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资质共享老项目的账务调整及新项目的风险管控(二)
浅议建筑施工企业财务共享模式下的成本核算与管理
浅议建筑施工企业财务共享模式下的成本核算与管理1. 引言1.1 研究背景建筑施工企业是一个重要的行业,其财务管理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下,各部门独立运作,导致信息孤岛和资源浪费。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建筑施工企业开始尝试财务共享模式,通过整合各部门的财务数据,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成本的有效控制。
研究背景中,我们需要了解建筑施工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传统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需要更灵活、高效的方式来进行财务管理。
研究建筑施工企业财务共享模式下的成本核算与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建筑施工企业财务共享模式下的成本核算与管理,旨在通过对这一新模式的研究分析,深入探讨成本核算方法和成本管理方法的运用,以及财务共享对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影响。
通过对应用案例的分析研究,进一步探讨财务共享模式下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具体实践情况,从而总结出成本核算与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建议与展望,为建筑施工企业在财务共享模式下的成本核算与管理提供有效参考和指导。
通过本研究的探讨,旨在为建筑施工企业在财务共享模式下的财务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企业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3 研究意义建筑施工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财务核算与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润水平和竞争力。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规模扩张的挑战,如何实现成本核算与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建筑施工企业财务共享模式下的成本核算与管理,重点分析财务共享对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与展望。
通过研究成本核算与管理的重要性,探讨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合理应用,可以为建筑施工企业提供实用的经验和方法,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良性循环。
浅谈施工企业财务共享模式下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浅谈施工企业财务共享模式下的风险及应对措施作者:夏军平来源:《财讯》2019年第02期摘要:在财政部鼓励大型企业建立局财务共享中心的号召下,各大企业纷纷建立了财务共享中心。
但随着财务共享对传统会计核算模式带来的变革,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企业如何采取措施规避或降低风险,使得财务共享中心高效运转,把共享中心打造成为企业的数据中心,为且经营决策提供支持,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这是企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财务共享;风险;应对措施一、施工企业特点及财务共享模式施工企业具有管理层级多,基层财务机构分散,业务规范性差,银行账户多,企业制度执行难的特点。
财务共享模式有效的解决了传统施工企业存在的制度执行不统一,计核算不规范,会计信息质量查的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业务与财务分离、财务人员职责转换难以及流程变更风险二、施工企业财务共享模式下的风险(1)业务流程的适应性风险统一的业务流程是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的基础之一。
通过统一的业务流程,将经济活动的内容、步骤、方式和职责进行了明确界定,确保多部门、个人协同下,高效率的处理业务,输出报账资料,最后通过统一的财务共享网上报账平台发起报账。
流程的新增和适应性优化涉及到多部门协同,因此标准化的业务流程一旦形成,无论是流程新增还是流程修订,均比较困难。
加之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新的业务操作模式、融资模式不断涌现,我们不能提前预知业务模式,因此给财务共享中心的运行造成了一定的挑战。
已经确定业务流程在运行过程中是否简单、可控,符合企业管理实际,与业务管理需求相适应,会否造成业务人员工作量的增加,这是是关系到财务共享中心成败的核心问题。
业务流程越冗长、复杂,越容易造成业务部门的负担,最终演变成业务适应财务,而不是财务为业务服务,偏离了建立共享中心的目的。
(2)制度统一带来的管理灵活性丧事的风险部分企业在建立共享中心之后,在集团内各级分子公司、事业部建立了统一的制度,包括业务管理制度、职工薪酬、费用报销等各方面,虽然为财务共享中心的初期运营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方便了财务共享中心对业务进行审核,但未能考虑集团内部各分子公司地域不同带来的收入、人文环境差异,或主营业务不.致导致的行业经营效益差异,集团下级单位企业丧事了一定的经营自主权,给企业发展套上了枷锁。
施工项目管理中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施工项目管理中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建筑业也越来越繁荣。
然而,建筑施工作为一项巨大的系统工作,其投资规模、招标数量日益增长,面临着财务风险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施工项目管理中存在的财务风险以及防范措施。
施工项目面临的财务风险1. 造价估算风险所有施工项目都需要先进行造价估算,以便于招标和合同签订。
然而,由于施工项目中的材料价格、人工成本、设备租赁等都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误差不可避免,造价估算存在风险。
2. 资金回收风险完成施工项目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对于建筑公司来说,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及时回收资金是保证项目正常推行的基础,资金回收风险是施工项目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3. 拖欠款项风险在施工项目中,由于各种原因,业主或合作方可能存在拖欠款项的情况,这会给建筑公司带来不必要的财务压力。
4. 施工图纸规划错误风险施工图纸规划的错误可能导致分阶段付款计划的变更,从而增加建筑公司的财务风险。
