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咏物诗看晚唐文人末世情怀

合集下载

唐诗中的咏物诗赏析

唐诗中的咏物诗赏析

唐诗中的咏物诗赏析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其中以咏物诗尤为精彩。

唐代诗人通过对自然界中各种物象的描绘和抒发,展示了自己对生活、情感与哲思的理解与感悟。

本文将通过赏析几首典型的唐代咏物诗,探索其所蕴涵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登高》一诗以登高为主题,通过对“北溟海上寒,东风解冻时”的描绘,表达了对中国北方寒冷冰雪的见证与思考。

诗中描写了山川起伏、湖泊荡漾的壮丽景色,而其中最让人动容的是对稻田的描绘:“白露未晞宜先觉,探蒲团底采莲船。

”表现了一幅丰收季节农田仍然辛勤耕耘的场景。

通过描绘这些真实的自然景观,杜甫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更是抒发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和敬意。

与杜甫的咏物诗直接呈现不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以写景借物的手法赞扬了北方大地的伟大,彰显了壮丽的气象和人民的智慧。

作为首都长安城最高的建筑,鹳雀楼给了王之涣充分的灵感,他用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描绘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壮丽景色。

而后,他讲述了北国丰饶的自然特色:“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登高的手法,让人们眺望更远的视野,洞察更广阔的天地。

这种高度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与当时北方盛世的政治格局相得益彰。

江淹的《登高》一诗则以登高为题材,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思考与情感。

他将登高与登山结合在一起,表达出对升华、超越、追求的向往。

江淹借用了“神仙”之形象的比喻,把追求升华的“冲”与修炼成圣的意境融为一体。

他将山川景色中的云深雾重、猿鸟啼鸣与人们心中的理想世界相呼应,展现出他对境界追求和艺术自律的追求。

以上几首唐代咏物诗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这些诗作将壮丽的自然景色与人们的情感、心境相联系,以简洁而富有艺术感的语言,给予读者一种深刻、感人的体验。

这些诗歌不只是对特定物象的描绘,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态度的表达。

唐代诗人以巧妙的语言表达和深邃的思辨方式,使咏物诗超越了对客观事物的描摹,展现出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感悟。

咏物诗常见意象及情感

咏物诗常见意象及情感

咏物诗常见意象及情感
咏物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常常通过对物品的描
写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在咏物诗中,常见的意象包括花、树、鸟、云、水、月、风等自然界的事物,以及琴、剑、壶、杯、镜等
日常用品。

这些意象往往被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反映了诗人对生活、情感和人生的思考和体验。

花是咏物诗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可以代表美丽、纯洁、坚韧
等多种情感。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
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对雄鹰
的描写,表达了对壮丽景色和远方的向往之情。

这种情感通过对鹰
这一意象的塑造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另外,咏物诗也常常通过对日常用品的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
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对楼的描写,表达了
对远方的向往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之情。

总的来说,咏物诗通过对物品的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常见的意象包括自然界的事物和日常用品,这些意象往往被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反映了诗人对生活、情感和人生的思考和体验。

从咏物诗看南唐文人的悲剧情怀

从咏物诗看南唐文人的悲剧情怀

后, 独 宠冯 延鲁 等人 , 对外 发动 战争 、 开疆拓 土 , 根 本
后 晋 士人 高越 与 卢 文进 南 奔 , 归 南唐 前 初 投鄂 听不进他 人 的忠谏 。对 此 , 李 建勋 忧 心 忡 忡 : “ 今 主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1 2— 2 O
作者简介 : 郭 倩 ( 1 9 7 5 ~) , 女, 福 建 福 州人 , 讲 师, 文 学硕 士 , 主 要 从 事 中 国 古代 文 学 研 究 。
关键词 : 南唐 ; 咏 物诗 ; 悲剧 情 怀 中图分类号 : I 2 0 6 . 2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 9 4 7 6 ( 2 0 1 3 ) 0 1 —0 0 5 8— 0 3
咏物诗 是我 国古 代 诗 歌 的 一个 重 要 门类 , 它从 帅 张宣 , 但却 久不 受重用 , 于是 写下 《 咏鹰 》 诗: “ 雪爪 先 秦发 端 , 至 唐代 则 达 到 鼎 盛 时期 。尤 其 到 了晚 唐 星眸世 所稀 , 摩天 专待振 毛衣 。虞 人莫谩 张 罗网 , 未 五代, 咏物成 为诗 人们 普遍 创作 的一种题 材 , 而南唐 肯平原 浅草 飞 。 ” 对 自己 的才 能表 现 出高 度 的 自信 , 作 为五 代诗 坛重 镇 , 其 咏物 诗 也 有 着 自己鲜 明的 特 对 张宣 的不识 人 才予 以讥 诮 , 同时 也抒 发 了 自己久

般不 太重 视情 感 的表 达 。第 二类 是 “ 感 物” , 此 类 近 , 馨 香不 易通 。朱 门金锁 隔 , 空使 怨 春风 。 ” ( 《 隔墙
) “ 群木 方憎 雪 , 开 花 长在 先 。流莺 与 舞 蝶 , 不 见 咏物 诗的 创作重 点 并不 在 刻 画 事 物外 形 , 而 主要 通 花 》 ” ( 《 梅花 》 ) 李 中一 生 积 极人 世 , 渴 望 建 功 立 过 比兴手 法借物 抒 情 , 通 过对 所 咏之 物 内 在精 神 的 许 因缘 。 但 是长期 游宦 地 方 、 “ 沉 沦 百 僚 底” 的经 历 , 却使 表现 寄托诗 人 的情感 。南 唐咏物 诗 中艺术价 值较 高 业 ,

