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浅谈《三国演义》天命与人事观照下的悲剧和颂诗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中人物命运的悲剧性

三国演义中人物命运的悲剧性

三国演义中人物命运的悲剧性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多英雄豪杰的兴衰命运,其中的悲剧元素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诸葛亮的命运可谓是一部悲剧。

诸葛亮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他精通兵法,智勇双全。

然而,他却在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战绩后,因为身患重病而去世。

诸葛亮一生致力于为蜀国效力,但却未能亲眼见到蜀国的统一和繁荣,这无疑是他命运中的悲剧。

其次,刘备、曹操和孙权这三位主要人物也都经历了悲剧性的命运。

刘备初出茅庐时,是一个身无长物的小县令,但他却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胆识,最终成为了蜀汉的创始者。

然而,他在夺取了汉中后,却因蜀汉内部的权力斗争而陷入了困境,最终以失败告终。

曹操虽然一度统一了中原,但最终也未能夺得天下,而他的儿子曹丕更是被迫篡位,这无疑是曹操命运中的悲剧。

孙权作为吴国的创始人,也是通过一系列的斗争才获得了江东一带的统治权。

然而,在后来与蜀国的争夺中,孙权不得不与其盟友刘备决裂,最终战败于蜀国,这也可以说是他命运中的悲剧。

除了这些主要人物外,还有一些次要人物的命运同样具有悲剧性。

比如关公和张飞,他们都是刘备的亲信将领,但却在战乱中相继丧生。

关公在赤壁之战后遭遇东吴的埋伏,最终被俘而死;张飞则因为护驾时言辞过激,被部下所杀。

这些悲剧性的命运不仅使人们感到痛惜,也反映出了三国时期乱世的残酷和无情。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中人物命运的悲剧性是这部作品的一大特点。

无论是在政治斗争中还是在战争中,人物们往往都难逃命运的轮回,有的功成名就,有的黯然离世。

这种悲剧性的命运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触动和思考,也使三国演义成为了一部深具人性关怀的文学作品。

论《三国演义》的悲剧意识

论《三国演义》的悲剧意识

论《三国演义》的悲剧精神法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在说到他的“悲剧观”时有这样一句话,“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助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才能衡量出来”,他认为悲剧要用矛盾冲突来体现。

其实对整个悲剧意识而言,大多数文学作品当中都有非常强烈的诸如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等的冲突。

比如《三国演义》,弥漫全书的悲剧情绪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作者对悲剧冲突的梳理和把握,从而使读者可以感受到巨大的悲剧力量和崇高的悲剧精神。

《三国演义》一度被称为“我们民族的雄伟的历史悲剧”,这种悲情的渲泄也凝结着悲剧人物艰难的理性抉择。

其中包括处于权力巅峰的君王、运筹帷幄的谋臣、驰骋沙场的武将还是不少节烈的女性。

正是由于这些悲剧人物的悲剧体验和人生实践,才使得整部小说充满着情感的冲动与理智的压抑。

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悲剧结局的不可逆转(一)从“鼎足三分”到“三家归晋”《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它的基本框架结构是以三国中的蜀国为中心营造的。

作者站在蜀国一方的立场上,把魏国和吴国作为对立面加以描写,并在创作的过程中渗透着自己的理想。

这就是对明君刘备,贤相诸葛亮的无限景仰,希望刘备的队伍能够结束“鼎足三分”的局面,最终担负起统一天下的重任。

但历史的结局并不是作者想的那样,魏、蜀、吴三国都未能在激烈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反而被司马炎夺魏篡权,造成“丕睿芳髦才及奂,司马又将天下交”的结局,也正是这种结局让人体会到“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感慨。

作为创作基础的史传,传说等三国素材,经过罗贯中的修改和编撰已发生了质的变化。

《三国演义》是在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释的基础上并结合民间戏曲、传说加工而成的,所以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形象的塑造肯定和历史真实有所改变,但三国历史的大趋势,也即最终的结局是与历史相符合的。

正是这种“演义”把小说中的人物放在设置好的悲剧情境中,进而来突出了悲剧结局的不可逆转,表现了作者罗贯中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

浅析《三国演义》叙事艺术的成与败

浅析《三国演义》叙事艺术的成与败

浅析《三国演义》叙事艺术的成与败《三国演义》以历史演义开山之作的地位而位居我国四大文学名著之列,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其作者罗贯中在未跳出历史局限性的怪圈又无前人可借鉴的写作模式的情况下,把历经百年的恢宏浩大而又复杂的东汉三国历史借以笔墨展现于读者面前,其叙事结构、情节安排、人物语言等叙事艺术所取得成就为后世文学家创作提供了范式,而其所透露出的天命观等思想也值得进一步探究。

三国演义叙事成与败1叙事艺术的成功1.1叙事结构结构作为文学作品的构成因素之一,是对作品内容的组织和安排。

主题是灵魂,结构是骨架。

二者是血肉相连的有机整体。

只有结构组织合理、恰当、有序,才能更好地表达主题。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独具匠心的构思把纷繁复杂的人物事件组织起来,使读者读来不但不觉繁琐反而感觉井井有条,成为作品成功的有力保证,叙事结构也成为该书特色之一。

1.2叙事情节《三国演义》一书在情节设置上也是独具匠心的。

在处理三国庞杂事物时,作者以儒家学派所倡导之”天时地利人和”的为政思想贯之于全书,体现和寄托了作者及其广大民众向往贤明政治的理想与愿望。

1.3叙事语言《三国演义》叙事中贯穿着大量的人物交际言语,因为成功运用交际手段和技巧,在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折射出智慧的光芒,其,成就不得不令人引以为自豪。

