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第二章导学稿

合集下载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讲浮力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讲浮力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讲浮力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1. 浮力的定义与计算;2. 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3. 浮沉条件及其应用;4. 物体的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2. 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3. 了解浮沉条件,并能应用于物体浮沉现象的解释。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浮力的计算方法,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浮沉条件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仪,浮力计算器,物体浮沉实验器材;2. 学具:练习本,笔,直尺,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实验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浮力产生的原因。

2. 新课导入(10分钟)(1)讲解浮力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2)介绍浮力的计算方法,演示浮力计算器使用。

3. 阿基米德原理(15分钟)(1)讲解阿基米德原理,通过实验验证;(2)举例说明阿基米德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4. 浮沉条件(10分钟)(1)讲解浮沉条件,引导学生分析物体浮沉现象;(2)举例说明浮沉条件在实际中的应用。

5.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浮力计算和浮沉条件的应用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随堂练习,巩固浮力的计算和浮沉条件的应用。

回顾本讲内容,强调浮力计算的注意事项,拓展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定义与计算;2. 阿基米德原理;3. 浮沉条件;4. 物体的浮力与重力的关系;5. 例题及解答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求一个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2)应用题:解释一个浮沉现象。

2. 答案:(1)浮力 = 物体排开水的体积× 水的密度× 重力加速度;(2)根据浮沉条件分析,如: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物体浮在液体表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讲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加强实验演示和例题讲解,帮助学生理解;2. 拓展延伸:介绍浮力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船舶设计、水下等。

2016年秋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章第2节气温

2016年秋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章第2节气温

2016年秋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章第2节气温第一篇:2016年秋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章第2节气温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天气的概念②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

③学会测量气温,并了解百叶箱的作用。

④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图片、天气预报及学生的亲身感受了解构成天气的各个要素。

②通过“用两支温度计分别测量百叶箱内和百叶箱外的气温”这一活动让学生学会对气温的观测,体会到百叶箱的原理和作用。

③通过讨论与交流,体会到气温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STSE教育,深切体会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天气的概念,二是介绍天气的第一个要素—气温。

本节内容的作用可以说是承上启下,天气现象发生在对流层中(承上),同时天气现象由很多要素构成,从第2节至第4节分别介绍天气的各个要素,而这些要素又与气温联系密切(启下)。

学生对天气现象并不陌生,易于接受,都有切身体会,但这种感受比较肤浅,且缺乏系统性。

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安排观察天气现象图片和天气预报的内容以及观测气温的活动,通过讨论、探究、实验、分析,使学生对天气的感受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重点难点重点:天气的概念、测量气温的方法难点: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

4教学过程 4.1 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一、引入:大气的分层,对流层的特点(强烈的大气对流运动),这种特点形成了对流层复杂且多变的天气现象。

活动2【导入】新课二、新课:1、出示天气现象的图片:刮风、下雨、闪电、霾等,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2、出示桐乡市气象台天气预报的内容,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出天气包括哪些要素。

桐乡市气象台某日的天气预报: 【市区天气】今天白天多云,今天夜间多云温度:19—26℃【风向风力】东北风3-4级【降水概率】10%【相对湿度】:65% 【气压】:1016 hPa3、讲授天气的概念,突出关键词“短时间”,思考与讨论,下列词语中哪些是描述天气的?阴转多云冬暖夏凉晴空万里秋高气爽和风细雨终年高温冬雨夏干雷电交加鹅毛大雪四季如春烈日炎炎长夏无冬4、想一想:①你注意过在什么情况下蜻蜓会低飞?②蚂蚁搬家往往预示着什么?③人类的某些疾病也能预示着天气的变化?(如关节炎)5、说明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其余的要素与气温密不可分!6、讲授气温的含义、单位、测量工具(三支温度计)7、思考与讨论:为什么要用三支温度计测量气温?(一天中的气温是在不断变化的)8、猜测: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示一天中气温的变化图,验证自己的猜测。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 第1节 大气层教案 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 第1节 大气层教案 浙教版

大气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了解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2.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3.能用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特点给大气分层;4.探究大气的对流的形成;5.理解对流层的特点。

能力目标:1.通过读图,感受用图表处理数据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读图的能力。

2.学习并初步学会“尝试分层、体验分类”的科学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实验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中国“神七”发射成功以及奥运圣火的传递,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七年级有关地球、宇宙知识的延续,也是后续知识天气、气候、大气压、风和降水知识的基础。

