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红楼女儿诸多非议的反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红楼三女子
马颖
[内容摘要]说《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部作品毫不夸张。

它如同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民族的人们。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样,一千个读者眼中也有一千个宝钗、一千个黛玉、一千个晴雯……。

本文选择三位红楼女子稍作浅析,以三人为介质品读红楼之奥妙。

[关健词]宝钗;王熙凤;尤三姐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带着空灵、洁净的心情去描绘宝钗、黛玉、晴雯、袭人等诸多女子(除鲍二家的、多姑娘、秋桐等极少数无资格入住太虚幻境的丑态女),在曹雪芹眼中,每一个红楼女子尽管风格、特质、思想不同,但她们都是美的化身,即使她们身上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缺陷,比如凤姐过于“威”,黛玉过于“悲”,等等。

但无论怎样,曹雪芹是绝不会用犀利的笔尖去讽刺、去丑化他所钟情的这些红楼女子的。

但许多人就喜欢另辟蹊径,喜欢用背离曹雪芹意愿的方式去看待、思考这些红楼女子,用刻薄的话语去评价这些“水做的”女儿。

在此,我对这些饱受非议的女子报以极大的同情,希望能借自己的笔,为这些女子伸冤,即使我的努力只是蚍蜉撼大树,但我仍然愿意借自己的微薄之力去一搏。

一.驳众人对宝钗的非议
纵观历史,似乎世人对宝钗的批评是最多的。

大多数人将宝钗定位为“封建礼教塑造的典范”、“圆滑、虚伪的封建淑女”等等。

但在我看来,宝钗是一个最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忠厚贤良的女子。

她至始至终以一颗宽容、平和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她赢得府内上下一片称赞,不是靠耍手段得来的。

相反,是靠一颗真诚的心换来的。

小说中第一次介绍宝钗是在第四回当中,“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的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当时她父亲在日,极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十倍。

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安慰母心,他便不以书字为念,直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代劳……”宝钗在此虽没有正式出场,但就令人顿生钦佩之心,她不仅貌美,而且才学。

更可贵的是她小小年纪,竟能如此体谅父母,“见哥哥不能安慰母心”,便自己“为母亲分忧代劳”。

说她“不以书字为念,只留心针黹家事”。

这体现了她务实的精神,她讲求实际,实事求是。

不注重个人得失,以家人安慰为己任。

实在是难能可贵。

我认为,宝钗给人的初次印象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才貌双全,务实孝顺。

小说第八回才第一次对宝钗的服饰、容貌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说她“头上挽着黑漆油光纂儿,蜜合色的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子棉裙,一色儿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
分随时,自云‘守拙’。

”冯其庸在他的《红楼梦学刊·2002年·第二辑》中对这一段话评论说“这一切都是标准的封建女范的再现。

”①他将宝钗的“罕言寡语,人谓藏拙”视作是固守封建道德的行为。

对此,我有一些不同的观点。

我认为这段话是曹雪芹在赞扬宝钗性格中“朴素、娴静”这两个重要特点,宝钗服饰“半新不旧”,她不追求奢华与虚荣,朴素大方,“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宝钗的美不是靠外界事物去雕刻、修饰的,而是一种天然之美,正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周思源先生将宝钗判定为一个“被动型”人物,他认为宝钗从未“争”过。

她“总是扮演参与者的角色。

”②的确, 宝钗对待任何事情总是顺其自然,她对万物的态度有老子的“夫唯不争,故无尤”③般的闲适豁达之风。

大观园中多数女子都有主动展现自己的欲望。

贾元妃省亲之时,黛玉欲“大展其才,将众人压倒”;芦雪亭联诗,湘云、黛玉、宝琴互不相让,但只有宝钗随兴而赋,并不刻意去争去抢;探春不甘乏味的生活,自己发起兴办了“海棠诗社”……但宝钗似乎从来没有主动发起过什么活动。

她的确像周先生说的那样,只是参与他人的活动,从未为自己去求得一方舞台。

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世人多以“圆滑、虚伪”等字眼去形容宝钗。

他们说,连赵姨娘那般卑劣之人都夸奖宝钗,可见宝钗手腕是多么的高。

第二十二回中,府里为宝钗办生日,“贾母因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

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依贾母素喜者说了一遍”。

李希凡、冯其庸以此为据,说宝钗会拍马屁、利欲熏心,想往上爬。

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这不仅不能证明宝钗心机重,反倒是证明她识大体,处处为他人着想,孝顺长辈的体现。