1.3.1人物语言重个性《三国演义》人物众多,身份不一,经历不同,心态和目的等不同导致人物在说话时个性化色彩较浓。

如同样是君主,曹操语言中尽显其”有权谋,多机变”。

如许攸问粮一节,许攸问曹操军粮有几何,操开始答”可支一年”,后经许攸接连否认并追问,操只是一次比一次减少,当许攸已经揭穿曹操的真面目时,操却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附耳低言曰”军中止有此月之粮”,这时许攸忍不住真实情况,大声说出”粮已尽矣”时,曹操的反应是愕然,这才决定采用许攸计策。

而刘备言语中却充满仁义道德之词。

1.3.2外交辞令善攻心《三国演义》中外交辞令甚多,皆体现出善于攻心,情理备至,极有针对性,逻辑严密,机智巧妙,能准确传达说话人的目的和心理的重要特征。

浅议《三国演义》-天命与人事观照下的悲剧和颂诗

浅议《三国演义》-天命与人事观照下的悲剧和颂诗

浅议《三国演义》:天命与人事观照下的悲剧和颂诗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学界有刘反曹说、人才说、悲剧说乱世英雄颂歌说、命说等十五种观点笔者则认为,《三国演义》既一幕理想幻灭的人间悲剧,也是一意气扬厉的英雄颂诗,而看似背道而驰的“悲”与“颂”正在天命和人事的观照下集中展现。

《三演义》的悲剧性在于天命与人事激烈矛盾的结果:人在操纵一、不可逆转的天数前的渺小、软弱。

这一点作品最后引用的古风中有着显的流露:“纷纷世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魏、蜀、吴三国实都是失败者,相弱小的蜀汉、孙吴固破灭,强大的曹魏也有取得最后的胜利。

《三国演义》最为深切感愤的悲剧在于诸亮北伐事业的失败。

诸葛亮是说中作者倾注了极大的笔、寄托了深刻的思想情感与理想追的人物形象,而北伐事则代表着复兴汉室正义努力。

小说中的诸葛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也不是历史上蜀汉贤相的民间化通俗化,他代表的是斡天地、补缀乾坤的事之极致。

如果说备关羽身上都存在着足以其败亡的性格缺陷,那么小说的诸葛亮则近乎完人,在作者的理上、在大众的心目中,样的人物是应该而必然能够完成自己事业、实现“北定中原,兴复室”的宏图大志的。

然现实却与之正相反对,他的事业固有过多次的辉煌,甚是接近成功的境地,然而终还是失败的结局,这也就给六出山的故事情节打上了浓厚的悲色彩。

一出祁山时,“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魏应亮,关中响震”,进展速,然而终因误用马谡、丢失街,不得不无功而返。

小说第百回“汉兵劫寨破曹真,武侯斗阵仲达”中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开始得重大胜利,但是后主听信谗言下诏班师,他再一次在遗中退兵。

最富于戏剧和象征意味的是第一百零三回“上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中诸葛亮本已将司马懿诱入葫谷却突因“天降大雨,火不能”而让这个最大的对手里逃生,他只得慨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不可强!”这里作者借孔明之表达了对冥冥中主宰一切的天的无奈心理。

接下来“陨星汉丞相归天”中秋风五丈一节更是将这幕悲剧向了高潮。

论《三国演义》中的“天命”之美

论《三国演义》中的“天命”之美
主贤相 ,忠臣 良将 ”的遗憾之美 ,“ 明知不可为而
这些悲剧 多数是天命所归 , 并 南方术等神秘 的艺术
形式展现在读者 面前 ,为我们 呈现出 “ 命 由天定 , 天命 难违”天命观 。 《 三国演义 》 为我们塑造 了许多奸猾险恶 的人 物形象 ,如残暴无道 的董卓、见利忘义的 吕 、 外 仁 内暴的曹操 等等 , 这些人物形象刻画最丰满最深
夺取荆州 ,截杀关羽 。其战略 目的不是称霸j 国,
展过程 。而 《 三国演义 》中的天命观在这一过程 中
起 到 了极 为重要 的过 渡作用 。近年来一些 学者对
而是偏 安 自保 。 如果说 以上观点有所牵强 , 那么说 《 三国演义 》 中着墨更多 的是以刘 备 、 诸葛亮为首 施行 王道 的蜀汉集 团和 以曹操 、 司马懿 为首施行霸 道的曹魏集 团的争衡 当无大错 。 凌者大多支持施行 王道的蜀汉集 团 , 而蜀汉集团人物的身死 、 战争 的
第2 2卷 第 2期 2 O 1 3 年 2月
文 章编 号 : 1 0 0 8 . 8 7 1 7( 2 0 1 3 )0 2 . 0 0 3 0 . 0 3
牡丹 江 大学学报
M u d a n j i a n g O n i v e t s i t y
V o1 . 22 No . 2
复汉室 , 在情感上未获得 民众 的支持 ,因此其亡国 亦算不得悲剧 。 只有蜀汉王朝 的灭亡才是彻头彻尾 的悲剧 。 蜀汉王朝君主贤明 , 丞相智诚 , 将军骁勇 , 本是百姓心 中最完美 、 最理想的君 臣组合 , 如果蜀 汉王朝能统一 中国,国泰 民安 、国富民足将不是期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1 . 3 0 科研项 目: 2 0 1 2年度辽宁省教 育厅人 文社会科学研 究项 目: 辽金元时期北方民族 审美意识研究—— 以 文学为中心。( 项 目编 号 :W 2 0 1 2 1 4 3 ) 作 者 简 介 :周 哲 达 ( 1 9 8 8 一) ,男 , 辽 宁锦 州人 ,研 究 生 , 研 究方 向 : 元 明清 文学 。

