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铭 城市化_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_

合集下载

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的文献述评

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的文献述评

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的文献述评【摘要】本文查阅和梳理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关文献,总结和归纳了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

现有文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但是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重视实证分析轻视规范分析;二是现有文献重视宏观或中观的经济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而忽视微观个体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论文探讨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偏向政策1 引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收入水平较之改革开放前也有相当程度提高。

然而,居民收入差距却一直呈扩大趋势。

大量研究表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中国收入差距扩大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达到1978年以来的最大水平,全国城乡人均收入比由1978年的2.57倍上升到2009年的3.33倍。

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从上世纪90年代起,各类专家、学者在探寻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及其治理对策,国家在采取措施扭转这种危险的发展趋势,由此产生的文献汗牛充栋,浩如烟海。

本文旨在梳理和总结已有文献,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贡献及其不足并探讨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2 中国转型期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2.1 发展战略、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赶超战略是解释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关键。

林毅夫等从中国经验出发,论证了发展中国家由于选择了赶超战略导致了城市偏向政策的内生性。

对于二战后先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实现对发达国家的历史性赶超是其最主要目标。

为此,这些国家大多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或进口替代战略等赶超战略。

研究发现,中国众多城市偏向型政策都根源于政府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蔡昉指出,传统发展战略及中央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制度和政策,特别是对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扭曲,并没有完全从目前的经济体制中消失。

这些遗留的制度障碍与利益集团压力互为因果、彼此强化,一道决定了城乡差异的程度以及随着时间的周期性变化。

陆铭 建设用地使用权跨区域再配置_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_

陆铭 建设用地使用权跨区域再配置_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_
① “中心 - 外围” 以验证新经济地理学有关城市体系的 理论。
本文的第二节从理论上讨论什么是合理的城市布局与区域发展模式; 第三节利 用 城市面板数据刻画中国的城市布局, 以及 地 理 和 土 地 利 用效 率的 关 系; 第 四 节 构建 计 量模型, 分析中国城市土地利率效率的决 定, 并 跨 时 跨地区地 比 较 地 理 对 土 地 利 用效 率的影响; 最后是结论和相应的政策讨论。
世界经济*
2011年第 1期
· 108·
陆 铭 着怎 样 的 角 色 ? 第 二 , 经济集聚和发展平衡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中国的经济集聚伴 随 是否可能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内地应该如何发展? 着地区间差距的不断扩大? 第三, ( 一) 经济活动的集聚带来规模经济, 而城市是规模经济最为集中的体现 在经济活动和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中, 经济发展将因为城市规模扩张而获得 规 模经济效应, 从而带来更大的增长动力。城市的规模效应至少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第 一, 分享( sharing) : 在城市里, 生产者可以从 更 大 的 范 围 获 得广 泛 的投 入 品 供 给, 从而 发挥生产中的规模经济, 在生产规模提高时降低平均的生产成本。对于投入品的分 享 也使得供应 商 能 够 根 据 客 户 的 需求来 提供高 度 专 业 化 的 产 品 与 服务。 第 二, 匹配 ( matching) : 在更大的市场范围里, 各 种 生 产 要 素 可 以更 好 地 进行 匹 配。 企业 可 以更 好地选择所需要的投入品和特殊技能的劳动力, 以满足特定的市场需求; 同时, 在一 个 有众多企业的地方, 劳动 力 也 更 可能 找 到合 适 的 雇 主。 第 三, 学 习 ( learning ) : 空 间 集 聚可以加速知识的 传 播, 方 便 职 工 和企业 家 之 间, 以 及不 同产 业 之 间 相 互学 习 ( Gill and Kharas,2007 ) 。举例来说, 大城市能够举办大 型 的 高 水 平 演 出和 会 展, 这 是因 为 大城市有足够的观众和听众共同分担成本, 演出和会展的举办也能够在本地找到各 种 相关的专业服务人才。在大城市, 生活丰富多彩, 有天南海北的各式菜肴, 使得消费 者 , 能够获得服务消费的多样性。 生 活 在 大城 市的人“见多 识 广 ” 因 为 很多 创 意 和 思 想 是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产生的, 很多信息和知识是 在 人与人的 直 接 互动 中 传 播 的, 人口

陆铭 中国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未来之路_城乡融合_空间集聚与区域协调_陈钊

陆铭 中国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未来之路_城乡融合_空间集聚与区域协调_陈钊

中国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未来之路: 城乡融合、空间集聚与区域协调陈 钊 陆 铭 许 政内容提要 在中国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上,如果片面限制大城市的扩张,鼓励小城镇发展,片面强调区域经济的均等化,将无法充分发挥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中经济集聚发展的好处。

为此,必须克服思想上的认识误区,打破城乡间和地区间分割的制度障碍,促进城市内部的社会和谐,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并由此最终实现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 城市化 空间集聚 区域经济发展引 言中国未来城市化与区域发展有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其一是为了追求短期的区域发展平衡而牺牲城市化中的集聚效应,其二则是充分发挥城市化中的集聚效应并在长期内实现区域的平衡发展。

前者很可能导致中国长期增长潜力的丧失,而后者更可能使中国实现城乡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对这两条道路的抉择是中国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战略抉择。

未来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持续和快速提高将是一个同时影响中国和世界发展的进程。

历史地看,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之后,城市化比率却仍然只有43.9%。

①据预测,如果中国每年的城市化比率以1.5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即每年约有1000万人口进入城市,那么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才达到60%左右。