完整版咏物诗常见情感分类

完整版咏物诗常见情感分类
【2.抒发自身的愁情幽愤】
诗人借咏物或抒发政治失意的郁闷苦恼,表达幽愤之情;或表达渴望 得到赏识重用的愿望;或感叹时光易逝,自伤迟暮等。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赏析】先写春日之柳、春风荡漾,百花争艳,乐游苑上,士女如云, 舞筵上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下 面两句却陡然一转,回到眼前的秋柳,景象完全相反,斜阳照着柳枝, 秋蝉贴在树上哀鸣,一派肃杀、凄凉的环境。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 变化的秋柳,正是自己身世的生动写照。诗人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 隐衷。
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赏析】这首诗是唐末农民起义黄巢所作的咏物诗。黄巢在起义之前, 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考试落榜后,他看到长安城遍地都是金 黄如铠甲般的菊花,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他豪情倍增, 一方面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像“百 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 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这就充分展示出农民革命风暴摧旧更新、 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5.单纯表达诗人的喜好和兴趣,咏叹事物的美好】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4.讽刺时代或社会上丑恶的人性或现象】
官仓鼠
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赏析】这首诗如题所示,写的是官仓里的老鼠。在灾荒之年,官仓 内积满粮食,老鼠吃得肥大如斗,下层士兵和穷苦百姓却忍饥挨饿。 诗人在这首诗里愤怒揭露了这种现象。他质问的是官仓鼠,实际上谴 责的是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他们肆无忌惮地搜刮民脂民膏。这首诗 辛辣地讽刺了大小官吏只管中饱私囊、不问军民疾苦的腐朽本质。

论杜甫咏物诗的情感意蕴

论杜甫咏物诗的情感意蕴

论杜甫咏物诗的情感意蕴杜甫咏物诗的情感意蕴一、感天地之慈祥杜甫诗中对自然风景的折服、赞美,对自然仁慈加宽恕的体悟,表达了对天地慈祥的感恩之情。

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此诗令人联想起尘世生活中有一份慈祥的曙光,播种希望的手。

二、情寄内生之缥情杜甫的诗篇中所展现的对生活的郁结更是浓烈而犀利。

如《定风波·登高》:“君今看取星河欲何如,穷穷山河净无尘。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首诗里隐喻着思归的纠缠,从中不难感受到杜甫多年流离的别绪和眷恋之情。

三、叙等闲之新意杜甫的书写,以其谨慎深思的文风,使他的审美情趣显得更为丰富多彩。

《桃花潭水深千尺》便是一首经典的佳作:“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壮,沙上舟稳如虹桥。

”诗的内容并未叙述明显的叙事故事,却勾勒了一幅意象丰满的等闲画卷,情绪自然流露。

四、思古今之变迁穷达所及,绝妙所致,杜甫诗中淋漓尽致地激发出了思古、仰才、反思变迁的文化思潮,传承着历史传统的深刻情感。

比如《江南春·三月七日》中杜甫再次唤醒读者对历史变迁的反思:“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中这一西楚霸王项羽殉国的命运也让读者久久难忘。

五、吟怀古今之寓情杜甫的书写富有浓厚的古典情怀,在他的诗歌中体现出了不朽的传统文化精神。

如其《江畔独步寻花·清明上河图》:“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流长;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此诗成功融合了古今之寓情,既令人唏嘘古代农民贫苦的生活,也令人折服今世繁华富足的美景。

总之,杜甫咏物诗所彰显出的情感意蕴,是感天地之慈祥、情寄内生之缥情、叙等闲之新意、思古今之变迁以及吟怀古今之寓情,这几层深沉的情感贯穿着杜甫全部诗歌,在中激发着无限思索与议论,带着永恒无比的精神魅力。

读咏物诗 察时代情

读咏物诗 察时代情

读咏物诗察时代情作者:薛吉辰来源:《中学语文(学生版)》2007年第01期咏物诗作为一种文学形态,它的兴起和发展,既有文学本身的因素,也有政治的因素。

刘勰云,“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

随着时代风气的转变,咏物诗也随之变化。

反之,从诗人所咏之物中,我们也可以察知当时的社会风貌。

咏物诗所反映的物,除了一部分虚拟动物(如龙、凤、麟)外,都是实际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之中的。

不论是草木虫鱼、飞禽走兽还是人为之物,都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历代诗人用诗的形式把它们描写出来,不但能使我们知道这些“物”的存在,而且还可以借此认识它们对于人类社会有什么样的价值以及带给人们的审美感受。

以咏花诗来说,唐代以前人们较为看重兰花。

兰花被誉为“香祖”、“天下第一香”,历来受人们推崇。

兰花生于幽谷,清香雅洁,有“生深林不以无人而自芳”的内在品质,故有“君子”之谓。

刘勰《文心雕龙》云:“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

”在唐代以前的众多诗人中,最看重兰花的非爱国诗人屈原莫属。

他的诗歌中有许多咏兰之句,并且以兰花自喻,象征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德。

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礼魂》),“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山鬼》),“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湘夫人》),“纫秋兰兮以为佩”(《离骚》)。

在唐代以前的诗篇中,兰花还是“佳人”的化身,为众多文人所题咏。

如张衡《怨篇》自谓“咏兰,咏佳人也”,汉武帝也有“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的诗句。

在唐代以前,牡丹并不为人们看重,题咏者也不多。

到了唐代,牡丹以其娇艳富贵,受到了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的喜爱,也成了文人题咏的主要对象,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咏牡丹诗。

