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教学设计汇编

合集下载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二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二次函数图像的特点和变换3. 能够根据给定的条件,求解二次函数的参数4. 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1. 二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 二次函数图像的特点和变换教学难点:1. 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和教案2. 学生准备纸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介绍二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二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包括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和图像特点。

2. 教师通过例题和实例,让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和特点。

三、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特点和变换(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二次函数的图像特点和变换规律。

2. 学生通过绘制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改变系数的大小,理解二次函数图像的变化规律。

四、联系实际问题解决二次函数(15分钟)1. 教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二次函数解决问题。

2. 学生根据给定的条件,运用二次函数求解参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巩固和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二次函数的知识点,巩固所学内容。

2. 学生尝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拓展二次函数的应用领域。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2.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灵活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能够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
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什么才算“恰当”?分段函数的表示及其图象.一起看看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欢迎查阅!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1
教学目的:
(1)明确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2)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
(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对于给出“若 p 则 q ”形式的复合命题,应能找到条件 p 和结论 q .
在判断一个命题是简单命题还是复合命题时,不能只从字面上来看有没有“或”、“且”、“非”.例如命题“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此命题字面上无“且”;命题“5的倍数的末位数字不是0就是5”的字面上无“或”,但它们都是复合命题.
让学生自主学习函数单调区间的定义,为接下来例题学习打好基础。
3、 例题讲解,学以致用
例1主要是对函数单调区间的巩固运用,通过观察函数定义在(—5,5)的图像来找出函数的单调区间。这一例题主要以学生个别回答为主,学生回答之后通过互评来纠正答案,检查学生对函数单调区间的掌握。强调单调区间一般写成半开半闭的形式
(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更注重教学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新课程标准之处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开放式探究法、启发式引导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反馈式评价法
新课教学
(一)典型例题
例1.某种笔记本的单价是5元,买x (x∈{1,2,3,4,5})个笔记本需要y元.试用三种表示法表示函数y=f(x) .

苏教版高中必修2数学教案

苏教版高中必修2数学教案

苏教版高中必修2数学教案课程名称:高中数学必修2课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二次函数的性质教学目标:1. 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包括开口方向、顶点坐标以及判别式。

2. 掌握二次函数的标准式和一般式的转化方法。

3. 能够通过解二次方程判断二次函数的零点数量。

教学重点:1. 二次函数的性质及判别法。

2. 二次函数的标准式和一般式的转化。

3. 二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1. 利用判别式判断二次函数的性质。

2. 掌握二次函数标准式和一般式的转化方法。

教学准备:1. 课件、黑板、粉笔。

2. 习题册、教学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提出问题:什么是二次函数?它的性质有哪些?二、讲解(30分钟)1. 介绍二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判别法。

2. 分别讲解二次函数的标准式和一般式,并演示其转化方法。

3. 通过实例操作,让学生掌握二次方程的解法以及判断零点的数量。

三、练习(40分钟)1. 给学生分发习题册,让他们自主完成练习题目。

2. 班内互动,让学生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3. 教师巡视,并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四、总结(10分钟)1. 在黑板上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难点,让学生做适当补充。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疑问。

五、作业布置1.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2. 鼓励学生积极复习,并提前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例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二次函数的性质和转化方法。

在练习环节,学生的参与度很高,通过互相交流和讨论解题思路,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数学解题能力和创新意识。

高中数学新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 2.1.2 直线的方程》

高中数学新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 2.1.2 直线的方程》

直线的方程——点斜式连云港外国语学校谭军港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苏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局部的内容。

本节是在初中学习了平面几何和一次函数,之前一节又学习了直线的斜率的根底上,通过以点的集合的方式来研究直线图像上的点应该满足的方程的问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首先它是对初中平面几何知识和一次函数的延续,其次它也是培养平面解析几何思想,〔也就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即通过引进直角坐标系,建立点与坐标、曲线与方程之间的对应关系,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从而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用来解决后续的圆、圆锥曲线以及直线与圆、圆锥曲线关系等问题的根底。

其地位非常重要,这也是高考考纲中的C级要求知识点。

从研究直线方程开始,学生对“解析几何〞的学习进入了实质性阶段,“直线与方程〞关系的研究,是“曲线与方程〞的关系研究的前奏和根底,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探索过程,对构建前后连贯,逻辑一致的研究过程与方法,起到了重要的根底作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的起始课,也是高中平面解析几何的起始课,也将是学生亲自经历第一次“求曲线方程〞的探索实践。

所以本节课教学的效果直接决定了整个“解析几何〞教学的效果刚刚接触“解析几何〞的学生,幼稚懵懂的心理致使他们还不能理解“解析几何〞的实质,而本节课那么以比拟浅显的问题开启“解析几何〞学习知识之门,通过求直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建系、设点、代入、化简、验证〞这一本质规律对后续解析几何内容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因为它也是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

