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四单元 远离犯罪 第十课 认识刑法同步练习(含解析) 教科版

合集下载

2024秋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远离犯罪第十课认识刑法教学设计教科版

2024秋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远离犯罪第十课认识刑法教学设计教科版
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素养。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刑法的概念、特征和作用,认识犯罪行为与刑法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法律责任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法律,预防犯罪,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犯罪心理学》:本书介绍了犯罪心理学的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通过阅读本书,学生可以了解犯罪行为的心理动机和心理特点,提高防范犯罪的意识。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让学生结合课后阅读材料,深入研究刑法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作用,思考刑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学生可以查找有关刑法的历史案例,分析案例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了解刑法的发展过程和实践经验。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本课将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法庭审判过程,以增强学生对刑法作用的认识;同时,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针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确定教学媒体使用:本课将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和网络资源等教学媒体,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借助教学平台,实现学生在线学习、讨论和资源共享,拓宽学习渠道。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本课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刑法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探讨犯罪行为与刑法的关系;案例分析法用于让学生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深入理解刑法的作用;小组合作法用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过程:
讲解刑法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远离犯罪第十课认识刑法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课件教科版102634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远离犯罪第十课认识刑法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课件教科版102634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 依照法律定罪处刑
小组交流:
有人说,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 的,可以根据其他相关罪行定罪处刑, 这种说法对吗?
播放视频:法治案例
思考:为什么涉案当事人不构成犯罪?
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不得 定罪处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条规 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 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 规定的,不得定罪处刑。
加强人权司法保障。严格落实罪 刑法定、疑罪从无等法律原则,各级 法院对667名公诉案件被告人和372名 自诉案件被告人依法宣告无罪,确保 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加强审判监督,保障当事人申诉权,各级法院再审改判 刑事案件1357件。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该严则严,当宽则 宽,确保罚当其罪。
----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思考:陈满为什么可以被无罪释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 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 罪。
小组交流:
错放和错判两者相比,到底孰重孰轻?
犯 罪
罪刑法定
无罪推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 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 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 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不得定
看了这段材料,你有什么感受?
思考:如何看待王某等犯罪嫌疑人的行为? 你认为他们可能会受到何种处罚?
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新增规定: “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
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 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 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016研究生考试泄题案开庭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 法判决,对任 者者常 弱强强 则则, 国国无 弱强常 。,弱

2018-2019学年教科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远离犯罪》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2018-2019学年教科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远离犯罪》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测试卷(考试时间:70分钟满分:7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将所选选项前面的字母填在相应的位置上。

每小题2分,共16分)1.以下行为中属于严重违法行为且应受到刑罚处罚的是()A.王某时常在大庭广众之下讽刺、嘲笑他人B.李某制作并传播网络病毒给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C.学生赵某闯红灯引起交通事故而向交警谎报了家长的姓名D.某照相馆未经当事人同意将其肖像挂于店面橱窗2.违法行为是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根据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可分为 ()A.违宪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B.违宪行为和非违宪行为C.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D.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3.下列四组图,正确反映违法与犯罪关系的是()ABCD4.我国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的专门法律是()A.宪法 B.教育法 C.刑法 D.民法5.如图漫画《一个未成年人的道路》警示我们()A.未成年人都不能自觉抵制不良诱惑B.要防微杜渐,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C.不良行为一定会发展为违法犯罪D.吸毒是犯罪行为,应受到刑罚处罚6.一天夜晚陈某对一名妇女实施抢劫,被路人抓获,并扭送至派出所,在法院审理时,陈某辩说“我什么也没抢到”,但仍被判刑。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法院判错了,陈某没抢到钱,不是违法行为B.惩处犯罪分子是为了遏制、教育犯罪分子,使其悬崖勒马C.公民应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不在夜晚出门D.陈某的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说服教育即可7.李某在下夜班回家的路上,发现有人正在盗窃工厂仓库中的生产器材,便上前阻拦,窃贼掏出匕首刺向李某,搏斗中,窃贼被李某用力推倒在地,头撞在被盗器材的铁角上当场死亡。

李某的行为是()A.正当防卫,不承担刑事责任B.过失致人死亡,承担较轻的刑事责任C.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承担刑事责任D.间接故意杀人,但由于李某是为了保护他人的利益,应当免除刑事责任8.紧急避险行为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

秋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四单元 远离犯罪 第十课 认识刑法同步练习(含解析) 教科版-教科版初中八

秋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四单元 远离犯罪 第十课 认识刑法同步练习(含解析) 教科版-教科版初中八

《认识刑法》一、选择题1.关于刑法的解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刑法》第201条规定,“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构成偷税罪。

甲据此认为,如果因为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三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构成偷税罪。

甲的解释属于反对解释B.如果论理解释的结论合理,则没有必要采取文理解释的方法C.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刑法禁止一切形式的类推解释“汽车”一词,学理上往往解释为包括作为交通工具使用的大型拖拉机,这一解释属于( )。