也就是说,中国城市化仍然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然而,我们在指出中国城市化的潜力时,往往只关注总体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却没有意识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地区差异显著、经济增长持续的大国,伴随着市场化和全球化过程中要素流动性的不断增强,在城市化进程的背后更为重要的将是中国城市的区域布局的持续调整和城市内部集聚效应的加强。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城市发展中的集聚效应的确正在加强,但与此同时,中国滞后的城市化进程使这一集聚效应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事实上,在中国城市化和区域发展问题上,我们还存在着若干认识上的误区。

因此,中国的城市化和区域发展需要进一步顺应市场规律,在城乡融合、空间集聚与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更合理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陆 铭 简 历

陆 铭 简 历

陆铭简历(2013年3月1日更新)个人信息:性别:男出生年月:1973年3月教育经历: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2001复旦大学经济学学士,1996工作经历: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2013年1月至今复旦大学经济学系,2001年7月至今(2003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2007年11月破格晋升为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和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富布莱特访问学者,2011年9月至2012年7月《世界经济》编委,2011年1月起香港科技大学访问教授,2010年7-8月里尔第一大学访问教授,2010年3月加拿大“UWO/CIGI/BRIC (China) +Ontario Project”特邀研究员,2009年11月至今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兼职研究员,2009年4月至今巴黎第一(索邦)大学(Université Paris Sorbone)访问教授,2009年5月亚洲开发银行咨询专家,2009年2月至今比利时鲁汶大学(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访问教授,2008年11-12月日本一桥大学客座研究员,2008年9月至今巴黎第九大学(Université Paris Dauphine)访问教授,2007年10-11月世界银行咨询专家,2007年至2008年加拿大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访问学者,2004年11月至2005年4月联合国世界发展经济学研究院(UNU/WIDER),2004年5月至8月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2003年10月至今复旦大学匿名审稿杂志《世界经济文汇》编辑,2002年1月至2011年1月法国就业研究中心(le Centre d'études de l'emploi),1999年10月至12月研究领域:劳动经济学、区域和城市发展、社会经济学。

城市化_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_陆铭

城市化_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_陆铭

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陆铭(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433)陈钊(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433)内容提要:基于1987—2001年间省级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城市化对降低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作用。

而地区间人口户籍转换、经济开放、非国有化和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都是拉开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

政府财政支出的结构也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持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与地方政府实施的带有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有关。

关键词:城市化经济政策城乡收入差距面板数据*本文定稿于陆铭在联合国国际发展经济学研究院(UNU WIDER)工作期间。

作者感谢陶然(牛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万广华(UNU WIDER)和封进(复旦大学)的讨论,文责自负。

感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研究资助,以及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S)为建立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库提供的资助。

一、引言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漠视收入不平等问题,其结果可能就是像拉美国家那样的社会动荡,这反过来又会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

从统计上看,中国已经成为收入不均等状况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很多文献指出,如此巨大的收入差距与中国地区间和城乡间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有关(World Bank,1997;Yao and Zhu,1998;Khan and Riskin,1998;赵人伟等,1999;Yang,1999; Kanbur and Zhang,1999;李实,2003);而收入差距分解的结果显示,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本身就与中国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有关(Tsui,1993;Hussain,et al.,1994;Kanbur and Zhang,1999)。

近年来,很多文献研究了中国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相比之下,城乡收入差距的决定因素并没有被充分地研究。

由于中国大量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农村地区(卡恩,1999),因此研究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也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缓解中国的贫困人口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城市倾向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城市倾向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的金 融转 移在 促进经 济高 速增 长的 同时带 来通货 膨胀 的压 业的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 重工业投资规模大 , 而当时经济落
力, 虽然名义上由城乡居 民共 同负担 , 但造成通胀的主要原因 后 , 以农业为主 , 唯有通过聚集分散的农业剩余并 同时压低城
在 于政府支 出和投 资的增加 ,这些支出中的大部分投向了城 市的生活成本 , 才能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 , 主要手段就是利
遍享受住房 、 物价等各种补贴 , 以及医疗 、 失业 、 低保等社会保 城镇居民的近 3 0倍 。
险 ,获得财政金融 等公共 财富所带来的各种隐 注收入和社会
城市化发震过程 中 ,大量农 村居民涌入城市 ,成为所谓
福利 , 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 , 而农 民的纯收入还用于购置 “ 民工 ”数量约 】3 , 农 , . 亿 占据了 5 6 。 2 %的餐饮和服务业岗位 , 农资和种子等扩大再生 产支出 。城乡居 民收入水平 的真实差 6 2 8 %的制造业岗位以及 7 8 9 %的建筑业 岗位。 农民工所从事 距要远大 于统 数 字所 示的结果 ,其严重程度在世界范 国内 的都是工资报酬极 低的工 作 ,这 些行业与其它行业的工资两 都十分突 出。显然 , 中国经济持 续快 速增 长 , 并没有给全体居 极分化趋势非 常明显 。 虽然部分农 民可以通过打工获得收入 ,
市部 门。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用国家对农业生产的“ 双重垄断” 一方面 , 。 国家严格管制农产 相对 而言 , 城镇 人 口几乎 占有除农村土地以外的所有国 品 自由贸易 , 从农户手中强制性低 价购入农产 品 ; 另一方 面 , 家资源 。公有 资产带 来的市场收益大多流 向离公有资产最近 农户又不得不在 国家管制 的生产资料市 场高价购 进化肥 、 农