“天意”悲剧与“命运”悲剧――《三国演义》悲剧的特质

“天意”悲剧与“命运”悲剧――《三国演义》悲剧的特质

“天意”悲剧与“命运”悲剧――《三国演义》悲剧的特质“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王朗与孔明对阵时所说的话。

虽然王朗自己被孔明的大义凛然气死)和另一句常说的话“顺从天意,违反天意”构成了《三国演义》情节发展的一个基本概念。

《三国演义》的开场白:“……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和小说的结尾“闭幕”白:“此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表示天意的从“合”到“分”,从“分”到“合”的必然阶段和趋势。

从戏剧性的观点来了解,“顺天,逆天,顺从天意,违反天意,”和跟随“天下大势”或是向“天下大势”的必然挑战,决定戏剧英雄的成功与失败,决定一个小说或戏剧的悲剧或喜剧的结局。

从这个角度来衡量,《三国演义》是一个悲剧,一个杰出的中国悲剧。

《三国演义》以“天意”这个概念为构架的悲剧,与古典希腊以“命运”为构架的悲剧作比较,可以显示《三国演义》及中国悲剧的特质。

“天意”和“命运”在此具有不等的概念。

《三国演义》里的“天意”决定世界、国家、历史的趋向和主要角色个人的命运;“命运”在古典希腊戏剧及神话里,是决定单独个人的生死、升降、荣辱。

《三国演义》是境界大的长篇小说,而受演出时间限制的戏剧在主题和结构上必须更集中。

我试图探讨的是《三国演义》和古典希腊戏剧决定人物命运的两个相似而又相异的因素:天意和命运。

“天意”高于“人意,”近于神意,是超人的,非人的意愿所能左右(但是也有“逆转天意”这个说法.所以中国的“天意”比古希腊的“命运”宽容仁慈些)。

这个天意近于神意的特性和希腊神话里的“命运”不完全一样。

希腊神话的“命运”是由“非得死(F阿特色)”三姐妹操纵处理,最幼小的妹妹珂珞莎(Clotho)将好坏相缠的命运之丝纺织出来;这些命运之丝在二姐拉可色思(Lachcais)的手指摆弄下,就有的强,有的弱,有好,有坏。

显得特别老迈年长的大姐阿托魄撕(Atropos)拿着一把特大的剪刀,不留情的剪断这些命运之丝。

读《三国演义》:英雄的悲歌与历史的轮回

读《三国演义》:英雄的悲歌与历史的轮回

读《三国演义》:英雄的悲歌与历史的轮回《三国演义》是一部描绘英雄悲歌与历史轮回的史诗巨著。

在书中,作者罗贯中通过生动的人物塑造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的群雄争霸局面。

在三国鼎立的时代背景下,蜀汉、东吴、曹魏三方势力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争斗。

而在这场旷世之战中,英雄们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悲壮的颂歌。

在《三国演义》中,蜀汉势力虽处于弱势,却因其道德优越性和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赢得了读者的心。

尤其是诸葛亮,他精通天文地理,善于运筹帷幄,为蜀汉的繁荣和战争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历史的车轮终究无法逆转,蜀汉最终灭亡,成为三国演义中悲剧性的顶点。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罗贯中在描绘这场战争时,并未选择势力更强的曹魏作为主角,而是选择了蜀汉。

这不仅体现了作者对道德和正义的坚守,也表达了他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同情。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对历史轮回的一种反思,也是对英雄命运的深刻感悟。

另一方面,书中所描绘的英雄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等,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人性。

他们在战争中展现出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成为后世敬仰的楷模。

然而,这些英雄在历史的洪流中,最终也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

这使得《三国演义》在歌颂英雄的同时,也充满了悲剧色彩。

从历史轮回的角度看,《三国演义》展现了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这段时间的沧桑巨变。

在这个时代,三国势力此消彼长,英雄辈出,但最终都难逃灭亡的命运。

这反映出历史的残酷和无常,也使得《三国演义》成为一部具有深刻历史哲理的文学作品。

总之,《三国演义》是一部英雄的悲歌与历史的轮回相互交织的史诗巨著。

它通过对蜀汉英雄群体的塑造,展现了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同时反映了历史的无常和悲剧性。

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英雄们的激情与悲壮,更能体会到的则是历史轮回的无常和生命的无奈。

这正是《三国演义》的魅力所在,也是它成为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原因。

《三国演义》的天命观

《三国演义》的天命观

《三国演义》的天命观《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的天命观即对人类命运的看法,是中国文化自古以来的重要思想,也是《三国演义》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天命观在《三国演义》中反映出了危机充满的时代背景,表达出作者对天命的信仰与追求。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阐述《三国演义》的天命观。

一、社会矛盾和天命在《三国演义》中,各个势力之间的社会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这种矛盾与文化传统中的天命理论相互作用,构成了《三国演义》中独特的天命观。

作者通过天命这一神秘的力量来说明天下大势的变迁和人事不由天定的宿命。

在小说中,天命不仅代表了气运以及人之所当为的职责和作为,更体现出了历史的必然性。

例如,在三国时期刘备为了统一四方而成了“蜀汉之主”,此时的天命应运而生,因为时代需要一个英明果敢的人物,这时候诸葛亮便开始为他效命。

相反,当时期过去之后,大势已定,刘备的天命也就消失了。

二、人物选择和天命在《三国演义》中,人物的选择也与天命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描述,表现了他们天命的不同,从而形成大势走向的必然性。

例如,关羽等英雄人物都有着很高的智慧与勇气,有天命所赋予的力量,而董卓、曹操等反面人物却被描述为妄心狂妄、邪恶狡猾。

这种对人物的不同选择,反映了作者对天命力量的信仰和追求。

另外,作者还通过描绘人物的行动来表现天命。

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战争和政治斗争,但并非所有的人物都是成功的,很多英雄在历史洪流中消失了。