从第三十九回我们得知贾母比七十五岁的刘姥姥小几岁,但至少也在七十岁以上。

难道让一个七十有余的白发老人无聊地坐在那儿看一些她不喜欢的戏文、吃嚼不动之食,这样大家才觉得合理吗?前面已经说过,宝钗早年丧父,为了代劳母亲,宁愿不以她热爱的“书字为念,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

她的“孝顺”、她的“尊老”是自幼便养成的好品行,因此,我认为这里宝钗按贾母素喜点戏点菜是他自然之举,并非刻意。

她的“孝”还在许多地方写到过。

比如第三十四回,薛蟠说宝钗是见宝玉有一块玉,想与宝玉相配结成连理便处处护着宝玉。

他一番话将宝钗气怔了、气哭了。

书中写道“宝钗满心委屈气愤,待要怎样,又怕母亲不安,少不得含泪别了母亲,各自回来,到了房里整哭了一夜。

”他宁愿让自己受委屈也不让母亲烦心,孝心可见一般。

宝钗和黛玉二人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情敌,人们认为是宝钗破坏了宝黛之间美好的爱情和终身的幸福,说宝钗实为害死黛玉的真正凶手。

我不禁要问持这种观点的人了:“假如没有宝钗,贾府就一定会让宝玉娶黛玉吗?宝黛就一定能够结为连理吗?”很明显,答案是“不会”。

小说第八十四回明确写到贾母心目当中
好孙媳的标准,即“温厚平和,心胸儿、脾气儿都要好”。

由此可见,即使没有宝钗的出现,贾府也会按此标准另择一位大户之女跟宝玉成亲,无论如何是不会选择身体羸弱,小性儿好哭的黛玉的。

宝黛爱情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由特定的历史环境、群体心理定势所导致的。

如果把宝黛二人的悲剧强加在宝钗一个弱女子身上,岂不对其不公?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宝钗确实有喜欢宝玉之心,她怕宝玉五脏受冷而劝他勿吃冷酒,因宝玉挨打而伤心落泪……但这有错吗? 作为一个正值青春妙龄的少女,她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一个风流倜傥、玉树临风的少年,这难道是不应该的嘛? 正所谓“何家少女不思春?”。

我们赞美《西厢记》中的莺莺爱恋张生的真实情感,赞扬《牡丹亭》中杜丽娘大胆为爱宣言的壮举……对她们我们都能怀着一颗纯洁美好的心灵去欣赏,去品读,为何就单单对宝钗如此苛刻呢?假若宝钗对风度翩翩的宝玉视而不见,爱理不理,对爱情没有一丝幻想,这样才是真正的无情与冷漠。

宝钗虽然对宝玉心生爱慕之心,但她并没有后来居上,去与颦儿争宝玉,反而多次以玩笑的形式去增进宝黛之间的爱情,在宝钗的话语当中,我们可以察觉,在她心底,认为宝黛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她其实是希望宝黛能终成眷属的,否则,在元妃赏赐给宝玉跟宝钗相同的礼物时,宝钗就不会心里“越发没有意思起来”她之所以对这些行为举动觉得没意思,其实是因为她觉得将她与宝玉生拉硬拽安排在一起是无聊至极的。

反倒是黛玉怕宝玉和宝钗要好,处处为难宝钗,让宝钗难堪。

第八回黛玉去探望宝钗,恰好宝玉也在,她便说了一通半含酸的话,说什么“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姐姐如何不解这意思”,黛玉在此显然是说宝钗思想复杂,将她的话理解为“黛玉的出现打搅了她和宝玉的二人世界”!其实黛玉愿意本身就是指她的到来打扰了宝玉宝钗二人独处。

