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和月食》教学实录
六年级科学(下)[日食和月食]教案示例
六年级科学(下)《日食和月食》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概念,知道它们产生的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通过对日食和月食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特点及观察方法。
2. 教学难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及观测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日食和月食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教案、课件。
2. 学生准备:观察日食和月食的经历;笔记本、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自然界中的一些特殊现象,如彩虹、海市蜃楼等,激发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日食和月食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两种天文现象。
3.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特点及观察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日食和月食的本质。
4. 案例分析:分析历史上著名的日食和月食事件,让学生感受这些天文现象的魅力。
5. 实践操作: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日食和月食,提醒学生注意观测安全。
五、课后作业1. 绘制日食和月食的示意图,标注出太阳、地球、月球的位置。
3. 调查身边同学对日食和月食的了解程度,整理成调查报告。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在其他文化中的传说和解释,比较不同文化对天文现象的理解。
2. 探讨日食和月食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航天器发射时间的选择等。
七、课堂互动1. 学生分组讨论:日食和月食发生时,如何利用简单的工具进行观测?2. 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日食和月食观测工具,并分享观测心得。
八、教学反思2. 学生提出对课堂教学的建议和意见,共同改进教学方法。
九、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评价在日食和月食知识方面的掌握程度。
2. 同伴评价:互相评价在课堂互动、观测实践等方面的表现。
3. 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十、教学延伸1. 邀请天文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日食和月食以及其他天文现象的了解。
教科版科学六下《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现象及其观测方法。
本章节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原理,提高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已经掌握了太阳、地球、月球等基本的天文知识,对观察和分析自然现象有一定的经验。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观测方法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展和加深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知道日食和月食的发生条件。
2.学会观测日食和月食的方法,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4.增强学生对天文科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及其发生条件。
2.观测日食和月食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利用多媒体演示和模型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原理。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在历史上的观测实例,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日食和月食的演示模型。
3.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4.学生分组活动所需的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呈现(10分钟)介绍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讲解日食和月食的发生条件。
通过模型演示,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观测日食和月食的方法。
每组设计一种观测方案,并准备进行实践活动。
4.巩固(5分钟)学生代表汇报各组的观测方案,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总结并强调观测日食和月食时的注意事项。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日食和月食是什么,并且了解日食和月食的特点和发生原理。
2.能够区分日食和月食,并能够正确描述日食和月食的发生过程。
3.了解日食和月食对地球及其生物的影响,并能够分析其中的科学原理。
4.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
二、教学内容1.日食和月食的定义和特点。
2.日食和月食的发生原理。
3.日食和月食对地球及其生物的影响。
4.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实验。
三、教学重难点1.日食和月食的发生原理的讲解和学生理解。
2.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四、教学准备1.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
2.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实验材料:灯光、球形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复习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基本特点。
激发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的好奇心。
2. 学习与讲解(15分钟)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日食和月食的定义和特点。
重点讲解日食和月食的发生原理,并与太阳、地球和月亮的位置关系进行对比解释。
3. 讨论与分组活动(25分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总结日食和月食的特点和发生原理。
每个小组从发生原理中选择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将研究结果进行展示。
4. 实验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活动。
每个小组使用灯光、球形模型等实验材料,观察和模拟日食和月食的发生过程。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一步探究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
5. 延伸拓展(15分钟)通过引用相关的科学新闻或实例,延伸讨论日食和月食对地球及其生物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其中的科学原理。
6. 小结与评价(10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奖励。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知识的乐趣,并激发他们对天文学和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六、教学延伸将学生组织起来,观察和记录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鼓励学生参与天文学爱好者组织,深入研究日食和月食的相关知识,并与其他天文学爱好者交流学习。
六年级科学《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4篇
六年级科学《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4篇六年级科学《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篇1各位评委、老师们: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日食和月食》。
一、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材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中的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分为"了解日食现象"、"推测日食的成因"、"推测月食的成因"三个局部。
日食和月食,是同学们听说过或观察过的两种有趣的天文现象。
