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民众的文学

合集下载

民间文学的名词解释_社会功用_主要特点

民间文学的名词解释_社会功用_主要特点

民间文学的名词解释_社会功用_主要特点民间文学的名词解释民间文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出现和流行的学术名词,是指民众在生活文化和生活世界里传承、传播、共享的口头传统和语辞艺术。

从文类上来说,包括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叙事、民间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曲艺等。

目前中国民间文学是作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的自设二级学科,以及社会学一级学科下属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二级学科而并存。

目前世界上民间文学研究较为发达的有美国、中国、日本、芬兰、德国、韩国、俄罗斯等。

中国国内研究实力较强的研究机构包括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

民间文学的社会功用民间文学是深深植根于生活文化中的。

它的社会功用﹐也和专业的书面文学颇有不同的地方。

它更紧紧地黏贴著生活。

像那恒河沙数的民间谚语﹐是农民﹑渔民﹑工匠等片断的而往往精当的生活经验总结和工作指南。

这是他们生活和劳作的教科书。

不少劳动歌﹐是他们在各种劳动进行中调整呼吸﹑动作和鼓舞情绪的不可缺少的东西。

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但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著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

许多保卫乡土﹑保卫祖国的英雄传说﹐永远给予广大人民以鼓舞力量。

许多描写卑贱者﹑受压迫受虐待者的反抗故事﹑歌谣和小戏﹐都长时期地广泛地教育著人民﹐培养著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品格。

民间文学的主要特点口头性由于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广大民众(包括专业艺人或半专业艺人)被排斥在文字使用之外。

因此他们的文学创作一般只能用口头语言,甚至地方土语方言去构思、表现(包括演出)和传播。

在新社会的人民,虽然大多数识字并使用,但不少场合仍需用口头语言歌咏或讲述。

而且要取得民间文学(新民间文学)的资格,必须基本上采用广大人民熟悉的、千百年来民间传承的文学形式,如故事、歌谣等,并且能够使得群众在口头上流传。

因此,口头性──用口头语言创作和传播是民间文学的一个主要特征。

对民间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对民间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对民间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民间文学是指在民间流传的文学作品,包括传说、神话、民间故事、谜语、歌谣、童谣、顺口溜、谚语、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形式。

它广泛传播于民众之间,代表了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对民间文学的认识和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民间性质:民间文学是在民间生活中产生和流传的文学作品,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感、价值观等。

它与官方文学相对,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

2. 口头传承:民间文学多以口头形式流传,通过口头讲述、歌唱、传唱等方式进行传承。

这种传统的方式使得民间文学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更好地体现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

3. 民俗文化:民间文学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民间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等紧密相连。

通过民间文学可以了解到当地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特点,是研究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

4. 多样性:民间文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题材特点。

通过研究不同地方的民间文学,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和多样性。

5. 价值观倾向:民间文学往往体现了民众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通过分析民间文学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面,可以了解到民众对于善恶、美丑、道德准则等方面的认知和评判标准。

综上所述,对民间文学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民间文化,以及了解民众的生活和价值观。

同时,民间文学也是
研究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地域特色的重要资源。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民众口头流传着的活的文学,与作家文学并行的一种文学,是民众集体口头创作的,反映或表现自己喜怒哀乐的文学,是整个文学的一部分。

民间文学在形式上的特点:口头性,变异性,传统性,集体性,立体性。

“天鹅姑娘”和“灰姑娘”的故事传说。

“灰姑娘”始见于9世纪。

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1,为作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为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许多美的形式。

(更接近广大人民的生活。

一定的通俗性。

民族和地域特色更为突出。

)神话的基本定义:1,产生于文字出现之前的原始社会时期。

2,主角是神。

3,产生过程中的集体性特征。

4,表述方式上具有散文形式和口头传承特点。

神话的分期:1,神话的滥觞期:母系公社时期,主角多为女性,表现特征:自然是人的绝对主宰。

神是人的血亲和朋友。

人兽婚配,异体同源。

母权制观念盛行。

承认血缘婚姻的合理性。

内容大多荒诞怪谬不合理。

盘瓠神话始见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和南朝范晔的《后汉书.南蛮传》。

2,神话的鼎盛期:完成了以女性神格为中心到以男性神格为中心的过渡。

3,神话的式微期: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理性思维的发达,科学的理性思维已经远远超越了神话思维的范畴。

感生神话的特点:通过物孕的方式,生产出氏族的祖先。

如:九隆神话里的“沈木”隐喻着父亲的功能,“沙壶”与之相触而受孕,是典型的物孕生育观念的展示,而九隆以龙种而被推举为王,标志着母系社会走向父系社会的过渡。

射日神话的特点:展现父权英雄力量,人们面对残酷的自然界不再是恐惧而是站起来反抗,正是对人类创造谨慎的肯定。

民间传说的含义:是人民群众为反映现实,传述历史寄托自己的愿望和情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作出来的一种口头文学样式。

它是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自然风物,地方古迹,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

