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新媒体育人功能及其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团组织助力思政育人的创新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团组织助力思政育人的创新路径研究发布时间:2021-09-02T01:49:51.856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6期作者:靳蕊卉[导读] 随着互联网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B站、快手、微博、抖音等网络新媒体信息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
靳蕊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江苏南京 210044)摘要:随着互联网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B站、快手、微博、抖音等网络新媒体信息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
高校团组织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新,结合当代青年学生特点探寻团组织活力,深化组织建设和机制创新,更好地发挥思政育人功能。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团组织思政育人创新路径新时代赋予新青年新使命。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强调“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
”《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也指出,“共青团要始终把握思想政治引领这一核心任务,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活力,着力推进组织创新和工作创新。
”互联网+背景下,发挥好团组织的带动引领作用,对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至关重要。
一、“互联网+”背景下青年学生的时代特点随着互联网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依靠网络获取信息,甚至通过这一高效的传播途径和平台获得发言权,形成自媒体。
互联网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让一切趋于链接,网络已渗透到青年学生的生活学习交往等方方面面。
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接受着网络时代带来的变化,也呈现出零零后独特的新特点。
1.价值追求个性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感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加之网络时代青年学生独立、开放、求知欲强等特点,价值追求重现出多远个性的倾向。
2.技能提升便捷智能化。
互联网时代青年学生可以更快捷更灵活地获取知识,娱乐生活也更智能,普遍呈现出早熟、碎片化知识面广等特点,传统的学习生活习惯逐渐淡化。
以媒体融合推动高校校园媒体创新发展
以媒体融合推动高校校园媒体创新发展作者:徐寅来源:《人民论坛》2021年第13期【关键词】高校媒体融合守正创新【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生在高校生活,少则三到四年,多则九到十年,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需要加以正确引导。
这好比小麦的灌浆期,这个时候阳光水分跟不上,就会耽误一季的庄稼。
”高校校园媒体以高校师生尤其是大学生为主要传播对象,除了承担“宣传”的职责之外,还承担着“育人”的使命。
随着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媒体融合已经成为适应互联网新业态的必然趋势。
高校校园媒体融合需要立足大学宣传工作实际,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坚持守正创新,做到“宣传”“育人”两不误。
在信息化浪潮之下,传播技术发生了巨大变革,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因应时代化要求的必然趋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针对媒体融合的新形势,党和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過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和发展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更是清晰地为媒体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前,随着传播技术的迭代发展,网络自媒体应运而生,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到来。
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采编力量强,采编内容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但也存在单向传播、互动较少、缺乏反馈等不足之处,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互动性强、即时性强,能有效地弥补传统媒体的薄弱环节。
新的传播实践也为媒体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即在推动传统媒体发展的同时,大力推动新媒体的发展,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不断壮大主流舆论。
高校校园融媒体的建设路径探索
高校校园融媒体的建设路径探索摘要:校园融媒体的建设,是当前高校发展中的关键工作内容,能够充分借助于媒体融合优势,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高校应该主动抓住互联网发展的机遇,加快创新与改革,构建全新的传播体系,提升工作效率与质量。
然而,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当前工作中仍旧存在诸多限制。
因此,应该创新建设路径,以真正发挥融媒体的功能优势。
本文将对高校校园融媒体的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提出高校校园融媒体建设中的问题,探索高校校园融媒体的建设原则及路径,为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校园融媒体;建设路径新闻舆论工作的实施,能够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高校在此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更应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逐步增强校园融媒体的建设力度,对当前传播格局加以优化,促进媒体传播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提升。
传统媒体在新时期校园工作当中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在传播范围、广度与深度、效率等方面的问题突出,无法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要求。
新媒体的出现,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应该逐步实现与传统媒体的有效融合,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为校园媒体的纵深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当前高校面临的竞争也在逐渐增多,校园工作内容也更加繁杂,只有通过融媒体建设才能增强自身综合竞争力。
