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分析_生物_必修3_苏教版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2.1.6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_教案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过敏反应
教师提出问题:
1、过敏反应的概念、特点是什么?
2、什么叫过敏原,举例说明。
3、过敏反应的防治措施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根据例子说一说,自身免疫病产生的机理是什么?
借助图解(多媒体展示)共同总结。
通过看课件,明确过敏反应的机理。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小组合作意识。
1、让学生了解艾滋病发展的严峻形势,以及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3、了解艾滋病的病因和预防,认识到艾滋病患者是HIV的受害者,需要得到我们的关爱。
4、倡导关爱健康、珍爱生命的生活理念。
教学
方法
问题—情镜法、模型构建法、自主探究法、比较归纳法,
教学材料
多媒体电脑、大屏幕、免疫疾病的相关图片、艾滋病志愿者红丝带、正常人与艾滋病患者各种行为的图片。
必修三第二章 教学内容分析
考试大纲: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Ⅰ
课标要求:了解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类型,说出艾滋病的流行原因和预防措施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编写人马宁
教学
课题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课程
类型
新授
课时
一课时
教材
Hale Waihona Puke 分析随着课改的进行,新课标将免疫调节列为必修三的教学内容,其“具体内容标准”中包括“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可见,新课标将免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一种方式。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揭示了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说明了生命现象内在联系之间的普遍性。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3章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教师用书苏教版选择性必修3
第一节基因工程及其技术第1课时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1.概述基因工程是在遗传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2.阐明DNA重组技术的实现需要利用限制性内切核酸酶、DNA连接酶和载体三种基本工具。
生命观念: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的种类及作用,并能说出它们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科学思维:掌握PCR技术的过程与原理,并能正确比较PCR技术与体内DNA复制的异同。
社会责任:通过了解基因工程的发展历程,认同新技术的发展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前赴后继努力的结果,并会给人类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基因工程是在多学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1957年:科恩伯格等首次发现DNA聚合酶。
↓1967年:罗思和海林斯基等发现运转工具质粒,同年,科学家发现DNA连接酶。
↓1970年:特明和巴尔的摩各自在RNA病毒中发现逆转录酶。
史密斯等人分离到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1972年科学家伯格领导的研究小组完成了世界上首次DNA分子体外重组。
↓1973年科学家科恩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大肠杆菌质粒进行了另一个体外重组DNA分子实验。
↓接着,科恩和美国博耶证明真核生物的基因可以在原核生物中进行表达。
↓1976年,科学家用质粒为载体,将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基因转入大肠杆菌,1977年首次生产出治疗肢端肥大症、巨人症的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
↓1977年桑格测定了一种噬菌体的基因组序列,这是人类首次对完整基因组的核苷酸顺序进行测定。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1.基因工程(1)概念:又称为DNA重组技术,是指在体外通过人工“剪切”和“拼接”等方法,将外源目的基因与载体DNA进行组合形成重组DNA,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并使其在受体细胞中表达,产生人类需要的基因产物的技术。
(2)原理:基因重组。
(3)操作水平:基因(分子)水平。
2.“分子剪刀”——限制性内切核酸酶(限制酶)(1)作用:识别DNA分子上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并使每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教学课件
一、生态位
概念:是指物种利用群落各种资源的幅度以及该 物种与群落中其他物种相互关系的总和。
功能: 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
决定 1)不仅决定于它生活在什么地方; 因素:2)决定于它与食物、天敌和其他生物的关系。
二、生态位重叠
1、生态位重叠: 当群落中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的现象。 类型:完全重叠
结束放映
第三节 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
1、简述生态位的概念 2、举例说出生态位重叠和竞争排除原理
问题情景:在一片树林中,有5群相似的小食虫 鸟共同生活。
1、小食虫鸟的“生态位”指什么? 2、这5群相似的小食虫鸟,他们之间可能有怎样 的相互关系?
