报道一方面会对女大学生舆论环境造成不好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使得受众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对社会的影响非常不利。

一、女大学生媒介形象负面化表现一直以来,大学生群体都是各家媒体重点关注的对象,这群安逸地生活在校园中的“天之骄子”,其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

由于女性自身所带的话题性,媒体对女大学生的关注程度更甚,任何新闻贴上了“女大学生”的标签便变得有了看点。

女大学生这一群体虽然历来经常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但是在未进入网络时代之前对女大学生的负面新闻还未形成井喷式的报道。

然而在如今的网络时代背景下,关于女大学生负面事件的报道非常多,各类负面报道充斥着我们的眼球,关于女大学生群体的报道被过度呈现。

网络新闻传播中对女性性别歧视现象的研究——以“新浪网”为例

网络新闻传播中对女性性别歧视现象的研究——以“新浪网”为例

财经研究45网络新闻传播中对女性性别歧视现象的研究——以“新浪网”为例尹天琦 政泽宇 杨冬雪 战亚楠 耿佳新摘 要:政府需发挥指导作用构建出公正客观积极健康的女性形象,提升女性话语权和社会地位。

加强立法执法立法监督,完善法律的各项条文,起到对社会群众进行积极引导的作用,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女性,不要再用陈旧的观念来看待女性,认识到女性的风采。

关键词:新浪网 网络新闻 女性性别歧视基金项目:哈尔滨商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校级项目,项目编号:201510240097。

1、女性性别歧视现象出现的根源 1.1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传为,女性是从属于男性的“附属品”。

在各个方面,都不如男性。

从来都是男主外,女主内。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现象依旧存在,女性的地位仍受到歧视。

1.2 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冲突 在社会化过程中,男女两性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为有差别的“社会性角色”。

男性属于支配地位,身怀名誉和声望。

男性是推动社会的进步的进步者,二女性只是被支配者,负责家庭部分。

1.3 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对女性就业的影响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使企业成为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市场经济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目的,当然首先要淘汰那些技能偏低的女性劳动力,而计划经济条件下行之有效的行政保障措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这导致了大量女性下岗失业,并且实现再就业也非常困难。

1.4 用人单位社会责任目标的变化对女性就业的影响 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不是一个真正的经济实体,而是政府的行政附属物,企业并不对自己的盈亏后果负责,而是由政府统负盈亏。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目的是为了获得能够带来市场价值的那部分劳动,而不会愿意接受这种性别亏损,去为非市场劳动支付成本。

因此,理性的雇主在比较雇佣男性和女性的成本和收益后,会倾向于雇佣男性劳动力,认为这是经济的选择。

1.5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矛盾的变化对女性就业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就业数量的提高离不开一个客观的经济环境,即当时国家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当大。

论网络新闻对女大学生形象的塑造——以“女大学生失联案”为例

论网络新闻对女大学生形象的塑造——以“女大学生失联案”为例

论网络新闻对女大学生形象的塑造——以“女大学生失联案”
为例
张玉鑫
【期刊名称】《青年与社会:上》
【年(卷),期】2015(000)012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使网络新闻开始作为一种新的力量进入公众的视野。

女大
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新闻价值不言而喻。

对女大学生的报道,尤其在2014
年接连发生的“女大学生失联案”之中,达到了顶峰。

文章分析了媒体在报道女大学生失联案方面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媒介形象构建及其产生的原因,做了较为全面地分析。

【总页数】1页(P69-69)
【作者】张玉鑫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0.7
【相关文献】
1.塑造健康公正的女大学生形象——兼论如何加强女大学生教育 [J], 张翔
2.做新时代的美丽女大学生——浅谈新时代女大学生的形象塑造 [J], 谢琳
3.论媒体对女大学生的形象塑造——以接连报道女大学生失踪案为例 [J], 姜威
4.媒体对女大学生群体形象的偏构——以女大学生遇害失联的报道为例 [J], 张嫣

5.新媒体环境下的女性及其形象塑造
——以新浪微博的媒体、个人用户对"多名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的报道和评论为例[J], 石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反转新闻中女性形象的偏差分析

反转新闻中女性形象的偏差分析

反转新闻中女性形象的偏差分析【摘要】现代社会中,女性形象在新闻媒体中受到了诸多偏差的塑造,这种现象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从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新闻中存在的女性形象偏差、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影响、心理学分析以及解决方案探讨等方面展开研究。

通过对女性形象偏差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这一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影响以及心理机制。

文章强调了对女性形象的反转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本文旨在探讨和反思新闻中女性形象偏差的现象,为改变这种不正常现象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女性形象、偏差分析、媒体、新闻、社会文化、心理学、解决方案、反转重要性、未来研究、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女性形象在媒体中经常被夸大或者扭曲,这种偏差对女性造成了不公平的刻板印象。

