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继承》学案
(完整word版)《传统文化的继承》学案
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导学案一、学习目标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含义及传统文化继承性的四个方面具体内容;把握我国传统文化的三个特点及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明确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我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分辨我国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二、知识梳理1.传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是什么?(1)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的文化;传统文化是人们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所以文化具有继承性。
(2)特点①传统文化具有②传统文化在今天具有③传统文化在今天具有鲜明的2.传统文化的表现(1)传统习俗①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时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我国传统习俗能保留至今不仅有历史渊源,又有现实需要。
能保留至今主要是传统习俗具有继承性,在日常生活中,传统习俗总是无声地感染和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习惯;传统习俗也都经历了一个不断自我筛选和弃粗存精的过程。
如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2)传统建筑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如:北京四合院的建筑格局符合儒家的礼教思想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可分享大自然的一片美好天地.居住在四合院,人与人之间容易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容易形成凝聚力和亲和力,有利于形成和谐气氛。
(3)传统文艺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京剧是国粹,是积淀了民族审美习惯和文化传统的艺术瑰宝,这种习惯和传统是炎黄子孙的血脉,根本换不掉的。
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精选2篇)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篇1课题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执笔人编写日期执行人执行日期三维教学目标一、考点定位1.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2.说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重点难点一、考向探究1.结合XX年北京奥运会独具中国特色的开、闭幕式演出,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和传统文化的特点。
传统文化的继承学案
4、1 《传统文化的继承》学案【学习目标】 课标中的内容标准 学习内容与基本要求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知识:懂得什么是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明确传统文化的作用。
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2、教学难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自主构建】【基础回扣1】(一)传统文化面面观1、什么是传统文化?2、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有哪些? 传统文化面面观 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在今天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 传统文化的特点 传统文化的作用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相对稳定性 鲜明的民族性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含义影响地位例子[要点探究1]现代人的传统婚礼改革开放30多年,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婚礼备受年轻人的重视,豪华车队迎亲,奢侈喜宴祝贺;而许多新人选择了利用传统婚礼礼仪举办自己的婚礼。
这种传统婚礼礼仪即时尚又节俭,还让现代的城市人目睹了久违的传统婚礼场面,真的很有意义。
古色古香的迎亲队伍为什么在现代化的今天许多年轻人都愿意采用传统的婚礼习俗来举办婚礼?【基础回扣2】(二)、传统文化在今天1、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1).传统文化具有________________ 。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_______________,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_________________。
(2).传统文化具有________________。
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________________。
学案2:4.1 传统文化的继承
4.1 传统文化的继承【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文化的继承性2、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3、解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4、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二、能力目标1、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
2、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2、树立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学习重难点】重点、难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模式】教与学一体化,有效课堂;老师引导、自主学习。
第一部分预习案『课前预习』阅读教材本框题内容,自主完成课前学习任务。
课前3分钟检查点评。
一、传统文化的含义及继承性1、传统文化是在长期中形成并保留在中的、具有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继承性表现在的继承,的继承,的继承,的继承。
(详见探究二)二、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作用1、传统文化的特点:⑴传统文化具有。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
⑵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特色、风格和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
2、传统文化的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就能够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作用。
反之,如果,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作用。
三、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1、正确的态度是:“,”,,。
2、面对传统文化,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和。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要求的,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的、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或。
第二部分探究案『课堂学习』学习小组共同研讨、集中展示成果。
课堂25分钟完成本案内容。
探究一:看教材第39页方框内的图片,感悟传统文化及其特点探究二:体验文化的继承性,完成下表探究三:看教材第43页方框内的两种观点,探究以下问题:(1)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2)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第三部分检测案『课堂检测』本节课知识的过关与巩固。
高中政治《传统文化的继承》学案10 新人教版必修3
传统文化的继承一、学习指导(一)知识网络(二)课程标准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学习本课知识,同学们要知道传统文化是如何形成的,明确文化的继承性。
正确看待传统习俗的价值,能够运用中国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和传统思想继承的典型事例,从中感受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们成长的消极作用。
能够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三)学法指导1.利用网络查询相关资料的方法本课内容涉及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多方面的内容,如果通过网站查询与之相关的具体内容,有助于同学们理解传统文化的形成和特点。
可供参考的网站有:“中华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网”、“中国文化网”、“国家文化网”。
462.归纳说明的方法通过列举中国的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的事例,能够从具体到抽象,归纳出传统文化具有哪些特点。
3.用辩证的分析问题的方法本课有两个具体内容涉及到如何辩证的思维的问题,一是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是怎样的,二是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同学们应该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分析,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二、知识点拨(一)传统文化的形成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文字、思想观念、礼仪制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传统文化是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民族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是人们长期共同生活的积淀,带有自己民族的特色。