民间传说的起源:一是来自神话的演变,二是来自历史的敷演。

史事传说:以叙述重大事件为主的传说,包括狭义的历史事件,生产事件,文化事件几个方面。

民间文学概论讲义

民间文学概论讲义

民间文学概论授课大纲第一讲导论一.民间文学的定义二.民间文学的创作主体三.民间文学的范围四.民间文学的性质第二讲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一.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特征二.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征三.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特征四.民间文学的变异性特征第三讲民间文学的价值及其与作家文学的关系一.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与多重价值1.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2.民间文学的多重价值二.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1.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哺养2.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第四讲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搜集、记录与整理一.田野作业的形式与规则二.田野作业中的全面搜集三.田野作业中的忠实记录四.田野作业资料的整理与科学写定第五讲神话一.神话界说与起源二.神话分类三.神话的基本特征四.神话的价值及其研究第六讲民间传说一.民间传说概说二.民间传说的分类三.民间传说的特征四.民间传说的价值及其研究第七讲民间故事一.民间故事的界定与分类二.民间故事的特征与价值三.故事家与民间故事的传承四.民间故事的研究问题与故事学研究方法第八讲民间歌谣一.民间歌谣的概说二.民间歌谣的分类三.民间歌谣的艺术特征与功能四.歌俗、歌节与歌手第九讲民间叙事诗一.民间叙事诗的概念二.民间叙事诗的分类三.民间叙事诗的特征四.民间叙事诗的研究第十讲史诗一.史诗的定义与意义二.史诗的分类三.史诗艺人与史诗传承第十一讲民间谚语、谜语、歇后语一.谚语二.谜语三.歇后语第十二讲民间说唱一.民间说唱概说二.评书与评话三.快书与快板四.相声第十三讲民间小戏一.民间小戏的概念、类型与源流二.民间小戏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三.民间道具戏第十四讲民间文学研究一.国际性的学术研究领域二.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学术流派及其方法三.民间文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一参考文献1.《民间文学概论》,钟敬文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2.《民间文学作品选》(上、下),高等学校民间文学教材编写组,上海文艺出版,1980。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总2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论民间文学的特征摘要: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口头创作,相对作家文学而言,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四个基本特征是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

民间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们相互联系、互相制约,共同反映着民间文学的本质。

关键词:民间文学特征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相并行的一门独特语言艺术,即人民大众的集体口头创作。

这种划分主要是依据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流传方式以及其他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来划分的。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源头,在原始社会的时代是唯一的文学。

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民间文学的特征是多方面的。

这里所说的基本特征,是与作家文学相比较而言的,主要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包括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四个基本特征。

一、集体性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指的是民间文学由某个民族、地域或历史时期的广大民众共同创作、共同传承而显现出来的特性。

这种性质,一方面,体现了民间文学的创作活动与传承过程融于一体、同步展开的内在机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民间文学凝聚集体智慧与艺术才华所获得的强劲的艺术生命力,表达了根植于民俗生活的特定民族、地域或时代的集体观念。

民间文学是集体的创作,但并不是你一句我一句凑起来的。

在一般情况下,常常先由个人创作出来,然后逐渐在流传中进行加工,它的流传过程就是创作过程。

当然,集体和个人是辩证统一着的两个方面,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创作者是集体而演出者却常常是个人,许多即兴的歌谣和故事常常是由个人触景生情创作出来的,至于那些体现了集体创作成果的艺人、歌手的个人创造性就更大了。

文学的大众化

文学的大众化

1、文学的大众化问题:
文学是“人学”,文学活动是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展开的,文学也是从审美关系上审视人生、把握生活的。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要从切身的生活经验出发,着眼于现实生活基础,表现主体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以主体的虚构和想象,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即文学活动要以“人”为主体,关注艺术真实。

因此,发展文学,我们首先要深入民间,面向大众,在体验生活中找素材。

如张恨水的通俗爱情小说《啼笑因缘》,明清时期的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红楼梦》等,贴近生活,迎合大众口味,反映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展现人民的审美,体现民族的人文精神。

大众文学是适合各个阶层的读者的,因而更受大众喜爱,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但是,在文学深入大众的同时,也要避免文学的过于通俗,过于大众。

文学的审美,一方面既要把握社会生活,又要超越生活现象,在文学活动中追寻人生意蕴,显示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另一方面要通过文学的审美进入一个虚构但是可能发生的世界,从而表现对人生的感受和理解。

文学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题材可以是通俗的,但意蕴却是高雅的。

文学作品分语言层、形象层和意蕴层三个层次,在创作中要注重语言、结构、叙事和修辞技巧的结合。

对于当下网络文学的过分通俗化,如徒有不加掩饰的色情却没有实质内涵的低俗的言情小说《很纯很暧昧》或其他豪门高富帅恋上平凡女生等等,这些都太流于表面,往往更注重商业性而非文学的审美性,既不符合创作的内在规律,也无法真正进入民众的心灵,是低俗化的文学。

因此,我们要把文学与人生和社会结合起来,创造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既要从人生视角解读文学,借助文学透视人生,体现审美,又不落入俗套,走向低俗。

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

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

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钟敬文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学者和作家,他对于民间文学的研究和贡献被广泛认可。

本文将以《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为标题,探讨钟敬文对于民间文学的理论与实践。

一、钟敬文对民间文学的定义与分类钟敬文认为民间文学是指广大民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创造的文学作品,包括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诗歌、民间歌谣等多种形式。

