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障碍的甄别与干预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
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需要关注的学生类型:
(1)离异家庭
(2)近期有重大精神刺激(如:亲人过世、家人重病、车祸、重病等)
(3)青春期学生
(4)问题行为学生
干预
1.有效实用的表达方式
(1)直接批评不如陈述事实和引导观察告知正确的做法(我看到你在讲话,当别人都在听讲的时候,你影响了其他同学上课,也影响了老师,我希望你等下可以学会安静的听讲)(2)你看着我的眼睛(与他同等高度),我希望你可以迅速回到座位上,像其他同学一样。
如何识别孩子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如何识别孩子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如何才能识别孩子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而这些挑战和压力很可能会造成心理问题。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识别孩子的潜在心理问题,并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
一、识别孩子心理问题的关键是信号心理问题大多不会以明显的症状直接出现,而是通过一些不寻常的变化表现出来。
以下是一些必须引起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特别注意的最重要的信号:行为改变:突然间变得寡言少语、易怒、攻击性强、焦躁不安、退缩、失眠、食欲改变、学习成绩下降等。
情绪波动:经常感到悲伤、绝望、茫然无助、空虚、愤怒、恐惧等负面情绪。
兴趣缺失:对以前热爱的活动失去兴趣,缺乏动力,缺乏目标感,变得自暴自弃、自卑。
人际关系问题:无法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社交障碍、过度依赖、胆怯与人深入交往等。
身体症状:经常感到头痛、腹痛、恶心、疲劳、失眠等没有明确原因的身体症状。
二、及时寻求专业帮助的重要性心理问题不会自行消失,如果没有及时干预,很有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甚至影响孩子未来的人生发展。
因此,当发现孩子存在上述信号时,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三、寻求专业帮助的途径咨询儿童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他们可以对孩子进行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谈话疗法、行为治疗等方法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
联系学校心理老师或教育部门:学校心理老师和教育部门可以为孩子提供心理支持和指导。
参与咨询心理健康组织提供的服务:一些心理健康组织能提供在线或更便捷的咨询服务,并提供相关的心理健康信息。
四、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关注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孩子的潜在心理问题。
营造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氛围:营造安全、温暖、包容的家庭和学校氛围,让孩子感到放松和安心。
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理解孩子的感受,并给予孩子必要的支持和鼓励。
中小学生心理困扰识别与干预体系
中小学生心理困扰识别与干预体系1. 引言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但是,许多学生在学校和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有时会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困扰,从而影响到他们的研究和生活。
因此,建立起中小学生心理困扰识别与干预体系非常必要。
2. 识别心理困扰的方法中小学生的心理困扰往往表现出多种各样的形式,包括行为问题、情感问题、研究问题等。
因此,需要采用多种方法来识别学生的心理困扰。
其中,以下三种方法比较常见:- 家长、老师和同学的观察法家长、老师和同学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和情绪变化来判断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
比如,学生可能会表现出情绪低落、厌学、沉默寡言等行为。
- 问卷法问卷法是一种比较简单、常用的识别方法。
学校可以制定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填写。
通过分析问卷结果,可以较为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 心理测试法心理测试法可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全面的了解。
测试内容主要包括认知、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
但是,测试需要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来进行,并且测试结果需要认真分析。
3. 干预心理困扰的措施在识别出学生存在心理困扰之后,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干预措施:- 学校心理辅导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课程,教育学生正确的心理态度和方法。
同时,学校也可以配备专业心理教师,为学生提供开导和指导。
- 家长关怀家长应该关注学生的研究和生活状态。
当发现有异常时,要随时与学校和老师配合,及时采取正确的干预措施。
- 全员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仅是学校和家长的责任,而是所有人的参与责任。
因此,在识别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时,需要全员参与,包括学生、家长、老师等。
4. 结论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困扰识别与干预体系非常必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同时,识别与干预措施的开展需要全员参与,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贡献一份力量。
如何识别和应对孩子的心理问题?