“解析几何〞中处处渗透了各种数学思想,特别是数形结合与等价转化思想,本节课那么以生动的具体事例有效地促进学生树立、稳固和熟练应用这些数学思想综上,本节课是高中数学教学中极为关键的内容,创设和实施优质的教学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后面解析几何教学的成败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知道由一个点和斜率可以确定一条直线,探索、经历并掌握求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过程与方法;2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并有直线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代数形式的到直线的几何性质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求直线方程构建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直线的方程与方程的直线之间的对应关系〔方程的解与直线上点的坐标的关系〕,渗透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归的思想,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精彩演示,增强图形美感,使学生享受数学美,增进数学学习的情趣通过数学史的学习培养学生数学文化素养。

高中数学新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 1.2.3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08

高中数学新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 1.2.3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08
教学重点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引入和理解。
教学难点
判定定理的应用及立体几何的空间观念的形成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总结归纳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问题1:空间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及其定义?
问题2:你能举举你身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例子吗?
学生分析、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完成对判定定理的应用,使学生掌握运用判定定理证明线面平行的关键,并感悟定理通过线线平行证明线面平行的转化思想。
课堂小结
结合幻灯片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内容。
深化巩固
明确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课堂练习
引导分析
深化巩固
效果检验
课后作业
教材第62页 习题 A组第3题;
板书设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1)
一、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二、例题
例1
教学反思
思考问题
为新课做铺垫。
直观感知、
得出猜想
思辨论证、
获取新知
动手操作:请将课本放在桌面上,使得翻动书页时该封面边缘所在直线总与桌面所在平面平行,以及门扇转动的一边与门框所在的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和观察教室内的设施等。
探究问题:
请尝试论证你的结论?即说明:平面外一条直线和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一定没有公共点吗?
课本55页探究问题
学生思考后,小组共同探讨,得出结论
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并发言。
学生认真参与教学过程,积极作答
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高中数学教案苏教版必修2

高中数学教案苏教版必修2

高中数学教案苏教版必修2学科:数学课时:1课时教材:苏教版必修2课题:集合的运算教学目标:1. 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和运算规律。

2. 能够运用集合的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集合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法则。

2. 通过例题和练习掌握集合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集合的运算法则,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 理清集合运算过程中的逻辑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内容通过简单的提问和复习题,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重新温习和巩固知识。

二、引入新知识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集合?集合有哪些运算法则?2.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集合的概念和运算规律,让学生对集合的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讲解集合的运算法则1. 集合的表示法:用集合的符号表示集合,如A={1,2,3}。

2. 集合的运算法则:并集、交集、差集、补集等。

四、练习与讨论1. 设计一些运用集合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让学生在操作练习中掌握集合运算的方法。

2. 组织学生互相讨论解题思路,引导他们通过讨论和交流加深对集合运算法则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概括,确保他们对集合的概念和运算方法有清晰的认识。

六、作业布置设计相关的习题,巩固学生对集合运算法则的掌握,鼓励他们在家中进行练习和复习,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集合的概念和运算规律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下节课将加强例题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集合的运算法则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立体几何全部教案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立体几何全部教案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四、教学思路(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

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

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

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

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5.提出问题:各种这样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据不同对棱柱分类?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高中数学新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 2.1.2 直线的方程》8

高中数学新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 2.1.2 直线的方程》8

直线的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直线的参数方程的推导过程,进一步理解参数方程的重要性;
2体会参数方程在解题中的应用;
3通过本节学习,进一步明确求曲线的参数方程的一般步骤
教学重点:
直线的参数方程的推导过程及其参数方程在解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直线的参数方程的推导过程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我们学过的直线的普通方程都有哪些?
1点斜式:2斜截式:
3两点式:4截距式:
5一般式:
二.新课讲解:
经过点M00,0,倾斜角为α的直线的普通方程是-0=tanα-0,怎样建立直线的参数方程呢?
经过点M00,0,倾斜角为α的直线的参数方程是
思考:参数方程中t的几何意义是什么?三.例题讲解
探究:
思考:
例2的解法对一般圆锥曲线适用吗?把“中点〞改为“三等分点〞,直线的方程怎样求?
处生成,并以40m/以内的地方都属于台风侵袭的范围,那么经过多长时间后该城市开始受到台风侵袭?
思考:
在例3中,海滨城市O受台风侵袭大概持续多长时间?
如果台风侵袭的半径也发生变化比方:当前半径为250KM,并以10KM/h的速度不断增大,那么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直线的参数方程及其参数方程在解题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

高中数学新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 1.2.3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00

高中数学新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 1.2.3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00