对于那些成功者,他们是因为天命赋予了他们成功的机会,而失败者,则是因为天命已经不再选择他们。

三、政治决策和天命在《三国演义》中,天命也成为了决策的参考因素。

天命所代表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因此在决策中,如果能够抓住天命所赋予的机会,就能够获得成功。

例如刘备在攻占益州之后没有立刻攻打荆州,而是在得到诸葛亮的建议之后才攻打荆州,最终成功统一了三分天下。

这个决策的好坏就是基于他对天命的把握和信仰。

四、分析和评价总的来说,天命观是《三国演义》中重要的思想元素之一,它是中国历史文化中形成的一个深刻的认识,它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

深入剖析《三国演义》从历史与文学的角度读懂经典

深入剖析《三国演义》从历史与文学的角度读懂经典

深入剖析《三国演义》从历史与文学的角度读懂经典查看全部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有重情重义的关羽;有奸诈狡猾的曹操;求贤若渴的刘备。

官渡之战主要是由于袁绍不听别人的好心相劝,才打败,而在这场战役中,袁绍的兵力多,占优势,失败是因为袁绍不善于用人的结果。

'而刘备兵败后竟自己觉得无颜回成都,病死在白帝城。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军中粮草已尽,但他并没有自荒阵脚,而是理性地听取许攸的建议火烧乌巢,为胜利打下良好的基础。

长坂坡,甘夫人死后他防止曹军找到夫人尸骨而推土墙去埋枯井。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把许多人物写得淋漓尽致,比如说:刘备、关羽、曹操、诸葛亮等。

这本书主要写魏、蜀、吴三国之间发生的斗争,这本书从东汉末年一直写到晋朝那个时代。

但刘备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受到打击不能控制自己,关羽、张飞被杀害后,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听诸葛亮的话,一定要攻打吴国,导致失去了一员战将,如果他当时听从诸葛亮的话,就一定能联吴抗曹。

于是关羽和张飞准备一起去找刘备,最后终于与刘备会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动的场面,真为他们而高兴!最后是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在统一魏国时,可以说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三国演义》读书心得篇1一本《三国演义》使我爱不释手,因为里面塑造了好多栩栩如生的人。

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有重情重义的关羽;有奸诈狡猾的曹操;求贤若渴的刘备。

《三国演义》这本书中介绍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战役。

其中最著名的战役要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主要是由于袁绍不听别人的好心相劝,才打败,而在这场战役中,袁绍的兵力多,占优势,失败是因为袁绍不善于用人的结果。

就连曹操也说过:“如果袁绍善于用人,我对冀州连正眼都不看。

”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中,曹操和刘备兵力都是占优势的,可是最后还败了。

曹操被周瑜火攻破,而刘备也被陆逊火烧连营攻破。

天道循环报应不爽——读《三国演义》感慨历史的无常

 天道循环报应不爽——读《三国演义》感慨历史的无常

天道循环报应不爽——读《三国演义》感慨历史的无常天道循环报应不爽——读《三国演义》感慨历史的无常《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历史小说的经典之作。

它以演绎了三国时期英雄豪杰的故事为主线,揭示了历史的无常和天道循环报应的规律。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深深感受到了历史中的无常和报应。

在《三国演义》中,历史的无常体现在各个人物的命运起伏中。

诸葛亮作为刘备的谋士,智勇无双,却在神妙的出谋划策之后不幸逝世。

这无疑是历史的无情嘲弄,也是向人们传达了命运无法预测的警示。

同时,刘备作为英勇正直的君主,他毕生追求统一天下的理想,却在最后竟然失败。

这让人深思,历史并非总是公正的,不论是聪明才智还是高尚品德,都不能保证成功。

历史是不可预测和变幻莫测的,无常的规律让人不禁对人生的不确定性感到敬畏。

另一方面,天道循环报应的观念贯穿于整部小说中。

正义的人最终会获得报应,而邪恶的人终将受到惩罚。

曹操作为小说中的主要反面人物,他以奸计连连,欺压百姓,最终也以失败告终。

在小说的结尾,曹操的后代陷入了争斗和灭亡的境地。

这种天道循环报应的规律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文明走向兴盛或衰落的必然性。

正义终究能够战胜邪恶,天道安排不爽。

在我个人看来,历史的无常和天道循环报应的观念让我深思不已。

从历史中我们能够看到个人的力量与命运的摆布。

再看整个国家的命运,无不是让我们感触良多。

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遭遇类似,我们也常常能在生活中目睹人们的兴衰。

即使是拥有才华和智慧的人,也会遇到失败和厄运。

而那些虽然坏事做尽,却屡屡不遭报应的人,终将在某一刻遭到报应。

这种天道循环报应的观念给了人们信心,相信正义最终能够战胜邪恶,邪恶终将会受到惩罚。

然而,历史中的无常和报应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历史的演进是由众多复杂因素交织而成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努力和命运的作用。

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层面的因素都在影响着历史的走向。

历史的无常和报应只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天道循环报应来解释历史,而应该更加综合地思考历史的发展规律。

