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
辛弃疾
“笑先生,三仕三已” (辛弃疾《哨遍》(一壑自专) 笑先生,三仕三已” 辛弃疾《哨遍》 一壑自专)
)
稼轩词概括了他南归后四十多年中的全部履历: 稼轩词概括了他南归后四十多年中的全部履历: 南归初仕——带湖隐居 带湖隐居 南归初仕 二仕福建——瓢泉再隐 瓢泉再隐 二仕福建 三仕浙东、京口 归老铅山。 三仕浙东、京口——归老铅山。 归老铅山
第四时期:晚年再起。 第四时期:晚年再起。
宁宗嘉泰三年辛弃疾被起用。 宁宗嘉泰三年辛弃疾被起用。次 受宁宗召见,问以北伐大计, 年,受宁宗召见,问以北伐大计, 但并未重用,将其改任镇江知府。 但并未重用,将其改任镇江知府。 辛弃疾一方面积极备战, 辛弃疾一方面积极备战,一边又 劝韩侂胄不可草率冒进。 劝韩侂胄不可草率冒进。宁宗开 禧元年, 禧元年,因与韩意见不合而遭弹 劾罢官,回到瓢泉, 劾罢官,回到瓢泉,其理想壮志 彻底破灭。 彻底破灭。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 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 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 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 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 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 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在宋初文人的眼中,词的作用和地位, 在宋初文人的眼中,词的作用和地位,与 明道” 载道”之文, 言志” “明道”、“载道”之文,“言志”、“致 之诗,不可同日而语。 用”之诗,不可同日而语。 钱惟演: 平生唯好读书,坐则读经史, 钱惟演:“平生唯好读书,坐则读经史, 卧则读小说,上厕欲阅小词。 卧则读小说,上厕欲阅小词。” 欧阳修: 敢陈薄技、聊佐清欢” 欧阳修:“敢陈薄技、聊佐清欢” 。 词为“艳料” 词为“艳料”是宋初文人头脑中一个根深蒂 固的意识。苏轼以诗论词, 固的意识。苏轼以诗论词,即旨在破除这一 观念,使词与诗同道合流,从而推尊词体, 观念,使词与诗同道合流,从而推尊词体, 提高词品。 提高词品。
辛弃疾
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 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 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 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 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 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 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 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 句》。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22岁的辛 弃疾聚众二千人树起抗金旗帜。未几,率部归 耿京起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 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 宋问题。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 辛弃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辛弃疾率领五 十余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此 举“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 叹息”。从此辛弃疾投奔南宋,官为江阴签判。
由于辛弃疾被视为“归正”人员、受抑制 的“武人”,特别是他与当权的主和派政见不 和,南归后漫长的45年,他都是在遭受猜忌、 排斥、不被重用甚至弃置不用中度过的。因此, 深感“孤危”的辛弃疾常常只有借登临排遣苦 闷,吐露爱国衷肠。如《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 亭》就是其代表作: 这首词是作者30岁时在建康任江东安抚 司参议官时所作,它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壮志未 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尽管南归后的辛弃疾失去了抗金杀敌的机会,但 他早年那段驰骋疆场、富有传奇性的战斗经历却影 响到他一生的思想和创作。特别是当他重经战斗旧 地时,往往勾起对过去的深切回忆。 1161年,金主完颜亮率军南下,被宋军击 溃于采石矶,完颜亮也被部下杀死。辛弃疾正在那 时起义抗金,并在扬州以北地区与金人浴血战斗过。 辛弃疾在词中重温了自己青年时代驰骋杀敌的豪情 风采,歌颂了武装保卫祖国的正义战争,显示了词 人的英雄本色。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爱国思想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爱国思想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志士,杰出的词人,其词在南宋开一代新风。
本文从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和词作的思想内容来探究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志士,杰出的词作家,其主要文学成就在词这一方面,他的词在南宋开创了一代新风,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的词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沉雅健, 确立并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一派词风。
辛弃疾生于南宋中期,中原早已沦丧,正是宋金对峙,民族矛盾尖锐,中原人民抗金要求不断高涨的时期。
而在江南的南宋统治集团中,则分为主和、主战两派,主和派苟且偷安,妥协投降;主战派要求收复失地,北定中原。