课题:直线与平面垂直教材: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②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实例、图片、模型的观察,让学生提炼并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2.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引导学生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尝试用文字、符号、图形语言对定义和定理进行准确表述和合理转换,并能运用定义和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3.在探索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使学生感悟和体验“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线面垂直转化为线线垂直”等数学思想方法.二、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运用直观感知、问题探究、操作确认等方法概括得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教学难点是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探究、发现和应用.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相结合四、教学过程(一)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的构建请同学们看四张图片:“圆锥图片”“国旗”“灯柱”“倾斜的虎丘塔”,从而引出课题:直线与平面垂直。

进而提出问题如何确定线面垂直关系呢播放动画,引导学生从观察熟悉的数学模型“圆锥体的形成”入手直观感知圆锥体的旋转轴与圆锥底面的垂直关系,以及旋转轴与底面圆上的所有半径都垂直,再通过抽象成数学模型加以分析,使其发现旋转轴所在直线l与圆锥底面所在平面α内的过交点O的直线都是垂直的.进而提出问题:那么直线l与平面α内的所有直线垂直吗?并追问依据是什么?形成概念:由学生概括出自己理解的线面垂直,提出问题:“数学中对于这个概念的定义是如何规定的?”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予以理性确认,并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将它表示出来.(二)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的应用问题一:如图在正方体中,已知AA 1垂直于底面,那么CC 1与底面的位置关系呢? 问题二:你能写出更一般的正确结论并证明吗?让学生交流感受形成共识:①发现正确结论但不能直接使用;②体会定义的判定作用。

高中数学新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 1.2.4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高中数学新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 1.2.4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教学设计说明---------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一教材内容解析本节课是平面与平面位置关系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其应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空间两直线位置关系、空间直线和平面位置关系之后,又一种图形直角的位置关系的研究,为后面学习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以及将来研究多面体奠定了基础。

本节把面面位置关系与线面位置关系类比,把面面平行的判定与线面平行的判定类比,渗透类比的数学方法。

定理的证明和应用体现了线线平行、线面平行到面面平行的转化,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目标设置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并会初步运用。

转化与化归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通过问题解决,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的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启发式。

以实际情景(三角板实验),启发、引导学生逐步经历定理的直观感知过程。

指导学生进行合情推理。

对于立体几何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入门,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教师予以指导,帮助学生合情推理、澄清概念、加深认识、正确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在体验数学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学生学情分析立体几何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入门,上一届线面平行的判定为学生学习本节的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一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合作,交流的能力,但是课堂的活动性不强,基于此现象,老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和课堂组织能力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

基于以上情况,本人选择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策略本节课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本为主线”的原则进行设计,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的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步入问题情境,师生共同推进课堂教学活动。

高中数学新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 2.1.2 直线的方程》59

高中数学新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 2.1.2 直线的方程》59

直线与方程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 宋丽娜一、教学分析教材利用斜率公式推导出了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推导出了直线的斜截式方程,让学生讨论得出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在练习中给出了直线的截距式方程.值得注意的是本节所讨论直线方程的四种形式中,点斜式方程是基础是一个“母方程”,其他方程都可以看成是点斜式方程的“子方程”.二、三维目标1.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了解直线的斜截式方程是点斜式方程的特例,培养普遍联系的辩证思维能力.2.理解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和截距式方程,并能探讨直线方程不同形式的适用范围,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3.会求直线方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直线方程的四种形式及应用.教学难点:求直线方程.四、教学过程(一)基础训练1已知直线 过点(3,1),且倾斜角为直线﹣2﹣1 =0倾斜角的2倍,则直线 的斜截式方程为_____﹣412=0与6﹣81=0之间的距离d=______过点(1,1)且A (1,3),B (5,-1)到直线 的距离相等,则 的方程为__________(二)知识梳理1、(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2)经过两点 111222(,),(,)P x y P x y 的直线的斜率公式2、直线的方程3、00(,):0P x y l Ax By C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为:4 1122:0:0l Ax By C l Ax By C ++=++=两条平行直线与之间的距离公式为:5(1)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2)中点公式(三)数学应用 0,-2且与连结A-2,3和B3,2的线段 有公共点,则直线的斜率的范围为________变式1:已知直线过点2m ∈R ),那么直线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例2:过点ABC ∆(1,1),(3,2),(5,4)A B C 2-2m -3+2m2+m -1-2m +6=0m ≠-1,直线在轴上的截距是-3,则实数m 的值为______ 2已知三条直线 和 共有三个不同的交点,则实数a 满足的条件为______________:-12=0 ∈R (1)证明:直线过定点;(2)若直线不经过第四象限,求的取值范围;(3)若直线交轴负半轴于A ,交轴正半轴于B ,△AOB 的面积为S ,求S 的最小值并求此时直线的方程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六、作业配套练习121212:60,:(2)320,(1),(2)//l x my l m x y m m l l l l ++=-++=⊥例3:已知直线求的值,使得: 10,280,x y x y ++=-+=350ax y +-=。