天命与人力:《三国演义》中的宿命观探讨

天命与人力:《三国演义》中的宿命观探讨

政治斗争中的人心与策略
政治斗争中的人心:通过政治手段和谋略来争取人心,是《三国演义》中展现人力作用的重要方面。
政治斗争中的策略:在《三国演义》中,各种政治斗争的策略层出不穷,如连环计、空城计等,展现了人 力的智慧和力量。
政治斗争中的人心与策略的结合:在政治斗争中,通过人心和策略的结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 一步突显人力的作用。
象征手法:通过象征性的事 物或符号来表现宿命观念
对比手法:通过对不同人物 命运的对比,突出宿命观念
在作品中的影响
叙述手法:通过叙述者的语 言和视角,让读者感受到宿
命观念的存在和影响
宿命观的叙事结构
线性叙事:按照时间顺序,展现宿命的发展和影响 倒叙:通过回忆、闪回等方式,揭示宿命的根源和影响 插叙:在主线叙事中穿插其他相关事件,丰富宿命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多线索叙事:通过多个人物、多个角度来展现宿命的交织和影响
宿命观在《三国 演义》中的体现: 英雄人物的命运 与历史进程的交 织
命运共同体的概 念:不同势力间 的相互依存和影 响
宿命观对人物关 系的影响:英雄 人物在命运面前 的无奈与抗争
宿命观对历史进 程的影响:历史 进程中的必然与 偶然因素的相互 作用
宿命观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宿命观在《三国演义》中的体现:探讨命运、天命与个人努力的关系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正确看待命运与个人努力,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宿命观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融合:在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 和人类的命运 宿命观在当代的意义:引导人们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得失与成败,珍惜当下, 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05
宿命观在《三国演义》中的艺术表 现
宿命观的文学手法
隐喻手法:将宿命观念与现 实生活进行类比,使读者更 加深刻地理解宿命观念

三国演义中的诗词体现的人物性格与命运

三国演义中的诗词体现的人物性格与命运

三国演义中的诗词体现的人物性格与命运引言《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四大名著之一。

小说以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战争为背景,以刘备、曹操、孙权等多个英雄人物为主线,详细描绘了这个历史时期的人物形象和命运起伏。

在《三国演义》中,诗词被广泛运用,不仅仅是作为文学元素,更是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一种体现。

本文将通过分析《三国演义》中的诗词,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关系。

1. 诗词的背景和意义在《三国演义》中,诗词的运用无处不在。

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一种凝练精彩的语言形式,经常被用来传达情感、表达思想、展示个人才华等。

在古代社会,诗词更是一种重要的社交工具,通过诗词创作,可以彰显个人气质和修养,展示自己的才情。

在《三国演义》中,诗词不仅仅是文学成分,更是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一种象征与体现。

通过人物的诗词表达,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状态以及命运的走向。

2. 刘备与孤独的命运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角色之一,他是一个具有高度仁义之心的人物。

在小说中,刘备的性格和命运都被精确地体现在他的诗词中。

H2 2.1 《白马篇》中的困境与追求《白马篇》是刘备在《三国演义》中的代表性诗篇之一,它生动地表达了刘备在逆境中追求自己理想的决心和勇气。

诗中写道:“白马东来意,青旗洒落梅。

身当恶矢石,心系瓜果机。

”这里的白马指代了刘备自立军阀之时,他信心满满,准备面对艰难困境;青旗洒落梅则意味着他在逆境中的孤独和苦闷;而身当恶矢石,心系瓜果机则体现了他决心舍生忘死,坚守自己的理想。

H2 2.2 《将进酒》中的豪气与失落另一首亦大家所熟知的诗是刘备的《将进酒》。

这首诗描绘了刘备在成功之后的豪情壮志,他展示了自己有志英才的一面。

诗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刘备的豪情壮志以及对生命短暂的思考。

2024名著《三国演义》读书心得和体会

2024名著《三国演义》读书心得和体会

2024名著《三国演义》读书心得和体会《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历史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这本书以三国时期的乱世为背景,描绘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国势力之间的斗争,同时也展现了许多英雄豪杰的形象和故事。

在我阅读《三国演义》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其中的热血激情和智勇之美,也对人性的复杂性和历史的变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我被《三国演义》中丰富的人物形象所吸引。

书中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他们各具特色、性格各异。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刘备、关羽和张飞三兄弟。

刘备为人仁慈、谦虚,他深知自己的才华不如曹操,但仍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

关羽则忠诚勇敢,他的义气和对兄弟的深情让人动容。

张飞则傲气凌人,虽然脾气火爆,但他在战场上的勇猛让人赞叹不已。

这些人物形象生动而有深度,展现出了人性的多样性,使小说更加丰富和有趣。

其次,书中的战争描写让我感受到了智勇双全的英雄气概。

《三国演义》被誉为智斗智,勇斗勇的巅峰之作,书中曹刘孙三方的智谋和谋略在战争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其中最明显的是诸葛亮的智勇双全,他以绝世的智慧和过人的谋略制定了许多惊人的计策,使刘备能够在乱世中站稳脚跟。

同时,刘备、关羽和张飞等人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也令人赞叹不已。

他们用自己的勇气和力量,与强敌周旋,为了自己的理想和责任,义无反顾地投身战斗。

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既是战争的英雄,也是人性的光辉。

然而,《三国演义》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世事的变幻。

在书中,人物之间的忠诚和背叛、仁义和权谋交织在一起,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例如,曹操虽然有着非凡的才智和统治能力,但为了自己的欲望,他不择手段地追求权力,甚至不惜对待自己的亲人和老朋友。

而刘备则宽厚仁慈,但有时也会因念及义理而放过了应该杀死的敌人,导致后患。

这些种种因素使得每一个人物角色的命运都充满了曲折和变数,也使得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此外,《三国演义》中的困境和挣扎也引发了我对历史的思考。

《三国演义》天命与人事观照下的悲剧和颂诗

《三国演义》天命与人事观照下的悲剧和颂诗

《三国演义》天命与⼈事观照下的悲剧和颂诗《三国演义》:天命与⼈事观照下的悲剧和颂诗摘要:本⽂依据《三国演义》⽂本,参考学界先辈的相关论述,着⼒从天命与⼈事的⽭盾冲突中考察我们民族的这部杰出的历史⼩说,挖掘其隐藏在政治权谋、军事策略等表象背后的深切的悲剧内涵和颂诗意义。

