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讲授新课一、品读感悟(一)学习第一部分1、同桌合作学习:(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交流探讨:第二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出示第1-2自然段: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

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3、第二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二自然段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是为了引起读者对下文的关注和思考。

4、试着写一句设问句:暑假小敏去了哪里游玩呢?原来她是去了北京。

5、指导朗读这一部分。

(二)学习第二部分1、小组合作学习:(1)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第3-7自然段。

(2)交流探讨:读完这一部分,你能提出什么问题?2、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想一想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提问。

(提示:可以从课文内容、写作方法等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3、出示小组问题清单:(1)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针对课文内容提问的)同桌合作学习交流探讨指名读同桌交流指名说有感情地朗读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探讨整理问题清单指名说问题本部分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为品读感悟,主要抓住重点的字词对文章进行理解,结合图片、知识链接等资料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细致的感悟,重点语段重点朗读,多读,在读中体会词语的深意。

最后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试着让学生根据梳理的层次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个环节是拓展阅读,重点还是阅读,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朗读中寻找答案;第三个环节为课堂练习,主要是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一个复习回顾,加深学生的印象。

(2)课文为什么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针对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问的)(3)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针对课文内容提问的)4、出示第三自然段: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11、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_教案教学设计

11、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_教案教学设计

11、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本文是关于11、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能力目标: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学习理解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

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

2、教学难点: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教学准备:蝙蝠、雷达的图片,仿生学资料,教学时间:一课时.一、以图为媒,导入新课1、(出示蝙蝠图片)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2、(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过渡: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贴蝙蝠图片)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贴雷达图片)。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板书“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二、朗读课文,明确重点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的特点以及蝙蝠和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 2.交流后展示并齐读一遍写蝙蝠的句子:1)读了这些句子,你们对蝙蝠有什么认识?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夜间”“还能”“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极细”等来体会)。

2)读写蝙蝠和雷达关系的句子: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3)小结并质疑。

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围绕这个主要内容,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4)教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板书上关问题。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故事中蝙蝠使用雷达找食物的过程。

2.能够描述蝙蝠使用雷达的方式和原理。

3.能够表达对蝙蝠的敬佩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蝙蝠使用雷达找食物的过程。

•难点:描述蝙蝠使用雷达的方式和原理。

三、教学准备1.课文《蝙蝠和雷达》2.雷达模型或图片3.课堂活动准备四、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引入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什么是雷达?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雷达?2.学习•师生共同阅读课文《蝙蝠和雷达》,理解蝙蝠使用雷达找食物的过程。

•解释雷达的工作原理,并展示雷达模型或图片加深学生对雷达的理解。

3.活动•分组讨论:蝙蝠为什么能够在黑暗中准确地飞行和捕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设计游戏:模拟蝙蝠使用雷达找食物的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雷达的作用。

•小组展示:学生展示他们对蝙蝠和雷达的理解,鼓励表达创新的见解和想法。

4.总结•整理学生的答案和见解,总结课文中蝙蝠和雷达的故事,强调雷达在生活中的应用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回家写一篇以雷达为主题的小故事,展示想象力和对雷达的理解。

2.复习课文,准备下节课的知识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和活动的形式引入雷达的概念,让学生在参与中理解学习。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实践活动和互动环节,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雷达的原理和应用。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朇能有效引导学生理解雷达和蝙蝠的故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继续保持好奇心,积极探索知识世界。

(精品)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6、《蝙蝠和雷达》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精品)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6、《蝙蝠和雷达》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6、《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写了科学家通过对蝙蝠的研究,找出蝙蝠能在夜间顺利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从而保证了飞机更加安全地飞行。

本文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对于仿生学了解甚少,但对这方面的知识应该很感兴趣。

课文介绍的内容以及教师对蝙蝠和雷达的介绍和学生自己查找的资料,会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仿生学的体会。

教学建议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资料,制作资料卡片。

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准备有关仿生学的图片或制作相关课件,在课中或课尾适当穿插,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开阔学生的视野。

2.教学本文,教师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引与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可以提出或师生共同提出一些阅读建议,让学生自主选择,再组织合作探究与交流。

3.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找规律、编儿歌等来识记本课的生字。

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概括主要内容,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

难点: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生词卡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仿生学的资料,制作资料卡片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飞机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的关系。

2.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索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

难点: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蝙蝠和雷达》,还记得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科学家经过反复实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复习巩固,引起下文。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案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案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案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我担任了主讲教师的角色,负责的是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的教学。

在教学之前,我充分准备了教案,并思考了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内容。

教学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并能够简单地解释雷达的工作原理。

基于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1. 热身: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幅蝙蝠飞行的图像,并向学生提问:蝙蝠在黑暗中是如何找到猎物的?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回答,我让他们逐渐了解到蝙蝠靠声音来寻找食物。