辛弃疾是主战派人物之一,其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统一中原进行着不懈的斗争。
现在就从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词的思想内容这两方面来探究他的爱国精神。
古之文人,描写优美风光,抒写离别情愁,表达雄心壮志,或许是瞬间的感受罢了,而那一生都在抒写雄心壮志,一生都在为祖国命运而忧虑的人却寥寥无几;既能抒写雄心壮志、伟大抱负,又能骑在马背上指挥千军万马和拥有治国之才的人更是屈指可数,辛弃疾就是这样的杰出人物。
无论是作词,还是指挥作战或是治理地方,皆因其拥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历史使命感。
他把恢复故土当作自己追求的事业,人的命运如果一旦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其精神也将永不磨灭。
爱国思想:1、表现在他的“整顿乾坤”的急切愿望与祖国依然关河破碎、宝刀无所用的冷酷现实的矛盾所引起的愤激中。
2、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还具体表现在对整顿乾坤的“明主”的渴望上,表现在对历史上为统一事业作出贡献的英雄的崇敬上。
3、辛词的爱国主义精神又表现在对南宋君臣偷安宴乐的讽喻和揭露中。
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
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辛弃疾诗歌风格
辛弃疾诗歌风格
辛弃疾的诗歌风格主要有以下特点:
1、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辛弃疾的词不仅涉及个人情感、生活琐事,还充分表现了国计民生的重大题材,其作品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现实和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
2、风格多样,技法高超:辛弃疾的词不仅有豪放奔放的风格,还有细腻婉约的表现,且常运用比兴寄托、典故引申等手法,具有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语言和谋篇布局上的创新:辛弃疾善于运用具有特色的语言和各种不同的手法,打破词固有的传统形式和格律束缚,表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
他的词中常使用散文化的句式和结构,以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
4、强烈的情感表达:辛弃疾的词情感丰富,常以豪情壮语发端,描绘风雷激荡的壮阔境界,而后抒发沉郁顿挫的感情,表现出深沉呜咽、悲壮苍凉的氛围。
5、强烈的爱国精神:辛弃疾一生都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他的很多词都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深忧虑和无比热爱,这也是他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
总的来说,辛弃疾的诗歌风格以其豪放奔放、清旷超逸的特点为人们所熟知,同时又表现出细腻婉约、深沉悲凉的情感,充分展现了他的艺术才华和思想深度。
辛弃疾与陆游的词风比较研究
辛弃疾与陆游的词风比较研究1. 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辛弃疾和陆游都是宋代重要的文人。
他们以其才华横溢的词作而脍炙人口,成为了后世传世名家。
本文将对辛弃疾和陆游的词风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他们在文学风格、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异同。
2. 辛弃疾的词风2.1 文学风格辛弃疾的词作充满豪放、激情和壮志豪情。
他善于使用大量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如运用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懑和挣扎。
此外,辛弃疾善于运用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使其词作更加抒情、动人。
2.2 主题思想辛弃疾的词作常常涉及到社会现实和政治抱负。
他对南宋政权的衰落感到深深忧虑,并通过自己笔下的英雄形象表达不屈不挠的精神。
此外,他还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悲伤以及对生命短暂性的思考。
3. 陆游的词风3.1 文学风格陆游的词作则以细腻、含蓄而著称。
他运用典故描写和象征手法使得他的词作富有深意,常常婉转、隽永。
此外,陆游在选材上注重细节,用心独特,给人以艺术享受。
3.2 主题思想陆游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对国家命运深感忧虑。
他通过词作表达自己对时局的关切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并倡导人们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敌侵略。
此外,陆游也善于通过自然景物描写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孤独与苦闷。
4. 辛弃疾与陆游词风比较4.1 文学风格比较辛弃疾和陆游在文学风格上存在明显差异。
辛弃疾的词作豪放奔放、激情四溢,常常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而陆游则更多地通过含蓄婉转、典故描写等手法来传递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4.2 主题思想比较辛弃疾和陆游在主题思想上也有一些异同。
辛弃疾关注社会政治现实,并表达对南宋政权衰落的忧虑,同时也倾诉对爱情和生命的思考;而陆游则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关注国家命运,批判社会不公,并督促人们团结抵抗外敌。
5. 结论辛弃疾与陆游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词人,他们在文学风格和主题思想等方面各具特色。
辛弃疾豪放奔放、富于激情,关注社会政治现实和个人情感;而陆游则以含蓄细腻、典故描写为特点,注重爱国主义和社会正义。
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总结