苏教版2014学年高一数学必修二全册教学设计精编

苏教版2014学年高一数学必修二全册教学设计精编
1

2.2《函数的简单性质(4)》教案 2.3《映射的概念》教案 第 2 章《复习与小结》 3.1.1《分数指数幂(1)》教案 3.1.1《分数指数幂(2)》教案 3.1.2《指数函数(1)》教案 3.1.2《指数函数(2)》教案 3.1.2《指数函数(3)》教案 3.2.1《对数(1)》教案 3.2.1《对数(2)》教案 3.2.1《对数(3)》教案 3.2.2《对数函数(1)》教案 3.2.2《对数函数(2)》教案 3.2.2《对数函数(3)》教案 3.3《幂函数》教案 3.4.1《函数与方程(1)》教案 3.4.1《函数与方程(2)》教案 3.4.1《函数与方程(3)》教案 3.4.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1)》教案 3.4.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2)》教案 3.4.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3)》教案 第 3 章《复习与小结(1)》 第 3 章《复习与小结(2)》
问题 3.上述几何体分别由怎样的平面图形,按什么方向平移而得? 二、学生活动
第1页
共 153 页
1
1.通过观察,说出这些几何体的各自特征. 2.说出这些几何体的共同特征,并分别指出它们分别由怎样的平面图形, 按什么方向平移而得. 三、建构数学 (一)棱柱的概念 1.引导学生得出棱柱定义; 2.介绍棱柱的元素(底面、侧面、侧棱、顶点); 3.棱柱的表示及分类; 4.引导学生归纳棱柱的特点. (1)侧棱都相等,侧面是平行四边形; (2)两个底面是全等的多边形; (3)过不相邻的两条侧棱的截面是平行四边形. 问题 4.棱柱的底面收缩为一个点时,可得到怎样的几何体? 问题 5.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 得到两个怎样的几何体?
2
1.1.1
教学目标: 1. 了解棱柱、棱锥、棱台的概念;
棱柱、棱锥和棱台

高中数学新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 2.1.2 直线的方程》5

高中数学新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 2.1.2 直线的方程》5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学设计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 卞康林一、教材分析:《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选自苏教版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其主要内容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如何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及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之后,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展开学习直线方程的。

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探究解析几何知识的迈开了第一步,在“数”和“形”之间建立联系。

学好直线的方程,将为后面学习曲线与方程打下基础;另外,直线的方程也是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直线的方程是我这一章学习的重点之一。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直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识,也具备一次函数和直线的斜率等知识储备。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也已经学习了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斜率以及直线上的不同的任意两点,那么本节课从一个点和斜率确定一条直线出发,由特殊到一般,引出直线的方程,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课程标准,我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使用范围;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斜率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推导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2) 难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应用及适用范围。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将确定本堂课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自主学习。

五、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原则。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将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学习新知识,这样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全部教案【精美整理版】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全部教案【精美整理版】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全部教案【精美整理版】目录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 (1)第一课时棱柱、棱锥、棱台 (2)第二课时圆柱、圆锥、圆台、球 (4)第三课时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 (6)第四课时直观图画法 (9)第五课时平面的基本性质 (11)第六课时平面的基本性质 (14)第7课时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8)第8课时异面直线 (22)第9课时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5)第10课时直线与平面垂直 (29)第11课时直线与平面垂直(2) (33)第12课时平面与平面位置关系 (38)第13课时二面角 (42)第14课时平面与平面垂直 (44)第15课时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习题课 (48)第16课时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1) (52)第17课时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2) (55)第18课时空间几何体的体积(1) (58)第19课时空间几何体的体积(2) (61)第20课时立体几何体复习 (64)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68)第1课直线的斜率(1) (69)第2课直线的斜率(2) (71)第3课直线的方程(1) (74)第4课直线的方程(2) (77)第5课直线的方程(3) (80)第6课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1) (83)第7课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2) (86)第8课两直线的交点 (90)第9课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 (93)第10课 2.1.6第一节点到直线的距离(1) (98)第11课 2.1.6第二节点到直线的距离(2) (101)第12课第一节圆的方程(1) (106)第13 课第二节圆的方程(2) (109)第14课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13)第15课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117)第16课时空间直角坐标系 (121)第17课时空间两点间的距离 (123)本站资源汇总[优秀资源,值得收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高中数学必修2课程教案5篇

高中数学必修2课程教案5篇

高中数学必修2课程教案5篇高中数学必修2课程教案5篇教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案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高中数学必修2课程教案,方便大家学习高中数学必修2课程教案1一、知识点归纳(一)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1)多面体——由若干个平面多边形围成的几何体.旋转体——把一个平面图形绕它所在平面内的一条定直线旋转形成的封闭几何体。