传统文化既存在于历史中,而且也存在于现实中。
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影响和作用,传统文化渗透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传统文化的继承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2.掌握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代表性内容;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4.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修养。
二、教学内容1.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2.传统文化的分类和代表性内容;3.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影响;4.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传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懂得珍惜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态度。
2.知识讲授(30分钟)教师对传统文化的定义、内涵、分类和代表性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介绍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3.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可以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案例进行分析,例如中国的四大发明、京剧艺术、茶文化等,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4.讨论互动(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看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激发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
5.实践体验(20分钟)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实践体验活动,例如学习书法、绘画、鼓乐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
6.总结反思(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方法1.讲授教学法:对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讲解;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3.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4.实践体验法: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5.总结反思法: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评估1.口头提问:随堂通过提问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2.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3.实践表现: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表现。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通用5篇)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通用5篇)《传统文化的继承》篇1课标要求:1.知识目标: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继承性及其表现、传统文化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能力目标: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本领;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辩证观察和认识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和我国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传承古老文明的意义,做自觉地文化传承者。
教学重难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对传统文化的辩证认识教学方法:实例教学法、讲授法[导入]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所享有的文化既是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结果,也是我们继承和积累传统文化的历史过程。
对于我们来说,如果去对待我们古老的传统文化直接关系到我们社会所走的发展道路,关系到当代中国的历史定位。
而谈到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去观察我们的传统文化。
[过渡]课本探究:从针灸、京剧和书法三者的形成发展来归纳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的特点。
这里要主动去寻求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索,寻古看今,以探究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
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性、民族性、现实性、渗透性,以及地域性、稳定性等。
一.传统文化的含义由上面几个例子,我们就可以明确感受到传统文化是人们在历史实践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这种传统文化保留到今天仍然对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所以,传统文化就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相对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是母文化或本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它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
文化一旦形成,就会薪火相传、稳定延续下去,这就是文化的继承。
这种继承非常重要,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传统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也就是说,我们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开始新的生活、发展我们时代文化的。
而这种继承,就表现在社会生活各方面中。
二.传统文化继承性及其表现1.传统习俗(含义、作用、一些习俗的来历)2.传统建筑(风格、结构独具魅力:中国的皇家园林和四合院)3.传统文艺(诗词歌赋的文学、吹拉弹唱的戏曲、花鸟山水的绘画等,丰富的内涵)4.传统思想(内容: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道德观念。
传统文化的继承学案
文化生活学案4-1传统文化的继承【学习目标】1、掌握传统文化的含义,举例说明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2、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及作用3、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4、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重点难点】1、传统文化的作用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引导【自主先学】一、知识梳理1、传统文化面面观(1)传统文化是在形成并保留在、具有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形式主要有、、、,其中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是传统文化的。
2、传统文化在今天(1)传统文化的特征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和。
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
(2)传统文化的作用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的消极作用。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和剔除。
二、疑难反馈【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叼羊舞曲》,在欢乐的旋律中,乐曲仿佛把我们带到了碧绿的草地上,人们骑着马儿进行着盛大的叼羊比赛。
在其中,我们也会发现很多传统文化形式,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民族器乐等等。
你还知道哪些传统文化?它们在今天又发挥什么作用,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些传统文化?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合作探究1材料一:春节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和“福”字、守岁、放鞭炮、拜年、吃饺子、蒸年糕……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等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庆祝活动。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设计(精选)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设计(精选)第一篇:《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设计(精选)《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感悟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善于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2过程与方法目标:从学生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入手,通过丰富的图片,音像资料,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增强感性认识。