A 历史解释B 当然解释C 限制解释D 扩X解释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李与贾是高中同学,高中毕业之后有十多年后没有见面。

某日在偶遇,两人均特别激动,李某一拳打向贾某以示哥们情谊,不料贾某随即倒地昏迷不醒,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即死亡。

经法医鉴定,贾某患有严重的脾肿大。

李某从来没有听说过贾某患有这种疾病,李某的行为与贾某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被一个小男孩宋某偷了,高某当场发现并追赶,在抓住宋某以后,宋某丝毫没有悔改之意,并趁高某不注意欲挣脱逃走,高某一气之下把宋某推到河中。

宋某不会游泳,向高某呼救。

高某是省二级游泳运动员,心想本来就是宋某偷东西在先,自己是受害者,于是没有对宋某进行施救,宋某最终溺水身亡。

高某的行为与宋某的死亡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积怨已久,王某经暗地调查得知辛某患有严重的心脏病。

某日王某当众侮骂辛某,辛某受到刺激,心脏病发当场死亡。

由于辛某是特殊体质,故王某的行为与辛某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夺路狂奔,田某在其后紧追不舍,X某慌不择路,撞在了停在路边的挖掘机上,身受重伤。

田某的行为与X某的重伤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4.下列关于犯罪主体的案例,说法正确的是()A.14周岁的甲抢劫了刑警的枪支,由于刑事责任年龄的原因,不承担刑事责任B.15周岁的乙参与走私、运输、制造毒品的,应承担刑事责任C.14周岁的丙实施了绑架行为并杀害人质的,丙虽不构成绑架罪,但应对故意杀人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D.15周岁的丁在拐卖幼女的过程中,与该幼女发生了性行为,丁对其行为不负刑事责任车行使到俄罗斯境内时,俄罗斯人维尔沙文与美国人查理发生激烈争执,维尔沙文将查理打成重伤。

2019-2020学年度人民版初中政治思品八年级上册第10课 他们为什么会犯罪知识点练习第三篇

2019-2020学年度人民版初中政治思品八年级上册第10课  他们为什么会犯罪知识点练习第三篇

2019-2020学年度人民版初中政治思品八年级上册第10课他们为什么会犯罪知识点练习第三篇第1题【单选题】在现实生活中,难免发生危险的紧急情况,紧急避险行为( )①实质上具有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②是针对即将要发生的危险所实施的③是牺牲较小利益,保护较大利益的行为④有利于养成我们顾全大局的观念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一天晚上,某中学在下晚自习时突然停电,二、三、四楼的同学高声怪叫争先恐后地互相推挤着下楼,结果造成了三死二十九伤的悲剧。

该事件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遇到突发事件要镇静,不要惊慌②个人主义不仅伤害集体,也伤害自己③学校不能安排学生在二楼以上学习④珍爱自己的生命,也不能危及和伤害他人的生命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在日常生活中,未成年人要学会自我保护。

以下做法,你认为错误的是( )①地震来临,坐电梯下楼逃生②被坏人劫持时,勇敢地与他拼到底③夜里发现煤气泄露,立即开灯,然后去关闭煤气阀门④人在家时,面对陌生人敲门不随意开门,注意保护自己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中学生婷婷最近迷上了微信,在微位中“认识”了一个呢称为“孤狼”的微友,在微聊中不慎泄漏了家庭信息,使家庭财产险些受到损失。

如果你是婷婷,你会( )A、从此以后拒绝使用微信B、请朋友找到这个“孤狼”痛打一番C、今后只与本班同学交友聊天D、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对于“违法行为”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轻微的社会危害行为就是一般违法行为②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③违法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④违法行为就是指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⑤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⑥犯罪的特征体现了犯罪与一般违法行为的区别A、②③⑤⑥B、①②③⑤C、①④⑤D、③④⑥【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未成年人遇到不法侵害,应该( )①以牙还牙,用非法手段进行报复②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③忍气吞声,自认倒霉,以防遭到更大的侵害④敢于斗争,善于周旋,寻求法律保护,依法阻止不法侵害行为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④D、②③④【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全国各地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这是因为未成年人( )①社会经验不足②需要法律特殊保护③缺乏辨别是非能力④应增强自我保护能力⑤身心尚未成熟⑥面对侵害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A、①③④⑤⑥B、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⑥【答案】:【解析】:我们青少年身心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在面对不法侵害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而容易受到伤害。

2019-2020学年度初中政治思品八年级上册第10课 他们为什么会犯罪人民版课后练习第四篇

2019-2020学年度初中政治思品八年级上册第10课  他们为什么会犯罪人民版课后练习第四篇

2019-2020学年度初中政治思品八年级上册第10课他们为什么会犯罪人民版课后练习第四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说法能体现“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观点的是( )①千里之堤,毁于蚁穴②众人拾柴火焰高③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④小洞不补,大洞难堵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有位香港女士通过上网结交了一位异国网友,这位网友用十分关爱她,不断鼓励她等手段,骗取了她对他的信任,她把他当作了知心朋友,无话不说。