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同学们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同学有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和了同学在本单元要建立起的有关宇宙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的;三是培养同学们从现象到实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是同学们在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以和"在阳光下"两个单元以后认识发展的必定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局部内容是同学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资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基础局部。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同学通过中年级的科学课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态度,并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能力,比方模拟实验,类比推理能力。
而教材对月食局部的光学传达原理进行了淡化处置,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也没有强调用文字表述月食的形成过程,而是让同学通过模拟实验和类比推理,自身总结月食发生的原因。
这种说课稿,既体现了同学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也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同学知道什么是日食和月食,明白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培养同学的实验能力(做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根据日食现象推想日食的成因,根据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的成因)和想象能力(空间想象力)。
3、通过认识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关系,使同学体会到自然事物(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指导同学认识日食的成因。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4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4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4日食和月食》的内容包括日食和月食的定义、形成原因和观测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自然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日食和月食的概念和形成原因较为抽象,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教学手段进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定义和形成原因。
2.学会观测日食和月食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
2.日食和月食的观测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和实践活动法进行教学。
六. 教学准备1.日食和月食的课件和视频资料。
2.日食和月食的模型或图片。
3.观测日食和月食的工具(如太阳镜、望远镜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资料,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它们是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呈现(10分钟)介绍日食和月食的定义,通过模型或图片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过程。
讲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如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关系等。
3.操练(10分钟)演示观测日食和月食的方法,如使用太阳镜观测日食,使用望远镜观测月食。
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体验观测过程。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日食和月食的特点和观测方法。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日食和月食在古代文明中的意义,如中国古代的“天狗食日”传说。
讨论日食和月食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月球探测和太阳观测。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和观测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过程,并撰写观察日记。
教科版科学六下3.4《日食和月食》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3.4《日食和月食》教案一. 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这一节内容是教科书中的重要部分,主要向学生介绍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类型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规律。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对日食和月食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基本知识,对于观察自然现象也有了一定的经验。
但学生对于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类型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来帮助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类型。
2.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和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类型的理解。
2.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思维来分析和解释日食和月食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类型。
2.演示法:通过图片和实例来展示日食和月食的现象。
3.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日食和月食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展示日食和月食的现象。
2.准备教案和教学材料。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基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两种自然现象。
引导学生关注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类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日食和月食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来分析和解释日食和月食的现象。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的理解程度。
鼓励学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回答问题。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日食和月食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的意义,以及科学家是如何利用日食和月食来探索宇宙的奥秘。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类型,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规律。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日食和月食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日食和月食(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宇宙4.日食和月食一、教材简析:《日食和月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分为“了解日食现象”、“推测日食的成因”、“推测月食的成因”三个部分。
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们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吸引力;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本单元要建立起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月食和日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的;三是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本课是学生们在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以及“在太阳下”两个单元以后认识发展的必然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材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基础部分。