5. 风险评估不足风险建筑公司在施工项目前,必须对项目的各项风险做出评估,风险评估不足可能导致建筑公司无法有效应对施工项目中的风险。
防范措施1. 规范化管理建筑公司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环境保护管理、人员管理等制度,制度执行严格规范,规范化管理会使得财务风险维度的大幅度降低。
2. 整合资源建筑公司需要做好合作伙伴的管理,整合项目和人才资源,将建筑业的跨领域和跨国际机会落入囊中,从而使得施工项目获得最好的发挥和回报。
3. 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建筑公司需要对施工项目进行精细的预算管理,建立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的财务意识,避免人员之间的财务纷争,从而防范内部财务风险。
4. 情况分析与预测建筑公司应当加强风险预警能力,对施工项目中发生的各种意外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做好预案和应急措施,合理预计资金需要,并进行充分准备,防范预算风险。
5. 提高专业技能提高队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加强内部培训和外部学习,以便于合理应对施工项目中突发的财务风险,使得建筑公司最大化取得施工项目的回报。
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及审计对策解析
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及审计对策解析一、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风险1.市场风险建筑施工企业面临多种市场风险,例如市场需求变化、建筑材料价格波动、人工成本上升等。
这些风险可能导致企业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成本超支,从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2.财务造假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周期长、现金流量多且不稳定,一些企业可能出现财务造假行为,以掩盖实际的经营状况。
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将给企业的信誉和财务状况带来严重影响。
3.资金链风险建筑施工企业大多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于项目投入,资金链断裂可能导致项目无法按时完工,进而影响企业的声誉和经营状况。
4.税务风险建筑施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面对复杂的税务政策,一旦涉及不当的税务筹划或处理不规范,可能会受到税务部门的处罚,导致经济损失。
5.企业治理风险建筑施工企业在管理层、股东结构、内部控制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治理风险,这可能导致企业内部出现管理混乱、内部控制不力、腐败问题等。
二、审计对策解析1.风险管理制度建筑施工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包括市场风险管理、资金风险管理、税务风险管理等,明确风险的划分和责任,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并加强对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和监督。
2.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防范财务风险的关键,建筑施工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预算控制、成本控制、现金流控制等,加强对财务流程的管控,有效防范风险的发生。
3.财务信息披露建筑施工企业应加强对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防止出现财务造假行为。
建筑施工企业还应及时向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披露相关财务信息,提高企业的透明度和信誉度。
4.审计监管建筑施工企业应加强对财务审计的监管,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问题,提高企业的自律性和规范性。
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委托独立的审计机构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审计,发现潜在的风险,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5.培训教育建筑施工企业应加强员工的财务管理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增强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
建筑工程的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措施分析
建筑工程的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措施分析一、财务风险管理建筑工程项目存在着一定的财务风险,如成本风险、资金风险、汇率风险等。
为了有效管理和控制这些风险,需要采取相应的财务风险管理措施。
1. 成本风险管理:建筑工程项目中,成本往往是一个较大的风险源。
为了管理和控制成本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在项目启动前制定详细的预算计划,对项目各个方面的成本进行合理的估算和预测,并在后续过程中不断跟踪和调整预算计划。
- 引入风险管理的机制,即建立一个专门的风险管理团队,负责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风险带来的成本影响。
- 建立严格的资金预算和监控体制,及时了解项目的现金流动状况,确保项目的资金需求得到满足。
- 多元化融资渠道,以减少项目资金来源单一性对项目运营的风险。
可以通过银行贷款、股权融资等多种方式进行融资。
- 建立外汇风险管理机制,定期进行外汇风险评估和管理。
可以采取货币套期保值等方式进行风险对冲。
- 多元化采购渠道,减少对外汇汇率的依赖性。
可以在采购材料和设备时,寻找具备稳定汇率的供应商进行合作。
二、财务风险控制措施除了财务风险管理措施,还需要在实际的项目运营过程中采取相应的财务风险控制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和影响。
1. 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建筑工程项目中,成本控制至关重要。
需要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及时掌握项目的成本动态,及时发现并解决成本控制方面的问题。
2. 加强项目现金流管理:项目现金流状况直接关系到项目的运营和发展。
需要加强项目现金流的管理,确保项目的资金需求得到满足,避免资金短缺对项目运营的影响。
4. 定期进行财务报告和分析:定期进行财务报告和分析是及时了解项目财务状况和风险的重要手段。
需要建立健全的财务报告制度,定期对项目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
