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基于产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视角
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基于产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视角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产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视角,对中国产业内贸易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
产业内贸易,也称为产业内交换或双向贸易,指的是同一产业内产品同时发生进口和出口的活动。
这种贸易形式在现代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产业层面出发,对中国各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状况进行全面分析。
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我们将深入探究各产业的贸易结构、贸易竞争力以及贸易利益分配等问题。
同时,我们还将关注不同产业间的贸易联系和互动,以揭示产业内贸易的规律和特点。
本文还将从国家层面出发,探讨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情况。
我们将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贸易伙伴,分析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状况、影响因素以及潜在的合作空间。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模式和特点,我们可以为中国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定位和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还将结合产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分析结果,提出促进中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这些建议旨在优化贸易结构、提高贸易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为中国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本文的实证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基础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国际贸易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同一产业内产品同时发生进口和出口的现象。
这一概念自20世纪60年代由弗农(Raymond Vernon)提出后,逐渐成为解释国际贸易格局变化的重要理论。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差异、需求偏好相似以及不完全竞争等几个方面。
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规模经济指的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的成本会逐渐降低。
在存在规模经济的情况下,企业倾向于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成本,进而可能导致某一产品的总产量超过国内市场需求,从而产生出口的需求。
我国发展产业内贸易的优势分析
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 密切相关 。一 国的经济发展水 平往 往 以 制造业在其 国民经济 中所 占的 比重来衡 量 , 制造业 的 比重越大 , 位越 地 重要 , 则经济发展 阶段 就越 高。由于工业 制成 品的产 业 内贸易水平 较 高 , 以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较高阶段 的国家产业内贸易也更 加活跃。由 所 于产业 内贸易 的发展是以水平分工 和差别化产品生产为基 础, 因此中国 与美 、 欧盟等发达国家问产业 内贸易 水平和质 量的提高必然受 到双 日、 方经济发展水平 ( 产业结构 层次 ) 异的限制 。改 革开放 以来 , 差 尽管 中 国的产业结构有所改善 , 二元经济 的特征并没有从 根本上消除 , 种 但 这 产业结构对 中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约束 作用主要体 现在出 口商 品的低 层次 、 低附加值上。随着 中国加入 wr o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 产业结 构 将 步 入 加 速 升 级 和 高 级 化 阶段 , 济 发 展 水 平 和 产业 结 构 层 次 的不 断 提 经 高必然会带来中国与发达国家 问产业 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
高 产 业 内 贸 易 的 质量 。 1. 入 wr O加 o后 , 中国 国内市场 与 国际市 场融合 的步伐 会进 一步加 快 。 关税 的大 幅减让和多种 贸易壁 垒的消失无 疑会促使 中国与贸易伙
伴国 , 尤其是与发达 国家 间的贸易额有 显著增长 。贸易 自由化程度 的不 断提高也会使得价格和服务成为产品竞争 的主要因素 , 其中价格决定于 成本 , 因而规模经济 和专业协作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 , 加入 WT O带来 的 各国 日益密切 的文化和经济交往也会 为差别化产品生产提供需求条件。 这些都为我国与发达 国家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注入 了强劲的动力 。 1. 1 随着 中国吸引外 国直接 投资规 模 的不断扩 大和层 次 的不 断提 高, 加之 目前 对合理 、 有效利用 直接投资 以提 升中 国国际分工 地位的认 识不断加强 , 国直接投资必然会带动 中国与发达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 外 在 量 和 质 上共 同 提高 。 参 考 文献 : [] 1 陈伟 , 任嘉 嵩. 世界经济 一体化环境 下我 国的产 业内贸易 [ ] J. 商 业 研 究 ,0 5 (5 . 2 0 ,0 ) [] 2 张小蒂, 郭爱美. 国产 业 内贸易的发展现 状及对策 思考 [ ] 我 J. 国 际 贸易 问题 ,04,0 ) 20 ( 7 . [] 3 成祖松. 关于我 国产业 内贸易决定 因素 的分析 [ ] 黑龙江对 外 J.