如何识别和应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如何识别和应对孩子的心理问题:教育专家的视角儿童心理问题是一个紧张且敏感的话题,这对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识别和应对这些问题十分重要。
以下从教育专家的角度,探讨如何更好地识别和帮助孩子们应对心理挑战。
一、识别孩子心理问题的关键信号孩子的心理问题通常表现为行为、情绪和认知上的异常。
家长和老师必须密切注意孩子的以下变化:1. 行为变化:攻击性增加,如打人、毁坏物品等。
焦虑不安,如哭闹不停、紧张不安、逃避社交等。
抑郁自暴自弃,如兴趣缺失、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
行为退缩,如沉默寡言、不爱运动、逃避责任等。
强迫症症状加重,如反复洗手、整理物品、检查门窗等。
2. 情绪变化:易怒暴躁,动不动就发脾气,控制不住情绪。
悲伤沮丧,经常感到伤心、无助绝望。
恐惧焦虑,对某种特定事物或情境感到胆怯不安。
缺乏自信,自我评价过低,怀疑自己能力不足。
情绪波动剧烈,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3. 认知变化:学习成绩下降,学习兴趣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
思维混乱,逻辑思维能力下降,难以理解抽象问题。
记忆力变差,难以记住事情。
语言表达能力下降,沟通和交流困难,难以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应对孩子心理问题的策略1. 观察和记录: 家长和老师需要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情绪和认知,并及时记录孩子外在表现出的异常行为。
2. 沟通和交流: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静静地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让他们感觉到被理解和支持。
3. 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发现孩子存在心理问题,建议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治疗。
4. 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 家庭和学校环境应该充满爱与关怀,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5. 教育和引导: 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的心态,帮助他们学习情绪管理技巧,提高抗压能力。
三、教育专家建议1. 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孩子的心理问题越早发现和干预,治疗效果越好。
2. 积极主动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有效预防和防范孩子的心理问题。
儿童心理障碍的识别
儿童心理障碍的识别儿童心理障碍是指在儿童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障碍。
正确识别儿童心理障碍对于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行为表现、情绪变化和社交互动等方面介绍儿童心理障碍的识别方法。
一、行为表现在观察儿童行为时,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多动行为: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障碍,表现为儿童过度活动、注意力不集中等。
如果孩子无法静坐、不停地蹦跳、四处奔跑等,可能需要考虑是否患有多动症。
2.孤独行为:自闭症是一种影响儿童社交互动和沟通能力的障碍,孩子表现出对外界环境缺乏兴趣、不喜欢与他人互动等特点。
如果孩子长时间独自玩耍、回避眼神交流、对他人不理睬等,应引起家长和教师的重视。
3.攻击行为:儿童有时会表现出攻击他人的行为,这可能是心理障碍的表现之一。
如出现频繁的打人、咬人、踢人等行为,需要进一步观察、识别。
二、情绪变化儿童在心理障碍时情绪变化较为复杂,可能表现出以下几种情况:1.焦虑和恐惧:部分儿童常常表现出焦虑和恐惧情绪,如担心分离、害怕黑暗、过于紧张等。
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明显的焦虑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2.情绪波动:心理障碍往往会导致儿童情绪波动性增强,表现为易怒、暴躁、情绪低落等。
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进行适当的交流和陪伴,帮助他们平稳情绪。
3.自残行为:少数儿童可能表现出自残行为,如自虐、自伤等。
家长和教师应高度重视这种行为,并及时寻求专业医疗支持。
三、社交互动儿童心理障碍还表现在社交互动方面,以下几点值得留意:1.沟通障碍:如果孩子在语言表达、理解和交流方面存在明显的困难,可能是语言发育障碍的表现。
家长可以观察孩子与他人交流的情况,如频繁重复性语言、理解能力明显低于同龄人等。
2.社交技巧:注意观察孩子在社交互动中的表现。
是否能够适应不同的社交场合,主动与他人交流、分享、合作等。
如果孩子在这方面存在明显困难,可能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
3.情绪共享:心理障碍的儿童通常很难与他人共享情感,无法理解他人的感受。
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识别与干预方法
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识别与干预方法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识别与干预方法对于维护学生健康成长、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和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心理问题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方式两个方面,探讨学生心理问题处理的有效方法。
一、心理问题的早期识别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识别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第一步。
早期识别可以帮助学校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防止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1. 情绪变化观察法教师和家长应密切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包括焦虑、沮丧、易怒等。
特别是当学生情绪波动明显或持续时间较长时,应引起重视,及时与学生交流,了解问题的原因。
2. 行为表现观察法学生出现诸如学习成绩下降、缺勤、与同学关系紧张等行为时,可能暗示着心理问题的存在。
学校和家长应该细心观察这些行为表现,并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
3. 定期心理评测法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年级,定期进行心理评测。
心理评测可以帮助学校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组织心理老师开展针对性的辅导和干预。
二、心理问题的干预方法早期识别了学生心理问题后,就需要采取合适的干预方法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
1. 心理辅导学校可以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向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
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法,同时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
2. 家庭关怀家长在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后,要给予足够的关心和支持。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倾听学生内心想法,尽量提供积极、稳定的家庭环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3. 同伴支持学校可以组织同伴支持小组,让学生互相支持和分享,减轻心理压力。
同伴支持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尤为重要,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4. 学校倡导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和教师对心理问题的认知和关注度。
倡导全校上下共同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
