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班级: 姓名: 一、预习提纲 1、了解《左传》和秦立晋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

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

《烛之武退秦师》预习学案【预习目标】1、了解《左传》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的方法。

【预习过程】一、文题背景解说1、题目解说本文选自《春秋左氏传》。

文题点明了主要人物、事件和结果。

烛之武,春秋时郑国人。

题目是文章所叙主要事件,文章内容围绕“退”字展开。

2、文章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重耳)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就是必然的了。

3、作家作品本文选自《春秋左传注》。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主要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20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同时它又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不仅创造了多样缜密的篇章结构、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而且刻画了一系列人物形象。

《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

《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

2014-2015学年初三语文预习案编制:杨洁刘雪英编号:24 时间:2015-6-14 等级:班级:小组:姓名:审核:指导老师:审批:《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准确理解词句含义,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2.整体感知,初步赏析烛之武的劝说技巧。

【预习目标】1.能够熟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地理解词语句子。

2.用心揣摩,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学习古人国难当头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预习路线图】☞你了解作者《左传》的有关内容吗?你了解本文写作的背景吗?如有需要,请点击链接:助学微素材【走进文本·自主研读】1. 朗读全文(第一遍读,一定要读准字音,恰当停顿,读出语气,特别注意不要填字漏字。

第一印象至关重要,一旦读错,以后很难改正....................)2.再读课文:结合注释与工具书,边读边译课文,将下面提示的重点词语的意思或活用类型标注在原文中,不明白的可以查工具书或存疑以备课堂交流。

3.熟读课文(1)请同学们结合全文,简单梳理故事情节,根据自己的理解简单分析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烛之武:(2)自主梳理基础文言现象,特别是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

(3)找出自己认为有代表性的句子翻译一下。

(关注重点实词、虚词用法、特殊句式,至少三句)我的疑问与发现:(至少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助学微素材1.文学常识《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及答案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及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附课文及译文)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并熟背全文。

2.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 领会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课前自主学习案一、知识链接1、《左传》其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2、背景资料:本文故事发生正值春秋初期,周王室日渐衰微,已趋于名存实亡。

各诸侯国纷纷扩张势力,角逐霸主地位。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大败。

3、史书体例: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烛之武说秦伯的思路和言辞技巧,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点。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知识链接1、《左传》《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 722 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 453 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它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2、背景介绍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 632 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 632 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三、文本解读1、字音字形汜(fàn)南佚(yì)之狐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阙(quē)秦秦伯说(yuè)逢(páng)孙2、实词积累(1)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2)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3)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4)越国以鄙远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把……当作边邑(5)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6)行李之往来行李:出使的人(7)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8)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9)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10)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没有3、虚词积累(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②敢以烦执事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目的,来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表目的,来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②夜缒而出表修饰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表顺承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3)之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到4、句式积累(1)判断句①是寡人之过也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省略句①(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的学案.doc

烛之武退秦师的学案.doc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教育
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
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
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三、德育渗透目标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
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
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前预习: 1.资料补充( 1).关于《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具体事件;2.掌握烛之武退秦师的意义和影响;3.培养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和思考能力。

二、学习内容1. 烛之武与秦师烛之武,字公牟,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将领。

公元前631年,在宋国被鲁桓公任命为代州的州官,领兵抵御来犯的秦师。

当时,鲁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本已经在与齐国的战争中节节败退,此时又来了一支强大的秦师,威胁到了鲁国的安全。

2. 烛之武的战略面对强敌,烛之武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战略,最终成功击退了秦师。

他首先切断秦师的粮草补给,使得秦军面临着饥饿和士气低落的困境;然后在传闻秦国国君死亡的情况下,声称鲁国有一位老将军去世,嘉奖秦将回归慰问,从而麻痹了秦将的警惕心理。

最后,在烛之武的军事指挥下,潜伏在秦师前线的鲁军突袭秦营,秦军大乱,烛之武趁机发起了总攻,最终使秦师溃不成军。

3. 烛之武的意义烛之武的成功击退秦师,不仅为鲁国扭转了颓势,也为中国古代军事史增添了一笔壮举。

他采取的粮草断绝、虚张声势、火攻夜袭等战术,对于日后的战争也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成为了古代战争史上的经典案例。

