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第三章_城市形成和发展

合集下载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PPT课件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PPT课件
8
世界主要大城市密集区
城市主要集中在 湿润半湿润地区
9
我国近60个50万人 口以上的大城市只 有包头、兰州、西 宁、乌鲁木齐等4个 城市是在年降水不 足400mm的西北部干 旱、半干旱地区。
占面积比 占城市比 南方湿润地区
北方湿润地区
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
1/5 1/3 2/5
45.4% 45.4% 9.2%
12
平原是城市分布 理想环境的原因 是: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有利于 农耕,农业发达 利于提供各种产 品。人口分布集 中,有利于组织 交通有利于向四 周扩展,节省建 筑投资。
13
我国城市区域地形类型:
1.滨海城市。多依托优良港湾或便利的海运条件而形成发展。 2.三角洲平原城市。平原广阔,水网稠密,土肥人众,农产资源丰 富是城市形成发展的优势。 3.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山前堆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而有 坡度,水源丰富又排灌条件良好,为城市发育提供了优良环境。 4.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这类城市处在窄狭平原和低山丘 陵的交接地带。 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江南丘陵区最典型。 6.平原中腹的城市。 7.高平原上的城市。如蒙古高原。 8.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如位于云贵高原坝子和谷地中的城 市。 9.中山谷地城市。位于H500-3000m的中山地区的狭窄的河谷平原, 如南平、十堰、攀枝花。 10.高山谷地城市。在3000m以上的高山地区,城市极少。必定在河 谷之中,如拉萨。
11
2、地形与城市区位
世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海拔不足200m的濒海、濒湖或沿河的 平原地带。在热带地区分布在高原上。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 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1981年世界197个特大城市的80% 以上分布在海拔不足200m的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 其中又以位于海拔100m以下的居多。我国设市城市分布在地 形的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上的比例大致分别是1%、32% 和67%(1983)。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2)经济全球化推动城市发展
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管理、控制 研究、开发 生产、装配 各国经济越来越开放 资源跨国流动不断扩大 信息、通讯、交通的技术革命 经济活动: 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 总部经济 世界加工厂
(3)信息化影响城镇空间结构
家庭办公 居住与办公场所的分离


城市群,又称沪宁杭城市群,是江苏, 浙江,上海毗邻地区的16个市组成的 都市群。 长三角城市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 8 个市:南京、苏州、扬州、镇江、 泰州、无锡、常州、南通;浙江省的 7 个市:杭州、宁波、湖州、嘉兴、 舟山、绍兴、台州。 在这块占全国1/50陆地面积、1/10人 口的地方,创造出了占全国 1/5 的国 内生产总值、 1/4 的财政收入和进出 口总额。 上海(直辖市),年国内生产总值已 超10000亿元,位列全国第一; 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京,年 国内生产总值在3000亿元以上;“ 绍兴、南通、常州、台州、嘉兴,金 华,盐城,扬州,镇江,泰州等城市 年国内生产总值在1000亿元以上。 县域经济为“长三角” 都市圈带来 丰富性和层次感,极具竞争力。 2005 年揭晓的全国百强县市竞争力 排名中,有七个“长三角”的县市 (区)进入前十位。
Atlanta城外的Lenox Square Shopping Center ,这是美 国南部最大的购物中心,总用地74英亩。
(4)人类发展观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影响
远古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崇拜自然,古代城市与
自然界和谐相处 工业革命后,城市问题越演越烈 水体、大气、垃圾、噪声等环境污染,热岛效应, 人口密集过大,交通拥堵等 蕾切尔· 卡逊《寂静的春天》(1962)一书标志生态 思想及环保意思的崛起; 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发大会《21世纪议 程》、《里约宣言》人类发展观的里程碑。 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主题,城市走向与自然 界和谐的回归。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题答案第一章绪?论1、简要说明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基本特征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P1)城市的特征﹡属于历史的范畴﹡区域性(●)﹡综合性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P2)●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P2)●主要内容: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

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地理学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分支2、在我国,城市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3、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学科性质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研究方向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区域,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偏重工程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