八年级学生已有了对月球表面知识及大气层日常知识的积累,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

本节内容主要是大气的垂直分层知识,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所以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通过阅读图表获取信息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使他们在交流中完成生活经验到科学知识的内化和转移。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层特点,大气分层规律,对流层的特点及对流的形成。

难点:大气的温度垂直分布,通过实验探究对流形成,理解对流现象。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大气层播放视频《神舟七号》[设问]:为什么我们看到的神舟七号飞船的返回舱表面有烧毁的痕迹?[引出]第一节大气层。

大气层指的是包围地球的所有大气的总称,又称大气。

活动2【讲授】大气的作用展示:幻灯片---航天飞机上拍摄的照片,大气的厚度图片。

[设问]:哪些自然现象能证明大气的存在?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展开你们想像的翅膀,对照月球表面的环境特点,说说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

教师总结:(保护作用、生命存在的条件、温差减小、减少紫外线、陨石伤害等)活动3【讲授】大气温度观看视频《圣火登珠峰》[设问]:珠穆朗玛峰山顶冰天雪地山脚却是青草葱葱?为什么山脚和山顶的气温相差如此之大?[追问]:如果高度继续增加,大气温度的变化情况还是这样吗?[多媒体展示]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图讲述:今天老师邀请大家乘上热气球一起进行太空旅行,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第二章复习提纲第一节大气层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天气变化;B、没有声音;;C、易受陨石侵袭;D、温差很大。

3、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赤道厚度大*小问题:1、家用壁挂式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墙壁上部,这是为什么?答:夏天,空调吹出的空气气温低,密度大,会下沉,这样室间空气回形成对流,使整个房间内气温均匀。

5.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第二节天气和气温1、天气是什么?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 天气:晴空万里气候:冬雨夏干2、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等。

3、气温------即空气的温度 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B.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C.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0C D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

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4.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0C第三节大气的压强1、大气压强的存在A、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具体事例:(1)* 用纸片将盛满水的杯子严密该盖住,可倒置提在空中,水不会流出来,* 滴管中的液体为什么不滴落下来?* 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原因:都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原理,外界大气压强> 内部大气压强,导致大气………(答题模式)(2)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原因:利用大气压强存在的原理,通过减少局部的压强,使物质不断地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3)用吊瓶向静脉注射药物是,医生为什么要在药水瓶的橡皮塞上再插进一个针头?原因:药液滴出后,里面的空气压强会变小,压强太小,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药液就不能继续滴出,插进针头后,可以及时给瓶内补充空气,使瓶内空气的压强大致等于外界压强,保证药液持续滴出;B.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第2章复习资料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第2章复习资料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第2章复习资料一、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1、模型的作用: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

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象,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

2、符号的作用:(1)、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2)、可避免由于事物形态不同引起的混乱(3)、可避免由于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引起的混乱二.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1.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的种类由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决定。

2、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3.水分解过程的模型你能说出多少相关的信息?(1)、分子由原子构成。

(2)、水电解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3)、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4)、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成分更小的原子。

(5)、在化学变化过程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4水的三态变化(物理变化)从分子角度看,其变化的本质是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而已。

三.原子结构的模型1、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史:道尔顿:实心原子结构模型→汤姆森:“汤姆森模型”、→卢瑟福:“核式模型→玻尔:“分层模型”→“电子云模型”。

2、第一个提出原子概念的人是道尔顿;第一个发现电子的人是汤姆生。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单质(如:铁Fe、钠Na等)、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He、氖气Ne、氩气Ar等),部分固态非金属单质(如:碳C、磷P、硫S、硅Si等)。

4、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原子核:带正电质子:每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氢原子没有中子)核外电子(带负电):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说明:(1)、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3)、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4)、分子与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讲浮力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讲浮力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讲浮力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讲内容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讲,主题为“浮力”。

详细内容包括:1. 浮力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3. 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4. 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2. 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3. 学会判断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应用于实际情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浮力的计算及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2.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器、物体浮沉实验器材、计算器;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浮力演示器,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物体可以浮在液体表面,而有的物体却沉入液体底部?”2. 讲解浮力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浮力的计算公式;3.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 分析物体浮沉条件,引导学生学会判断物体的浮沉状态;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强调浮力计算的注意事项;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答;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 阿基米德原理;3. 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4. 浮力计算的注意事项;5. 典型例题及解题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计算下列物体的浮力,并判断其浮沉状态。