浅析产业内贸易在中国的发展
浅析产业内贸易在中国的发展作者:曾羽康宇邓国营来源:《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03期[摘要] 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导模式的外贸易格局对我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和拉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起到了重大作用,但这种传统的贸易模式已显出疲态,正经受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贸易模式从产业间贸易为主向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转变成为中国提高外贸易竞争力、获取动态利益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本文阐述了产业内贸易的内涵及其规律,并分析了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 产业内贸易贸易结构贸易指数一、产业内贸易概述1.产业内贸易的内涵国际贸易有两种模式,一是建立在要素禀赋差异基础上的产业间贸易,二是基于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指相同产业产品在国际间的双向流动,从统计角度看,其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的产品。
比如日本向美国出口轿车,同时又从美国进口轿车。
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可表述为: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内、外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的双向流动。
2.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1)从要素禀赋角度看,两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越小,其产业内贸易比重就比较大。
因为从生产角度上产业内贸易取决于向消费者提供产品的异质性及其技术进步水平,主要是由于异质产品可能以相同的技术被制造出来,也可能含有完全相同的物质成份。
可见,产业内贸易常常并不取决于生产要素的内容。
(2)从需求角度看,两个国家中的人均收入较高,并且两国的人均收入差别较小,则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比重较大。
因为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消费者的需求会变得追求多样化和个性化,从而表现出对异质产品旺盛的需求;另一方面,相似的需求结构和追求差异化的个性产品,将使两国间产业内贸易内容广泛。
(3)从区位角度看,两国地缘关系越近,则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越大。
较近的地缘关系、相似的生产特征和相似的消费习惯,加之运输成本低廉和便于开展边境贸易等都是有利于两国产业内贸易开展的因素。
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浅析与建议
代末 ,产 业 内贸易 约 占主要 发达 国家
制成 品贸易 的2 / 3 ,产业 内贸易的增加
的现实情 况 。该 理论 将符 合产 业 内贸 易 的商品分为两 类 ,即同质产 品f 相 同 产 品) 和异质产 品( 差 异产 品) 。同质产品
的产业 内贸易 的主要 形式 包 括 :不 同 国家 间大宗产品 的交叉型产业 内贸易 ; 经 济合作 或 因经济技 术 因素 而产 生 的
出现带来的差异) 和垂直差异( 产品质量
方面的差异) 三 方面 ,这 三类情 况都有
共分 为 以下 9 大类 :第0 类 ,食 品及 主 要供食用 的活动 物 ;第1 类 ,饮料及 烟 类 ;第 2 类 ,非食 用原料 ;第 3 类 ,矿 物 、燃 料 、润 滑 油 及 有关 原 料 ;第 4 类 ,动 、植 物油脂及蜡 ;第5 类 ,化 学 品及有关产 品 ;第6 类 ,轻纺产 品 、橡 胶 制品 、矿冶 产品及 其制 品 ;第 7 类, 机 械及运 输设 备 ;第 8 类 ,杂项制 品 ; 第9 类 ,未 分类 的其他 商 品。其 中第0 类 到第4 类 可归 为初级 产 品 ;第5 类 到 第9 类可归 为工业制成品 ;第5 类和第 7
我 国产业 内贸易发展浅 析 与建议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 院
摘
谢兆山
要 :作 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 ,产业 内贸易反 映了产业内专业分工 的深入和 专业化程度 的提 高。因此 ,产业 内贸易的研究对于 国家
整体 外贸发展 水平 的提 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 文首先通过对外 贸产 业显性 比较优 势的分析 ,说 明我国现阶段 不是基于传统的 比较优 势参 与国际贸易的。然后 ,通过对 G L I I T指数 的计算 ,表明不管是初级产品还是工业制成品,我 国外贸都是以产业 内贸易为基本格局
中国产业内贸易发展动因
中国产业内贸易发展动因与发达国家进行产业内贸易的动因一、1、产业内贸易理论在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能够进行该种贸易时调和了它自身和H-O模型的相斥性。
虽然同类产品在发达国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交换,但是产品内在技术要素含量还是有所不同。
跨国公司利用内部规模经济开展垂直一体化分工,向中国转移技术含量相对比较低的产品,最为明显的就是加工贸易,因为它不改变原有产品的分类,我国进口中间产品等深加工后便向国外以制成品的形式出口。
我国就利用大量剩余劳动力资源和跨国公司转移过来的成熟技术,加入了国际生产一体化分工,从而进一步表现为产业内贸易。
2、中国与发达国家在产品层次结构和消费层次结构方面存在着部分吻合,即产品和消费的“交叉性” . 虽然发达国家整体经济水平很高,但也不能排除低收入群体,发展中国家产品就能拥有一定市场;同样在中国也有高收入群体,他们追求更高的产品质量、性能以及对异国情调的渴望,这样就形成了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
3、此外,新的国际分工模式下使得我国产业内贸易调整成本远远小于产业间贸易,人员流动和资源转移也相对来说更加容易和便捷;当然,有时候政策因素也会起作用,所以政策诱导的产业内贸易不容忽视。
二、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内贸易的动因1、产业内贸易立论基础就在于两国之间生产要素禀赋相似的产业或部门中进行贸易,即贸易量与国家的相似性之间是正向关系,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都比较相近,这些类同自然会引起产业内部贸易。
近几年,我国与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贸易往来日渐频繁,尤其是与东南亚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比重占据了很大份额。
如:1990年代中后期我国与新加坡在机电类制成品方面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高达95%;2006年我国与韩国SITC6的IIT指数为0.86,SITC8的IIT指数更高达0.97。
2、另外,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大大推动产业内贸易。