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总结辛弃疾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以豪放激昂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感情而著称。
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主要集中在爱国主义、忧国忧民、抒发不平等方面,下面将就这三个方面对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进行总结。
首先,辛弃疾的诗歌中体现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兴亡与个人荣辱密切相关,因此在他的诗歌中经常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中写道:“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深浅有余情。
欲知世事皆如此,到处腥风转雨声。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国家衰败的忧虑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心,体现了他以国家利益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怀。
其次,辛弃疾的诗歌中还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和对民生问题的关心。
他追求公平正义、反对社会的不公与腐败,因此在他的诗歌中常常抒发出对贪官污吏的愤慨和对穷苦百姓的同情。
例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写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断肠处、请君入看看,岩上无心云相逐,空忆江南江北。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现象的不满和对困苦百姓的同情,展现出他对社会正义与人民福祉的关注。
最后,辛弃疾的诗歌还流露出他丰富的个人情感和矛盾心境。
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同时也描绘了自己矛盾纠结的心境。
例如《青玉案·元夕》中写道:“时光舞幻,人事如梦。
唯有徽州,在水一方。
”这些诗句反映了他对时光易逝的感叹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表现了他对人生境遇的矛盾和对生命价值的追寻。
总的来说,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在爱国主义、忧国忧民、抒发不平等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
他以深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以才情横溢的笔触,抒发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他以细腻的情感和矛盾的心态,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辛弃疾的诗歌在表现个人情感的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宋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命运,具有极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辛弃疾的诗风
辛弃疾的诗风
辛弃疾的诗风如下:
辛弃疾的诗风是:豪放派、爱国思想、战斗精神、怀才不遇、语言自由、清新自然。
辛弃疾的诗词以豪放为主,但是其诗词语言自由、不拘一格;他善于使用民间语言,也常用典或者引用古人的文与言;不同语言风格的运用,使其诗词既沉郁又明快,既豪放又婉约。
同时辛弃疾是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出生时爷爷已经供职于金国,但是家人对他的期望是可以回归南宋击破金国,家庭教育的熏陶使他从小心中就充满了爱国思想;他心中的爱国热忱自然在其诗词中展现的淋漓尽致,也明目张胆;在他的诗词中,爱国思想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南宋苟安于江南的反感和批判,二是对国家统一的歌颂。
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诗词
辛弃疾的思想
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
表现为对中原山河和人民的系念,对恢复统一的向往, 对投降苟安主义者的极度鄙视和愤慨
他一意以恢复中原为自任,那火一般的爱国热情,贯穿 在他的一切言论行动中,也贯穿在他所有文学作品中
但由于南宋统治者一贯采用妥协投降政策,使他的抱负 和才能始终得不到伸展。
辛弃疾的思想
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在他的政治思想中, 包括了“民为国本”的仁政思想、抑制豪强的法制思 想,节用宽民的理财思想等。
与赵粹文的感情纠葛
早年相恋
01 辛弃疾和赵粹文在年轻时相识相恋,但由于社
会地位的差异,他们的感情受到家庭的反对。
乱世重逢
02 在金朝入侵南宋的战乱时期,两人重逢相爱,
但由于赵粹文对辛弃疾的猜忌,他们的感情再 次面临考验。
晚年的思念
03 赵粹文离开辛弃疾后,辛弃疾仍然深深地思念
着她,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词表达自己的 情感。
辛弃疾曾与理学大师朱熹同游武பைடு நூலகம்山;1200年庆元六年,朱熹去世;当时由于庆元党禁,其旧友、 门生无一送葬;辛弃疾亲自前往,并写祭文哀悼;文中赞叹朱熹:“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 凛凛犹生 ”
临终时期
辛弃疾64岁高龄时,仍不以久闲为念,不以家事 为怀,奉令出任。但事未成就又遭罢免。
辛弃疾自66岁秋,罢居铅山后,虽屡见封召,乃 至授以兵部侍郎,枢密院都城旨要职,但总以年 老多病,力辞未就,卒年68岁。
中年时期----官宦时期
辛弃疾担任官职期间,他的爱国热情不减,积极建言献策: 乾道元年给孝宗上《美芹十论》,乾道六年又给宰相虞允 文上《九议》,全面、精辟地分析了形势,提出了进取方 略,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干
辛弃疾词的爱国情结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