关键词:天命;⼈事;悲剧;颂诗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学界有拥刘反曹说、⼈才说、悲剧说、乱世英雄颂歌说、天命说等⼗五种观点。

笔者则认为,《三国演义》既是⼀幕理想幻灭的⼈间悲剧,也是⼀曲意⽓扬厉的英雄颂诗,⽽这看似背道⽽驰的“悲”与“颂”正是在天命和⼈事的观照下集中展现的。

《三国演义》的悲剧性在于天命与⼈事的激烈⽭盾的结果:⼈在操纵⼀切、不可逆转的天数⾯前的渺⼩、软弱。

这⼀点在作品最后引⽤的古风中有着明显的流露:“纷纷世事⽆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魏、蜀、吴三国其实都是失败者,相对弱⼩的蜀汉、孙吴固然破灭,强⼤的曹魏也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

《三国演义》中最为深切感愤的悲剧在于诸葛亮北伐事业的失败。

诸葛亮是⼩说中作者倾注了极⼤的笔⼒、寄托了深刻的思想情感与理想追求的⼈物形象,⽽北伐事业则代表着复兴汉室的正义努⼒。

⼩说中的诸葛亮不是⼀个简单的个⼈,也不是历史上蜀汉贤相的民间化、通俗化,他代表的是斡旋天地、补缀乾坤的⼈事之极致。

如果说刘备关⽻⾝上都存在着⾜以致其败亡的性格缺陷,那么⼩说中的诸葛亮则近乎完⼈,在作者的理想上、在⼤众的⼼⽬中,这样的⼈物是应该⽽且必然能够完成⾃⼰的事业、实现“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图⼤志的。

然⽽现实却与之正相反对,他的事业固然有过多次的辉煌,甚⾄是接近成功的境地,然⽽最终还是失败的结局,这也就给六出祁⼭的故事情节打上了浓厚的悲剧⾊彩。

⼀出祁⼭时,“戎阵整齐,赏罚肃⽽号令明,南安、天⽔、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进展迅速,然⽽终因误⽤马谡、丢失街亭,不得不⽆功⽽返。

⼩说第⼀百回“汉兵劫寨破曹真,武侯⽃阵辱仲达”中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开始取得重⼤胜利,但是后主却听信谗⾔下诏班师,他再⼀次在遗憾中退兵。

浅论《三国演义》的悲剧性

浅论《三国演义》的悲剧性

浅论《三国演义》的悲剧性——以蜀汉主要人物为例作者:冯盼指导老师:周全田摘要:《三国演义》中蜀汉集团的代表人物诸葛亮、刘备、关羽,各自演绎出人生的命运悲剧。

追溯其悲剧之因,既有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也有人物自身的性格缺陷和弱点。

这些人物的悲剧,又使整部作品笼罩着浓重的悲剧气氛。

关键词:三国演义;悲剧;诸葛亮;刘备;关羽《三国演义》一度被称为“我们民族的雄伟的历史悲剧”[1]。

所谓悲剧,即将美好的事物毁坏了给人看。

正如黑格尔所说,悲剧人物的灾祸如果要引起同情,他就必须本身具有丰富的内容意蕴和美好品质,……只有真实的内容意蕴才能打动高尚心灵的深处。

如果说整部《三国演义》是一场历史沧桑的大悲剧,那么它则是由一个个英雄人物的悲剧人生贯穿而成的。

在小说描写的将近百年的历史中,有多少志士谋臣为他们的理想,为他们所信奉的忠义而不辞辛苦,四处劳顿,甚至不惜生命。

尤其是以刘备为首的蜀汉集团的英雄们更是抛头颅、洒热血,为实现他们的政治理想而奉献了自己一生的心血,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然而,由于他们自身的性格弱点和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致使他们所做的只是徒劳的奋斗和无谓的牺牲,而这些个人悲剧又进一步导致了蜀汉集团一步步走向灭亡的深渊。

而也正是由于这些悲剧人物的悲剧体验和人生实践,才使得整部小说充满着情感的冲动与理智的压抑,悲剧情绪显得异常真实而复杂。

一、一代军师的悲剧命运(一)传统的愚忠观念造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在诸多原因之中,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愚忠观念对诸葛亮思维与行动的强大约束力,似乎应当是最根本的原因。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认为,中国古代的儒生大都非常重视以人伦关系为基础的道德,而君臣关系又是所有人伦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所以,诸葛亮要具备的最基本的美德就是对君主的无限忠诚。

这种忠诚在诸葛亮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时,刘备的力量很弱小,几乎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简直是一穷二白。

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而才智过人的诸葛亮绝对不可能不懂得这个道理,可是,他为什么还要誓死追随刘备呢?我们认为,一是诸葛亮为报“三顾茅庐”之情,二是看中了刘备汉室宗亲的血统。

三国演义——一部历史的悲剧

三国演义——一部历史的悲剧

三国演义——一部历史的悲剧三国演义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刘备的仁厚爱民、曹操的奸诈狡猾、诸葛亮的智慧超人、关云长的忠义勇武。

在这部小说中罗贯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这几个人物的形象。

然而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它的整体构思是寄托了明代士人的一些政治理想的。

但凡小说,总是有一个基本的调子,或者是喜剧、或者是悲剧、或者是悲喜剧、或者是正剧、或者黑色幽默、或者调侃讽刺。

这部三国演义,在我看来是一部关于历史的悲剧。

为什么是悲剧?大概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一、仁者的失败和奸雄的篡国是悲剧的主导因素。