比如:我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从1995年的 6.94%增至2006年的9.1%。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
开题报告
题目: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研究背景和意义:
自2003年中东非典疫情爆发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
断增加。
中国与东盟国家进行密切的经济合作,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在这
种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一直是两大地区经济合作的重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地的农产品贸易量在不断增加,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因此,深入研究中国与东
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更好地推动两地经济的互利合作,促进区域
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深入推进两地农产品贸易合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以文献资料、实证分析等方法,分析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现状,并从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物流体系、贸易壁垒等角度分析其影响因素。
同时,通过
定量分析,研究两地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模式及其特点,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
建议和对策。
预期研究成果和意义:
预计本研究能够深刻揭示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并为政府部门及企业提供决策参考和业务拓展方向。
同时加强中东盟国家间经济合作,加快构建中国与东盟共同繁荣的区域经济体系。
产业内贸易与中国
产业内贸易与中国国际经济与贸易100701302 陈晓雯产业内贸易(IIT)是指某一时期内同一产业内产品同时发生进口和出口的活动,它是相对于产业间贸易而言的。
二战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生产国际化导致处于不同生产阶段的相似产品之间的贸易不断发展,产业内贸易逐步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
九十年代末,产业内贸易约占主要发达国家制成品贸易的2/3,产业间贸易只占1/3左右。
产业内贸易增加反映了产业内专业分工的深入,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可以节约成本,促进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
根据产品差异的性质不同,产业内贸易被区分为水平性产业内贸易和垂直性产业内贸易。
水平性产业内贸易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其发生主要是因为规模经济、消费者的多样化偏好和相互倾销等原因;垂直性产业内贸易应该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主要是因为要素禀赋差异、资本流动等原因而发生。
中国参与产业内贸易的基础仍在于劳动要素的比较优势,并且这一比较优势已成为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竞争优势,这一优势有继续发挥的必要。
中国发挥劳动要素比较优势会改善劳动者的就业与收入水平,而这又是中国达到小康社会所必须经过的环节,所以中国无须强行扭转国际分工规则,做自己力所难及的工作。
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要素禀赋角度看 ,如果两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较小,其产业内贸易比重就比较大。
因为从生产或供给角度上,产业内贸易取决于向消费者提供产品的异质性,取决于该产品生产的技术进步水平,主要是由于异质产品可能以相同的技术被制造出来,也可能含有完全相同的物质成分。
可见,产业内贸易常常并不取决于生产要素的内容 ,并不像前面的生产要素禀赋贸易理论那样强调生产要素禀赋差异。
2.从需求角度看 ,如果两个国家中的人均收入较高,并且两国的人均收入差别较小,则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比重较大。
因为相对于高收入阶层而言 ,低收入阶层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具有简单化和标准化的特点,对产品品质不会有特殊的要求。
中国的外贸发展与经济增长
中国的外贸发展与经济增长近年来,中国的外贸发展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外贸规模和贸易伙伴数量不断扩大,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本文将从中国外贸的发展历程、外贸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未来外贸发展的挑战与机遇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外贸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外贸发展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放开对外贸易的限制,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进入中国市场。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市场潜力的逐渐释放,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和最重要的贸易国家之一。
在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的外贸规模经历了快速增长的阶段。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2001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为5092亿美元,而到2019年已经达到了3234亿美元。
这一巨大的跨越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出口国。
二、外贸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外贸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积极的。
首先,外贸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与国际市场接轨,中国企业得以借鉴和吸收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从而加强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其次,外贸的发展带来了就业机会。