《开元遗事》载,唐明皇问侍臣曰:“牡丹诗谁为好?”李正封诗曰:“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这“国色天香”就是对牡丹花的最高称誉。

大诗人李白也曾奉诏为唐玄宗和杨贵妃观赏牡丹作了三首《清平调》诗,其中一首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杜甫咏物诗对魏晋南北朝咏物诗的继承和发展

杜甫咏物诗对魏晋南北朝咏物诗的继承和发展

借物抒情的表达方式
魏晋南北朝咏物诗常常借助对物象的描绘,抒发作 者的情感和思考,将情感与物象相互融合。
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悟
魏晋南北朝咏物诗往往表现出作者对自然与 人生的独特感悟,以及对生命、时间、命运 的思考。
杜甫对魏晋南北朝咏物诗的继承
描绘物象的技艺
杜甫继承了魏晋南北朝咏物诗中对物象的细腻描绘,运用生动的笔 触,刻画出物体的形象特征。
02
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
03
多样化的表现手法
杜甫的咏物诗不仅涉及魏晋南北朝时 期已有的题材,还进一步拓展了咏物 诗的取材范围,包括更多的自然景物 、人文景观等。
杜甫的咏物诗在思想和艺术上具有更 高的深度和高度,他以独特的视角和 深刻的思考赋予了咏物诗新的内涵。
杜甫在咏物诗中运用了多样化的表现 手法,如对比、象征、比喻等,使诗 歌的表现更加丰富多样。
对后世文人心态的影响
杜甫的咏物诗中所表现出的对自然和社会的关注,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对志向和理想的追求等,对后世文人的 心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05
总结与展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对杜甫咏物诗与魏晋南北朝咏物诗关系的总结
01
02
03
杜甫咏物诗在魏晋南北朝咏物诗的基 础上,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咏物题材 和表现手法。
杜甫继承了魏晋南北朝咏物诗中对自 然景物和人文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描绘 ,同时融入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深刻 思考和情感表达。
创作背景
杜甫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安史之乱前后。这一时期,唐朝社 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杜甫的咏物诗在这个背景下应运 而生,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 深刻关注和批判。
02
杜甫咏物诗对魏晋南北朝咏物诗 的继承

咏物诗思想情感的归纳总结

咏物诗思想情感的归纳总结

咏物诗思想情感的归纳总结咏物诗是一种表现诗人对物体的思考、情感和思想的一种诗歌形式。

通过对物体的描写和赞美,咏物诗给诗人提供了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平台。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咏物诗的思想情感进行归纳总结,以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和意义。

首先,咏物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思考和抒发。

自然界中的物体是咏物诗的主要写作对象,诗人通过对花草、树木、山川、湖泊等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写,传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思索。

咏物诗中的思考往往与大自然的法则和规律相关,诗人通过对自然界中的生命和变化的思考,表达了对宇宙奥秘的追求和对人生本质的思考。

例如,在苏轼的《赤壁赋》中,他通过对长江波涛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意义的思考,使得咏物诗的意义超越了对具体事物的描写。

其次,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对物体的情感和赞美。

物体在咏物诗中不仅仅是静态的存在,更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和灵魂。

诗人通过对物体的描写和赞美,展示了自己对物体的感情和情感共鸣。

咏物诗中的情感包括悲伤、喜悦、怀念、思乡等各种情绪,在诗人的笔下,物体变得生动而丰富。

例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通过对明月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咏物诗中的赞美往往是对物体的美丽、壮丽或神秘之处的称颂,诗人通过对物体的赞美,表达了自己的审美理念和价值观。

此外,咏物诗还反映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哲学思考。

咏物诗中的情感往往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投射,是诗人对外界物体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比如,诗人可以通过对落叶的描写,表现自己的孤独和伤感;通过对大海的描写,表达自己的豪情和胸怀。

同时,咏物诗还常常寄托了诗人的哲学思考,诗人通过对物体的思考和赞美,突显了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陆游的《秋夜将晓》中,通过对秋天的描写,诗人思考了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无常。

总之,咏物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通过对物体的描写和赞美,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情感。

它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思考和抒发,同时表达了诗人对物体的情感和赞美,并反映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哲学思考。

咏物诗的意义

咏物诗的意义

咏物诗的意义
1. 咏物诗能让我们更细致地观察世界呀!就像我们看到月亮,李白写出“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多有趣啊,让我们也对那月亮充满了好奇和想象呢!
2. 咏物诗可以表达我们的情感呢!比如看到梅花在寒冬绽放,王安石就感慨“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不正像我们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吗?
3. 咏物诗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呀!像贺知章写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那柳树的美一下子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难道不是吗?
4. 咏物诗是我们了解古人的窗口啊!他们通过咏物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情怀,就如同郑燮写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们不就能感受到他的那种坚定吗?
5. 咏物诗还能启发我们思考人生呢!看那春蚕到死丝方尽,不就像我们为了目标要努力奋斗一生吗?
6. 咏物诗让平凡的事物变得有意义了呀!像石灰,于谦就写出“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让石灰变得多么伟大呀!
7. 咏物诗可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啊!当我们读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瀑布在我们脑海里该是多么壮观呀!
8. 咏物诗是文化的传承呀!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用咏物诗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不值得我们珍惜吗?
9. 咏物诗能让我们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呢!像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美的画面呀!
10. 咏物诗有着独特的价值呀!它让我们用诗意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去发现那些平时被我们忽略的美好,这多棒啊!
我觉得咏物诗真的非常有意义,它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对生活、对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梅花香自苦寒来:咏物题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梅花香自苦寒来:咏物题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梅花香自苦寒来:咏物题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引言咏物题材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形式,通过描绘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如花卉、鸟兽、山水等,表达人们对世界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