5. 多部门合作学校、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和家庭可以形成多部门合作的机制,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识别与干预策略研究》论文
国开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识别与干预策略研究目录引言 (2)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定义与分类 (2)1. 情绪障碍:包括焦虑、抑郁、恐惧等。
(3)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方法 (3)三、小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 (4)1. 焦虑 (4)2. 抑郁 (5)3. 自卑 (5)四、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策略 (6)1. 焦虑的干预策略 (6)2. 抑郁的干预策略 (6)3. 自卑的干预策略 (7)五、综合干预策略 (8)1. 心理健康教育 (8)2. 家校合作 (8)3. 环境优化 (9)4. 早期筛查和干预 (9)六、结论 (10)七、展望 (10)参考文献 (11)引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和竞争的加剧,小学生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日益增多,导致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因此,识别和干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和自卑等,并提出有效的识别方法和干预措施,以期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定义与分类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达到和谐统一,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积极的情绪体验。
在儿童阶段,心理健康的界定应考虑其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全面评估其身心健康状况。
按照症状表现,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情绪障碍:包括焦虑、抑郁、恐惧等。
2. 行为问题:包括攻击性行为、退缩行为、多动症等。
3. 学习困难: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下降等。
4. 适应不良:对新环境或新任务适应能力差,难以融入集体生活等。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方法识别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早期干预的关键。
有效的识别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家长和专业人员及时发现并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
识别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心理评估: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孩子常见心理问题识别与心理危机干预常识
孩子常见心理问题识别与心理危机干预常识孩子常见心理问题识别与心理危机干预常识孩子常见心理问题是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强迫症、行为问题、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等。
这些心理问题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发展,因此要及时发现和处理。
一、孩子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1、焦虑症孩子出现焦虑症的表现是容易紧张和担心,害怕遇到新的情况,容易发怒,容易拖延,对他人表现出夸张的恐惧,思维混乱,做事迟缓,并且表现出易怒、容易激动、易激动等。
2、抑郁症抑郁症的表现是持续低落,失去兴趣和乐趣,精神状态低落,失眠多梦,爱犯错,情绪易变,思维和行为减速,抑郁情绪越来越深,心情低沉,无力感等。
3、强迫症强迫症的表现是对某些事情有强烈的否定情绪,要求自己完成一些重复性的任务,如洗手、整理物品、关门等,害怕自己有某些犯错的可能性,害怕有不好的事情发生,甚至有自杀的念头等。
4、行为问题行为问题的表现是孩子表现出无法劝阻的行为,易发怒、不听话、抗拒管理,对父母的指令抗拒、不接受等,还有无节制的消费,睡眠不规律等。
5、学习困难学习困难的表现是孩子学习效果不好,学习上缺乏兴趣,学习能力较差,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上容易疲劳,无法掌握知识,考试成绩低下等。
6、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是孩子容易分心,容易犯错,容易忘记,学习效率低,无法独立完成作业,思维杂乱等。
二、孩子常见心理问题的心理危机干预常识 1、及时发现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积极关注孩子的行为变化,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
2、建立信任关系要建立信任关系,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支持和保护,建立父母和孩子之间和谐的关系,充分沟通,使孩子更加信任父母,以便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
3、正确引导要正确引导孩子,让孩子了解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正确处理心理问题,改变错误的行为。
4、开展心理教育要开展心理教育,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心理,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为孩子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孩子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
学生心理问题识别和早期干预机制
学生心理问题识别和早期干预机制为推动和完善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建和谐校园,有效地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及早预防、及时疏导、快速干预、有效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生命、财产、健康损失,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制度。
一、指导思想心理危机干预是指运用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人群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的心理指导、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以帮助平衡其已严重失衡的心理状态,调节其冲突性的行为,降低、减轻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对人和社会的危害。
根据本校心理危机干预实施现状,本着“下移重心落实基层预警为主干预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新导向和新理念,贯彻“以预防和发展为主,以干预和咨询为辅“总体发展思路,逐渐建立一套农村中学有效的心理预警以及干预机制。
增强学校心理危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培养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问题求助意识,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和心理危机应对能力。
二、工作原则1.生命第一原则。
心理危机干预首先应本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珍惜学生生命一一“生命第一”的理念出发,提高我校全体师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意识。
2.面向全体师生原则。
为全体师生提供心理危机辅导、心理知识普及、心理危机干预培训等,从而提高学校全体师生对心理危机的关注,并提高师生的心理危机觉察能力、心理危机处理和应对能力。
3,预防和预警为主原则。
根据“*_**理危机预警机制的运行:干预、预警和应急”,提倡“预防为主,及时预警”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
4.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本着理解、关怀、尊重和共情的咨询理念,为全体学生提供心理危机知识宣传、预防、预警及干预工作。