教材上是以一副简单的日食发生过程图来告诉学生日食发生的特点,不过这样的导入似乎对学生情感的体验不够,因此将其改为以古代战争故事和日食的故事为教学起点,引领学生的情感一步一步地认识日食的特点,加上根据学生课前已对月食和日食有相关的资料收集或学生原有的对天体运动的了解,所以便展开有效的推测,在此过程中产生知识面上的冲突,经过严谨的实验方案设计进行开展实验,最终得出科学的概念,学生在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背景: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它们所熟悉的校园中生活着的植物种类。
过去他们也知道校园中有许多植物,但是,调查后的发现依然会让他们感到吃惊,校园中植物的种类,大大超过了他们所知道的范围。
那我们的家乡、国家、整个地球上会有多少种植物呢?这样的问题必然会引发学生了解植物种类的极大兴趣。
如果我们能将学生由调查校园植物引向调查家乡、全国乃至全球的植物种类,学生会更好地认识到植物的多种多样,从而建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然而生物种类的庞杂、生活环境的多样,使得我们无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调查。
教科小学科学六下《3.4、日食和月食》word教案(5)
4、日食和月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
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学准备】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教学过程】一、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设疑激趣: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月相变化,知道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月食”)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出示日食发生过程的图片)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日食”)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
(完成课题板书)2.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3.(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讨论并交流: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从这些特点中你有何推想?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整理并适时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
5.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1)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4)挡光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4)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小学科学 教案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实录——《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
《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第四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分为日食和月食两部分,日食部分又从“日食的发生”→“日食模拟实验推测日食成因”→“揭示日食成因”步步推进,月食的成因是在日食的基础上开展的。
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本单元要建立起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月食和日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三是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1)认知储备:学生对日食和月食产生的知识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部分学生现场或通过电视直播观察过09年的日全食,又接受过学校组织的日全食活动的培训。
因此有部分学生能够作一个初步的解释。
学生对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在本课前有一定的认识,还在五年级时学习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存在不足: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现象虽有了解,但对其成因的解释应该不会很完整和严密。
相对来说,因有09日全食的观测基础,对月食的观测印象可能会更弱一些。
学生在操作模拟实验方面应该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模拟实验时设计实验方案的意识、实验操作过程的分工合作及正确操作的方法等。
三、设计思路我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科学水平来进行教学设计。
先让学生回忆09年舟山日食的观察经历、观看学生所拍的完整日食照片激起兴趣,通过观察体验,发现日食发生时的一些特点,推测日食形成的过程,再通过模拟实验体验来探究日食形成的过程,最后通过学生的交流和教师的补充讲解来解答学生的疑惑,科学解释日食成因,形成内化。
在日食研究的基础上,再来研究月食的成因研究。
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制定实验方案,在提高对天体运动认识的基础上渗透严谨的科学思维训练,能利用原知上的认识冲突通过模拟实验和讨论来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让学生的科学探究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能充分展开对科学问题的科学分析。
六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日食和月食_教科版
六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日食和月食_教科版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故事引入: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看一张图片,认真观看,图片当中是一个如何样的场景?(出示图片)你来说。
生:专门纷乱,在打斗。
师:是的,这是在2500多年前,米提斯因入侵利比亚而引起的两族之间的战争,连续五年未见胜负。
有一天两族又在猛烈交战,突然士兵们发觉了一个惊奇的现象。
(边说边出示文字)生:一个黑影遮住了光芒四射的太阳,黑影从太阳的西边慢慢向中心靠近,黑影越来越大,不一会儿,太阳不见了,赶忙天昏地暗,看起来夜幕降临。
师:据考证这是发生了一种天文现象,而这场战争也因为那个天文现象而达成了和平。
现在同学们想一想,那个天文现象是什么?你说。
生:日食。
师:请坐。
还有不同意见吗?生:应该是日全食。
师:大伙儿认为那个奇特天文现象确实是生:日食。
(教师板书日食)2.认识日食师:你看见过日食吗?生:见过。
师:想一想,你所见过的日食是什么模样的?你来说。
生:阳光再也见不到了。
师:还有呢?生:太阳不见了,然而光芒还在。
师:要比有太阳的时候生:要暗一些。
师:还有吗?你来说。
生:只有太阳的边还有一圈光。
师:还有没有?依照你的体会,同学们猜一猜,日食可能是如何形成的?生:月亮遮住了太阳。
师:请坐,还有别的方法吗?生:有较多乌云挡住了太阳。
师:请坐,还有吗?生:有一个不透亮的,与太阳大小接近的东西遮住了太阳。
师:请坐,还有吗?生:地球和另一个星球重合在一起。
师:请坐,还有其他方法吗?生:有一块庞大的陨石。
师:大伙儿都认为是有一个物体挡住了太阳,对不对?现在请同学们认真看一张图,这张图记录了一次日食的通过。
请大伙儿在看图的时候,每一行都要从左边开始看起,认真看一看,你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发觉了就先举手示意老师。
生观看。
师:好,哪位同学先说一说你发觉了什么?你来说生:黑影慢慢从右边移动到左边的。
师:黑影慢慢从右边移动到左边的。
假如我们用东西南北方向的词来描述的话,应该从哪到哪?生:由西向东。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和月食》优秀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和月食》优秀教案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和月食》优秀教案范文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分由"了解日食现象"、"推测日食的成因"、"推测月食的成因"三个部分组成的日食和月食,是学生们听说过或观察过的两种有趣的天文现象。
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们学习的主题,不仅仅对学生来说有趣、有吸引力,还在于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的,有助于学生认识太阳系的组成和运行状态。
