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09级)微生物学
微生物的大小及数量的测定
微生物试验报告
内沿盖玻片的右上角滴入一小滴(不宜过多), 使菌液沿两玻片间自行渗入计数室, 勿使产生气泡,并用吸水纸吸去沟槽中流出的多余菌液。 (3)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计数室后,再转换高倍镜观察计数。 (4)计数时用 16 中格的计数板,要按对角线方位,取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的 4 个中格(即 100 小格)的酵母菌数。如果是 25 中格计数板。除数上述四格外, 还需数中央 1 中格的酵母菌数(即 80 小格)。由于菌体在计数室中处于不同的空 间位置,要在不同的焦距下才能看到,因而观察时必须不断调节微调螺旋,方能 数到全部菌体, 防止遗漏。 如菌体位于中格的双线上, 计数时则数上线不数下线, 数左线不数右线,以减少误差。 (5)凡酵母菌的芽体达到母细胞大小一半时,即可作为两个菌体计算。每个样品 重复分数 2-3 次(每次数值不应招差过大,否则应重新操作),取其平均值,按下 述 公 式 计 算 出 每 毫 升 菌 液 所 含 酵 母 菌 细 胞 数 ( 25 中 格 )。
关键词
目镜测微尺 物镜测微尺 血球计数板
前言
微生物细胞的大小, 是微生物重要的形态特征之一,也是分类鉴定的依据之 一, 也让我们对微生物的实际大小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微生物数量的测定在微 生物生长曲线中运用非常重要, 我们从微生物的数量上了解其生长状况,这也能 指导我们的生产工业。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显微镜测定微生物大小与血球计数板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原理。 2. 学习并掌握显微镜下测定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技术,包括目镜测微尺、镜台测 微尺的校正技术与测定细胞大小的技术。 3. 了解血球计数板的结构,学习并掌握血球计数板计数微生物数量的技术,包 括样品的点样、菌数计数的方法与计算。
1
微生物(2) 镜台测微尺(图 2)
微生物学各章重点总结
微生物学各章重点总结第一章: 微生物学导论在该章节中,我们介绍了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科学,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微小有机体。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有益又有害。
第二章: 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该章节主要讨论了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微生物可以具有多样的形态,如球形、杆状、螺旋形等。
不同的微生物在结构上也有所不同,如细胞壁、胞膜和细胞器等。
第三章: 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在本章中,我们了解了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体系。
微生物被分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两大类,然后进一步细分为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不同类群。
第四章: 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该章节讲述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微生物可以通过二分裂、芽生、放线菌分生孢子等方式进行繁殖。
生长和繁殖是微生物生命周期中重要的阶段。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和营养在此章节中,我们研究了微生物的代谢和营养需求。
微生物可以通过不同的代谢途径来获得能量和合成必需物质。
营养需求包括碳源、氮源、能量源等。
第六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在这一章中,我们了解了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机制。
微生物通过遗传物质DNA的重组和突变来产生变异,从而适应环境变化。
第七章: 微生物与人类该章节主要探讨了微生物与人类的相互作用。
微生物可以对人体产生有益或有害的影响,如有助于消化、参与免疫反应,也可能引发感染和疾病。
第八章: 微生物与环境在本章中,我们介绍了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参与了循环过程,如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等,对环境的影响十分重要。
第九章: 微生物与工业在最后一章中,我们了解了微生物在工业中的应用。
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制药业、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上为《微生物学各章重点总结》的概要,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 第三章 真核wsw
3、霉菌的繁殖
无性孢子
分生孢子
菌丝断片
有性孢子
4、霉菌的生活条件
适宜温度:20~30℃ 适宜PH:4.5~6.5
5、霉菌与实践
抗生素生产 食品 环境保护
6、霉菌与放线菌比较
共性:个体形态相似,均以菌丝体形态出现
放线菌: 霉菌: 属原核生物,单细 属真核生物,单细胞 胞 或多细胞 菌丝体细 菌丝体粗 菌落小 菌落大 与培养基结合紧密 与培养基结合疏松 适宜PH≥7 适宜PH﹤7
无隔菌丝(少数):
为长管状单细胞,细胞质内含多个核。 其生长表现为菌丝的延长和细胞核的 增多。 这是低等真菌所具有的菌丝类型。
有隔菌丝(多数)
根霉(Rhizopus)
毛霉(Mucor)
曲霉(Aspergillus)
Aspergillus variecolor
Aspergillus flavus
四、原生动物的胞囊
——是原生动物抵抗不良环境的
休眠体
§2 微型后生动物
一、轮虫
P79
特征:尾部有趾,头似轮盘
二、线虫
特征:长线型
三、甲壳类动物
P82
特征:坚硬的甲壳 水蚤与溶解氧
四、原生动物与微型后生动物在废水 处理中的作用
吞噬细菌和微小有机颗粒
分解代谢水中的有机物
酵母菌的各种形态
面包酵母
2 菌落特征
大而厚,圆形,光滑湿润,粘性,颜色单调。常 见白色、土黄色、红色。
啤酒酵母
3、酵母菌的繁殖
无性繁殖 芽殖 裂殖 有性繁殖
芽殖
是无性繁殖的主要方式 出芽方式:
多边出芽、两端出芽、三边出芽、单边出芽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第一篇 细菌学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三、细菌的营养类型