2. 导入:我向学生展示一张雷达的图片,并让他们谈论自己小时候是否见过这种设备。

此时,有些学生报告了自己的经历,并与其它同学展开了讨论。

3. 讲解:接下来,我通过幻灯片向学生讲解雷达的工作原理,并指导他们理解声音波在物体之间反射的过程。

我注重使用生动的动画和图片,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4. 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雷达,我让他们分组制作一个简单的雷达模型。

这个模型能够产生声音,并演示声波反射的现象。

这让学生很兴奋,并带动了课堂气氛。

5. 总结:最后,我向学生总结课程内容,并询问他们对于本节课的收获与体验。

教学反思整堂课下来,学生们表现的还是不错的,她们对于蝙蝠和雷达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也能借此有认识到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并了解了现代科技的一些成果。

尽管我在教学过程中下意识地提供了大量的解释和范例,但是我也意识到在更深入的探讨方面还需要进行改进。

例如,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对雷达技术的缺乏直观感受而不理解雷达的原理。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和原理,我觉得我们可以利用更多更实际的场景进行演示。

此外,在选用教材方面,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挑选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材,以期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总之,本次教学经验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我认为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我可以更好地运用这次教学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提供更好的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语文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共2课时)

语文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共2课时)

语文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共2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蝙蝠利用雷达感知物体的原理。

2.掌握课文中关键词汇的意思。

3.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文中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蝙蝠如何利用雷达进行感知。

2.帮助学生掌握关键词汇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雷达技术的应用并且能简单解释原理。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准备1.课文《蝙蝠和雷达》的课文PPT。

2.黑板、彩色粉笔。

3.图片或视频展示蝙蝠和雷达的工作原理。

4.活动准备: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的材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视频或图片引入话题,引起学生兴趣,让他们猜测视频或图片中的物体是如何被识别的。

2.学习课文(15分钟)分段教学,讲解文本中的关键词汇,让学生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

3.小组讨论(10分钟)小组讨论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角色扮演(15分钟)让学生分组,扮演蝙蝠和雷达,模拟蝙蝠通过雷达感知环境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文中情境的理解。

第二课时1.复习(5分钟)复习上节课学到的关键词汇和主要内容。

2.讨论(15分钟)学生展示他们对蝙蝠和雷达关系的理解,引导他们讨论蝙蝠雷达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

3.拓展活动(15分钟)让学生围绕雷达技术展开讨论,探讨现实生活中雷达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

4.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雷达技术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小作文。

六、课后反思在教学中,学生积极性高,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学生对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不仅了解原理,还需引导学生对技术应用进行深刻思考。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案完美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案完美版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课文,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使飞机能安全地夜航。

文章一开头描述了飞机夜航的情景,通过设问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接着具体地介绍了科学家反复三次试验。

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

然后讲科学家终于揭示出蝙蝠夜间靠嘴和耳朵探路的道理。

最后介绍了雷达导航的原理,圆满地回答了文章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教养目标:(1)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教育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和爱科学的兴趣,养成为科技事业而勤奋学习的自学性。

3、发展目标:知道人类有很多发明创造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三、教学重难点:1、帮助学生了解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四、教时安排:两课时五、教学媒体1、教学方法:情感教学法。

2、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情景激趣,揭示目标。

1、复习第一段。

2、播放有关录象。

3、质疑揭示目标。

(二)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朗读并思考:蝙蝠在夜里是怎样飞行的,哪个词最能概括这种飞行的特点?(2)理解重点句: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3)指导朗读。

2、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四人小组自学。

(2)汇报交流。

(3)引读: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4)指导朗读。

3、学习第六自然段。

(1)看录象,并思考:蝙蝠是怎样凭着嘴和耳朵探路的?(2)指导朗读。

(3)理解重点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4)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段。

(1)根据思考题自学。

(2)师生共同板书。

(3)看录象。

(四)总结。

(五)扩展。

(六)质疑。

(七)作业。

板书设计:6.蝙蝠和雷达嘴(研究)蝙蝠障碍物耳朵(启示)天线(发明)雷达障碍物荧光屏蝙蝠和雷达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蝙蝠与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蝙蝠与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2、过程与方法:借助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工作原理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初读了课文,也了解了课文的大意,并学习了前面三个自然段,谁能回忆课文内容,完成这一道填空题呢?课文主要讲了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2、学生质疑:围绕这个主要内容,你们想知道什么呢?(可能提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蝙蝠是怎样探路的?为什么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飞行了呢?……)同学们都是会学习的孩子,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那这节课你们也来当一回科学家,老师来当蝙蝠,我们共同揭开蝙蝠飞行的秘密,好吗?二、自主学习,小组交流(一)、自由轻声读课文4、5、6、7、8自然段。