联系★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书上还有这里没空补充p8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3、注重城市化研究;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研究有何特点?(此题答案不具体,详细请看课件或课本)一、1920年以前工业革命、城市发展----聚落地理学----城市区位、城市内部形态城市地理学成为专门学科之前的阶段,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去研究聚落二、1920-1950年帕克、沃斯、伯吉斯(20年代)----住宅区、中心商业区、工业区----土地利用模式克里斯塔勒(1933年)----《南德的中心地》----中心地等级体系初步奠定研究重点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研究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c.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d.城市问题: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

二、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在我国,地理学属自然科学,而城市地理学常常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一、城镇和城镇的区别: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二、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1)城市的行政地域;2)城市的实体地域;3)城市的职能地域;三、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五大特点:(l )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大都市区。

各核心城市之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大面积森林、零星分布的牧场和草地。

这些非城市性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

(2)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市核心及大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结起来,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

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

戈特曼以2500 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

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四、我国现行的设市、设镇标准:现行的设镇标准:20 000 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 2 000 人的,可以撤乡建镇;总人口在20 000 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 %以上的,也可以撤乡建镇。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长期演进的产物,是人类在各种社会、经济、历史条件下的自然结果。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地理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

下面将从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分析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首先,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了分工,经济生活逐渐发展起来,人类居住在一块区域中形成了聚居点,从而形成了村落。

到了封建社会,农民有了剩余劳动,城市得以发展起来。

城市的发展对分工和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经济的发展也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城市作为一个地区中的经济中心,具有集散货物、交易、流通、储蓄、服务等功能。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

在农耕社会时期,人们需要交换农产品和手工制品,城市成为了商品交换的场所。

到了工业社会,城市成为了工业化的中心,工厂、工人、商家等都集中在城市中,城市日益变得繁荣起来。

再次,政治因素也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城市通常作为地方政治的中心,分布有行政、司法、政策决策等机构。

政治的中心化使得城市日益繁荣发展。

城市中政府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为城市提供了政策支持、行政服务等,使城市发展起来。

此外,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城市作为人们生活交流的场所,各种文化艺术在城市中得以传播,城市的文化氛围也反过来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文化交流、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文化竞争,推动了城市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总结起来,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发展城市的过程中,人类社会经历了从村落到城市的演变,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推动了城市的繁荣,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则为城市注入了创新的力量。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形态下,城市与社会的关系不断变化演进,这也是城市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特点的原因之一、城市的发展不仅是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未来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向。