建筑工程的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是确保项目健康运营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采取合理的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和影响,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财税实务建筑企业资质共享老项目的账务调整技巧及新项目的财税风险管控
【tips】本文由梁志飞老师精心收编整理,同学们学习财税会计定要踏踏实实把基本功练好!财税实务建筑企业资质共享老项目的账务调整技巧
及新项目的财税风险管控
建筑领域里所谓的资质共享是指母公司中标的工程,子公司或孙公司进行施工,或者子公司中标的工程,其孙公司进行施工的一种经济现象。
2016年5月1日之后,建筑企业实施营改增后,建筑企业普遍存在的资质共享问题的老项目,应如何进行账务调整?资质共享的新项目应如何进行税务处理才没有税收风险?这是建筑企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主要分析2016年4月30日资质共享老项目,在2016年5月1日之后继续施工的账务调整,2016年5月1日之后签订的资质共享新项目的税收风险控制措施。
(一)建筑企业资质共享老项目的账务调整
1、建筑企业资质共享老项目营改增前的账务处理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2016年4月30日之前,建筑企业母公司中标,子公司施工的项目,在会计核算上都是以子公司作为会计核算主体。
也就是说`,母公司只作为项目招投标之用,子公司借有母公司的资质进行招投标,建筑总包合同是母公司与发包方或业主签订的,工程施工主体是子公司。
由于子公司是独立的法人单位,必须要在子公司注册地进行独立纳税,所以,子公司在财务上必须独立核算。
基于以上管理上的要求,建筑企业资质共享的老项目,在2016年4月30日之前,子公司负责项目的施工、管理的全过程,在财务核算上,就出现了整个项目所发生的成本发票的抬头是子公司的名字,而收入票(开给发包方的建筑业发票)上抬头的名字是母公司的名字(因为资质共享项目是总公司。
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及审计对策分析
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及审计对策分析1.资金管理风险建筑施工企业通常需要大量的资金来开展业务活动,包括支付材料、工人工资、机械设备采购等方面的成本。
资金周转速度慢、回款周期长是建筑施工企业常见的特点之一,这就导致了企业资金的紧张和流动性风险。
一旦遇到资金周转不畅或者项目收款延迟的情况,企业可能面临支付不上工程款、工程停滞、信用受损等问题。
2.成本控制风险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控制好项目的成本,包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设备成本等。
如果在成本控制上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项目盈利下降甚至亏损。
成本控制不力还会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导致项目无法按时按质完成,进而影响企业的声誉和信誉。
3.项目风险管理风险建筑施工项目通常较为复杂,涉及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合同履约等多方面的风险。
如果在项目风险管理不到位,容易引发工程质量问题、施工事故、合同纠纷等,并最终导致企业承担重大的经济赔偿责任。
4.资金占用和投资风险建筑施工企业通常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项目中,资金占用和投资风险是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另一个风险。
如果项目投资失败或者资金占用过多,将对企业的资金流动性和盈利能力造成严重影响。
1.加强内部控制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资金使用流程和监督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流动性。
建立严格的项目成本管理制度,加强对成本的监控和分析,确保项目成本的合理性和可控性。
2.风险预警机制建筑施工企业应建立起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及时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和风险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建立财务指标分析体系,及时分析企业的财务数据,及时发现财务风险。
3.加强项目风险管理建筑施工企业应加强对项目风险的管理,包括严格执行项目管理规范,加强对关键环节的管控,建立风险清单,对各类风险逐一进行评估和控制,并严格执行风险应对预案,避免因项目风险导致的财务风险。
4.合理资金投资和融资结构建筑施工企业应合理规划资金投资和融资结构,降低企业的资金占用和投资风险。
建筑工程的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措施分析
建筑工程的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措施分析财务风险是指建筑工程在财务方面面临的潜在损失的可能性,可能涉及到资金不足、成本超支、资金流失等问题。
建筑工程需要制定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措施,以确保项目的财务管理能够有效稳定地进行。
一、风险管理1. 风险识别与评估:在建筑项目开始之前,应对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与评估。
通过分析项目的特点、预算与成本、财务状况等因素,确定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并对其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
2. 风险规避与减轻:一旦识别出潜在的财务风险,建筑工程需要通过制定相关策略来规避或减轻这些风险。
如通过合理的准备金计划、优化采购流程、选择稳定的供应商等方式来降低成本风险。
3. 风险转移:某些财务风险可以通过与其他方进行合同约定、购买保险等方式将风险转移给他方,以减轻自身的负担。
与保险公司签订施工工期延误险、工程质量责任险等保险合同,将部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
4. 风险监控与控制:在建筑项目进行中,需要进行风险的实时监控与控制,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应对潜在的财务风险。
通过建立有效的财务指标体系、监控资金流动状况、严格控制成本等方式,确保项目的财务管理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二、控制措施1. 严格预算管控:建筑工程需要在项目开始之前制定详细的预算,并通过实施严格的预算管控措施,确保项目在成本预算内进行。
也需要及时调整预算,适应项目变化而带来的风险。
2. 严格供应商管理:选择稳定可靠的供应商合作,确保原材料的供应稳定性。
并与供应商签订合同,明确交付时间、质量要求以及付款方式等,防止供应商对项目造成风险。