1. 自养菌(autotroph) 化能自养菌(chemotroph),光能自养菌(phototroph)。
2. 异养菌(heterotroph) 腐生菌(saprophyte)和寄生菌(parasite)。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四、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
1.营养物质 2.氢离子浓度(pH) : 多数病原菌最适生长pH为7.2~7.6。 3.温度: 病原菌均为嗜温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
1. 基础培养基 2. 增菌培养基 3. 选择培养基 4. 鉴别培养基 5. 厌氧培养基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三、细菌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 生长情况
【资源ID】328689
半固体穿刺生长 【资源ID】676377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四、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
1. 在医学中的应用 (1) 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 (2) 细菌学的研究 (3) 生物制品的制备 2. 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 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
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质和核酸等
二、细菌的物理性状
菌体半透明、表面积大、带电现象、半透性、内部渗透压高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第二节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the nutrient and multiplication of bacteria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二、细菌的代谢产物
(一)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
吲哚(I)、甲基红(M)、VP(V)、枸橼酸盐
利用(C)四种试验合称为IMViC试验。
微生物学4999232
细菌学总论周亚滨微生物学教研室绪论(0.5学时)一、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中,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二、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种类繁多,按其大小、结构、组成等,可分为三大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1.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结构中有: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器。
如:真菌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结构中有:核质,细胞膜,细胞壁如: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
3.非细胞型微生物是由核酸(DNA/RNA)和蛋白质组成。
如:病毒。
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益的方面:1、参与自然界中C、N、S等元素的循环。
2、农业方面:杀虫、造肥、固氮……3、工业方面:食品发酵、石油脱蜡……4、医药方面:制药、正常菌群……有害的方面:1、引起人类及动植物病害2、导致工业产品、农副产品和生活用品的腐烂和霉烂。
四、微生物学的分类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类型、分布、形态、结构、代、生长繁殖、遗传、进化,以及与人类、动植物等相互关系的科学。
微生物学具其研究的对象不同,有如下分支学科:•医学微生物学•兽医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药学微生物学五、医学微生物学发展史微生物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三个时期:1.实验微生物学时期------微生物的发现及病原微生物学的建立:代表人物、事件有:Leeuwenhoek----显微镜Pasteur----巴氏消毒法Koch----分离细菌,郭霍法则Iwanovsky----烟草花叶病毒Loeffler,Frosch----口蹄疫病毒Walter-Reed----黄热病毒Twort----噬菌体2.实验微生物学时期------抗感染免疫、化学疗法及抗生素的发现:代表人物、事件有:Jenner----牛痘预防天花Pasteur----霍乱、炭疽、狂犬疫苗Behring----白喉抗毒素меЧНИкоВИИ----吞噬细胞学说 Ehrlich----体液抗体学说Wright----体液免疫、细胞免疫Ehrlich----砷凡纳明Fleming,Florey----青霉素3.现代微生物学时期(1)新病原微生物的发现朊病毒,军团菌,幽门螺杆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等……(2)病原微生物致病性的认识源性感染,细菌耐药性,分子水平上的致病机制的研究……(3)微生物学诊断技术快速、准确、简易;ELISA,PCR……(4)微生物的防治措施新型疫苗的研制 : 核酸疫苗,基因工程疫苗……1、解释名词:微生物微生物学2、微生物可分为几种类型?各型的结构有何特点?3、微生物的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阶段?每段各举一例代表事件、代表人物。
微生物学--厌氧性细菌
生化反应:十分活跃,可分解多种糖类,液化 明胶,H2S(+) 庖肉培基:肉渣呈粉红色,产生大量气体。
牛乳培基:汹涌发酵
产气荚膜梭菌汹涌发酵现象 (右为未接种管)
形,中或次极端,不大于菌 体。组织内无芽胞,无糖培 养基上易形成芽胞,可形成 明显的荚膜。
产气荚膜梭菌革兰染色
培养特性
(1)厌氧,要求不严格,微氧环境生长迅速。 (2)营养要求不高。含糖培养基发育最佳,无糖发
育不良,但有利于形成芽胞。 (3)繁殖迅速:通常培养2h在液体培养基深层即有
明显生长,4~6h后出现表面生长。 (4)庖肉培养基:混浊生长,产生气体,肉渣呈粉
所致疾病
• 气性坏疽:潜伏期短,仅为8~48h,细菌在局部繁殖, 产生多种毒素及侵袭性酶,造成病变部位水肿,水气 夹杂,触摸有“捻发感”,并产生恶臭,疼痛剧烈, 蔓延迅速,如不及时抢救,可因毒血症死亡.