在这些诗歌作品中,情感表达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使得这些看似平凡的物品拥有了生动而深刻的内涵。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咏物题材诗歌中情感表达的方式和效果。

1. 自然与人情在咏物题材诗歌中,一种常见的情感表达方式是通过自然景物来反衬人情。

例如,在描述花朵时可以用其柔美、娇艳来映射女性之美;而描绘残破的树木可以暗喻老年人或遭遇逆境的个体。

这样一种对比的手法使得作品更加富有张力,并向读者传递出作者对于人生百态和命运无常之感。

2. 对象与主体除了反衬人情外,咏物题材诗歌还经常通过喻体和象征的手法,将主题与作品中的事物联系起来。

例如,借助梅花这一物象所具有的坚韧不拔、抗争生命力等特质,表达出作者对于坚定信念、积极向上精神面貌的讴歌。

这种方式使得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且易于理解。

3. 音韵与情感在咏物题材诗歌中,音韵往往也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通过选用特定的韵律和节奏来增强作品的节奏感,并借此传递情绪和情感。

例如,在描述流动水声时采用悠扬的押韵和平仄格律可以使读者感受到宁静与安逸;而在描写暴风雨时使用急促而断断续续的语调则能够引发紧张和疯狂之感。

4. 案例分析:《赏梅》作为咏物题材诗歌中脍炙人口的代表作,《赏梅》以其高度凝练、深入人心的情感表达而享有盛誉。

作者通过描绘梅花的形态和特点,抒发了对于坚韧与美丽并存的人格力量的赞叹。

诗中以“香自苦寒来”来表达梅花经历苦寒之后才散发出迷人香气,这种写法将梅花既自身坚强的生命力也寓意于人生困境后所展现出的更为崭新和灿烂。

结论在咏物题材诗歌中,情感表达是一种重要的手段,能够使得平凡的事物获得强大的内涵。

通过反衬、喻体象征、音韵节奏等手法,作者将自己对于人性、命运和生活态度的理解注入到作品之中,从而引发读者共鸣和思考。

古代诗词中的“咏物诗”之美:赋予日常生活以诗意与深意

古代诗词中的“咏物诗”之美:赋予日常生活以诗意与深意

古代诗词中的“咏物诗”之美:赋予日常生活以诗意与深意1. 引言1.1 概述古代诗词中的“咏物诗”是一种表达日常生活的艺术形式,通过描写和赋予平凡事物以诗意与深意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这种诗歌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探讨古代咏物诗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并分析其对日常生活赋予诗意与深意的功用。

1.2 文章结构文章首先将介绍古代咏物诗的定义和特点,探讨其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着,将通过经典案例分析具体剖析唐代李白《静夜思》、宋代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以及元代郑板桥《竹石》等作品,阐释这些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日常生活中的诗意与深意。

随后,将关注现代咏物诗创作与传承,探究其发展趋势并评述当代咏物诗创作家及其作品。

最后,总结归纳前文内容并探讨古代咏物诗的影响与价值,以及在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古代咏物诗的深入研究,探索其中所蕴含的美学价值以及赋予日常生活以诗意与深意的重要性。

通过对古代经典案例的分析,希望能够揭示咏物诗所传递出来的人生哲理和审美体验。

此外,本文也将关注现代咏物诗创作与传承,探究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

总之,本文旨在让读者更加了解和欣赏咏物诗,并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赋予诗意与深意的重要性。

2. 古代诗词中的“咏物诗”之美2.1 定义和特点:古代的“咏物诗”是一种常见的诗文形式,它通过描绘、赞美或抒发对于某个具体物品的感受和思考,将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凡无奇的事物赋予了诗意与深意。

这一诗歌表达形式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咏物诗以各种自然景观、生活器物、动植物、人工构筑等作为写作对象。

通过对事物形态、色彩、声音、气味等方面进行描绘,以及对事物内涵、象征意义和情感价值进行探索和表达,咏物诗为读者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灵上的思索。

2.2 咏物诗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古代文化中,咏物诗被视为一种精神追求和审美体验的象征。

古代文学中的咏物诗歌

古代文学中的咏物诗歌

古代文学中的咏物诗歌古代文学中的咏物诗歌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宝。

咏物诗是一种以描写自然界中的物体为主题的诗歌形式,通过对物体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诗人们以优美的语言展现了物体的形态、特征和内涵,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物体的美丽和神秘。

这些咏物诗歌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

古代文学中的咏物诗歌的主题广泛,涵盖了自然界的各个方面。

有的诗人以花草树木为对象,描绘了它们的芬芳、娇美和生命力;有的诗人以山川湖海为题材,描绘了它们的雄伟、壮丽和变幻莫测;还有的诗人以动物为灵感,描绘了它们的灵动、机敏和与人类的共生。

这些咏物诗歌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在古代文学中,咏物诗歌是诗人们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

通过对物体的描写,诗人们往往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其中,使诗歌更富有个性和内涵。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以登高望远的方式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对时代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种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的方式,让咏物诗歌更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古代文学中的咏物诗歌还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在这些诗歌中,诗人们往往通过对物体的赞美和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他们用诗歌的语言,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与花草树木、山川湖海、动物相互交融。

这种和谐关系不仅是一种审美追求,更是一种人与自然相融的精神境界。

例如,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以秋夜的凉爽为题材,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感悟,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古代文学中的咏物诗歌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思想传播的载体。