这位异国网友见时机已成熟,于是,就打出要在中国投资办厂的幌子,向她借钱。

当这位香港女士从银行中取了几万元美金准备给这位网友时,她突然感觉到这事有点不对,于是,她立即向公安机关查询有关情况。

经公安机关侦查,她的这位异国网友其实是一个国际诈骗团伙的成员。

在上网同陌生人聊天时,要做到( )①不轻易信任人家②不随意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③尽量满足对方的要求④能及时、准确地识别对方的虚假信息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校园网贷,是网络贷款的一种,因为申请便利、手续简单、放贷迅速,受到在校学生的青睐。

但部分不良网贷平台运行不规范,暗藏“高利贷”,甚至采取暴力方式逼迫学生还债。

对此,你的建议是( )①理性消费,不盲目贷款②提高安全防范意识③完善法规,加强监管④依法处置,禁止网贷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如图漫画警示我们,在使用互联网时要( )①提高警惕,安全上网②抵制诱惑,拒绝上网③谨慎交友,防止上当④保护隐私,避免泄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不良习气开始的,下列俗语中与其他不同的是(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B、小洞不补,大洞吃苦C、学贵精不贵博D、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为弥补生态环境这个突出短板,自2016年底开始,江苏省委、省政府部署了“263”专项行动,并设立江苏新时空“263在行动”专栏,对于被曝光的企业,绝不手软,关停、整治、封堵、处罚必须落实到位。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预防犯罪》同步习题(含答案).doc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预防犯罪》同步习题(含答案).doc

《预防犯罪》同步练习♦选择题__ /1 •严重危害性是()A.犯罪的法律标志B.犯罪的最本质特征C.犯罪的刑事违法性D.犯罪的刑罚当罚性2•下列关于犯罪的特征说法正确的是()A.一般违法行为可能发展成为犯罪行为B.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牛寺征C.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D.刑罚当罚性是犯罪的必然后果3.从“受到的制裁”来看,犯罪区别于一般违法的特征是()A.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B.犯罪是严重违法行为C.犯罪是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D.犯罪违反了我国的刑法4.图中这名学生的行为属于()XX中学图书馆的枫心•A.合理行为B.不良行为C.严重不良行为D.犯罪行为A.坏习惯一旦养成就无法改变B.面对“黄、赌、毒”,任何人都无法抵制C.不良行为必然导致犯罪D.未成年人要防微杜渐,预防犯罪6.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积极预防犯罪并自觉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就要正确理解和掌握犯罪的特征,划清与非罪的界限。

下列说法,正确指出了犯罪特征的是( )①是否应受刑法处罚②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③是否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④是否违反刑法的规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主观题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小赵和小高的行为: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为?哪些行为属于犯罪行为?(2)小赵和小高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过程说明了什么道理?8.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嗜好。

有些嗜好本身没错,但需要把握好度;有些嗜好则本身属于不良行为。

很多不良嗜好源自于不良诱惑。

皿小R • •mu! / 叫餐你的今!(1)请列举部分同学身上表现出来的不良嗜好。

(不少于三个。

3分)(2)青少年应如何抵制不良诱惑?(3分)9.中学生刘某接触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年,在他们的影响下,刘某八年级时开始旷课、迷恋上网,搜寻色情、凶杀等信息,导致精神萎靡、无心读书。

九年级时,因利用赌博机聚众赌博,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还赌债,绑架了同学李某,并勒索人民币2万元,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3年。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远离犯罪第十课认识刑法《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教学设计教科版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远离犯罪第十课认识刑法《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教学设计教科版
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1.1 法律案例集:提供一系列与罪刑法定和无罪推定相关的法律案例,让学生通过阅读案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原则。
1.2 学术论文:推荐一些关于罪刑法定和无罪推定的学术论文,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两个原则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情况。
1.3 在线课程:推荐一些关于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在线课程,让学生通过视频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系统学习相关知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的基本概念。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规定了国家只有在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况下才能对公民进行处罚。无罪推定原则则是刑事诉讼中的重要原则,它规定了被告人在没有被证实有罪之前,应被视为无罪。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1.1 讲授法:在讲解罪刑法定和无罪推定原则时,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同时,在讲解法律制裁的种类和作用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法律规定,让学生了解违法行为将受到的惩罚。
1.2 讨论法:在讲解犯罪的原因和危害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1.3 情景模拟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法官、律师、被告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法治的过程,提高学生提交的作业,我将认真批改并给出详细点评。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我将指出并引导学生改正,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019届人民版八年级政治上册复习:第10课-他们为什么会犯罪(含答案)

2019届人民版八年级政治上册复习:第10课-他们为什么会犯罪(含答案)

第十课他们为什么会犯罪1、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包括哪些内容?答: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包括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宪行为等几类。

⑴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法律法规的行为。

⑵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⑶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刑法的行为。

⑷违宪行为就是违反宪法的行为。

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行政违法行为要承担行政责任,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刑事责任,违反宪法的行为同样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2、什么是刑法?答: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极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其阶级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