3. 成本控制与核算: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及时核算项目的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之间的差异,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控制,以确保项目的财务风险得到有效管理。
4. 资金管理:建立规范的资金管理制度,加强资金的监控和使用,确保项目的资金流动状况得到有效掌控,避免资金不足或资金流失的风险。
5. 保险覆盖:建立有效的保险制度,为工程项目购买适宜的保险,包括施工工期延误险、工程质量责任险等,以减轻项目的财务风险。
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走出去”财务风险与应对
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走出去”财务风险与应对资质共享模式是指在建筑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工程时,使用合作伙伴或其他企业的资质来进行境外项目开展的一种合作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建筑企业可以通过资质共享的形式快速进入国际市场,降低进入门槛,提高竞争力,但同时也会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
本文将从财务风险的角度出发,探讨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走出去”的财务风险及应对策略。
1. 建筑企业资质失效风险在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使用合作伙伴或其他企业的资质开展境外项目,一旦合作伙伴或其他企业的资质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建筑企业无法顺利完成境外项目,造成资金的浪费和损失。
2. 项目资金风险境外项目通常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旦项目出现资金短缺或者资金管理不善,可能会导致项目无法按时完成,甚至导致项目失败,造成重大的财务损失。
3. 汇率风险境外项目涉及到不同国家的货币,汇率波动可能会对项目的盈利能力产生影响,一旦汇率变动导致项目成本增加或者收入减少,建筑企业将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
4. 政治风险境外项目还可能会面临政治不稳定、法律法规变化等政治风险,一旦发生政治风险可能会对项目造成严重影响,导致财务损失。
面对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走出去”的财务风险,建筑企业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降低风险并有效进行应对:1. 严格选择合作伙伴在选择资质共享的合作伙伴时,建筑企业需要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确保合作伙伴的资质真实有效,有能力胜任境外项目。
与合作伙伴之间签订严格的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避合作伙伴资质失效的风险。
2. 做好项目资金管理建筑企业在境外项目中需要严格控制成本,合理规划资金使用,确保项目运作的正常进行。
可以通过与当地金融机构合作,建立合理的资金池,规避资金短缺和管理不善的风险。
3. 进行汇率风险管理建筑企业可以通过远期外汇合约、货币互换等方式来进行汇率风险管理,锁定汇率,规避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
同时可以选择在当地进行结算,减少汇率风险对项目的影响。
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走出去”财务风险与应对
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走出去”财务风险与应对随着中国建筑业在国际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开始选择“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
资质共享模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选择,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共享资质,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环境,降低参与建设项目的门槛。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建筑企业也面临着财务风险。
本文将分析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并提出应对措施。
一、资质共享模式下的财务风险1.资质共享不稳定性在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与当地企业合作共享资质,但是合作关系存在不稳定性。
当地合作企业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中断合作,导致建筑企业在当地市场无法继续参与建设项目,造成投资无法回收的风险。
2.支付风险在海外建设项目中,支付风险是一大隐患。
包括当地政府或客户支付拖延、支付不足、资金转移受限等问题。
这些支付风险可能使建筑企业在海外市场无法获取应有的收益,甚至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3.市场风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环境、政策法规、经济周期等因素都会对建筑企业的财务风险产生影响。
面对不同的市场风险,建筑企业需要具备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力,以降低风险对企业财务的不利影响。
1.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建筑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对合作伙伴的风险评估、风险预警机制、风险处理方案等。
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措施,降低资质共享不稳定性带来的风险。
2.谨慎选择合作伙伴建筑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需要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了解对方的资信情况、业绩和声誉等,避免与不良合作伙伴合作,降低支付风险和市场风险。
3.优化资金管理建筑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资金管理体系,包括对海外项目资金的筹措、支付和监管等方面进行优化。
并且,建立合理的资金回笼机制,保障海外项目资金的及时回笼,降低支付风险的影响。
4.及时响应市场变化建筑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当地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战略和策略,应对市场风险。
包括积极应对政策变化、经济周期波动等因素,合理调整海外业务布局,降低市场风险带来的财务损失。