中国的外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许多劳动力通过参与外贸活动获得就业机会。
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城乡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也减缓了城市就业压力,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此外,外贸的发展还推动了中国的产业升级。
通过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国企业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的同时,也逐渐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环节迈进,提高了中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三、未来外贸发展的挑战与机遇然而,中国的外贸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贸易壁垒增加,给中国的出口形势带来不确定性。
此外,全球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结构性调整也对中国的外贸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然而,中国的外贸发展也有机遇。
一方面,中国正在积极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为外贸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我国产业内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产业内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本文从我国产业内贸易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分析影响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指出国家规模和发展程度、人均国民收入及其分配方式、市场结构、贸易壁垒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出了促进和发展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策略。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问题对策一、我国产业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一直保持了较高的贸易份额,其中对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
2001年中国就有57%的出口贸易和52.3%的进口贸易是同这些国家进行的,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也保持了相对稳定的份额。
与此同时,国际市场上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和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日益拉大,包括中国在内的价格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一方面迫使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彼此恶性竞争;另一方面又屡屡启用反倾销、反规避的诉讼程序以遏制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出口。
所以中国在产业内贸易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尤为重要的问题表现如下。
1.差异产品没有特色且技术含量低所谓差异产品,指那些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用途也基本相同,存在着替代性但是不能完全替代的产品。
我国产品的差异性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水平的花色、款式等的差异;二是纵向的质量差异。
水平差异主要是由于同类产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纵向差异则是由于同类产品技术资本、技术密集度的不同,质量高的产品资本、技术含量也较高。
由于我国企业对技术的应用水平较低,所以无论是对水平差异的产品还是对纵向差异的产品的生产都不能达到其所要求的标准,因此我们应该运用高科技生产具有自己特色的且技术含量较高的差异性产品。
2.产业结构水平低,缺少竞争力由于本国的科技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很多发达国家能够生产具有很高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的高技术或高技术密集度产品,而我国却处于很低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上,其中最具有规模经济效益且差异产品特征显著的也只有汽车、机床等,但是它们所占的比重也很有限。
中国的商业和贸易发展
中国的商业和贸易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商业和贸易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中国是目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商业和贸易发展的成果远远超出了其他国家的预期。
在这里,我们将探讨中国商业和贸易发展的成就,以及它们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誉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
统计数据表明,1980年中国GDP总量仅为364.5亿美元,而到了2019年已经达到了14.3万亿美元。
在这四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超过9%,远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工业和服务业中心,以及世界最大的制造中心和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
二、中国商业发展的成就中国的商业发展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拥有大量的本土品牌,如华为、小米、阿里巴巴、京东等企业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品牌的国际排名已经显著提升。
根据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发布的2019年全球品牌500强排名,中国品牌排名总数已经达到了16个企业,其中仅阿里巴巴这一家企业的排名就从2018年的第12位上升到了今年的第9位,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三、中国贸易发展的成就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进口国。
2019年,中国贸易总额达到了4.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2.5万亿美元,进口总额为2.1万亿美元。