刑法有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之分。

广义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以及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条款。

狭义刑法是指刑法典。

3、什么是刑罚?我国刑罚的种类有哪些?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是人民法院依据刑事法律对犯罪分子给予的强制处罚,目的在于消灭犯罪和预防犯罪。

它不仅可以剥夺犯罪分子的财产、政治权利,还可以限制或剥夺人身自由甚至生命。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⑴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包括以下五种:①管制——不关押,但限制一定的行动自由,由公安机关执行(期限为3个月至2年);②拘役(jǖyì)——短期剥夺自由,就近实行劳动改造,由公安机关执行(期限为1个月至6个月);③有期徒刑——在一定的期限内(6个月至15年)剥夺自由,并实行劳动改造;④无期徒刑——终身剥夺自由,实行强迫劳动改造,与社会永久隔离;⑤死刑——剥夺生命,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是最严厉的刑罚)。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远离犯罪第十课认识刑法课件教科版102639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远离犯罪第十课认识刑法课件教科版102639
第四单元 · 远离犯罪
第十课 认识刑法
新课导入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充满了“暗礁”和“雷区”。哪些行为属 于犯罪行为'犯罪行为有什么后果?不同的犯罪行为要承担何种法律 责任?让我们一起认识刑法,学习刑法,远离犯罪。
探பைடு நூலகம்新知
一、犯罪与刑法
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 是违法行为。根据所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可以分为违宪行为、行 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该组织形成后,致使很多群众宁愿舍近求远去别的集市进行交易,也不敢到他们所在
的这个镇来,给当地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严重破坏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生活秩序,
在徐州铜山区该村镇及周边地区造成了恶劣影响。被告人孙某等组织成员被抓获后,群众
自发放鞭炮庆祝,并在网络上发帖称:“感谢中国共产党,村镇人民得解放,载歌载舞来
探究新知
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第二,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 第三,犯罪是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具有刑罚当罚性。
知识链接
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首要特征,也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社会危害性表现 在它时国家、社会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的损害。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不意味 着任何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只有达到法律规定的严重程度以后, 才能认定为犯罪。
其中,刑事违法行为违反的是刑法,属于犯罪行为。所谓犯罪 行为,是指刑法规定的具有社会危害性并且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 为。犯罪行为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
知识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 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 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 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 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 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2019届人民版八年级政治上册复习:第10课-他们为什么会犯罪(含答案)

2019届人民版八年级政治上册复习:第10课-他们为什么会犯罪(含答案)

第十课他们为什么会犯罪1、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包括哪些内容?答: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包括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宪行为等几类。

⑴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法律法规的行为。

⑵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⑶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刑法的行为。

⑷违宪行为就是违反宪法的行为。

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行政违法行为要承担行政责任,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刑事责任,违反宪法的行为同样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2、什么是刑法?答: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极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其阶级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

刑法有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之分。

广义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以及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条款。

狭义刑法是指刑法典。

3、什么是刑罚?我国刑罚的种类有哪些?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是人民法院依据刑事法律对犯罪分子给予的强制处罚,目的在于消灭犯罪和预防犯罪。

它不仅可以剥夺犯罪分子的财产、政治权利,还可以限制或剥夺人身自由甚至生命。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⑴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包括以下五种:①管制——不关押,但限制一定的行动自由,由公安机关执行(期限为3个月至2年);②拘役(jǖyì)——短期剥夺自由,就近实行劳动改造,由公安机关执行(期限为1个月至6个月);③有期徒刑——在一定的期限内(6个月至15年)剥夺自由,并实行劳动改造;④无期徒刑——终身剥夺自由,实行强迫劳动改造,与社会永久隔离;⑤死刑——剥夺生命,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是最严厉的刑罚)。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远离犯罪第十课认识刑法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远离犯罪第十课认识刑法