吃饭之时,宝钗劝宝玉勿饮冷酒,宝玉觉得有理,便“放下冷的,令人烫来方饮”,黛玉见此状,又觉不快,恰好紫鹃差雪雁给黛玉送来手炉,黛玉便指桑骂槐。

说雪雁将她的话当做耳边风,却拿紫鹃的话当圣旨。

很明显,她这是在吃宝钗的醋,认为宝玉不拿她的话当回事,却拿宝钗的话当圣旨。

“亏得宝钗大度,并不与她争辩。

”在此,脂砚斋曾有批语曰“浑厚天成,这才是宝钗”④贾政怒打宝玉后,宝钗恰巧因与哥哥薛蟠斗气而哭红了双眼,黛玉以为宝钗是为宝玉的棒疮而哭,便讥笑宝钗说:“姐姐也自己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泪来,也医不好棒疮!”此刻,宝钗分明知道黛玉是刻薄她,但却心中挂念母亲哥哥,并没有与宝钗理论。

种种事例可见,宝钗不但无意去争,反而有些“逆来顺受”,倒是黛玉似乎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崔耀华老先生在《否定群雄解红楼》⑤一书中将宝钗看作是老子的化身。

对此,我极为赞同。

宝钗的处世之道的确有老子“圣人之道,为而不争”⑥之风!令人敬仰。

宝钗历来倍受非议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她曾两次“嫁祸”黛玉。

但事实上,宝钗真的是想嫁祸于黛玉吗?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

宝钗第一次“嫁祸”黛玉是在第二十七回。

正当宝钗扑蝶之时,无意听见了小红与坠儿的闺房私密,因怕生事,宝钗便随口喊出“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这么一句话。

小红坠儿便因此认为他俩的谈话肯定被黛玉听了去了。

在我看来,这个所谓的“嫁祸”其实根本就不是宝钗有意的。

心理学研究表示,人们情急之下作出的反应往往与正在进行的事有关。

我们知道,当时宝钗正欲去潇湘馆寻黛玉。

因此,情急之下喊出黛玉的名字也是常理。

因此,以此事为证一口咬定宝钗欲诬陷黛玉,实属无稽之谈。

宝钗第二次“嫁祸”黛玉则是在金钏死后。

王夫人想将黛玉的两套做生日的衣服赏给金钏作葬服,但又怕黛玉忌讳多心。

宝钗见姨妈为难,便主动将自己的衣物拿来出来让王夫人赏与金钏。

宝钗此举的确显示出了黛玉的小心眼,但她并非有心。

王夫人在宝钗面前诉说无衣赏与丫头之苦,宝钗作为王夫人亲外甥,怎能视而不见、不闻不问不为姨娘分忧呢?至于宝钗的那句“姨娘放心,我从来不计较这些”也是实话,并非是为凸显黛玉的斤斤计较。

从宝钗的日常生活来看,她是从不注重外在东西的,她的房间“如雪洞一般,一色的玩器全无”;薛蟠要为宝钗添置新衣,宝钗推说自己现有的衣服都还没穿遍,拒绝为自己购办新衣;他从来不爱花儿粉儿的,薛姨妈只得将宫里头做的新鲜花样儿堆纱花送与其它姑娘们。

宝钗向来不注重外在装饰之美,因此说自己不计较将衣物送给亡者也大有可能。

诗如其人,宝钗人品就如她的诗一样“含蓄宏厚”,她从不刻意彰显自己,因此更让人为之“无为而感动”;她从不计较自己的得失,却又更让人因其“大度”而慨叹;她总是为别人着想,更让人佩服其“知书达理”。

正应了她那句咏白海棠的诗:“淡极始知花更艳”。

大家都知道,黛玉一开始对宝钗是心怀敌意的,但最后二人竟发展到了“金兰契互剖金兰语”的亲密程度。

归根结底,是由于宝钗的真诚善意打动了黛玉。

宝钗从不计较黛玉刻薄她的那些话,反而处处替黛玉着想。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宴请她时,众人挨个行酒令,轮到黛玉之时,不想黛玉竟脱口喊出了《西厢记》、《牡丹亭》里的句子。

接下来便有了“蘅芜君兰言解疑癖”的一幕。

宝钗避开众人。

将黛玉悄悄叫至蘅芜苑,劝黛玉勿看那些会“移了性情”的“杂书”,虽然宝钗此举暴露了她封建保守的缺点,但我们又从另一个方面看到了宝钗对黛玉的关心。

她明知黛玉多心,此举极有可能使黛玉恼了,但她还是将她认为女儿家不该做的事情告诉黛玉,以免黛玉走上“歧途”。

在此,我希望人们能够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宝钗的保守,她之所以会认为《西厢记》、《牡丹亭》等描写爱情的书是不入流的杂书,是受其所处时代的影响与制约的。