物体A:质量为200g的物体在水中;物体B:质量为500g的物体在酒精中。

(2)分析题:分析生活中浮力应用的实例,并说明其原理。

2. 答案:(1)物体A的浮力为2N,浮沉状态为漂浮;物体B的浮力为4.9N,浮沉状态为沉底。

(2)示例:热气球升空原理是利用热空气的密度小于冷空气,产生向上的浮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讲内容涉及理论知识较多,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浮力在工程领域的应用,如船舶设计、水下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章第5节-天气预报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章第5节-天气预报

教学目标1、通过课外收集天气预报知道获取天气预报的常见方法;2、分析、介绍天气预报的模式学会看天气预报和简单的天气图;3、掌握天气图上重要的天气系统,利用天气图会判断天气状况,能做简单的天气预报。

4、调查当地的天气谚语,尝试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认识到科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2学情分析天气对每个人都非常熟悉,衣食住行都与天气有关,在前几节内容中介绍了天气的主要要素及对天气变化的影响,本节在此基础上介绍收集气象的信息、判断天气状况和天气预报的一般方法,学会判断天气状况,掌握一些预报天气的简单方法,对学生十分有益,也会使学生感到科学与生活的贴近。

3重点难点重点:怎样看天气预报;天气图上的常见天气系统;利用天气图判断天气形势。

难点:天气图上的等压线和天气系统;制作简单的天气预报。

4课前预学1、课前让学生收集当天当地的天气预报,并说明自己是怎样获得的(至少两种及以上),2、预习书本《天气预报》完成预学单。

3、寻找几条当地的天气谚语,能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

5教学过程5.1第一学时5.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问题导入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人在节假日的时候选择了出游,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呢?活动2【活动】预学检测天气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与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息息相关。

以小组为单位,互查预习作业,对有问题的答案,小组进行讨论,并做好记号,以便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及时提出问题。

(2分钟)活动3【活动】交流展示通过昨天的天气收集,小组汇报组内每位同学获取的途径,说说你们是怎样获得天气信息的?其他小组如有不同,加以补充。

(1分钟)小结:获得天气预报的信息途径有:看电视、听广播、拨打气象预报电话(12121或96121)、查看互联网(报纸、查看手机短信)等,天气预报方式特点是:有的听声音,有的看文字,有的图、文、声并茂。