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全球价值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中国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及中国海运、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中国商业和贸易的规模和深度将继续扩大。
四、中国商业和贸易与世界的联系中国的商业和贸易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已经成为许多跨国公司和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广阔市场、高端生产能力以及制造成本的优势,使其成为世界各地企业的最佳选择。
这也通过促进国际贸易和跨境投资,推动了全球化进程的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与贸易的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古代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曾为世界所瞩目。
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体系逐渐形成,并且与世界各地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展开论述,探究其特点、影响和成就。
古代中国的经济体系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部落社会。
在这个时期,人们主要以农耕为生,农业生产成为经济的基础。
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渐细化,手工业开始发展。
中国古代的冶铸、纺织、陶瓷等手工业制造业逐渐兴起,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
在秦汉时期,中国经济迎来了长足的发展。
这一时期奠定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框架和体系。
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农业刀耕火种的技术进步推动了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
与此同时,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兴起。
城市的成立和贸易的繁荣使得商品流通更为便捷,货币的使用也日渐普及。
秦汉时期还开辟了丝绸之路等贸易通道,促进了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与贸易繁荣也在隋唐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
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变革为中国经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时期,农田水利的建设不断推进,农业生产形势日益好转。
东亚地区的政治稳定和繁荣也为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唐代的都城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各种商品汇聚于此,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特产远销海外,唐代的贸易带动了经济的繁荣。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与贸易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推行了政府的官营商业政策,通过国家的干预和组织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宋代的手工业制造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壮大,冶铁、纺织、制瓷等行业成为经济的支柱。
同时,宋代对外贸易的繁荣也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
大量的海外贸易使得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更加紧密,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但都有其共同特点:农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基础,手工业制造业的进一步兴起为城市经济的兴盛打下了基础,对外贸易的广泛往来带动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通发展。
产业内贸易理论PPT共30页
4. 产业内贸易的一般规律
(1)从要素禀赋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越 小,其产业内贸易比重就比较大。
因为从生产或供给角度上,产业内贸易取决于向消费者提供产品的异质性, 取决于该产品生产的技术进步水平,主要是由于异质产品可能以相同的技术 被制造出来,也可能含有完全相同的物质成份。可见,产业内贸易常常并不 取决于生产要素的内容,并不像前面的生产要素禀赋贸易理论那样强调生产 要素禀赋差异。
(3)从区位角度看,两国地缘关系越近,则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 越大。
两国较近的地缘关系、相似的生产特征和相似的消费习惯,加之运输成本低廉 和便于开展边境贸易等这些有利于两国产业内贸易开展的因素,从而,使它们 的产业内贸易比重相对较大。
(4)从产业或产品角度看,产业内贸易的规律是,具有异质产品 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会大于具有同质产品的产业;具有先进技 术和工艺革新较高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高于具有简单和技术相 对停滞的产业;在存在大量中间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会大 于中间产品较少的产业。
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产业内贸易指数由 IIT
1
i 1 n
各种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加权平均数求得,表
Xi Mi
示一国产业内贸易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
i 1
IIT指数的值介于0到1之间,如果该国只出口或只进口该产品,那 么,IIT指数=0,即不存在行业内贸易。如果IIT指数>0,意味这该国同 时出口和进口这一行业的产品(行业内贸易)。IIT指数的值越大,表示 行业内贸易越发达。当出口与进口相等时,IIT指数=1。
增长大于投入的按比例增长。 (2)规模报酬不变(constant return to scale):是指产出的按比例增
中国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doc
中国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一、我国20世纪90年代农产品贸易中的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中的同类产品习惯上是指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至少前三位数相同的产品。