一个物种的生态位决定于它生活在什么地方, 它于食物、天敌和其他生物的关系
注意:1)如果资源很丰富,共同利用一种资源, 也不给对方造成损害;
2)如果资源短缺生态位重叠的物种才会发生竞争。
3、生物避免竞争的适应方式和实例 食物特化; 空间的垂直分离: 空间的水平分离:
在空间分离的情况下,如果在对应的两个物种 中有一方不存在,另一方就会扩大自己的垂直或水 平活动范围。
例题关于生态位重叠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通常情况,在同一群落中不可能有两个物种 的生态位完全相同
2、更多的情况会是生态位发生部分重叠,每种小食虫鸟都 会占有一部分无竞争的生态位空间,因此可以实现共存, 由于竞争对双方都不利,所以5群小食虫鸟会形成一些减少 或避免竞争的适应特点,如空间分离、形态和行为的特化、 食物的特化等,每种小食虫鸟都在树林的一定部位活动并 利用特定部位的资源、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物种之间减少或避免竞争。
B、生态位重叠一定伴随着竞争
C、当生态位部分重叠时,两个物种可以共存
苏教版生物-教材目录((高中必修123选修123共6册)
苏教版生物-教材目录((高中必修123选修123共6册)====================================================== 高中生物学教科书(苏教版)必修1-----------------------------------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第二节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第二章细胞的化学组成第一节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第二节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第三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第一节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第二节细胞的类型和结构第三节物质的跨膜运输第四章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第一节ATP和酶第二节光合作用第三节细胞呼吸第五章细胞分裂、分化和衰亡第一节细胞增殖第二节细胞分化、衰亡和凋亡第三节关注癌症==============================================高中生物学教科书(苏教版)必修2--------------------------------------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第二节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第二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第一节减数分裂第二节有性生殖第三章遗传和染色体第一节基因的分离定律第二节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第三节染色体变异及其应用第四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第二节DNA的结构和DNA的复制第三节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第四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第五节关注人类遗传病第五章生物的进化第一节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第二节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高中生物学教科书(苏教版)必修3-----------------------------------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第二节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一节人体的稳态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三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四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构成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第一节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稳态第五章人与环境第一节人类影响环境第二节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
【2024版】高中生物教学大纲(苏教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000年3月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社会生产和个人生活,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
生物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物学将是21世纪领先的科学之一。
一、课程目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是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
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获得关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应用。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通过教学过程应当实现以下课程目标,以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1)获得关于生物学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遺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2)了解并关注生物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获得适应现实生活所需要的自我保健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健康。
(4)了解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态度观念方面(1)通过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正确认识我国生物资源状况、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具有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二章第一节第2课时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中⽣物苏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章第⼀节第2课时体温调节⽔和⽆机盐的调节第2课时体温调节⽔和⽆机盐的调节1.⼈的体温是指⼈体内部的平均温度,直肠温度最接近⼈的体温。
2.⼈的体温能够保持相对恒定,是在神经—体液的共同调节下,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3.⼈体主要产热器官是肝脏和⾻骼肌,⼈体主要散热器官是⽪肤。
4.寒冷环境中,⽪肤⾎管收缩,⾎流量减少,减少散热;甲状腺、肾上腺等分泌激素增多,产热增多。
5.炎热环境中,⽪肤⾎管舒张,⾎流量增多,汗液分泌增多,散热增加。
6.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其作⽤是促进肾⼩管和集合管对⽔的重吸收。
⼀、体温调节1.体温的概念⼈的体温是指⼈体内部的平均温度,常⽤直肠温度、⼝腔温度和腋窝温度来表⽰。
2.体温来源及恒定原理(1)⼈的体温来⾃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的热量。
(2)体温能保持相对恒定,是在神经—体液的共同调节下,⼈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3)⼈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肝脏和⾻骼肌,主要的散热器官是⽪肤。
3.体温调节过程(1)在寒冷环境中,⽪肤⾥冷觉感觉器接受刺激,将兴奋传⾄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肤⾎管收缩减少散热量;甲状腺和肾上腺等分泌的激素增多提⾼了细胞的代谢⽔平,机体产热量增加。
(2)在炎热的环境中,⽪肤⾥的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将兴奋传⾄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肤⾎管舒张,⾎流量增加,汗液分泌_增多,散热量增加。