• 食物中毒:某些菌株能产生肠毒素,食入被污染的食物,
引起食物中毒,其中毒机理类似霍乱肠毒素
• 坏死性肠炎:C型菌株引起,罕见。
形态与染色:
细长杆菌(4~8μm×0.3~0.5μm)周鞭毛,幼龄运动很活跃。 中等大小细长杆状,两端钝圆。无荚膜,芽胞正圆形,位于菌 体顶端,比菌体粗,呈鼓槌状,为本菌典型特征,G+菌,形成 芽胞后易形成G-。
•培养特性:专性厌氧pH7.0~7.5 37℃最适。
营养要求不高,普通琼脂即可生长。
指端气性坏疽
气性坏疽
防治原则
(1)早期彻底清创,局部用H2O2冲洗、湿敷,消除厌氧微环 (2)对感染局部应尽早施行手术,切除并消除感染和坏死组
医学微生物考点
微生物重点名词解释【肽聚糖】是一类复杂的多聚体,是细菌细胞壁中的主要组分,为原核细胞所特有,又称粘肽或胞壁质。
G+菌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组成;G-菌肽聚糖结构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组成。
【中介体】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有类似真核细胞纺锤丝的作用,同时扩大了细胞膜的面积,增加了酶的含量和能量的产生,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线粒体,故亦称为拟线粒体。
多见于G+菌。
【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胞壁中肽聚糖结构受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
【脂多糖LPS】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即G-菌的内毒素。
【质粒plasmid】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
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如:菌毛,细菌素,毒素,耐药性等的形成。
【热原质】致热原,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够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产生热原质的细菌大多数是G-菌,热原质即是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细菌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pr,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
【IMViC试验】吲哚(I)、甲基红(M)、VP(V)、枸橼酸盐利用(C)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合称IMViC试验。
【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灭某些其它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
【噬菌体】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溶原性噬菌体】噬菌体基因整合于宿主菌染色体中,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也不引起细菌裂解,但噬菌体DNA随细菌基因组的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分配至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
【前噬菌体】温和噬菌体的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基因组中,这种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称为~。
【溶原性细菌】前噬菌体可随细菌基因的复制而复制,并通过细菌的分裂而传给下一代,不引起细菌裂解,这种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
《医学微生物学》分章节重点归纳
《医学微生物学》分章节重点归纳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的科学,主要涉及病原微生物、微生物病和微生物学方法等内容。
以下是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分章节重点归纳。
第一章:概论本章主要介绍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历史背景、研究方法以及与医学微生物学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关系。
重点内容包括病原微生物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微生物学方法的发展以及医学微生物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学本章主要介绍细菌和古菌两类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周期、生理代谢以及病原性。
重点内容包括细菌的分类与鉴定、细菌的培养方法、细菌对人体的感染机制以及细菌引起的典型疾病。
第三章:真菌学本章主要介绍真菌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生理代谢以及病原性。
重点内容包括真菌感染的分类、真菌的培养方法、真菌引起的典型疾病以及抗真菌药物的应用。
第四章:病毒学本章主要介绍病毒的结构、生命周期以及病原性。
重点内容包括病毒的分类、病毒的培养方法、病毒感染的机制以及病毒引起的典型疾病。
此外,还包括病毒感染的免疫学和病毒疫苗的研制等内容。
第五章:寄生虫学本章主要介绍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生活史以及病原性。
重点内容包括寄生虫的分类、寄生虫的诊断方法、寄生虫引起的典型疾病以及抗寄生虫药物的应用。
第六章:微生物感染的防控本章主要介绍微生物感染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及监测和控制方法。