同时,这两个现象都反映了一个事实—宇宙天体是运动着的,这部分内容对学生建立起有关宇宙系统的模型是必需的,也是学生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素材之一。
学情分析1. 学生认知情况分析:学生对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在本课前有一定的认识,个别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认识进行一个合理的猜想。
2. 学生学习本课的情感因素分析:日食和月食是学生听说过或者查阅过的.两种感兴趣的天文现象,相对来说学生对月食了解的多一些,而对日食的了解相对较少。
但学生的学习并不会以为感兴趣就能有秩序的完成,这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这份兴趣来做科学的引导。
3. 学生的实验方面状况分析:这节课内容抽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只能设计模拟实验,因此学生制定实验方案比较困难,我让学生结合教科书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降低难度,使学生学得轻松,有兴趣。
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与技能知识——知道日食、月食是自然现象及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科学探究——经历科学探究活动,能对问题结果进行猜测,形成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的方法,进行观察、实验,根据有关信息作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事实,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乐于合作交流,保持并发展乐于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和月食》公开课教学设计2(1)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和月食》公开课教学设计2(1)日食和月食教案教学目的1.科学概念知道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而形成日食。
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能对模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模拟日食发生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能够大胆的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五、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日食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科学操作六、教学准备老师:课件、6个圆片(红黄蓝各2个)分组实验材料——电灯(瓦数大的),乒乓球一、导入新课1.了解古人是怎么认识日食的。
(过渡到现代人对日食的看法)2.播放发生日食时的视频(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太阳是怎样变化的)二、猜测黑色物体是月球1.让学生上台演示发生日食时,太阳变化的过程,用圆片模拟太阳和黑色阻挡物(强调太阳那部分的光先被挡住,怎么移动,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到黑色阻挡物是运动的且方向是逆时针)2.教师用上面两个圆片简单演示日食主要经历的“偏食,全食,偏食,复原”几个过程。
3.出示发生日食的整个过程图,让学生观察黑色阻挡物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推测它可能是哪个天体。
(主要观察形状,大小,是否发光,运动及运动方向等特点,从而过渡到月球也具体这些特点,猜测出它就是月球后,教师可以直接告诉经过人们的研究证明了它的确是月球。
)三、日食形成的模拟实验1.简单提示三个天体之间的运动关系(学生之前没学),然后猜测月球运动到什么位置才能阻挡太阳射向地球的光,从而形成日食现象。
2.讨论模拟实验材料。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和月食》公开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和月食》公开课教案与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中的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分为"了解日食现象"、"推测日食的成因"、"推测月食的成因"三个部分。
日食和月食,是学生们听说过或观察过的两种有趣的天文现象。
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们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学生在本单元要建立起的有关宇宙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的;三是培养学生们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从教材单元整体分析,《日食和月食》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月相成因的基础上的后续,是宇宙单元中的第4课。
有助于建立起有关宇宙系统的模型。
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和月球自转及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运动,月相知识等。
以及地球、月球、太阳三者简单的相互运动关系。
日食、月食虽已是学生听说过或个别观察过的天文现象,但对其具体深奥的内容,形成的原因等不了解。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了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利用模拟实验等方法,使学生认识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行的位置关系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科小学科学六下《3.4、日食和月食》word教案(6)
日食和月食一、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或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或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日食(或月食)现象。
2.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日食和月食发生的过程录像或图片推理出其特点,以及推测日食和月食发生的原因;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的成因;能对如何进行模拟实验有所认识,能对模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并进一步推断出日食或月食发生时的一些其他特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模拟日食发生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能够大胆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二、教学准备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乒乓球、手电筒、玻璃球等;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三、教学过程(一)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交流日食现象: 同学们,关于日食,你知道些什么?看过日食吗?观察日食图片并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
2.讨论: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反复播放日食过程录像,从这些特点中你们想到了什么?3.小组汇报整理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
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挡住它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挡住它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挡住它的物体是运动着的。
(二)猜测、推理日食成因。
1. 提出问题:根据日食的特点,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把你的想法和同组的小伙伴一起说一说。
2.学生小组活动,讨论日食的形成。
3.汇报讨论结果。
(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学生可能对日食的形成原因有一些浅显的认识。
)4.理清条理,抓住关键。
日食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首先,让我们来思考一个关键问题:发生日食现象是太阳本身在一段时间内变黑了,还是太阳的光辉被某种天体挡住了?你认为哪种可能性大?5.突破重点如果是某种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可能是哪个天体?让我们根据观察到的日食特征来讨论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