其中,这条定直线称为旋转体的轴。

(2)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1.1棱柱——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柱。

1.2圆柱——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各边旋转而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圆柱.2.1棱锥——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锥。

2.2圆锥——以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各边旋转而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圆锥。

3.1棱台——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我们把截面与底面之间的部分称为棱台.3.2圆台——用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叫做圆台.4.1球——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旋转一周形成的旋转体叫做球体,简称球.(二)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与直观图1.投影:区分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

平行投影分为正投影和斜投影。

2.三视图——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是观察者从三个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空间几何体而画出的图形;画三视图的原则: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3.直观图:直观图通常是在平行投影下画出的空间图形。

4.斜二测法:在坐标系中画直观图时,已知图形中平行于坐标轴的线段保持平行性不变,平行于x轴(或在x轴上)的线段保持长度不变,平行于y轴(或在y轴上)的线段长度减半。

(三)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1、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①棱柱、棱锥的表面积:各个面面积之和②圆柱的表面积③圆锥的表面积④圆台的表面积⑤球的表面积⑥扇形的面积公式 (其中表示弧长,表示半径)2、空间几何体的体积①柱体的体积②锥体的体积③台体的体积④球体的体积二、练习与巩固(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及其三视图1.下列对棱柱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两个面互相平行B.所有的棱都相等C.所有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D.两底面平行,且各侧棱也平行2.一个等腰三角形绕它的底边所在的直线旋转360。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课时立体几何初步教案(1)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课时立体几何初步教案(1)

让学生学会学习听课随笔第11课时直线与平面垂直(2)学习要求1.了解直线和平面所成角的概念和范围;2.能熟练地运用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课堂互动】自学评价1. 斜线的定义: 斜足定义: 斜线段定义: 2.直线和平面所成角的定义:线面角的范围:【精典范例】例1:.如图,已知AC ,AB 分别是平面α的垂线和斜线,C ,B 分别是垂足和斜足,a Ìα,求证:a ⊥BC证明:见书36例3例2.求证: 如果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与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 那么这条直线就和这条直线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垂直.已知:求证:证明:证明:略BC α aA点评:上述两题是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今后在证明其它问题时可直接使用。

例3.如图, ∠BAC 在平面α内, 点P Ïα, ∠PAB=∠PAC . 求证: 点P 在平面α上的射影在∠BAC 的平分线上.证明:见书36例4思考:你能设计一个四个面都是直角的四面体吗? 思维点拨:要证线面垂直,通常是从线线垂直来证明,而要证明线面垂直,通常又是从线线垂直来证明,即线线垂直和线面垂直互相转化.追踪训练1.如图,∠BCA=90°,PC ⊥面ABC ,则在三角形ABC ,三角形PAC 的边所在的直线中:(1)与PC 垂直的直线有AC,AB,BC(2)与AP 垂直的直线有BCA P O C E FB α P听课随笔C BA2.若直线a与平面α不垂直,那么在平面内α与直线a垂直的直线 (B )A.只有一条B.有无数条C.是平面α内的所有直线D.不存在3.从平面外一点向平面引斜线段,如果斜线段长相等,那么它们在平面内的射影相等吗?答:相等4.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P为DD1的中点,O为底面ABCD的中心,求证:B1O⊥平面PAC点拨:使B1O垂直与平面ABC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选修延伸】Rt△ABC的斜边BC在平面M内,两直角边和平面M所成的角分别是45°和30°,求斜边的高AD和平面M所成的角答:AD和平面M所成的角60°听课随笔总结:要求斜线AD与平面M所成的角,找出斜线AD在平面M内的射影是关键.解题步骤:①作,②证,③求。