一、高校校园融媒体的建设的重要性《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颁布,为我国融媒体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有利于顺应时代发展特点,真正体现新媒体的功能价值。
高校在当前发展中面临的压力也在增大,在媒体工作中涉及的内容与业务相对繁杂,传统媒体在效率方面无法取得良好的优势。
为此,应该以融媒体的建设作为基本保障,达到内容兼容和利益共融的目的【1】。
以文字结合图片、音频、视频的形式呈现信息内容,能增强传播形态的立体性,加快资源的传递与共享,防止信息孤岛效应的出现,为高校思想宣传工作的实施提供保障。
坚持立德树人为本的高校育人模式实现路径研究
WISDOM EXCHANGE区域治理坚持立德树人为本的高校育人模式实现路径研究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张戈瑶摘要: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学的根本遵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的必然路径选择。
高校人才培养核心在于立德树人,高校工作者要坚持德育的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的统一,将立德树人内化于心,三全育人外化于行。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多主体协同并举,同向发力,通过创新“党建+育人”新模式,推进高校思政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内生吸引力,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评价改革,完善德育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提升高校“三全育人”改革实践工作做实。
关键词:立德树人;三全育人;课程思政中图分类号:D4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37-0212-0002一、引言教育是国家百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三全育人落实过程,让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学生的行为规范和行动逻辑,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入脑入心。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锋密切,斗争依旧深刻且复杂,思想意识渗透方式出现了新变化,凭借新媒体夹带“私货”,通过对西方资本主义推崇价值观、使人们丧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追求。
由于大学生特性,求知欲强,善于接触新鲜事物,擅长利用互联网获取知识,因此易受到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冲击,如果不加以适切引导,容易丢失个人政治信仰。
面对严峻形势,高校作为思政教育主战场,以夺取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主阵地为重要任务。
二、立德树人理论渊源以及三全育人现实意蕴立德树人核心在“德”,关键在“树”。
“德”作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范畴之一,在古代关于“德”的论述中,作为评价人的品性的最高标准,《易经》中提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三全育人”时代内涵及路径优化研究
“三全育人”时代内涵及路径优化研究作者:王建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0年第20期摘要:新时代赋予了“三全育人”新内涵,文章从“三全育人”概念入手,阐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时代内涵,通过拓宽“全员”概念研究广度、“全程”概念研究维度和“全方位”概念研究深度三个方面,积极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校友跟踪及再教育服务机制和校友协同育人机制以及新媒体育人机制,为当下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供路径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三全育人”;内涵延伸;提升路徑一、绪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也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我国“三全育人”的理念契合新时代党中央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是当今时代所需要采纳的比较理想的思政教育模式,也是当前探索思政工作所不能忽视的重要课题。
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不同文化的冲击,我们有必要在新的历史时期与时俱进,审视“三全育人”理念在新时代下的内涵延伸,探索适应时代变迁需要的新的提升路径,使思想政治工作得以更好发挥其实效性。
二、“三全育人”相关概念“三全育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个支柱共同支撑起这一系统,它们之间整体上共同围绕着育人核心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同时也有着各自的侧重点。
其中全员侧重于强调育人主体;全程育人侧重于突出系统的纵向维度,即时间范围;全方位育人侧重于说明系统的横向维度,即育人范围。
全员育人是立足于育人主体而言,即育人队伍。
育人工作的开展和落地都需要育人队伍去完成,全员育人强调人人都是育人者,可见育人队伍的重要性。
全程育人是从时间上而言的,它一方面强调育人要拉长战线,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一方面也强调要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划分阶段实施教育。
全方位育人是从空间上对育人范围的陈述,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其根据自身特点发展所长,促进其潜能激发,全方位地展现自我,提高综合素质,从而达到全面自由健康发展。
对高校校园媒体建设和发展的探讨
、
找准 自身定位 ,发挥媒 体作用
高校校园媒体健康发 展的前提就是找准 自身定位 。高校 校 园媒 体既是大众传播媒 介,具备媒体 的各种功 能,又是教 育载 体,为教育教学 、科研 等工作服务 。高校校 园媒体建设 必须 正确定位 ,使高校校 园媒体回归媒体本 身,成为真正 的 媒体 ,同时,还应 充分发挥 其育 人功能。 首先 ,高校 校 园媒 体应 对 自我 进行 准确 定位 ,转变 长 期 以来 上情 下达 的舆 论 宣传模 式 ,而 既发挥 校 园媒体舆 论 引导、正面宣传 的作 用,又发挥其 思想 教育 的育人优势 。另 外,校园媒体还 要肩 负起 舆论监督作用 ,促进高校形成 良好 的校 风、教风和学风,构建和谐校园。 其次 ,高校 校园媒体应得 到充 分的 自主权 ,成为真正 的 媒体 ,按照媒体 规律进行运作 ,利用 制度进行监督和管理 , 以受众 的标准 来考核评判 ,将校 园媒体和高校行政体 系分 离 开来,减少行政权力对校 园媒体的影响与干扰 。 再 次,校园媒体应注 重倾 听广大师生员工 的声音 ,贴近 广大师 生员工的生活 ,关注广 大师生员工 的需求 ,拉近 校园 媒体与 受众 之间的距离 ,把校 园媒体舆论宣传 的导向、高校 的育人 目标和师生 的需求 结合起来 ,真正做 到 “ 以人为本 ”
三 ,改革媒体技术 ,与时俱进发展
当今 ,互 联 网已进入 了广 泛使 用 的新 时代 ,博客 、播 客 、微 博 、 网 络 社 区 已成 为 互 联 网交 流 的潮 流 模 式 ,新 媒 体 成为 了当今媒 体发展的新方 向。而校 园网依然还徘徊在传统 媒体 宣传 手段的网络化延伸阶段 ,这 种现状 已不能满足广大 师 生,尤其是大学生的需求 。新媒 体时代 ,媒体的发展依赖
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育人路径与对策研究
123以此达到新课标要求下的“立德树人”教学目标。