但是由于资料的原因,我们只能选择统计数据中,相当两位数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一般计算指标是克鲁勃—洛德指标:IIT=1-∑|Xi—Mi|/∑(Xi+Mi) (1)其中,Xi、Mi分别表示i产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
IIT是产业内贸易指数。
下面我们将主要分析以下种类的农产品:(1)活动物。
(2)肉及食用杂碎。
(3)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其他水生无脊椎运行。
(4)乳品、蛋品、天然蜂蜜、其他食用动物产品。
(5)食用蔬菜、根及块茎。
(6)食用水果及坚果、甜瓜或柑桔属水果的果皮。
(7)咖啡、茶、调味香料。
(8)谷物。
(9)含油子仁及果实、杂项子仁及果实、工业用或药用植物、稻草、秸秆及饲料。
(10)动植物油脂及分解产品、动植物蜡。
(11)肉鱼甲壳和软体动物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制品。
(12)糖及糖食。
(13)谷物、粮食粉、淀粉或乳的制品、糕饼点心。
(14)蔬菜水果坚果或植物其他部分的制品。
(15)饮料、酒及醋。
(16)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
尽管这种分类可能夸大了产业内贸易数值,但可以用于分析产业内贸易的次序,此外它有产品包容性强,将相关加工生产环节的产品联结为产业内贸易的优势。
我们利用《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出从1992年到1996年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
根据《InternationalEconomics》中的方法,公式(1)是计算进出口平衡时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当进出口贸易不平衡时,改用公式IIT’=1—∑|Xi/X—Mi/M|/∑(Xi/X+Mi/M)……(2)进行计算。
这里,X表示出口总额,M表示进口总额。
用公式(2)进行计算,可得出1992年到2000年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和其顺序。
逗号前的数字表示农产品种类,逗号后的数字表示产业内贸易指数。
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研究
内贸易程度越高。 我国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总体水平从
1992 年的 59.8 上升到 2004 年的 74.2;对 外贸易额也从 1992 年的 1655.3 亿美元而 上升到 2004 年的 11547.9 亿美元,许多主
表 1 1986-2002 年产业内贸易贸易额和进出口额
年份 1986 1987 1988
2.国家内贸局. 关于进一步规范特许 加盟活动的通知[Z],2002
好地实现规模经济。同时,政府还应该注 意要积极打破行政性垄断,提高生产的集 中水平。
选择主导产业,创造产业竞争优势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强 调政府的作用。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更便于发挥政府的作用,实行重视创造产 业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为了创造 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国家要在市场 选择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培植一批技术含 量高、出口前景好的产业部门,增强其国 际竞争优势。 扩大差异产品生产,促进贸易结构升级 强化产品的差异化是进一步发展我国 产业内贸易的微观内核。产品差异既指同 类产品由于技术水平提高所引起的产品质 量、功能等方面自身特点的不同,又指由 于商标、包装、售后服务等形式所引起的 销售条件的不同。产品差别程度越高,产 业内贸易比重越大。国家应增加科技投入, 鼓励企业增加开发研究费用,开发国际市 场需求量大、有特色的重点产品,形成与 他国不同的差别优势,扩大产业内贸易,实 现我国出口商品高质量高档次战略。 综上所述,在合理发展产业间贸易的 同时,努力发展产业内贸易,特别是发展 高层次的产业内贸易,是提高我国外贸竞 争力的必由之路。
产业内贸易比例大大提高,对我国对
贸易发展的迫切要求。
不断升级,矿产品及其它原料型商品已不 外贸易的发展做了一定的贡献,但仍存在
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状况
产业内贸易理论
2023-11-01CATALOGUE目录•产业内贸易概述•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产业内贸易的衡量指标•产业内贸易的政策研究•产业内贸易的案例分析01产业内贸易概述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产品的双向流动,即进口和出口同时发生。
它通常被视为一种衡量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相似程度的指标。
产业内贸易包括相同产品的交换和相同生产过程之间的贸易。
这种贸易形式与产业间贸易(不同产业之间的产品交换)相对应。
03•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相同或相似产品的贸易,如不同国家之间的钢铁、石油等大宗商品之间的贸易。
01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业内贸易可分为垂直型和水平型两类。
02•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档次、质量和功能的产品之间的贸易,如汽车与汽车零部件之间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得企业倾向于生产具有规模效益的产品,而不同国家对于同类产品的需求量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产生了产业内贸易的需求。
•经济发展与收入水平: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品质、功能、档次等方面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技术进步:随着技术进步,产品的差异性增加,各国对于同一种产品的不同规格、型号、功能的需求也逐渐增加,从而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产业内贸易的成因02产业内贸易理论总结词H-O理论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基础,解释了国家间贸易的原因和结果。
要点一要点二详细描述H-O理论,也称为Heckscher-Ohlin理论,是解释国家间贸易原因和结果的经典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如果资本相对富裕,那么它可能会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并从另一个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因为资本充裕的国家在生产资本密集型商品上有比较优势,而劳动充裕的国家在生产劳动密集型商品上有比较优势。
H-O理论总结词新H-O理论考虑了产品的异质性,解释了为什么即使两个国家拥有相同的生产要素禀赋,它们仍然会进行产业内贸易。
浅析产业内贸易在中国的发展