问题三:什么是刑罚?刑罚有什么作用?
•指导学生分组结合自己的实 际展开讨论。
归纳总结
• (1)由刑法规定对犯罪行为进行的处罚,就是刑罚。犯罪 是刑罚的前提,刑罚是处罚犯罪的手段。
• (2)刑罚对犯罪行为人具有惩罚、威慑、感化和教育的功 能,对被害人具有慰藉、安抚和补偿功能,所以,它能够 起到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有序的作 用。
问题一:什么是违法行为?有哪些分类?
•指导学生分组结合自己的实 际展开讨论。
归纳总结
• (1)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 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 (2)根据所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分为违宪行为、行政违 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问题二:什么是犯罪?犯罪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为维护本国安全利益或社会公共秩序,有权将违反本国法律的外国人或外 交人员驱逐离境。中国法律规定,被驱逐出境的外国人,自被驱逐出境之 日起十年内不准入境。驱逐出境,是指将犯罪分子从我国境内驱逐到我国 境外的一种刑法处罚。对于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在中华人民共和 国领域内犯罪的中国公民,不适用单独或附加判处驱逐出境的刑法。由此 可知,驱逐出境只适用于不具有中国国籍的,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 犯罪的外国公民和无国籍公民。
违法刑行罚为。
严重
• 5、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
具有社__会___危;害第性二,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具有_刑__事__违;第法性 三,犯罪是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具有刑__罚__当__罚。 性 • 6、任何一种违法行为都有其行___政__违_,法都要承担相应的 行_犯_政罪__违行_。为法犯人罪要行承为担作相为应一的行种__严政__重违_的。法违法行为,触犯了刑法, • 7、由刑法规定对犯罪行为进行的处罚,就是_行__政__违。法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四单元 远离犯罪 第十课 认识刑法《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训练习题(含解析)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四单元 远离犯罪 第十课 认识刑法《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训练习题(含解析)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训练习题一、基础题1、下列案件中属于正当防卫的是()A.小偷正在进行盗窃,室主发现后与之搏斗,打伤了小偷B.两小偷因分赃不均而打架,小偷甲打伤小偷乙C.某人与同事发生纠纷,被打伤,很气愤,抓住同事6岁的儿子打了一顿D.刘某在路上遇见前一天打伤他弟弟的吴某,一气之下,把吴某打伤2、遇到不法侵害实施正当防卫,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 只有在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B. 正当防卫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C. 在遭受不法侵害过后,伺机报复,仍可算是正当防卫D. 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防卫,而不能对无关的第三者实施3、如果面临右图情境,我们可以这样做()A.要钱没有,要命一条B. 有人没人,大声呼救C.冷静机智,免受伤害D. 自认倒霉,事后报复4、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相同之处包括()A. 前提相同B. 危害来源相同C. 行为的对象相同D. 目的相同二、综合题5、下列对正当防卫理解不正确的是()A.为了避免合法权益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可使用正当防卫B.正当防卫是有限度的C.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负刑事责任D.未成年人在进行正当防卫时,尽量要与侵害人发生暴力冲突,制止不法侵害6、正读八年级的小强,晚自习下课回家的路上发现有个人总跟着他,他觉得此人会侵犯他,于是,他先下手为强,趁此人不备,把身上带的水果刀扎向此人,造成此人重伤。

小强的行为是()A.严重不良行为B.正当防卫C.假想防卫D.紧急避险7、某日,甲误认为自己遭到乙的不法侵害,因而对乙实行了防卫行为,并致乙死亡。

后查明,乙的行为没有不法侵害的性质。

下列关于甲的行为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可能是过失致人死亡罪或者意外事件B.可能是故意杀人罪或者意外事件C.可能是故意杀人罪或者防卫过当D.可能过失致人死亡罪或者防卫过当8、某甲是精神病人,一天突然持刀追杀某乙,将某乙逼到一间旧房子里,某乙无处可逃,顺手抓起一个花瓶打向某甲,致某甲的眼睛受伤。

2019中考道德与法治八上第4单元第10课认识刑法复习习题

2019中考道德与法治八上第4单元第10课认识刑法复习习题

第四单元第十课认识刑法考点与预向1.考点概要:犯罪与刑罚;罪行法定与无罪推定;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2.中考预向:本课是新增内容,涉及到几对法律名词,在中考备考中要特别注意对“犯罪与刑罚”“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复习,考试一般以案例为载体,以选择题或材料题的方式进行考查。

思维导图学以致用1.刑事违法行为违反的是刑法,属于犯罪行为。

犯罪行为是指刑法规定的具有社会危害性并且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行为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

2.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①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②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③犯罪是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具有刑罚当罚性。

3.由刑法规定对犯罪行为进行的处罚,就是刑罚。

犯罪是刑罚的前提,刑罚是处罚犯罪的手段。

4.刑罚对犯罪行为人具有惩罚、威慑、感化和教育的功能,对被害人具有慰藉、安抚和补偿功能,起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有序的作用。

5.我国刑罚分主刑和附加刑两类。

主刑有五种: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一个犯罪只适用一种主刑)附加刑有四种: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既可以与主刑一起用,又可以独立适用)6.对于什么行为是犯罪、犯什么罪以及处何种刑罚,必须有法律明文规定,这就是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

依据这一原则,国家制定的刑法是定罪判刑的唯一依据。

刑法没有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违反刑法的规定,任意定罪;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对犯罪分子定罪和处罚,必须遵守刑法的规定,罪责刑相适应。

7.无罪推定就是任何人在未经依法判决有罪之前,应视其无罪。

这一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中通行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联合国在刑事司法领域制定和推行的最低限度标准之一,有利于切实尊重和维护人权。

8.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或者其他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2019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新优化复习八上第4单元远离犯罪习题

2019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新优化复习八上第4单元远离犯罪习题

第4单元远离犯罪1.“从小偷钉,长大偷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这些古语揭示的道理有(A)①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②违法不一定犯罪③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④一般违法必然发展为犯罪A.①③B.①②C.③④D.①④2.材料一某人民法院审理一起少年涉毒案件,以非法持有毒品罪判处被告人王伟(化名)有期徒刑一年零二个月,缓刑两年,并处罚金5 000元。