他强调了民间文学的本土性和群众性,认为它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对民间文学进行分类时,钟敬文提出了“三性”分类法。

即将民间文学分为自然性、社会性和人文性三个方面。

自然性指的是与自然环境相关的作品,如山水诗、谚语等;社会性指的是与社会生活相关的作品,如民间故事、歌谣等;人文性则强调了人类情感和人际关系的作品,如民间爱情故事、儿童歌谣等。

二、钟敬文对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钟敬文提出了系统研究民间文学的方法,主张结合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

他强调了实地调研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深入实地,与民众交流,才能真正了解和把握民间文学的特点和内涵。

同时,他也注重文献研究,通过对历代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为民间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参考。

三、钟敬文对民间文学的价值与意义钟敬文认为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他强调了民间文学对于人们精神生活的滋养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性。

同时,他还指出了民间文学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影响。

许多文学作品和艺术形式都可以从民间文学中汲取灵感,丰富自身的创作。

四、钟敬文对民间文学的研究成果钟敬文在民间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出版了多部重要著作,如《中国民间文学史》、《中国民间文学》等,系统总结和研究了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他还编辑和整理了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集,如《中国民间故事选》、《中国民间诗歌选》等,为民间文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钟敬文对后人的影响与启示钟敬文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对于后来的学者和作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研究方法强调了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重要性,这为后来的民间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民间文学名词解释

民间文学名词解释

民间文学名词解释
民间文学是指在民众中流传并形成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形式。

它是人民群众创作的产物,反映了民间生活、风俗、传统和价值观念。

民间文学包括各种文学形式,如民间故事、谚语、歌谣、民间舞蹈、戏剧、节庆等。

这些作品往往是口头传播的,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代代相传,因此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时代性。

民间文学的特点是质朴、生动、通俗易懂,它体现了普通民众的智慧和创造力。

民间文学往往与民间信仰、神话传说、传统知识紧密相连。

它是人们感知世界、传递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的重要方式。

通过这些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

同时,民间文学也是人们娱乐、放松和交流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民间文学面临着许多挑战。

尽管如此,民间文学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许多学者和文化工作者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通过收集、整理、研究和传播,使其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

总而言之,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创作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形式,反映了民间生活、风俗、传统和价值观念。

它是传递文化传统、增强社会凝
聚力和文化认同感的重要途径。

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是保护和传承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重要任务。

民间文学的范围

民间文学的范围

民间文学的范围
民间文学是指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民众生活和心声的文学作品。

它的范围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口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寓言、谚语、歇后语、谜语等。

这些作品通常以口头传播为主,反映了民众的智慧和生活经验。

2. 歌谣:包括山歌、小调、童谣、劳动歌曲等。

这些歌谣以民间曲调为基础,表达了民众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3. 戏剧:包括各种地方戏曲、民间小戏、皮影戏、木偶戏等。

这些戏剧作品以民间表演艺术为载体,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4. 诗歌:包括民歌、民间长诗、民间叙事诗等。

这些诗歌作品以民间语言和形式表达,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

5. 小说:包括民间传奇、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等。

这些小说作品以民间故事为基础,融合了历史、神话、传说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民间文学风格。

6. 散文:包括民间故事、寓言、随笔等。

这些散文作品以民间生活为题材,反映了民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态度。

7. 其他:还包括一些民间文学形式,如对联、春联、民间绘画、剪纸等。

这些作品以民间艺术为载体,展现了丰富的民间文化底蕴。

总之,民间文学的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各种文学形式和题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艺术形式。

直接人民性:直接表现人民的思想情感集体性:民间文学是群众创作、群众流传,并具有群体性思想感情和为群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承性:民间文学以固定的基本面目在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的群体中沿袭立体性:民间文学通过声音、表情、动作等日常生活现场来“表演”。

民间文学的审美特征:(一)审美主体与客体的一致民间文学创作活动常常是伴随着物质生产或生活一道进行的(二)在场情境的审美方式(三)重复经历的审美体验民间文学的艺术特征:性情真朴素美音乐性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作品融入的方式:(1)直接嵌入。

民间文学作品本身保持了自己整个作品或某一作品片段的相对完整性直接纳入作家的叙事之中。

(2)题材利用:解构与结构。

作家在利用民间文学的题材时对民间文学进行解构,并进行改编和提炼,以表达作家的主体思想和情感。

(3)原型的借用与再造:小说的人物与叙事模式。

熟悉民间文学的作家们在营造叙事结构、塑造主人公的时候往往在不自觉中或隐或显地运用民间文学中的“原型”。

鲁迅:士大夫是要夺取民间的东西,将竹枝词改称文言,将“小家碧玉”作为姨太太,但一沾着他们的手,这东西也就跟着他们灭亡。

民间文学的实用价值:1、在集体劳作中的作用2、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民间文学采录与整理的基本原则:一、全面搜集全面搜集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各民族、各地区所流传的各种体裁、内容、形式和风格的民间文学作品材料都发掘和搜集起来。

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六个基本要求:(一)对各种体裁(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曲艺等)的民间文学作品都要搜集。