浅析乳制品供给链的改良摘要]本文针对乳制品供给链的特点、现状,从奶源管理、成品的配送、回收三个方面分析了乳制品供给链现存的问题。
在综合分析我国乳制品供给链发展和实际考察三元乳业供给链运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良乳制品供给链的办法。
[关键词]乳制品;供给链;奶源管理1 乳制品供给链的特点和现状乳制品供给链是以乳制品为研究对象,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奶源采购开始,经乳品企业加工生产到经销商、配送商把乳制品转移到超市、商场、食堂等终端店铺,最后售给消费者的将奶农(或牧场)、乳制品加工企业、经销商、配送商、零售商和最终消费者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模型。
乳制品供给链经由采购、生产、销售、配送等不同的环节和组织载体组成的,协调着供给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利益需求,其最终目标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供给链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乳制品供给链的特点乳制品供给链因为其极具特殊的中心产品而有其自己的不同于一般产品的特点。
第一,因为乳制品的源物质是具有生命体的奶牛,奶牛的生长受到自然条件、喂养方式等的影响,所以生产进程中具有波动性、可控制性、不可预见性。
第二,因为乳制品具有鲜活性,所以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都需要谨慎的处置和控制。
第三,该供给链在贮存、运输等进程中对保质期、卫生条件、存储条件等都有很高的要求。
比如,它要求运输时间短,要求全程进行冷链控制,要求奶源、包装物、产成品等具有极高的卫生条件和质量标准。
第四,鉴于乳制品保质期短、具有鲜活性等特点,乳制品加工企业对于产品的回收和处置应给予高度的重视,迅速的乳制品回收处置能够提高品牌的地位,降低浪费,减少对社会的污染。
在2009年举行的世界乳品峰会上特别强调了这一问题。
乳制品供给链的现状在奶源供给的阶段。
由于涉及的包装材料、其他原辅材料和机械设备等不是主要的原材料,而且在供给中转变不大,所以本文对它的供给方面不做论述。
原料奶的来源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从农户手中直接搜集原料奶;一般在这种情况下,会有相应的挤奶站、奶厅,以便集中农户进行挤奶,收购原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产业内贸易的主要理论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许多学者对赫 20世纪 年代开始 世纪60年代开始, 克歇尔一俄林模型开始进行实证分析, 克歇尔一俄林模型开始进行实证分析,比如 Vernoorn(1960)、Balassa(1965) Vernoorn(1960)、Balassa(1965)等人对一 些欧洲国家之间的研究表明, 些欧洲国家之间的研究表明,其间的大部分国际 贸易并不是反映各国资源禀赋的产业间贸易, 贸易并不是反映各国资源禀赋的产业间贸易,而 是产业内贸易。 是产业内贸易。 由于产业内贸易涉及到各种不完全竞争 的特点(比如产品的差异性、规模经济、 的特点(比如产品的差异性、规模经济、垄断竞 争或寡占行为以及跨国公司的活动等等) 争或寡占行为以及跨国公司的活动等等)及更广 的范围, 的范围,故建立在完全竞争假设上的传统国际贸 易理论就很难解释了, 易理论就很难解释了,这样就自然而然产生了许 多关于产业内贸易的模型和研究。 多关于产业内贸易的模型和研究。
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技术差异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动机
从技术差异商品来看,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也有两个: 一是产品的生命周期。先进的工业国技术水平较高,不断推 出新产品,而后进的国家则主要生产已标准化、技术含量不高的 产品,因而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同类产品会出现产业内贸易。 二是这类商品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很高,并且这笔费用在产品 生产和销售以前就已经付出,能否收回还得看将来产品的销售情 况。然而,即使是一个成功的新产品,它的生命周期也不会很长, 因此厂家必须以尽可能高的价格快销和多销这种新产品才能获利。 这一动机促进了国际性产业内专业化,因而也促进了产业内贸易。
5
4/6 相互倾销。不同国家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为了占领更 多的市场,有可能在竞争对手的市场上倾销自己的产品, 从而形成产业内贸易。 5/6 政府的外贸政策。如果一个国家政府在对外贸易政策中 实行出口退税、进口优惠时,国内企业为了与进口商品竞 争,就不得不以出口得到出口退税,然后再进口以享受进 口优惠,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产业内贸易。 6/6 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intra-firm 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intratrade)也称为公司内贸易,指的是在母公司与子公司或 trade)也称为公司内贸易,指的是在母公司与子公司或 者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产生的国际贸易。由于统计上常常 将零部件、中间产品以及加工产品都视为同样的产品,因 此,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也会形成产业内贸易。
IIT值越接近0,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低; 值越接近0 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低 越低; 值越接近 IIT值越接近1,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 值越接近1 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 越高。 值越接近 当X = 0 ,M≠0或 M = 0 ,X≠0时,IIT = 0, 或 时 , 说明该国的这个产业是完全的产业间贸易 完全的产业间贸易; 说明该国的这个产业是完全的产业间贸易; 当X = M 时, IIT = 1, , 说明该国的这个产业是完全的产业内贸易 完全的产业内贸易。 说明该国的这个产业是完全的产业内贸易。
1、 “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俄林模型”
(范尔威)Falvey等人,基于垂直 等人, 范尔威)Falvey等人 产品差异性提出了所谓的“新赫克歇 提出了所谓的“ ——俄林模型 俄林模型” 尔——俄林模型”。 该理论试图在产品特性与劳动和资 该理论试图在产品特性与劳动和资 本等基本要素的不同组合间, 本等基本要素的不同组合间,建立联 系以解释产业内贸易, 系以解释产业内贸易,但仍是用要素 禀赋来预测贸易。 禀赋来预测贸易。
4
相 互 倾 销 曲 扭
格 政 府 干 预
转 经 口 贸 合 易 作 济