材料二某地警方成功破获一系列入室盗窃案件,犯罪嫌疑人张明(化名)是一名14岁的留守少年,为了挽救这位失足少年,民警只对他进行教育,要求其家长严加管教,同时与受害方协商有关事宜。

(1)以上案件中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哪些属于犯罪?材料二体现了什么保护?【答案】①一般违法行为:张明入室盗窃;②犯罪:王伟非法持有毒品。

③司法保护。

(2)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有什么联系?【答案】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之间的距离只有一步之遥。

(3)我们如何预防违法犯罪发生?【答案】①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是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

②要从克服各种小缺点、小错误、坏习气、坏作风开始,防患于未然,把违法、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

③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认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律意识构筑起我们人生的防线,预防违法犯罪。

违法与犯罪1.(2018·玉林6)八旬母亲黄某,因担心自己去世后智障的儿子无人照顾,黄某选择杀害儿子。

之后她投案自首。

黄某(A)A.应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B.应受到法律的制裁,凡是违法行为必须受到刑罚处罚C.不应受到法律的制裁,她是“因爱杀子”,情有可原D.不应受到法律的制裁,她没有造成社会危害,并且投案自首2.(2018·河池5)张某因扰乱市场秩序被人民法院判刑(拘役一个月),林某因扰乱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拘留十天。

张某和林某的行为分别属于(B)A.一般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B.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C.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D.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3.(2017·河池8)九年级学生阳阳沉迷网络游戏,为筹钱上网,他多次持凶器抢劫同学财物。

人民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第10课 他们为什么会犯罪练习

人民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第10课 他们为什么会犯罪练习

第十课他们为什么会犯罪一、达标训练.学生王少伟,从小学起就迷恋互联网,初中时出于好奇,开始研究黑客技术,2007年因攻击2200多个境内外网站,造成严重社会影响,被依法判刑,据此回答1-2题。

1. 青少年应当①提高鉴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②加强道德修养,遵守网络规则③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拒绝网络生活④自觉树立法律意识,依法自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 以上事实说明犯罪的最基本特征是()A、严重危害性B、刑事违法性C、刑罚当罚性D、国家强制性3. 在社会生活中,面对歹徒行凶,我们应及时拨打()A、“110”报警电话B、“114”报警电话C、“112”报警电话D、“120”报警电话4. 中学生刘某,出于好奇,拨打火警电话“119”慌称学校失火。

当消防人员开着消防车到达学校后,发现是骗局。

后来公安机关依法追究了刘某的法律责任。

这一案例说明了()A、法律维护了人们的合法权益B、公共场所有规章制度C、人们不能按自己的规则办事D、法律对人们的行为有规范作用5.在十字街口,尽管人多车杂,但由于行人车辆各行其道,红灯停绿灯行,穿梭有序,道路也就畅通无阻。

这一现象告诉我们()A、人们要遵守道德行为规范B、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C、时时处处要遵守交通规则D、遇事要谦恭礼让二、选一选1.“千里长堤、溃于蚁穴”。

告诉我们的道理是()A、不良行为都会发展为违法犯罪B、只要自己不犯错,就不会违反法律C、有小偷小摸行为的人必然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D、要防微杜渐,防范于未然2. 我们青少年应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维护我们个人权益的需要B、维护法律尊严的需要C、青少年获得表彰的主要途径D、公安部门力量有限3.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卖主强卖。

这时消费者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法律依据是()A、民法通则、B商标法C、宪法D、消费者权益保护法4.小林原是某校九年级(1)班的三好学生。

他自从结识了一些不务正业的社会青年后,学会了吸烟喝酒,迷恋网络游戏等。

最新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政治思品第10课 他们为什么会犯罪人民版练习题八十二

最新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政治思品第10课  他们为什么会犯罪人民版练习题八十二

最新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政治思品第10课他们为什么会犯罪人民版练习题八十二第1题【单选题】假如你是下图中的被抢者,你的下列做法中不恰当的是( )A、稳住歹徒,巧妙周旋B、不顾一切,以死相拼C、沉着冷静,想法求救D、讲究智斗,避免伤亡【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一天晚上,某中学在下晚自习时突然停电,二、三、四楼的同学高声怪叫争先恐后地互相推挤着下楼,结果造成了三死二十九伤的悲剧。

该事件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遇到突发事件要镇静,不要惊慌②个人主义不仅伤害集体,也伤害自己③学校不能安排学生在二楼以上学习④珍爱自己的生命,也不能危及和伤害他人的生命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吴某在微博上散布H7N9禽流感在宁波某地爆发的谣言。

当地警方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他做出拘留五日的处罚。

这是因为吴某的行为属于( )A、犯罪行为B、严重违法行为C、一般违法行为D、违纪行为【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做法不符合信息安全要求的是( )A、在QQ上聊天时,应保持防范心态,不向对方泄漏自己的隐私B、使用U盘拷贝前,应先对U盘进行杀毒处理C、收到陌生人发来的网址时,可以直接点击浏览D、遵守网络安全法规,不侵入他人的计算机系统或通信网络【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生命很可贵,我们要学会自救自护。