笔者在实际网络育人教学工作中,发现现阶段高校在此领域教育中存在问题,并在探究问题根源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育人的教学方式、内容、机制、管理体系、文化建设等多个层次系列方法,期望笔者实践教学经验给高校网络育人教学目标实现提供新路径。
1 高校网络育人存在的问题1.1 网络育人制度不完善教育制度是否有效关键在于不同元素在教育过程中如何互动,整个教育活动如何运行。
要想建立牢固的教育机制,使教育过程中所有教师学生与相关元素都能有序、有效地工作,在人才发展方面发挥协同作用,就需要学校与教师积极发挥网络资源,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
但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高校网络育人教学机制仍然不完善,严重影响工作的整体实施和效率。
高校网络育人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教学工作缺乏强有力的指导,许多教学任务并没有落实到详细的主体责任人,这将严重阻碍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高校目前对网络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交互程度不够重视,网络育人教育虽然有多种优势,但部分高校依然台建设,导致高校网络育人环节在线教学互动程度较低。
这些因学校领导和教师对网络育人不够重视而导致的网络育人制度不完善,应当及时纠正,否则无法从源头解决网络育人效率低下的问题。
1.2 网络育人平台功能发挥不充分在高校网络教育工作者的培养中,由于教育机制不完善,高校不能对各科目教师和辅导员进行定期系统的培养。
在现代化高速建设新形势下,各科教师需要结合自身专业技能,将育人理念贯穿于各个学科的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保证育人质量和自身能力要求,将很难确保高校网络育人的有效性。
部分高校在新形势下,针对突发性舆论事件应对机制不完善,未能及时或充分应对网络不良言论,学校可能会采取“冷处理”回避、不确认事实公布等方法,这助长了网络舆论的进一步恶化,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形成,严重削弱了高校网络育人教育的有效性。
部分高校教育机制不足,影响了高校网络育人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学科建设目标与实际教学工作不够契合,网络育人平台利用率低,限制了高校在线育人预期效果的实现。
融媒体语境下大学校史文化育人新路径探索——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
JIAOYU CHUANBO 融媒体语境下大学校史文化育人新路径探索—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李巍男[摘要]校史文化蕴藏丰富的育人资源,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和育人价值。
大学校史文化既具有高等教育战线的共性特征,又凸显鲜明的学校个体特质,蕴含精神文化、科学理想、人文情怀等育人元素。
笔者认为,高校要抓住融媒体传播契机,挖掘校史文化中的育人元素,创新校史文化话语表达,构建“融媒体+ 校史”的校史文化传播新模式,让校史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充分发挥校史文化的育人价值。
文章阐述大学校史文化的精神内涵与育人价值,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分析江苏科技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元素,探究融媒体时代大学校史话语传播新语境,提出融媒体语境下大学校史文化育人新路径:丰富校史文化传播媒介,实现校史话语的多元化;拓展校史文化表达场域,增强校史话语的共融性;打造校史文化精品项目,提升校史话语的互动性;开发校史文化产品体系,凸显校史话语的人文性。
[关键词]融媒体;校史;文化育人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发展,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2]。
这为高校开发校史文化资源、发挥校史文化育人功能提供了思想遵循。
校史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思政育人资源,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和育人价值,是大学以文化人的重要载体、立德树人的生动素材,也是爱国爱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融媒体理念和技术渗透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传播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从传播学视角审视,大学校史话语传播语境发生了变化,大学校史话语传播的媒介和平台也得到拓展。
基于文化传播视域,高校深入挖掘校史文化中的育人资源,探讨融媒体语境下校史文化表达的新策略,对充分发挥校史文化育人功能、提升文化育人工作成效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试从新媒体视角探析新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系统
织起来 , 成立公益社 团 , 用 他 们 的行 动 影 响越 来 越 多 的学 生
用新媒体 , 做好新媒 体环境 下 的高 校学生 资助 工作 , 已是 工 作的重点和突破 口。 新媒体环境下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 的
意义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 1 . 社会 意义。 做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 既是有效配置社会
资源 , 保障家庭 经济 困难 学生平等 受教育权力 的体 现 , 而 且
可 以通过新媒体 向学生传递 正能量 , 有利于学生积极健康 的 身心发展。 2 . 教育意义 。 中央 1 6 号文件指 出: “ 资助贫困生是新形 势 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 途径 ” 。 在整个 资助 工作过程 中, 向受助学 生宣传 国家资助政策 、 评 审制度 , 在受 助过程 中接
群体 , 并通过 网络积极传递公益 , 培养他们 的社会责任感 , 达
到 良好的育人效果 。 2 . 利用好 校 园网 , 搭 建励 志教育平 台 ( 以励 志奖学金 为
例) 。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 将网络思想政 治教育贯穿到资助育
人工作 中, 通过 以传统 的奖学 金评选标 准为基础 , 有针对 性
促他们不断充实 自我 、 提高 自己, 实现个人价值 。
2 0 1 2 年1 2月 2 4日至 2 5日,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 中心主任
会议 在京 召开 , 会议研 究部署了 2 0 1 3 年学 生资助重点工作 。
二、 充分 利用 新媒 体 技术 , 做 好高 校学 生 资助 育
融媒体视角下高校校园媒体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研究
融媒体视角下高校校园媒体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研究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全国主流媒体竞相拉开了媒体融合的矩阵,并且正全力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媒体融合迈出实质性步伐,融媒体时代来临。
我国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新时代又提出了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理念,着力统筹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构建一体化的育人体系。