城市地理学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城市地理学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11
2.三角洲平原城市。与滨海城市的差异在于周围平原 广阔,水网稠密,土肥人众,农产资源丰富是城市形成 发展的主要优势。 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密集城市群
3.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 – 这是我国城市形成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种区域地形类型。 – 在我国北方分布十分广泛,尤以华北平原外侧沿着燕 山南麓、太行山东麓、淮阳丘陵北麓、鲁中南丘陵山 地外缘的一连串城市数量最多。祁连山北麓、天山南 北麓、川西山地东麓等也很典型。
14
• 7.高平原上的城市。
– 数量很少,都分布在开阔、平坦,海拔在1000m 上下的蒙古高原面上。
• 8.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
– 在中国地形二级阶梯的高原上,绝大多数城市均 集中在相对低平的山间盆地或谷地,并滨临河流。 典型的如位于云贵高原坝子和谷地中的城市、黄 土高原上河谷盆地里的城市。
13
13
• 6.平原中腹的城市。
– 城市位于广阔的平原面上,不临海、不背山、面坡 小、地势低平甚至低洼。在古代,这种区域的城市 发展条件相对较差。
– 同在华北平原,但平原中腹,城市发展相对稀而小 的状况与平原外围洪积、冲积平原城市多而密成鲜 明对照。华北平原中部较大而且历史上著名的城市 几乎都沿纵贯平原南北的大运河一线分布。
• 一、城市地理位置概念
– 巴朗斯基——位置就是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 的某些客观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 也就是说,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 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有利的结 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 反之亦反。
20
• 二、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 1、大、中、小位置
以上海为例
– 中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 流域的下游,整个长江三角洲平原,特别是太湖流 域作为上海的直接腹地,为上海城市的形成和繁荣 奠定了区域基础。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课件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课件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01
城市的功能和结构
04
城市的概念和起源
02
城市的经济发展
05
城市的发展历程
03
城市的社会文化
06
添加章节标题
城市的概念和起 源
城市的概念
城市是人类社会活动 的中心,是政治、经 济、文化、科技等各 方面的集中体现。
城市是社会分工和 劳动分工的产物,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 的结果。
贸易活动:城市的贸易 活动包括进出口贸易、 国内贸易等,是城市经 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商业设施:城市的商业 设施包括商场、超市、 购物中心等,是城市经 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贸易政策:城市的贸 易政策包括关税、贸 易壁垒等,对城市经 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城市的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
人才引进:吸引高素质人才,提高城市竞争力 科技创新:推动科技研发,促进产业升级 政策支持: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创新创业 教育投入:加大教育投入,培养创新型人才
医疗体系:包括医院、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为城市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教育与医疗资源的分布:城市中心区教育资源丰富,医疗资源分布相对均衡
教育与医疗政策的影响:政府对教育与医疗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对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产生重 要影响
城市的艺术和文化活动
艺术展览:展示城市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历史背景 文化节庆:庆祝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如春节、中秋节等 音乐会和戏剧表演:展示城市的音乐和戏剧文化 电影和电视制作:展示城市的电影和电视文化,如好莱坞、宝莱坞等
城市是社会交往和 信息交流的场所, 是社会关系的集中 体现。
城市是社会文化 的载体,是社会 文明的象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ppt课件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ppt课件
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年)
违背客观规律,城镇化大起大落。“大跃进”,各地盲目扩大基本 建设摊子,导致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入城市。
由于宏观政策的失误,加上天灾人祸造成国民经济萎缩,此时,国 家通过行政手段动员城镇人口回乡,并同时调整了市镇设置。
城镇化的停滞阶段(1966-1978年)
3.2 按职能分类
首都、直辖市(北京、重庆) 省、自治区中心城市(成都、长沙) 工矿城市(鞍山、大庆) 交通枢纽、港口城市(郑州、武汉、大连) 特殊职能城市(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城市) 一般县市
3.3 按布局形式分类
块状布局城市(北京、成都) 带状布局城市(兰州) 星座状布局城市(巴黎) 组团状布局城市(宁波、重庆)
(资料来源:沈玉麟,1989《国外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陈双 贺文《城市规划概论》(修订版) 科学出版社 2008 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乌鲁木齐大气污染 沙尘暴
智 力 测 验 : 有 几 处 不 同 ?
一座基督教城市在1440和1840年的面貌
(资料来源:[意]L. Benevolo, 2000《世界城市史》科学出版社)
城市问题的具体表现
城市环境污染 空气、垃圾、污水、噪音、电磁波 居住环境不好 住宅密度过高,舒适性差 交通状况堪忧 堵塞、停车、事故 城市灾害严重 地震、火灾、洪水 社会问题很多 就业、刑事犯罪
3.现代城市问题的特点
参考书目:
陈锦富 《城市规划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06
谭纵波 《城市规划》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11出版) 陈友华、赵民 《城市规划概论》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01出版)
缺点:各城镇定义标准相差远,缺乏可比性。

第三章__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章__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城市区 位因素
海拔较低的濒 海、濒湖或沿 河的平原地带
交 通
沿海、沿 江、沿铁 路干线、 沿高速公 路
河 流
地形