辛弃疾词的爱国情结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辛弃疾,字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辛词现存600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
他独创“稼轩体”,确立了豪放一派,影响十分深远。
早期受朝廷重用时写下了《美芹十论》、《九议》等抗金北伐的建议书,中后期深感壮志难酬,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词,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
其爱国词覆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题材的广泛性是一大特色。
辛弃疾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历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评价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可见辛弃疾的词,尤其是爱国词对后世的影响。
一、稼轩词的爱国情愫(一)念念不忘家国之忧中原沦陷,山河破碎,使词人整日忧心忡忡。
他白日纵目万里江山,是“剩水残山无态度”(《贺新郎》)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水龙吟》) 。
他夜不成寐,所闻所感是“狂风悲歌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
送友人赴汉中,他抚今追昔说:“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木兰花慢》)无论出仕江湖或归隐家园,魂梦所系者,依然中原故土;念念萦心者,还是家国之忧。
(二)对朝廷和现实政治的不满南宋朝廷的妥协退让政策让辛弃疾的内心极为不满。
每当主和势力得逞,必有大批爱国志士投闲置散,稼轩于此深有体会。
因此,他的作品中时时迸发出岁月蹉跎、壮志空怀之愤,常常激荡着请缨无门、报国无路之恨。
他的词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征战沙场的抱负和为国出力的愿望,也有心愿不得实现得无可奈何。
面对这样推行苟安政策得朝廷,辛弃疾只能在词里面用不满和讽刺表露自己爱国情怀,寄情于词。
(三)实现中国大一统“还我河山”,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稼轩以词勉友或自励,总鸣响着却敌复国的呼声。
复兴统一祖国的崇高理想与南宋只顾偏安现实,使辛弃疾一度沉浸在愤激之中。
恢复中原,统一中国是辛弃疾反金扶宋的核心思想,也是稼轩词的最主要的主题之一。
浅析辛弃疾诗词的爱国主义思想
浅析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思想摘要:辛弃疾,南宋著名爱国词人,是两宋现存词最多的作家。
由于辛弃疾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的时代,所以他常常为分裂的祖国而忧虑,为受煎熬的人民而悲愤。
词中多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和由南宋收复中原的爱国热忱,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深雅健,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词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关键词:辛弃疾词爱国主义爱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亘古不变的旋律,向来备受人民关注。
在文学领域,爱国主义也早已成为评判作家思想性的一个重要原则。
辛弃疾的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
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东坡词风便是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出现一大批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而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一、辛弃疾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原因首先,南宋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其形成的原因之一。
十二世纪,我国燕北女真贵族的金政权对宋朝的中原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掠夺战争,这些战争给人民常常灾难性的打击,也是全民性的。
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已被金人占领。
金统治者实行残暴野蛮的压迫政策,法令苛刻,刑罪残酷,前所未有,比“乱言”罪,人民稍有不满情绪便处极刑,他们对中原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十分苛刻。
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存亡问题成为头等重要的问题。
女真贵族掠夺者和宋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广大人民从反抗民族压迫,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出发,坚决要求抗金。
以宋高宗赵构为首的主和派代表大地主大官僚和皇权的利益,却只希望通过对女真贵族的屈膝求和来换取东南半壁的苟且偷安。
辛弃疾词作的思想内容总结
辛弃疾词作的思想内容总结辛弃疾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他的诗词作品以其慷慨激昂的抒发感情、深沉的思索和对国家兴亡以及个人命运的关切而闻名。
辛弃疾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在爱国主义、官员廉政、人伦道德和个人命运等方面,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对其思想内容进行总结。
首先,辛弃疾的作品中强烈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怀。