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形成观点,掌握知识。
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观点、态度,并且能学以致用。
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堂,体现新改学生主体地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特别是绍兴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和爱国爱家乡的热情。
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传统文化的在今天的特点,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
【教学过程】视频《凤阳花鼓》导入幻灯片3上篇:走进“凤阳花鼓”l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凤阳花鼓起源于凤阳府临淮县(今凤阳县东部)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
l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
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
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卖艺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
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
清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
l凤阳花鼓是根植于凤阳传统民间的戏曲艺术瑰宝,有凤阳“一绝”之美称,并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精选3篇)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精选3篇)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篇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化生活》其次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内容。
【教材分析】本框题分为三个目:(一)传统文化面面观,(二)传统文化在今日,(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内容与现实联系特别亲密,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课外资料,引导同学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力量。
【学情分析】在外来文化的剧烈攻势下,不少同学盲目崇尚外来文化,追捧外来文化,甚少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了解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通过本框的学习,从直观的赏析入手,让同学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思辩中进一步明确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观点。
同时高二同学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有了肯定的学问储备,接触了解了不少的传统文化,具备肯定归纳力量和分析、综合力量,有了肯定的生活体验,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
这为老师引导他们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一些详细内容从而形成正确的熟悉供应了肯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1.学问与力量目标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连续及其影响,让同学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感悟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擅长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2. 过程与方法目标:从同学生活和同学已有的学问储备入手,通过丰富的图片,音像资料,让同学感受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增加感性熟悉。
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同学在探究、争论中形成观点,把握学问。
在把握学问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观点、态度,并且能学以致用。
过程中让同学充分参加课堂,体现新课改同学主体地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特殊是绍兴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进展的乐观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同学喜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和爱国爱家乡的热忱。
传统文化的继承导学案
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逐步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难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及作用。
【问题探究】一、传统文化面面观1、传统文化的含义及特点,能否举例说明?2、通过阅读课本,完成下列表格。
归纳: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形式有哪些?二、传统文化在今天的有怎样的作用(双重作用)?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2、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合作探究】1、《周易》中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论语》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孟子》中说:“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1)我国古代的“忠孝”思想在历史上对国家、社会和家庭,有什么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2)今天,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传统道德?2、观点一:传统文化是财富。
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
《传统文化的传承》小学教案
《传统文化的传承》小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2.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仁爱、节俭、勤劳等;3.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如:《四书五经》、《红楼梦》等;4.通过模拟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2.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2.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
四、教学内容和方式1.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回顾一下自己家庭的传统文化习俗,如:过年的习俗、中秋节的习俗等,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重要性。
2.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通过课堂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中国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等,以此打开学生的知识视野。
3.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仁爱、节俭、勤劳等,引导学生将这些优秀的品德和行为贯彻于日常生活中。
4.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教师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作品,如:《四书五经》、《红楼梦》等,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和传承方式。
5.模拟活动课堂最后进行模拟活动,让学生通过模拟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如:赏诗、品茶、书法体验等,让学生享受传统文化的美好。
五、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课堂的教学和模拟活动,学生能够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核心价值观,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同时也能体验到传统文化的乐趣。
六、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源1.传统文化相关的课件;2.传统文化相关的教材和读物。
七、教学方案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实施,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核心价值观,还可以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模拟活动也能够让学生享受传统文化的乐趣,真正融入到传统文化中,传承中华民族的瑰宝。
《传统文化的继承》导学案
四、综合探究
认为传统文化是财富,应该全盘肯定,或者认为传统文化是包袱,应该全盘否定。你怎样认识这两种观点?