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走出去”财务风险与应对
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走出去”财务风险与应对随着中国建筑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加快,建筑企业在海外市场获得的订单和项目也逐渐增多。
这也意味着建筑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财务风险。
本文将重点探讨在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是支付风险。
在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往往需要与当地企业合作,共同承接项目。
由于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度有待建立,建筑企业在支付给合作伙伴费用时存在一定的风险。
合作伙伴可能会拖欠款项,导致建筑企业无法按时收回投入的资金,造成资金周转困难。
为了应对支付风险,建筑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建立与合作伙伴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
通过与合作伙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增加彼此的信任度,从而降低支付风险。
建立合理的合同机制。
在与合作伙伴签订合明确支付期限和支付方式,约定违约责任,提高支付的可控性。
建立预付款制度。
可以在项目启动阶段支付一定的预付款,以保证建筑企业的资金周转。
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还包括汇率风险和信用风险。
在海外市场,建筑企业与当地企业或业主的交易通常需要进行外币结算。
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货币汇率存在波动,建筑企业可能在结算过程中面临汇率损失的风险。
由于国际货币信用体系的差异,建筑企业还可能面临信用风险,即无法按时收回应收款项。
为了应对汇率风险,建筑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建立有效的汇率风险管理体系。
可以通过采用外汇衍生品等工具来对冲汇率风险,降低汇率波动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选择合适的结算方式。
建筑企业在与海外合作伙伴或业主进行交易时,可以选择使用当地货币进行结算,以减少汇率风险。
为了应对信用风险,建筑企业可以通过引入第三方担保机构或采用信用保险等方式,减少信用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走出去”还可能面临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
在海外市场,建筑企业需要适应当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但由于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建筑企业可能面临政策风险。
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走出去”财务风险与应对
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走出去”财务风险与应对在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可以通过合作或者转包的方式参与国外项目,但在“走出去”过程中也面临着财务风险。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这些财务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由于国外市场的不确定性,建筑企业在参与国外项目时可能面临订单不稳定的风险。
由于不了解当地市场状况和规模,企业可能无法准确预测项目的进展和订单的持续性,可能导致资金链紧张。
在应对这一风险时,建筑企业可以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或者与国内知名企业联合参与项目,分担风险和增加项目的稳定性。
由于国际工程涉及的资金规模较大,建筑企业可能面临融资压力。
特别是在参与大型国际项目时,建筑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来满足项目需求,但又无法完全依靠自有资金。
在面对这一风险时,建筑企业可以积极寻找合适的融资渠道,例如向银行申请贷款、吸引投资者等,确保项目资金的供应。
由于国际工程需要遵循当地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建筑企业可能面临法律风险。
如果企业在项目中违反当地法律法规,可能面临罚款或者合同终止等风险,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声誉。
在面对这一风险时,建筑企业应加强对当地法律法规的了解,建立合规运营机制,并请当地专业法律团队提供咨询和指导。
第四,由于国际工程中存在汇率风险,建筑企业可能面临汇率波动导致的经济损失。
特别是在跨国投资和贸易中,企业必须使用外币进行资金流动,汇率波动可能影响企业的收益和成本。
在应对这一风险时,建筑企业可以采取汇率风险管理工具,例如使用远期外汇合约或者购买外汇期权等,降低汇率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由于国际工程场地和当地环境条件的差异,建筑企业可能面临技术风险。
特别是在参与新兴市场项目时,企业可能面临不熟悉的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和施工方法等问题,可能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
在应对这一风险时,建筑企业应提前进行综合评估和技术论证,选择合适的技术和方法,并加强与当地企业和专业人员的合作,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在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走出去”面临的财务风险包括订单不稳定、融资压力、法律风险、汇率风险和技术风险。
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走出去”财务风险与应对
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走出去”财务风险与应对在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走出去”是当前建筑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这种模式也带来了一定的财务风险。
本文将讨论这种模式下建筑企业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之一是合同履约风险。
在海外工程项目中,建筑企业必须与国外业主签订合同并按照合同要求履约。
由于不同国家的法律与制度差异,合同履约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国外业主可能会突然改变项目要求或终止合同,导致建筑企业承担额外费用或面临经济损失。