4.⼈体体温恒定的⽣理意义(1)体温相对恒定是⼈体⽣命活动正常进⾏的必要条件。
(2)当体温过低或过⾼时,酶的活性都会降低,甚⾄丧失,⽣命活动也会出现严重异常。
⼆、⽔和⽆机盐的调节1.⽔和⽆机盐的来源和去路[填图](1)⽔的来源和去路:(2)⽆机盐的来源和去路:2.尿的形成(1)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肾单位肾⼩体?肾⼩球肾⼩囊肾⼩管(2)尿的形成过程:①⾎液经过肾⼩球滤过,进⼊肾⼩囊,形成原尿。
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总目录
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总目录必修一必修二第一章生命科学和我们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1、身边的生物科学1、身边的生物科学2、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2、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第二章细胞的化学组成第二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1、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1、细胞的减数分裂2、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2、有性生殖第三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第三章遗传和染色体1、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1、基因的分离定律2、细胞的类型和结构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3、物质的跨膜运输3、染色体变异及其应用第四章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第四章遗传的分子基础1、ATP和酶1、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2、光合作用2、DNA的结构和DNA的复制3、细胞呼吸3、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第五章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4、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1、细胞增殖5、关注人类遗传病2、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第五章生物的进化3、关注癌症1、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2、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必修三选修一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第一章无茵操作技术实践1、身边的生物科学1、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2、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2、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第二章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第二章发酵技术实践1、人体的稳态1、运用发酵技术加工食品2、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测定发酵食品中的特定成分3、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三章酶的应用技术实践4、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酶的制备和应用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2、制备和应用固定化酶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第四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2、生物群落的构成1、生物成分的分离与测定技术3、生物群落的演替2、分子生物学技术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1、生态系统和生物圈2、生态系统的稳态第五章人与环境1、人类影响环境2、创造人与自然和和谐选修二选修三第一章生物科学与现代农业第一章基因工程1、繁殖与育种技术1、基因工程概述2、植物病虫害和动物疾病的防治2、基因工程的应用3、现代农业3、蛋白质工程第二章生物科学与工业第二章细胞工程1、发酵工程与食品生产1、细胞工程概述2、酶工程2、植物细胞工程3、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制药3、动物细胞工程第三章生物科学与健康第三章胚胎工程1、人类辅助生殖技术1、动物的胚胎发育和胚胎工程2、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2、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及其应用3、人体器管移植第四章生态工程第四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1、生态工程的原理及类型1、生物污染与生物净化2、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2、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2.1.2体温调节_教案设计
一、课题:生物高二苏教版新课标 2.2《人体的稳态之体温调节》教学设计二、教材分析:苏教版《人体的稳态》一节涵盖内容丰富,其中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的调节的考试要求层次为A,而血糖调节的考试要求层次为B。
这些知识与人体健康联系密切,一般可结合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等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命题,可能以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而本节内容为体温调节的知识点,具体讲的是人体自身在寒冷和炎热环境中如何调节体温的相对稳定状态。
首先了解人体的产热过程和散热方式,明确体温相对恒定的机制;然后结合学生在寒暑天的自身体验,复习寒冷环境与炎热环境下的体温调节过程和调节方式,提醒学生注意完整反射弧的书写。
三、学情分析:1.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
2. 高中学生的认知体系基本形成,认知结构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完善。
他们能够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有了较大的发展。
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认知活动的自觉性,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也有了相应的发展。
该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实验、探究、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要充分运用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和多媒体材料来构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体温调节的过程及调节机制是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涉及到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等很抽象,而寒冷与炎热环境中的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变化更令学生难以捉摸。
因此在知识的教学中要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丰富学生对产热和散热的感性认识。
3.学生已经知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有关知识,但对集体如何调节产热与散热的机制还不知道。
4. 学生对体温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仅仅是感性的,有些是零碎、片面的,甚至是不科学的。