五、巩固深化
1.下面不属于汉族传统习俗是①中秋节赏月②泼水节③那达慕大会④元宵节看花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说法,正确的是①结构体系独特②艺术造型优美③艺术装饰丰富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你的认识。
A.较大的包容性B.较强的保守性C.相对的稳定性D.鲜明的民族性
4.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兼收并蓄、全盘继承”的守旧主义,也有“全盘抛弃,彻底西化、完全欧美”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在于()
A.否定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B.违背了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
C.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D.违背了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5.我国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称为“六礼”,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现在的婚礼有巨大的差别。关于这种变化,说法不正确的是①这种变化与生产力的发展无关②传统文化的内容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③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④这种变化对人的发展起着消极作用(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3.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①理论观点②学术思想③道德观念④文学艺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 )
A.相对稳定性B.鲜明民族性C.较强融合性D.明显渗透性
2.《百家讲坛》让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成为大众易懂的、富有时代气息,为大家接受。这说明()
传统文化的继承上课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上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理解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 使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继承的意义和途径,认识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概念与特点2. 传统文化继承的意义3. 传统文化继承的途径4. 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意义5.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概念、特点、意义、途径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继承的实际情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传统文化继承的认识和体会。
4. 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如剪纸、书法、京剧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基本知识:详细讲解传统文化的概念、特点、意义、途径等。
3. 分析案例:选取典型案例,分析传统文化继承的实际情况。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传统文化继承的认识和体会。
5. 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如剪纸、书法、京剧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剪纸、书法、京剧等。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共同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六、教学内容6.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6.1 传统文化的保护措施6.2 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使命6.3 当代社会中的传统文化传承7. 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7.1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7.2 传统文化的创新途径7.3 传统文化发展的前景与挑战八、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影响8.1 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8.2 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8.3 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九、案例研究9.1 国内传统文化传承的成功案例9.2 国外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重要经验9.3 对比分析与启示10.1 传统文化继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0.2 未来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10.3 学生个人在传统文化继承中的角色与责任七、教学方法7.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保护措施、传承责任等基本知识。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导学案包括题目)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和文化发展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一、教材分析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如果说文化传播是文化横向积累过程,那么文化继承就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第四课围绕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继续讲述文化传承的过程。
本框内容主要解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发展的消极作用。
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能力目标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先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入手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学习第一部分内容。
第二部分内容比较难理解一点,教师可以举例点拨,重点理解。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可以通过辩论的方式来明确,教师要适时予以引导。
五、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教师适当加以引导。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教案:传统文化的继承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征。
2.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继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3.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
4.探讨如何更好地继承和传承传统文化。
二、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以“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征”为题,引导学生讨论,了解传统文化是指代表一个民族或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具有历史传承意义的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观。
2.探究(20分钟)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探讨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继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每个小组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并向全班汇报。
3.分析(20分钟)教师以“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挑战”为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可以从外来文化影响、快速发展的科技进步、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冷漠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总结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
4.探讨(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更好地继承和传承传统文化。
学生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学校教育: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经典的推广等方式进行。
-社会活动:举办传统文化节、文化交流等活动,引导年轻人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传统文化可以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新出适合现代社会的形式,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5.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三、教学资源:1. PowerPoint 演示文稿2.班级小组讨论的题目和纸张3.教材和教辅材料:如《中华传统文化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精粹》等四、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的质量和表现2.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合作性3.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继承意义的认识是否增加4.学生对于如何更好地继承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力五、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撰写关于传统文化继承的论文或演讲。
2.学生可以组织学校或社区内的传统文化活动,向更多人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和重要性。
2.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
3.探讨传统文化的继承方法和策略。
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简介材料。
2.分发学习笔记和讨论指导。
3.准备相关讨论问题和活动。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复习上一课时学到的关于文化传承的知识,呈现传统文化的定义。
2.提问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步骤二:讲解(1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强调其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瑰宝和特色。