高中数学新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 2.1.2 直线的方程》2

高中数学新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 2.1.2 直线的方程》2

2.1.2直线方程(2)——直线的两点式与截距式方程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王培培教学目标:1.掌握两点式方程;截距式方程.2.感受直线方程与直线图象之间的对应关系,理解直线上的点的坐标满足直线方程,反之也成立;教材分析及教材内容的定位:两点式是点斜式的应用,截距式是两点式的特殊情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明确两点式及截距式方程使用的限制条件,渗透分类讨论思想.教学重点:两点式直线方程的求解.教学难点:理解两点式方程的使用条件.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复习回顾:求直线的方程实际上就是求直线上点的坐标之间所满足的一个等量关系.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直线的斜截式方程.直线的倾斜角为90 ,不存在,它的方程是=1.问题:求经过A-1,3,B1,1两点的直线方程.推广:若直线经过两点P1(1,1),P2(2,2)(1≠2),直线的方程如何表示呢二、学生活动、探究:若直线经过两点P1(1,1),P2(2,2)(1≠2),点P在直线上运动,那么点P的坐标,满足什么样条件?事实上就是要求点P 的轨迹方程,现在我们会的就是在上一节课讲过的,利用直线上的某个点和直线的斜率来写出直线方程.那现在知道两点,即直线的斜率可求,从而方程可求. 此时直线的斜率为1212x x y y k --=,由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得 ).(112121x x x x y y y y ---=-, 当1≠2时,方程可以写成.121121x x x x y y y y --=-- 这个方程是由直线上两点确定的.三、建构数学直线的两点式方程:一般地,设直线经过点P 11,1,P 22,2,则方程.121121x x x x y y y y --=-- 叫做直线的两点式方程.说明:(1)可以验证,直线上的每个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反过来,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直线上;(2)此时我们给出直线的一对要素:直线上的两个点,从而可以写出直线方程;(3)当1=2时,直线线与轴垂直时,斜率不存在,其方程不能用两点式表示.但因为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1,所以它的方程是=1.当1=2时,直线与轴垂直时,斜率=0,其方程不能用两点式标准形式表示.但因为上每一点的纵坐标都等于1,所以它的方程是=1.思考:(1)已知任一条直线上的两点,都能用两点式表示直线的方程吗?(2)两点式方程不能用来表示哪些直线方程呢? 分别求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 的方程.1直线经过两点P1 1,2,P2 3,5;2直线经过两点P1 1,3,P2 2,3;3直线经过两点P13,2,P2 3,1;4直线经过两点P1 3,0,P2 0,2.四、数学运用例1已知三角形的顶点是A-5,0,B3,-3,C0,2,求这个三角形三边所在的直线方程.例2.已知直线过点1,2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求直线的方程.变式1:已知直线过点2,-1,在轴和轴的截距分别为a,b,且满足a=3b,求直线的方程.变式2:已知直线经过点P5,2,且直线在,轴上的截距互为相反数,求直线的方程.变式3:直线经过点5,2,且在,轴上的截距之和为0,求直线的方程.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如何利用直线上的两点写出直线方程?——两点式(截距式).。

高中数学新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 本章回顾》02

高中数学新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 本章回顾》02

《平行与垂直综合》教学设计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 周源线线、线面、面面的平行与垂直研究了定义、判定定理以及性质定理,可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好地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空间想象、推理能力,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类比、归纳、猜想、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学目标设置】1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发现、猜想、归纳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2在定义、定理的应用活动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发展类比、归纳等合情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3学生运用特殊化、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体验了研究空间关系的一般方法4在探究平行与垂直的定义和判定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严谨、简洁之美,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培养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学生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学生能够感知生活中有大量的平行与垂直关系,从而具备了研究空间位置关系的经验,也体会了立体几何中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2达成目标所需要的认知基础要达成本节课的目标,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不可或缺,还需要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研究内容、方法和途径,能运用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同时具备较好地观察发现、空间想象、合情推理、抽象概括等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3教学策略:1启发学生明确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从总体上认识研究的目标与手段.2引导学生经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的过程总结平行与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3发动学生通过问题串交流、汇报、展示思维过程,相互启发4教师以问题串为载体,驱动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合作探究5教师分层设计知识应用,引导反思,学生深化理解,形成知识体系【教学过程】例11 已知l m n 、、是三条不同的直线,αβγ、、是三个不同的平面,下列命题:(1)若//,l m m α⊂则//l α; (2) 若//,,l n αα⊂则//l n ;(3)若αα⊥⊂⊥n m n m 则,,;(4)若βααβα⊥⊥⊂=⋂则,,,m l m l 其中是假命题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2 已知,αβ,是平面,m , n 是直线,给出下列命题:①若m α⊥,m β⊂,则αβ⊥; ②若m α⊂,n α⊂,//,//,m n ββ则//αβ;③如果,,m n m αα⊂⊄、n 是异面直线,那么n 与α相交;④若m αβ=,//n m ,且,n n αβ⊄⊄,则//n α且//n β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例2 如图,在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AB AC D =为BC 的中点,E 为BD 的中点,F 在1AC 上,且14AC AF = 求证:1平面ADF ⊥平面11BCC B ;2EF平面11ABB A例3 如图,在四棱锥ABCD P -中,PA ⊥平面ABCD ,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G AB PA ,4==为PD 中点,E 点在AB 上,平面⊥PEC 平面.PDC(1)求证:⊥AG 平面PCD ;(2)求证://AG 平面PEC ;(3)求点G 到平面PEC 的距离P A B C DE G课后作业 必做题:1.若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下列各种情况,则能保证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是______填序号.①三角形的两边;②梯形的两边;③圆的两条直径;④正六边形的两条边.2如图,PA O ⊥所在平面,AB 是O 的直径,C 是O 上一点,,,AE PC AF PB ⊥⊥ 给出下列结论:①AE BC ⊥;②EF PB ⊥;③AF BC ⊥;④AE ⊥平面PBC ,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3 如图,在四面体ABCD 中,平面BAD ⊥平面CAD ,∠BAD =90°,M ,N ,Q 分别为棱AD ,BD ,AC 的中点.求证:1 CD ∥平面MNQ ;2 平面MNQ ⊥平面CAD选做题:4 如图,在多面体ABCDEF 中,四边形ABCD 是菱形,AC 、BD 相交于点O ,EF ∥AB ,AB =2EF ,平面BCF⊥平面ABCD,BF=CF,点G为BC的中点.求证:1 直线OG∥平面EFCD;2 直线AC⊥平面ODE拓展题:5.如图,四边形AA1C1C为矩形,四边形CC1B1B为菱形,且平面CC1B1B⊥平面AA1C1C,D,E分别为A1B1,C1C的中点.求证:1 BC1⊥平面AB1C;2 DE∥平面AB1C设计意图:分层布置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汇编目录平面的基本性质(第1课时)教案 (1)平面的基本性质(第2课时)教案 (3)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教案 (5)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第2课时)教案 (7)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第3课时)教案 (9)直观图画法教案 (11)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教案 (13)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第2课时)教案 (15)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第3课时)教案 (17)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教案 (19)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第2课时)教案 (21)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教案 (23)棱柱、棱锥和棱台教案 (25)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教案 (27)空间几何体的体积(第1课时)教案 (29)空间几何体的体积(第2课时)教案 (31)立体几何复习(第1课时)教案 (33)立体几何复习(第2课时)教案 (38)立体几何复习(第3课时)教案 (43)平面的基本性质(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理解平面的概念。

