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2-3城市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 2.3 城市化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2.3 城市化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2

《城市化》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城市化》是人教版地理下册第六单元《人类居住地与地理环境》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学习《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的基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多拘泥于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由于本节地理数据繁多而枯燥,教学效果往往不佳。

能否找到既便于老师的教学,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呢?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充分达到教学效果,本人对该节作了如下的处理:1、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和教材,引导学生围绕教学主题进行学习。

2、挖掘传统教学优点,恰如其分地加以运用。

3、在教学中发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加强对图表的运用,培养学生利用图表提供的地理信息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有助于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能力的培养。

二、设定教学目标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与老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把握是密切相关的,有时可能定位于”应该如何教?”,而淡化了“学生如何学?”,在如此教学思维方式之下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因此,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有新的理念,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老师的主导,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教学目标的设计表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2、教学难点:运用地理数据,分析解释地理现象\地理事实的基本能力四、多媒体的运用地理摄影照片及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启发教学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城市化”。

城市化,简言之就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的动态过程,它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有什么特征?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二)、新课讲解1、城市化的含义①城市化的概念(板书)[师]:什么是城市化?[生]:阅读教材的文字系统并回答(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师]:概念剖析,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为人口城市化,变农村地区为城市地区为地域城市化。

高中地理 2.3城市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2.3城市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节城市化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来分析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难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也是城市化进程中所有人的期待。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署长指出:“城市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呢?城市化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

(板书第三节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板书)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板书:1、城市化的概念)从概念分析城市人口的增多,农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

在这个过程中,请同学们想一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有什么变化?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地域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增长就是城市化的三大标志。

(板书:2、城市化的标志)(强调)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

(承转)那么,促进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呢?读图思考——讨论——归纳(调查学生)(板书)3、城市化的动力——推力、拉力(完成学案)(活动)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城市化带来哪些变化?(板书:4、意义)1、带动区域经济发展;2、带来聚落形态变化;3、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 城市化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城市化的动力、意义2.结合实例和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城市化的主要表现2.分析城市化的阶段、特点及地区差异难点:1.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及逆城市化的原因2.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教学方法】五步三查(分五步,并进行三查)第一步:自学。

依据学案个人自学,找出疑惑;(课前自习时间完成)第一查:学习进度及疑惑;第二步:互学。

互助合作,解决疑难;第三步:展示。

展示成果;第二查:暴露出的问题;第四步:共学。

师生互动,全班共学,解决暴露的问题;第五步:整理。

总结整理。

第三查:检查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案】一、什么是城市化1.概念:2.城市化的动力(1)推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拉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化水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4.意义: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线。

2.阶段和特点在图中如何读取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及速度快慢?(1)A(_____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________;(2)B(中期阶段):城市化推进____,市区出现了_______________,出现_______城市化;(3)C(_____阶段):城市化水平____,城市人口比重增长____________;城市化速度_____;出现____城市化,整个大城市人口______。

3. 案例分析:①归纳:英国的城市化之路。

将下面内容填写在下面横线上:①逆城市化②人口增长微弱,再城市化③城镇数目迅增,城镇人口比例提高,城市化起步④出现郊区城市化;形成英格兰城市带19世纪:________-- 20世纪________---20世纪下半叶_______—近20年来____【课堂探究案】【自主探究】据城市化的概念归纳总结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城市规模:城市数目: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从第_____产业逐渐向第_____产业转移注:其中城市化水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 2.3《城市化》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 2.3《城市化》课程教学设计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设计思路】地理教学应注重素质教育,高中地理新课程的五大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地理素养包括地理志趣、习惯、地理能力、地理知识和科学素养。

我们本身就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随着广州的快速发展,作为广州人的学生们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课教学过程着重体现地理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使学生逐步具有地理科学观点,科学方法和人文精神,逐步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良好的行为方式。

教学过程注重贴近生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地理志趣。

【学情分析】高一4班大部分为广州市区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大城市,而近年广州城市化进程加快,学生能很好地体会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讲解这一课时,学生头脑中已经有城市化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影子,所以,讲解本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学生影响系统的思维: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许多例子发生在学生周围,因此学生对此节内容的学习会体现出特别感兴趣,回答问题也较为主动。