2.分发学习笔记,学生可以记录相关概念和信息。
步骤三:讨论与探究(25分钟)1.提出问题: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是什么?它对我们的生活和发展有何影响?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见解和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3.鼓励学生提供具体的例子和实际经验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步骤四:案例分析(20分钟)1.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案例来分析,例如中国的京剧、国画、传统节日等。
2.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由来、特点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继承情况。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这些传统文化,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策略。
步骤五:展示与总结(15分钟)1.学生代表可以展示他们小组的讨论成果,分享对于传统文化继承的见解和策略。
2.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和建议,并给予肯定和提醒。
3.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并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研究。
四、课堂作业1.学生写一份关于自己对传统文化继承的思考和计划的作业。
2.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兴趣。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来继承和传承传统文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传统文化的继承》学案1(人教版必修3)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发展4.1 传统文化的继承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传统文化的特点、涵义。
2、理解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意义及正确态度。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等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学习重点、难点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意义及正确态度知识梳理一、传统文化面面观1、传统文化的含义2、传统文化的继承表现(1)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习俗是指。
传统习俗,对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
建筑被称为。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
(3)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被称为。
中国传统文艺,以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
(4)传统思想的继承。
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
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对,具有深刻影响。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1、传统文化的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同时,它的。
例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今天仍显现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同时获得了社会主义的新内涵。
(2)传统文化具有。
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的精神纽带。
2、传统文化的作用(双重性)传统文化的内容要与时俱进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的态度是:。
面对传统文化,要,分辨其中的。
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内容,应该。
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
跟踪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下面不属于汉族传统习俗的是()①中秋节赏月②泼水节③那达慕大会④元宵节看花灯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2.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结构体系独特②艺术造型优美③艺术装饰丰富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A.① 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3. 被称为凝固的艺术和民族精神的火炬的是:A、传统习俗和建筑B、传统思想和文学艺术C、传统思想和传统习俗D、传统建筑和文学艺术4.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 )①理论观点②学术思想③道德观念④文学艺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我国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称为“六礼”,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现在的婚礼有巨大的差别。
传统文化的继承 学案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学案【情景感悟】“解读春节祝福中国”系列之永远的春节元旦一过,春节的气氛——“年味”就一天浓于一天了。
于是想起鲁迅先生《祝福》里的开场白:“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自不必说,就是天空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于是,关于春节的种种情致和感慨便春水般汩汩淌满我的思绪。
孩提时代对过年是异常向往的,所以王安石那首“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元旦》诗烂熟于心。
每年未放寒假,就屈指盘算春节的倒计时来。
越挨近年关,越是激动难耐,直如有几匹小鹿叩击心田,让人彻夜难眠。
待到除夕夜兴冲冲地试穿新衣新鞋,初一清早焕然一新地跟随大人去拜年,看罢舞龙耍狮抛绣球等街头表演,全家人围着满桌珍馐佳肴举杯祝福,真是其乐融融喜气洋洋!奇怪的是,上了高中、长大成人后,这种“春节情结”竟渐渐淡漠下来。
这种心境大约支配我十几年光景。
不知怎的,人到中年以后,对春节的热情却如火般熊熊复燃起来,随着年岁不断递增,愈演愈烈了。
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春节永远是中国的第一大节,它已经与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和潜意识乃至血肉紧密相连浑然一体了!古往今来,不论黎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无论巨擘名流抑或潦倒穷汉,中国人个个都有一份沉甸甸热乎乎牵肠挂肚魂牵梦萦的春节情结。
合家团圆共度良辰乃国人一年中最大的心愿。
北方人那顿年夜水饺,南方人那碗除夕汤圆,是断断不可少的。
过年,岂止是一个节日?分明是普天下炎黄子孙对明天的一种深沉而热烈的祈望与祝福,是华夏儿女世代传承不可或缺的张扬民族精神的文化品牌,它早已水乳交融地深深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乃至生命中了!春节情结是任何人、任何力量扼杀不掉的。
袁世凯当政时曾下令废除春节,一时民心浮动举国哗然。
区区一纸文告岂能削得去数千年文化积淀铸成的民族图腾?结果号令变成笑柄,人民照样放鞭炮过大年,83天短命皇帝落个千古骂名。
春节也不是任何“洋节”能够取代的,据闻有专家针对时下一些青年钟情“洋节”,忧心忡忡撰文要“保卫春节”,其情其志固然可嘉,我却以为很有点“杞人忧天”:你只需看看千百万乘飞机火车轮船汽车回家过年的人潮,汇成的这道地球上最特别最火爆的风景,就明白世上没有什么节气敢与春节较劲!夜读史书,自古圣贤廉臣大都有新春察看民情、与民同乐之举;翻看老照片,当年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与陕北军民载歌载舞共度新春,令人动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导学案一、学习目标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含义及传统文化继承性的四个方面具体内容;把握我国传统文化的三个特点及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明确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我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分辨我国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二、知识梳理1.传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是什么?(1)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的文化;传统文化是人们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所以文化具有继承性。
(2)特点①传统文化具有②传统文化在今天具有③传统文化在今天具有鲜明的2.传统文化的表现(1)传统习俗①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时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我国传统习俗能保留至今不仅有历史渊源,又有现实需要。
能保留至今主要是传统习俗具有继承性,在日常生活中,传统习俗总是无声地感染和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习惯;传统习俗也都经历了一个不断自我筛选和弃粗存精的过程。
如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
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2)传统建筑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如:北京四合院的建筑格局符合儒家的礼教思想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可分享大自然的一片美好天地。
居住在四合院,人与人之间容易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容易形成凝聚力和亲和力,有利于形成和谐气氛。
(3)传统文艺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京剧是国粹,是积淀了民族审美习惯和文化传统的艺术瑰宝,这种习惯和传统是炎黄子孙的血脉,根本换不掉的。
中国人含蓄、稳健、精致、典雅的精神品格在京剧艺术里有着最丰富、最集中、最生动的体现。
不仅为广大中国人所喜爱,而且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京剧也青睐有加。
大力弘扬京剧艺术不仅可以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中国文化的软实力都有着重要意义。
(4)传统思想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为人类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不仅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对世界其他民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西方一大批哲学家包括莱布尼茨、伏尔泰,以及一些政治家和文人,都用孔子的名字和思想来推动他们的主张。
3.如何正确地传承传统文化?(1)正确的态度是: 、 、 、 ;(2)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