(二)对同一作品的各种异文(即各种“版本”)要尽可能搜集。

(三)自古至今产生和流传的作品都要尽量搜集。

(四)内容进步优秀的和落后低劣甚至反动的作品都要搜集。

(五)口头流传和书面流传的作品都要搜集。

(六)要搜集与作品有关的其他材料。

二、忠实记录三、慎重整理为研究目的而整理:(不改变原作品的主题和内容、情节和结构、人物和体裁、语言风格)为普及目的而整理:删除明显的糟粕内容、调整不合逻辑的情节,补全残缺不全的结构,修饰不合理的细节、订正不规范的口语,洗刷粗糙语言,提炼啰嗦语句,改用或注释方言土语整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持和突出民间口头创作的本来面貌。

民间文学名词解释

民间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经过口头往复创作并流传的,反映民众真实情感、意识状态及审美情趣的一种特种文学形式。

2、民间传说:民间传说作为民间文学体裁分类的学术用语,专指以著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方风情、山水物产为中心所形成的解释性、传记性的口头叙事文学作品。

3、神话:是文学创作中一种极古老的散文形式的口头创作,它是原始人最初构
思的,以神为中心的幻想故事。

神话记录了早期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理解,对于宇宙万物的认识。

它不仅反映了先民眼里万物有灵的世界观,而且反映了他们原始的思维方式
4、史诗:是民间文学中题材重大、主题严肃、规模宏大、格调庄重的古老作品,
它用诗的语言和形式,或记叙各民族关于天地形成、人类起源的古老神话传说及人类早期的社会生活;或反映民族迁徙、民族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歌颂各民族历史上著名的、往往被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的丰功伟业。

5、民间故事:民间故事的定义,有广义与侠义之分。

广义的民间故事指民众口头创作并流传的所有散文体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笑话、民间寓言等。

侠义的民间故事指神话、传说之外的散文体口头叙事,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笑话、民间寓言等。

简述民间文学价值

简述民间文学价值

简述民间文学价值
民间文学是指流传于民间的文艺作品,如民歌、民谣、民间故事、俚语等。

这些作品通常由普通民众口头传唱或传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情感和文化传统。

民间文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1.反映社会生活: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表达,是对社会现象和事件的一种反映。

其中的人物形象、情节、描写等,具有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特点。

2.传承文化传统:民间文学是各地不同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记录着一个地区的历史、民俗、民间信仰等文化遗产。

通过民间文学的传承,可以使文化传统得以延续。

3.反映思想意识:民间文学不仅反映社会生活,也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如对人生的理解、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等,这些都是反映一个地区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现。

4.提高民众素养:民间文学具有普及性和启迪性,它可以启发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意识,使人们对生活有更深的理解。

总之,民间文学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反映社会生活的媒介,也是一
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美学价值。

民间文学复习

民间文学复习

民间文学复习民间文学复习绪论关键概念1、民间文学: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表演的文学样式。

2、田野调查法:民俗学工作者包括民间文学工作者深入民间,特别是深入到农村、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参与式体验、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

它是社会调查的一种,是民俗学领域最重要也最有特色的方法。

3、采风:用一天到几天的时间到民间去采集民间文学作品,称为“采风”。

4、历史追溯法:在研究现代的民间文学现象时,通过文献资料的考证,追溯它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以获得对这种现象的更全面的认识。

5、共时比较法:在研究某个地方的一种民间文学现象时,将它与别的地方的同类型的作品进行比较以更好地分析该作品的主讁特征、传承规律、演变情况等。

思考题1、怎样理解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从根本上说,民间文学既是一种文艺现象,也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这就是它的双重属性。

(一)民间文学的文艺属性民间文学首先是一种文艺现象,它是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区别于作家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

其文艺属性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学性。

民间文学具有文学的美学特点,同时又具有表演性。

(二)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指民间文学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

对此,主要从两方面来解释:第一,从民间文学的实际产生和存活状态来看,民间文学比作家文学同生活有着更加密不可分的关系,以至于口头创作与表演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从民间文学的学科属性来看,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部分。

2、民间文学有什么社会价值?同作家文学相比,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更具有多样性。

(1)民间文学是民众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一种方式,满足民众的表达需要和创作欲望,也是民众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化的手段。

(2)民间文学可以使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娱乐和放松。

(3)民间文学是民众传授知识、实施教育的一种有效工具。

(4)民间文学是了解民情民风的有效途径和进行相关研究的参考资料。

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具有不朽艺术魅力和独特心灵信息的民间文学是文学大家族中诞生最早,生命最活跃,内涵最丰厚,影响也最久远的一支。

它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是人类生命过程中吟唱的第一首心灵之歌,是人类精神心理审美潜能的第一次外射,虽然还显得幼稚,粗糙,但天籁自鸣,自然质朴,与人的本性灵犀相通,具有永恒的魅力,成为悠悠历史中奔流飞扬的文学长河的源头。

在人类初期尚无文字的久远年代,民间文学曾经长期占据着“文学”的全部空间。

同时它又是一种最年轻的文学,由于它以最自然朴素的口头语言形式同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最切近的生活和最真实的心理愿望相联系,成为他们最可靠的精神伴侣,所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始终与人民大众“相依为命”,不仅古老的作品世代相传,同时适应不同时代的需求,又不断地创造出大量新作品。