了解平面的基本性质,能正确使用集合符号表示有关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能正确地运用平面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平面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平面基本性质的掌握与运用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问题1:生活中常见的黑板、平整的操场、桌面、平静的湖面等等,都给我们以平面的印象,你们能举出更多例子吗?它们有何共同特征?二、学生活动:共同探讨上述问题:三、知识建构:1、平面:(1)几何特征:(2)从平移角度:(3)从集合角度:2、平面表示:(1)图形语言:(2)符号语言:思考:一个平面将空间分成几个部分?两个平面呢?3、平面的基本性质:公理1:符号表示:说明:公理2:符号表示:说明:公理3:符号表示:说明:四、知识运用:例1、在长方体ABCD-A ’B ’C ’D ’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为什么?(1)AC ’在平面CC ’B ’B 内;(2)O ,O ’是平面ABCD ,A ’B ’C ’D ’的中心,则平面AA ’C ’C 与平面B ’BDD ’交线为OO ’;(3)点A 、O 、C 可确定平面;(4)设l ⊆面AC ,直线m ⊆平面D'C ,若l 与m 相交,则交点在直线CD 上。

练习:书P2314 五、回顾反思:知识:思想方法:六、作业布置:书P30 习题1.2 1(1)2(1) 4平面的基本性质(第2课时)教案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三个公理,初步掌握“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种语言之间的转化;能利用公理及推论找出两个平面的交线及有关“三线共点”、“三点共线”、“点线共面”问题的简单证明。

教学重点:平面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共点”、“共线”、“共面”问题的证明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问题1:过一条直线L 和直线外一点A 的平面有几个?二、学生活动:共同探讨上述问题:三、知识建构:公理3推论推论1:推论2:推论3:四、知识运用:例1、已知:A∈l ,B∈l ,C∈l ,Dl . 求证:直线AD,BD,CD共面.例2、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P为棱BB1的中点, 画出 由A1,C1,P三点所确定的平面α与长方体表面的交线.小结: 例3、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 中,E 、F 分别是AB 、AD 中点,G 、H 分别是BC 、CD 上点,且BG DH 2GC HC ==,求证:(1)四边形EFHG 是梯形(2)直线EG、FH、AC交于一点。

练习:书P24 51.已知:如图,D,E分别是△ABC的边AC,BC上的点,平面α经过D,E 两点,直线AB 与平面α的交点为P ,求证:D,E,P三点共线.五、回顾反思:知识:思想方法:六、作业布置:书P28 习题1.2 5、13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两个平面平行、两个平面相交的定义。