城市地理区位的类型(P35-38)
1、大、中、小位置 从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
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 所有城市原则上都要求依托一定的对外交通设 施
着什么。根据《旧约》的记载,两河流域被称作阿 拉姆-纳哈莱姆,意思是“两河间的叙利亚”,叙利 亚在希伯莱文里的意思是土地,和希腊文的“美索 不达米亚”是一个意思。圣经里说:上帝把愤怒降 临到这里的城市上,因为这些城市的居民不信仰上 帝。1843年,法国人博塔第一次从这些土丘下面挖 出了古代城市的遗迹,从而揭开了近东地区人类早 期文明的面纱。
城市起源地
美索不达米亚
印度河流域
尼罗河流域
中国华北平原
中美
地理位置优越(沿 河海、平原、低山 丘陵的河谷、山间 盆地和谷地等)
水陆交通
气候温润
安第斯山中部
尼日利亚西南部
叙利亚6000年古城
200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学院教授麦肯吉尔 -吉伯森在近东考古国际会议上宣布:一支由美
国芝加哥大学东方学院和叙利亚官方组成的联合考 古队在叙利亚东北部的泰-哈穆卡发现了一座古城遗 址,考古人员推断,这座古城距今已有6000年历史, 使人类城居历史上溯到6000年前。 辽阔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布满了小小的类似 山丘的高坡,这些土丘都是平顶,四坡陡峭,许多 已经剥蚀。多少年来,贝都因人傍山休息,骆驼嚼 着山下稀疏的野草,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土丘里的秘 密,而西方考古学家却一直怀疑这些土丘下面埋藏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第二节 城市地理位臵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节 信息技术革命与城市发展
随 着 社 会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100多万年前,地球上就有了人类。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游牧部落分离,居民点固定。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形成许多手工 业和商业的集中地,导致城市雏形形成。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从农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城市 规模扩大、职能完备,城市成形。 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导致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掀起城 镇化的世界浪潮。产生了大城市、大都市区带。 全球化、信息化使城市发生了深刻变化,即功能复杂 化、城市网络化和数字化、国际经济联系密切,经济 辐射能力强。出现了世界城市world city或全球城市 Global city。它们处在世界城市功能等级体系的顶端, 主宰着世界经济和政治。
2. 基础设施 直接参与生产、服务生产:电、水、热、煤气; 间接支持生产、保障生产:交通通讯、污水处理。 3. 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我国人口东多西少,因此城市东密西疏。 4. 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 农业:无锡为历史上重要的稻米集散地,发展成当时我国 四大米市之一。工业:如大同、阳泉等煤炭城市;大庆、玉门 等石油城市等。 5. 交通 城市的分布趋势是向交通方便的位置集中,尤其是大城市, 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可形成城市轴线。 6. 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 7. 未来的开发潜力
5. 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江南丘陵区最典型。
6. 平原中腹的城市。位于广阔的平原面上。
我国城市区域地形类型:
6. 平原中腹的城市。位于广阔的平原面上。 7. 高平原上的城市。如蒙古高原。
8. 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如位于云贵高原坝子和

《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课件1

《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课件1

自主学习区
第二节
3.工业化阶段城市的发展和特征 (1)城市发展的背景:⑫ 工业革命 的兴起、蒸汽机的发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明。 (2)城市蓬勃发展的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自主学习区
(3)城市发展的特征
第二节
城市发展特征
地域范围扩大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原因或表现
城市空间分布不平衡,出现城市密 集区 19世纪中叶出现人口过百万的特大 城市 内部用地由按文化程度和资产多少 区分,变为按功能区分,出现商业 街、工业区和述的是 ________情况,由它发育的城市的主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要职能是 ________。 (3)资料③说明,我国古代“都”的主要职能是 ________。 (4)如何理解经济增长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
答案 (1)“守”是关键词,说明城市是出于防御目的而
兴起的。
政治等因素影响明显。在欧洲,民主是该时期的主流思 想,体现在城市结构和布局上,出现标志自治的建筑物; 我国同时期仍受封建社会的传统思想的控制,城市结构和 布局仍以封建统治秩序为依据。
互动探究区
第二节
探究点一 城市的形成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探究活动】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回答问题。 ①《墨子 · 七患》中:“ 城,在以自守也。” ②《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 易而退,各得其所。” ③《说文 · 邑都》:“都,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 (1)按照①这个解释,城市是如何兴起的?
阶级革命。
自主学习区
(2)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城市发展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特征
城市数量⑦ 增加 ,人口规模⑧ 较小 .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1.城市的形成,历史上最初形成的城市距今五至六千年之间,主要分布在西亚流域南部、古埃及尼罗河下游三角洲、印度河流域和中国黄河流域等地区;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1)城市形成的经济基础,在原始社会末期与奴隶社会初期,稳定的区域性的商业生产和商业交易,是城市得以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城市产生的根本内在动力。

