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去填词是柳永
北宋词人柳永对词体的变革与创新
北宋词人柳永对词体的变革与创新在柳永之前,词的表现艺术有一个相对定型的阶段,比如多用小令;讲究温柔细腻、缠绵含蓄;格调或艳冶或伤感等等。
但柳永登上词坛以后,一反传统的格调,他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使词的表现艺术别开生面,从而推动宋词进入了一个全面革新的阶段。
大致说来,柳永在丰富词的表现艺术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有以下几点。
如果说最能体现花间南唐“面目”的词体形式是小令,那么,能够代表宋词“自家面目”的词体形式则是慢词。
因为从小令和慢词二者成就比较而言,宋代的慢词要相对高于小令,除宋初二晏、欧阳之外,诸大家名家的代表作品几乎都是慢词。
而这一局面的开拓之功当属柳永。
柳永和他经典之作的意境据薛瑞生先生《乐章集校注》柳词今存216首,薛先生指出:“一部《乐章集》,慢词几占三之二,这在两宋词人中,尤其在柳永之前,实为仅见。
”在他的推动下,北宋词坛以小令为主的单一格局开始发生了新的变化:过去小令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词体由短变长,由简趋繁,内容题材也随之而扩大,表现手法也大大丰富。
杨海明认为,柳永这样大量创制慢词“开启了真正的‘宋词’(相对于令词的基本维持在晚唐五代遗风上面而言)的新天地。
”从此,“宋词”才以自己独有的体式出现于词坛。
因此,冯煦所谓以晏殊“为北宋倚声家初祖”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因为晏殊虽是名家,但毕竟所作多为五代花间旧调,沿袭的痕迹相当明显,不但从内容到形式都未能给宋词带来创新性的变化,而且,还倡闲雅之风调,使宋词的路子越走越窄,有陷于山穷水尽的危险。
柳永作品舞台剧而柳永则放弃花间南唐的老路,以其力挽颓波之雄心奇才,适应了当时时代的需要,大量创制慢词长调,“变旧声作新声”开启了宋词的全新面貌。
在他的影响下,北宋王安石、苏轼、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贺铸、周邦彦等几乎所有的大家名家都写出了相当多的长调慢词,虽然他们也都有小令,但能够代表他们创作成就而传世不朽的篇章却是长调慢词。
慢词体式不仅推动了词在内容、题材方面的全面革新,而且也大大地推动了词体在表现手法、艺术技巧方面的全面革新。
奉旨填词柳三变
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人,工部侍郎柳宜的少子。
著有《乐章集》,传词二百余首。
早年即以词知名,到汴京应试时曾为许多歌妓填词,招致宰相晏殊的不满。
有人曾在宋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且去填词。
”仁宗的批语未必当真,在当时却等于堵死了他的仕途。
柳永以解嘲之语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此后在汴京、杭州、苏州出入青楼,过着流浪的生活。
晚年考取进士,在浙江等地做过几任小官,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据说由歌妓聚钱殓葬。
柳永的词在当时流传极广。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载:“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
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永词。
’”他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变雅为俗,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和物、所关注的情与事。
“所以传名者,直以言多近俗,俗子易悦故也。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引严有翼《艺苑雌黄》)柳永词中的世俗女子,大胆而主动地追求爱情,无所顾忌地坦陈心中对平等自由的爱情的渴望。
他还将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怨。
如《满江红》:恨千愁,则年少知心。
梦碎,酒醒,长夜无味。
可惜许真枕前有那么多含义,直到现在,双方都没有结束。
独自一人,赢得不眠之夜让你憔悴。
加悲伤,会有什么打算。
空虚又疲惫。
谁也没想,哭了好几次。
我们就不用再有什么烦恼了,死也要放弃。
等到最后问易怎么样。
不懂得有些事,为什么这样至死难以割舍?情至极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双方可以生死与共,这是古人信奉的“至情”。
词以女主人公自叙的口吻,诉说失恋的痛苦和难以割舍的思念,配合着哀婉动人的曲调,自然容易引起大众情感的共鸣,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徐度《却扫编》)。
柳永长期流连坊曲,与歌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甚至成为了她们中的一员。
柳永《雨霖铃》——千古绝唱的一首双调慢词
柳永《⾬霖铃》——千古绝唱的⼀⾸双调慢词(2009-11-01 20:14:24)标签:柳永歌⼥⾬霖铃杨贵妃兰⾈千种风情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初歇。