高校校园媒体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是育人的重要载体,是全面落实“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融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为高校校园媒体的融合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提供了改革创新的土壤,高校校园媒体要自觉适应融媒体发展的潮流,推动校园融媒体发展与育人高度融合,增强育人的时代感、吸引力、感染力。
本文研究视角是“融媒体”,研究对象是“高校校园媒体”,主要是隶属于党委宣传部的官方校级校园媒体,研究目的是强化高校校园媒体的育人功能。
在对“融媒体”和“高校校园媒体”概念的把握上,深刻认识高校校园媒体基本的宣传功能和延伸的思想引领、知识传递、情感凝聚、实践锻炼的育人功能。
参考中国高校新媒体联盟、清博大数据、腾讯微校等官方公布数据和自己收集整理的所在高校校园媒体推文的阅读量、点赞量、转发量等数据,总结出当前高校校园媒体育人功能发挥依托的平台走向融合、面对的群体相对稳定、表现的方式多元多样、树立的品牌品牌效应愈加凸显的成绩和育人功能弱于宣传功能、育人内容不能凸显核心育人功能、协同育人力度不够、缺乏相关机制驱动的问题。
结合部分高校校园媒体和社会媒体的融合案例,分析得出高校校园媒体育人功能面临着更具时代性、针对性、渗透性、统一性的机遇和关注度、实效度、专业度、协同度的挑战。
针对发现的问题,高校校园媒体要借鉴融媒体理念创新、内容优化、资源整合、机制革新四个方面的经验,增强高校校园媒体育人的关注度、实效度、专业度、协同度,充分发挥高校校园媒体的育人功能。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与社团活动结合实现育人功能尝试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与社团活动结合实现育人功能尝试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历史、风俗、思想、艺术、民俗等的综合体,它是一个国家的精神瑰宝,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
社团活动是学生进行课余教育的有效方式,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和社团活动的结合可以发挥育人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实现全面发展。
通过传统文化与社团活动的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独特标识,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在社团活动中组织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如中国的古代诗词、传统戏剧和绘画等,通过学习和创作可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喜爱,激发他们对自己文化的自信。
传统文化与社团活动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优秀的艺术创作,学生可以通过社团活动来进行创新实践。
在社团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如中国的剪纸、刺绣和陶艺等,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他们的艺术创作潜能。
传统文化与社团活动的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社团活动往往需要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而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可以为学生提供合作共赢的准则。
在社团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民族舞蹈的创作和演出,学生需要相互协作,互相配合,才能完成一场成功的舞蹈表演。
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领导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和组织能力。
传统文化与社团活动的结合可以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学校作为学生进行社团活动的场所,可以邀请社会艺术家、文化专家等来学校进行传统文化讲座和演出,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学校的社团活动也可以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展览、比赛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
浅析新媒介影响下的校园媒体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和作用
神 州 文 化
赵 文欣
黑 龙 江 大 学 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传 播 学 院 黑龙 江 哈 尔 滨 1 5 0 0 8 0
浅析新媒介影响下 的校园媒体 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的影响和作用
摘要 : 随着高校校 园信 息化进程的推进 , 校 园新媒体 为高 校 师 生的 学 习、 工作 、 生活、 娱 乐提 供 便 利 的 同时 , 也 在 不知 不
影 响。
天 ,人们 的沟通方式 日趋 多元化新媒体 给大学生 的学 习 、 生 活、 工作带来了机遇 和挑战。 认识新媒体 、 运用新媒体 , 对于做 好新形势下大学生 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长远影 响。 三、 校园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新媒体和校园文化文化 ,既是对前人科学研究和文明成 果 的概括和总结 , 又是我们后人认识世界 、 改造世界 的方法和 手段 。 大学生的 日常校园文化生活更多的是 围绕新媒体进行 。 新媒体能满足人们 特别是大学生对信 息的需求 。由于新媒体 具 有分众性 、 交 互性 、 实时 f 生 等特 点 , 信息 内容及形 式丰富多 样, 传播 源广泛 , 且传播成本低 廉 , 这就使得 大学生通过新媒 体能及 时、 便利地获取大量所需 的信息 。 大学是精神与文化的传播 中心 ,大学要实现育人 目标离 不开校园文化 的传播 , 这就离不开校 园媒体 的作用 , 需要依靠 校园媒体 的信息传播平台 , 推进校 园文化的传播。 高校新闻媒 介在学校政策落 实 、 新 闻宣传 、 信息传递 、 培养学生等工作 中 发挥 了巨大作用 , 对高校 的建设发展起 到了保驾护航 的作用 。 高校 的这些 媒体 , 虽说规模较小 , 但也 自成体 系 , 在 培养 高素 质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强校园文化 的建设 , 就有 必要从大学校园媒体视角 出发 ,发挥 大学校 园媒体 的主体功 能, 重视 大学 校园文化信息的传播 , 以扩大校园文化 的影 响 , 提升校 园文化的 内涵。
新媒体时代网络育人在高校中的体现
学术与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新媒体时代网络育人在高校中的体现民办四川天一学院 林康摘要:如果说20世纪是变革的时代,那么21世纪就是属于网络的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在近些年来快速地席卷全球,变成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
科教文化作为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大环节,网络教育在科教当中的作用日益明显,甚至于专有的网络教育应运而生,给教育方式带来巨大的变化,同时也给传统的教育模式敲响了警钟。
在2017年经教育部修订通过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建设规定》中说到要求辅导员运用新媒体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构建网络思想教育重要阵地,积极传播先进文化,提高高校教育水平。