四、教学目标(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突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体温的概念,来源。
2、解释体温的相对恒定。
3、探究体温的调节机制;描述体温的调节过程。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名师教案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名师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六章第二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本节共一个课时,内容包括初级生产量、生物量和次级生产量。
学生在学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后,转为较为抽象的几个概念,因此本节内容需通过具体实例,结合光合作用,明确总初级生产量等概念,从而指导学生分析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量的区别和联系。
利用实例分析次级生产量的生产过程,为学生能量流动做知识铺垫。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此阶段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逐步形成的阶段,比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好,因此可结合已有知识进行新知识的讲解,同时也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教师讲解、阅读文本,能够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量、次级生产量和生物量
2、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能够比较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
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产量和生物量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学科素养
(1)基本思想(认识到初级生产量、次级生产量、生物量与生态系统成长的关系)
(2)基本活动经验(认识到对生产量和生物量概念理解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次级生产量之间的关系
2、次级生产量的生产过程
五、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相应习题
学生:课前复习光合作用和生态系统相关知识六、教学过程
们画一画
习题巩固七、板书
八、布置作业。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必修三生物必备知识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一、内环境: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内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体液之间关系: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淋巴和组织液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浆和组织液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4、内环境的成分的区别和联系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正常的温度:37度左右二、稳态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反馈调节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三、体温调节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腋窝、口腔、直肠(最接近人体的体温)3、体温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4、体温调节过程:(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苏教版教学课件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曹阳)
一 生态因子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 1 概念: 为和分布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2 分类:
非生物因子
光 温度
水
生物因子
种内关系 种间关系
3 耐受性定律:
种 群 数 量 耐受下限 适宜区 最适区 耐受上限
生态因子
二 生态系统
(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 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CO2等 消费者 植食性动物 生 产 者 肉食性动物1 肉食性动物2
遗体、粪便等 分解者 无机物
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 2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生物之间由于 营养 关系而形成的结构
营养级 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
绿色 植物
第一 营养级 生产者
分解者 (细菌、真菌) 非生物成分: 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 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将光能变成化学能。 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将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被生产者利用。对于 消费者: 植物的传粉、种子的传播具重要作用。 分解者: 将动植物的遗体、排泄物等分解成无机 物,归还到无机环境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4、按照不同种类生物的营养方式和它们 在生态系统的作用,将生物进行归类。
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生产者
阳光、热能、空气、水、 无机盐等
主要是绿色植物、化能合成细菌 ——自养生物
是生态系统的最基本最关键的成分 动物 ——异养生物 分 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 类 次级消费者: 植食性动物 初级消费者:
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
第一课时:基因和遗传
教学目标:
1.掌握基因的概念及其作用。
2.理解基因的遗传规律。
3.了解基因突变的原因和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基因的概念和遗传规律的应用。
难点:基因突变的原因和效果的理解。
教学准备:
PPT课件、实验器材、复制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外貌特征的动植物照片引入基因的概念。
二、讲解:介绍基因的概念、结构和功能,讲解基因的遗传规律。
三、实验:进行基因突变实验,观察不同表型的果蝇。
四、讨论:让学生讨论基因突变的原因和效果。
五、总结:总结基因和遗传的知识点,强化学生的理解。
教学延伸:
1.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基因和遗传的理解。
2.课外拓展:让学生研究不同物种之间的基因差异,探讨进化的原因。
教学反思:
1.本课时通过实验的方式展示基因突变的效果,提高学生对遗传规律的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的原因和影响,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苏教版苏教版必修3第2章教材分析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内容简介本章共分4节。
第一节主要讲述了稳态的生理意义、人体稳态调节的生理过程、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等。
第二节主要介绍了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概述了人脑的高级功能、举例说明了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第三节主要描述了昆虫激素的种类及其各自的作用和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探讨了动物激素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第四节主要阐述了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描述了生长素的特性、列举了其他植物激素及它们的应用价值。