无论是民间创作三国演义基本故事的老百姓,还是文学提炼后创作出文本三国演义的士大夫阶层的代表的罗贯中,在他们的内心,都存在着一个对小说人物进行道德选择的基本观念,那就是正统观念和仁的观念。

老百姓希望作为帝国元首的是正宗的皇室,是代表正统的刘备,更希望那是仁厚爱民的人君,这样老白姓的未来就有了希望,生活就有了保障,公理就能得到伸张;士大夫们希望国家能被仁君所领导,就像刘备那样,既流着宗室的血液,又能够重用有才有德的贤臣,能够施仁政,进而自己能够在这样的一位帝王身边实现自身的政治理想。

然而,三国演义的仁者58岁死于战败的悔恨和窝囊之中,这不能不说是百姓之损失、士大夫之损失。

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奸雄代表的曹操的篡国谋权的一定程度上的得逞。

我们姑且不谈曹操表现出来的积极的方面和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的历史真实性,仅就这部文学作品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情感取向来说,毫无疑问,老百姓和士大夫都要因此而失望、都要因此而悲伤。

这种悲伤贯穿了整部小说的主体部分,成为悲剧因素的主导。

二、士大夫阶层的政治理想成为泡影是悲剧的主要因素。

罗贯中是士大夫阶层的代表,他的小说必然要带有他这个阶层的主流意识的烙印。

这个阶层在古代是以服务帝王家、建功立业作为自身的政治抱负和理想的,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身上,倾注了历代士大夫阶层的感情和期望,于是诸葛亮就被神化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神机妙算、运筹帷幄、清正廉明、治国有方的智慧的化身,可是就是这样的士大夫阶层的最为杰出的代表,而他又遇到了那位仁君刘备,最终却没有撼动奸雄当道的魏,最后落得个身死国亡的悲惨下场,这怎能不说是一场莫大的悲剧?无所不能结果却变成了一无所能,企不令天下士人悲叹?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代表其智慧的宣言,但是这篇宣言却存在着重大的缺陷,正是这个缺陷导致了蜀汉最后的崩盘,那就是在这篇宣言中诸葛亮忽视了三个重大的问题,一是人口和经济问题,刘备的用武之地荆襄九郡和益州、汉中地区的人口,在三国时代远远低于曹魏,人口少兵源就少、可持续利用的兵源就更少;这些地区的农业经济由于开发较晚,还远比不上曹魏控制的中原地区,经济上不去,财力和粮草就成问题。

《三国演义》悲剧论

《三国演义》悲剧论
三国演义悲剧论 8
曹操:集众恶一身的奸臣暴君:
残暴、权谋、奸诈、阴险、虚伪
称中风诬其叔;杀伯奢全家“宁可我负天下人”; 为报父仇“杀戮人民,发掘坟墓”; 借粮官头当替罪羊;割发代首;许田射鹿僣越; 杀董承诛董妃,戮伏完杀皇后,诛连200余口; 异己公卿崔琰、黄奎、耿纪、韦晃满门抄斩; 忌杀才士孔融、杨休,太医吉平、华佗; 反对他称魏王的谋士荀彧、荀攸,也借口杀之; 制造“梦中杀人”诡词而杀了自己的近身侍卫; “苟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篡逆野心溢于言表; 遗命设72疑冢,怕后人掘墓。
三国演义悲剧论 23
大师中相反的论点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伟大人物的死亡, 常常不是由于他的罪过,” 别林斯基也说:“悲剧中笼罩着劫 运,……冲突是什么呢?是命运对献给 它的牺牲品的无条件要求”
三国演义悲剧论
24
1、诸葛亮是否有过失呢?
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不听魏延子午谷进军建议; 重用马谡缺乏知人之明……
三国演义悲剧论
16
结论
其崇高与悲壮,使我们在道德正义上谴 责他的同时,也深感他那超人毅力和巨 大力量的白白浪费,从而激起审美意志 的恐惧与震撼。
三国演义悲剧论
17
三、命运悲剧:
命运悲剧是难逃不可知的命运,似乎天 意注定要失败毁灭。黑格尔虽然反对 “命运悲剧”说法,但它由“绝对理念” 演绎出来的“永恒正义”,被莎士比亚 研究专家布拉德雷教授称之为“命运观 念的合理化”,亦即规律性的“道德秩 序”。
三国演义悲剧论 4
3、在儒学异化衰微期“仁政王 道”不合时宜,注定是悲剧。
先秦儒学并未独尊,只是诸子百家中一家; 董仲舒倡“三纲”,汉武帝才“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但好景不长,东汉谶纬神学和 章句繁琐之风泛滥,儒学便日益破碎、异化, 佛道渐兴,思想多元,故儒学异化、衰微。 三国时何晏、王弼以老庄注儒经,嵇康阮籍 “非汤武而薄周孔”可见世风与儒学背道而 驰。 而刘备在此儒学异化衰微期举起“王道仁政” 旗帜,自然无法顺应历史潮流。

论《三国演义》的悲剧色彩——浅析《三国演义》的人物

论《三国演义》的悲剧色彩——浅析《三国演义》的人物

论《三国演义》的悲剧色彩——浅析《三国演义》的人物“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的历史小说,作者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杭州人,祖籍太原,生卒年不祥。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约定为1330-1400年,其时正处于元末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都很尖锐的动乱的时期,罗贯中一生奔走,有政治报复和军事才能,但“与人寡合”。

曾参加过反元起义,相传他写了许多著作,但他用力最大,影响最广,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要数《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的总体思想是拥刘反曹,其实质是尊崇仁德,贬乏残暴,尊崇忠义,贬斥奸诈。