由此,高校如何在新媒体告诉发展的今天利用网络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学生的育人培养是这篇文章主要讨论的问题,加强与学生在网络上的交流沟通,运用新媒体技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生活进行正确引导,培养校园优秀网民,弘扬主旋律,传播教育正能量。
关键词:网络育人;新媒体;高校教育一、网络育人的特点(一)及时性和主动性高校中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如何有效地进行,其实长时间都在不断地探索且改善中,对于与学生的沟通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网络其实有着很大的改善。
学生和老师在任何的时间地点都可以进行沟通,保证了信息的及时性,并且如果说在某些时候学生有什么问题不好意思或者跟老师面对面难以启齿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而老师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学生的问题并且做出相应的沟通指导,防止问题的进一步扩大从而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
从这一点上来说保证了信息传递沟通的及时性以及学生愿意跟老师交流的主动性。
(二)开放性和互通性开放性是网络的最大特色,在网络中任何你想找到的信息都能够快速地找到,也是现在高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任何的思想都可以在网络上融合,不过在增加学生见识知识的同时也将一些负面不利成长的信息带到了学生的面前,并且个人的隐私信息都在网上或多或少地有所暴露。
校园电视的育人功能与创新实践
总第 4 2 2 期
校 园 电 视 的 育 人 功 能 与 创 新 实 践
口 覃 川 戚 天 雷
摘 要 : 园 电 视 是 高 校 开 展 宣 传 思 想 工 作 的 重 要 载 体 , 是 全 方 位 育 人 的 重 要 平 台 。 本 文 在 阐 述 校 园 电视 育 校 也
校 园 电视 作为 新 闻宣 传 战线 的一支 特殊 力 量 , 的核 它 心功 能仍 然是 “ 宣传教 育 ” 其育 人功 能体 现在 以下方 面 : ,
1 .知 识 传 播 : 眼 大 教 育 格 局 , 分 利 用 大 学 优 质 资 着 充
的文 化 素质 核心 课 程“ 人 文讲 座 ” 校 学 生会 主办 的品牌 新 、 活动 “ 时代 论 坛 ” 联 合校 工 会 及 附 属 医 院推 出 的 “ 康 大 、 健 讲 堂 ” ; 二 , 合 学校 的教 学 改 革举 措 , 等 其 配 以精 品课 和 网 络 公 开课 为 主体 , 出一 批 高水 平 、 欢迎 的教学 课 程 , 播 受 以 及 教 学 比赛 获奖 者 的教 学 录像 等 ; 三 , 其 开办 教 育 、 技方 科 面 的栏 目 , 展示 科 研 学 术 成果 、 流教 育 教 学 经验 ; 四 , 交 其
学 生 提供 “ 二课 堂 ” 第 。 3 .思 想 教 育 : 过 制 作 与 播 放 新 闻 、 题 、 谈 等 节 通 专 访 目, 大力 宣 传 党 和 国家 各 项 政 策 的精 神 、 措 、 果 , 掘 举 成 挖
和 报 道 优 秀 典 型 , 造 主 流 舆 论 氛 围 , 而 凝 聚 共 识 、 一 营 从 统 思 想 , 导青 年学 生树立 正确 的思 想观 念并健 康 成长 。 引
高校校园媒体融合进程中“三全育人”路径探析——以西安培华学院为例
158第3卷第03期一线视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
高校校媒聚合了全校爱好新闻宣传的学生,一方面依靠团队建设提升内部成员新闻宣传业务,另一方面生产媒体内容,形成校园舆论场,引导校园风气,是“三全”育人的重要环节和平台。
尤其是在新媒体不断更新换代,校园媒体呈现融合大势的当下,校媒融合的育人角色得到凸显,对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校园宣传队伍锻造、校园新闻素养提升以及传媒课程改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高校校园媒体发展现状(1) 初步形成全覆盖的媒体矩阵。
美国坦帕新闻中心、《人民日报》以“中央厨房”模式作为融媒体运营的典型案例,高校媒体可借鉴其统筹管理经验,由宣传部门统领宣传工作全局,制订全校短期、长期、招生期间的宣传方案,成立能够打通学校各部门的融媒体中心,形成校园媒体矩阵,共建校园媒体生态圈[1]。
高校中校园媒体一般包含学校官方媒体,二级学院/部门媒体以及社团群体的三级媒体矩阵。
从规模来看,学校官方媒体形成了“一报一网两电台三微”的全媒体格局,第二、第三级矩阵则偏向于网站与微信公众号建设。
第一级网罗全校资讯,受众为在校师生、毕业校友、家长和相关企业,较为广泛,一般由党委宣传部牵头;第二、三级则以本组织中的内部成员为主要受众。
(2) 初步形成广泛参与的队伍矩阵。
校园三级媒体矩阵覆盖全校,作为支撑,校园媒体聚合了全校范围内的校园记者。
第一阵营为党委宣传的专职工作人员及专业学生记者,第二阵营为各学院新闻工作站的指导教师、学生通讯员,第三阵营为社团/班级的通讯员,除此之外,有的学校还邀请社会媒体的专业记者以及校内新闻专业教师参与校园媒体建设。
这支队伍数量庞大、参与广泛,既有指导老师、也有涉及各个组织的学生个体,形成了一个具有持续性的“传帮带”学习实践闭环。
除此之外,不同等级的校媒也制订了相应的“奖优罚劣”措施,以激励鞭策内部成员行动执行力。
融媒体提升高职育人成效的路径研究
融媒体提升高职育人成效的路径研究徐玉成【摘要】融媒体时代,高职育人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
本文在分析融媒体时代给高职育人工作带来影响的基础上,就融媒体视域下提升高职育人工作成效的路径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职融媒体育人成效技术迅猛发展使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不断融合,融媒体时代已来临。
就融媒体助力高职育人实效性提升进行研究,已成为重要命题。
一、融媒体相关概念融媒体融合了传统和新型媒体的内容、信息传递资源,并在微信、微博、广播、网站、报纸等平台上进行有效传播,以此完成媒体间的融合和资源互通。
高职院校进行融媒体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融媒体建设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国家战略要求、有利于“大宣传”格局构建、能创新师生教学途径。
融媒体时代颠覆了高职思政文化宣传工作的宏观话语体系,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话语平台。
要通过整合资源、增加投入,改进传播技术、改变运营方式、创新传播手段、提升传播能力,推进高职融媒体建设迫在眉睫。
二、融媒体给高职育人工作带来的影响融媒体使网络媒体多元化趋势明显,对高职育人工作产生重要影响。
融媒体视域下,师生间相互沟通开始加强,彼此矛盾与冲突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传统道德受到多元思想抨击。
学生接触过多外界信息,其对文化观念和道德观念不能进行准确判断,难以利用自身经验构建新型价值观。
融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更多利用网络媒体平台获得相应信息,过去的单一教育方式受到影响,使师生间构成平等沟通模式,给思政工作者的教学模式带来较大的影响。
一些高职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过于依赖教材,未能结合融媒体相关特征,不能依据学生实际发展状况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使工作效果不明显,进而影响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实效性发挥。
三、融媒体提升高职育人成效的路径1.发挥融媒体技术优势,传播融媒体产品。
其一,打造师生喜爱的融媒体产品。
高职院校应利用融媒体的技术优势,力争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新型教育融媒体,打造更多师生喜闻乐见的融媒体产品。
根据课题组的统计,当前,各高职院校均组建了融媒体等相关团队,配备了相关的技术设备,能较好地开展相关工作。
短视频时代高校网络文化育人路径研究
短视频时代高校网络文化育人路径研究摘要:短视频,作为蓬勃兴起的互联网社交工具,正全方位、深层次地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