内容地位本章内容与必修2中“细胞”的内容以及本册教科书中“生态系统的稳态”等后续章节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维持人体稳态的意义和部分调节过程的知识,了解人体生命活动中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基本内容,还可以获得以激素的作用、调节方式及其在生产中应用为主的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知识,了解以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特性及其作用为主的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内容。
教学特点在第一节的教学中,教师要提前安排好教科书中设计的4个“积极思维”活动、2个“边做边学”活动、1个“放眼社会”活动,要为这些活动的顺利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确保活动目标的实现。
另外在第二节中,有2个“积极思维”活动;在第三节中,有1个“边做边学”活动;在第四节中,有2个“积极思维”活动、1个“边做边学”活动。
这些活动的安排与开展,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自己作为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重视对学生进行整个活动过程的评价,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能学到本章内容的知识目标,而且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能够得到协同发展。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本节地位本节内容包括稳态的生理意义、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的调节、血糖调节、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6个部分。
在“稳态的生理意义”中介绍了人体细胞生活的环境,即内环境的概念和作用,并以维持血压稳态的调控机制为例,进一步明确了稳态的生理意义。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和必修三全部课件
考点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及相关计算
1. n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 n 肽
规律一:至少的氨基数=至少的羧基数= 肽链数
规律二: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规律三: 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 =
2、材料与试剂:
材料:口腔上皮细胞、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组织颜色浅)
试剂:质量分数0.9%的NaCl溶液
质量分数8%的盐酸: 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现配现用) 蒸馏水
3、过程: 制片→水解→冲洗→染色→观察
(一)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 1. 0.9%NaCl溶液:保持细胞形态 3.烘干:使细胞固定在载玻片上 (二)水解 a、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盐 b、使染色体中DNA和蛋白质分离,利于 酸 DNA和染色剂结合 (三)冲洗涂片 蒸馏水(缓冲):洗去盐酸 (四)染色 (五)观察 低倍镜观察: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 →高倍镜观察
5.蛋白质多样性与DNA多样性的关系 DNA多样性
决定 根本 原因
蛋白质多样性
体现
生物多样性
直接 原因
基因表达 DNA(基因) 碱基数 :
转录
mRNA 碱基数
翻译
:
蛋白质 氨基酸数
6
:
3
:
1
由于终止密码子的存在,所以上述数量关系应 理解为1个氨基酸至少需mRNA上3个碱基和DNA 上6个碱基
第3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 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2)物像移动与实物移动的关系: 偏哪移向哪 >
2.1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高中生物是一门充满奥秘和趣味的学科,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更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生命系统的大门。
这一册教材主要涵盖了生物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等重要内容。
在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中,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这一章节。
我们知道,人体就像一个精妙的机器,各个零部件需要在稳定的环境中才能正常运转。
细胞生活的环境被称为内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等,都需要保持相对稳定,这就是稳态。
稳态的维持对于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如果内环境失衡,就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例如,当人体大量出汗后,若不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就会影响内环境的渗透压平衡,可能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
接着,“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章节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生物体内复杂而精巧的调节机制。
神经调节就像快速反应部队,能够迅速而准确地应对外界刺激。
例如,当我们的手不小心碰到热锅时,会迅速缩回,这就是神经调节在发挥作用。
而激素调节则像是幕后的调控大师,通过分泌各种激素来调节生物体的生长、发育、代谢等过程。
比如,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呆小症。
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相互配合,共同维持着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平衡。
再来看“植物的激素调节”部分。
植物虽然不能像动物那样自由移动,但它们也有自己的“智慧”来适应环境。
生长素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它能够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会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匀,导致植物向光生长。
此外,还有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多种激素,它们相互协调,共同调控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和衰老等过程。
比如,脱落酸能够促进叶片的脱落,乙烯能够促进果实的成熟。
“种群和群落”这一章节则将我们的视野从个体扩展到了群体。
种群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选择性必修三苏教版生物书
选择性必修三苏教版生物书**文档标题:选择性必修三苏教版生物书**合理选择教材对学生学习生物学至关重要。
而在苏教版生物书中,选择性必修的三本教材更是备受关注。
这三本教材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内容特点、教学方法以及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综述。
首先,这三本选择性必修的教材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
从细胞结构和功能到生物多样性、遗传变异和进化,再到生态系统的构建和功能,这些教材为学生提供了系统且全面的生物知识体系。