5.个别性对待原则。
根据不同师生心理特点和个体背景,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措施。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与干预策略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与干预策略在当今社会,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学业压力、家庭环境变化、社交关系等诸多挑战,这些都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因此,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准确评估,并采取有效的干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1、观察法通过观察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情绪反应、社交互动等方面,来初步判断其心理健康状况。
比如,观察孩子是否经常情绪低落、容易发脾气、孤僻不合群、注意力不集中等。
2、问卷调查法设计专门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卷,让孩子或家长填写。
问卷内容可以包括孩子的情绪状态、自我评价、睡眠情况、学习兴趣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问卷的设计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确保他们能够理解并准确回答问题。
3、心理测试法运用专业的心理测试工具,如儿童抑郁量表、儿童焦虑量表等,对孩子进行更精确的评估。
这些测试通常由专业的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进行操作和解读。
4、面谈法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感受和困惑。
在面谈过程中,要营造轻松、信任的氛围,让孩子能够敞开心扉。
二、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1、家庭环境一个温馨、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关系的融洽程度、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例如,过于严厉或溺爱型的教育方式,可能导致孩子出现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父母经常争吵或家庭关系紧张,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产生恐惧和焦虑情绪。
2、学校因素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学习压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都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过大的学习压力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厌学、焦虑等问题;不良的师生关系或同学关系,可能让孩子感到孤独、自卑。
3、社会环境社会文化、媒体信息、社区环境等也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网络上的暴力和不良信息,可能误导孩子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与干预方法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与干预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这个信息时代,学生们承受着压力巨大的学业、社交以及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
因此,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与干预,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全面发展。
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识别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干预的前提,只有准确识别问题,才能对症下药。
常见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焦虑、抑郁、自卑、孤独、适应障碍等。
学校可以通过一些途径来识别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定期开展心理测评、留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倾听学生的诉求等。
二、焦虑问题的干预方法焦虑是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缓解焦虑。
另外,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支持与鼓励,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抑郁问题的干预方法抑郁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很大影响。
学校可以成立心理援助小组,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快乐感。
四、自卑问题的干预方法自卑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一种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状态。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一些能够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活动,例如演讲比赛、班级互动等,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自信的心态。
同时,教师也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赞美和鼓励,关注他们的进步和成就,让他们感受到肯定与支持。
五、孤独问题的干预方法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到孤独。
学校可以建立友情社团、兴趣小组等组织形式,让学生有机会结识新朋友,并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此外,学校和家长也应加强沟通,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关心和支持。
六、适应障碍问题的干预方法适应障碍是学生在转学、升学等重大生活事件中常常面临的问题。
学校可以通过加强辅导和安排适当的过渡期来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
同时,学校和家庭也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他们理解并应对生活中的变化。
学生心理健康的识别和干预
学生心理健康的识别和干预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整体成长。
然而,心理健康问题在学生中并不罕见,因此,学校和教师需要能够准确地识别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给予干预。
本文将探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和干预措施。
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1.观察学生的行为和情绪学生在面临压力或心理问题时,他们的行为和情绪会发生变化。
教师可以通过细致观察学生的行为和情绪来察觉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例如,学生可能表现出明显的情绪波动,如焦虑、沮丧、易怒等;他们的学习成绩可能下降,学习兴趣减退等等。
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交往方式、言语和身体语言等来进一步识别心理健康问题。
2.与学生建立信任与沟通建立信任与沟通是识别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
教师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到愿意与自己交流和倾诉。
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需求和困扰,关注他们的感受和反应。
通过与学生的交谈,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进一步识别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3.利用心理评估工具心理评估工具可以帮助教师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常用的心理评估工具,如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来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和分析。