为应对这一风险,建筑企业可以在签订合同前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并与业主协商好相应的风险分担机制,以减少合同履约风险。
汇率风险也是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的财务风险之一。
由于海外项目通常是用外币结算的,建筑企业可能面临外币兑换风险。
当本币贬值或外币升值时,建筑企业的实际收入会受到影响。
为减少汇率风险,建筑企业可以采取一些对冲措施,如购买外汇期权或使用远期合约锁定汇率。
建筑企业还可以在外币收入的管理上加强,通过多元化投资或分散外币持有风险。
资金风险也是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的一大挑战。
在海外项目中,建筑企业可能需要大量的投入资金用于项目前期费用和运营资金。
由于跨国经营的复杂性,建筑企业可能难以获得足够的融资支持。
国外项目的资金回收周期较长,建筑企业可能面临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
为应对资金风险,建筑企业可以积极与各类金融机构合作,寻求融资支持,如通过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
建筑企业还可以考虑与合作伙伴共同投资,减少自身的资金负担。
政策风险也是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需要应对的财务风险之一。
在海外经营中,建筑企业必须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
不同国家的政策环境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对建筑企业的经营活动造成不利影响。
为降低政策风险,建筑企业应加强政策研究,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并与当地合作伙伴保持良好的沟通,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政策变化。
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走出去”财务风险与应对
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走出去”财务风险与应对第一,外汇风险。
建筑企业在海外投资,往往需要进行跨境支付和货币兑换,这就带来了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可能导致财务损失,例如汇率变动造成的结算货币不确定性、投资成本上升、汇率损失等。
第二,融资风险。
建筑企业在海外投资时,需要进行融资,但融资成本可能会因为海外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而增加。
同时,海外融资还会涉及汇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等,并且海外金融市场的监管和市场环境与国内存在较大差异,法律制度、管制要求等也可能对融资造成影响。
第三,税务风险。
海外投资需要遵循不同国家的税收政策,这可能会带来制度、政策、实践方面的差异,从而导致税务风险并增加企业财务压力。
第四,政治风险。
建筑企业在海外投资时,必须考虑海外国家的政治环境、政策法规、文化背景等,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和投资,如政治动荡、战争等发生,将会使得企业的投资面临严重的风险。
为了应对这些风险,建筑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第一,规避风险。
建筑企业在选择海外投资目标时,要遵循市场基本规律,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以及政策风险分析,确保投资风险可控。
第二,适应风险。
建筑企业应该根据不同国家的政策法规、市场变化和文化差异等因素,制定相应的策略,灵活调整经营模式、市场战略等以适应风险变化。
第三,风险转移。
如外汇风险可通过外汇对冲、国内个贷等方式进行规避;融资风险可通过股权投资、债券发行等手段进行规避;税务风险可通过合理的税务筹划来规避;而政治风险则可采取产业多元化、分散投资来进行规避。
第四,加强风险管理。
通过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团队,加强对海外投资项目的监测、评估和控制,做好风险预警和风险管理,从而控制风险。
综合来看,在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必须要做好风险防范和管理工作,积极采取措施应对不同的财务风险,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海外投资战略目标。
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走出去”财务风险与应对
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走出去”财务风险与应对近年来,随着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海外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工程建设。
资质共享模式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方式。
在这种模式下,建筑企业将自身在国内取得的资质和经验与海外项目合作方进行共享,共同参与海外工程建设。
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的风险和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在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仍然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
由于参与的海外项目通常较大规模,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从事前期准备工作,例如项目调研、设计、招标等。
如果企业遇到资金链断裂或者资金周期过长,可能会导致项目进展受阻,进而面临经济损失。
海外市场的政治、经济环境与国内市场存在较大差异,企业需要对项目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市场规则等进行深入了解,以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
海外项目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以及不同国家间的潜在交流问题也可能给企业带来一定困扰。
面对这些财务风险,建筑企业可以采取一些应对措施。
企业可以通过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来避免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除了自有资金之外,企业还可以考虑引入合作伙伴、银行贷款以及发行债券等方式来筹集资金。
企业应该加强对项目所在国市场的了解,积极与当地政府、企业进行沟通和合作,以提升对项目的把控能力。
企业还应该积极建立与国际机构和专家的合作关系,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意见,降低项目风险。