其中,我们接触较多的一般是广播天气预报和电视天气预报。

小组讨论收集的天气预报信息,找找信息里包含了哪些天气要素,分析这些要素的含义。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第8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学讲稿二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第8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学讲稿二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第8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学讲稿二浙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陆地、海洋比热不同对气温的影响;理解地形因素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了解季风的概念,理解我国季风的形成过程.2.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学会把复杂问题进行分解的方法.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气候后增加对家乡气候的理解,建立热爱家乡的情感.4.【预习范围】从 78 页到 79 页﹡﹡﹡﹡﹡﹡﹡﹡﹡﹡﹡﹡﹡﹡﹡﹡﹡﹡﹡﹡﹡﹡﹡﹡【学讲互动】﹡﹡﹡﹡﹡﹡﹡﹡﹡﹡﹡﹡﹡﹡﹡﹡﹡﹡﹡﹡﹡﹡一、—————【自主预习】—————1、我国的气温特点比较纬度相近的北京和新疆吐鲁番1月和7月的气温特点:吐鲁番冬季,夏季气温,气温的年较差比北京 .说明:吐鲁番受影响大,北京受影响大.[结论] 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冬季降温幅度较大的是,夏季升温幅度较大的是,其原因是的比热大于的比热.2、降水海洋上水汽充足,湿度大,沿海地区降水比内陆地区 .3、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1).地势高低不同,气温有明显的差异,在对流层,地面高度每上升米,气温会下降℃(见图2—13).2.山地迎风坡比背风坡降水 .我国降水最多的是 .讨论并回答:这是为什么?—————【自主预习】—————4、季风(1).季风的概念.季风是指在不同的季节里相反或接近相反的风.(2).我国的季风:夏季为季风,冬季为季风.思考并讨论:(1)我国东部季风是怎样形成的?(3)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温度和湿度状况有何差异?(4).我国东部季风的形成是由于海水比热比泥土的比热,使海洋和陆地的产生差异和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5).夏季,同一纬度的地区,大陆气温,形成,海洋气温,形成,夏季风从吹向,即盛行东南风.冬季,同一纬度的地区,大陆气温,形成高气压区,海洋温度,形成低气压区,故冬季风从吹向,即盛行西北风. —————【突破点拨】—————1.读图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1)A、B、C三地中,年平均气温最低的是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2)A、B、D三地年降水量哪处最多?__;原因是:____________.(3)A、B、D三地年降水量哪处最少?__.原因是:______.—————【沙场练兵】—————1.季风形成的原因中,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 ( )A.海水比热大B.陆地比热小C. 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大D.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小2.我国的下列地区,气温的年较差最小的是( )A.海南省的西沙群岛B.__市C.__市D.内蒙古的海拉尔3.“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反映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B.天气环境C.人类活动D.气温不同4.如图2—14所示,A地海拔200米,B、C两地海拔2200米,且A处长年吹东风,则: —————【突破点拨】————2.下列季风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东南季风的成因是夏季大陆气压低于海洋B.西北季风的成因是夏季海洋气压低于陆地气压C.季风的特点是风向随季节转移而显著变化D.季风是大气环流的一个组成部分3.下列各地区中,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 ( )A.广州B.浙江绍兴C. 兰州D.连云港4.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其原因是 (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 地形复杂D.洋流作用—————【沙场练兵】—————(1)B对A的相对高度为 . A和B相比,气温较高的是地.(2)B和C地相比,降水较多的是 B 地,判断理由是B地位于,C地位于 . 5.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的等高线地形图:(1)在1、2、3三条登山路线中,坡度最缓的是号路线.(填代号)(2)据考察,甲坡植物比乙坡植物生长得好,原因可能是(3)登山者分别在a、b、c、d四处时,他(她)的重力势能在处最大.(填代号)﹡﹡﹡﹡﹡﹡﹡﹡﹡﹡﹡﹡﹡﹡﹡﹡﹡﹡﹡﹡﹡﹡﹡﹡【中考链接】﹡﹡﹡﹡﹡﹡﹡﹡﹡﹡﹡﹡﹡﹡﹡﹡﹡﹡﹡﹡﹡﹡1.(20__湛江)湛江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气候宜人,昼夜温差小,这是由于海水的比热容比沙石的比热容___ ___的缘故(填“大”或“小”).但由于工业和交通每天消耗大量燃料,大部分成为环境热源,城市人口过多、高楼林立等原因,从而使市区温度比乡村温度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_______ __效应.近几年来,__市区增加了大量绿地,绿地中的人工湖具有“吸热”功能,某人工湖的湖水质量约为2_107kg,当水温升高20C时,则湖水吸收的热量为___ _J,盛夏时节能大大减弱周围地区的上述效应.[水的比热容为4.2_103J/(kg·℃)]2.如图所示两船近距离并排行驶时将会,这是因为两船内侧水的流速于两船外侧水的流速,造成了两船内侧水的压强于外侧水的压强的原因(选填“大”、“小”或“等”).3.打开自来水龙头,使自来水流过如图所示的玻璃管,在A、B、C三处,水的流速较大的是处,压强较小的是处(选填“ A”“B”或“C”).4.如图所示,是喷雾器的原理示意图,当空气从小孔迅速流出,小孔附近空气的流速较大,压强较小容器里液面上方的空气压强,液体就沿细管上升,从管口中流出后,受气流的冲击,被喷成雾状.5.小明想用如下的方法测量大气压强:将一个面积为1_10-3m2的吸盘按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挤出里面的空气,用最大刻度值是5N的弹簧测力计测量大气压力(如图13-40所示),然后计算大气压强.若大气压强为1.01_105Pa,则吸盘受到的大气压力是 N.小明发现不能用这个测力计完成测量,其原因是___ _.6.20__年5月22日,国内各大报纸报道了中国登山队再次登上高度为8848.13m的珠峰.登山运动员从高山顶返回到山脚宿营地时,随身携带的气压计的数值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7.宋朝的著名文学家范成大到海拔3 700m的峨眉山旅游,发现在山上“煮米不成饭”,他认为是因为山上的泉水太寒冷,故有“万古冰雪之法汁”之说,其实这是由于高山上的气压导致水的的缘故.8.(四省区04中考)下图是我国部分城市某日的天气预报图.请根据天气符号在表中填写有关城市的天气状况.天气预报中的部分常用夭气符号城市天气状况上海厦门(1)你所在地区的各月气温和降水量与地类似.(2)相比较而言,如果植被遭到破坏,地更容易引起土地的沙漠化.(3)如果三地的排涝条件相当,洪涝灾害最容易在地发生.10.(04__市__区)右图是某地的气温和(1)该地气温特征是:;——————【牛刀小试】————1.非洲的某山岭,白雪封山顶,山麓牛羊成群,若山脚的气温为200C,山顶的气温为—40C,则山脚与山顶的垂直高度差为()A.1000米 B.3000米C.4000米 D.2500米2.对我国气候影响最大的是()A.季风 B.地形——————【提高训练】————1.山坡南面的小麦一般比山坡北面的小麦长势好,主要是受哪种环境因素的影响()A.阳光和温度 B.阳光和水分C.阳光和空气 D.温度和水分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修建水库会造成气候恶化C.海陆位置 D.纬度位置3.下列关于季风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季风是大气环流的一个组成部分B.季风的特点是风向随季节转换而显著变化C.东南季风的成因主要是夏季大陆气压低于海洋D.西北季风的成因主要是夏季海洋气压低于大陆C.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D.围湖造田可以使洪水的危害增大3.某人面向北方站着,风从他的背面吹来,则此风为()A.东风 B.南风 C.西北风 D.北风4.下列灾害在深圳发生频率最高的是()A.冰雹 B.台风【我的收获】______________。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气层》浙教版(优秀版)word资料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气层》浙教版(优秀版)word资料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气层》浙教版(优秀版)word资料《第二章第一节大气层》教学设计1.了解大气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学习在图像中得出相关信息的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增强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养成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习惯。