这些工具能够提供客观的数据和信息,帮助教师识别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以及问题的具体性质。
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1.提供专业的支持和指导一旦教师识别到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及时提供专业的支持和指导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可以组织心理咨询师或心理辅导师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教师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提供初步的心理支持和指导,引导学生积极面对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
2.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除了针对个别学生的干预,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也是非常必要的。
学校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纳入学生的学习计划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
同时,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识别和干预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识别和干预心理健康在学生的成长和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高压竞争和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早期识别和干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重点探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识别和干预策略。
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识别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识别对于采取及时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早期识别方式:1. 教师观察法:教师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亲近的人之一,他们在课堂上、操场上等不同场合都可以观察到学生的行为和情绪表现。
通过教师的细致观察,可以及早发现学生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迹象。
2. 家庭和同学反馈:学生的家庭和同学对于学生的心理状态也有很大的观察力。
定期与学生的家庭和同学进行沟通,听取他们的反馈和意见,可以获得更全面的学生心理健康情况。
3. 心理测评工具:利用心理测评工具,可以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评估,以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常用的心理测评工具包括抑郁症筛查量表、焦虑症状自评量表等。
这些工具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量化的数据。
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策略一旦早期识别出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干预策略:1. 学校心理辅导:学校可以建立心理辅导室,并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学生可以通过预约或者开放式的心理咨询服务,得到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建议。
2. 学生自助小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自助小组,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帮助。
这种小组可以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得到集体的支持和鼓励。
3. 家长参与:学生的家庭是他们成长的重要支持系统,家长的参与对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组织家长培训活动,提供相关知识和技巧,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照顾孩子的心理健康。
4. 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帮助他们增强心理抗压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与干预方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与干预方法导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识别和干预,可能会对他们的成长和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本文将探讨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与干预方法,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和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1. 行为改变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明显标志就是行为改变。
他们可能变得孤僻、沉默寡言,或者过于活跃、冲动。
他们的学习成绩可能会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表现出过度的焦虑和担忧。
教师和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行为变化,及时发现问题。
2. 情绪波动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还会表现为情绪波动。
他们可能会经常情绪低落,易怒或者焦虑。
有些孩子可能会出现自责、自卑的情绪,甚至出现抑郁的症状。
教师和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帮助他们释放情绪。
3. 生理反应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还可能表现为生理反应。
他们可能会出现食欲改变、睡眠问题,或者出现身体不适的症状,如头痛、腹痛等。
教师和家长要留意孩子的生理反应,及时与医生沟通,排除身体疾病的可能性。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方法1. 提供支持与安全感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首先要提供支持与安全感。
教师和家长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感受,让他们感到被关心和理解。
同时,要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
2. 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为了帮助小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和家长要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
这包括提供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有益的活动。
同时,要教会他们应对压力和挫折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心理抗压能力。
3. 寻求专业帮助对于一些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和家长应该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他们可以咨询学校心理咨询师或者专业的心理健康机构,寻求专业的评估和干预。
小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应对
小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应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小学阶段是塑造性格、培养价值观和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时期。