重点内容包括医院感染的防控策略、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以及医院环境的消毒方法。
此外,还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第七章:微生物学检验与诊断本章主要介绍微生物学检验与诊断的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以及微生物耐药性检测。
重点内容包括细菌培养与鉴定的方法、快速诊断方法(如PCR技术和免疫学检测等)以及耐药性检测的方法。
第八章:免疫学与微生物感染本章主要介绍免疫系统的基本原理、免疫学方法以及免疫系统与微生物感染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 (09级)微生物学
(二)流行性出血热(EHF)
•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主 要发生在大鼠的烈性传染病,也是一种人 畜共患病。 • 主要特征:高热、出血性肾功能损害。 故又名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hal Syndrome, HFRS)
实验动物质量国家标准
•
对实验动物等级进行了重新设定,与寄 生虫学等级相对应,将实验小鼠和大鼠的微 生物学等级分为清洁级、无特定病原体级 (SPF)和无菌级。豚鼠、地鼠和家兔仍保 持四级。犬和猴分为普通级和SPF级。
实验动物微生物等级的设定
• • • • • • •
小鼠 大鼠 地鼠 豚鼠 家兔 犬 猴
有或可能有 有疑问 多或大量 不准确 困难 高 约40% 不可能 有疑问
• (三)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 洁净动物与普通动物相比,在血液学、血液生化
指标及主要脏器系数方面均产生一定变化。 • 如清洁级大鼠与普通大鼠相比,白细胞较少,其 中中性粒细胞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血清碱性磷 酸酶、胆红素、胆固醇值较高;尿素氮、肌酐值比 较低;空肠淋巴结、脾脏较轻;肺、肾组织形态比 普通大鼠健康。
• 生理学变化: • 免疫功能:产生丙种球蛋白的能力弱,血中无抗体,血
•
清杀菌力低,对微生物感染异常敏感。 生长率:无菌鸟类生长率高于普通鸟,无菌豚鼠和无菌兔 比普通的慢。 生殖:无菌条件对动物的生殖影响不大。 代谢:血中含氮量少,代谢周期比普通动物长。 营养:无菌动物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B和K。 抗辐射能力:无菌动物抗辐射能力强。 寿命:无菌动物的寿命普遍长于普通动物。
• 3、应用 • 由于普通级动物是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要求
微生物学章节件
➢1865年 李斯特 外科消毒术
➢1909年 Ehrilich 用化学制剂控制梅毒
➢1929年 弗来明 发觉青霉素
➢1944年 Wakesman 土壤放线菌中找到了链霉素
微生物学章节件
《微生物学》
第10页
罗伯特·胡克显微镜
微生物学章节件
《微生物学》
第11页
微生物学章节件
列文虎克显微镜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章节件
微生物学章节件
第1页
《微生物学》
绪论
刘雅婷
微生物学章节件
《微生物学》
第2页
《微生物学》: 绪论
一、什么是微生物 二、微生物学发展 三、微生物学研究主要意义 四、学习本课程主要参考书
微生物学章节件
《微生物学》
第3页
一、什么是微生物
(一)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 (Microorganism)通常 是描述一切不借助显微镜 用肉眼看不见微小生物, 包含病毒、细菌、真菌、 原生动物、和一些藻类。
微生物学章节件
《微生物学》
第23页
❖污水处理
高效微生物污水处理技术,其方法是经过化学或辐照方 法筛选出无毒、无致病性、“能吃持水”高效微生物(HEM)、 然后投放到污水处理现场,使污水得到净化。该技术可用于 处理城市污水、酿造废水、屠宰废水等各种可生物降解污水。 安全可靠、操作简单,处理效率比传统方法提升50%以上, 投资及运行费用降低20-30%,尤其适合经费短缺中小城市、 乡村及厂矿使用,并可用于改造老污水处理设施,使之重新 取得新生。
群个体形态、群体特征,包含繁殖方式。-
--第一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
微生物生理学: 微生物营养机制、
能量代谢,在自然界元素尤其是植物营养
微生物学教程第3版内容重点
微生物学一、什么是微生物1.微生物〔Microorganism, microbe〕——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一般<0.1mm〕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生态分布和分类进货等生命活动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四、微生物的三个特征μm(微米)级: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小(个体微小)nm(纳米)级: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器,病毒〕单细胞简(构造简单) 简单多细胞非细胞〔分子生物〕原核类:细菌〔真细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