他对南宋国家的衰败和入侵者的侵略深感忧虑,通过他的诗词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关切和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他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呼吁国人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敌的侵略。
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他写道:“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展现了对国家变迁的深思熟虑和悲愤之情。
辛弃疾用饱含激情的词句来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激励人们积极担当起保卫国家的责任。
其次,辛弃疾对官员廉政问题的思考反映了他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他深知官员的廉洁与政治的清明关系重大,他让自己坚守廉洁高尚的品质,并对官场腐败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在《丑奴儿·书博山王石壁》一词中,他写道:“兰亭苦雨石梁之隐,全家蒙羞遁世……也曾瞒买官箝,徒得书生抛掷。
”这一词揭露了官员贪污腐败现象,并对此深感痛惜。
辛弃疾思考了如何改革建设更清明廉洁的政治环境,他呼吁官员以身作则,将廉洁与道德高尚作为官员必须具备的品质,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正面的贡献。
再次,辛弃疾的作品中也涉及了人伦道德的思考。
他对于家庭和亲情的表达,展现了他对于人伦关系的重视。
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中,他写道:“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这表达了他对于家庭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远离故土的思念之情。
他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强调了家庭和睦、亲情的重要性。
在他的词作中,人伦关系的和谐与舒适是他努力追求的目标,也是他对社会和谐稳定的期待。
最后,辛弃疾的诗词作品也反映了他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他在词作中表现出对于人生的追求和对命运的思索。
辛弃疾的词作风格与思想倾向
辛弃疾的词作风格与思想倾向辛弃疾(1140年-1207年)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其词作以雄浑豪放、深情细腻的风格而闻名。
他的作品展现了他对国家兴衰、战乱困顿以及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探讨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和思想倾向。
1. 风格特点辛弃疾的词作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风格特点:a. 雄浑豪放辛弃疾的词作常常以雄壮、豪气冲天的语言表达他对国家命运和民族荣耀的追求。
他常使用豪放激昂、气势磅礴的描述来表达自己对忠义、英勇奋斗和国家振兴等主题的态度。
例如,在《鹧鸪天·丙辰中秋》一词中,他写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这两句描绘了明亮圆满的秋日月亮之美,彰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期望。
b. 深情细腻辛弃疾在表达个人情感时,往往以深情细腻的笔触描绘内心世界。
他善于运用婉约、含蓄的语言,表达对亲情、友情、爱情等各种情感的思考和体验。
例如,在《青玉案·元夕》一词中,他用“半夜鼓声辗转悠”来形容自己思念远方的妻子,更加凸显了他内心深处的愁思与思恋之情。
c. 反抗与抱负辛弃疾在其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政治黑暗、社会困扰的不满,并表现出积极反抗和追求理想的精神。
他以自身经历为基础,在词作中通过直接或间接揭示现实问题,呼唤社会变革并激发读者关注公平正义等议题。
2. 思想倾向辛弃疾的词作风格与其思想倾向密切相关。
他生活在南宋末年,亲历了北方金国侵略和南宋政治黑暗的时刻。
这些经历使他对国家兴衰深感忧虑,同时也激发了他对民族荣耀和个人奋斗的热情。
在其作品中,辛弃疾反映了自己对国家处境的思考和观察,并表现出对清廉政治、改革复兴的向往。
他通过描写壮丽景色、英雄人物以及战争动荡等题材,展示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担忧。
此外,辛弃疾笔下也不乏关注个人情感和真挚友谊的词作。
这些作品体现了他对亲情、友情以及爱情的追求和珍视,表达了善良与智慧并存的人性观。
结论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词人之一,他风格独特、内涵丰富,作品从多个角度抒发着自己对国家兴衰和个人情感的思考与体验。
辛弃疾词思想感情总结
辛弃疾词思想感情总结辛弃疾是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词人,他的作品主题广泛,涉及爱情、人生、社会等多个方面。
辛弃疾的词作思想感情总结如下。
首先,辛弃疾的词作展现了他对爱情的痴迷和追求。
在辛弃疾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于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深沉痴恋。
他的爱情词作中充满了激情和痛苦,表达了他对爱情的渴望和失落。
例如《青玉案·元夕》中的“纤云四卷天难藏,至今人念旧”一句,表达了他对于旧情的思念和追忆。
此外,辛弃疾的作品中也流露出了对于现实爱情中种种困境的不满,如《青玉案·元夕》中的“娇罗轻扬夜未央”的句子,暗示了他对于传统礼教的束缚和压抑的反思。
其次,辛弃疾的词作反映了他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抒发。
辛弃疾生活在战乱的年代,他在作品中思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于命运的疑惑和无奈。
例如《青玉案·元夕》中的“时亦幸弃捐,去尔肆谈兴,当轩昔日马蹄香”的句子,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畅想和对过去的怀念。