同时,教材中还融入了生物技术、生物伦理等前沿领域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增强综合素质。
其次,这三本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探究精神。
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实践。
不仅如此,教材中还设计了丰富的实验示范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提升动手能力和观察力,培养他们的科学实验精神和创新意识。
另外,这三本教材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外,教材还结合了实地考察、小组合作、信息技术应用等多种教学手段,拓展了学生的学习途径,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教材还强调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科技发展前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
最后,这三本教材的应用情况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肯定。
许多学校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选择这些教材作为教学辅助资料,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们通过学习这些教材,加深了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科学习兴趣,培养了科学素养,为未来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选择性必修的三苏教版生物书在学生生物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
其内容丰富多样,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实践与探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赞誉。
希望学生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材,共同打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生物学学习环境,推动生物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必修三模块《稳态与环境》教材分析姓名:许慧陕西省渭南市杜桥中学邮编:714000摘要:本文对苏教版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模块以下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首先是对《稳态与环境》知识发生发展结构的分析,接着阐述了本模块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再针对本模块的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建议和学法指导,以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稳态与环境建构主义教学建议学法指导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3个层次构成。
高中生物课是高中科学领域中的一个科目,根据生物科学素养的社会需求和生物学科发展的现状,将内容分化为6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学习模块,有3个必修模块和3个选修模块组成。
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
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稳态与环境》模块的知识结构,内容发生发展过程、模块知识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搞好本模块的教学进行阐述。
1、模块和单元知识结构分析本模块的内容包括:植物的激素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六部分。
而原大纲中“生命活动的调节”(必修第一册)“生物与环境”和“人与生物圈”(必修第二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选修)4个单元的内容,跨越原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可见新课标的教材编写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生物学以生命的基本特征为框架来整理和概括生物科学事实,这样虽然容易被理解,但是科学事实本身和若干科学事实的简单堆砌毕竟还不等于科学。
因此新教材调整了编写思路,依据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的思想,其核心是追求课程内容结构化,而生物学科的内容包括由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组成的理论体系,及其隐含的学科思想和方法。
因此,生物课程的内容既可以根据知识理论体系建构,也可以根据学科思想和方法建构,两者各有其合理性。
在新教材的编写中各个模块都兼顾了知识理论体系和科学思想方法。
“稳态与环境”模块的知识结构体系是根据系统生物学的思想构建的。
以“系统”的概念将“稳态”“环境”和“调节”三个科学通用概念统一起来,因为稳态是系统的状态,调节是系统的行为,环境是系统的存在。
本模块的任务就是围绕稳态、调节和环境等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展开,使学生认识生命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图1-1对本模块与单元知识结构的做了一个分析,目的是帮助教师更好的把握模块教学。
图1-1 模块与单元知识结构框图2、模块和单元内容发生发展过程分析模块首先从单细胞草履虫以细胞膜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进而引出多细胞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再由内环境引出稳态的概念,之后随着生物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不仅人体的内环境存在稳态,而且各个层次的生命系统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保持稳态,随即将稳态的概念延伸至个体、种群、群落以及生态系统,最终使稳态成为整个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
稳态是生命系统的重要特征,而生命系统是开放的系统,它们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流、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这就决定了生命系统时刻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在环境的影响下,如果这种动态变化超出了生命系统的稳态范围,生命系统就够通过自身的反馈调节机制维持稳态。
如果变化超出了生命系统自身的调节能力范围,系统就会解体,最终导致系统的崩溃。
可见,稳态是生命系统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而稳态的维持是靠生命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
学生要建构稳态、环境、反馈调节的概念需要一定的生物学事实做基础。
本模块选取个体水平和生态系统水平的调节。
人体的稳态(如体温、水盐、血糖等)是在神经、体液系统调节下实现的,此外还强调免疫调节在稳态维持中的作用。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相对稳定的,系统能长时间保持一定的状态和结构,是稳态调节的结果。
以上所说只是主体思路,具体处理因章节内容特点而有所不同。
例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未强调稳态;种群部分侧重在种群数量及其变动,群落部分则侧重分析群落的组成、结构和演替。
表1-1是对本模块教学内容的的学时分配,为了教师更好的把握教学时间。
表1-1 学时分配表3、模块和单元知识学习意义分析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作了如下简明的概括:本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并为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奠定基础。