低(进化地位低) 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蕈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肮病毒〕五、微生物的五大共性1.体积小,面积大体积表面积比面值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2〕微生物的种类繁多①物种多样性②生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③代谢产物的多样性④遗传基因的多样性⑤生态类型的多样性第一章原核生物形态、构造和功能原核微生物(prokaryotes)微生物可分类三大类真核微生物(eukaryotic microorganism)非细胞微生物(acellular microoganism)真细菌(eubacteria)原核生物古生菌(archaea)原核生物——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nuclear region)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我们分成六种类型来介绍: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第一节细菌细菌(bacteria)——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μm,长度约0.5~5μm〕,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一) 形态和染色球菌(coccus):单球、双球、四联球、链球、葡萄球1) 细菌形态杆菌(bacillus):短杆、棒杆、梭状、梭杆、分枝状弧菌(vibrio):半环螺旋菌(spirilla) 螺菌(spirillum):2—6环螺旋体(spirpcjete):6环以上2) 细菌的大小是μm级的〔微米〕,典型细菌、大肠杆菌〔E.coli〕:2μm 长×0.5μm宽3) 细菌染色法活菌:美蓝或TTC〔氯化三苯基四氮唑〕简单染色法正染色革兰氏染色死菌鉴别染色法抗酸性染色芽孢染色负染色姖姆萨〔Giemsa〕染色其中革兰染色法〔Grang stain〕最为重要,是由丹麦医生C.Gram于1884年发明,菌经革兰氏染色后可区分为两大类:革兰氏阳性〔Gram positive, G+〕,成紫色;革兰氏阴性〔Gram negative, G-〕,成红色。
微生物笔记
1、微生物类型:三菌:细菌、真菌、放线菌;四体:螺旋体、立克次氏体、霉形体、衣原体;一病毒:病毒。
2、原核细胞微生物特征:呈细胞形态,仅有原始的类核,DNA 分子盘旋在细胞质内,无核膜和核仁,不进行有丝分裂,无细胞器。
3、各种细菌的个体形态与其排列方式在正常情况下是稳定而有特征的,可以作为分裂和鉴定的重要依据。
4、革兰氏染料:结晶紫、碘、酒精95%。
5、革兰氏阳性菌:壁厚,主要成分肽聚糖,脂多糖,磷酸,蛋白质,被染成蓝紫色,对青霉素敏感。
革兰氏阴性菌:壁薄,主要成分脂多糖,还有磷酸,脂蛋白,蛋白质,被染成红色,对链霉素敏感。
6、革兰氏染色时,酒精脱色时间长,均染成红色,时间短只阴性菌染成红色。
7、质粒:存在细胞质中,细菌核体外的一小段DNA分子。
特点:主要成分为DNA、位于核体外、环状、可以转移、可以丢失、可以自我复制。
8、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纤毛)、芽孢、S-层。
9、荚膜的功能:保护细菌、具有抗原性、用于细菌的鉴定、储存营养物质、利于排除废物。
10、S-r转化:有荚膜的细菌丧失荚膜所发生的表形变化。
11、鞭毛是重要运动器官,显微镜穿刺实验——鞭毛染色,银染法。
12、鞭毛的功能:运动性、抗原性、致病性。
13、纤毛特点:抗原性,粗而少,依靠性菌毛进行遗传物质的传递。
14、用芽孢的特征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饲料添加剂。
15、芽孢特点:有DNA,具有抗辐射、抗氧化、耐高温、干燥和渗透压的作用。
16、显微镜的种类:普通光学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17、菌落:单个细菌在适当的固定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后,繁殖出数量巨大的菌体,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的群体称为菌落。
18、菌落特征:由一个细菌(无性繁殖,克隆);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而来;可见;具有一定形态。
菌落在实际培养中的应用:鉴别、计数(比浊法、显微镜直接计数、平板菌落计数法)19、酵母菌菌落特征:多数为乳白色,少数为黄色或红色,菌落表面光滑、湿润、粘稠,比细菌的菌落大而厚,多为出芽生殖,个别为横分裂。
医学微生物学第二版
医学微生物学第二版第一章: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和分类微生物是生物学研究中重要而广泛的领域之一。
本章将介绍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和分类,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1.1 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一类无法看见肉眼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对人类和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1.2 微生物的分类根据细胞结构、生理特征和遗传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微生物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分类包括细菌学、真菌学和病毒学。
1.2.1 细菌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其形态和结构各异。
细菌可以根据氧气需求、生长温度和酸碱度等特征进行分类。
1.2.2 真菌真菌是一类多细胞或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常见的有酵母菌和霉菌。
真菌具有细胞壁和真核细胞等特点。
1.2.3 病毒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结构的微生物体,只能在宿主细胞中繁殖。
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
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了解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是研究微生物学的基础。
本章将重点介绍细菌和真菌的形态及其相关结构。
2.1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细菌的形态多样,包括球菌、杆菌和弯曲菌等。
细菌具有细胞壁、外膜、胞浆和核酸等重要结构。