通过对物体的描写和赞美,诗人们传递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这种传统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创作,也对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态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例如,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他以长江的壮丽和奔腾为题材,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惜。

咏物联里体悟人生

咏物联里体悟人生

垂绥饮清露,
蝉一 虞世 南 一 骆宾 王和李 商隐 。
牵 肠为有 负 气半

好几个写 ( 蝉) ) 的, 比较出名的有虞世南 、 古人很喜欢咏物 。 举例来看, 唐代诗人
哲理, 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 生态度, 或寄寓美好的愿望 , 或包涵生活的 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 融合在 一 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 一 往是作者的自况 ,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 言志或借物抒情 。 咏物诗中所咏之 物 往 咏物在诗联中很普遍。咏物诗是托物
遗巢待 有叶 疾
雨 味在所咏之物身上的投射 , 是以能动人。 了解到她的性格 ,就是细腻多情中不乏 一 草人 的沧桑和冷 暖 , 皆是作者自身的况 前, 我跟她很熟悉 , 在 一 些言谈举止中也能 离家太久的
泛滥 。
四卷版本都结尾于一 问者大笑而退 才女风范 , 典 雅而不失灵动 , 用情 而不至 子, 所以后世重刻本或标点本的( ( 楹联续话) ) 口即来 。因 此 , 她的 咏 物 联 也包 含 浓浓 的 因为人们所见到的版本主要是已删削的本 明白 。她饱读诗书, 论语、 诗经、 古文, 皆张 来 ,可能是由 于某种偶然因素 而被 遗漏了 。 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 , 遇事好争个 原因人为地被删削了, 而乙本之所以保存下 格 一 如她的名字 一 晓娴 , 清致而娴静 。她 讽刺奕山 、 奕经那 一 则联话 , 是由于政治的 琴瑟静好是 一 位典型的湖南女孩 , 性 应该早于甲本。 后人见到的版本之所以没有 一 六一 琴瑟静好 一 上接第四页一 识此之故, 笔者推测乙本 也是另辟蹊径了 。 是感慨 微驱 ~ 力薄 , 苍生尽劫灰的无奈 , 而又何尝 不是作者自身 的所 思所慕呢
行 藏 吐属 一 , 无 不 透着 浓 浓 的诗 情 , 没有 写 蜡 炬 成灰 泪始 干 那 么正能 量 , 而 有 的 一

完整版咏物诗常见情感分类

完整版咏物诗常见情感分类
惜牡丹花二首•其一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赏析】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总是姗姗开 迟,待到牡丹占断春光的时候,一春花事已经将到尽期。历代多愁善 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而白居易《惜牡丹花 二首•其一》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 惜花,这组诗第一首却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 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 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赏析】此词以梅花自况,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表达自
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 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 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5.单纯表达诗人的喜好和兴趣,咏叹事物的美好】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2.抒发自身的愁情幽愤】
诗人借咏物或抒发政治失意的郁闷苦恼,表达幽愤之情;或表达渴望 得到赏识重用的愿望;或感叹时光易逝,自伤迟暮等。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赏析】先写春日之柳、春风荡漾,百花争艳,乐游苑上,士女如云, 舞筵上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下 面两句却陡然一转,回到眼前的秋柳,景象完全相反,斜阳照着柳枝, 秋蝉贴在树上哀鸣,一派肃杀、凄凉的环境。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 变化的秋柳,正是自己身世的生动写照。诗人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 隐衷。

李商隐咏物诗的悲剧美

李商隐咏物诗的悲剧美

李商隐咏物诗的悲剧美李商隐咏物诗的悲剧美导语:李商隐,以他极富独创性的诗歌为唐诗的发展开拓了新境界。

尤其是他的咏物诗计百余首,构成了其整体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其他人相比,李商隐咏物诗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表现的事物受摧残,人生有价值的东西遭毁灭的悲剧美。

李商隐的咏物诗:“楚雨含情皆有托”(《梓州罢吟》)可谓“自然的人化”。

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说:“有人也。

人之境遇有穷通,而心之哀乐生焉。

…… 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

”李商隐咏物诗的悲剧色彩是与诗人自身的悲剧命运分不开的。

诗人出生在一个破落贵族和低级官僚家庭,早年丧失父亲, 这种累世孑孤,贫寒无依的家世,使他从小在心理上就积淀了许多悲剧性因子,诸如对人情冷暖的特殊敏感,强烈的孤孑无依感和对前途命运的忧伤等。

政治上受朋党积习和恩门观念很深的令狐陶及牛党中人的`鄙薄与排斥,攻击他“忘家恩”、“诡薄无行”。

悲剧性的时世、家世与身世,造就了李商隐的悲剧性格,气质与心态。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不妨看成他这种悲剧性格,心态的写照。

他的性格中刚豪的一面,这从他因为民伸抑而得罪上司时辞官而去的行动和以击鼓骂曹的祢衡自况可以看出。

但环境的压抑和命运的折磨使他变得内向,收敛,内心的矛盾痛苦无法公开宣泄,只能寄之于诗“夫君自有恨,聊借此中传”。

这种悲剧命运,酿成了他悲剧的心态和气质,并从而形成特有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花下醉》)的悲剧眼光。

他以这种悲剧的心态和气质去体察万物,以悲剧的眼光去审视万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李商隐所咏之物大多是一些纤细弱小而美好的事物。