第四十五回,宝钗去探望生病的黛玉,她细细查问过黛玉病症之后,又仔细研究了黛玉的药方,告诫
黛玉应“滋阴补气”。

如若宝钗不是真心关心黛玉,她怎会细细研究药方,并且发现“人参肉桂太多”?她时时挂念黛玉,当天晚上就差一老婆子送来了一大包燕窝和一包洁粉梅片雪花糖,如此细心周到,令人感动。

后来,薛姨妈挪进园子里照顾众姐妹,特地挪至潇湘馆与黛玉同房,“一应药饵饮食,十分经心”,黛玉因从小缺失母爱,便将薛姨妈称呼亦如宝钗。

对此,宝钗无半点嫉妒之心,反倒与黛玉更加亲近,正如文中所说,“俨似同胞共出,较诸人更似亲切”。

宝钗思想之开通,气度之开阔,心思之缜密,着实令我着迷,这是一个极具魅力与吸引力的人物。

正如她的金锁所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只要人们细细品读宝钗这一人物,她独特的人格魅力也会“芳邻永继”、永不凋谢,永远照亮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内心。

二.凤姐“缺点”的恰到好处
《红楼梦》中有一人物,他在小说中就多被众人批评指责,那就是王熙凤。

虽然有些指责她的话是由爱而生,例如贾母对其的评价,但大多数人对凤姐是怨言不绝的。

在书外,人们也常常批评凤姐之毒、之辣、之威。

但在我看来,凤姐之威是极有必要的,想让一个偌大的家族正常运行作为管家角色的她若不拿出点威严来,怎会让众人心服口服。

人们厌恶凤姐,往往是抓住她的“狠”和“巴结贾母等人”这两点来加以指责。

先让我们来一同看看凤姐之“狠”。

凤姐报复顿起淫心的贾瑞可谓是狠之又狠。

很多人对凤姐此次“毒设相思局”看地是目瞪口呆,认为凤姐心狠手辣,人性全无。

依我看来,贾瑞之死不能全赖在凤姐头上。

贾瑞此人,贼心不死,在被贾蓉贾蔷二人教训过后,不仅不知悔改,反倒不住地想“凤姐的标志模样,恨不得一时搂在怀里”他的病是他本人自作自受、咎由自取。

倘若在凤姐第一次差贾蓉贾蔷教训过他以后,他能够及时悔改,怎会后来病入膏肓。

他最后的直接死因是由于他不听道士之言,正照“风月宝鉴”,他的邪思诱发他在镜中看到了凤姐的幻影,幻想与凤姐“几番云雨”,直至丧命。

可见,他最终的死因还是自身邪念所致,即使有神仙也救不了他那种满脑污秽、丧失人伦、执迷不悟之人。

凤姐对待下人也是极“威”极“狠”的。

兴儿曾说她是“心里歹毒,口里奸快”;说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她是“上头笑着,脚底下就使跘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话虽犀利,却也是实情。

就连素日里与凤姐极要好的周瑞家的也说她“待下人未免严了些”但平儿曾说过一句话,我觉得十分在理,她说凤姐“若不笼络着人,怎么使唤呢?”至于兴儿的那句“两面三刀、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我觉得这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的话,也算是凤姐的一个长处,请诸位想想,贾府机构庞大,凤姐要想让贾府正常运转起来,难度的确不小,但她正是靠着她决疑应变之才和软硬兼施的高超手段,博得了贾母、王夫人等人的信任,并让贾府能在表面上正常运转。

凤姐其实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女子。

她协理宁国
府一段令男儿自叹不如,她接手宁国府后,立马总结出了府内存在的五个弊端,切中要害,言简意赅。

王兴媳妇迟到,她“登时放下脸来”‘令人将王兴媳妇重大二十大板并“革她一月银米”。

俨然一副女强人姿态,读起来令人生畏。

不过细细一想,正是正是凤姐执法严明,秉公处理,宁国府才能在料理丧事期间,一切井然有序。

凤姐的“狠”还表现在尤二姐一事上,他挖空心思,一步步将尤二姐置于死地,但请诸位想一想,凤姐她之所以这样做不就是为了捍卫她在贾琏心中女一号的位置吗?当今女性强调女子要争取自由,要树立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而凤姐此举不正与当今宣扬的女权主义相符合吗?由此可见,凤姐此种举措其实是她前卫、进步思想的体现。