在地震发生时,下列避震措施正确的是( )A、在室内时要就近躲在坚固的物体下B、在室外时要迅速跑向房屋内C、迅速奔向楼梯或电梯D、躲到大树或高楼下【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对犯罪的理解,下列说话正确的是( )①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不一定违法②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③犯罪行为触犯了民法④犯罪的特征体现了它与一般违法的区别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解析】:第7题【多选题】九年级学生小丽在傍晚回家的路上,为图方便坐上了一辆“黑车”,不料被司机劫持、囚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刑法》一、选择题1.关于刑法的解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刑法》第201条规定,“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构成偷税罪。

甲据此认为,如果因为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三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构成偷税罪。

甲的解释属于反对解释B.如果论理解释的结论合理,则没有必要采取文理解释的方法C.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刑法禁止一切形式的类推解释D.不利于被告人的扩大解释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2.对于1997年刑法典第116条中的“汽车”一词,学理上往往解释为包括作为交通工具使用的大型拖拉机,这一解释属于( )。

A 历史解释B 当然解释C 限制解释D 扩张解释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李与贾是高中同学,高中毕业之后有十多年后没有见面。

某日在北京偶遇,两人均特别激动,李某一拳打向贾某以示哥们情谊,不料贾某随即倒地昏迷不醒,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即死亡。

经法医鉴定,贾某患有严重的脾肿大。

李某从来没有听说过贾某患有这种疾病,李某的行为与贾某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B.高某花5000元新买的手机被一个小男孩宋某偷了,高某当场发现并追赶,在抓住宋某以后,宋某丝毫没有悔改之意,并趁高某不注意欲挣脱逃走,高某一气之下把宋某推到河中。

宋某不会游泳,向高某呼救。

高某是省二级游泳运动员,心想本来就是宋某偷东西在先,自己是受害者,于是没有对宋某进行施救,宋某最终溺水身亡。

高某的行为与宋某的死亡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C.王某与辛某积怨已久,王某经暗地调查得知辛某患有严重的心脏病。

某日王某当众侮骂辛某,辛某受到刺激,心脏病发当场死亡。

由于辛某是特殊体质,故王某的行为与辛某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D.刘某扒窃了田某的钱包后夺路狂奔,田某在其后紧追不舍,刘某慌不择路,撞在了停在路边的挖掘机上,身受重伤。

田某的行为与刘某的重伤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4.下列关于犯罪主体的案例,说法正确的是()A.14周岁的甲抢劫了刑警的枪支,由于刑事责任年龄的原因,不承担刑事责任B.15周岁的乙参与走私、运输、制造毒品的,应承担刑事责任C.14周岁的丙实施了绑架行为并杀害人质的,丙虽不构成绑架罪,但应对故意杀人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D.15周岁的丁在拐卖幼女的过程中,与该幼女发生了性行为,丁对其行为不负刑事责任5.当我国的一辆国际列车行使到俄罗斯境内时,俄罗斯人维尔沙文与美国人查理发生激烈争执,维尔沙文将查理打成重伤。

关于维尔沙文的犯罪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应当适用俄罗斯刑法或者美国刑法B.应当适用我国刑法C.不能适用我国刑法D.可能适用我国刑法6.某甲是精神病人,一天突然持刀追杀某乙,将某乙逼到一间旧房子里,某乙无处可逃,顺手抓起一个花瓶打向某甲,致某甲的眼睛受伤。

某一点行为属于( )A.故意伤害B.正当防卫C.防卫过当D.紧急避险7.关于罪刑相适应原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对同样的犯罪行为必须处以相同的刑罚B.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事立法制定合理的刑罚体系C.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罚与犯罪性质、犯罪情节和罪犯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D.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在行刑中合理地运用减刑、假释等制度8.甲上山打猎,在树林里逛了半天一无所获。

正在甲焦急万分之际,一只肥大的野兔出现在甲的视线范围内,但是在野兔的附近有一队春游的小学生。

甲打猎心切,连发两颗子弹均没有打中野兔,其中一颗子弹与小女孩擦肩而过,将小女孩的肩膀擦破了皮。

对于甲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故意杀人罪(未遂)B.故意伤害罪(未遂)C.故意伤害罪(既遂)D.不构成犯罪9.某日,甲误认为自己遭到乙的不法侵害,因而对乙实行了防卫行为,并致乙死亡。

后查明,乙的行为没有不法侵害的性质。

下列关于甲的行为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能是过失致人死亡罪或者意外事件B.可能是故意杀人罪或者意外事件C.可能是故意杀人罪或者防卫过当D.可能过失致人死亡罪或者防卫过当10.甲于1997年8月实施了故意杀人行为,于2004年7月被抓获归案。