辛弃疾的词作还充满了对逝去岁月和青春的怀念之情,如《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中的“谢却海棠飞尽絮,无人遮落月如霜”的句子,表达了他对于青春逝去的感慨和对于时光流转的深思。
此外,辛弃疾的词作还揭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作为南宋时期的文人,辛弃疾对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有着深切的感受。
他的作品中时常抒发对于战乱和民不聊生的忧心和无奈。
例如《青玉案·元夕》中的“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的句子,暗示了他对于社会动荡和现实逃避的思考。
此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感》一词中的“从征破胆无家思,浩浩孤烟外”的句子,则表现了他对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疾苦的关切和反思。
综上所述,辛弃疾的词作展现了他对爱情、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他对于爱情的痴迷和追求、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以及对于社会现实的关切,构成了他词作思想感情的主要内容。
辛弃疾的词作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体现了他对于时代和人生的独特认知,有着深远的意义。
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总结
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总结辛弃疾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深沉的情感而闻名于世。
辛弃疾的诗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国家命运、个人遭遇以及人生哲学等方面,他的情感则展示出了对家国的挚爱、对友情的珍重以及对爱情的痴迷和痛苦。
以下将详细总结辛弃疾的诗思想和感情。
辛弃疾的诗思想体现了他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关切。
在南宋时期,中国面临了北方侵略势力的威胁,国家形势动荡不安。
辛弃疾以忧国忧民的精神写下了许多悲愤之作,表达了对祖国疾苦的深切关切。
他的代表作《青玉案·元夕》就是这方面的体现,诗中描述了北方辽、金等侵略势力的威胁以及南方乡民们的苦难生活,展示出他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对国家的忧虑之情。
此外,辛弃疾的诗中还流露出他对个人遭遇的思考和感慨。
他的人生经历丰富多样,从战乱中逃难到投降金国,再到南宋政权恢复后曾两次出使金国,这些经历让他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诗中他回忆了自己当年被围困于北固亭的困境,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人生沧桑的思考。
此外,辛弃疾也在他的诗中探讨了一些人生哲学的问题。
他思考了生死、疾病、荣辱等人生困境,呼唤着人们要以豁达的心态面对一切。
他的作品《破幽梦·春来是何年》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诗中他描绘了人们在疾病困扰下的痛苦,却通过对天地大美的颂扬,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辛弃疾的感情世界多样而丰富,他的诗中展示出了对不同对象的不同情感。
首先是对家国的挚爱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他对祖国的疾苦充满了愤怒和悲愤,对祖国芳草绿的景象充满了眷恋。
其次是对友情的珍重。
他深刻理解到友情的珍贵与可贵,并将这种珍贵之情融入了他的作品之中。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就是一首表达对友情的感慨之作,诗中他描述了与友人分手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最后是对爱情的痴迷和痛苦。
辛弃疾多次陷入爱情的苦恼和困境,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爱情的思念和痛楚。
辛弃疾是什么派诗人
辛弃疾是什么派诗人
辛弃疾是什么派诗人
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大多抒写的是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谈辛弃疾的政治思想
辛弃疾的诗做贯彻着诗人怎样的政治思想
辛弃疾的主要内容是抒写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战斗精神。
具体体现在:
1、抒发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
辛弃疾早年生活在北方,参加过抗金斗争,南归后日夜不忘恢复中原,因此,他用词反复的书写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战斗激情。
2、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愤慨。
辛弃疾有勇有谋,以抗金救国为己任,但是,南宋朝廷却没有重用他,反而还猜忌他,疏远他,投置闲散任地方小官长达二十余年,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不平。
在许多登临怀古的词作中,这种情感强烈地表现了出来。
3、批判南宋王朝的投降政策。
整个南宋,上层官僚集团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主和派和主战派的斗争。
而主和派几乎占的都是上风。
词人对此是十分愤慨。
在他的爱国词中大量对南宋王朝的投降政策进行抨击。
辛弃疾的艺术成就:
1、辛弃疾的成就表现在雄奇阔大的意境的创造上。
决定于辛弃疾战斗的经历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他词里所表现的常是阔大的场景,战斗的雄姿,以及那些具有坚强性格的事物。
他爱不怕霜欺雪压的梅花,而不喜欢那经不起风雨的桃李;爱磊落的长松,堂堂直节的劲竹,而不喜欢那瑟缩在寒风里的秋瓜与冻芋。
生动而夸张的描绘与想象,构成辛词豪放风格的特征。
2、辛弃疾的成就表现在比兴寄托的手法上。