那嫩笋、衰柳、牡丹、野菊、寒蝉、流莺等无不是诗人悲剧命运的写照。

那些具有巨大力量和崇高悲状感的事物,即使在传统咏物诗中象征贞刚品格的松柏,在他笔下,也是“孤秀植庭中”的小松。

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大家。

和前代因物寓志的咏物诗往往表现士大夫群体类型化的“志”不同,他的咏物诗大都表现诗人独特的境遇命运,人生体验乃至精神意绪。

试论李商隐诗歌中的末世气象

试论李商隐诗歌中的末世气象

试论李商隐诗歌中的末世气象李莉【摘要】作为晚唐代表诗人的李商隐,其诗歌中反映出极为强烈的末世气息,他对盛唐繁华表现出强烈的向往和追忆,对现实社会则厌倦、迷惘和舍弃.论文试图从情感状态、处事态度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来分析这种末世气象的表现以及成因.【期刊名称】《安顺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8)004【总页数】3页(P15-17)【关键词】李商隐;末世;情感状态;表现手法【作者】李莉【作者单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 51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晚唐诗人李商隐以华美含蓄、晦涩朦胧的特色在诗歌史上留下了独特的一笔,成为后世西昆体竞相模仿的对象。

他们诗歌中蕴含着浓厚的末世气象,与初唐的积极进取、盛唐的自信乐观都不一样,而这正是晚唐时代气息在文人诗歌中的反映。

李商隐诗歌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咏史诗、叙事诗和爱情诗,幻灭、冷寂是他诗歌中共同的情绪特征,这种情绪源于他对晚唐朝廷的失望。

《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241西汉文帝时期,贾谊主张改革弊政,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

后文帝召回贬于长沙的贾谊,夜半倾谈,殷殷求教。

只可惜汉文帝求贤若渴的原因,却并非天下社稷苍生,而是鬼神,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并不知贤。

《史记》记载:“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2]李商隐借用这个典故来讽刺晚唐君主。

唐代炼丹术盛行,晚唐的武宗和宣宗都因为服食丹药中毒而死。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1]285说的正是这种情况。

宣宗上台后,凡是前代武宗和李德裕重用的文臣武将都被清洗。

武宗所宠幸的道士赵归真被杖杀,轩辕集流放岭南,但宣宗晚年将其召回询问长生之术。

大中十三年五月,宣宗食用仙丹中毒,八月归西。

李商隐的十二首咏物诗,跨越时空界限,体验不一样的情感

李商隐的十二首咏物诗,跨越时空界限,体验不一样的情感

李商隐的⼗⼆⾸咏物诗,跨越时空界限,体验不⼀样的情感李商隐是晚唐伟⼤的诗⼈,虽然⼀⽣仕途坎坷,诗⽂也充满着忧伤和悲愤之情,但依然不妨碍有众多的读者喜欢他的诗。

也许情感是可以跨越时空界限,古⼈的惆怅和彷徨也可能与今⼈的愁闷和失意相类似。

我们喜欢李商隐的⽆题诗,⽐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百花残”,还有“⾝⽆彩凤双飞翼,⼼有灵犀⼀点通”,以及“直道相思了⽆益,未妨惆怅是清狂”,等等。

道是⽆题,却在每⼀位读者的⼼⾥早已为其拟定了⼀个好题⽬。

所以李商隐⾼明,知道偶然有不如⽆的道理,于是在⽆中⽣有。

但是⼈都是多⾯的,李商隐也并不是总是忧郁,有时候也会写⼀些开⼼的诗,⽐如他有⼀⾸诗叫《⾃喜》,诗中写道,“⾃喜蜗⽜舍,兼容燕⼦巢。

绿筠遗粉箨,红药绽⾹苞。

”诗中就表达了诗⼈⼀种愉悦的情感,类似的诗还有很多。

下⾯介绍李商隐的⼀些咏物诗,体会作者不⼀样的情感。

1、霜⽉初闻征雁已⽆蝉,百尺楼⾼⽔接天。

青⼥素娥俱耐冷,⽉中霜⾥⽃婵娟。

2、风撩钗盘孔雀,恼带拂鸳鸯。

罗荐谁教近,斋时锁洞房。

3、⽯榴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鲜。

可羡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千年。

4、忆梅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5、牡丹锦帏初卷卫夫⼈,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乱翻雕⽟佩,折腰争舞郁⾦裙。

⽯家蜡烛何曾剪,荀令⾹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6、菊花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罗含宅⾥⾹。

⼏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鹦鹉,升君⽩⽟堂。

7、⽊兰花洞庭波冷晓侵云,⽇⽇征帆送远⼈。

⼏度⽊兰⾈上望,不知元是此花⾝。

8、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已带斜阳⼜带蝉。

9、流莺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持。

巧啭岂能⽆本意?良⾠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10、蝶孤蝶⼩徘徊,翩翾粉翅开。

并应伤皎洁,频近雪中来。

11、鸳鸯雌去雄飞万⾥天,云罗满眼泪潸然。

从咏物诗的角度论述唐宋风俗现象

从咏物诗的角度论述唐宋风俗现象

从咏物诗的角度论述唐宋风俗现象唐代和宋代是中国文化历史上颇为鼎盛的时期,既有文化艺术的繁荣,也有社会风俗的与众不同。

在这个时期的诗歌中,咏物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成为了表达人们对于社会风俗现象的一种方式,也为后人留下了极具价值的文化遗产。

一、唐代咏物诗唐代的咏物诗多以自然物为主题,突出了物的形态、色彩、香味、形神、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情等方面,表露了作者的对自然景物和社会风俗的深沉情感和思考。