都门帐饮⽆绪,留恋处、兰⾈催发。
执⼿相看泪眼,竟⽆语凝噎。
念去去、千⾥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
此去经年,应是良⾠、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说。
柳永(987?—1053),原名三变,字景庄,福建崇安⼈。
由于擅长词典,常混迹于青楼酒肆间,结识了许多歌⼥,并为她们填词作曲。
词作在当时没有地位,属于“下⾥巴⼈,”故其为时⼈视为有才⽆⾏的⽂⼈。
时有⼈在宋仁宗⾯前举荐,仁宗批以“且去填词”四字,绝了柳三变的仕途之路。
因此其⼼中愤懑,遂以“奉旨填词柳三变”⾃称。
常常留连于京城及苏杭的⼀些酒楼歌院间,⽣活潦倒,常靠些歌妓接济。
后为应试,始改名柳永,字耆卿,于景祐元年(1034)考取了进⼠,官⾄屯⽥员外郎。
其排⾏第七,故世称柳七或柳屯⽥、屯⽥。
《⾬霖铃》,双调⼀O三字,传安史之乱时,唐⽞宗避地蜀中,于栈道⾬中闻铃声,悼念杨贵妃⽽采其声为《⾬霖铃》曲。
本词为词⼈采取唐时旧曲翻制成慢词。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初歇——寒蝉,表明离别的季节,在农历七⽉间(古时以⽴秋及处暑两个节⽓为农历七⽉,与⽇历上的农历⽇期有所区别)。
《礼记·⽉令》⽈:“孟秋之⽉,寒蝉鸣。
”长亭,为古时官道上供⾏⼈休息的邮亭,⽅便长途跋涉之⼈歇息⽤,“有⼗⾥⼀长亭,五⾥⼀短亭”之说。
鸣蝉给⼈的感觉常是刮噪,词⼈感觉到的声调却成了凄切,是因与前来送别的⼈难与分舍,⼼⽣悲凉凄冷,因⽽周边的⼀切声⾳包括蝉鸣也都变得凄切了。
⼤概可译成:⼀场忽然下的滂沱⼤⾬刚刚停下了,初秋的蝉鸣声是多么的凄凉,暮霭笼罩着远处的(⼗⾥长亭)邮亭。
都门帐饮⽆绪,留恋处、兰⾈催发——典出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
”汉朝疏⼴及兄⼦辞官归乡,百官相送设帐于长安东都门与之饯别。
谈谈“奉旨填词的柳三变”
谈谈“奉旨填词的柳三变”当晏殊、欧阳修创作清丽闲雅的小令词的时候,社会上已经在广泛地争相创造“新声”了。
《宋史·乐志》记载:宋代初期设立教坊音乐机关,在旧曲的基础上创造“新声”,“新声”更加流丽动听。
大量为这种更加流丽动听的“新声”写词来歌唱的词人,就是柳永。
叶梦得《避暑录话》说:柳永在作举子时,喜欢去青楼妓院,他善于写歌辞。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定请求柳永代为填词,这种新腔才流传于社会上。
可见柳永写词在当时即有较大影响。
宋翔凤《乐府余论》也说:“宋仁宗朝,中原息兵,汴京繁富,歌台舞席,竞赌新声。
耆卿(柳永)失意无聊,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以便使人传习。
一时动听,传播四方。
”柳永,字耆卿。
初名三变,字景庄,崇安(今福建崇安)人。
生卒年不详。
他落拓不羁,常出入于秦楼楚馆,与妓女、乐工交往。
这种不拘礼法的行为,颇受到当时一些正统派人物的非难。
他的词就很有点浪子作风。
他在《鹤冲天》词中说“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把写诗填词的才子说成是不当官的公卿宰相。
白衣,是表示平民的身分。
他又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认为做官是“浮名”,还不如喝酒、唱曲。
有人向仁宗推荐他,宋仁宗说:“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去填词。
”他因此受罢黜,郁郁不得志,每天和一些浮浪子弟纵游于娼馆酒楼,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因为宋仁宗嫌他行为放浪,不用他,说过让他“且去填词”的话,所以他自称“奉旨填词”。
他后来改名永,才在景祜元年(1034)考中进士,做过睦州推官,定海晓峰盐场盐官、余杭县令、屯田员外郎等小官。
死的时候很凄凉,棺木寄放在镇江的寺庙里,一说葬在枣阳县的花山。
后来每到清明节,远近许多人带着酒食在他的墓地祭奠饮宴,叫做“吊柳会”。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精通音律,又熟悉民间新曲,当时“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叶梦得《避暑录话》)。
他的词受到各阶层群众的喜受,不仅市井之人喜欢,而且宫中也传唱,佛门弟子、道教真人也爱好,可以说成了当时的流行歌曲。
《西江月》柳永原文阅读翻译赏析
北宋宰相吕夷简过诞辰设寿宴,特地邀请了柳永出席,并且在宴席上又是给布,又是给钱的向柳永索词。
吕夷简当时位高权重,这本是柳永一个很好的机会,只要好好表现,未来仕途不可限量。
可柳永大笔一挥,写下一首狂词,顿时让人哑口无声。
西江月柳永腹内胎生异锦,笔端舌喷长江。
纵教片绢字难偿。
不屑与人称量。
我不求人富贵,人须求我文章。
风流才子占词场。
真是白衣卿相。
词意我柳永一出生,就腹有锦绣!我的笔犹如生出长舌,只要一提笔,就有舌喷长江的气势,纵然是好锦布都难抵自己笔下一个字,还好我不在乎,不去较真这些事。
我柳永都不用看人脸色求富贵,反而别人要找上门来求我写词,只有我这样的风流才子才能握住词场的绝对权,我啊,还真是个白衣卿相!这可以说是柳永最狂的一首词,短短几句从开篇狂到结尾,让人不得不佩服其疏狂胆量。
词的上片开篇第一句就将自己好好地夸了一通,他说自己一肚子墨水,写出来的词作也是与众不同,美妙绝伦。
只要一提笔,就有舌喷长江的气势。
这两个夸张又大胆的比喻,让整首词霸气初显。