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对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有效性评价——基于DEA和CCR模型的面板数据分析

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对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有效性评价——基于DEA和CCR模型的面板数据分析

C nrl a ko R B n , e g u2 3 3 , hn ) et n f C, a k B n b 3 0 0 C i aB P a
A b t ac : n—u a n o n qu lt s b e g o e n p ru to i a’ c n m i go h. As i — s r t Ur r r li c me i e aiy ha e n in r d i u s i f Ch n S e o o c r wt n
忽视 了农村 经济的发展 , 导致 了城 乡收入 差距不断扩 大。通过对 3 1个省市的外 国直接投 资、 出口贸易额 、 林 农 水支 出、 乡社 区事务 支出、 城 医疗卫生 、 育支 出、 学支 出、 教 科 文体 支 出、 乡居 民收入 差距 ( 城 城镇人 均可 支配收 入 与农村人 均纯收入差 ) 数据进行 实证 分析 , 建 了反 映政 策有效性的指标体 系, 用数据 包络分析 对 19 — 构 运 99 2 1 间省级 面板 数据进行 了有效性分析 。结果显示 , l 0 0年 这 2年 来, 中国持 续扩 大的城 乡收入 差距与城 市倾 向
i o t a i t i e h i — re td e o nc me g p bewe n u b n a d r r la e s we e ,lc lg v r n n sh sman a n d t e ct o in e c — y
l g f Stt s a Mah ma is,Un v riy o i a c n Ec n mi s,Be g u 2 3 0, i a; e e o a i nd c t e tc ie st f F n n e a d oo c n b 3 03 Ch n 3.Be b ng u

陆铭 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体系调整_基于文献的评论_

陆铭 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体系调整_基于文献的评论_

世界经济*
2011年第 6期
· 3·
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体系调整:基于文献的评论 关于中国的城市化问题的讨论, 在持续提高城市化水平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 争 议的焦点在于城市体系如何合理化 。城市体系合理化是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前提 在企业自主选址和劳动者自由迁徙的条件下 , 在集聚效应和拥挤效应的权衡机制 下, 下实现。于是具有不同的地理、 自然、 历史等条件的城市都达到最大化劳动生产率的 从而形成不同规模、 不同功能城市的分工和依存以及共同发展的城市体系 。 最优规模, 具体到农民进城的现实问题上, 矛盾的焦点不是农民在本地进城的问题, 而是农民跨 地区进城的问题。更具体说, 就是在东部大中城市的那些无本地城镇户籍的常住人口 重点论 如何转为本地市民的问题。本文总结了与城市化和城市体系有关的研究文献 , 述城市体系问题。当前,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一系列认识误区和政策干预之下出现了 诸多扭曲, 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 城乡体系和城市布局不合理, 城乡收入 这将影响中国经济的进一步 差距持续扩大以及城市内部的社会分割等问题逐渐凸显 , 发展, 甚至社会和谐。这样的背景下, 重新审视城市化和城市体系的相关文献 , 并试图 这无论是对城市化理论的进展, 还是对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未 找到新的研究方向, 来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从三个方面梳理现有文献。第一部分总结经济集聚的相关理论及其在中国 城市化中的运用; 第二部分刻画阻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城乡分割政策 , 分析其成因、 表 现及其政治经济学机制; 第三部分论述了城市化过程中由于要素流动不充分而导致的 各种问题; 最后是结论和政策含义。
世界经济*
2011年第 6期
· 5·
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体系调整:基于文献的评论 服务业的比重将增加, 由于服务大多都难以跨地区进行运输, 而其中消费性服务业通 常是供给和消费同时发生的, 因此, 城市发展中的规模效应就更需要空间集聚 , 城市最 佳规模应该越来越大 ( Au and Henderson,2006a ) 。 事实上, 虽然在大城市的工业集 服务业的份额将越来越高, 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城市工业的绝对规 聚达到一定程度后, 模将下降。相反, 服务业的发展会促进城市的规模效应, 吸引更多高附加值的工业在 ① 大城市周围集聚。 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说, 经济集聚将是大势所趋。世界各国的经 而且越是发达的国家经济集聚程度越高 ( World 济都在向少数大城市或大都市圈集聚 , Bank,2008 ) 。 根据城市发展的理论进展, 未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为: 一是城市化水平会持 续提高, 二是城市人口会更多地向大城市集聚, 区域的集聚程度还将进一步提高。 城 但对于集聚程度的提高, 理论界和政策制定 市化水平的持续提高在理论界没有疑义 , 者存在争议。对此, 我们分两个方面加以论证, 一是地理与城市体系的关系, 二是中国 未来为什么要走大城市和都市圈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 ( 二) 地理因素与城市体系— — —向心力和离心力的相互作用 城市不是独立存在的, 在地理位置上相近的城市总是围绕着一些核心大城市而形 成一个城市体系。决定一个城市体系中城市布局的力量来自两个方面 : 向心力和离心 — —中 力。向心力主要是新经济地理学所说的本地市场效应 ( home - market effect ) — 在存在运输成本的情况下, 离中心城市越近就意味着面临的市 心城市市场容量较大, 场越大, 可以进行更大规模的生产; 若生产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 其他条件不变时, 厂 。 : , , 商扩大规模是有利可图的 离心力包含两个方面 一个是拥挤效应 离大城市越近 竞 争越剧烈, 稀缺资源价格越高, 如住房和土地租金; 另一个是经济中有一部分人口是不 流动的 ( 如低技能劳动者, 他们不具有跨地区迁徙的能力 ) , 这部分人口也有一定的需