然而,在这个阶段,小学生也可能面临各种心理危机,这些危机如果得不到及时识别和恰当应对,可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小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1、情绪方面小学生在经历心理危机时,情绪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
他们可能会变得容易烦躁、焦虑、易怒,或者突然变得沉默寡言、情绪低落。
例如,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在一段时间内总是愁眉苦脸,对喜欢的活动也失去兴趣。
2、行为方面行为上的改变也是心理危机的常见信号。
孩子可能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打架、欺负同学;或者变得退缩,不愿参与集体活动,经常独自玩耍。
在学习方面,可能会出现成绩突然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完成困难等情况。
3、身体方面心理危机有时会通过身体症状表现出来。
孩子可能会频繁抱怨头痛、肚子痛等身体不适,但经过医学检查却没有发现明显的生理问题。
此外,睡眠问题也可能出现,如入睡困难、多梦、易惊醒等。
4、人际关系方面小学生在心理危机中,可能会在与同学、老师和家人的相处中出现问题。
他们可能会与朋友发生冲突,或者变得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回避社交活动。
对家长和老师的教导也可能表现出抵触情绪。
二、小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1、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和谐的家庭关系、过度严厉或溺爱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期望过高、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等,都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导致心理危机的产生。
2、学校因素学校的学习压力、同学之间的竞争、老师的评价和批评等,都可能影响小学生的心理状态。
例如,频繁的考试、过重的作业负担可能让孩子感到焦虑和疲惫。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中的不良信息,如暴力、恐怖内容的传播,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偏差,也可能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4、个人因素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心理素质不同。
一些孩子可能比较敏感、脆弱,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更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小学生心理健康评价和筛查的方式
小学生心理健康评价和筛查的方式
引言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越来
越高。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评估他们的心理状态,我们需要一种科学、有效的评价和筛查方法。
一、心理健康评价方法
1.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评价方法。
通过设计一份包含各
种心理健康问题的问卷,可以了解小学生的情绪、行为、人际关系
等方面的信息。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儿童行为问卷》或《儿童心
理健康量表》等专业工具。
2.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教师或心理咨询师在日常活动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日常行为和人际交往情况,从而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3. 个别访谈法
通过对学生进行个别访谈,可以直接了解他们的情绪、想法和问题。
这种方法可以获得更深入、更细致的信息,但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二、心理健康筛查方法
1. 集体筛查法
集体筛查法通常是在学校中对全体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筛查。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识别出有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然后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干预。
2. 逐个筛查法
逐个筛查法是指针对个别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筛查。
这种方法
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出存在问题的学生。
结论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影响他们研究、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们需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进行评价和筛查,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这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以保障每一个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
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学生心理问题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凸显,如何及早识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学生心理问题的常见表现入手,探讨如何识别学生心理问题,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干预措施。
一、焦虑情绪的表现及识别焦虑是学生心理问题的一种常见表现。
焦虑情绪的学生通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担心事情发生意外、神经兮兮等。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与学生沟通来识别其焦虑情绪。
此外,学生在考试、公开演讲等压力较大的场合中出现的焦虑,也应引起教师的关注。
二、自卑心理的表现及识别自卑是学生心理问题中的另一种常见表现。
自卑的学生经常表现出缺乏自信、自我评价低、避免参与集体活动等。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社交行为、与学生的交流等方式来识别其自卑心理。
例如,学生在课堂讨论环节中经常避免发表自己的观点、担心被同学笑话等。
三、抑郁情绪的表现及识别抑郁情绪是学生心理问题中的一种常见表现。
抑郁的学生常常表现出情绪低落、丧失兴趣、失眠等。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质量下降、对学习的兴趣减退等观察来识别其抑郁情绪。
四、家庭问题的表现及识别家庭问题是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庭环境不和谐、父母离异等都可能对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学生在家庭问题影响下经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亲子作业内容、与学生的个别交流等方式来识别学生是否受家庭问题困扰。
五、网络依赖问题的表现及识别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依赖问题逐渐引起关注。
网络依赖的学生常常表现出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和社交能力的下降等。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等观察来识别学生是否存在网络依赖。
六、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干预识别学生心理问题只是第一步,及早干预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摆脱困境。
对于焦虑情绪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情绪调节的技巧和方法来帮助其缓解焦虑;对于自卑的学生,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其参与集体活动,提高其自信心;对于抑郁情绪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增加其积极情绪等。
杨敏毅学生心理问题的甄别与干预