面对短视频下高校思想政治存在的问题,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对于改革和创新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智能终端设备的创新应用,媒介生态发生着巨大变化,各式网络平台的普遍使用,昭示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以“抖音”、“快手”、“微视”等为代表的短视频传播媒介,因其具象化、碎片化、多元化、交互性等特点逐渐迅速在大学生群体中走红。
短视频传播媒介的发展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
如何运用短视频这种新的传播媒介,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质增效,是值得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探究的课题。
一、短视频时代高校网络文化育人面临的机遇1.短视频拓展了高校网络育人空间场域。
自2016年起随着秒拍、美拍、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蓬勃发展,短视频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公共传播媒介,承担着舆论宣传、网络政治文化的重要作用,政府、企业、媒体等纷纷入驻短视频平台。
纵观高校,以抖音为例,2018年起国内多所高校入驻抖音短视频平台,2021年抖音数据报告显示“双一流”高校抖音入驻率为92%,高校公开课观看总时长达145万小时。
由此可见,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短视频平台,在思政短视频及时互动及传播过程中,达到教育目的,展现思政教育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宽阔的场域。
2.短视频创新了高校网络育人表达路径。
短视频的传播手法相对于传统的“两微一端”等校园媒体有更强的视觉效果,简短的视频时长满足了当下大学生个性化需求,视频评论区为大学生提供了讨论观看短视频感受的平台,可以通过这个场地进行互动交流、表达意见。
[[1]]高校通过短视频创新表达路径,将短视频中多样化的内容资源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传播,传递教育内容,从而达到育人实效。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与社团活动结合实现育人功能尝试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与社团活动结合实现育人功能尝试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新兴科技不断拓展人们的社交圈和信息获取路径,而传统文化和社团活动则是人们心灵和身体的重要滋养和锻炼方式。
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实现传统文化与社团活动的有机结合,发挥育人功能,成为我们需要探索的课题。
一、传统文化与社团活动结合的意义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承载着民族的智慧和历史,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功能。
而社团活动是一个人们相互交流和合作的平台,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
传统文化与社团活动结合,可以让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同时通过社团活动的形式,让更多的人参与深入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贡献度,还可以促进社团活动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发挥育人功能。
二、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与社团活动的结合模式1、线上+线下的结合利用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可以在线上组织和宣传传统文化的活动和内容,如举办线上讲座、展览、比赛等,让更多的人可以在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情况下参与其中。
在线下可以组织实地参观、互动交流等活动,增强参与者的体验和参与感。
2、新媒体平台推广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可以将传统文化和社团活动内容进行推广和宣传,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其中。
通过制作传统文化的短视频、图片、音频等形式的内容,让年轻人更容易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并积极参与到相关的社团活动中。
3、在线教育+社团组织结合在线教育平台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机构,可以开设专门针对传统文化的课程和活动。
通过线上的学习和交流,让更多的人熟悉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技艺,并将其运用到相应的社团活动中,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社团活动的创新。
三、传统文化与社团活动结合实现育人功能的尝试1、传统文化体验营利用新媒体平台招募感兴趣的年轻人参与传统文化体验营活动,通过线上学习和线下体验的方式,让他们全面、系统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传承。
结合社团组织,组织年轻人参与传统文化的展示和推广活动,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创造力。
高校学生社团新媒体建设现状及育人价值研究
高校学生社团新媒体建设现状及育人价值研究发布时间:2022-07-05T03:13:26.104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3月第5期作者:刘强1 魏铭烨2 [导读] 网络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科技与信息技术融入到了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当中,越来越多的学生社团开通了新媒体平台。
刘强1 魏铭烨21 哈尔滨师范大学2 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摘要:网络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科技与信息技术融入到了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当中,越来越多的学生社团开通了新媒体平台。
社团作为高校“第二课堂”育人有效载体,新媒体运营能力也成为社团综合运营状况的重要表现和评价指标之一,本文对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现状进行了研究,对社团新媒体在社团文化中的育人价值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多次发表讲话,对当代中国青年寄予了殷切期望,为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指明方向。
深入推进共青团网络思想引领工作,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政治使命,是落实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首要任务,是新形势下创新和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引领的必然选择,是共青团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进从严治团的应有之义。
面对网络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与信息技术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当代高校学生的思维模式。