2.2 细菌的细胞壁细菌的细胞壁是细菌细胞的外层结构,它具有保护细菌、维持形态和稳定细菌内环境的重要作用。
2.3 细菌的胞质内结构细菌的胞质内含有细胞质、核糖体和质粒等结构。
细菌的基因组主要存在于核糖体中,而质粒则是一类可以独立复制和传递的DNA分子。
2.4 真菌的形态和结构真菌的形态多样,包括酵母菌和霉菌。
真菌细胞由细胞壁、质膜、细胞质和真核等结构组成。
2.5 真菌的细胞壁真菌的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壳聚糖和蛋白质等组成,具有保护和支持真菌细胞的作用。
第三章: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是微生物学研究的关键内容。
本章将讨论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机制,并介绍相关的实验方法和测定技术。
3.1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微生物的生长通常遵循生长曲线,包括潜伏期、指数期和平稳期等阶段。
微生物学第三章修改优秀课件
生理功能
磷 KH2PO4, K2HPO4
硫 (NH4)2SO4, MgSO4
镁 MgSO4
核酸、核蛋白、磷脂、辅酶及ATP等高能分子的成 分,作为缓冲系统调节培养基pH
含硫氨基酸(半胱氨酸、甲硫氨酸等)、维生素的成 分,谷胱甘肽可调节胞内氧化还原电位
己糖磷酸化酶、异柠檬酸脱氢酶、核酸聚合酶等活 性中心组分,叶绿素和细菌叶绿素成分
谢
微生物细胞中几种主要元素的含量(干重%)
微 生 物 第的 三营 章养 和 代 谢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
元素与其营养物质
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应该包含有组成细胞的各种 化学元素,即构成细胞物质 的碳素来源的碳源物质,构 成细胞物质的氮素来源的氮 源物质和一些含有K、Na、 Mg、Ca、Fe、Mn、Cu、 Co、Zn、Mo元素的无机盐。
生 种类
氮源物质
备注
物蛋白质及其不
蛋白质 同程度降解产
的 类 物(胨、肽、氨 基酸等)
营 氨及铵 NH3、 盐 (NH4)2SO4等
养 硝酸盐 KNO3等
大分子蛋白质难进入细胞,一些真菌和少数细菌 能分泌胞外蛋白酶,将大分子蛋白质降解利用, 而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相对分子质量较小其降解产 物
容易被微生物吸收利用
为自养微生物所利用。
为自养微生物所利用。
利用这些物质的微生物在环境保护方面 有重要作用。 当环境中缺乏碳源物质时,可被微生物 作为碳源而降解利用。
微 生 物 碳源的生理作用 第 的 构成微生物自身的细胞物质和代 三 营 谢产物; 章 养 在细胞内生化反应过程中为机体 和 提供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 代 谢
微 生 物 第的 三营 章养 和 代 谢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及其 生理功能
医学微生物学标准化课件 第三章
小结
思考题
1.名词解释: 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
侵染过程
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 前噬菌体自发/或受理化、生物因素
诱导而从宿主菌染色体中脱落,溶原周 期结束,随即进入溶菌周期。 溶原性细菌有抵抗同种或有亲缘关系 噬菌体重复感染的能力。
溶原性噬菌体的溶原周期和溶菌周期
溶原性细菌
结果
溶原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n): 前噬菌体导致宿主菌基因型和性状改变。
特点 微小,测量单位nm,可通过细菌滤器。 无细胞结构,蛋白质(衣壳)+核酸(核心)。 专性活细胞内寄生,以复制方式增殖。
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 形态:蝌蚪形(多见)、微球形及细杆状。 结构(蝌蚪形):头部与尾部。
噬菌体的结构
尾领
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化学组成 蛋白质构成头部衣壳和尾部,有保护核酸和
色体中,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也不引起细菌 裂解,其DNA随细菌基因组复制而复制,并 随细菌分裂分配到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
温和噬菌体
——概念
前噬菌体(prophage):整合在细菌 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
溶原性细菌(lysongenic bacterium): 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溶原性:温和噬菌体具有产生成熟子代噬 菌体颗粒和裂解宿主菌的能力。
毒性噬菌体
——溶菌周期
结果:宿主菌裂解。 ①液体培养基中,混浊菌液变澄清。 ②固体培养基上,裂解细菌后会留下透明的
溶菌空斑;每个空斑是一个噬菌体复制增 殖并裂解宿主菌后形成的,称为噬斑 (plaque)。
噬斑
温和噬菌体
概念 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溶原性
医学微生物学概论
免疫学的兴起
琴纳(牛痘苗)、巴斯德(鸡 霍乱、炭疽、狂犬病减毒活疫苗)、 白喉抗毒素动物血清治愈白喉等。
抗生素的发现 Fleming 1929年发现青霉素,为感 染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一次大革命。
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近30年来,随着化学、物理学、生物 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和 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进展,电子显微镜 技术、细胞培养、组织化学、标记技术、 核酸杂交、色谱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等新 技术的建立和改进,微生物学得到极为 迅速的发展。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