接着一句显然是对宰相以锦布买词的不满。
他认为宰相送来的丝绢难抵自己的一个字,只是自己大人有大量,不屑与他计较。
其实从柳永当时的处境来看,考场不得意,没有一官半职。
他只能在教坊中给歌姬们写词谋生,生活落魄。
宰相送来的丝锦的确算是重金了,但他太过高傲,不肯低头,不懂取悦奉承。
这也是他一生郁郁不得志的根源。
词的下片就更直接了。
他直言自己不需要卖弄文采,别人都要上门求词。
只有像自己这样的风流才子,才能握住词场的绝对主导权。
自己真不愧是白衣卿相。
下片用我不求人与人有求于我作对比,道出了自己对身外物的看法,也是对宰相重金求词赤裸裸的嘲讽。
最后14字简直狂到了极点,他以才子自称还不过瘾,故意在当朝宰相面前自夸自己是白衣卿相,表达了自己对权贵的不屑。
整首词霸气十足,展现出词人桀骜不驯、才气纵横的豪放气概。
这首词也成为了柳永一生的写照。
后来柳永又参加了几次科举,终于考上了,但在拟填补翰林院之缺席时,吏部将其词呈于皇帝,吕夷简趁机说柳永恃才傲物,终日风花雪月,不堪大用,随即又将《西江月》中自夸狂语念给仁宗听,仁宗又有感于《西江月》这词,写下评语:柳永不求富贵,谁将富贵求之?任作自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
南开24秋学期《诗词格律与欣赏(尔雅)》作业参考一
24秋学期《诗词格律与欣赏(尔雅)》作业参考1.柳永被皇帝批“且去填词,何要浮名”是因为他的()。
选项A:《双声子·晚天萧索》选项B:《鹤冲天·黄金榜上》选项C:《如鱼水·帝里疏散》选项D:《征部乐·雅欢幽会》参考答案:B2.“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
”中有()入声字。
选项A:2个选项B:1个选项C:4个选项D:3个参考答案:C3.李白认为的“有唐第一人”指的是()。
选项A:孟浩然选项B:杜甫选项C:白居易选项D:陈子昂参考答案:D4.在射覆中,游戏双方的()功底是主要考察的对象。
选项A:国学选项B:数学选项C:武术选项D:哲学参考答案:A5.“随意春芳歇”中的入声字是()。
选项A:春选项B:意选项C:歇选项D:芳参考答案:C6.()是杜甫《蜀相》所描写的人物。
选项A:赵贞吉选项B:赵雄选项C:谢方叔选项D:诸葛亮参考答案:D7.()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的平仄格式。
选项A:仄起仄收式选项B:平起仄收式选项C:平起平收式选项D:仄起平收式参考答案:A8.()“但使龙城飞将在”中“龙城”应为“卢城”。
选项A:阎若璩选项B:纪昀选项C:梅文鼎选项D:顾炎武参考答案:A9.()与“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描写手法相近。
选项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选项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选项C: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选项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参考答案:B。
柳永作者介绍及部分作品赏析(课前导入)
作者简介·: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
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雨霖铃》《八声甘州》生平轶事奉旨填词史载,柳永作新乐府,为时人传诵;仁宗洞晓音律,早年亦颇好其词。
但柳永好作艳词,仁宗即位后留意儒雅,对此颇为不满。
及进士放榜时,仁宗就引用柳永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鹤冲天·黄金榜上》)说:“既然想要‘浅斟低唱’,何必在意虚名”,遂刻意划去柳永之名。
宋人严有翼亦载有此事,说有人向仁宗推荐柳永,仁宗回复“且去填词”,并说自此后柳永不得志,遂出入娼馆酒楼,自号“奉圣旨填词柳三变”。
眠花宿柳柳永生在一个典型的奉儒守官之家,自小深受儒家思想的系统训练,养成功名用世之志,然而,他一旦出入“秦楼楚馆”,接触到“竞赌新声”,浪漫而放荡不羁的性格便显露出来,因此,青楼成了他常去之处。
科举落第后,柳永沉溺烟花巷陌,都市的繁华、歌伎的多情,使柳永仿佛找到了真正的自由生活。
在宋代,歌伎以歌舞表演为生,其表演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她们的生活处境。
演出效果取决于演技和所演唱的词,演技靠个人的勤奋练习,而词则靠词人填写。
歌伎为了使自己的演唱吸引观众,往往主动向词人乞词,希望不断获得词人的新词作,使自己成为新作的演唱者,以给听众留下全新的印象,同时也希望通过词人在词中对自己的赞赏来提升名气。
柳永落第后,频繁地与歌伎交往,教坊乐工和歌伎填词,供她们在酒肆歌楼里演唱,常常会得到她们的经济资助,柳永也因此可以流连于坊曲,不至于有太多的衣食之虞。
【试论柳永的都市风情词】 柳永的词集
《【试论柳永的都市风情词】柳永的词集》摘要:一、柳永都市风情词的创作分期柳永由于《宋史》无传,因而其生平和创作情况不甚明晰,记写这段经历的词作有:写苏州的《永遇乐(天阁英游)》《瑞鹧鸪(全吴嘉会古风流)》和《木兰花慢(古繁华茂苑)》,写成都的《一寸金(井络天开)》,写扬州的《临江仙(鸣坷碎撼都门晓)》,写杭州的《瑞鹤鸽(吴会风流)》、《早梅芳(海霞红)》《望海潮(东南形胜)》等,在这首词中,柳永不仅写到了元宵节里“千门万户”的“华灯”、绵延十里的“绛树”、高耸的“鳌山”和“喧天”的“箫鼓”这些大场面,还特别写到了在这个“城不禁”的日子里,青年男女们的种种“奇遇”关键词:宋代文学柳永都市风情词摘要:宋代城市经济的高度繁荣,加上词至柳永的成熟,使得柳永这样一个一生困顿的浪子词人能够尽情享受都市生活,并在传世的二百多首词作中有五分之一的篇什来歌咏都市风光和市井风情,这些词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而且已经与宋初广阔的社会文化生活融为一体,堪称词史上的“清明上河图”。