媒体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对大众的观念和价值观产生着重要影响。

女性形象在新闻中也是如此,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和发展,新闻媒体对女性的描绘也在不断变化。

一些新闻报道中依然存在对女性形象的偏差塑造,削弱了女性的地位和形象。

探讨和反思新闻中对女性形象的偏差现象,对于促进性别平等和消除社会成见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媒体对女性形象进行的塑造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女性形象的扭曲不仅影响着女性自身的价值认同,更可能导致社会对女性的误解和偏见。

有必要深入剖析新闻中存在的女性形象偏差,探讨社会文化背景对其造成的影响,并寻找心理学解读和可能的解决方案,以期对女性形象的反转和重建有所助益。

1.2 研究意义在当今社会,女性形象在传统媒体以及新闻报道中往往存在着偏差,这种偏差不仅影响着女性自身的形象认知,也会对整个社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深入研究并反转新闻中女性形象的偏差是非常必要的。

了解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对于我们认识社会舆论形成的机制以及媒体如何影响公众认知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闻报道中存在的偏差不仅仅是个别事件,而是一种普遍现象,需要深入挖掘其根源,找出解决之道。

反转新闻中女性形象的偏差分析

反转新闻中女性形象的偏差分析

反转新闻中女性形象的偏差分析在当今时代,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家庭中,女性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贡献着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但是,在媒体报道中,女性形象却经常被偏差地呈现出来,这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和社会的价值观都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从反转新闻中女性形象的偏差分析,探究女性应如何正确地呈现。

首先,反转新闻中女性形象的偏差表现为女性被概念化。

在新闻报道中,女性往往被简单地归为某种概念中。

这种概念化使得女性的形象缺乏多样性和真实感,只能被看做某个特定属性具有代表性的代表。

这种偏差可能源于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和观念,即女性是被动的、颓废的、需要男性来保护的。

这种定位使得女性形象缺失了自主、自由、有尊严的特征。

其次,反转新闻中女性形象的偏差表现为女性被美化。

在新闻报道中,女性被往往呈现出完美无瑕的形象,她们的外形、身材、言行举止等都被放大或理想化。

这种美化使得女性形象变得虚伪、失真,缺少真实性和可信度。

这种偏差的背后可能有性别歧视、美学偏见的作用。

女性被视为不仅要有才智和能力,还要美貌动人,而男性则不用承受这种权责。

在新闻报道中,正确呈现女性形象应该是尽量避免概念化、美化和性别化。

女性应该被看做具有多样性、独立自主、聪明才智、合情合理的个体。

只有这样呈现出来的女性形象才是忠实、真实,并且有利于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

同时,各大媒体平台也应当注重任职人员的素质教育,提高其个人素质和专业能力,从而保障新闻的质量和准确性。

总的来说,反转新闻中女性形象的偏差分析,指出了女性形象应该如何正确呈现,以及如何使女性的地位和权利得到更好的认识和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件 厂 , 于在九仙桥找到了。 终 离退休办
的人 告诉 关捷 ,王 玉龙的孙女有一个 书 摊 ,可 以找 到。在北京 找了半个 月的关 捷, 终于来到了王玉龙的家 , 那只是一个
破 旧的单 间。
时香 老人 ,老人至今还在 小镇上研 究世 界妇女 运动史 ;在中国 的最 北端黑龙 江 省采访过电影 《 奇袭 》中的英雄方 勇的原
型人物张魁印,听英雄讲 当年的英雄事 ; 阿庆嫂 、 郭建光 、 银环等几十个电影中英 雄人物 的原型人 物都是关捷 找遍 中国二 十几个 省市 自治区找到 的。说他 是英雄 记者一 点不为过 ,军人 出身的关捷 至今
王 玉龙把 自 己的后 腰露给 关捷看 : “ 这三个子弹 孔是我的光荣 ,这是 日本鬼
子留给 我的纪念 。 ” 原来 , 解放初期 , 王玉龙的一位老领 导把他带到北 京 ,要给他 安排一个领导
景。
锅炉的工人, 说这活儿他能干。
王 玉龙一生 不用 日本 货 ,也 不让 他
争 时期 ,赵波 的一个小伙伴 被 日 本鬼 子 抓走了 , 那个小伙伴才十岁。日 本鬼子问 他知道 不知道八路在 什么地方 ?这个 孩
子说 :“ 我知道 ,但我是中国人 ,不能告 诉 日本 鬼子。 ”他的一个手指被 日本 军刀 砍 断了 ,他还说 :“ 我是中国人,不能告 诉 日本鬼子 。 日本鬼子砍 下一个手指问 ”
老兵 “ 张嘎”想起 了那个十 岁
小 战友 的十 个手 指
采访 电影 《 小兵张嘎 》 中张嘎的原型 人物赵波 没费什么周折 , 只是冬天坐几个 小时的冰床进 白洋淀 让关捷心惊胆战 , 那 是 19 年的冬天。 94 赵 波至今仍 住在 自洋淀 中 的一个小 岛子上 ,他不肯进 县城 。如 果他去县城 , 就能享受县级领导的待遇 ,可他 不去 ,他
பைடு நூலகம்
女生 、 女硕士研究生和女博士研究生 。 新 国家的大事。我不能干工作 ,又当干部 , 那不就是剥削者了?” 他执意要做一名烧
活着的 “ 高老 忠”说 :“ 给我机 枪 。把腐 败分子 都打 死 !”
电影 《 地道战 》 的影响可以说任何一 部电影都是 没法比的 ,它真实地再现 了 河北省清苑县冉 庄抗 日战争时 的斗争情
以新浪网为例
何蕊 沈 立 赛
随着互联 网的普 及 ,越 来越多的大 学 生利 用网 络 来满 足 自 己的 需求 。据
C NNI C于 20 年 7 04 月发布的最新统计数
但 是在 网络媒 体 的新 闻中 ,为数 众
多 的女 大 学 生 的形 象 是 怎 样被 塑 造 的
呢?本 文随机选取了新浪 网2 0 年 9月5 05 日至 2 0 年 9月 1 05 2日一周的新闻进行实 证 分析 。选 择新浪是 因为它是一 个浏览