由于高一学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不足,需要教师适时给予正确的点拨引导和恰当的语言总结。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节内容是《第三节城市化》的第二课时,是对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中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教材中完整地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

本节课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重点难点】1、重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带来的环境问题2、难点:联系实例,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解决途径。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能够理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2、过程与方法(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分析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通过对身边环境问题的分析,理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2.3 城市化 教案3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2.3 城市化  教案3

第三节“城市化”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与课标分解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分解:本条课标的行为条件是“运用有关资料”,行为动词是“概括”和“解释”,认知内容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行为动词的描述,可以确定本条课标的认知水平属于理解层次。

为了达到标准要求,教师的教学应当选取典型的资料作为概括和解释的对象。

同时,城市化的定义、动力因素和意义等基础知识是达成该条课标必要的知识铺垫。

二、人教版教材分析人教版教材对本条课标的达成选择了大量的资料。

教材首先“搭桥”,选取了1985年和2000年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图,以读图思考的形式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城市化;进一步,教材以活泼的漫画展示城市化发展的两大动力,并简单介绍城市化的意义。

以此作为知识的基础,接着紧贴课标的要求,提供了一系列的曲线图,并设计了读图思考题和活动题,分析不同类型的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同时,教材提供了英国伦敦的城市化进程的案例,再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概括出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最后,教材以一系列的图片资料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在活动题中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讨论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和提出缓解压力的措施。

对于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提出了要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并设计了活动题,让学生对三种不同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模式进行评价,同时选取了合肥市环城公园的建设作为案例说明其中一种绿地系统模式的作用。

由此可见,教材在较好的达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还上升到可持续发展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高度上。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一)知识与技能1.城市化的定义、动力和意义;(知识铺垫)2.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缓解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压力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word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word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word教学设计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城市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读图分析讨论法。

2.案例教学法。

3.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的、辨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

2.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盛与衰的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到一条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第2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本节需要准备的知识包括:初中地理必修1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水循环、气候(“热岛效应”等),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如曲线的斜率),以及人口迁移和农民工的有关内容,调查所在城市的发展变化和主要问题并分析其成因的方法,等等。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1、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2、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第1课时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一)课程导入(3′)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深圳现在是珠三角都市圏重要城市之一,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大陆城市前列。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 城市化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的】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意义2.结合实例和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拟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城市化的主要表现2.分析城市化的阶段、特点及地区差异难点:1.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及逆城市化的原因2.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教学方法】五步三查〔分五步,并进展三查〕第一步:自学。

根据学案个人自学,找出疑惑;〔课前自习时间完成〕第一查:学习进度及疑惑;第二步:互学。

互助合作,解决疑难;第三步:展示。

展示成果;第二查:暴露出的问题;第四步:共学。

师生互动,全班共学,解决暴露的问题;第五步:整理。

总结整理。

第三查:检查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四自然段归纳总结兴旺国家与开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完成学案表格。

〔要求:先独立考虑,填写学案,后组内合作交流,时间-5分钟〕2.小组代表展示答案,老师对其归纳中出现的问题进展点评,最后总结3.要求学生查漏补缺,整理答案限时记忆4.限时记忆课堂练习要求学生用3分钟的时间完成学案1.2题据所学知识完成学案1.2题稳固所学知识,便于老师及时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课堂小结通过板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体系。

跟着老师的思路,回忆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梳理知识脉络,让学生学有所得,标注重点,使学生有的放矢。