时至今日,依然活生生地在人民大众中自然而然地生存着,流传着,发展着。

著名作家、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说,民间文学是山野文化的精灵,更是作家们的一座语言富矿,值得那些勤奋而独具慧眼的作家开采利用,并受用终身。

民间文学,无论其传统形态还是现实形态,都更多地浸润着民族文化和民众心理的源汁源味,包蕴着真实而丰厚的社会内涵,既是民族文学自然质朴的一支,又是民族文学发展演化的源头、土壤和母体。

民间文学是各民族民间文化的结晶,是民间宗教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的重要载体,也是民间口头艺术表现手法的总汇,由此决定了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母体,是增加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的历史地位。

历史地看,民间文学的诞生,从内容、形式、审美经验及艺术创造上为作家文学准备了必要的文化前提;后者或直接从民间文学的内容形式转化而来,或在借鉴民间文学艺术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新的生活发展创造而成。

可以说,作家文学的血肉神韵之中都活跃着民间文学的因子,没有民间文学的奠基,便没有整个文学的大厦。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互相关联,由浅层到深层五个层次:首先,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民间文学哺育了作家文学。

举例说明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举例说明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一、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指由民间传承、广泛流传的文学作品,通常是口头传统,包括民间歌谣、民间故事、谚语、民间小说等。

而作家文学则是指由专业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通常是书面传承,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

二、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相互影响1. 传承关系民间文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反映,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许多作家在创作中都从民间文学中汲取了灵感,充分展现了人民裙众的智慧和创造力,为作家文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2. 文学创作在文学创作中,作家们通常会根据民间文学的题材和风格进行创作,从而使作品更加贴合民众的口味,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共鸣力。

通过借鉴民间文学的元素,作家文学能够更好地传达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

3. 文学传播民间文学在广大民众中广泛传播,而作家文学则通过出版、网络等形式进行传播。

作家们在创作中也会借鉴民间文学的传播方式,以期作品能够更好地触及大众,促进文学的传承和发展。

三、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融合发展1. 创作手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融合发展愈发密切。

作家们在文学创作中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写作手法,而是积极吸收民间文学中的多种语言形式和叙事手法,使作品更具有传统文化的韵味和创新性。

2. 文学题材作家们在选择作品题材时,更加倾向于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和普通故事,这与民间文学所描绘的内容高度契合。

通过创新的表达方式,作家们能够更好地刻画人物,营造生动的环境,使作品更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

3. 文学情感作家文学在借鉴民间文学的也对情感的表达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挖掘,使作品更加富有内涵,更能触动读者的心弦。

民间文学中蕴含的朴实情感与作家文学的深刻情感得以完美融合,从而使文学作品更富有感染力,更具有时代性。

四、总结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虽然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但二者之间并非割裂关系,相反,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

作家们在创作中积极吸收民间文学的精华,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贴近民众、更丰富多彩。

民间文学的名词解释

民间文学的名词解释

民间文学的名词解释民间文学,是指由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流传和传承的文学作品。

它是一种反映民众生活、表达民众情感、传递民众观念和道德标准的文学形式,具有鲜明的群众性和普遍性。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文学类型,包括民间口头文学和民间书面文学。

民间口头文学是指通过口头传承方式流传的文学形式,如民间歌谣、童谣、谚语、顺口溜等。

民间书面文学则是通过民间创作并以书面形式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如民间小说、民间传说、随笔等。

这些作品体现了民间创作的特点和风格,富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其次,民间文学是一种反映民众生活的文学形式。

它不同于官方文学,更贴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通过记录和描绘人民的生活经验、社会风尚、习俗传统等来表达人民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体验。

它以百姓的语言、百姓的视角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塑造故事情节,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真实感受。

第三,民间文学是一种流传口耳相传的文学形式。

它不依赖于书面语言和文字的传播方式,而是通过人们的口述和耳听来进行传递和流传。

在民间文化中,民间艺人常常通过诗词、歌谣、戏曲等艺术形式将民间文学作品进行演唱、传唱、讲述,以此来保持和传承这些作品。

这种传统传承方式使得民间文学具有较强的语言韵律和艺术感染力,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易于被人们接受和记忆。

另外,民间文学也具有民众的普遍参与性和交流性。

它是由普通群众创作并流传的,因此广大民众可以参与其中,通过创作、演唱、分享等方式参与到文学的创作和传承中来。

同时,民间文学也是人们沟通交流的一种方式,通过分享民间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沟通、理解和交流彼此的思想情感,促进社会的凝聚力和和谐发展。

总之,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广泛流传的文学形式,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力和智慧的结晶。

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情感和观念,具有鲜明的群众性和普遍性。

通过民间口头文学和民间书面文学的传承和创作,民间文学成为了人们交流、分享和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融入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中国民间文学概论黄涛课后答案

中国民间文学概论黄涛课后答案

中国民间文学概论黄涛课后答案
关键概念
民间文学
答:概括地说,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

对于该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学作品,是一种有特色的文艺现象。

其次,民间文学是民众的创作。

第三,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艺术形式。

2民间
答:什么是“民间”,也就是什么是民俗学之“民”的问题,是近年来被中外民俗学者普遍关注,并引起广泛讨论的问题。

在西方民俗学史上,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的“民”的概念在外延上经历了一个由窄到广的演变过程。