2.形成进一步想了解大气,保护大气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大气的垂直温度规律及分层。

2.对流实验中观察对流现象,探究对流的成因。

教学难点:根据大气的垂直温度规律图掌握大气温度规律并进行分层,探究对流的形成原因。

教学(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烧杯、酒精灯、火柴、高锰酸钾、燃香等作业布置:配套作业本《大气层》教学设计课时: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大气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联想与发散思维,通过图像归纳总结与整理。

2.通过讨论交流,增强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3.培养探究能力与观察能力。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人类与地球协调的观念,培养小组合作与团队精神。

2.培养STS思想,强化人文精神。

3.体会互动课堂的融洽气氛和探究的成就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四) 教学重点1.大气的垂直温度规律及分层。

2.对流实验中观察对流现象,探究对流的成因。

(五) 教学难点:1.根据大气的垂直温度规律图掌握大气温度规律并进行分层。

2.探究对流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器材:多媒体课件,烧杯、酒精灯、火柴、高锰酸钾、燃香等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科学 第二章1~2节知识要点(浙教版八年级上).doc

科学 第二章1~2节知识要点(浙教版八年级上).doc

第一节大气层
1. 根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对流层:A 对流运动剧烈 B 两极薄,赤道厚 C 占3/4的大气质量
平流层:A 臭氧集中在此 B 气流平缓,适于飞行中间层:陨石在此燃尽。

暖层:又称电离层,温度高,反射电磁波信号
外层:卫星接受反射电视、电话信号
温度变化规律:先小,后大,再小,最后大,大
2. 激烈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是形成天气的重要原因。

对流运动的规律:冷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空气的热胀冷缩
3. 如果没有大气层: A 地球上没有生命 B 地球上没有声音 C 昼夜的温差大
D 受陨石袭击
E 受紫外线直接照射
4. 人类对大气层的影响:
A 有毒气体排放,污染大气如形成酸雨
B 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
C 臭氧层破坏,紫外线长驱直入,危害人类皮肤
第二节天气和气温
1. 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各天气要素的综合状况
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风,降水等
2. 天气于气候的区别:
天气:短时间如阴转多云晴空万里鹅毛大雪烈日炎炎
气候:长时间如四季如春秋高气爽终年高温冬暖夏凉
3. 用温度计测量气温的大小,温度计一般放在百叶箱中,
A 保护作用,以免风吹雨打
B 防止太阳直接照射(门朝北)
C 通风,受地面辐射影响不大,能真实反映大气温度
4. 一天中,最高气温大致在午后两点,最低日出前后人体最感舒适温度在22℃。