完毕播放视频?生态城市?,同时提出将来的城市应是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城市,学生作为将来城市的建立者,城市会因他们而变得更加美妙展望城市,向往城市,激发学习的斗志,争取早日进入心中理想的城市学习、工作、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态城市,城市与自然相协调,鼓励学生作为城市将来的建立者,让城市因他们而更加美妙,首尾照应,同时使本节课的情感得到升华【课前预习案】一、什么是城市化1.概念:2.城市化的动力(1)推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拉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化程度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 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 教案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2.正确认识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积极作用3.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6.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归纳出城市化的含义,并理解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 能够利用曲线图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且能够结合案例分析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3.通过上网查阅和调查身边的农民工,了解他们进城的动力4.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常州市的人口数量、用地面积等调查,分析我国城市化特点5.要求学生周日到市区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了解一下惠东县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而产生的主要问题6.小组讨论:给惠东县政府提出建设惠东县的一些合理化建议(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农民工的调查,培养学生对农民工的正确认识,建立正确的情感2.通过对城市问题的学习,让学生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现状与趋势,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3.通过讨论并对一些合理化建议的提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及参与治理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二、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三、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四、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电视录像机五、教学方法:比较法、列表分析法、图示法等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课前练习】(学生阅读课本,完成课堂练习)(1).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①;城市是区域发展的②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③的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④来表示;城市化不仅带来了聚落⑤的变化,还带来了⑥方式、⑦方式、⑧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⑨,是⑩的表现。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3_城市化_教学设计_教案_5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3_城市化_教学设计_教案_5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明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2、阐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根据有关资料自主学习,归纳出城市化的含义,并得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能够利用曲线图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且能够结合图表分析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关注家乡城市化的现状与趋势,培养以可持续发展观念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衡量城市化水平指标。

难点:城市化进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导入】城市化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

(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看一下这本书的封面,是哪座城市呢?在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位于浦东新区陆家嘴的东方明珠电视塔。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海流行着这样一句“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如今,我们都知道经过20多年的开发,上海浦东的发展已然全面超越了浦西,越来越多的人涌向浦东,浦东这样的变化是怎么形成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的学习。

首先,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什么是城市化……【讲授】一、什么是城市化【新课学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取得了巨大进步,尤其在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请同学们看教材p31图2.16,它为我们展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年份城市发展的情况,请大家对比分析在哪些方面有了发展变化。

(一方面该地区城市的数量明显增加,同时新增了许多城市,另一方面城市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人口数量也有了一定的增加。

)对比这两幅图,我们可以看到无锡、苏州、杭州等城市由大城市升级为特大城市,镇江、宁波等城市则由中等城市升级为大城市,同时还增加了许多的小城市。

高中地理 2.3 城市化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2.3 城市化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2

2.3 城市化教学设计一、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来看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2.让学生认识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一条适合中国的道路二、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三、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四、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 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城市化的含义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含义:(通过P31图2.17分析城市化的内涵,本部分可以采取学生讨论→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①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②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③城市化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问:你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的呢?点拨:城布人口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哪些城市等级升级了,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的结果)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学生讨论结合图2.18 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分析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有哪些?然后采取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1)拉力: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如:工作机会多;赚钱机会高;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水平高;受教育与升迁机会高;现代建筑居家舒适;社会地位提高等(2)推力: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如:维持生计困难(劳动力过剩等);就业机会不足;就医不便、公共设施不足;升学与升迁不易;生活品质低;贫困与社会地位低等。

人教版必修二《2.3城市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二《2.3城市化》教学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重点是引导学生形成对城市化的客观认识,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社会问题。难点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关注国家城市化政策,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的城市化现象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认知角度看,高中生正处于理性思维逐渐成熟的阶段,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在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仍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也需进一步培养。
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城市化现象充满好奇,但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认识,如过分强调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引导他们形成客观、全面的认知。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2.利用图表、地图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城市化现象,掌握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3.结合实地考察、访谈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城市化进程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总结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用自己的话进行简要阐述。
2.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城市,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该城市的发展历程、城市化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什么是城市化?它有哪些表现形式?
-城市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你认为城市化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什么?

最新-高中地理 23 城市化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 精品

最新-高中地理 23 城市化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 精品

第三节城市化教学重点1.了解城市化的定义、标志。

2.理解城市的动力机制以及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3.城市化随时间变化的三个阶段,理解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5.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4.了解城市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解决办法。

一、什么是城市化1.城市化:人口向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乡村变为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来表示,它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

3.意义:①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

②城市化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城市化随时间变化的三个阶段: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的发展使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2.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是、、、3.改善环境的措施是建设: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污染的建筑和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使城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建立一种循环。