的儿孙们 用日本货 , 他说不知道这样做对 不对 ,反正他想这样做 。说起腐败 ,老人 激动 了 :“ 给我一挺机枪 ,我把腐 败分子
都打死 。就是坐牢我也愿意 。 ”老人对生 活很满意:“ 比起牺牲 的人 , 我还活着 , 这 就是最好 的生活 。 ”
次 ,一直 问了十次 , 他回答了十次 ,军
疾、 找不到工作 ) 征婚对象 、心理不健 、 康者 。其中 ,以受害者形象 出现 的最多 ,
有 8 ,约占负面新 闻的 6 %。受害者成 个 7 为网络新 闻中女大学生 形象的主体 ,女 大学生 的正面 形象和积极 风貌却未能充
分展现 。
据表明, 我国互联 网用户 已达8 0 万 , 70 其
中男性 5 5 万 ,占 5 . 19 9 %,女性 34 万 , 3 51 占 4 .%,男女 网民 的数 量差异正 在缩 07
率高 , 息容量大 , 信 且是深受大学 生青睐
小。 从网民年龄结构来看 ,1- 5 8 3岁的网
民 已占上网人数 的绝大多数 ,青年人 是 网民 的主体 ,而 女大学生则 占据了一个
他 昏迷 了 , 日 被 本狼狗活 活给吃了 。 赵波说 :“ 一想起我那个小伙伴 ,还 争 什么?能 每天看到 白洋淀 ,就 是我最
大 的乐趣 。 ”
关捷在 中国 的最 南端的海 南岛采访 过《 红色娘子军 》中洪常青的原型人物王
都说 不清了 ,只记得 他在北京一个 电子
元件 厂工作。 关捷来到北京 ,找遍了北京 的电子
不小 的位置 。 心 I 青。
的有代表性 的综 合性 中文门户 网站 。本
文 中所 指 的女 大 学生 指 的是广 义上 的 ,
既包括 女大学生 ,也包括即 将上大学 的
二是女大学生成为 “ 性”的受 害者 。 本文所指的 “ 性”也包括恋爱婚姻 。在新 浪网 1 篇关于女大学生的新 闻中 ,关于 4 “ 性”的新闻有 8 ,约占 5%。而这 8 篇 7 篇 赵波给 关捷讲了一 个故事 :抗 日战
维普资讯
研究生学苑
浪网一周关于女大 学生 的新 闻有 1 条。 4 通 过实证统计与 分析 ,本 文归纳出 网络 中关于女大学生的新闻的三大弊端 :

网络新闻中扭曲的女大学生形象
— —
是女 大学生形 象过 于消极 。在 新
浪 网一周关于女大 学生的新 闻中 ,女大 学生负面形象 的新闻有 1 ,还有两条 2条 新闻 中的女大学生正 负面形象都有 。女 大学生的负面形象约占 8%, 6 远远高 于正 面形象的 比例 。女大学生 的负面形 象包 括受害者 ( 被骗钱 、受到性侵 害 、被害 、 被搜查 、被溺爱 ) 、生活困难者 ( 身体残
来到冉庄 , 来到地道 战博物馆 , 大家
都说 “ 高老忠”确有其 人 ,名叫王玉龙 , 不过他没有牺牲 ,至今健在 。村民们说 ,
电影刚放映时 ,大家还要去告状 :“ 把我 们 的英雄给演死了 ,那不行 !” 可一说起王玉 龙现 在在哪儿 ,大家
刀砍 了十次 。 鲜血染红了他 的衣服 , 最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