大致经历了一下一段演变轨迹:民是以承载着“大众古俗”的乡民为主的民众--乡民和野蛮人--乡下人和流入城里的乡下人和他们的后代--任何人组成的任何群体,只要这个群体有一个共同点并有自己的传统。

在我国,民“民”的内涵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大体上可总结为是这样一个过程:与贵族、圣贤相对的“平民”或“民众”,重点指下层平民-“人民”或“劳动人民”,是与“反动统治者”、“剥削阶级”相对的一个群体,是以农民、工人等
直接生产者为主的并富于革命性的阶级群体,一打破很长时期以来关于“民”的阶级论,重要的民俗,在一个民族里具有广沙的
共同性,它不仅仅限于哪一个阶级,
2、田野调查法
答:这是民俗学领域最重要也最有特色的方法。

就是指民俗学工作者包括民间文学工作者深入民间,特别是深入到农村、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参与式体验、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它是社会调查的一种。

3、采风
答:就是用一天到几天的时间到民间去采集民间文学作品,称为“采风”。

第一节民间文学的定义与范围

第一节民间文学的定义与范围

取材于民间文学的个人创作的两种情况
如果只是在忠实于原作的前提下,对民间 文学素材进行出土文物式的科学整理,然后 再发表出来,仍属于民间文学。如《诗经·国 风》、格林兄弟《儿童和家庭故事》。 如果是吸取民间文学素材,重新改编和再 创作,那就属于作家文学。如屈原的《九 歌》、郭沫若《凤凰涅槃》。
思 考:
民间文学作为一种文学 现象有什么特殊性?
2、民间文学的形态
从不同的层次与侧面,民间文学可以分为 三种形态:
原生态民间文学 存活在民众口头和实际生活中的民间文学
再生态民间文学 经过整理和改编,转化为书面或视听文学
样式的民间文学 新生态民间文学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产生的融合了各种现代 传播手段的民间文学
二、民间文学的范围
1、民间文学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史诗、 歌谣、长诗、谚语、谜语、俗语、歇后语、说 唱、小戏,等等。
2、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的界限(容易混淆) 将作家文学中的通俗文学统统看成民间文学。 将个人取材于民间文学的创作成果,简单地看
作是民间文学。 在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之间,存在着少量彼
此交叉的“模糊地带”。
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பைடு நூலகம்限
共同之处:形式上通俗易懂 不同之处:一是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 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通俗文学则是个人的创 作。 二是创作和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是 口头创作和流传的,通俗文学则是书面创作和 流传的。 三是内容与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 学是一个民族集体的创作,反映了整个民族或 某一个群体的思想与情趣;通俗文学是个人创 作,它反映的内容出自个人的生活感受。
原生态民间文学存活在民众口头和实际生活中的民间文学再生态民间文学经过整理和改编转化为书面或视听文学样式的民间文学新生态民间文学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产生的融合了各种现代传播手段的民间文学11民间文学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史诗民间文学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史诗歌谣长诗谚语谜语俗语歇后语说歌谣长诗谚语谜语俗语歇后语说唱小戏等等

民间文学的社会价值

民间文学的社会价值

民间文学的社会价值民间文学是指由普通民众传承和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口头传统、民间故事、传说、谚语、俚语、童谣、民间诗歌等。

它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民间文学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1.传承和保存文化遗产:民间文学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和地域的传统、价值观和精神世界。

通过传承和创作民间文学作品,可以保存和弘扬民族文化遗产,保留和传递民族独特的思想、信仰和生活方式。

2.反映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民间文学作品囊括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经验智慧,反映了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们记录了社会的变迁、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展现了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3.传递价值观念和道德教育:民间文学中的故事、谚语和童谣等经常包含着深刻的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念。

这些作品通过寓言、象征和富有想象力的表达方式,向读者传递着关于正义、友爱、勇气、诚实等重要品质的教育和引导。

4.促进文学创作和艺术表达:民间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艺术表现形式,激发了文学和艺术的创作激情。

它以朴实质朴的语言和情感表达,追求真实和自然的体验,对当代文学和艺术的创作有着积极的影响和启发。

5.加强社会凝聚和身份认同:民间文学作品作为一个社会共享的文化资源,可以促进社会的凝聚和身份认同。

通过民间文学的共同传唱、讲述和阅读,人们可以形成与传统文化和社区的联系,增强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综上所述,民间文学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不仅承载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反映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还传递价值观念和道德教育,促进文学创作和艺术表达,加强社会凝聚和身份认同。

因此,民间文学对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人们的精神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是民众的文学(文学观象)《人民日报》(2014年03月14日24 版)对话人:张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高建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刘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方宁(《文艺研究》杂志社社长、编审)贾平凹(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一级作家)阅读提示●从创作主体的角度讲,文学起源于民众。

文学不是几个“天才”饱食无忧之后的臆造。

文学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民众。

内容和媒介自不必说,就是最具“独立性”的“形式”也不例外●“为民而作”不是一种姿态或策略,它关系到写作的情感与立场问题。

谁的底层?何种立场?如果禁不起这种追问,所谓的“底层写作”只能是他者想象的底层,是用“底层”装扮起来的写作,不过是“写作底层”而已●被热捧的“帝王剧”“宫廷戏”,以及泛滥成灾的“才子佳人演义”,呈现出一派孱弱扭曲的文化病象。