课后练习:1.有关目前世界城市进程的阐述,正确的是:A.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 B.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慢C.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小、增长慢 D.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2.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说明了A.城市内环境质量相对下降,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降低B.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C.大城市中心区萎缩,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下降D.大城市经济发展停滞读“伦敦的城市规划和布局”示意图,回答3—4题:3.伦敦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属于A.同心圆模式 B.扇形模式 C.多核心模式 D.块状模式4.伦敦曾经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为改善城市环境,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分散和减少大城市职能 B.在城市周围建设新城和卫星城C.把政治职能为主的首都和经济完全分离 D.选择新址,建新首都5.上海市提出限制新建楼房高度的规定,其目的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中的A.城市住房紧张 B.城市热岛效应C.城市水体污染 D.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减少6.以下是“美国大都市区人口在中心城市和郊区比重的变化(%)”和“1951年至1961年伦敦人口变动图”,请根据资料完成有关要求:(1)说明美国和伦敦居住在城市中心人口和郊区人口的变化特点,并分析该特点出现带来的好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教学设计Word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教学设计Word版

《城市化》教学设计学科地理职务教师职称中学二级单位襄阳市田家炳中学地址襄阳市襄州区育红路7号邮编441100《城市化》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很明显,课标对于本节内容很强调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概括表达能力。

城市化是目前在我国的各个地区都表现十分明显的一种现象,学生对于这种过程都应该是有着比较深刻的体会的,所以理解起来难度并不大,关键是如何分析资料、理解资料并将有关结论科学的表述出来。

分析材料的能力和准确的表述能力都是学习地理所应该必备的技能,结合这一节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述能力。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2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联系十分密切,因为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从教材的结构上来看本节主要包含三个内容:“什么是城市化”、“世界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这三者应该是按照一种层层深入的逻辑顺序排列的,首先让学生通过城市化的表现认识城市化,然后再以一个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范围内城市化所需经历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能够结合材料分析出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的授课对象是高一下学期的学生,首先从思维能力上来说他们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很强,所以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另外,从先前基础来看,学生在高一上学期地理学习主要以自然地理为主,直到前不久才开始接触人文地理内容。

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文地理内容通常对表述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可以推测如何简练、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高中地理 2.3城市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2.3城市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节城市化【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形态的概念、类型,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和城市功能区的作用、形态和区位特征。

3、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发展变化。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2、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并解释其成因。

难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解决方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案例论证法、读图分析法、主题讨论法【板书设计】第三节城市化一、城市化的含义1.什么是城市化?2.城市化有哪些主要标志?城市化水平有三个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三、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产生的问题:1.环境质量下降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二)、解决办法:1.改善城市环境:治理河流、控制大气污染物、大力加强绿化建设2.改善城市交通、改善居住条件3.控制城市规模【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一、城市化的含义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5教材内容,思考:1.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包括人口城市化和城市地域城市化。

即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为什么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经济发展水平?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3.城市化有哪些主要标志?城市化水平有三个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55城市化阶段时间城市人中比重城市化进程第一阶段 1750年前 1%—2% 缓慢增长第二阶段 18世纪中叶—20世纪初 13.3%(1900年)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第三阶段 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41%(1990年)城市化速度、规模、范围达到空前程度综合上述表述,可以看出,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高中地理 2.3.2城市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2.3.2城市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3.2城市化一、产生的问题:1气,汽车、飞机、火车等各类交通工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思考:城市交通拥挤的原因和后果是什么?讨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你赞成哪种看法?还有别的有效方法吗?城市住宅问题的主要表现和原因分别是什么?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最近几年来,我市的就业状况如何?为什么?就业状况差还会带来哪些问题?城市化还会带来什么问题?二、解决办法:(以上海市为例,讲解解决的办法。

)1.改善城市环境:治理河流、控制大气污染物、大力加强绿化建设为改善城市环境,上海市全面展开对大气、河流、噪声等多方面的治理工作。

如苏州河的治理、降低城市污染物浓度、加强绿化建设,截止1990年,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0.3%。

2.改善城市交通、改善居住条件扩宽主干道,修建环城公路,修筑了南浦大桥和扬浦大桥,新修城市高架公路和地铁,改造住宅。

3.控制城市规模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有效地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思考:什么时候许多国家采取措施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上海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上海的卫星城有哪些?上海新建了哪个新区?目前浦东新区在上海的地位如何?建立卫星城和开发新区可以起到什么作用?上海市为改善交通条件,做了哪些工作?上海如何解决住房问题?为了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上海市做了哪些工作?我市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哪些问题?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我市采取了哪些措施?你认为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应采取的措施。