在唐代,咏物诗的创作有着严格的审美标准和文化内涵,从古典文学上来观察,最受欢迎的主题包括关于牡丹、胡蝶、梅花、海棠、莲花、风信子、丹顶鹤、乌龟、竹子、荷花、菊花、柳树、松柏等常见自然物体;同时,这些诗又结合了当时独特的社会风俗特点,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描写和思考,比如《游洛神庙二首》中对看守神庙的老僧士进行的描绘,以及《送友人归山南才菴》中所描写的农村民俗等等。

二、宋代咏物诗宋代和唐代相比,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另一个辉煌时期,其咏物诗则形成了新的特色。

宋代咏物诗与唐代相比,出现了更多与现实世界相融合的特点。

宋代的咏物诗创作凸显了对自然和社会风俗的多元化思考,既有古典文学的传承,也有儒家、道家、佛教及其他学派的影响。

宋代的咏物诗倾向于聚焦于观察、把握生活的本质,注重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反思,比如《南乡子》、《忆秦娥》等著名的诗歌,“胡人笛里似杨柳,散入清明更不流”,“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这些强调了咏物诗中与社会现实问题的联系,表现了人们对于变化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有些时候感性而美好,有些时候则比较现实和严肃。

总之,可以说宋代的咏物诗多与生活轮廓相融合,有很大的现实感,表现了当时社会风俗现象的深刻之处。

三、唐宋咏物诗的共性唐代和宋代的咏物诗都流传至今,在诗歌中,我们看到了对事物的深情赞颂,更看到了作者对于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咏物诗对于唐宋文化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唐宋咏物诗具有以下几个共性,第一,从形式上看,唐宋咏物诗均以自然为主要题材,而且大多数诗人都对生动的自然景象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感情投射,所涵盖的自然物体也非常丰富,令读者在感性上得到了深层次的感受;第二,唐宋咏物诗语言优美、清新、自然,在艺术效果上,许多咏物诗的诗迹和字句表现出的艺术想象和象征意义特别浓烈和丰富;第三,从思想内涵来看,唐宋咏物诗在表现自然宏伟壮丽的同时,它们还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悟,从自然物体的角度来诠释人生哲理,用自然景物传情,塑造感人情怀,是唐宋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论杜牧的咏史诗

论杜牧的咏史诗

论杜牧的咏史诗摘要:杜牧作为一名晚唐时期诗坛的杰出诗人,他的咏史诗新颖别致,雄姿英发,有“二十八字史论”之称的美赞,并且部分其中咏史诗是被后世称为经典并作反复研究的。

本文把他的咏史诗分为以史为鉴、借古讽今和史论史评三类,分析他的创作背景,介绍他的写作手法及后世对他咏史诗的评价,并结合具体咏史诗例子分析他的咏史诗。

关键词:杜牧;咏史诗Analysis the Historical poems of DuMuAbstract:DuMU, as one of the outstanding poet of the late Tang dynasty poetry, his epic is novel, dashing and debonair.Mead said his historical poems is "28-character history," and part of the epic was later referred to as classic and repeated study. This poems into his history as a mirror and history of commentary.Analysis of his background, about his writing technique and evaluation of these later poems to him, combined with specific poems examples analysis of his poems.Key words:DuMu;historical poems目录引言1一、杜牧咏史诗的类型1(一)以史为鉴1(二)借古讽今2(三)史论史评2二、杜牧咏史诗的形成要素 3(一)晚唐政治的现实背景 3(二)晚唐诗人的史识内涵 4(三)杜牧咏史诗创作之新 5三、杜牧咏史诗的写作特色 5(一)独特视角的翻案手法 5(二)不鹜奇丽的写实手法 6四、杜牧咏史诗的审美评价7(一)寓情于景朴素浑成7(二)纵横对比形象突出8(三)雄姿英发豪迈俊爽8结语9致谢9注释10参考文献10引言咏史诗我国古代诗歌体系中占主体的诗歌体裁,它要求诗中必须要具备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比如真实人物、历史事件,但是大可不必拘泥于精确的史实,因为咏史诗是咏怀史实,而不是单纯地记叙史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光流逝、 功业无成、 价值失落的悲慨 ; 游宦奔波、 荡乱 离的愁怨; 飘 艰危 时世 中个体生命的无
限 悲凉感 和深 沉的 时代 衰落感 。
关键词 : 晚唐 ; 物诗 ; 咏 文人 ; 末世 情 怀
中图分类 号 : 0 I7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19 ( 0 6) 4—0 1 17 4 1 20 0 0 2—0 3
诗作 , 远 超 过 前 代 。关 于 这 一 点 , 人 也 已注 意 远 前 到, 元代方 回在他 的《 奎律 髓》 四二 中说 过 : 晚 瀛 卷 “ 唐人 非风 花雪 月禽 鸟 虫 鱼竹 树 , 一 字不 能 作 。 指 则 ” 出了 晚唐诗 人 对 于 “ ” 物 的偏 爱 , 时也 告 诉 我 们 , 同 晚唐拥 有众 多 的咏物诗 。
刘 国蓉
( 运城学院 , 山西 运城 O4 O ) 4 O0