它们生产的是虚假苍白的主体,而历史真正的主体——人民大众,仅仅成了“围观”与“喝彩”的道具,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刻反省吗●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国的地,只有这样眼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同时真诚地直面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现实,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为人类提供中国经验,我们的文学才能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张江:当下语境中,谈论文学与民众的关系,显然不是一个时尚的话题。

现在流行的是,文学大抵是“私货”,一个人的喃喃呓语、几个人的窃窃私语被视为“阳春白雪”,而更广泛的民众的生活、普遍的情感被视为“下里巴人”。

成名的以精英自居,俯视民众;未成名的向隅而泣,远离民众。

似乎很少有人会问问自己“我是谁”。

还是要问问“我是谁”高建平:现在的确有一些所谓的“名家大腕”忘记了“我是谁”,或者说从来就没有弄清“我到底是谁”。

文学史上记载的都是巨匠、大师,这会给人错觉,以为文学的历史都是精英的历史,与民众无关。

在粉丝文化盛行的今天,一些作家在网上大红大紫,被众多少男少女疯狂追捧,年纪轻轻已不记得“我是谁”。

必须承认,在文学的演进发展中,文化精英、专业作家的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没有他们,不会有文学的历史。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文学就是由专业作家独自创造的。

古往今来,专业作家、文学大师的艺术创造,都是建立在人民群众伟大创造基础之上的。

再优秀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说到底,也都是大众创造的提升者、改造者、加工者。

在文学起源的问题上,现存多种说法,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等等,哪种说法更科学、更合理,尽可以讨论。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即从主体的角度讲,文学起源于民众,是普通民众的游戏、巫术、劳动孕育了文学。

文学不是几个“天才”饱食无忧之后的臆造。

文学的发展同样依靠大众。

文学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民众。

内容和媒介自不必说,就是最具“独立性”的“形式”也不例外。

中国古代文学曾经以诗文为主,小说的出现并取代诗文而成主流,被视为文学发展的重要一环。

小说是从哪里来的?按照班固的说法,“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这就证明,小说的出现,是稗官采集普通民众“街谈巷语”、民间杂谈加工而成的。

古代如此,当代也如此。

现在有“短信文学”的说法,如果它也是一种新的文学样式,那么它同样来源于大众的创造。

手机的普及,短信的喷涌,催生了短信文学。

我们无法预知未来文学的样子,它还会产生哪些新的体裁和形式,但有一点确定无疑,那就是它一定附着于人民大众现实生活的轨迹,在人民大众的创造中实现自身的更新和发展。

我想起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演讲。

在演讲中,他把自己看作“讲故事的人”,他认为,早年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听到的故事孕育了自己最初的文学才华,而自己讲故事的方式,正是幼时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也就是他的爷爷奶奶、村里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

这正是一个优秀作家对“我是谁”最清醒的认知。

文学当“为民”而作张江:文学为谁而作,如何去作,关系到作家的良知和责任,决定着作品的接受和传播。

为民而作,和之者众;为己而作,和之者寡。

流连于个人喜好,放弃为民职责,其言其辞,不过自娱自乐而已,遑称文学。

刘跃进: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提出,文章当“系于意,不系于文”。

他阐释说,所谓“系于意”,要义之一就是“不为文而作”。

文章本为文,但却不为文而作,道理在哪里?为文而作者,“技”“艺”当头,着力用心在各种手法,将作品装扮成“美文”,用技巧博取名声,炫耀自己。

文学创作需要技艺淬炼,但技艺不是唯一要素。

白居易倡导新乐府创作,就是要尽到一个谏官“补察得失之端”的职责,通过文学去反映人民的生活疾苦和精神诉求。

现在看来,这种主张把文学的作用简单化,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是他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学与人民大众、与社会政治的密切关系,今天看来依然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迪。

纵观历史,很多作家之所以获得后人的尊崇与爱戴,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都关注现实生活,体察民生疾苦。

他们不是为文而作,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对社会产生实际影响、推动社会进步。

文学史也证明,只有这样的文学,才能在社会思想的表达中,确立自己的地位,为民众所接受,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真正影响。

仅仅“为文而作”,止于对文学形式本身的琐碎玩味,止于追寻所谓抽象的艺术之美,只能离民众越来越远。

如北宋初年的馆阁文学一样,陈腐铺张,迂晦艰涩,用典繁复,“独恨无人作郑笺”,最终只能被历史淘汰。

“为民”而作还有一个情感立场问题。

有些作家,总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众生,不关痛痒地谈论民间疾苦,甚至将这种疾苦当作猎奇的对象招徕看客。

在他们眼中,劳苦大众不过是蒙昧、愚蠢和不开化的表征,所谓的“为民而作”不过是一种策略而已。

数年前,“底层写作”曾作为一种新的创作观念在文坛引领风骚,造成很大影响。

最终却未能行远,其中屡遭诟病的原因之一,就是底层写作与底层民众的情感隔离问题。

谁的底层?何种立场?如果禁不起这种追问,它只能是“他者”想象的“底层”,是用“底层”装扮起来的写作,不过是“写作底层”而已。

只有放下姿态,把自己从一个冷漠的旁观者变成与大众水乳交融的情感共同体,真正在思想上、情感上融入大众,去努力实践“为民而作”,他的笔下才会流淌出带着普通大众情感温度的浓情和诗意。