区域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区域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区域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摘要]贫富差距已经成为困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乃至首要因素,城乡收入差距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从金融的角度研究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目前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而且大多基于整体研究,缺乏以区域为单位的研究,更没有将温州作为研究对象。

然而,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在地区层面上必然会表现出并不完全一致的关系。

文章对温州相关数据利用协整分析方法,考察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间是否存在一种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在协整分析基础上,对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因果关系做出具体判断。

实证结果显示: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张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金融发展效率的提高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笔者认为,金融发展之所以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是金融抑制带来的城市化倾向所导致的。

因此,金融发展总体上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前提是对现有金融抑制的不断深化,均衡的金融发展才可以使得农村地区获取足够的资本来发展经济,从而较大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关键词]金融发展;城乡收入差距;协整;因果检验[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11)06-0176-06一、文献综述根据刘植荣对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工资状况的研究,中国属于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行列(2010),贫富差距已经成为困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乃至首要因素。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学者对收入不平等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对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许多学者(shi、sicular和zha0,2002;shi,2002;Lu,2002;Yang,1999,李实、魏众,1999;李实,2003)认为农副产品价格的管制、农村不合理的税赋安排、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就业市场的歧视等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但从金融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城乡收入差距的文献相对较少。

国外学者提出了三种不同的理论假说:一是有益论,金融的发展使穷人也能通过融资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进入高收入的现代部门。

论城市化、工业化、教育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

论城市化、工业化、教育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

近年来 , 多 文献研究 城乡 收人 差 距及 其影 响 因素 , 很 其 中城 市 化 与 城 乡 收 入 差 距 关 系 研 究 获 得 很 大 的 发 展 。 陆 铭 等 ( 铭 和 陈 钊 ,0 4 用 18 — 2 0 陆 20 ) 9 7 0 1年 间 的 省 级 面 板 数 据 考 察 了 城 市 化 、 市 倾 向 的 经 济 政 策 与 城 乡 收 入 差 距 的 关 城 系 , 为 城 市 化 对 于 缩 小 城 乡 收 入 差 距 有 显 著 作 用 。刘 文 认 忻 和 陆 云 航 ( 0 6 、 凌 云 (0 6 和 贾 小 玫 和 周 瑛 ( 0 6 也 20 )张 20) 20) 分 别 报 告 了 城 市 化 有 利 于 缩 小 城 乡 收 入 差 距 。 而 陈 迅 等 ( 迅 和 童 华 建 ,0 7 基 于 1 8 — 2 0 陈 20) 9 5 0 3年 全 国 统 计 数 据 , 通 过城 市化及其 相 关变 量 对城 乡 收入 差 距 的多 元 回归 分 析 , 认 为 中 国城 市 化 扩 大 了 城 乡 收 入 差 距 , 结 果 的 原 因 是 我 其 国滞 后 的土 地 制 度 改 革 和 渐 近 式 的 户 籍 制 度 改 革 。 国 家 统 计 局 农 调 总 队 ( 9 4 在 对 二 元 结 构 对 城 乡 收 入 差 距 影 响 的 19 ) 研 究 中 , 察 了城 乡 人 口 自然 流 动 和 城 市 化 因 素 , 认 为 城 考 也

要 : 为 要 落 实 “ 七 大” 出的 深 化 收 入 分 配 制 度 改 革 的 民 生 建 设 , 键 是 要 缩 小 城 乡 收 入 差 距 。基 于 2 0 — 认 十 提 关 03
20 0 9年 间 2 9个 省 级 行 政 区 面板 的 估 算 结 果 显 示 , 市 化 、 业 化 和 教 育 水 平 对城 乡收 入 差 距 有 显 著 的 影 响 。 城 工 关 键 词 : 市 化 ; 业 化 教 育 ; 乡收入 差 距 ; 城 工 城 面板 数 据

陆 铭 简 历

陆 铭 简 历

陆铭简历(2013年3月1日更新)个人信息:性别:男出生年月:1973年3月教育经历: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2001复旦大学经济学学士,1996工作经历: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2013年1月至今复旦大学经济学系,2001年7月至今(2003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2007年11月破格晋升为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和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富布莱特访问学者,2011年9月至2012年7月《世界经济》编委,2011年1月起香港科技大学访问教授,2010年7-8月里尔第一大学访问教授,2010年3月加拿大“UWO/CIGI/BRIC (China) +Ontario Project”特邀研究员,2009年11月至今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兼职研究员,2009年4月至今巴黎第一(索邦)大学(Université Paris Sorbone)访问教授,2009年5月亚洲开发银行咨询专家,2009年2月至今比利时鲁汶大学(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访问教授,2008年11-12月日本一桥大学客座研究员,2008年9月至今巴黎第九大学(Université Paris Dauphine)访问教授,2007年10-11月世界银行咨询专家,2007年至2008年加拿大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访问学者,2004年11月至2005年4月联合国世界发展经济学研究院(UNU/WIDER),2004年5月至8月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2003年10月至今复旦大学匿名审稿杂志《世界经济文汇》编辑,2002年1月至2011年1月法国就业研究中心(le Centre d'études de l'emploi),1999年10月至12月研究领域:劳动经济学、区域和城市发展、社会经济学。