初中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2章第1节《大气层》导学案

初中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2章第1节《大气层》导学案

第1节大气层1.大气的温度大气的温度在垂直方向上是有规律地变化的: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 500 ℃。

2.大气的分层大气分层的主要依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可把地球大气层划分为 _层、层、_ 层、_ _层和_ _层。

1.(3分)以下大气高度范围内,随高度的上升气温反而呈下降趋势的是( )①0~12千米②12~55千米③55~85千米④85千米以上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2.(3分)爬山时你会感觉到( )A.气温越来越低,空气越来越稀薄B.气温越来越低,空气越来越稠密C.气温越来越高,空气越来越稀薄D.气温越来越高,空气越来越稠密3.(12分)观察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答复以下问题:(2)和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 A ]_ 层(填序号和名称),温度变化规律为与之温度变化规律一样的还有[ C ]_ 层(填序号和名称)。

4.(4分)大气中随高度上升温度逐渐下降的是_ 层、_ 层,随高度上升温度逐渐上升的是_ 层和_ 层。

5.(3分)大气层分层的主要依据是( )A.气压的垂直变化特点B.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C.降水的垂直变化特点D.以上三项都是6.(3分)以下有关大气层的描述,正确的选项是( ) A.大气层的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降低B.大气没有明显的上界,主体在1 000千米高度以下C.大气层的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D.大气层的厚度为5 000千米,此高度以上为绝对真空7.(3分)大气各层及其相关作用,正确的选项是( )①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②电离层——地球生命的保护伞③臭氧层——反射无线电波④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8.(3分)大气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的( )A.1 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B.2 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C.3 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D.1 5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9.(3分)地球的“外衣〞——大气与宇宙空间的过渡层是( )A.暖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外层10.(3分)随着高度的上升,大气逐渐变得稀薄,故大气_没有_(填“有〞或“没有〞)明显的上界。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地形和地形图(二)导学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地形和地形图(二)导学案

地形和地形图(二)任务单班级姓名学号一、地形的变化1.地球的内部力量---内力使地球地形发生了变化。

变化的结果是产生了高山、高原、盆地或低地,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它是对地形的形成起作用。

2.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1) 使疏松的黄土高原变得沟壑纵横。

(2)江河携带的在河流的上下游和河口沉积形成平原、三角洲。

(3) 使石灰岩溶蚀形成溶洞。

(4) 形成风蚀城堡、会形成沙丘;(5) 作用形成角峰和冰斗谷由此可得到形成上述地形的力量(是、不是)来自于地球内部.而是一些因素(流水、风)影响的结果-小结:地球的外部力量:作用、作用作用作用、作用,外力作用主要是高山.深谷,使地表趋于.它一般对地形的影响是和的。

3.地形是地球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练一练例1 来自地球外部的。

能引起地貌改变的作用有 ( )A.流水、风、海浪和冰川 B.大陆漂移 C.火山和地震 D. 板块运动例2 黄土山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因为 ( )A.流水冲刷的结果 B.流水堆积的结果 C.流水箔蚀的鲒果 D。

冰川侵蚀的结果1.造成埃及“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流水侵蚀作用 B雨水冲刷 C:溶蚀作用 D.风化和风蚀作用2.地形的变化是 ( )A内力作用的结果 B外力作用的结果 C.地壳运动的结果D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3 外力对地形作用表现在 ( )A 削低高山 B填平深谷 C使地表趋于平坦 D以上选项都对4.我国的长江山峡形成的原因是 ( )A.断层凹陷 B 地壳上升,流水侵蚀 C.地壳上升,冰川侵蚀 D.褶皱弯曲 5、下列现象主要由流水作用而形成的是 ( )A.地震后马路开裂 B.火山喷发 C.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D.长江三角洲6 右图所示的是一名同学外出考察拍摄的照片,你认为图示地貌所属的类型是()A海蚀地貌 B.冰蚀地貌 C.风蚀地貌 D.水蚀地貌7.下列属于风力堆积地貌的是 ( )A.河口三角洲 B.沙丘 C渭河平原 D裸岩荒漠8.下列四种现象中,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 )A.欧洲与美洲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大西洋逐渐加宽 B、夏威夷群岛的形成 C、广西桂林石灰岩溶洞的形成 D、东非裂谷带的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第二章导学稿
第一节大气层
预习题
1、大气像一件外衣一样保护着地球,大气的作用有
2、大气在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