要 : 物诗是 诗歌题 材 的一 大 门类 , 咏 晚唐 咏 物诗 的创 作 尤为 可 观 , 其数 量 远远 超 过前
代 。文A.3 4 往往 托物 寓怀 ,  ̄ 因此从 晚唐 咏 物诗 折 射 出的正是 衰微 时世 中晚唐 文人 的末世 情怀 :
象 的写 照 吗? “ 异乡 流落 谁 相 识 , 唯有 丛 篁 伴 主人 ” ( 韦庄 《 栽竹 》 , 正 是 诗 人 迫 于 战乱 、 落他 乡 新 )不 流 之凄 苦灵魂 的 呻 吟 吗?社 会 人事 的纷 争 , 乱 动荡 战 的时 世 , 发加 深 了诗人 们 的奔波 漂荡 之苦 , 愈 使他们
晚唐人何以如此偏爱咏物诗 , 有其深刻原因。 自 晚唐特 定 的时代背 景 是 它 产 生 的客 观基 础 , 活 于 生
其 问 的文人 们 的 思 想 情 感 是 促 使 它 产 生 的 主 观 条 件, 而诗体本 身 的功 能 则使 它 成 为 连 接 二者 的 中间
融《 闻蝉》 “ 在先“ 流年如可驻 , 何必九华 丹 ” 杜 牧《 裴 杰 秀才 新 樱 桃 》 , 纷 纷 从 此 见 花 ( 和 )“
残 , 觉长绳 系 日难” 唐彦谦 《 早落 英》 , 是一 转 ( 春 )这 个不 可抗 拒 的永恒 的 自然规 律 , 这一规 律 面前 , 在 人 们不 胜悲 哀 。 对 于 晚唐诗 人 们来 说 , 份 悲 哀 更 加沉 重 。吴 这
心 中充满 了 对别 离 的恐 惧 , 至 发 出 “ 以 人世 死 前 唯

人们 , 在生命短促的悲凉之外 , 又背负了深刻的时代 不 幸 的悲 哀 。 韦庄《 云散》 “ :已恨岁华添皎镜 , 更悲人事逐颓 波 。在 诗人 看 来 , 华 的流 逝 固然 可 恨 , 更 可 恨 ” 岁 但
的是 由社 会人 事 的纷 争造 成 的个体 生命理 想价 值 的 失 落 。韦庄 “ 少孤 贫力 学 , 才敏 过 人 ” 且 志 向远 大 , ,
咏物诗 作 为诗 歌题 材 中 的一 个 门类 , 历 史 可 其
贾谊 、 司马迁 、 陶渊 明 、 到 陈子 昂 , 再 无一不 走过 坎坷 沉 重 的理 想追 寻 之 路 。在残 酷 的现 实 面前 , 时光 的 无 情流 逝成 了人们 心 中永 远挥 之 不 去 的烦 恼 , 们 他
谓源远流长 , 诗经》 自《 时代 就已有了它的萌芽 , 至 唐代 则蔚 为大 观 。至晚唐 , 物诗 的创作 更为 可观 , 咏 据笔者粗 略统 计, 共涉及到 10余位作家 ,89首 8 28
会, 莫道物 无情 。木 叶纵未 落 , 丝还 易生 。西 风正 鬓 相乱 , 休上 夕 阳城 。 蝉声 往 往 唤起 人 们人 生 短 促 的 ” 紧迫 感与 悲凉 意绪 , 在西 风 中在夕 阳下蝉 的嘶鸣 越 发揪 人心 肺 , 而处在 夕 阳残 照社 会 环 境 中 的晚 唐 诗
环节 , 因此从咏物诗折射出来 的不仅仅是 晚唐的社 会现实, 还有 士 人们 的 内心 世 界 。在 大 唐王 朝 一 蹶 不振 、 一往无复地走 向穷途末路的时候 , 幽怨 、 愤懑 与哀伤的情绪弥漫于整个文坛 , 具有托物言志功能 的 咏物诗便 成 为文 人们 抒 愤 遣 忧 、 泄末 世 哀 伤 的 宣 媒介。

借 物 寓怀 , 发 时光流 逝 、 抒 功业无 成 、 值 失 价
落 的悲慨
“ 平生志在匡尧舜” 《 ( 关河道 中》 , ) 科举考试 因“ 要 路无媒” 《 ( 下第题青龙寺僧房》 , )应试四五次之多 , 均不 及第 。僖 宗 广 明 元 年 (8 ) 至 长 安 应 举 , 80 再 正
值 黄 巢攻 破 京城 , 陷于 兵火 , 又身 患重 病 , 差点 死 掉
建功立业 、 实现个人理想价值是古代社会 每一
个有 志 文人毕 生 的追求 , 为此 他们 矢志不 移 , 不惜 以

生 的漂泊流 离 甚 至 生命 作 代 价 。从 孔 子 到屈 原 、
收 稿 日期 :0 6— 4—1 20 0 0
et语中大量的汉语词汇反映了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刻影响日语中汉语词汇的读音如吴音模仿唐代以前的南方语音的汉音模仿唐代中原一带语音的唐音模仿宋明清时代的语音的也证实中日文化交流是相当频繁综观世界上各民族间总有着各种各样的交往有交往就有文化的相互交流语言上就存在相互接触
维普资讯
第2 2卷
第 4期
忻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UR NAL OF XI Z N H0 U T EAC HER UNI S VER I Y ST
Vo . 2 No 4 12 , Aug 2 0 . 0 6
20 06年 8月
从咏 物诗 看 晚 唐文人 末世 情 怀
作者简 介 : 国蓉( 9 2一) 女 , 刘 17 , 山西运城人 , 运城 学院中文系讲师 , 士研 究生。从 事唐 宋文学研 究。 硕
维普资讯
第 4期
刘国蓉 : 咏物诗 看晚唐文人末世情怀 从
l 3
( 《 中与 肖韦二 秀才 同 卧重 疾 , 君 寻愈 . 独 见 贼 二 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