从分割到融合:城乡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的政治经济学doc.doc

从分割到融合:城乡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的政治经济学doc.doc

从分割到融合:城乡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的政治经济学陈钊陆铭*摘要:尽管中国农村向城市的劳动力流动规模持续增长,但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依然滞后于工业的发展,并且农村向城市的劳动力流动也没有带来城乡工资差距的均等化,相反中国的城乡差距是持续扩大的。

对于这些与传统理论相悖的“谜”,本文借助于城乡分割的经济政策的内生决定机制来解释。

我们发现,从绝对禁止到逐渐松动,城乡分割的经济政策的演变是城市政府维护城市居民利益的最优决策的结果。

这种城市倾向的政策降低了进城务工农民的实际工资,也限制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并且,城市化过程中城乡间的工资差距是不断扩大的。

本文研究表明,只有减少进城农民与城市居民间的社会矛盾,或者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从城市利益出发,由城市单方面制订政策的局面,从城乡分割到城乡融合的转变才能够实现。

而这种转变既有利于促进整体经济的增长又有利于实现城乡平等与社会和谐。

关键词:城市化、劳动力流动、城乡差距、城乡分割农民……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但却是我们的社会地位低下的兄弟姐妹(Bianco, 2001)。

一、引言* 陈钊: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上海,200433,zhaochen@;陆铭:复旦大学经济系、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作者感谢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5JJD790004)、复旦大学“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创新基地区域经济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403004)、上海市曙光学者项目、教育部给予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的研究资助。

感谢范剑勇、罗长远、罗德明、潘士远、汪淼军、王勇、王永钦、张明海、张晏、章元等人的讨论,作者文责自负。

中国的城乡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1伴随着不少令人难解的“谜”。

首先,从农村到城市的移民规模在不断扩张,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的推算,外出劳动力的规模已经达到11319万人(蔡昉等,2004)。

但是,尽管存在如此大规模的农村移民,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仍然是滞后的,这与中国改革以来持续快速的工业增长极不相称。

西北地区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基于1978年~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西北地区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基于1978年~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至全 国范 围内整体 经济 的可持 续发 展 。
城 市化 对 城 乡收 入差 距 的影 响 , 国内学 者 主
要 存 在 两种 完 全 不 同的 观 点 : 一 , 市 化 扩 大 其 城
[ 作者简介 ] 聂鹏( 94 )男 、 18 一 、 汉族 、 新疆奇台县人 、 士研 究生, 究方 向: 乡不平等 与经济发展。李世平( 9 3 ) 硕 研 城 16 一 、 男 、 族 、 肃 武 威 人 , 北 农 林 科技 大 学经 管学 院 , 授 、 士 、 士 生 导 师 , 究 方 向为 区域 经 济 发 展 。 汉 甘 西 教 博 博 研
XI l NJANG新 疆 农 垦 经 济
区 域 经 济
化进程 会 不断 扩大 统计上 的城 乡收入 差距 比。其
法 。从 研 究所 选 取 的衡 量 指标 上看 , 已有 研 究更
二 ,城 市化 水 平 的提 高缩 小 了城 乡收入 差 距 , 即 城市化 的“ 向效应 ” hn对 17 反 。C e 9 8年 以来 中国


面板 数据 模 型

引 言
了城 乡收人 差距 , 即城市 化 的“ 向效应 ” hn 正 。Z ag
和 Sn o g实证 分 析 结果 发 现农 村 向城 市 的移 民是
改革 开放 3 年来 ,伴 随着 中国经 济 的高 0多
速发 展 , 区域 间收入 差 距 E益 加 剧 。而城 乡收 入 l
区 域 经 济
新 疆 农 垦 经

2 1 , o 16
西北地 区城市 化 对城 乡收入差 距 的 影 响分析
基 于 17 年 ~ 0 8年 省 级 面板 数据 的实证 研 究 9 8 20

专访学者陆铭不要过度解读南北差距

专访学者陆铭不要过度解读南北差距

各地统计局于上月陆续发布了城市经济三季报,网上出现了一些关于城市排名的说法和议论。

比如,从2020年前三季度GDP看,天津首次掉出前十席位,排名第11,北京成为唯一留在前十榜单里的北方城市。

而在1978年,排名前十的城市有6个在北方。

40余年来,哈尔滨、青岛、大连、沈阳逐渐跌出十强榜单,这引发了关于南北城市差距的讨论。

《中国经济周刊》就此话题对话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

他认为,自然地理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基础性作用。

目前的南北差距,主要是在国际贸易拉动世界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沿长江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港口条件和航运能力所带来的。

南北差距,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东南沿海与中西部内陆地区之间的差距。

中西部城市是否还有弯道超车的机会?如何看待中西部和东南亚国家在承接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时的竞争?发达国家的区域和城市发展历程,有哪些可资参考的教训或经验?除视角盲区,即很多人忽略了江西、贵州、云南、广西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样在南方的概念里。

因此,在去掉各自头部城市后,更全面的南北方概念中,发展差距并不夸张?陆铭:讲得很对。

我们现在谈南北发展差距,是由于南方有大量沿江沿海城市,包括长江三角洲、珠江口城市。

这些城市有非常独特的地理条件优势,带动了整个南方的经济增长速度,就造成了南北差距很大的感觉。

但其实中国南方也有大量经济并不是很发达的地方,所以我提出,不要去过度解读南北差距。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走过的历程,本质上讲是一个加入全球化以及全球制造业分工体系的历程。