杨敏毅学生心理问题的甄别与干预(最新版)目录一、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及影响因素1.学生心理问题现状2.影响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二、学生心理问题的甄别1.危机识别2.常见危机类型及其识别3.心理危机的风险因素4.心理危机的识别信号三、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1.危机干预的原则2.危机干预的方法3.危机干预的实时检测系统4.心理精神疾病的危机处理正文一、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在当今社会,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诱发因素包括家庭矛盾、学业压力、师生矛盾、情感纠纷、心理问题和手机依赖等。
其中,家庭矛盾和学业压力是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家庭矛盾: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父母过分溺爱或忽视等都会对孩子造成心理创伤,导致孩子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学业压力:学生面临巨大的学业压力,这主要来自于家长和老师的期望以及同学之间的竞争。
过高的期望值和激烈的竞争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容易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师生矛盾:师生关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而不良的师生关系则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情感纠纷: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产生异性关系、朋辈关系等情感纠纷。
这些情感纠纷可能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
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包括心理素质、认知方式、情绪调节等方面。
心理问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甚至导致学生出现自杀等极端行为。
手机依赖: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过度依赖手机会导致人际关系下降,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二、学生心理问题的甄别为了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和老师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危机识别能力。
危机识别主要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情绪、语言等方面来判断学生是否存在心理危机。
中小学教育生心理危机识别及干预体系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辨别与干涉系统心理极端事件(如自杀)是中小学生在一种严重的心理失调状态下的绝望选择。
这种严重的心理失调状态即是一种心理危机,会致使中小学生的情绪、认知、行为产生一系列“显然”的变化。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是能够被辨别并预防的,这就有赖于全省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辨别与干涉系统的成立。
一、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辨别系统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辨别主要依靠以下三大门路进行:一是班主任与心理委员的平时察看,二是学校的心理普查,三是心理教师的指导工作。
(一)经过班主任与心理委员的平时察看辨别学生的心理危机班主任与心理委员是学校中与学生接触最屡次的集体,比较方便对学生进行心理的察看与关注,能实时发现学生的异样心理,归入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库。
(二)经过学校的心理普查辨别学生的心理危机学校的心理普查能够挑选出有严重心理问题或心理阻碍(如抑郁症、忧虑症、恐惧症、逼迫症等)的学生,发现有显然的性格异样(如极度偏执、抑郁、敏感等)的学生,归入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库。
(三)经过心理教师的指导工作辨别学生的心理危机中小学心理指导教师经过学校惯例的心理指导也能够有效地辨别中小学生的异样心理,归入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库。
学校经过以上门路发现学生的异样心理后,应组织心理教师(学校心理评估小组)对有关学生进前进一步的个别心理指导和评估,最后依据其严重程度来确安心理危机级别,成立学校心理危机预警库。
依据严重程度的不一样,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大概能够分为以下三类:(一)第一类为一般心理危机,相对而言,这部分学生在学校中占较大比率。
主要有以下几种状况:1、在心理普查或心理指导中发现的有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2、因感情觉挫、人际关系失调、学习困难、适应困难等出现稍微心理或行为异样的学生;3、因为身旁的同学出现心理危机状况而遇到影响,产生惊慌、担心、忧虑、困扰的学生,如自杀或他杀者的同宿舍、同班的学生等。
(二)第二类为严重危机,这部分学生在学校中所占比率较少。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评定与筛查方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评定与筛查方法引言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评定与筛查方法是为了帮助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和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本文将介绍一些简单且没有法律复杂性的评定与筛查方法,以帮助相关人员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评估。
评定与筛查方法1. 观察法观察法是最常用的评定与筛查方法之一。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小学生的行为和表现来获取有关其心理健康状况的线索。
例如,他们可以观察小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环境中的行为举止是否正常,是否有明显的情绪波动、行为异常或社交问题等。
2.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一种简单且有效的评定与筛查方法。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使用心理健康相关的问卷,如儿童行为问卷、自尊问卷等,来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问卷调查可以帮助快速筛查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并提供参考意见。
3. 心理测评心理测评是一种专业的评定与筛查方法,需要由专业的心理健康评估师进行。
通过使用心理测评工具和测试,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测评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帮助确定小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并为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4. 与专业人士咨询如果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担忧,他们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咨询和帮助。
心理健康专家、学校心理辅导员或心理咨询师等可以提供专业的评定与筛查服务,并为制定干预方案提供支持和指导。
结论评定与筛查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多种多样,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
观察法、问卷调查、心理测评和与专业人士咨询是常用的方法,可以帮助及时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支持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阿斯伯格综合征(AS)