柳永(987-1053)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福建崇安)人。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的《乐章集》传词二百多首。
他所开创的以赋抒情的章法,为后代众多词人所仿效,并产生了“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社会效果。
所以有人这样评价说:“以赋为词的长处,是写宏大景观。
柳永之前,没有这等作词的。
”①柳永一生行踪较广,尤其是迷恋于繁华都会,其笔下也自然留住了那个时代的都市风情――其都市风情词在现存词作中约有四十首,集中体现着柳永的艺术风格。
柳永的都市风情词,以其内容的真实和音律的魅力,赢得了时人的喜爱和赞美。
他从都市自然风光、人文风情等方面着笔,铺叙展衍,让人有隔千载如逢当日之感。
宋人黄裳在《书乐章集后》中曾这样评价:“予观柳氏乐章,喜其能道嘉�中太平气象,如观杜甫诗。
曲雅文化,无所不有。
是时予方为儿,犹想见其风俗,欢声和气,洋溢道路之间,动植咸若。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上周我们讲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这周我们讲柳永“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1我们还是先讲讲故事。
柳永,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原名柳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老七,又称柳七。
主要生活在宋真宗和宋仁宗时期,是北宋最好的时代,比范仲淹大五岁,比苏轼大五十三岁。
柳永是官二代,官三代官四代也行,反正他们家就是官宦世家,官还做得不小。
我们都知道,宋朝是重文的朝代,所以这样家庭出来的人,读书多是自然的,有才华也是必须的,当然,又屌又跩也是正常的。
柳永真的很屌。
他18岁要上京参加礼部考试,由钱塘入杭州。
那是什么地儿啊?湖山美好啊,那东南第一州的杭州是天堂啊。
于是,柳永同学挪不动脚步了,滞留在了杭州。
干嘛呢?听歌呗,买笑呗,潇洒浪漫呗。
至于考试,嗯,玩高兴了再说呗。
杭州玩得差不多了,柳永又去了苏州和扬州。
依然是玩,尽兴尽情地玩。
玩了几年后,柳永似乎想起了他的正事是上京赶考,或是他做官的爹也催他了,他还是启程去了京城汴京(今开封)。
柳永也真的很跩。
柳永是有才华的,也是自负的,他以为凭他在江南边玩边闯出的才子名气,考个头名状元是手到擒来的。
结果,不第(落榜),因为真宗皇帝说他华丽的文章“属辞浮糜”。
柳永不服,愤慨之下作《鹤冲天·黄金榜上》,说自己是贤才,得不到重用无所谓,风流生活才是自己一生追求。
最后一句“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影响了后世太多的人。
柳永因为愤慨作词发泄了就发泄了,发泄完了就没事了,没事了就接着下一次的科考。
不料,柳永还是没中。
原因是仁宗皇帝说,既然想要浅斟低唱,何必在意虚名。
之后也有人向皇帝推荐柳永,可皇帝就是嫌他写艳词,低俗,与当时的时代主流不和,于是回复是“且去填词”。
柳永谁啊?又屌又跩的才子啊。
于是,他就干脆进酒楼入娼馆,还自号“奉圣旨填词柳三变”。
柳永的才华和不羁是并存的,所以他成为了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对后来词人影响很大,包括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著名词人。
柳永轶事典故
柳永轶事典故 柳永是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 《八声甘州》 。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柳永的轶事典故, 一起来看一下吧。
奉旨填词 史载,柳永作新乐府,为时人传诵;仁宗洞晓音律,早年亦颇好其词。
但柳 永好作艳词,仁宗即位后留意儒雅,对此颇为不满。
及进士放榜时,仁宗就引用 柳永词“忍把浮名, 换了浅斟低唱”( 《鹤冲天·黄金榜上》 )说: “既然想要‘浅 斟低唱’,何必在意虚名”,遂刻意划去柳永之名。
宋人严有翼亦载有此事,说有人向仁宗推荐柳永,仁宗回复“且去填词”, 并说自此后柳永不得志,遂出入娼馆酒楼,自号“奉圣旨填词柳三变”。
眠花宿柳 柳永生在一个典型的奉儒守官之家, 自小深受儒家思想的系统训练, 养成功 名用世之志,然而,他一旦出入“秦楼楚馆”,接触到“竞赌新声”,浪漫而放 荡不羁的性格便显露出来,因此,青楼成了他常去之处。
科举落第后,柳永沉溺 烟花巷陌,都市的繁华、歌伎的多情,使柳永仿佛找到了真正的自由生活。
在宋代,歌伎以歌舞表演为生,其表演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她们的生活 处境。
演出效果取决于演技和所演唱的词,演技靠个人的勤奋练习,而词则靠词 人填写。
歌伎为了使自己的演唱吸引观众,往往主动向词人乞词,希望不断获得 词人的新词作,使自己成为新作的演唱者,以给听众留下全新的印象,同时也希 望通过词人在词中对自己的赞赏来提升名气。