烛之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

三、探究问题1.烛之武的战略和战术如何取得了成功?2.烛之武的战略和战术对今天的军事有何启示?3.烛之武的成功给鲁国和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四、拓展阅读推荐一些拓展阅读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1. 烛之武的生平事迹《烛之武传》《左传》2. 春秋战争的历史背景《春秋左传》《国语》3. 古代军事学的知识《孙子兵法》《吴子兵法》4. 古代战争史的知识《战国策》《资治通鉴》五、学习评价1.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调研等方式对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了解,并完成相关的学习笔记和分析报告;2.要求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收集资料等方式进一步扩展知识面,搜集有关烛之武和中国古代历史的相关资料;3.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文化内涵与今天的实际联系起来,加深对于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识。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 新人教版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 新人教版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新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预习目标:1.借助于工具书确定文言文中字的正确读音、词的含义及文言句式等基础知识。

2.了解《左传》及《烛之武退秦师》的创作背景。

3.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彻、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一.关于《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

现在有些学者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但均为质疑,并无任何史料佐证,只能归为臆测。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也首先表达在历史学方面。

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二.创作背景〔参看《赢在课堂》〕三.自主检查:1.为以下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①阙.如〔〕②佚.名〔〕③瑕.不掩瑜〔〕④缒.城〔〕⑤朝.夕〔〕⑥杞.人忧天〔〕提示:此题意在提醒注意积累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的读音,特别是要读准多音字和不读声旁的形声字的字音。

注音练习还应注意标调位置。

答案:quē yì xiá zhuì zhāo qǐ2.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且贰.于楚也_______________ ②秦军.氾南_______________③焉用亡X以陪.邻_______________ ④行李..之往来_______________⑤朝济.而夕设版焉_______________ ⑥又欲肆.其西封_______________⑦惟.君图之_______________ ⑧失其所与._______________提示:此题需要解释的词语,课文都加有注释,安排此题的目的在于检查预习效果,养成认真阅读注释,借以理解课文的习惯。

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

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

《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的知识。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在本文中的用法。

3.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培养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文学常识】:《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

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而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

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

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时代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

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

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

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秦晋之好】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

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

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

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

最终修订版 烛之武退秦师预习学案

最终修订版 烛之武退秦师预习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预习学案一、温馨提示:1.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

2.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二、学习目标:1. 了解《左传》等文学常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 分析烛之武的语言艺术,评析烛之武的形象,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

3. 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大智大勇的爱国精神。

二、 预习内容:《烛之武退秦师》选自《 》,《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 )所作。

春秋三传是指《 》、《 》、《 》。

(一) 给下列字注音贰( ) 函( ) 氾( ) 佚( )缒( ) 鄙( ) 共( ) 瑕( )阙( ) 杞( ) 逢( ) 戍( )(二)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夫晋,何厌之有 ( )2.秦伯说,与郑人盟 () 3.失其所与,不知 (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行李..之往来( )3.共其乏困..(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实词:1.焉用亡郑以陪.邻(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3.又欲肆.其西封( )4.阙.秦以利晋,为君图之( )5.以乱易.整,不武( )6.失其所与.,不知( )7.是.寡人之过也( ) 8.邻之厚.,君.之薄也( )9.以乱易整,不武.( )10.亦去.之( )虚词:1. 以以其无礼于晋( )敢以烦执事( )焉用亡郑以陪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阙秦以利晋()以乱易整()2.焉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其吾其还也()君知其难也()共其乏困()4.之臣之壮也,尤不如人()是寡人之过也()夫晋,何厌之有()许之()5.因因人之力而敝之()6.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7.因因人之力而蔽之()(五)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1.烛之武退秦师()2.且贰于楚也()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5.越国以鄙远()6.既东封郑()(六)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是寡人之过也()2.何厌之有()3.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4. 以其无礼于晋()5. 敢以烦执事()。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 预习案(一)人教版第一册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 预习案(一)人教版第一册
2 .《史记》作者是〔〕,是我国第一部〔〕体史书。
3.《汉书》作者是〔〕,是我国第一部〔〕史书。
4 .给下面的词语注音:
佚之狐缒共其乏困杞人忧天
5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范南。
夜缒二处。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夫晋,何厌之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晋人盟。
◇自学感悟◇
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一)
◇预习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左传及作者的文章。
◇问题引导,自我探究◇
1 .你知道《左传》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吗?
2 .你还知道其他的史书吗?
◇自学测试◇
1 .《左传》即《》,又称《》,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相传是鲁国史官〔〕所做。它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约240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史实。

《烛之武退秦师》 学历案

《烛之武退秦师》 学历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历案《<烛之武退秦师>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分析烛之武的说辞,学习其高超的论辩艺术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理解烛之武的说辞,体会其论辩技巧。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文中体会烛之武的爱国精神。

(2)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文言文阅读中。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节奏和韵味,理解文意。