阿斯伯格综合征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类型,患儿有 社会交流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但是在语言和认知能力方 面发育正常,而且多数AS儿童可能在认知的某些方面表 现为超常,尤其是对文字、地图、统计表和火车时刻表的 记忆方面。语言能力尽管正常,但是仍然可以发现AS儿 童口头语言存在异常,给人感觉为语言迂腐和过于正式而 显得象卖弄文字,动作笨拙是AS的一个特征,在学校难 于和同学建立友谊关系,通常仅仅在学龄期才被发现。较 容易与高功能孤独症混淆,鉴别要点是高功能孤独症儿童 存在语言发育迟缓,而AS儿童没有明显的语言发育落后 现象。此症以男孩多见,一般到学龄期7岁左右症状才更 明显。
(二)诊断孤独症应该从发展学的角度入手
了解儿童的家庭病史及发展史对准确诊断很重
要
诊断人员要了解孩子家庭的发展方面的病史 诊断人员要了解孤独症孩子本人的整个发展历史
家长的参与是对孩子作全面的孤独症 评估诊断的重要环节
首先,家长提供的关于孩子的信息极其重要。 其次,专业人员可借此机会为家长分析评估的 结果,回答家长的问题。 最后,诊断与治疗应互相衔接。
有关的染色体或候选基因: 7号染色体 15号染色体
5羟色胺
2.免疫生化因素
免疫因素:自身免疫因素、病毒感染、免疫接 种。 生化因素:神经递质 其他
3.围产期因素
早期研究 认为与孤独症有关的孕产期高危因 素有:精神抑郁、吸烟史、病毒感染、高烧、 服药史、剖宫产、患儿早产、出生体重低、有 产伤、呼吸窘迫综合症等等,但缺乏特异性的 关联。
让我们共同关爱自闭症儿童 (/zongyi/20121231/db533f4 906e9d265.html)
一、自闭症的典型特征
初识自闭症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人对自闭 症的行为表现有误解,常常依据“不理人、不 看人”的行为表现来认定某个儿童是自闭症, 即使是特殊教育教学人员,在筛查时也有时遗 漏或者“草木皆兵”。实际上,认定自闭症应 重点观察、客观分析以下三个方面的行为特征。
CCMD-3中,广泛性发育障碍是一组起病于婴幼儿的广泛 性精神发育障碍,主要为人际交往内容和 沟通模式的异 常,如言语和非言语交流障碍,兴趣与活动 内容 局限、 刻板、重复。症状常在 5岁以内已很明显,以后可有缓解 的改善。CCMD-3将广泛性发育障碍分为6个诊断类型, 除儿童孤独症与不典型孤独症外,还有瑞特综合征、童年 瓦解行精神障碍、阿斯伯格综合征及其他儿童精神发育迟 滞或未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这些发育障碍都与孤独症 有联系又有区别。
三、自闭症的成因
(一)自闭症生理学分析
遗传学因素
免疫生化因素
围产因素
1.遗传学因素
遗传特点:同胞患病率为2%-8%,是一般人发病率的50-200倍。同
卵双生的同病率为60%,异卵双生同病率为0,遗产度为90%,目前多数研 究认为,儿童孤独症是由于多基因遗传和环境因素及其他非遗传因素共同作 用的结果。
4.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
瓦解性精神障碍又称婴儿痴呆或衰退性精神 病(Heller综合征),患儿至少两岁以前发育 正常,起病于2-4岁。之后出现明显而迅速的 语言、社交、游戏和适应能力倒退,大小便失 禁等,早期发病者与孤独症的鉴别相当困 难。
5.儿童精神发育迟滞(MR)
部分MR儿童可以表现有孤独症样症状,多数 孤独症儿童亦表现精神发育迟滞。可以根据孤 独症儿童的社交障碍、行为特征以及部分特别 认知能力加以鉴别。
2.言语沟通
口语语言发展迟缓或完全缺乏 ; 虽有足够的语言能力,但不能与他人 开始或维持一段交谈 ; 刻板地重复一些言语或奇怪的言语 ; 语言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出代词运用 “反转” 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多是重复别人 的问话
3.行为模式
表现出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有 强烈要求维持环境不变的意愿。 固执于某些特殊而不具功能的常规或 仪式行为 ; 刻板重复的身体动作行为 (例如前后摆 动身体、摇晃头部、室内绕圈等) ; 持续专注于物件的某些部份。
2.听觉
对别人的话充耳不闻,却喜欢自己制造声音, 如拍桌子、晃椅子, 大约40%的孤独症儿童对环境中的声音敏感, 某些频率的听觉阈限可能超出正常人听到的范 围,对耳语或某些其他声音过分敏感或反感; 视、听觉配合及同步反应有很大障碍
3.嗅觉、触觉、味觉等其他感觉
对痛觉、寒冷、烫凉等表现或者敏感或极迟钝,有些还会 出现严重自伤,如咬手指(甚至咬破)、吃手指等; 特别注意物体的气味,不断去嗅东西,吃饭时还会先闻后 舔,最后吞吃 有一部分儿童有严重偏食行为, 有些儿童不接受新的衣服等,不喜欢洗头、洗脸, 不知危险,本体感受器反应迟钝,从高处跳下,本体感觉 器官都不“报警”。生活中又给人以笨笨磕磕的感觉,如 上下楼梯动作很重,遇到小水坑都过不去等。
教育及培养孤独症儿童长远目标
学 习 能 力
• 社会适应
• 增强沟通 • 独立生活
行 为 问 题
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及训练
应用行为分析 言語沟通训练 地板时间 心智解读训练 社会适应训练 感觉统合训练 结构化教学 (TEEACH) 社交故事
四、自闭症的干预和康复
以特殊教育训练为主,生物医学干预为辅。
医学干预措施主要是对症治疗,合理运用可以改善孤 独症儿童的攻击、兴奋、多动、刻板和自伤行为等相关症 状。
孤独症儿童障碍 – 冰山背后
问题表现
认知能力较弱 基本学习能力弱 组织自理力弱 知觉感官反应异常 适应转变能力弱
社交沟通及表达能力弱
1.社交互动
孤独症儿童普遍缺乏社会性互动,普遍表现出自己愿意怎 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很难与别人同步游 戏,注意力不能与游戏者同时集中在同一事情或物品上。 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出这一特征,他们虽然表现 出“黏人”行为,但多是表面的依附,缺乏真正亲近父母 的行为,对母亲的搂抱、亲吻毫无反应,当人要抱起他时, 他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长大一些后,不主动找 其他小孩玩,别人找他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 是自己单独玩。 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 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给人以用余 光看人的感觉,很少正视、微笑,也从不会主动和人打招 呼。
标准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社会交往方 面的严重障碍;二,沟通交往方面的严重 障碍;三,行为兴趣和活动方面的狭窄刻 板和重复性质。这些标准可称作为对孤独 症的定性分析。为了加强实用性,孤独症 专家们已根据这些通用标准而发展出一些 诊断工具。由此,对孤独症的病理诊断从 定性分析发展为定量分析。
定量标准
二、自闭症儿童的评估 与诊断
(一)什么样的孩子应作评估诊断
叫孩子名字时他没有反应, 孩子见人不笑; 孩子老喜欢独自相处; 孩子在某些方面显得特别“早熟”; 孩子不喜欢玩具; 孩子常常用脚尖走路; 孩子对某些声音或物体出奇地感兴趣; 孩子到12个月还不会发声或没牙牙儿语; 到12个月还没有手势如指点或挥别; 到16个月还不会说单字的话; 到24个月还不会说两个字的句子; 以及孩子业已习得技能有所倒退或丢失等等
6.思维与想象
有人认为这是孤独症最大的困难,他们不能或很 难了解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相互关系; 他们的 思维多是形象的,凭视觉图像来认知事物; 理解一连串言语信息的 能力 也很差,过度仿说; 无法理解非语言的 沟通线索,对沟通情景理解有 困难; 认知上缺乏弹性,自己不能对行动进行计划,需 要一定的外力支持。再造想象有一定发展,有意 识到 创造想象很难建立。
7.情绪
情绪不稳定是孤独症儿童的固有表现,外界自然 环境中的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令他们不快; 有很多患者在儿童期长期压抑各种情绪体验,很 少出现与环境一致的 委屈地哭、开怀地笑、大声 地拒绝,而到了学龄期,情绪行为问题逐渐增多, 动不动就发脾气; 有些儿童则经常看似莫名其妙到地哭闹、叫嚷、 跑动,仿佛时时经受着可怕的刺激。
4.注意
孤独症儿童注意力过于分散,或极其专注而不 能有效转移; 比别人过多需要更多的时间在听觉和 视觉信 息之间转移注意力; 对某些刺激过分敏感,对其他刺激则表现“视 而不见、听而不闻”,实际是注意不能有效选 择;
5.记忆
大部分对数字 、文字符号的 机械记忆较好,特别 是语言能力强的在这方面更有尚佳表现:能背诵 很多东西,有的能背很多诗词,能背万年历,背 很多地名,机械记忆能力较好。 对直观的非言语材料识记好,对抽象的事物短时 记忆差。 情景与语义的联合记忆更是十分薄弱,如游玩回 来,问他玩大型玩具没有?当时的感受如何?经 常是没有反应,好像没发生此事一样
(二)从心理学角度认识孤独症的特征
视觉 听觉 嗅觉、触觉、味觉等其他感觉 注意 记忆 思维与想象 情绪
1.视觉
虽然大多数有视觉学习的优势,他们喜欢看窗 外风景、画画、拼图、看电视(听觉学习优势 的也喜欢看电视),但有些也存在着问题,如 不能快速准确辨别他人的 面孔,所需识记时 间较长; 害怕与人目光接触 经常表现出“视而不见”的状态
其它有关孤独症的资料
一般于30个月前就可以被诊断。 1 / 3 孤独症在青少年时期出现癫痫 流行率 : 10,000 : 4 -15 男女比例 : 男 : 女 = 4 : 1 预后 - 高达80%孤独症患儿成年后仍延续 孤独症的明显特征
(四)鉴别诊断 1.孤独症与其他广泛性发育障碍(PPD)疾病的 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