柳永落第后,频繁地与歌伎交往, 教坊乐工和歌伎填词,供她们在酒肆歌楼里演唱,常常会得到她们的经济资助, 柳永也因此可以流连于坊曲, 不至于有太多的衣食之虞。
歌伎是柳永词的演唱者 和主要歌咏对象, 存世柳词中涉及歌伎情感方面的约 150 首, 歌伎激发了柳永的 创作热情,满足了他的情感追求,促成了他的创作风格,也奠定了他的文学 地位。
白衣卿相 柳永年轻时应试科举,屡屡落第;即暮年及第,又转官落魄,终官不过屯田 员外郎。
柳永《雨霖铃》赏析
词有点染,耆卿《雨霖铃》“念去去”三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三句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否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刘熙载的这段评论,实际上是以画法论词,看出在柳词中的加深描绘,反复涂抹的技巧。既精微入里,而又大胆泼墨。也就是柳词中抒情与写景在章法和修辞的巧妙运用,可谓词中有画。而其中抒情,尤寄寓哲理。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清秋离别,多情那堪?感情极为沉痛,而染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伤心而又凄凉,情景妙合无痕,这一别后之情景,又是加“念去去”三句之点化而得,前后照应,委婉自如。柳词在点染方面的技巧运用,确是达到很高的成就的,在这首词里最为突出。(段秉武)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
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
自古以来,表现男女离别之情的诗词曲赋层出不穷,而独有柳永的慢词《雨霖铃》经久不衰,传诵至今,这确实有很值得研究。探其中缘由,固然与作者坎坷的身世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我认为,《雨霖铃》的成功还在于其独到的表现手法:层次分明,语意明确,铺叙景物,倾吐心情,绝少掩饰;善于用“点染”法,反复涂抹,渲染效果。下面就《雨霖铃》作一粗浅分析:
《柳永词大全集》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现已收藏于唐诗宋词之中
《柳永词大全集》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现已收藏于唐诗宋词之中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生于沂州费县(今山东费县),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先世为中古士族河东柳氏,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
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
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监、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柳词内容1、描写市民阶层男女之间的感情柳永词大量描写市民阶层男女之间的感情,词中的女主人公,多数是沦入青楼的不幸女子。
柳永的这类词,不仅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还写出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
在词史上,柳永第一次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怨。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柳永的词才走向平民化、大众化,使词获得了新的发展趋势。
2、描写都市生活和市井风光柳永词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他用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
这些都市风情画,前所未有地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
3、描写羁旅行役柳永多次科举失利后,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干谒,以期能谋取一官半职。
柳永工于羁旅行役词,正是基于他一生宦游沉浮、浪迹江湖的切身感受。
《乐章集》中六十多首羁旅行役词,比较全面地展现出柳永一生中的追求、挫折、矛盾、苦闷、辛酸、失意等复杂心态。
《雨霖铃·寒蝉凄切》原文、翻译及赏析
《雨霖铃·寒蝉凄切》原文、翻译及赏析《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
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雨霖铃·寒蝉凄切宋代: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景一作:美景)译文秋蝉的叫声凄凉而急促,傍晚时分,面对着长亭,骤雨刚停。
在京都郊外设帐饯行,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对方的手含着泪对视,哽咽的说不出话来。