1.想一想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在什么环境中做实验?分别怎么做?结果怎么样?得出了什么结论?(完成表格)2. 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呢?3.飞机是怎样利用雷达探路的?4.比较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以略写了,让人读来觉得十分精炼又一目了然。

因此,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应该做到有详有略。

过渡:我们这班小科学家真棒!那你们又知道我的嘴和耳朵是怎么配合起来探路的呢?过渡:同学们说得不错,我能在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就是嘴和耳朵能互相配合,嘴和耳朵两样东西是缺一不可的。

那你们人类的科学家发明的雷达又是怎样探路的呢?5、师述:我们已经知道了蝙蝠就是这样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那么科学家为了揭开这个秘密,又经过怎样的研究呢?默读后对比有什么不同?6.让我们一起用赞赏的语气再读第七自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汉昌学校余思思课文分析: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

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

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1、知道蝙蝠夜间飞行时不会碰到障碍物的原因。

2、明白蝙蝠和雷达在夜间探路的原理。

教学准备:PPT辅助课件、三次试验表、仿生学小资料。

学情分析:每一个学生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抓住学生这一天性引导学生大胆的质疑问难,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做课堂真正的主人。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图示方法理解科学家对蝙蝠进行的三次试验,使学生在观察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内容: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10课《蝙蝠和雷达》,并理清了文章的条理。

那你们还记得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科学家们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研读课文,解开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

师:你们见过蝙蝠吗?(出示图片、文字介绍)我请同学来读一读。

生:蝙蝠,哺乳动物,主要食物是花果和昆虫,白天身子倒挂着在山洞、岩壁等地方睡觉,夜间才出来觅食。

师:那么雷达呢?(板书“雷达”,同时出示图片、文字介绍。

)生: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它广泛应用于军事、气象和资源探测等。

师:真好!拿到一个材料,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这就是语文能力。

正如你们所看到的,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雷达是一种“电子设备”,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八竿子打不着的事物,作者却用一个“和”字(补全课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答案在哪里?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本。

1、读通课文,把握整体内容师:下面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交流一下。

补全句子(科学家们从蝙蝠夜间探路的方法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使飞机能够在漆黑的夜里安全飞行)2、品读语言,融入情境运用师:科学家是从蝙蝠夜间探路的方法上得到启示才发明雷达的,那么这蝙蝠在夜间飞行探路的本领到底有多高?你能不能找到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生: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师:请你们自己轻轻地读一读。

(屏幕出示上段文字,生自由朗读。

)师:如果要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了这段文字后的感受?你会用什么?生:厉害!生:神奇!生:不可思议!师:真会用词!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

师:读得真不错。

只是你读的这只蝙蝠的飞行本领还没到不可思议的地步!谁来读一读,把蝙蝠的飞行本领读得更加出神入化、不可思议!师:(请她的同桌)你离她最近,应该听得最仔细。

你觉得她哪里读得好?生:她读的时候,把“无论、从来没、即使、也能、极细”都读出了重音,听起来感觉蝙蝠的飞行本领很不可思议。

师:更重要的,她读的时候,脑中出现的可能是什么,你知道吗?生:一只飞行本领出神人化的蝙蝠!师:对了!读着眼前的句子,脑中出现句子所描绘的那只飞行本领出神人化的蝙蝠,这就是朗读的一大秘诀。

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哪些词要特别强调才能表现蝙蝠飞行本领的高超!师:你们这么一读,我发现蝙蝠的飞行本领的确出神入化,简直不可思议。

大家发现了吗?作者就是用“无论……从来没……即使……也能……”这样的语言把蝙蝠的飞行本领表现出来的。

咱们不妨也学着作者的样子来夸一夸蝙蝠的飞行本领。

请你拿出作业纸,快速地完成第一题。

待会儿我们来比比哪只蝙蝠的飞行本领更高!(屏幕出示:(生练笔,师巡回指导。

)师:一起来听听,看看哪只蝙蝠的飞行本领更高!生:蝙蝠的飞行本领真绝啊!无论是在原野还是树丛,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只刚出生的蚊子,也逃不过它的“法眼”。

生:蝙蝠的飞行本领真绝啊!无论多么漆黑的夜晚,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树枝间小小的缝隙,它也能迅速地穿过去。