而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主流运输方式是海运。

这样一来,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加入全球化的过程的确使得南方拥有海港的地方,优势得到了比较好的发挥。

中国北方海港的航运条件在两个方面存在局限。

第一,天津以北的港口在冬季基本是结冰的,天津港自身南北差距被夸大了《中国经济周刊》:您认为,南北差距被夸大了。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舆论对南北差距感受强烈,主要来自双方头部城市之间的差距拉大了,在承认南北发展确有差距的同时,要扫专访学者陆铭不要过度解读南北差距《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邹松霖 | 上海报道学者陆铭结冰情况也受每年天气是否寒冷的影响。

陆铭:逆城市化和郊区化已是过去时

陆铭:逆城市化和郊区化已是过去时

PIVOT13Think Tank支点智库逆城市化和郊区化已是过去时(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人口离开大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区)这个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已经逆转了。

随着经济发展阶段提高,服务业在GDP和就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城市、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市中心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当服务业占比越来越高的时候,人口的空间分布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答案是人口会越来越向城市集中,向大城市集中,向大城市的中心城区集中。

读者会问,不是说有“逆城市化”和“郊区化”现象吗?我们不妨把这两个概念梳理一下。

逆城市化。

这个广为流传的概念只是个“传说”而已。

世界上普遍出现的,是城市化水平(即一个国家中居住在城市的人口比率)越来越高。

如果真有所谓的“逆城市化”,只有两种情况。

第一,对一部分人群来讲,可能在人生的特定阶段,选择离开城市,回到农村,但这并不改变城市化的大趋势。

第二,有些国家,在一段历史时期,是在政府政策的主导下推进了工业化,比如说苏联。

苏联解体之后,这种“扭曲”出现了反弹,城市创造的就业短暂地萎缩,城市化率略有下降,但是,这种情况也不是常态。

郊区化。

这个现象倒是曾经有过。

在工业化时期,大量就业岗位就在城市郊区,住在郊区反而方便。

特别是在小汽车和高速公路普及的特定历史时期里,人们的出行距离得以大幅提升。

在大城市,随着城市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长,有一些居民会从城市的市中心搬迁到郊区。

因为相对来说郊区房价低一点,居住的面积大一点。

美国曾经出现过一股潮流,就是人们普遍希望住在郊区,有一幢大房子,借助汽车出行。

而这时候,在美国的城市市中心,低收入者集聚,社区安全状况恶化,公共服务质量下降。

这进一步促使一些中产阶级及以上的白人群体搬离城市中心,一些大城市的中心城区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

但是伴随着郊区化的,是严重的城市低密度蔓延,城市运行的成本极高,以美国洛杉矶为代表的大城市低密度蔓延,就是这样的反面典型。

经济增长、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

经济增长、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

经济增长、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宋凌云【摘要】以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或收入差距与城市化率关系的两个倒“U”形假说为前提,在三者之间的面板协整方程中同时引入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率的一次项和二次项作为城乡收入差距的解释变量进行检验和估计.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经济增长始终会加剧城乡收入差距,恶化作用随着时间递增.城市化程度的偏效应由样本期初的有正有负到期末全部为负,表明城市化程度提高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表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只能加剧城乡收入差距.在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以保证新增劳动力就业的前提下,大力加快城市化进程,用城市化对收入差距的抑制效应抵消经济增长对它的加剧效应,能够促进城乡融合及社会和谐发展.【期刊名称】《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5)005【总页数】9页(P26-33,102)【关键词】经济增长;城市化;城乡收入差距;面板协整【作者】宋凌云【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但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仍制约着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和收入分配不公日益成为中国社会的严重问题,威胁着国家安定与社会和谐。

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表明,中国的城乡差距在世界上是最高的,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只有三个国家超过了2.0,中国是其中之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扩大[1~2]。

我国目前巨大的、极不合理的城乡差距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其经济影响表现为,农民收入过低导致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发育缓慢,内需不足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城乡差距己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从社会影响来看,过大的城乡差距必然会加剧城乡间的对立,导致社会犯罪率上升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

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

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收入差距历来是各国民众极为关心的社会焦点问题,正处于体制转轨的中国当然也不例外,而且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以及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比其他国家更不能容忍过高的不平等。

因此,社会舆论对当代中国居民间的收入差距问题非常关注。

温家宝总理在受任为国务院总理后召开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就将“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和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扩大的问题,作为新一届政府首要关注五大课题中的两大课题。

由于缺乏1978-1984年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数据,为了确保数据比较的一致性,所以在这里进行比较的是名义收入和名义消费水平。

按照官方统计的数据,从图1中可以看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呈扩大的趋势,城乡人均收入比率从1978年的上升到2004年的,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比率从1978年的提高至2004年的。

一般而言,居民消费水平和能力是其收入水平的真实反映,从图1可以看出,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之比高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其原因很有可能是城镇居民享有较高的福利水平和拥有较多的财产积累,从而具有更强的消费支付能力。

这里要注意的是,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有其历史性的政策原因。

在1952年-1978年,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政府选择和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这一战略通过吸收农业剩余,为工业提供资本积累和对城市进行补贴。