在1979年刑法和1997年刑法中故意杀人罪定罪处刑标准、法定刑完全相同。

对本案()。

A.应适用1997年刑法B.应适用1979年刑法C.由审理本案的法院审判委员会决定适用1979年刑法还是1997年刑法D.报请最高人民法院裁定适用1979年刑法还是1997年刑法11.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分类的主要根据是()。

A.犯罪的一般客体B.犯罪的同类客体C.犯罪的直接客体D.犯罪的对象12.甲因为重男轻女,将妻子刚生下才3天的女婴包裹好放在医院门口,躲在一边观察。

见有群众围观、议论,便放心离开。

第二天一早,甲又到医院门口察看,见女婴还在,但女婴却因晚间气温过低被冻死。

法官据此判决甲构成遗弃罪。

甲的行为属于()。

A.纯正的作为犯B.不纯正的作为犯C.纯正的不作为犯D.不纯正的不作为犯13.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

A.不负刑事责任B.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C.应当负完全的刑事责任D.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二、分析题14.被告人李、王二人均系我国公民。

1999年10月,该二人受雇在美国轮船上工作。

同月24日,轮船停泊于巴西某港口后,二人在轮船上饮酒闹事,不仅不听从船长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劝阻,反而公然杀死制止他们的中国公民张某。

杀人后又抢劫了一些其他船员的财物,然后逃至巴西某市藏身,并策划逃到第三国。

由于在隐藏期间二人的财物被盗,王某被迫回到船上,并报告了李某的隐身之处。

其后,巴西警察将李、王二犯逮捕。

问:(1)李、王的犯罪行为可否适用我国刑法?为什么?(2)两被告人的行为构成什么罪?参考答案1、【答案】D【考点】刑法的解释、罪刑法定原则【解析】A项中甲的解释属于当然解释。

如果文理解释的结论合理,则没有必要采取论理解释的方法,B项说法错误。

刑法允许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C项说法错误。

扩大解释未超出公民预测的可能性,故允许不利于被告人的扩大解释。

2、D;将汽车解释为包括作为交通工具使用的大型拖拉机,显然是超出了刑法条文的字面含义,是一种扩张解释。

所以,D选项是正确答案。

3、【答案】B【考点】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解析】因果关系是客观的,李某的行为与贾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A|C项错误。

高某将宋某推入河中,对宋某负有救助义务。

高某拒不救助致宋某死亡,其行为与宋某的死亡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B项正确。

刘某的重伤是由其自己的行为造成的,D项错误。

4、B5、D;《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在国际列车上的犯罪,按照我国与相关国家签订的有关管辖协定确定管辖。

没有协定的,由犯罪发生后该列车最初停靠的中国车站所在地或者目的地的铁路运输法院管辖。

6、D;精神病人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他所作出的行为不是违法行为,对某乙不能造成不法侵害。

而正当防卫正是对不法侵害人采取的防卫行为。

如果是正当防卫,某乙不用被副到屋子里无路可逃的时候就可以实施。

题干中说到某乙被逼到了无路可逃,也就是出现了无法避免的紧急情形,只有以伤害较小利益来保护自身的权益。

比较符合紧急避险。

7、A;8、【答案】D【考点】犯罪故意、犯罪停止形态【解析】甲的主观方面属于间接故意,间接故意行为以结果定罪。

本案中,甲的行为没有造成法定的危害后果,所以不构成犯罪,D项正确。

另外要注意故意伤害罪是结果犯,不存在未遂。

9、【答案】A【考点】排除犯罪事由、假想防卫、防卫过当、意外事件、故意杀人罪、过失致人死亡罪【解析】乙对甲没有不法侵害,甲误认为存在不法侵害而对乙实施防卫行为,属于假想防卫。

假想防卫的主观罪过形式可能是过失或者意外事件,A项正确。

10.B;根据刑法第12条,刑法不溯及既往,除非新刑法对犯罪人有利,即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

本案中,1979年刑法与1997年刑法就故意杀人罪定罪处刑标准、法定刑完全相同,因此仍应当适用犯罪行为当时的1979年刑法。

11.B;一般客体是指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整体,根据一般客体无法进行犯罪分类。

而直接客体就是某一具体犯罪直接侵犯的社会关系,仅仅是阐明该具体犯罪,不能说明其他犯罪。

犯罪对象相同的犯罪并不一定就是犯罪性质相同的犯罪。

因此都不是犯罪分类的依据。

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某一类社会关系。

我国刑法分则就是按照犯罪侵犯的同类客体,将犯罪分为十大类型,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刑法分则的科学体系。

12.C;遗弃罪(第261条),是指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行为。

据此,遗弃罪只能以不作为方式构成,因此甲的行为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

13.D;刑法第18条第3款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据此,选项D应选。

14.(1)本案中的被告人李某、王某的行为,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的情况,根据属人主义原则,应当依照刑法第7条的规定适用我国刑法。

(2)两被告人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和抢劫罪。

两被告人有杀人的故意,实施了杀人的行为,是共同犯罪。

两被告人又实施了抢劫行为,构成抢劫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