同时,高校学生社团在新媒体条件下的建设与管理方式,也开始变得多种多样,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主要类型高校学生社团数量多,活动内容多样,组织形式灵活,对学生社团进行分层分类研究对社团管理策略精准全面的具有重要意义。
经调查研究,高校学生社团均以文化艺术社团为主要类型,多种类型并存发展:主要包括理论学习类、社会公益类、体育竞技类、学术科技类、文化艺术类、自律互助类六种类型。
其中,参与文化艺术类社团的同学人数最多,其余五类社团参与人数较为平均,呈现出类型多样、多姿多彩、多元并进的发展态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4高校校园新媒体育人功能及其路径研究季 娴(徐州工程学院 信电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摘 要:本文立足于高校校园,探讨高校校园新媒体的育人功能,分析高校校园新媒体的育人路径,以期为相关之士提供参考,发挥高校育人实效,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校校园;新媒体;育人功能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11-0234-01一、引言我国的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互联网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在互联网的作用下,新媒体应运而生,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之处,得到了广大学生的青睐。
为了发挥新媒体的重要作用,高校校园应该借助新媒体开展育人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二、高校校园新媒体概述高校校园新媒体有空间范围,被限定在校园内部。
高校校园新媒体是指在高校内部流行的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和社会新媒体相对,既具有新媒体的普遍性,又保留了学校特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形式更加多元,成为打造校园文化的关键一环。
新媒体承载了海量信息,有利于推进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当代绝大多数学生为网民,这些学生对新媒体更加偏好,在微信、QQ、微博等平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从整体上来看,新媒体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转变了大学生的生活理念,甚至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念。
[1]具体而言,高校校园新媒体对学生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校校园新媒体丰富了学生的日常生活。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每个学生都是网络世界的参与者,依靠网络进行社交,开展娱乐活动等等。
在高校校园新媒体的作用下,校园网络规模得以拓展,各类信息蜂拥而上,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认知。
新媒体呈现信息、整合信息,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
很多学生过分依赖新媒体,对自身成长造成了不利影响。
其次,高校校园新媒体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高校校园新媒体的信息传递速度加快,建构了信息交互平台,学生可以匿名登录信息平台,与他人建立互通关系。
在互动沟通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将得到呈现,自主思维意识将明显增强。
最后,高校校园新媒体改变了学生的价值观念。
新媒体承载的信息多且杂,信息质量难以保证。
很多学生受到了新媒体信息的不利影响,陷入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怪圈,导致高校育人工作难度加大。
西方资本主义思潮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判断,甚至动摇了学生的政治立场。
三、高校校园新媒体的育人功能(一)优化知识结构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高校需要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校园新媒体使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高校应该认识到新媒体的重要作用,传授给学生必要的新媒体操作技能以及新媒体知识,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更多生活技巧和生活常识。
[2]对高校校园新媒体展开分析,发现高校校园新媒体早已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必备工具。
将高校校园新媒体应用在课堂中,可以提升教学趣味性,实现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有机整合;将高校校园新媒体应用在生活中,可以为学生生活提供便利,使学生形成开放理念。
高校校园新媒体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学生发展创造了更多机会,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二)引导正确方向高校校园新媒体如今已经成为高校最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高校将新媒体作为宣传主阵地,以新媒体来引导舆论。
大学生处在成长的特殊阶段,对舆论也比较关注,大多数学生会针对舆论展开理性讨论,并采取其中的优势意见,避免他人孤立自己。
从这个角度来看,舆论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高校校园新媒体也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当前,我国高校大多在新媒体平台上推送正能量信息,如党的最新方针政策、社会中的好人好事等等,大多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校园新媒体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学生将汲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
高校利用新媒体能够提升自身的公信力,强化控制力,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三)促进学生发展在过去一段时间内,高校秉持应试教育理念,采用理论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校校园新媒体弥补了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为学生和教育者、管理者提供了交流互通的平台。
在平台上,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权;教育者可以发布教育信息,并接受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管理者可以接受学生的意见,改进自己的管理模式,提高高校管理效率。
高校校园新媒体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通过新媒体传播到学校的各个地方,学生耳濡目染,将实现道德成长和精神成长。
高校校园新媒体连通了校园和社会,拓展了教育领域。
学生、教育者和管理者真正建立了友好关系,校园关系处理将助推社会关系处理。
[3]四、高校校园新媒体的育人路径(一)整合媒体资源在信息时代,高校需要充分认识到媒体资源的重要性,并应用高校校园新媒体开展育人工作。
新媒体的确存在优点,但也存在虚假信息过多的缺点,因此高校需要对媒体资源进行整合,发挥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优势,进一步提高育人效率。