小说有意识的将刘备的宽仁和曹操的残忍作对比,褒刘贬曹的倾向十分明显,因此其情节线索和人物塑造大都以蜀汉为中心,“忠不顾死,义不负心”是小说的重要思想体系,其着力刻画的人物如:诸葛亮、关羽、张飞等,都集中体现了他们忠于蜀汉的思想。

小说的结构宏伟,将三国时期近百年来头绪纷繁的政治、军事斗争和各种错综复杂的事件,众多的人物关系形象地反映在一个一个场面中,情节结构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充分反映作者突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高超的艺术才能。

作者对战争的描写,活而不乱,环环紧扣,时松时紧,引人入胜。

既写出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又展示了明争暗斗的曲折隐情,也突出了人物战争中的智能、作为、个性、性格,实现了历史的真实性和艺术真实性的高度统一。

小说真实地再现了历史,同时也演绎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时古代君臣悲剧的历史,小说从不同的程度展示了不同人物的悲惨历程:一、王室之悲(一)东汉的最后两个皇帝少帝和献帝,由于先后有十常侍、董卓、曹操的篡权,被剥夺了皇帝的权利,没有人生自由,献帝是相信刘备刘皇叔的,他把兴复汉室重任交给了刘备,但我看刘备是想当皇帝的,你看他先前的两个儿子:一曰封,一曰禅,分明是取封禅之意,还能说他不想称帝吗?我想,既使刘备兴复了汉室,献帝刘协也逃不脱悲惨的命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浅谈《三国演义》天命与人事观照下的悲剧和颂诗
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学界有拥刘反曹说、人才说、悲剧说、乱世英雄颂歌说、天命说等十五种观点。

笔者则认为,《三国演义》既是一幕理想幻灭的人间悲剧,也是一曲意气扬厉的英雄颂诗,而这看似背道而驰的“悲”与“颂”正是在天命和人事的观照下集中展现的。

《三国演义》的悲剧性在于天命与人事的激烈矛盾的结果:人在操纵一切、不可逆转的天数面前的渺小、软弱。

这一点在作品最后引用的古风中有着明显的流露:“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魏、蜀、吴三国其实都是失败者,相对弱小的蜀汉、孙吴固然破灭,强大的曹魏也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

《三国演义》中最为深切感愤的悲剧在于诸葛亮北伐事业的失败。

诸葛亮是小说中作者倾注了极大的笔力、寄托了深刻的思想情感与理想追求的人物形象,而北伐事业则代表着复兴汉室的正义努力。

小说中的诸葛亮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也不是历史上蜀汉贤相的民间化、通俗化,他代表的是斡旋天地、补缀乾坤的人事之极致。

如果说刘备关羽身上都存在着足以致其败亡的性格缺陷,那么小说中的诸葛亮则近乎完人,在作者的理想上、在大众的心目中,这样的人物是应该而且必然能够完成自己的事业、实现“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图大志的。

然而现实却与之正相反对,他的事业固然有过多次的辉煌,甚至是接近成功的境地,然而最终还是失败的结局,这也就给六出祁山的故事情节打上了浓厚的悲剧色彩。

一出祁山时,“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进展迅速,然而终因误用马谡、丢失街亭,不得不无功而返。

小说第一百回“汉兵劫寨破曹真,武侯斗阵辱仲达”中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开始取得重大胜利,但是后主却听信谗言下诏班师,他再一次在遗憾中退兵。

最富于戏剧性和象征意味的是第一百零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中诸葛亮本已将司马懿诱入葫芦谷却突因“天降大雨,火不能着”而让这个最大的对手死里逃生,他只得慨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不可强也!”这里作者借孔明之口表达了对冥冥中主宰一切的天命的无奈心理。

接下来“陨大星汉丞相归天”中秋风五丈原一节更是将这幕悲剧推向了高潮。

“姜维入帐,直至孔明榻前问安。

孔明曰:‘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死。

’”“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
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敌矣!悠悠苍天,曷此其及!”作品在这里反复提到天命的观念不是偶然的,它突出了一个基本的叙事模式:“人事”(以诸葛亮为代表)向“天命”(汉室将亡的历史趋势)发起强烈的挑战最终遭到了毁灭(北伐事业的彻底失败、蜀汉集团的最终覆亡)。

然而《三国演义》又不是简单地宣扬天命观念、鼓吹安时处顺,它的确显示了人事与天命斗争的失败、人在不可抗拒的命运面前的脆弱,但整个作品给人带来的阅读享受却不是消沉失落,而恰恰是充满力量的。

毛宗岗在对作品进行加工润色时将杨慎的《临江仙》移诸卷首,这其实是弱化了小说的思想内涵,这首词集中表达的是一种“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对历史及现实的空洞、虚无的感受,而罗贯中及其作品传达的是一种强烈用世之心、为政之志,是对历史、现实的深切关怀。

在这个意义上,《三国演义》又是一部仁人志士的颂诗,因为作品真正指向的是人事对天命的反抗斗争,体现了人的力量与价值。

小说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中记载刘备途遇崔州平的谈话,崔州平宣扬“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刘备则答称“备身为汉胄,合当匡扶汉室,何敢委之数与命”。

第九十一回“祭泸水汉相班师伐中原武侯上表”中面对谯周“臣夜观天象,北方旺气正盛,星曜备明,未可图也”“丞相深明天文,何故强为”的反对意见时,诸葛亮坚称“天道变易不常,岂可拘执”,这已经是对天命的否定了。

三国时代的英雄们不仅以言辞怀疑乃至否定天命,更以实际行动来张扬作为天命对立面出现的人事,他们一个个地竭尽全力与天命搏斗,构成了小说中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情节篇章。

正如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陈述的那样:“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曹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背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凡事如是,难可逆料。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这段话虽然是诸葛亮个人的认识,却完全可以用以概括《三国演义》中一切仁人志士的精神信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