主要实施机制可以概括为“一个制度、三套马车”: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制度。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的一段时期里,国家以低价在市场上获得农产品。

到1953年,当收购变得越来越困难时,国家开始实施统购统销政策,并于1958年完成了这一制度安排。

人民公社的建立为实施政府的经济与行政计划提供了有效的制度形式。

中国城市化问题 你要大城市一张床 还是小城镇一间房

中国城市化问题 你要大城市一张床 还是小城镇一间房

中国城市化问题你要大城市一张床还是小城镇一间房“我们现在有一个非常严重的误解,认为中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是由于经济高度向沿海发达地区集聚所导致的。

这是错的。

中国真正的问题在于,人口的集聚落后于经济的集聚。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教授陆铭说。

冬日早晨的上海隆昌公寓。

刘行喆澎湃资料“你要大城市一张床?还是小城镇一间房?”这是一个人们早已不陌生的辩题。

有人宁可“蜗居”、成为“蚁族”,也要在帝都魔都争取一席之地;亦有人历数大城市房价高涨、交通拥挤、雾霾连天等“城市病”,连曾经的“北漂”一族高晓松都在节目《奇葩说》中坦言:“大城市让我感到很慌张。

”在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教授陆铭看来,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其实是个人“选择”的问题。

“经济学相信,人在理性的决策之下,他的选址是基于对收益和成本的比较。

只要收益大于成本,他就会选址在这个地方。

这是最基本的决策选择。

”1月31日,陆铭在由上海社联《探索与争鸣》杂志举办的“重新阐释中国与全面深化改革”青年论坛上表示,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本质上就是一个“选址”的问题,而中国城市化的关键问题在于,人口集聚落后于经济集聚。

自由“选址”,结果一定是“不平衡”?理论上,无论是大城市、小城镇还是乡村,每个人都有自我选择去留的权利。

“我在哪里生活,在哪里就业,其实决定了这个国家城市化的速度和水平,也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城市体系。

”提到城市化的速度和水平,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北上广人满为患的早高峰,与此同时,其他欠发达地区则呈现截然相反的“空心城”。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2014年11月18日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末,全国流动人口达2.45亿,超过总人口的1/6。

并且,流动人口流向集中的趋势不变,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态势加强。

跨省流入人口中,东部地区所占比例为90.5%,西部地区为7.1%,中部地区为2.4%。

同时,北京、上海吸纳跨省流入人口的趋势进一步增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陆 铭(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200433) 陈 钊(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200433) 内容提要:基于1987—2001年间省级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城市化对降低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作用。

而地区间人口户籍转换、经济开放、非国有化和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都是拉开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

政府财政支出的结构也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持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与地方政府实施的带有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有关。

关键词:城市化 经济政策 城乡收入差距 面板数据* 本文定稿于陆铭在联合国国际发展经济学研究院(U NU WIDER )工作期间。

作者感谢陶然(牛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万广华(UNU WIDER )和封进(复旦大学)的讨论,文责自负。

感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研究资助,以及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S )为建立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库提供的资助。

一、引 言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漠视收入不平等问题,其结果可能就是像拉美国家那样的社会动荡,这反过来又会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

从统计上看,中国已经成为收入不均等状况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很多文献指出,如此巨大的收入差距与中国地区间和城乡间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有关(W orld Bank ,1997;Yao and Zhu ,1998;Khan and Riskin ,1998;赵人伟等,1999;Yang ,1999;Kanbur and Zhang ,1999;李实,2003);而收入差距分解的结果显示,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本身就与中国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有关(Tsui ,1993;Hussain ,et al .,1994;Kanbur and Zhang ,1999)。

近年来,很多文献研究了中国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相比之下,城乡收入差距的决定因素并没有被充分地研究。

由于中国大量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农村地区(卡恩,1999),因此研究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也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缓解中国的贫困人口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从趋势上来看,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在1984年降到了最低点,这主要得益于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

之后,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直到1995年政府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城乡收入差距才有所缩小。

但1997年以后,随着农产品收购价格的下降,城乡收入差距又进一步扩大。

到2000年,城乡实际人均收入比已经达到2.46,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的医疗补贴、教育补贴等因素,城乡收入差距将更大(李实,2003)。

Yang (1996)、Ye (1996)、Xue (1997)、Yang (1999)和Kanbur and Zhang (1999)也分别报告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

近年来,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分析获得了很大的进展。

魏尚进等(Wei and Wu ,2001)用中国100个左右的城市数据考察了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认为经济开放是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

但是,他们的研究所控制的变量太少,而中国各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等各方面的差异性是非常大的,因而其结论的可靠性不高。

陆丁(Lu ,2002)使用城乡人均消费比来度量收入差距后发现:(1)城乡消费差距在20世纪90年代有扩大的趋势,但在90年代的后半期,这一扩大趋势有所减缓;(2)更高的人均GDP水平意味着较低的城乡消费差距,而且这一关系在20世纪90年代有所加强,这意味着大多数省份都已经度过了库兹涅茨曲线的第一部分;(3)部门间的劳动力流动所获得的潜在收益越大,则城乡消费差距越大,这意味着限制劳动力的城乡流动是不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4)地方治理的效率(以人均消费人均GDP的变化率为代理变量)与城乡消费差距及其变化都是显著负相关的。