一方面,高校应该继续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比如,在校园报刊、校园广播站、校园黑板报、校园电子屏中推送与育人工作相关的信息。
在编辑信息时,管理者必须对信息内容进行审核,保证这些信息传播正能量,利于学生(下转第236页)236(四)做好新媒体宣传工作。
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积极地迎合新媒体带来的变化和机遇,将新媒体视为组织宣传,提升组织知名度,完善组织社会形象的重要路径和方法,借助微博、微信、抖音、官方网站让公众对组织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把握。
同时,宣传的形式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组织需全方位地运用视频、音频、图片和文字的作用。
在新闻舆论与宣传方向出现偏差的时候要及时处理,避免陷入舆论危机。
新媒体平台应当是多个APP 和网站的综合体。
这些兼具实时性,具有高度覆盖性且针对性极强的新闻媒体平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宣传效果的强化,让新闻宣传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促进新闻传播的创新和发展,使得受众对组织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便于在公众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1]以人民网2019年5月25日“我和忠诚有个约定”网络新媒体主题宣传活动为例,这次活动瞄准艰苦偏远任务部队,聚焦海空新型作战力量,突出武警地域分布特点,遴选了7个基层先进或标兵单位。
通过宣传,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了武警战士为国家和人民作出的贡献,多平台联动宣传更是凝聚了广大群众的焦点,形成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
(五)提升组织实力新媒体的新闻宣传工作建立在组织本身具有良好实力的基础上,否则一切的宣传都如同镜花水月。
组织需要增强员工的服务意识和质量概念,建立完善的服务理念和体系,更好地为社会和公众服务。
只有重视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把握质量关口,才能保证生产和服务质量。
新媒体宣传在此基础上才能挖掘企业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让新闻宣传有的放矢、重点突出。
同时,各组织还要重视新闻宣传的时效性,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播出新闻,让受众第一时间看到组织的态度,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
四、结语新媒体环境给企业带来的作用是积极正面的,企业需要与时俱进、适时而变,积极地掌握新媒体的运作方式,在聘用和培养专业的新媒体人才的基础上将新媒体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进而帮助组织在互联网上树立良好的声誉。
此外,新媒体工作人员还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加强危机公关和舆情监督能力,及时地研判网络信息和动向并给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1] 史明亮.“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国有企业的新闻宣传工作[J].经贸实践,2016(04):226-227.[2] 张红卫.新媒体形势下县级电视台如何做好对外新闻宣传工作[J].新媒体研究,2015,1(01):15-16.[3] 曾麒.积极应对新媒体做好工商新闻宣传工作——全国工商系统首届新闻宣传工作培训班侧记[J].工商行政管理,2011(22):41-44.作者简介:张丽(1990—),女,云南曲靖人,本科,助理记者,主要从事新闻宣传工作。
(上接第234页)健康成长。
高校需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路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真正的四有公民。
另一方面,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比如,构建校园信息平台、微博平台、微信平台等,在平台上推送有价值的信息。
高校管理者应该鼓励学生投入到新媒体信息交互中来,聆听学生的心声,并尽可能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心理问题,为学生提供具体帮助。
(二)提高监督水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应用高校校园新媒体开展育人工作时,也需要强化管理制度,提高监督水平。
上文提到,高校校园新媒体存在不足之处,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一些色情信息、暴力信息等可能会模糊学生的视线,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为了避免出现上述情况,高校应该对新媒体平台进行严格把关,保证信息质量,不断净化新媒体平台环境。
一方面,高校应该对学校的论坛、QQ 群、微信群等进行动态监测,把握学校的舆论动向,考察学校的舆论情况。
高校需要设置管理员,让管理员及时分析学生的舆论特点,并解决学生的现实困难,助力学生快速成长。
另一方面,高校应该培养学生中的“意见领袖”,发挥“意见领袖”的重要作用,让其他学生听从“意见领袖”的指挥,和“意见领袖”保持步伐上的一致。
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校应该秉持创新理念,形成多个精品栏目,满足各个学生的信息获取需要,优化新媒体的育人质量。
(三)提升媒介素养鉴于高校校园新媒体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应该专门组织新媒体教学课程,让学生参与新媒体课程,主动学习新媒体知识、新媒体操作技巧等等。
一方面,学校可以开展专业课程,将新媒体教学课程作为公共课程。
另一方面,高校应该挖掘新媒体和其他专业的关系,在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新媒体知识。
以心理学、社会学为例,这些专业课都与社会舆情、外部影响相关,涉及新媒体领域中的一些内容,高校可以对专业教师展开培训,要求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融入新媒体教学内容,以实现课程整合,不断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五、结语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高校教育面临一些改变。
新媒体应运而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高校的育人模式。
为了提高育人效率,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的作用,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育人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获更好的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1]乔冬.“互联网+”时代下的校园新媒体建设——以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团委官方微信平台“宣传喵”为例[J].高教学刊,2019(10):185-187.[2]陈涛.网络育人视角下高校校园新媒体运营与改革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23):81-82.[3]李楠,高嘉敏,马丽娟.校园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以《北大青年》微信平台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5(03):42-45.作者简介:季娴(1990—),女,江苏淮安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