教学后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安墩中学高中地理 2-3城市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2.正确认识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积极作用3.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6.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归纳出城市化的含义,并理解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 能够利用曲线图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且能够结合案例分析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3.通过上网查阅和调查身边的农民工,了解他们进城的动力4.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常州市的人口数量、用地面积等调查,分析我国城市化特点5.要求学生周日到市区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了解一下惠东县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而产生的主要问题6.小组讨论:给惠东县政府提出建设惠东县的一些合理化建议(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农民工的调查,培养学生对农民工的正确认识,建立正确的情感2.通过对城市问题的学习,让学生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现状与趋势,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3.通过讨论并对一些合理化建议的提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及参与治理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二、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三、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四、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电视录像机五、教学方法:比较法、列表分析法、图示法等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课前练习】(学生阅读课本,完成课堂练习)(1).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①;城市是区域发展的②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③的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④来表示;城市化不仅带来了聚落⑤的变化,还带来了⑥方式、⑦方式、⑧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⑨,是⑩的表现。

(2).整个19世纪,①洲是世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20世纪初,②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20世纪中叶以来,③国家民族独立,经济④,逐渐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⑤阶段,一些大城市的人口和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出现⑥化,发展中国家则大部分处于⑦阶段。

(3).①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市化的国家,进入20世纪,英国开始出现②化现象,20世纪下半叶,大伦敦的城市人口出现③的趋势,城市中心出现了失业率④、空旧房增多、犯罪率⑤、市中心的⑥化等现象,英国的大城市积极调整⑦,发展⑧产业和⑨产业,开发⑩区,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使大伦敦的人口于1985年开始微弱增长。

(4).合理的城市化可以①环境,如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②和促进③发展的方向转变,但是,过快的城市化就会使城市④下降,甚至出现⑤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⑥污染问题;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⑦的节能建筑和⑧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使⑨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⑩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答案:(1).①城市化、②经济、③城市、④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⑤形态、⑥生产方、⑦生活、⑧价值、⑨必然结果、⑩社会进步(2).①欧、②北美、③发展中、④迅速发展、⑤后期成熟、⑥逆城市、⑦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3).①英、②郊区城市、③减少、④增高、⑤升高、⑥空洞、⑦产业结构、⑧高科技、⑨第三、⑩市中心衰落(4).①改善、②生活水平、③社会、④环境质量、⑤大气、⑥噪声、⑦低污染、⑧绿色、⑨城市景观、⑩自然景观二、什么是城市化1.城市化的概念2.三个重要指标: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通常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城市化水平,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活动:引导学生读图2.17“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发展”,思考这些变化的结果——城市等级的变化说明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3.产生的原因:推力和拉力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在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推力和拉力的内容可能很不相同,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不一样。

4.意义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城市化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的巨大变化。

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三、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活动:引导学生读图2.19“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分组完成“读图思考”归纳: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慢,水平低,二战后速度快,甚至出现了不合理的发展;发达国家:起步早,英国最早,水平高,一般在70%以上,英国最高,开始出现逆城市化,英国最早。

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则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

分组活动:对比第33页“城市化进程示意”、34页“几个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第37页“中国城市化进程曲线”,完成活动内容并讨论:1.对我国城市化进行阶段划分;2.说明我国城市化所处阶段;3.预测我国未来城市化进程趋势。

四、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注重引导学生读图得出:城市数目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通过学生讨论共同完成第35页活动,再得出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进程,由个案到规律。

补充:我国的城市发展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着重发展小城镇,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

五、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出现“热岛”现象,密集建筑群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活动:每项表现举一个实例。

2.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3.不合理的城市化城市化过快,导致出现城市问题: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分组讨论:身边有哪些城市化问题,并解释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

4.改善措施: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相协调。

活动:参考案例5,完成第38页活动。

补充:我国城市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课堂练习】完成《学海导航》第三节内容【知识结构】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①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