今天,文学的内容、形式、风格都已发生深刻变化,但是,文学书写人民的历史、表达人民的心声,触摸时代的脉搏、传递美好的信念,凝聚民族的力量、展示文化的方向,这些基本准则不会过时,需要我们传承。

“帝王热”的病象张江:道理讲得很清晰,现实却令人遗憾。

当下一些“师”和“家”们,热衷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文学视界局限于宫闱、官场之中,远离现实和民众,一派孱弱扭曲的病象。

这让我们担忧中国文学向何处去,难道“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能成就我们的文学?方宁:非常凑巧,在我任职的单位附近,有一个与某电视剧同名的酒家,每到开张营业之时,隔着玻璃大门,就能看到那些高髻盛装的“清代宫女”,排列成行,每逢客至,便含胸低首,或款步而来,或摇曳而去,成了一道鲜明的风景。

观者乐此不疲,演者经久不衰。

当然,这可以看做是商家招徕生意的一种策略,用不着过于认真,但它的确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一种文化现象对大众心理的影响。

也许没有哪个时代像我们今天这样热衷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从“王朝”“太子”到“帝国纵横”,从“格格”“美人”到“后宫秘史”,不仅文学作品盛行,翻拍的影视剧也泛滥成灾,连带着演员也成了狂热追慕或谈论不歇的对象。

“宫廷剧”的流行,不仅让昔日帝王嫔妃的生活经由文艺作品满足着今天围观者所期待的心理快适,更重要的是,观者对于宫闱大幕下的权谋心机、尔虞我诈,以及无所不用其极的复仇手段,已经见怪不怪,甚至津津乐道,刻意模仿。

越来越多的文艺作品将古往今来的历史简化为权谋倾轧,竞相表现野心图逞的手段,难道不正透露出当前文化的病象与危机?文艺的背后是文化。

流行什么样的文化精神,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艺术潮流。

当社会的娱乐焦点集中在所谓的“英雄”,或是那些看似“成功者”的帝王将相身上时,作为历史真正主体的人民大众,只能沦为苍白平庸的看客。

人民大众作为历史主体的身份,早已在今天的文艺中被模糊掉了。

创作者不仅为观众生产艺术作品,同时也为自己的作品生产着观众。

如果我们仅仅根据大行于市的“帝王剧”“宫廷戏”博得了受众的喝彩,便由此判定“观众喜欢就是硬道理”,在我看来,它不仅忽略掉了创作者的责任,也模糊了文化价值的标准。

有一位画家的观点我深为赞同。

他说:建设文化强国固然好,但首先应该搞清楚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可以强国?高质量的文化可以强国,低劣的文化只能弱国,甚至乱国。

事实上,谈论文化,谈论灵魂,谈论精神,就是在谈论人类长久以来所形成的价值标准和价值传统。

尽管在今天,人们在谈论“价值”问题的时候可以持各种各样相对主义的立场,可以隔岸观火般地把“价值”说得一无是处。

但说到底,“价值”终究会时时伴随在我们身边,影响着我们的选择。

就这个意义而言,那些被热捧的“帝王剧”“宫廷戏”,以及泛滥成灾的“才子佳人演义”,恰恰呈现出了一种文化病象,它们生产的是虚假苍白的主体,而历史真正的主体——人民大众,仅仅成了“围观”与“喝彩”的道具,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刻反省吗?向“小人物”要“大作品”张江:让我们欣慰的是,与上述现象形成鲜明对比,也有许多作家不为时尚所动,不追风赶潮,以生活为沃土,以民众为根本,扎根于斯,寄情于斯,向“小人物”要“大作品”,在创作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贾平凹:文学与人民的关系,是政治家一直主张,理论家经常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作家在创作中可能不会抽象地去思考这些事情,但一定会有一个理念在主导写作,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关注点、兴奋点,而一以贯之的都是对民情的观察和对民意的体味。

在日常生活中,能说公道话的就是德,就是望,其实写作也就是说公道话,用作品给世事说公道话。

我们生活在这个大时代里,作家与社会已经是血肉相连,无法剥离,也就决定了文学必然要形成的品种。

古玩之所以是古玩,在于它在岁月的积淀和温存爱抚中有了包浆,包浆形成保护而不是酸蚀。

树在地上长着,树不一定和水有衔接,而树的材质纹路丰富、灵活、多彩,让我们看到了水脉。

我多年来养成一个习惯,只要没有重要的会,家里又走得开,就会邀二三朋友去农村,对那里有一种说不清的牵挂。

于是就结识了好多农村的朋友,以至后来差不多成了亲人。

《带灯》的写作就是起源于我数次去大山深处的朋友那里。

她是乡镇干部,在综治办工作,她领着我走村串寨,去给特困户办低保,也去堵截和训斥上访的人。

她是个极负责任又极善于工作的人,每个村寨都有她的“老伙计”,而她又是很文艺很有情调的人,她拽着牛尾巴上山,采到山花,也要把一朵插在头上,实在跑累了,说你坐这儿看风景吧,我去打个盹,就跑到草窝里睡着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