2、自主探究法: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解决文中的字词障碍,理解文章内容。

3、合作讨论法:小组合作,探讨烛之武的说辞技巧和人物形象,交流学习心得。

四、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查阅资料,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包括其作者、成书年代、体例、主要内容等。

2、初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标注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二)课堂学习1、导入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英雄人物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讲述这样一位英雄人物的文章——《烛之武退秦师》。

2、文学常识(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编年体史书是按时间顺序来记述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体例,如《春秋》《资治通鉴》等。

3、字词讲解(1)字音氾(fá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阙(quē)秦秦伯说(yuè)逢(páng)孙(2)实词①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②晋军函陵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③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④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⑤行李之往来行李:出使的人⑥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⑦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⑧阙秦以利晋阙:使……削减(3)虚词①以以其无礼于晋因为敢以烦执事拿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②而今急而求子才夜缒而出表修饰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表顺承(4)句式①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其于晋无礼”②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夫晋,有何厌”4、文章内容分析(1)故事背景春秋时期,秦、晋两国联合攻打郑国。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过程与方法、问题式。

以问题层层推进,梳理故事情节。

2、探究式。

烛之武退秦师原因及现实影响力。

3、对比式。

烛之武、邹忌、魏征、触龙等说话艺术之对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教学重难点:、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2、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3、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相关故事背景。

3、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急于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了解《左传》《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解说《春秋》)《左传》《公羊传》《谷粱传》三、推进新课该环节主要是疏通情节,在文中寻找关键句,由学生自主完成。

(一)烛之武如何退秦师的?明确:①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烛之武退秦师 导学案(生)

烛之武退秦师  导学案(生)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生)小组: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水平。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5、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一、查阅相关资料1.《左传》及其背景介绍:2.了解史书体例3.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梳通文章。

二、课文赏析第一自然段梳理本段文言现象:(意义和用法)1.实词:2.虚词:3.特殊句式:4.翻译:5.背诵:6.讨论: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第二自然段梳理本段文言现象:(意义和用法)1.实词:2.虚词:3.特殊句式:4.翻译:5.背诵:思考1:这个段主要讲了什么?(用一个句子概括)思考2:这个段分别讲了哪三个人物?用一个字概括他们的行为。

6.讨论: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第三自然段(全文的重点段落。

)梳理本段文言现象:(意义和用法)1.实词:2.虚词:3.特殊句式:4.翻译:5.背诵:思考1:第三段写了怎样一件事?(用一句话概括)思考2:秦王放弃攻宋,为什么还要派兵协助郑国防守?(先引原文再做分析)6.讨论:在此段中,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分几步来实行的?第四自然段梳理本段文言现象:(意义和用法)1.实词:2.虚词:3.特殊句式:4.翻译:5.背诵:思考:主要讲了什么?6.讨论:本文是如何结尾的?三、归纳本文的叙事结构及写作技巧四、人物形象分析五、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六、文言现象归纳1.词类活用:2.特殊句式:3.通假字:4.古今异义:七、小组讨论后谈学习本课后的启发。

1、本文给我们的启示。

2、结合当今国际国内形势(比如:世贸谈判、朝核问题……)八、本课验收(课堂测评)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军:军队)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2、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D.若不阙秦阙秦以利晋3、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君知其难也B.共其乏困C.又欲肆其西封D.吾其还也4、与“许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邻之厚,君之薄也B.夫晋,何厌之有C.敢以烦执事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5、下列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不过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以前接受晋国的恩惠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6、本文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是:①;②;③;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班级:姓名:
一、预习提纲
1、了解《左传》和秦立晋君、惠公背约、重耳过郑、郑楚结盟等与课文相关内容。

2、通读原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3、诵读原文,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3(1)、(2)两题。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提出问题。

完成思考和练习4(1)。

二、《左传》简介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他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也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

“传”是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

三、背景资料
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
这一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

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

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

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

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

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

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

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

经曹、宋路过郑国。

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

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

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

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

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

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

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四、结合注解,通读全文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贰.于楚②佚.之狐③缒.而出④共.其乏困⑤且君尝为.晋君赐矣⑥朝.济而夕设版焉⑦夫.晋⑧阙.秦
⑨杞.子⑩逢.孙⑪戍.之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无能为也已②共其乏困
③秦伯说④不知
3、分别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①行李
..之往来古:今:
②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古:今: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今:
古:今:
④越国
..以鄙远古:今:
4、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说明是何种活用,并解释含义。

①烛之武退秦师
②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③夜,缒而出
④越国以鄙远
⑤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5、翻译下列句子。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夫晋,何厌之有?
⑤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

五、自主质疑
请记录预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包括字词、课文内容、表现手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