企业还应该加强人员培训,提升员工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外语水平,以解决海外项目中的沟通问题。
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走出去”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但通过合理的风险防控措施,企业可以降低这些风险,并实现在海外市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这将有助于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走出去”财务风险与应对
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走出去”财务风险与应对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建筑企业“走出去”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为了更好地开拓海外市场,许多建筑企业选择采取资质共享模式,即通过合作、合资或者委托等方式,利用国外企业的资质来满足当地法规要求,从而实现本土化运营。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建筑企业也面临着诸多的财务风险,如汇率风险、政治风险、信用风险等。
本文将就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汇率风险建筑企业“走出去”后,通常需要使用当地货币进行交易和结算。
由于国际汇率波动较大,建筑企业面临着汇率风险。
汇率波动可能导致企业的成本增加或者收入减少,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为了有效应对汇率风险,建筑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筹措外币资金:建筑企业可以在国内筹措一定量的外币资金,用于应对汇率波动带来的影响。
在汇率处于相对有利的时候,可以适当购买外币进行储备,以平抑汇率风险。
2. 设立海外子公司:建筑企业可以考虑在海外建立子公司,以便在当地进行资金管理和结算,避免汇率波动对企业盈利能力产生过大的影响。
3. 使用外汇风险管理工具:建筑企业可以借助外汇远期、期权等金融工具,进行外汇风险的对冲,以规避汇率波动带来的影响。
二、政治风险建筑企业“走出去”意味着涉足国际市场,必然会接触到各国不同的政治体系和法律环境。
政治风险是指由于国际政治变化、战争、恐怖主义、国家政策等原因而导致的经营风险。
在面对政治风险时,建筑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深入了解当地政治环境:建筑企业在“走出去”前,需要深入了解目标国家的政治体系、稳定性、法律环境和对外投资政策等情况,以做好充分的政治风险评估和防范措施。
2. 多元化布局:建筑企业可以通过多元化布局,降低单一国家或地区的政治风险。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选择多个国家进行投资和合作,分散政治风险的影响。
3. 寻求政府支持:建筑企业可以通过政府间的合作协议,获得目标国家政府的支持和保障,降低政治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走出去”财务风险与应对
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走出去”财务风险与应对随着中国建筑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资质共享模式来“走出去”。
这种模式可以帮助企业在海外市场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财务风险。
本文将探讨在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建筑企业在海外市场中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有汇率风险、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
汇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波动导致企业在结算货币之间的价值转换损失。
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建筑企业需要进行跨境资金流转,如果货币的汇率波动较大,将会对企业的经营业绩造成影响。
为了应对汇率风险,在结算货币确定之前,企业可以使用远期合约或者货币互换等工具来锁定汇率,以减小汇率波动对企业的影响。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合作伙伴的不能履行合同义务而导致企业遭受损失。
在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需要与国外企业或机构进行合作,而这些合作伙伴的信用状况可能并不清晰。
为了降低信用风险,建筑企业应该进行足够的尽职调查,了解合作伙伴的信用情况,并与其签订明确的合同条款以保障自身权益。
建筑企业还可以购买信用保险来对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进行保护。
法律风险是指由于国际市场的法律制度和规定与国内不同,建筑企业可能会面临法律纠纷或者合同风险。
为了规避法律风险,建筑企业应该在进入海外市场之前,进行充分的法律调研,了解目标市场的法律法规。
在签订合同时应该注意明确相关条款,以及在合同当事人发生纠纷时选择的仲裁方式。
建筑企业还可以购买合适的保险来规避潜在的法律风险。
除了以上几种财务风险,建筑企业在海外市场中还面临着市场风险和政治风险等。
市场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市场需求变化导致企业销售额下降或者项目推进困难等问题。
为了应对市场风险,建筑企业应该加强市场调研,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和竞争状况,提前制定灵活的市场策略。
政治风险主要是指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经营环境不稳定。
建筑企业应该密切关注目标国家的政治动向,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走出去”财务风险与应对
资质共享模式下建筑企业“走出去”财务风险与应对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中国建筑企业对外投资的加速,建筑企业“走出去”已成为趋势。
在此背景下,资质共享模式逐渐得到应用,成为建筑企业“走出去”的一种合作方式。
资质共享模式指的是建筑企业在国外进行工程承包时,利用本身在国内具备的执业资质和工程管理经验,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共同承担工程承包。
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企业在国外承包建筑工程时的成本和风险。
但是,就像所有商业活动一样,资质共享模式也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建筑企业需要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一、资本投入方面的风险资质共享模式的核心是合作,建筑企业需要投入一定的资本,才能在国外承揽工程。