(1)第一次社会分工,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

(2)第二次社会分工,原始社会瓦解时期——手工业与农业发生分离。

(3)第三次社会分工,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末期——商业从手工业中分离,对城市的历史生成具有“促生”作用。

2)城市产生的历史条件,是城市形成的直接动力。

(1)战争性质的变化,构筑高大厚实的城墙取代以防范野兽或小股复仇者为目的的壕沟,“城”的空间形态得以形成。

(2)对自然地理条件认识的变化,对居住区域的改造,使“城内”文明有了“城外”文明更快的进步,标志着城市萌芽的发生。

(3)部落制度向私有制的变化,产生了部落城堡向“城邦”的过渡。

2.城市的发展——推动城市的发展是多元化的,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古代城市阶段——原始公社解体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时代背景奴隶社会,特征:城市规模小且数量少;城市成为行政、军事、手工业和宗教的中心;城市的政治统治功能突出经济功能弱。

2)中世纪城市阶段——公元476年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代背景封建社会,特征:城市的范围分布更为广泛;城市成为商品市场和贸易中心,也成为文化中心;城市的功能日趋多样化。

3)近代城市阶段——1640年至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城市的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时期,背景资本主义社会,特征: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张、数量急剧增加;城市成为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的中心,以及世界贸易和科学技术中心;城市成为社会意识形态剧烈冲突与各类文化汇集的区域;城市也成为各类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最为集中之地。

6.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自然条件

6.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自然条件

地表起伏
城市沿河谷或在比较 开阔的低地分布
渭河谷地中的 西安
影响原因 气候 适宜 气 候 气候 恶劣 适度的降水,适中 的气温
影响结果 农业发达,人 口集中,城市 多,规模大
举例
中低纬度沿海 地区城市众多
干旱、寒冷或过 于湿热都不利于 居住
城市少,规模小
干旱区、热带 雨林区、寒冷 地区城市很少
影响原因 河运起 点和终 点 河 流 货物在此转运,促 进人口集中、经济 发展 人流、物流量大, 便于货物集散
6.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自然条件
影响原因 地势平坦,土 壤肥沃,水源 充足,交通便 利,建设成本 低 热带地区的高 原较为凉爽
影响结果 经济发达,人口集中, 大多数城市分布于平 原地区
举例 沪宁杭城市群、 五大湖城市群、 中欧、西欧平原 上的城市群 巴西高原上的巴 西利亚
平 原 地 形 高 原 谷 地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 布在高原上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自然条件影响原因影响结果举例地平原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建设成本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大多数城市分布于平原地区沪宁杭城市群五大湖城市群中欧西欧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建设成本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大多数城市分布于平原地区沪宁杭城市群五大湖城市群中欧西欧平原上的城市群地形高原谷地形高原谷地低热带地区的高原较为凉爽地表起伏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城市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低热带地区的高原较为凉爽地表起伏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城市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上的城市群巴西高原上的巴西利亚渭河谷地中的西安巴西高原上的巴西利亚渭河谷地中的西安影响原因影响结果举例气影响原因影响结果举例气候气候适宜气候适宜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农业发达人口集中城市多规模大中低纬度沿海地区城市众多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农业发达人口集中城市多规模大中低纬度沿海地区城市众多候气候恶劣气候恶劣干旱寒冷或过于湿热都不利于居住城市少规模小干旱区热带雨林区寒冷地区城市很少干旱寒冷或过于湿热都不利于居住城市少规模小干旱区热带雨林区寒冷地区城市很少影响原因影响结果举例河河运起点和终点影响原因影响结果举例河河运起点和终点货物在此转运促进人口集中经济发展人流物流量大货物在此转运促进人口集中经济发展人流物流量大河流交汇处易形成城市一般规模较赣州宜宾重赣州宜宾重庆武汉流便于货物集散汇处河口常与海运相联交通位置更加重要常与海运相联交通位置更加重要一般规模较大庆武汉上海广州影响原因影响结果举例矿产资源影响原因影响结果举例矿产资源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其开发带动采矿矿产丰富地区出现新兴工业煤城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PPT课件教案资料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PPT课件教案资料