核仁,细胞器完整。真菌属此类。
微生物的分布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极为广泛, 其中以土壤中最多。在人类、动植 物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 中,亦有大量的微生物存在。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 是有益的,而且有些是必需的,如:固 氮菌;酿酒、制醋;抗生素、人体的正 常菌群。
1.非细胞型微生物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1.非细胞型微生物
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无典型的细 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 活细胞内生长增殖。核酸类型为DNA或 RNA,两者不同时存在。病毒属之。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原始核质呈环状裸DNA团块结构, 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 糖体。DNA和RNA同时存在。这类微生 物包括“二菌四体” (细菌、螺旋体、 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放线菌)。
3.诊断技术
细菌的鉴定和分类,现则侧重于基 因型方法来分析待检菌的遗传学特征。 包括氨基酸序列分析、质粒分析、基因 转移和重组、基因探针、多聚酶链反应 (PCR)等。这些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分类、 新种鉴定和流行病学中尤为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小鼠 大鼠 豚鼠 兔 猫 犬 猴
• 细菌 19 18 16 16 2 3 3
• 病毒 17 13 7 4 6 6 6
• 寄生虫
无体内外所有寄生虫
• (二)应用
• 目前国际上公认SPF动物适用于所有科研实验,
是国际标准级别的实验动物。它的应用价值在于它 无人畜共患病,无主要传染病,无对实验研究可能 产生干扰的微生物。
第三章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
• 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控制是实验动物标准化的
主要内容之一,按微生物控制标准,或根据微生物 净化程度,实验动物在我国分为四类:
• 1、普通级动物(CV)亦称一级动物; • 2、清洁级动物(CL)亦称二级动物; • 3、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亦称三级; • 4、无菌及悉生动物(GF、GA)亦称四级动物。
• 4、肿瘤研究
• 无菌动物在肿瘤发生与微生物的关系以及致癌
物质的致癌作用研究中有重要作用。
• 5、药理与毒理研究
• 观察发现普通豚鼠对青霉素的敏感性高于无菌
豚鼠。普通动物进食大豆易中毒,无菌动物则不 会。提示某些物质的毒理作用常与肠道微生物代 谢有关。无菌动物适用于慢性毒性实验。
• 6、其它
• 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可用于传染病学、放射
• 寿命:无菌动物的寿命普遍长于普通动物。
• 悉生动物的特点:
• 悉生动物来源于无菌动物,体内有已知
种类的几种微生物定居,形成动物和微生 物的共生复合机体。悉生动物的生活力较 强,抵抗力明显增强。易于饲养管理,在 有些实验中可作为无菌动物的代用动物。
(三)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的应用
• 1、动物模型研究 • 无菌动物可用于建立具有人正常菌丛或
• 预防: • 经常进行检测。外来人员严禁进入动物室。
(二)流行性出血热(EHF)
•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主 要发生在大鼠的烈性传染病,也是一种人 畜共患病。
• 主要特征:高热、出血性肾功能损害。
故又名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hal Syndrome, HFRS)
• 3、应用
• 由于普通级动物是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要求
较低的一类动物,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反 应性较差,因而国际上普遍认为仅可作为生 物医学教学使用,或作为某些科研为探索方 法而从事的予试验之用,不可供科研、生产 和imals,CL)
• (一)基本概念 • 除普通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体外,不携带
生物学、微生物学、营养学、宇航医学等许多领 域的研究。将培养无菌动物的原理和技术应用于 临床,能有效地控制感染。
第六节
五、洁净动物与普通动物的特性比较
• 洁净动物通常是指来源于剖腹产、实行严格的
微生物控制、饲养于空气净化系统设施内的动物; 包括清洁动物、SPF动物、悉生动物和无菌动物。 洁净动物与普通动物相比,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
• 病原学: 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
本病毒对紫外线敏感。
• 流行病学:自然宿主是小型啮齿动物,大鼠是实
验动物的主要传染源。人类主要由于接触带病毒的 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而受感染。
• 该病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在野鼠中流行,隐
性感染为主,黑线姬鼠、长爪沙鼠对本病特别敏感, 实验大、小鼠、豚鼠、家兔均可感染。多数成年啮 齿类动物感染后无症状,但病毒可由动物传染给人, 人主要是通过含有病毒的血、尿和污染皮肤破损处 或由革螨等昆虫传播。通过粉尘气溶胶吸入感染是 主要的传播途径。
实验动物质量国家标准
•
对实验动物等级进行了重新设定,与寄
生虫学等级相对应,将实验小鼠和大鼠的微