此外,劳动力市场的扭曲被认为是形成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李实、魏众(1999)和李实(1999)的实证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动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一方面,外出劳动力打工的收入部分被汇回了老家,另一方面,外出打工减少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其他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

Shi等(2002)运用9个省的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考察了城乡收入差距,将不能得到解释的城乡收入差距的42%和小时收入的48%归因于劳动力市场扭曲。

Shi(2002)用同样的数据进一步控制了户籍制度的影响,发现户籍制度可以直接解释28%的城乡收入差距,而剩余的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影响则只能由未观察到的因素去解释。

最近,章奇等(2004)的一篇未发表的工作论文发现,由于中国的金融发展过程带有城市倾向,因此金融发展(以信贷规模在GDP中的比重为指标)将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作者还发现在1978-1998年间经济的开放(FDI在GDP中的比重和出口贸易额在GDP中的比重)将增大城乡收入差距,而出口贸易额在GDP中的比重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则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

作者同时还验证了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本文与章奇等人一样使用省级面板数据对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进行研究,但有两点不同:第一,由于1986年前中国省级进出口和FDI的统计非常不完全,我们放弃了这一时间段的数据,但增加了1999-2001年间的数据;第二,本文关注的焦点是城市化和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的影响,与章奇等人相比,我们更多地考虑了政府经济政策,特别是非国有化和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

在本文之前,虽然一些文献注意到了城市化和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蔡继明,1998;Yang,1999;Chen,2002),但都并没有相应的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二节讨论中国的城市化过程,说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对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有着力量相反的两方面作用;第三节进一步讨论在中国的经济改革过程中可能会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若干政策因素;第四节是我们的实证研究结果。

最后是本文的结论及政策含义。

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一般来说,一国的城市化水平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的,但是,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却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2002年,中国第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分别达到了51.1%和33.5%,而同时期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仅为21.4%和28.6%,城镇人口比重仅为39.09%。

①从横向的比较来看,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不仅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落后于尼日利亚等落后国家。

从纵向的发展来看,尽管中国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快速的提高,但在大多数省份,城市化水平仍然很低。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是与中国政府长期以来所实行的“城乡二元”的经济政策有关的。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形成了社会经济的“城乡二元结构”,这一制度的实施是与中国的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相配合的。

在赶超型战略下,经济资源向城市重化工业集中,而农产品的价格则被人为地压低了,同时,工业部门又由于使用了资本倾向的技术,因此限制了劳动力需求的增长。

于是,以户籍制度为基本制度的管理体制就限制了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和迁移,为重化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分割局面仍然得以维持。

特别是在就业方面,一些大中城市为了保证城市居民就业,直接动用行政手段限制农民进入城市较好的行业和工种。

同时,一些经济手段也被用来加大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成本,雇用外来劳动力的企业被要求交纳一定的管理费,农民工在城市里还受到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和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歧视性待遇。

这种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大大地限制了中国城乡间和地区间的劳动力流动(蔡等,2001)。

由于现行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村打工者不能拥有与城市居民同样的权利,这就大大地增加了外出打工的收入的不确定性。

同时城市住房费用非常高,这就阻止了农村外出打工者的家属整体迁移。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主要是由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的。

那么,在这样一个由政策因素造成的城乡二元分割的发展中经济里,城市化的进程对城乡收入差距有什么影响?首先,城市化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可能有积极作用。

在二元经济中,只要存在着城乡期望收入差距,劳动力就会流动(Todaro ,1969),而劳动力的流动则会通过要素报酬的均等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一方面,城市劳动供给的增加将加大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降低城市劳动力的工资;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将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

但是,由于存在着一些特殊性,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可能对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改革以来,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而每一种渠道都意味着农村居民中较为富裕的居民有更大的可能性转为城镇居民。

(1)通过户籍的买卖①“农转非”,在经济上比较富裕的农村居民更有实力通过经济手段获得城镇居民身份。

(2)城市化过程中,征地农民转为城镇居民,显然,越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城市化进程越快。

同时,在征地过程中,土地转为非农业用地,尽管一部分农村居民同时被转为城镇居民,但从事农业生产的居民并没有获得更多的土地,因此,农业生产中的剩余劳动力也并没有减少,留在农村的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也不能获得提高。

(3)农村居民的孩子通过上大学,然后在城镇就业获得城镇居民身份,一般来说,相对富裕的农村地区和相对富裕的农村家庭有更好的条件供孩子读书。

(4)通过在城镇地区就业或与城镇居民结婚然后就业获得城镇居民身份,并不是每个在城镇地区就业的人都能够获得城镇居民身份,如果就业者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较高,那么他获得城镇居民身份的可能性也就较大。

中国的城乡收入统计是以户籍为基础的,如果城市化进程中较富裕的农民首先转变成了城市居民,那么,城市化进程就可能在不改变所有居民收入的情况下扩大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阮杨、陆铭、陈钊,2002)。

设农村居民人口为n ,城镇居民人口为m ,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分别为x 和y 。

假定在城镇化进程中有一位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其收入为z 则转变后城乡人均收入之比(r )为r =(ym +z ) (m +1)(xn -z ) (n -1)(1)可知r >y x 等价于:z >y ·α(2)其中α=11+m +1m +n ·y x -1(3)不难发现,决定α的因素有两个,后来城镇人口比重((m +1) (m +n ))和原先城乡人均收入比(y x )。

只要转为城镇居民的人其收入超过当时城镇人均收入的某一临界比例,城市化进程就会加大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