明清时代的城市发展——以北京为例
• 宋代的城市变革标志着中国古代城市由封 闭型的前期封建城市向开放型的后期封建 城市转化,明清时代更臻于成熟完善,形 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的典型。
(4)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商业发展掀起 了一个迅猛的高潮,带动了城市规模的 迅速扩张。
(5)商业发展与城市形态
• 西汉长安有九市 ,东汉洛阳有三市; • 隋唐长安有东、西两市 ,洛阳有三市 ; • 宋代城市商业发展,坊里制解体,街市繁
荣,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6. 中国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和 夏、商、周三代;
C、中国封建城市中 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 ,如宫殿、官府衙门。
而欧洲封建城市中的 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 心——教堂。
(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制度也直 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
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而欧洲往 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2. 近代城市的发展
通常把农业的产生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使 人类社会出现了定居的居民点。
如:汽车,火车,轮船 一批新城市出现:港口城市、矿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
(3)城市与环境
城市成为人类改造自然最为彻底的地方,也 使城市居民减少或丧失了原有的与自然密切接触 的种种优点和乐趣。
如何在城市化、城市发展过程中处理好人工 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成为现在城市学科的 重要课题。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
11精选精选pptppt第一节第一节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第二节第二节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第三节第三节城市地理位臵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地理位臵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第四节第四节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第五节第五节技术进步与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技术进步与城市的产生与发展精选精选pptppt22第一节第一节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定阶段的产物一原始畜牧业原始农业的发展村庄的出现二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市集的出现精选精选pptppt33地面居所

城乡规划原理课件之城市形成与发展

城乡规划原理课件之城市形成与发展
(2)城市社会的异质性往往表现出空间分布的特征,即不同经济-社会背景的 社群聚居在城市的不同地区。对于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北美城市三种 典型空间模式。
城市构成
北美城市的社会空间分异在主要表征及其空间分布模式上具有共同特点:
(1)社会空间分异的第一表征是经济地位,其空间分布呈扇形模式,即不同 经济收入水平的家庭居住在不同的扇形地域;
地方本级预算财政收入(亿元)
>25 >20 >30 >80 >25 35%以上并大于第一产业产值 >2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400 100-400 <100