然而,投入资本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建筑企业必须认真考虑这些风险。
首先,建筑企业需要降低投资成本。
建筑企业在国外承揽工程时,需要投入一定的资本。
但是,建筑企业在国外的市场并不熟悉,可能并不了解当地企业的真实情况。
建筑企业需要充分考虑当地企业的实力以及项目的实际情况,避免过度投资,确保合理的投资金额。
其次,建筑企业要防范不当资本控制的风险。
建筑企业承揽国外工程时一般不会直接投资,而是委托当地企业进行资本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建筑企业应该选择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当地企业,确保资本的控制和使用符合合同规定。
二、财务结算方面的风险财务结算是资质共享模式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之一。
在财务结算方面存在以下风险。
首先,建筑企业需要防范资金流失的风险。
资质共享模式中,建筑企业投入的资本和当地企业营业收入并不向同一个账户转移,这就会导致资金流失。
建筑企业需要与当地企业达成明确的合作协议和财务结算方案,确保资金的监管和收支的准确性。
其次,建筑企业需要防范税务风险。
在财务结算过程中,税务问题可能会成为一项重要的风险因素。
建筑企业需要根据国家税收政策,了解当地税收法规和实施细则,并积极开展税务规划,避免税务问题导致的财务损失。
三、风险评估方面的风险在选择合作伙伴和承揽项目时,风险评估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企业资质共享老项目的账务调整及新项目的风险管控(二)
作者:肖太寿
来源:《财会信报》2017年第08期
营改增后资质共享项目的财税法律风险及管控
(一)营改增后资质共享项目存在的财税法律风险
母公司中标子公司施工的资质共享项目,在营改增后的财税风险主要体现以如下:
1.母公司中标的建筑项目全部转包给子公司施工,从而出现违法分包行为。
转包指承包人在承包工程后,又将其承包的工程建设任务转让给第三人,转让人退出承包关系,受让人成为承包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的行为。
根据《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分包管理办法》(建设部第124号令,以下简称“124号令”)第十二条、十三条和《建筑法》第二十四条、二十八条、二十九条的规定,禁止将承包的工程进行转包。
不履行合同约定,将其承包的全部工程发包给他人,或者将其承包的全部工程肢解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发包给他人的,属于转包行为。
分包工程发包人将工程分包后,未在施工现场设立项目管理机构和派驻相应人员,并未对该工程的施工活动进行组织管理的,视同转包行为。
基于此规定,常见的转包行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转包给别人;另一种是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肢解以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包给他人即变相的转包。
但不论何种形式,都是法律所不允许的,一旦查出,必须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法释[2004]14号,以下简称“14号文件”)第四条规定,承包人违法转包建设工程的行为无效。
人民法院可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收缴当事人已取得的非法所得。
2.母公司将中标建设项目中的主体工程分包给子公司进行施工,或者母公司与子公司签订分包合同中的分包额超过整个中标合同额的50%,从而出现违法分包行为。
分包是指从事工程总承包的单位将所承包的建设工程的一部分依法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承包单位的行为,该总承包人并不退出承包关系,其与第三人就第三人完成的工作成果向发包人承担连带责任。
根据《建筑法》第二十九条、124号令第十四条、《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79号令)第七十八条的规定,违法分包,是指下列行为:
(1)总承包单位将建设工程分包给不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的;
(2)建设工程总承包合同中未有约定,又未经建设单位认可,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部分建设工程交由其他单位完成的;
(3)施工总承包单位将建设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分包给其他单位的;
(4)分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建设工程再分包的。
发生违法分包行为将面临一定的法律风险,根据14号文件第四条的规定,承包人违法分包建设工程的行为无效。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收缴当事人已经取得的非法所得。
3.母公司将工程转包给子公司不可以在工程所在地差额预缴增值税。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年第17号)第四条第(一)项规定:“一般纳税人跨县(市、区)提供建筑服务,适用一般计税方法计税的,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支付的分包款后的余额,按照2%的预征率计算应预缴税款。
”基于该政策规定,总分包企业要差额计征预交增值税的前提条件是,总包方必须跨县(市、区)提供建筑服务。
因此,母公司中标的建筑项目,母公司不提供建筑服务,而是将建筑工程全部转包给子公司施工,则母公司在计征增值税和在工程所在地预缴增值税时,其销售额不能扣除分包额,必须全额缴纳增值税。
(二)营改增后资质共享项目的财税法律风险管控策略
通过以上营改增资质共享项目的财税法律风险分析,可知营改增后,如果存在与发包方签订总承包合同的母公司(以下简称为“被联营方”)中标,子公司(以下简称为“联营方”)施工的资质共享项目,应采取合同联营策略,具体操作技巧如下。
1.规避税收风险的合同签订技巧。
首先,联营方以被联营方的名义承接业务,以被联营方的名义与发包方签订建筑总承包合同。
其次,被联营方与联营方签订分包合同,分包额占整个工程承包额的比例应低于50%。
《建筑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建筑工程总承包单位可以将承包工程中的部分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分包单位;但是,除总承包合同中约定的分包外,必须经建设单位认可。
施工总承包的,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必须由总承包单位自行完成。
”基于此规定,建筑企业总承包方不可以将其承包工程的主体工程分包出去,总承包单位(被联营方)给分包方(联营方)签订的分包合同,分包额应低于总承包额的50%。
最后,被联营方将总包扣除分包额的工程中含有的材料费、人工费用、机械租赁费分别与联营方投资设立的100%持股的材料公司、劳务公司和机械租赁公司分别签订合同,剩下的部
分刚好是被联营方从联营方提取的管理费用。
以上合同必须使用被联营方统一版本的合同,所有的合同必须接受被联营方法律部或合同管理部的审核后,才能签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