”分析课程标准的上述表述,结合“具体内容标准”和教材内容可以看出,本模块内容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3.1知识与能力:本模块则侧重于使学生在个体和群体水平认识生命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可以理解生物个体是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通过自我调节机制维持自身的稳态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又是怎样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的。
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本模块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帮助学生理解稳态、调节和环境等生物学核心概念,并围绕这些概念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3.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可以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形成整体性思维的习惯,初步学会建立数学模型,提高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能力。
这一表述明确指出了本模块在科学方法上的侧重点在系统分析和构建模型的方法。
3.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本模块使学生了解人体的许多疾病都与内环境稳态的失调有关,能引导学生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
我国生物资源的多样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国野生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危机、生态环境的恶化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生态伦理学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生物的关系、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教师要想搞好生物课改的模块教学工作,首先要理解生物作为科学科目的的四个维度,即:科学是一系列的思维方式,科学是一套研究方法,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作用。
我们的教学应该围绕着科学的四个维度进行,但过去的教学特别强调生物是一个知识体,导致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更为严重的是将知识简化为问题的标准答案,将科学研究的方法等同与解答试题的方法,至于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则往往被忽视了。
正是基于这样的问题,现在课程改革中提出了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1、“三维目标”的正确理解“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独创”,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操作性的依据。
“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构成了完整的人的发展的金字塔。
4.1.1、知识和技能:就是传统教学中的“双基”,在我们教学中落实的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这里不再赘述。
4.1.2、过程与方法:《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把课程设计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经历”上,设计出的课程应是学生“学的课程”,而不应过分偏重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而变为教师“教的课程”。
因为对科学而言,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机体又有灵魂的学科认知结构,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
如果理科教学不要求进行实验观察—归纳、假说—演绎,建立模型、取样调查等方法,那是具有讽刺意味的,因为科学正是通过这些方法来获得知识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所学到的很多知识都已慢慢地遗忘,但思想和方法却将伴随我们一生。
世界教育权威之一杜威先生早在20世纪初期就对当时科学教学过分重视知识、忽视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态度的做法提出强烈批评,指出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学生要掌握的不只是知识,还应包括过程和方法。
杜威在20世纪初就发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而我们已经时隔一个世纪,仍然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不免有些悲哀。
因此老师的工作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给学生,更要教学生学习如何思维,使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成为自主且主动的思想家。
对于本模块涉及的科学方法,教师应当避免将方法论当做知识来讲授,应当让学生通过活动来领悟。
比如关于取样调查的方法,常见的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
样方法应当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来体会和运用,标志重捕法可以通过模拟活动让学生领悟。
4.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物科学不仅是一门科学科目,具有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而且还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科学课程,具有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自然的胁迫,并且能够改造自然。
对自然肆意掠夺和改造,改造的结果使自然遍体鳞伤,反过来又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臭氧层耗损,温室效应,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的出现,促使人们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完全取决于人对科学的人文的态度及价值观念的决策。
为此新课改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有着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4.2、“三维目标”的落实方法当理解了教学中所要达到的目标之后,下一步就着重讨论如何在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体现课程的四条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4.2.1、正确的教材观:教材是落实三维目标的载体,教师应在把握科学的四个维度基础上,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连接点,做到“用教材教”。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融入自己的智慧,对教材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贴近学生实际的课程,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才能使学生把教材信息构建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4.2.2、教学的指导理论在教师具备了正确的教材观之后,下一个问题就是用什么样的理论进行指导教学,因为学习理论是各种教学策略、手段与技术的源头,提供理智地选择教学策略的基础。
学习理论从早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再到现在大力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实际教学。
现在的教学还深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认为知识技能的学习靠条件反射,靠外在强化,表现在教学中就是题海战,它忽视了人的内在因素、智能的培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