非农业人口(万人)
≥12
≥10
≥8

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人口(万人)
≥8
≥7
≥6

自来水普及率(%)
≥65
≥60
≥55

道路铺装率(%)
≥60
≥20
≥20
≥20
总值(万元) ≥6000 ≥5000 ≥4000
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
人均(元)
≥100
≥80
≥60
承担一定的上解任务
城市的概念
(2)设镇标准1984年民政部规定的
——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
城市的概念
——总人口在2万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的,可以建 镇;总人口在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也 可以建镇。
——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 景旅游、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二千,如确有必要,也可设置镇的建 制。
全乡总人口 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 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类出现
漂泊不定 谋生 方式 采果寻根 打猎
种植
定居的可 能与必要 氏族乡村 游牧部落和农 业部落分离
原始畜牧业 原始农业
训养技术和金属工具第一次社会 Nhomakorabea分工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分离
固定场所 集市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更频繁的交换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 纬度与城市分布
大城市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纬方向缓慢移动
◈ 气候区与城市分布
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少,湿润半湿润地区城市多
◈ 地形与城市分布
我国三级地形阶梯与城市分布
我国城市在不同区域地形类型的分布(1983) 1、平原地区多于低 城市数 所占比例 序 地形类型 号 山丘陵,中山和高 1 滨海平原/丘陵 21 7.3% 山地区极少 2、除平原中腹和三 2 三角洲平原 17 5. 9% 角洲平原外,城市 3 29 平原中腹 10 .0% 选择两种地形过渡 4 山前洪积冲积扇平原 63 21.8% 或交接部位的现象 5 平原与低山丘陵邻接地带 20 6.9% 非常普遍 6 低山丘陵区的河谷 76 26.3% 3、除了平原城市要 7 高平原 6 2.1% 濒临江河湖海外, 8 高原山间盆地或谷地 41 12.2% 在丘陵山地的城市 9 中山谷地 12 5.2% 大多趋于河谷,也 10 高山谷地 1 0.3% 普遍临水
转运功能(Break-in-Transport)
第四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l)实体转运(Physical Break)
(2)商业性转运(Commercial Break) (3)政治性转运(Political Break) 转运职能为主的城市的发展前景主要取决于 经济腹地、后方疏运系统及城市本身的建设 条件。经济腹地是决定此类城市发展的基础, 腹地越大、越富饶,转运要求越大,城市发 展规模就可能越大 。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一、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
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 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的 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 展,反之亦然。 城市地理位置的特点:特殊性、个性化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二、城市地理区位的类型
第四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三、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
形成动因:天赋的资源和人类特殊需要 功能:满足某种专门需要,集聚经济,
规模经济
特点:职能较单一,对外联系广,但联系
内容单一,发展历史短但速度快, 发展起伏大
类别:矿业、工业、旅游、科学文化城等
集聚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y)
思考题
以你所熟悉的某座城市为
例,分析该市地理区位对其 城市发展的影响。
全国城市 289 100.0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1. 矿产、水热、土壤、动植物等资源的丰度及其组合,实际是 自然条件向经济利用的衍生 2) 区域基础设施、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历史传统、现状经济 发展水平和结构,实际是区域经济开发的历史积累
3) 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城市是区域的缩影、中心和焦点。
一、中心地型城市 形成动因 商品农业 功能 满足农村的物资集散和综合 服务的需要 特点 职能综合,发展稳定,等级鲜明 类别 集镇、城镇、县城
第四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二、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 形成动因:交通地理位置 功能: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 类别:铁路沿线、铁路枢纽、渡口、 河海港、边境和特区、综合运输 枢纽城市 特点:职能较单一,发展起伏较大
第四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从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观点出发,将 城市分成三种类型:
1、中心地型城市
2、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
3、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
第四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三类城市形成和发展的相互关系
专门化职能
探矿 基地 加工 基地 工业 城市
大城市
中心地职能 交通运输职能
第四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剩余产品
经常性交换
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 集镇
商业与手工业分离 扩张与功能转化 大城市
城市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
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
- 农牧分离: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落
-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城市雏形形成
- 商业与手工业分离:城市规模扩大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 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 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 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 市规模。 对于城市内的个别企业和消费者来说, 这种经济和不经济均属外部经济,而外部 经济效果是通过规模经济发挥作用的,对 于个别企业而言,外部的规模经济可分为 两个层次来考虑,第一级层次为区域经济, 第二级层次为城市经济。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四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导读
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区域条件对城市产生与发展 有何影响?
不同类型城市的功能、特点 和形成动因?
1.大、中、小位置
从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
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
所有城市原则上都要求依托一定的对 外交通设施。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地理位置分析要注意哪几点?
(1)不要忽视对自然地理位置的关注,赋予它们 经济意义 (2)分析的核心是对外交通运输条件,要给予特 别的关注 (3)为什么交通条件好的城市发展不理想呢,还 和城市的腹地条件和特征,外部市场等其他因素 有关 (4)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城市的地理位 置 (5)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来加深对地理位置的理解
规模经济
指随着生产和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出现的成 本下降、收益递增的现象。 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有可 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 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 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至超过 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 地步。无疑,规模经济的原则会影响城市 各个企业以至整个城市的生产规模、就业 人数、人口规模,影响整个城市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