由于辛弃疾是从北方“归正”来的军人,他的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政治抱负既和
偷安江南的小朝廷不相容。
他政治上的孤危地位和屡遭毁谤的身世又警戒他不能肆意逞辞;这就使他有时不能不采取幽隐曲折的比兴手法,表现他百折不回的战斗精神。
这部分词有时托儿女之情,写君臣之事;在芬芳悱恻之中,露磊落不平之气。
辛弃疾思想总结
辛弃疾思想总结辛弃疾思想总结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
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
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
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
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他将豪放词推帜至一个顶峰。
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
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
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
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然而正是这样的人充斥官场,把持权位,引导着一条苟且偷安的道路。
他愤慨地写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卜算子》)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2011-12-05 20:12:39)转载辛弃疾现有《稼轩长短句》十二卷六百多首词,是现有词作最多的词人。
1、辛词的主要内容是抒写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战斗精神。
具体体现在:(1)抒发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
辛弃疾早年生活在北方,参加过抗金斗争,南归后日夜不忘恢复中原,因此,他用词反复的书写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战斗激情。
如《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借梦境描绘抗金部队壮大的军容和英勇的战斗,表现了恢复中原的抱负和情怀。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这首词是写给他的朋友陈同甫(陈亮)的。
首句叙写了现实生活,“看剑”表现他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事。
从“梦回”句起到“赢得”句止,通过写梦,从各个角度来想象抗金军队的雄壮军容和自己为国家立下不朽功勋。
结句笔锋急转,“可怜白发生”是梦醒后的叹息,表达了雄志未筹而年纪以老的境况。
这首词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
(2)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愤慨辛弃疾有勇有谋,以抗金救国为己任,但是,南宋朝廷却没有重用他,反而还猜忌他,疏远他,投置闲散任地方小官长达二十余年,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不平。
在许多登临怀古的词作中,这种情感强烈地表现了出来。
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首词就表现了他壮志难酬、英雄失意的悲愤之情。
从题目可知,这是一首登高望远抒怀之作。
l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楚天”长江中下游一带。
登赏心亭所见的长江中下游一带水天一色的壮阔景色。
见到如此壮阔的场景给作者怎样的感触l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遥岑”远山。
站在赏心亭上眺望远处的山峰。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倒装句,正确语序是“玉簪螺髻,献愁供恨。
”运用比喻、拟人化手法。
远处的山峰就如同美人头上带的玉簪,美人梳的螺壮发髻一样。
极为妩媚。
可远山虽如此妩媚,对作者而言,不是觉得赏心悦目,而是惹得作者满腹愁恨。
用拟人手法。
远山送来愁恨。
这两句引出了悲愁之情。
l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突出一个人物“江南游子”。
实则是作者自称。
作者刚刚漫游江南吴楚一带归来,故称自己为“江南游子”。
置身于“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环境之中。
落日是一派苍凉景象,断鸿的叫声更为悲哀。
从景、声两个方面突出了江南游子的悲凉孤寂。
除了景与声突出作者的悲哀外,下面的动作描写同样可看出作者壮志未酬的悲凉孤独。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动作特写,他把佩刀看了又看,显示了他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
而手拍栏杆,踱来踱去,则又可见他报国无门的苦闷。
“无人会,登临意。
”直接抒发无人理解的感慨。
这几句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满腔抱负却无用武之地的英雄形象。
上片通过景物等的描写直接抒发作者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苦闷。
下片同样表现作者的这种苦闷,不同在于表现手法上。
下片连用典故表现这种苦闷悲哀。
l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是一个典故。
见《晋书·张翰传》。
张翰,字季鹰。
他在洛阳做官时,见秋风起,思念家乡吴中鲈鱼的美味,于是弃官归家。
辛弃疾在这一典故前加上“休说”表明他不赞同季鹰的做法。
他不愿意弃官归隐,享受清闲。
l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典故。
出自《三国志·魏书·陈登传》。
刘备批评许汜在三国天下大乱之时,不忧国忧家,而是求田问舍,购置田产,经营自己的安乐窝。
作者认为求田问舍的许汜羞见刘备。
实则表明自己在国家动乱之机绝对不会归求田问舍。
显示了他的英雄豪气。
l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树犹如此!”典出《世说新语·言语》。