生物学等级分为清洁级、无特定病原体级
(SPF)和无菌级。豚鼠、地鼠和家兔仍保
持四级。犬和猴分为普通级和SPF级。
实验动物微生物等级的设定
• 小鼠 • 大鼠 • 地鼠 • 豚鼠 • 家兔 •犬 •猴
清洁级 SPF级
• 1、微生物学特性; 该类动物是在微生物控制上要
求最低的动物。饲养管理中须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 限制无关人员进入动物室。国家标准中对动物室温度、 湿度、风速等有的要求。
• 2、普通级动物的生理学特性:普通级动物应具有
健康动物的外貌,正常的饮食,粪便与尿液外观与气 味,毛色光泽、皮肤有弹性,行动无异常,体表淋巴 结不肿大,眼角及鼻孔周围无分泌物附着,肛门及后 躯清洁。解剖时动物的肝、肺、淋巴结正常,心、肝、 脾、肺、肾、脑、生殖器等无眼观病灶。
• 普通动物 开放系统 对微生物带有情况不明确
• (二)对科研实验结果影响的比较
• 普通动物体内携带大量寄生体,其中有致病的,
非致病的,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与机体构成生命 复合体。用这些动物做实验,势必受未知寄生体的 干扰,难于观察生命的基本活动规律。
• 洁净动物由于有明确的微生物背景和可控的饲育
• 临床症状:
• 急性型:小鼠绝食、昏睡、被毛逆立
松乱、头颈肿胀,结膜炎,很快死亡, 死亡率60%--90%。
• 亚急性和慢性:小鼠皮肤出现皮疹,
发生溃烂、坏死,形成坏疽,最后四肢 及尾部断裂脱落。病情较长
• 诊断:
• 根据临床症状可作初步诊断,然后依据病理
学诊断,检查包涵体、动物实验、电镜检查、 病毒分离、血清学诊断等进行确诊。
四、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
Germ free animal ,GF Gnotobiotic animal ,GN
(一)基本概念 • 1、无菌动物:
• 是指不能检出一切生命体的动物。 • 即用现有的检验技术在动物体内外的任何
部位均检不出任何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 物,称为无菌动物。无菌动物来源于剖腹产 或无菌卵的孵化,饲养于隔离系统内。
的屏障系统中;其饲料、垫料、笼器具等都经过 消毒灭菌处理;饮用水采用高压灭菌水或Ph2.5-2.8的酸化水;工作人员需换灭菌工作服、鞋、帽、 口罩等进入动物室进行操作。
三、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s,SPF)
• (一)基本概念
•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或称SPF动物,是指 动物体内无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存在, 但允许携带非特定微生物的动物。
• (一)微生物控制比较
• 由于动物分类等级不同,其微生物控制程度也不
一致,与之相对应的动物饲养环境及饲养管理方法 也各不相同。
• 种 类 饲育环境
说明
• 无菌动物 隔离系统 无法检出任何生命体
• 悉生动物 隔离系统 确知代有的微生物
• SPF动物 屏障系统 确知不带有的微生物
• 清洁动物 屏障系统 确知不带有的微生物
第二节 实验动物常见感染性疾病
一、实验动物的病毒感染
• 1、鼠痘病毒(小鼠脱脚病) • 2、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 3、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 4、兔出血症病毒(兔瘟) • 5、狂犬病病毒 • 6、猴疱疹病毒(B病毒)
(一)鼠痘
• 鼠痘是由鼠痘病毒所引起的小鼠的急性
传染病。急性引起大批死亡,亚急性或慢 性使患鼠肢尾肿胀,发炎和坏疽脱落呈 “缺肢”的畸形,即为其主要特征。
• 2、悉生动物:
• 又称已知菌动物或已知菌丛动物。它是指在无
菌动物体内人为植入一种或数种微生物的动物。 依植入菌种数目的不同,又分为单菌、双菌、多 菌动物。饲养管理与无菌动物相同。GN动物也必 须饲养在隔离器内,其区别是隔离器内带有某一 种或几种已知菌。
(二)特点
• 无菌动物和普通动物的外观和活动之间看
物大5--6倍,常易导致盲肠扭转或肠壁破裂而死亡。
• 肝脏重量相对下降,导致解毒功能有所下降。 • 泌尿系统:肾脏较小。 • 血液循环系统:无菌动物心脏相对缩小,白细胞增加。 • 免疫系统:胸腺网状上皮细胞体积较大。无菌兔胸腺功能
不活跃,脾脏缩小,网状内皮细胞功能下降。无菌动物免 疫功能基本上处于原始状态。
环境,可大大提高动物试验的重复性和正确性,因
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
无菌动物 SPF动物 清洁动物 普通动物
• 传染病
无
无
无 有或可能有
• 试验结果 明确
明确
明确 有疑问
• 用动物数 少量
少量
较少 多或大量
• 统计价值 很好
可能好 较好 不准确
• 长期实验
好
好
可能好 困难
• 死亡率
很少
少
较少
高
• 长期实验成活率 约100% 约90% 约80% 约40%
清洁级 SPF级
普通级 清洁级 SPF级
普通级 清洁级 SPF级
普通级 清洁级 SPF级
普通级
SPF级
普通级
SPF级
无菌级 无菌级 无菌级 无菌级 无菌级
• 根据微生物控制要求不同,其饲养环境各不相同。
• 普通级动物通常饲养在开放系统; • 清洁级动物和无特定病原体动物饲养于屏障系统, • 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饲养于隔离系统。
• 实验标准设计 可能 可能
可能 不可能
• 结果讨论价值 很高
高
较高 有疑问
• (三)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 洁净动物与普通动物相比,在血液学、血液生化
指标及主要脏器系数方面均产生一定变化。
• 如清洁级大鼠与普通大鼠相比,白细胞较少,其
中中性粒细胞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血清碱性磷 酸酶、胆红素、胆固醇值较高;尿素氮、肌酐值比 较低;空肠淋巴结、脾脏较轻;肺、肾组织形态比 普通大鼠健康。
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 这类动物称做清洁级动物。
• 清洁级动物的种群来源于SPF动物或无菌
动物的剖腹产动物。
• (二)特点和应用
• 清洁级动物比普通级动物要求排除的微生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