想到这一去路途遥远,千里烟波渺茫,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伤感,更何况是在这冷清、凄凉的秋天!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注释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
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凄切:凄凉急促。
骤雨:急猛的阵雨。
都门:国都之门。
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
无绪:没有情绪。
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
这里用做对船的美称。
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暮霭:傍晚的云雾。
沈沈:即“沉沉”,深厚的样子。
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
暮霭沈沈(沉沉)楚天阔: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今宵:今夜。
柳永《雨霖铃》赏析(全文)
柳永《雨霖铃》赏析(全文)一、关于词牌名的来历“雨霖铃”,一作“雨淋铃”,原为唐敦坊曲名。
相传唐玄宗入蜀,至叙口时,栈道中闻铃声,为悼念杨贵妃,遂制此曲。
白居易《长恨歌》云“夜雨闻铃肠断声”即指此事。
柳永,原名三变,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由于擅长词曲,他还常常替歌伎们填词作曲。
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听了他的名字,批了四个字:“且去填词”。
以后,他就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到五十多岁才改名柳永,并考取进士。
他曾在浙江等地做过几任小官。
柳永晚年穷困潦倒,死后由歌伎们集资才得以安葬。
柳永的词比较缠绵婉约,《雨霖铃》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
词人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无可奈何地离开京都,但想到从此不能再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就更加痛苦。
《雨霖铃》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为衬托,抒发了词人因仕途失意和情场伤神以至飘零四海的感伤,基调格外低沉。
三、内容赏析“寒蝉凄切”,这是送别的大环境,不仅渲染了气氛,也暗示了送别的地点。
宋代的汴京河两岸栽有很多柳树,柳永在另一首词《少年游》中曾写过“高柳乱蝉嘶”。
“寒蝉凄切”正是写柳树上寒蝉凄切的长鸣,而柳树又有“拂水飘绵送行色”的作用,因此自然会触动离情。
这就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下面接着说“对长亭晚”,意思就更明确了。
在唐宋时期,“长亭”已经当作了离别地点的通称。
康与之曾说过:“今古短长亭,送往迎来处。
”词人此刻到了长亭,正值“骤雨初歇”,眼前的景物变得更加清晰,他听着凄切的蝉声,看到河两岸的柳树和河边的小舟,离情自然更浓。
这里是一种融情入景的写法。
雨停了,这时,无论如何也该启程了,必得离别,自然逼出下句“兰舟催发”。
“都门帐饮无绪”,词人因仕途失意,穷困潦倒,只能在一个很简陋的帐蓬里告别恋人,当时的心情正如李煜所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白天就登程了,因不忍离别,延挨到了“对长亭晚”,自然唤起下句“方留恋处”。
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柳永原句是“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
据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载:宋仁宗一次“临轩放榜”,看到柳三变(柳永原名)的名字,想起他《鹤冲天》词中“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句子,就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把他黜落了。
于是,他只好半是解嘲、半是哀怨地自称“奉旨填词”,继续过着留连坊曲的生活。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究竟有多少,我们很难揣测;但是柳永这首词有着触犯封建规范的浪子思想,却是实在的。
不难推测,意思大概是“要这等浮名干啥,填你的词,玩去吧”。
何要浮名,且填词去
何要浮名,且填词去一日聚会,酒足饭饱之后,居然聊起历史,很显然,在这个话题里,有几位女性朋友都无端端沉默起来,看看这些年主打女性的古装剧,不是宫斗就是武侠,连才子去后花园骗小姐也不播了,觉得没劲儿。
这女主角嘛,不是母仪天下,就得要天下第一高手宠着。
其实,这正史里哪里有我们女人的份儿,连不读书的男人都上不了镜。
《二十四史》就是一群读过书的男人的言行录,而那些没有读过书却留名的,肯定造反去了,比如朱重八之流,当了皇帝才改名朱元璋,真真一部“帝王将相家谱”。