师:准确。

你看前面的“无论怎样怎样”是要概括所有的情况,后边的“即使怎样怎样”是——举其中的一个例子!师:前边是概括了所有情况,后边是具体举一个特殊的例子,正是这样由概括到具体、由一般到特殊地写,才把蝙蝠的飞行本领夸得神乎其神啊!你在课文句子旁边写上:由概括到具体,由一般到特殊!谁再来夸一夸,看看你的蝙蝠飞行本领是不是更高?生:蝙蝠的飞行本领真绝啊!无论是月黑风高还是阴雨绵绵,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极细的头发丝,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师:带着这样的理解和体会,我们一起再来读读作者夸蝙蝠的这一段,听听你们能不能把蝙蝠的飞行本领读得神乎其神!(生有滋有味地朗读)3、展开过程,体味精妙写法师:这蝙蝠的夜间飞行本领也太不可思议了,它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们做了一次试验。

来!捧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生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师:这是科学家们做的第一次试验,在蒙上蝙蝠的眼睛之前,科学家们做了什么试验准备?生: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师:读着这句话,哪些字眼特别引起你的注意?生:横七竖八、许多、许多。

师:干吗要这样做?我拉两根绳子不行吗?生:不行,因为只拉两三根绳子,有可能蝙蝠是侥幸没碰着。

师:科学试验就得这么较真。

我们读书也一样,要较真,惹眼的字眼一个也不能轻易放过。

一起来读一读,读好这些字眼。

(生齐读,读好关键词。

)师:把蝙蝠的眼睛蒙上之后,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

你来读!生: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师:没什么感觉,谁再来读?(生再读,惊讶诧异溢于言表。

)师:确实让人惊叹,这蝙蝠飞行的本领就是绝!师:老师像科学家们一样用一张表格来呈现这第一次试验,请看大屏幕。

(出示:见下表)紧接着,科学家们又做了两次试验。

如果也用一张表格像科学家们那样把试验的情况记录下来,看看我们应该怎么填写?(学生自由解答,教师引导修正后出示)把科学家记录的第一次试验过程和课文作者写的第二次、第三次试验的第五自然段语言比较一下,你发现作者高明在哪里?生:我觉得作者把很多语言都省略了。

试验准备是同样的,试验结果也是同样的,就不需要重复地写,这样语言更简洁。

师:真了不起,发现了说明性文章语言上最大的特点,那就是“简洁”。

生:这里“蒙住眼睛、塞住耳朵、封住嘴”写得很有变化,而且很准确。

师:为什么说这样很准确?生:因为耳朵蒙住还是有声音,而且耳朵有孔,所以用“塞”。

嘴要封住,才不会发出一丁点声音。

师:又发现了本文语言上的另一个特点:用词准确。

真能干!生:我觉得作者还有一点挺高明,他第一次写得比较详细,第二次、第三次试验因为差不多,就用略写。

师:这样一写,显得文章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以后你碰到要写差不多的两三件事的时候,也要这样有详有略地写。

老师觉得你们都有一双慧眼,作者写法上的优点都被你们发现了。

我们就需要学习这样简洁明了、详略得当、富有变化的写法。

这才叫“简约而不简单”哪!4、情境模仿,揭密夜间探路的原理师:三次试验后,科学家揭开了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

这个秘密是什么?请你快速默读课文的第6—8自然段,待会儿我们来交流。

(生默读课文第6—8自然段)师:谁来说说?生: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它的耳朵和嘴是如何配合的呢?生: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师:好巧妙的配合!这样吧,我们请三位同学来表演一下!一位同学来做“障碍物”,蝙蝠飞行本领那么高,我请个子最小的孩子。

一位同学做“蝙蜗”,另一位来演“超声波”!(学生站定,根据教师提示进行情境表演,展现蝙蝠夜间探路过程。

)师:这是一个漆黑漆黑,黑到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只蝙蝠出来找吃的。

它慢慢地向前飞,边飞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了,超声波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向前飞的时候就改变了飞行的方向。

(生传神地表演)师:那雷达又是怎么工作的呢?(师指刚才表演的同学)我想问一问大家,刚才他是蝙蝠,现在就是——生:雷达。

师:刚才蝙蝠的嘴,现在是雷达的——生:雷达的天线。

师:刚才是蝙蝠发出的超声波,现在应该是雷达天线发出的——生:无线电波。

师:蝙蝠的耳朵就是雷达的——生:荧光屏。

师:弄明白了就请你完成课本上第44页的填空。

(练习内容: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____。

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师:现在,让我们再回头来看看这个课题“蝙蝠和雷达”,如果要你用一个词来比喻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你会用什么?生:亲戚。

生:父子。

生:兄弟。

师:像雷达这样,仿照自然界中生物的奇特本领为人类服务,这在科学上叫做仿生学(板书:仿生学)。

生活中还有模仿鸭蹼的潜水脚蹼,模仿海豚的潜水艇等等。

(大量图片出示)其实到今天,仿生学不止用在制造机械上,还广泛应用于科技、家用器具、建筑甚至服装等等领域,你看,这一切多么有意思啊!老师给你们还带了两本书(课件),去尽情领略仿生学上的那些奇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