回画平行或相交平面的空间图形,并用字母或符号表示,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并能运用其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了解空间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教学难点: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及其应用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问题:空间两个平面之间可能有几个公共点?平面与平面可能有哪些位置关系?二、学生活动:探究:如图所示,长方体ABCD-A ’B ’C ’D ’中,平面A ’C ’与平面AC 有_________________个公共点;平面ABC ’D ’与平面AC 有______________个公共点.三、知识建构:思考:你能从教室中找到空间平面的这几种位置关系吗?2、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定理:图形表示:符号表示:思考: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1)一个平面内的直线是否平行于另一个平面?(2)分别在两个平行平面内的两天直线是否平行?3、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定理:图形表示:符号表示:定理证明:4、公垂线:公垂线段: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四、知识运用:例1、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求证:平面C1DB//平面AB1D1小结: 例2、求证: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那么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小结: 练习:书P45 1-5五、回顾反思:知识: 思想方法:六、作业布置:书P50习题1.2(3) 4、5、12B A CD B 1 D 1 A 1 C 1 α βl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第2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理解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会在一些比较特殊的问题情境下识别二面角的平面角;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培养学生严格的逻辑推理,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的理解;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掌握和应用教学难点: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的理解;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掌握和应用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时,要使卫星的轨道平面与地球的赤道平面成一定的角度;使用手提电脑时,为便于操作,需将显示屏打开一定的角度。

如何刻画两个平面形成的这种“角”呢?二、知识建构:1、二面角的有关概念:(1)概念:(2)二面角的图形表示与符号表示:(3)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及作法:思考: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AOB的大小与点O的位置有关吗?(4)二面角的度量及范围:(5)直二面角:2、两个平面垂直的定义:3、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图形表示:符号表示:4、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图形表示:符号表示:定理证明:三、知识运用:例1、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1)求二面角D1-AB-D 的大小(2)求二面角A1-AB-D 的大小小结:例2、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求证:平面A1C1CA ⊥平面B1D1DB小结:例3、求证: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经过第一个平面内的一点垂直于第二个平面的直线必在第一个平面内。

小结:练习:书P49 1-6四、回顾反思:知识: 思想方法:五、作业布置:书P50习题1.2(3) 7、8、9、10A C 1B 1 D 1 BCD A 1 A C 1 B 1 D 1 B CD A 1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第3课时)教案教学目标:能综合运用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以及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解决有关问题;注重渗透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面面平行、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的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探求定理成立的条件是否具备 教学过程: 一、学生活动: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B 、若一个平面内两直线分别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C 、若一个平面上不共线三点到另一个平面距离相等,则这两个平面平行D 、若一个平面内两相交直线分别与另一个平面内两直线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2、若a 、b 表示直线,α、β、γ表示平面,则下列命题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1)若a α⊂,a 垂直于β内任意一条直线,则αβ⊥ (2)若αβ⋂=a ,b α⊂,a b ⊥则αβ⊥ (3)若αβ⊥,a αβ⋂=,b βγ⋂=,则a b ⊥(4)若αβ⊥,βγ⊥,则α∥γ(5)若a 不垂直于平面α,则a 不可能垂直于α内无数条直线3、长方体ABCD-A1B1C1D1中,经过其对角线BD1的平面分别与棱AA1、CC1相交于两点E 、F ,则四边形EBFD1的形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将边长为a 的等边△ABC 沿BC 边上的高AD 折成直二面角,则点A 到线段BC 的距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列命题中正确命题的个数为( ) (1)两个相交平面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2)一个平面与二面角的棱相交,截得的图形是此二面角的平面角(3)二面角的平面角是从棱上一点出发,分别在两个平面内作射线所成角中的最小角 (4)异面直线a 、b 分别和一个二面角的两个面垂直,则a 、b 所成的角与这个二面角的平面角必互补A 、0个B 、1个C 、2个D 、3个二、知识运用:例1、正方体AC1中,M 、N 、P 分别是CC1、B1C1、C1D1的中点, 求证:(1)AP ⊥MN (2)平面MNP ∥平面A1BD小结:变:P是C1D1上任意一点,求AP与MN所成角.例2、如图,AC是圆O的直径,B是圆周上的任意一点,PA垂直于圆O所在平面,求证:平面PAB⊥平面PBC小结:例3、在三棱锥S-ABC中,△ABC是边长为 4 的正三角形,平面SAC⊥平面ABC,M、N分别是AB、SB的中点(1)求证:AC⊥SB(2)求二面角N-CM-B的正切值小结:三、回顾反思:知识:思想方法:直观图画法教案教学目标:了解什么叫直观图;了解斜二测画法的规则;掌握简单几何体的直观图的画法。

教学重点: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立体图形的直观图 教学难点: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立体图形的直观图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问题:观察下列图形,哪些是中心投影,哪些是平行投影?思考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的不同作用。

二、学生活动: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的应用:1、中心投影 主要用于____________.正投影 画__________________. 2、平行投影斜投影 画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阳光透过窗子在地面上留下的影子有何特征?三、知识建构: 1、消点:2、斜二测画法及其规则:四、知识运用:例1、 画边长为4cm 的正三角的水平放置的直观图.小结:例2、画棱长为2cm的正方体的直观图。

小结:练习:书P16 1-6五、回顾反思:知识:思想方法:作业布置:书P18 习题1.1 5、6、7、8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图形,使学生掌握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及位置关系的图形画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