4.怎样理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经过不同的时代仍然会保留着原有的基本特征,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会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但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不容易改变的,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合作探究一】材料一: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事各顺其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材料二: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思考:通过阅读以上两个材料,你能说说“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有怎样的关系吗?【合作探究二】思考:你知道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打上了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烙印?三、课堂有效训练1.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传统文化打上了历史的烙印B.传统文化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C.传统文化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D.传统文化只存在于历史中2.我国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称为“六礼”,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现在的婚礼有巨大的差别。
关于这种变化,说法不正确的是()①这种变化与生产力的发展无关②传统文化的内容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③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④这种变化对人的发展起着消极作用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3.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A.相对稳定性 B.鲜明民族性 C.较强融合性 D.明显渗透性4.“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句歌词说明了我国()①各民族的独特文化都得到了尊重②当前已不存在民族问题③各民族在传统文化中无任何差别④我国的传统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A.①④B.②③C.①②D.②④5.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轻物理”、重德治而轻法治。
而中国共产党把坚持以人为本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作为治国方略。
这是因为:()A.只有抛弃传统文化,才能求得新的发展B.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始终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C.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始终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D.传统文化必须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才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6.《格萨尔王传》是我国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
《格萨尔王传》是在藏族古代神话、传说、诗歌和谚语等民间文学的丰厚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标志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
《格萨尔王传》在我国的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内蒙古等地流传广泛,而且在国际上《格萨尔王传》的研究也有了很多年的历史。
上述材料体现出的传统文化的特点有()①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②传统文化带有自己民族的特色③传统文化不仅存在于历史中,而且存在于现实中④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7.海外华人虽然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很大,但海外的华人对春节都非常重视,依然过得很浓郁、很强烈。
这是因为:()A.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庆祝春节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B.春节只是中国人的节日C.传统习俗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国家的发展道路影响深刻D.传统习俗是民族精神的火炬8.文化大师张岱年指出:“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而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其思想基础,即对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可见()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继承性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滞后性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④9.(2008广东卷18).温总理以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官员,要时时惦记百姓疾苦。
温总理“以诗言志”表明()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B.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C.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10.2005年4月,5月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后率团访问大陆,受到大陆民众的热烈欢迎。
大陆民众最感动的句是“我们都是中国人”。
因为:()A.讲这一句话就能实现中国统一B.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有着对祖国统一的认同感C.国民党、亲民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D.台湾所有的政党都是承认一个中国的11.古人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有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这说明:()A.为了追求共产主义事业,文天祥和夏明翰把生死置之度外B.文化具有继承性,但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C.文天祥和夏明翰的共同之处是从根本上为人民利益而献身D.文化具有多样性12.由于不少地方的文化没有受到重视,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状态,剪纸、木偶皮影等几近“濒危”。
现文化部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这是因为:()①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火炬②传统文化始终对社会起积极的促进作用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④13.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国学的关注不断提高,一些几岁的孩童开始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大学》、《论语》等古文(书)。
一些专家认为,让孩子从小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是应该的,但是笼统地提倡学习传统文化是很值得商榷的。
专家的观点表明()①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作用③要看到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对儿童成长的消极作用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A.①③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14.我国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博采众长,创造了著名的"柳体",至今影响着我们,这说明() A.这是对传统思想的继承B.书法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C.传统文化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D.中国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15.中国传统文化重德治而轻法治。
而中国共产党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作为治国方略。
这是因为:()A.只有抛弃传统文化,才能求得新发展B.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始终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C.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始终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D.传统文化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才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16.关于传统文化,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其一:传统文化是财富。
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
其二:传统文化是包袱。
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
它钳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
请结合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对以上两种观点加以评述。
传统文化的继承参考答案4. 合作探究一: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和谐”与我国古代所倡导的“和合”思想有共性的地方,如讲求正义、诚信、友爱等,但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如民主、法治、公平等。
这说明我们当今“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内容,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体现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5. 合作探究二: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蕴涵有诸多文化印记──中国传统思想---诚信;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中国传统习俗----红色代表强烈的生命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代表喜庆、祥和、热烈。
会徽从传统思想、传统文艺和传统习俗的角度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说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