在古代中国,男人一生就是为了读书做官,儒家最高理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的不知几人,不过当官去肯定错不了。
女人看历史,多少免不了八卦心理,哪怕是正史,也总想挑几个“叛徒”出来。
好好做官的今天不说,只说不好好做官的。
千里喂鸽王子猷王子猷今人知道的不多,当年却是大名鼎鼎,除了有个叫王羲之的老爸,他还是名闻一时的“行为艺术家”。
微博上曾流传一个段子,梁朝伟有时闲着闷了,会去机场随便坐一班机,比如飞到伦敦喂一下午鸽子,不发一语,当晚再飞回香港,当没事发生过。
梁朝伟喂不喂鸽子我们不知道,不过王子猷却真干过这种事情。
那年王子猷居住在一个叫山阴的地方,一次夜里下雪,他从梦中醒来,忽然想起一位远在百里之外的朋友。
于是,王子猷连夜叫上仆人乘船而去,经过一夜到了朋友家门前却不进去,不发一语马上返回,真当没事发生一样。
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本来乘着兴致而去,去了兴致就满足了,自然就回来了,为什么要见他呢?”这就是著名的“雪夜访戴”。
这王子猷当然也做官,曾经在桓冲的幕府里面做管养马的小官,却整天游手好闲。
一次长官问他,你在什么部门任职啊?他说,不知道啊,经常看到马,大概是马槽吧。
又问,那一共有多少马呢?回答,不问马,怎么知道马有多少呢。
长官再问,马近来死了多少啊?回答,活马数目都不知道,怎么会知道死马数目呢。
这种人,已经不能算玩世不恭了,简直目中无人。
雨霖铃柳永词句赏析
雨霖铃柳永词句赏析 《雨霖铃》这首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 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
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
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 溜,明白而家常”的特点。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雨霖铃柳永词句赏析,欢迎阅 读。
雨霖铃 柳永 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 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 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 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jiàn, 本义: 设酒食送行) 别, 却没有畅饮的心绪, 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 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对方泪光闪闪的眼 睛,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 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 这离愁 哪能经受得了! 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 面对凄厉的晨 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 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赏析一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目录清晰。
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
以凄 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
人 将别、 日已晚、 雨乍停、 蝉声切。
惜别的长亭, 凄凉的深秋。
壮士分别尚且悲伤, 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都门”三句, 写离别时的心情。
设宴帐 中, 本欲多“留恋”片刻, 怎奈“兰舟催发”, 这样的饯别酒, 饮起来怎能不“无 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之极。
“兰舟”,相传鲁班刻木兰树为舟(见 〈〈述异记〉〉),后用兰舟作船的美称。
关于柳永《雨霖铃》的赏析
关于柳永《雨霖铃》的赏析关于柳永《雨霖铃》的赏析《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
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下面是关于柳永《雨霖铃》的赏析,欢迎阅读。
雨霖铃·寒蝉凄切宋代: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景一作:美景)赏析1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
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
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后人有“晓风残月柳三变,滴粉揉酥左与言”的谑语。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