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物质组成等特点,可以把大气分成、、、和。

其中层跟我们人类关系最密切。

3、空气对流的运动规律是:热的地方空气的垂直运动呈,冷的地方空气的垂直运动呈。

据此,冰箱冷冻室的冷凝管安装在冷藏室的(上部或下部)。

课堂问题
1、大气层的特点:随着高度上升大气逐渐变得,大气压强逐渐,在0-12千米内大气温度随高度上升而,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

2、对流层的特点:对流层在两极地区的厚度约为千米,到赤道增大到千米,对流层集中了四分之三的和几乎全部的、固体杂质,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是。

云、雨、雷、电等天气现象发生在层。

课堂练习:下列关于对流层描述正确的是:
①对流层内随高度的增加气温升高;②不同地表的对流层高度是一样的;③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是空气有强烈的水平运动;④对流层集中了一半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⑤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3、对流运动的产生
完成大气的对流运动图
课堂练习:如右图在容器a点放上一冰块,水
流动方向是。

(填“顺时针”或“逆时针”)
第二节天气和气温
预习题
1.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叫天气。

2.天气由许多要素组成的,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还包括、、和等。

3.气象观测中,用到的温度计类型有、、。

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测气温的主要原因是百叶箱内气温波动(大或小)。

课堂问题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阅读课本76页,分析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天气指气候指
课堂练习:下列词语不属于描述天气的是
1、阴转多云;
2、和风细雨;
3、雷电交加;
4、小雨加雪;
5、终年高温;
6、四季如春
2、一天中的最低与最高温度:一般一天最高气温出现在,最低气温出现在。

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

第三节大气的压强
预习题
1.马德保半球实验说明了。

大气压的大小可以用或进行测量。

大气压的大小跟大气的直接相关,所以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压反而。

2.标准大气压的大小为,相当于厘米汞柱产生的压强。

若某人的拇指甲的面积为1厘米2,则此人拇指甲受到大气给它的压为牛。

3. 气体或液体的流速越大,其产生的压强就越。

4.两船相撞的原因是:当两船接近平行行驶时,两船之间的水的流速比外部,压强就比外部,这样外部压强较大的水就把两船在一起。

5.机翼上方的气流速度比下方的速度,这样机翼下侧受到向的压强就比机翼上侧受到向的压强,使飞机得到一个向上的。

课堂问题
1、大气压强的存在
活动1、2表明:大气会会向各个方向产生,简称。

课堂练习:饮料是怎样进入口中的?
滴管中的液体为什么不会落下来?
挂钩为什么能吸在墙上?
2、课本59页的活动说明:当吹起时,两纸条侧气体的流速较大,两纸条侧气体的流速较小,
气体的流速越大,其产生的压强就越。

课堂练习:人为什么与行驶的列车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对玻璃管上端吹气,水为什么会从管口喷出来?
第四节大气压和人类生活
预习题
1.高气压中心的空气流动,天气,,低气压区中心的空气,天气多,。

2.进入青藏高原会因为气压,等原因,产生等高山反应。

3.液体的与的大小有关,当气压增大时,液体的沸点会,当气压减小时,液体的沸点会。

压力锅就是利用的原理制成的。

课堂问题
液体的沸点与气压大小的关系
1、完成课本活动并记录
归纳:液体的与的大小有关,当气压增大时,液体的沸点会,当气压减小时,液体的沸点会。

课堂练习:下列生活用品或生产工具利用到大气压的是:
①真空保存袋;②吸尘器;③高压锅;④离心式水泵;⑤针筒吸药液。

第八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预习题
1.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内的天气特征。

2.纬度位置不同的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不同,造成同一时间(季节)不同纬度地区的温度不同。

我国的海南岛纬度,气温,。

北方的漠河纬度,冬季长而。

3.质量相同的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所要吸收的热量是的。

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所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简称。

比热的单位是,读作,符合为水的比热是,表示:。

4.山顶的气温一般明显山麓,在对流层,地面高度每上升米,气温下降。

山地的往往形成比较多的。

课堂问题
1.海洋和陆地的小组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归纳:同一纬度的沿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比内陆地区。

同一纬度的沿海地区的降水比内陆地区。

季风的形成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