她怒打鲍二家的、扇平儿耳光等一系列举动也是一个道理,这都是她自尊、自强的女性意识支配下的举动。

虽然凤姐手段是毒辣了些,但是真正的罪魁祸首我觉得应该是贾琏,但人们在尤二姐一事上好像忽略了贾琏的罪过,将事情统统怪罪于凤姐,未免便宜了些贾琏。

凤姐讨好贾母等人的行为在我看来并不令人生厌,反觉其可爱。

王昆仑先生曾说“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

⑦野鹤也有“吾读《红楼梦》第一爱看凤姐……读之开拓无限心胸,增长无数阅历”。

⑧吕启祥用六个字概括了凤姐,那就是“机心、辣手、钢口”恰当至极也。

若没了凤姐,小说就会变得无趣很多。

由此可见,凤姐的缺点生动点缀了全书,可谓“恰到好处,缺一不可”。

三.驳众人之“三姐曾轻狂”说
尤三姐因柳湘莲误以为她是淫奔无耻之流便抹剑自刎,其刚烈历来为世人慨叹。

“她的自杀是《红楼梦》中表现爱情婚姻悲剧的最壮丽的一幕”⑨但有许多人认为柳二郎并未污蔑了三姐,二郎之疑合情合理。

理由是在第六十五回中曾写到,三姐故意摆出一副浪荡姿态,惹得贾珍贾琏两兄弟“落魄垂涎”。

书中还写到三姐“天天挑拣吃穿,打了银的,又要金的;有力珠子,又要宝石;吃着肥鹅,又宰肥鸭……”我认为,持有此观点的人必是未将红楼细细品读。

三姐之所以会在贾珍面前表现出一幅轻狂样儿,其实正是想自我保护,这非但不是她不自爱的表现,反而是她自尊、自爱的象征。

她曾向二姐说过,她们“金玉一般的人,白叫那两个现世宝沾污了去,也算无能!”她深知,只有当她与污浊男人交往之时掌握了主动权,她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才不会白白被人糟蹋。

她的轻狂浪荡是其自我保护的巧妙对策,是其挡箭牌和护身符。

当她知道贾琏贾珍已无心打她主意,要将她嫁出去之时,她立即恢复原本严肃、自爱的真面目,“真个竟’‘非礼不动,非礼不言’起来”。

她的真性情是“贞”、是“烈”、是“尊”、是“诚”。

她见不得污秽淫乱之事、之言。

小说第六十三回中,她见贾蓉信口开河,抖露贾府内“见不得人的事”,她便立即沉了脸离去;第六十五,他大骂贾氏兄弟二人,使两个在风流场中耍惯之人竟无地自容;第六十三回,她磕玉簪为两段以示对柳湘莲的真心;这都是她“刚”、“烈”、“贞”的表现。

但可悲的是,如此一
清白女子,却落得“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她宁愿以死来证明她的清白,可歌可泣!
[注释]
①冯其庸:《红楼梦学刊》,2002年第二辑
②周思源:《是是非非宝丫头》(见《名家正解<红楼梦>》,北京出版社,2007年1
月版第152页)
③老子:《道德经》,中国长安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17页
④陈庆浩(法国);《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增订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87年
⑤崔耀华,《否定群雄解红楼—周、李、蔡、胡二百年一梦》,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版
⑥老子:《道德经》,中国长安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29页
⑦王昆仑:《论凤姐》(见《名家正解<红楼梦>》,北京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114
页)
⑧野鹤:《读红楼札记》(见《名家正解<红楼梦>》,北京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
116页)
⑨应必诚:《红学何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4页
[参考文献]
1.冯其庸:《红楼梦学刊》,2002年第二辑
2.胡适等:《名家正解<红楼梦>》,北京出版社,2007年1月版
3.陈庆浩(法国);《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增订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87年
4.崔耀华,《否定群雄解红楼—周、李、蔡、胡二百年一梦》,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版
5.朱子律:《经学子集》,中国长安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6.应必诚:《红学何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胡文彬:《红楼梦人物谈—胡文彬论》,文化文艺出版社,2005年2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