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自古以来,表现男女离别之情的诗词曲赋层出不穷,而独有柳永的慢词《雨霖铃》经久不衰,传诵至今,这确实有很值得研究。
探其中缘由,固然与作者坎坷的身世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我认为,《雨霖铃》的成功还在于其独到的表现手法:层次分明,语意明确,铺叙景物,倾吐心情,绝少掩饰;善于用“点染”法,反复涂抹,渲染效果。
下面就《雨霖铃》作一粗浅分析: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
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且去填词是柳永
张良颖
文人大都缺乏城府和谋略,遇到不顺心的事,不知藏掖,要么挂在嘴上,要么用自己擅长的那么一点文字写在纸上。
这种爱发牢骚的毛病,虽能解一时之气,但也有可能带来一世之忧,词人柳永就招了这样的祸。
柳永,原名柳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出身于一个仕宦之家。
那一年,柳永科场失意,于是填了一首词抒发胸臆: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姿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黄钟宫·鹤冲天》
这首词写得直白坦荡,科场失意怎么了?有必要计较它的得与失吗?我“才子词人”与他“白衣卿相”相差几何?!再说了,柳巷深处还有意中人等着我呢,人生难得几回醉,风流一回是一回,我要你这浮名做甚?不如去喝几杯小酒,唱几首流行歌曲快活快活。
话是这么说,可“浮名”的事还是忘不了(浮名乃功名也),在“烟花巷陌”混了一阵子,日子过得挺紧巴的柳永禁不住官场的诱惑,又走进了求取功名的科举考场。
这一次是顺利考上了,可是临放榜时,他的顶顶头上司宋仁宗把他拿下了,并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吴曾《能改斋漫录》)
类似这样的记载还见之于严有翼的《艺苑雌黄》:“柳三变喜作小词,薄于操行,当时有荐其才者,上曰:‘得非填词柳三变乎?’曰:‘然。
’上曰:‘且去填词!’由是不得志……”这里的“上”指的就是宋仁宗。
我们不知道柳永一生到底参加了多少次科考,只知道他在大约五十岁时方进士及第,即便如此,他仍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
宋人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柳三变景祐末登第,后以疾更名永,字耆卿。
皇祐间,久滞选调(等待提升已久),入内都知史某爱其才,怜其潦倒,乘机荐之仁宗,以耆卿应制,耆卿方冀进用(希望提拔),欣然走笔,词名‘醉蓬莱慢’(慢疑为衍字)。
比进呈,上(仁宗)见首有渐字不悦,读至‘宸游凤辇何处’,乃与御制真宗挽词暗合,上惨然。
以读至‘太液波翻’,曰:‘何不言波澄?’乃掷于地。
永自此不复进用。
”
《醉蓬莱》是一首什么词,让柳永的梦想再一次泡汤?词曰:
渐亭皋叶下,陇首云飞,素秋新霁。
华阙中天,锁葱葱佳气。
嫩菊黄深,拒霜红浅,近宝阶香砌。
玉宇无尘,金茎有露,碧天如水。
正值升平,万几多暇,夜色澄鲜,漏声迢递。
南极星中,有老人呈瑞。
此际宸游,凤辇何处,度管弦清脆。
太液波翻,披香帘卷,月明风细。
柳永真的是倒霉呀。
这首《醉蓬莱》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歌功颂德的,他也希望通过这首几近拍马的颂词能博得大宋天子的欢喜和赏识,以期改变继续了几十年的窘境,不料开头第一句“渐亭皋叶下”的“渐”字就让宋老头子不高兴了,而“宸游凤辇何处”又竟与真宗的挽词暗合(有触讳意),让宋老儿惨然了半天,及至读到“太液波翻”,颇懂得一些儒雅的老宋为用“翻”而不用“澄”更是大为光火,竟把柳永的呕心之作扔在了地上,柳永的人生境遇再一次陷入了谷底。
柳永一生不得志,除了他自身淫逸放荡、“怪胆狂情”的性格因素以外,直接原因是宋仁宗处处与他作对,考中进士,宋仁宗不准;有人推荐,宋仁宗不用;向他讨好,宋仁宗不领情;即便后来改了名科考及第,仍得不到重用,直到晚年才由基层调回京师给了一个屯田员外郎的小官,到死时身无长物,还是几个妓女(一说为其好友)凑钱安葬了他。
柳永仕途不畅,一生穷困潦倒,但这并不能湮没他在词创作上的成就和贡献,历代文人骚客不仅给了他较高的评价,现代词研究者们更誉其为“词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柳永的成功,一方面是他才情的必然,一方面也许得益于宋仁宗“且去填词”的“厚爱”———如果真的给他一个理想的官去做,或许他从此沉湎于官场,词作上则一无所成不是没有可能。
从这个角度说,宋仁宗成就了一代词人柳永。
可是最近读到一本知名教授的随笔集,书中竟然称柳永的成功是宋仁宗“看中柳永的长处”,“知人善任,尽其所能”的结果,这个结论实在让笔者不敢苟同。
客观地说,由于柳永的行为不检,宋仁宗处处对他采取了压制的态度,即便以皇上的身份让柳永“且去填词”,也决不是看中了他的长处,发挥他的特点,让他做一个能彪炳青史的词人,相反,“且去填词”四个字无不充满了对柳永的轻蔑和不屑,只是没有形成文字狱进一步深究罢了,这怎么能说是“知人善任”呢?柳永能成为一位卓有成就的词人,于宋仁宗而言,充其量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断然不能与他爱惜人才、慧眼识珠、知人善任联系在一起。
史料谁都可以引用,史实却不能随意更改,轻浮为文当为文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