晋代桓温北伐,途经金城,见当年自己亲手种植的柳树已经长至十围粗,感慨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作者引用此典,感伤年华流逝而功业未就,表明作者的悲愤与焦虑。
以上三个典故中显示了作者心情的迅速变化。
他决不归隐,充满英雄豪气,想做一番事业,可始终功业未就。
三个典故层层推进。
l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烦劳何人呢,只能唤取歌女,擦拭我的眼泪。
作者的苦闷无人倾诉。
对应上片“无人会”。
这首次表达了作者壮志难伸的苦闷。
艺术:1、意境既慷慨悲壮又含蓄深沉;2、写景、抒情、典故容为一体;3、层层推进,结构严谨。
再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也是代表。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是词牌名。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
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北固亭即北固楼,在北固山上。
有怀,有所怀念。
这首词怀念的是孙权。
通过赞颂孙权侧面表现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慨。
上片“何处望神州,……不尽长江滚滚流。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但是中原还是看不见。
因为中原已经不属于汉族所有,有了不可及的分界线。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
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
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就是长江,多少兴亡事情已经过去了。
下片“年少万兜鍪,……生子当如孙仲谋。
”“兜鍪”,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
代指士兵。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
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
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词人颂扬孙权,展现孙权这一英雄形象,实则表现自己无法施展抱负的苦闷。
此词借历史人物了抒发词人满腔的爱国热情,同时又表现了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忧愤和苦闷,(3)批判南宋王朝的投降政策。
整个南宋,上层官僚集团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主和派和主战派的斗争。
而主和派几乎占的都是上风。
词人对此是十分愤慨。
在他的爱国词中大量对南宋王朝的投降政策进行抨击。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此词又题“暮春”或“春晚”。
写作于春天即将结束的时候。
l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再也经受不住几番风雨的摧残,春天匆匆归去了。
表现了作者对春归的惋惜、无可奈何。
引出的作者的“惜春”之情。
l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由于“惜春”常常害怕花早开,因为早开就会早败,何况现在已经有无数的落红了。
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了。
l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作者竭力想挽留春天。
劝说春天“听人说,一旦离开,天涯芳草无归路”春天只是默不作声,悄然离开。
于是作者开始“怨春”l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算来,只有画檐上的蜘蛛在整天辛勤地织网,想留住飘摇将逝的春天。
“飞絮”象征飘摇将逝的春天。
上片写出了作者惜春而又怨春的复杂心情。
对暮春的描写只是表面而已。
实际上这里作者侧重于他的象征含义。
飘摇将逝的春天象征处于飘摇之中的南宋国势。
作者惜春而又怨春,象征对南宋王朝既爱又恨的矛盾心情。
上片通过抒发对即将消失的春天的复杂感情来含蓄表现对南宋王朝既爱又恨的矛盾心情。
用象征手法。
下片同样将矛头对准南宋王朝,因为身为朝廷官员,不好正面批判,同样也是含蓄地加以揭露批判。
下片用典。
l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用典。
汉代陈皇后失宠,幽居长门宫,以千金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汉武帝读后感悟,陈皇后再度受宠。
这里作者用峨嵋遭妒而失宠象征忠臣遭奸臣陷害而被皇帝疏远,由于君王已经变心,不信任自己,即使以千金聘请司马相如作赋表情怀,又能向谁去诉说呢这里作者在为自己的生平遭际鸣不平。
l “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君”象征投降派小人。
作为主战派一员,作者警告那些投降派小人,不要太得意,玉环飞燕这些善舞善妒之人最终都化为了尘土。
两个典故曲折地表现了对南宋朝廷中小人的斥责。
l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作者所谓的“闲愁”是不被重用、无用武之地之愁。
此愁最苦。
不能凭栏远眺去消解愁苦,因为远眺所见的是更为萧条的景象:烟柳、夕阳。
既实写远眺所见之景,又象征南宋国势的衰微。
全词通篇运用象征手法,对南宋王朝进行理性的批判,批判小人得志、批判皇帝昏庸,表达作者内心深处难以名状而又无法摆脱的愁苦。
2、反映农村生活和田园景物辛词中还有不少描写农村景物和农村生活的小令词,这些农村词大部分是他43以后罢官闲居江西时所作,都能给人一种清丽柔美之感。
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描写农村夏天夜晚的景象。
写得生动轻快,清新怡人。
再如: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蛮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同样是词人退居江西上饶时作。
描绘了南方乡村的一户人家的生活画面。
写得清新可爱,幽默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