经 营 成 本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由于市场区位、市场时间等的不同,也会发生产业内贸易。 1/6 两国边境大宗产品的交叉型产业内贸易。 在矿石、钢铁、 木材和玻璃等建筑材料等大宗交易产品当中,运输费用占 据了总成本中的很大一部分。 2/6 季节性贸易。有些产品的生产和市场需求具有一定的季 节性,因此国家为了满足国内需求矛盾也会形成产业内贸 易,例如,欧洲一些国家之间为了相互解决用电高峰期而 进行的电力“削峰填谷” 进行的电力“削峰填谷”的进出口。另外,一些果蔬的季 节性进出口也属于此类。 3/6 大量的转口贸易。转口贸易中,转口国的进口项目和出 口项目中就出现了同类产品,在统计上构成了产业内贸易。
某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某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计算公式: 计算公式:
X i- M i IIT i = 1 - Xi + Mi
通常情况下: 通常情况下:
0<IIT<1
Xi——同一行业或同类产品的出口值;Mi——同一行业或同类产 Xi——同一行业或同类产品的出口值;Mi——同一行业或同类产 品的进口值;i ——个别产业 品的进口值;i ——个别产业
8
(一)水平差异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动机
从水平差异商品来看,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有二: 一是消费偏好不同,即消费者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这使得 同类产品有着多种不同品种,当不同国家消费者对彼此的品种产 生相互需求时,就可能出现产业内贸易。这一原因解释了为什么 产业内贸易较多地出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背景较为相似的国 家这种现象。 二是这类商品广告销售成本较高。这类商品不需要太多的产 品更新,而主要是通过改变外形、包装和式样等手段来迎合消费 者甚至是劝说消费者,从而扩大市场。为了弥补高额的广告费, 需要尽量地扩大生产,使其达到一定的规模。而生产规模的扩大, 会促进产业内的专业化,从而导致产业内贸易。
6
2.差异产品之间的产业内贸易
美国既向日本出口 别克轿车,又从日 本进口丰田轿车
7
差异商品的产业内贸易
差异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是指相似但不完全相同、也不能完全 相互替代的商品之间的贸易。它的交叉需求弹性小于前一类商品。 商品差异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水平差异。同一类商品具有一些相同的属性,但是这 些属性的不同组合会使商品产生差异,这就是水平差异。这种差 异在烟草、化妆品和制鞋等行业比较普遍。它的产生是由于消费 和生产两方面的因素引起的。从消费方面看,随着收入的增加, 人们对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从生产方面看,厂商为了在竞 争中开拓或者扩大其销售市场,常常生产出有别于其它竞争对手 的产品以赢得自己的顾客。 第二,技术差异,指由技术水平提高带来的差异,也就是新 产品的出现带来的商品差异,电器和制药业比较普遍。 第三,垂直差异。它是指产品质量上的差异。这类差异在汽 车行业比较普遍 。
10
(三)垂直差异商品产业内贸易的原因
从垂直差异商品来看,产业内贸易有两个原因: 一是消费者对商品档次的需求是差异的,不仅国家之间存 在这种差异,一个国家内部也存在这种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取 决于个人收入的差异,收入高的消费者偏好高档商品,而收入 低的消费者偏好中低档产品。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就有 可能出现高收入国家进口中低档产品以满足其低收入层次的需 求,而中低收入国家进口高档产品以满足高中层次的需求。 二是这类产品也存在着提高生产和销售规模、降低研究与 开发成本的问题,只不过这类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费用不如前一 类产品那么高。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三类商品有一个共同点,即在需求方面 都存在着消费偏好的多样性,在供给方面都存在着生产的规模经 济,由于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三类商品都存在产业内贸易。 所不同的是,不同种类的商品两方面的作用大小不一样。
18
BC为档次 为档次 重叠部分, 重叠部分, 重叠部分 越大, 越大,贸 易的可能 性越大
汽车 档次 D
弹性小
需求弹性大, 低收入 C B A
I
II
人均收入
19
需求偏好相似导致的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加上必 要性才会变成一种现实性。这种产业内贸易的 必要性就是贸易利益。发达国家之间相互进行 必要性就是贸易利益。发达国家之间相互进行 工业产品贸易的利益来自于两个方面: 工业产品贸易的利益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各国工业品生产厂家之间可以从事更加专 业化的分工,扩大市场规模,充分利用和实现 规模经济效益; 规模经济效益; 二是不同国家的不同消费者通过这种工业品的 相互贸易,购买到自己所需要的不同规格型号、 不同质量档次、不同特色的特殊商品 不同质量档次、不同特色的特殊商品而得到更 特殊商品而得到更 大的满足。 大的满足。
3、需求偏好相似 林德尔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 工业制成品贸易问题取决于它们需求结构的 重叠程度,因为富国也有穷人而穷国也有富 人。这种需求结构的重叠程度决定着发达国 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工业制成品贸易的流量 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工业制成品贸易的流量 和规模。因此,林德尔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和规模。因此,林德尔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又被称为重叠需求理论(The 又被称为重叠需求理论(The Overlapping Demand Theory)。 Theory)
第七章 产业内贸易发展
一、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
产业间贸易是不同产业产品之间的贸易
计算机与纺织 品之间的贸易
2
产业内贸易是同一产业内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
1.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指可以完全替代的产业内产品的贸易。
中国出口水泥,同时又进 中国出口水泥, 口同一标号的水泥
3
同质产品产生贸易的原因
季 节 性 需 要 下 的 价
20
二、产业内贸易的测量方法
经济学家通常用产业内贸易指数 经济学家通常用产业内贸易指数 Intra- Trade, (Index of Intra-Industry Trade, I IT) 来测度一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 IT) 程度。 程度。 目前用于测度产业内贸易的最权威公 目前用于测度产业内贸易的最权威公 格鲁贝尔— 式是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公式 GrubelIndex) (Grubel-Lloyd Index)
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产品的多样性 案例:加拿大和美国的汽车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