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和张天翼人物形象中的讽刺艺术
1048-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
1048-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摘要:在我国现代小说创作中,张天翼是左联时期出现的具有光辉成就和深远影响的著名作家之一。
他继承了鲁迅开创的现代小说的讽刺艺术,致力于讽刺艺术的多样化的探索与创造,根据不同的讽刺对象,采用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创作上取得了成功,并对我国现代文学讽刺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笔者认为,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具有以下特点。
关键词:张天翼:讽刺特点:讽刺艺术目录:1绪论 (2)1.1研究背景 (3)1.2张天翼简介 (3)1.3张天翼讽刺小说的特点: (3)2张天翼小说的三大讽刺主题 (3)2.1反伪善。
(3)2.2反庸俗 (4)2.3反封建 (4)3讽刺艺术的特点 (4)3.1强烈的主观性 (4)3.2善于揭示和强化矛盾 (5)3.3艺术的真实性 (6)3.4心理描写 (6)结语: (7)参考文献: (7)1绪论1.1研究背景张天翼1906年出生于南京。
民国11年,他与同学戴望舒、杜衡、施蛰存合办小型文艺刊物,并在《星期六》、《法月》、《星期》等刊物发表作品。
民国13年秋,考入上海美专学习一年;次年夏,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课余仍广泛阅读文艺书籍并从画写作。
民国1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体验下层社会生活,是夏毅然退学,在沪、宁等地充当小员司,做家庭教师、会计、记者、机关办事员、文书等,备尝解职失业之苦。
民国18年,与鲁迅通信。
民国2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积极从事革命文艺创作和其他革命活动。
民国26年冬,从事抗日宣传工作,频赴陶龛学校等处讲学,以鬻字献金支援抗日,并于此写成《谭九先生的工作》等短篇小说{1].次年任教湖南国学院。
民国28年,任中共湖南省委机关报《观察日报》副刊编辑。
民国33年,因病回湘乡休养,年底带病赴重庆“文协“总会工作,以后病情反复不定。
民国37年,赴上海后,病又转危,由组织护送至澳门镜湖医院治疗。
1950年5月康复,赴北京。
1951年以的天边任中央文学研究所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人民文学》编委、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中共党委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参加第二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主席团成员,任第一到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简析张天翼讽刺小说的典型形象
简析张天翼讽刺小说的典型形象讽刺作家张天翼出身在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个诙谐的老人,爱说讽刺话” ,二姐又特别“爱说弯曲的笑话,爱形容人,往往挖到别人心底里去” 。
这样张天翼也不知不觉地用讽刺的眼光去打量周围一些小人物。
而且他从小随父亲辗转各地,接触过不同阶层的人物,这些都为他塑造讽刺形象奠定了生活基础。
另外处在20 世纪30 年代的黑暗社会中,许多作家都选择讽刺来反映现实人生。
张天翼观察社会反映生活的侧重点是生活中的喜剧因素,他的笔锋几乎触及社会的各个角落,展现出一幅黑暗旧中国的缩影。
在他的小说里,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讽刺典型,有被迫卖身的妻子(《团圆》),有鱼肉乡里的土豪(《三太爷与桂生》),有受贿而从轻报灾的委员(《呈报》),有借抗战中饱私囊的投机者(《谭九先生的工作》),有空虚动摇的知识分子(《移行》)、庸俗的小市民(《陆保田》)、哗变的士兵(《二十一个》)、觉醒的佃农(《蜜蜂》)、心理变态的母亲(《善女人》)、寻找刺激的无聊文人(《温柔制造者》)等。
对这些典型的讽刺对象,张天翼发出了不同的笑,有对愚昧不幸的劳动人民的含泪苦笑,有对动摇庸俗的小知识分子轻松的嬉笑,还有对虚伪狡诈的官僚地主愤激的冷笑。
、含泪苦笑愚昧不幸的城乡劳动人民张天翼小说的讽刺典型之一是愚昧不幸的城乡劳动人民,在他的讽刺人物画廊中,描写得最经常,刻画得最出色,也最能体现他的讽刺艺术就是这些拼命“往上爬”的人物。
作者写出了他们的丑态,他们受沉重生活的挤压,但又不甘心自己卑微的地位,而是千方百计削尖脑袋往上爬,碰壁受辱也要往上爬,穷途末路还是要往上爬。
张天翼从生活的底层挖掘出这些喜剧因素,将他们灵魂上的丑病揭示出来,从而希望把他们灵魂中肮脏的东西清除。
《皮带》中的低级士官邓炳生投靠亲戚梁处长当上了少尉,于是幻想着能够步步高升,当“靠山”走后,他的幻想彻底破灭,跪在军官标志的斜皮带前痛苦流涕;《请客》中小公务员云守诚不顾家人的生活,透支下个月的工资,企图用“饭局”为自己换来一个书记职务的“出缺”,结果受胡科长戏弄,竹篮打水一场空。
浅析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
浅析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作者:张茜来源:《北方文学·下旬》2013年第10期摘要:张天翼作品题材广泛、人物各异,小说涉及面极广、内容丰富多彩。
他擅长抓住人物性格中的某一点进行深度描写,使作品中的人物极具代表性。
其创作深受鲁迅影响,将讽刺的笔锋直指畸形的社会,对社会上各类型人物做了生动的描绘和无情的鞭笞。
作品通过体现“国民劣根性”的面子观及对“向上爬”的心理描写,对当时社会进行讽刺。
他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揭示出人物的内涵,冷漠、辛辣、讽刺的艺术手法始终贯穿在作品中,使其作品与其他同时期的作品与众不同。
关键词:张天翼讽刺夸张对比尖峭讽刺是一种喜剧艺术,偏重于主题反映时的外在手段,可针对敌人,也可用于人民的缺点。
只要立场正确,有善意和热情,达到针砭时弊、引导社会前进,便是成功。
鲁迅对“讽刺”这个词组有一个简单明了的定义:“我想,一个作者用了精炼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一旦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
在中国现代文坛中,张天翼的名字总是与讽刺联系在一起。
其作品以新颖的立意,扭转了曾经风靡一时的革命加恋爱的描写公式和浪漫蒂克的文学风气。
《中国现代小说史》对其评价是:“张天翼最好的小说属于讽刺的范畴,在这些小说里,他不大分辨阶级和个人,不论乡绅、小资产阶级或普罗阶级,都一视同仁,成为他讽刺的题材,张天翼是这样的一个作家,他拒绝将他对于社会的写实观察跟革命乐观派的教条结合在一起。
然而,就在他这种拒绝划清善和恶,希望和腐化的上面,蕴藏了作者的讽刺力量。
”作品《陆宝田》中小录事陆宝田对上司竭力奉迎,甚至不惜告密、卖友。
但也难逃被开缺的厄运,他临死前还不忘把公事拿到家里办,惦记着打听某个有背景的先生的公寓住址,好去巴结,给人一种深沉的苦笑。
张天翼的创作受到鲁迅影响,他敢于直面人生,将讽刺的笔锋直指畸形的社会,对社会上各类型人物进行诙谐的刻画,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社会“百丑图”。
_国民性_批判的现代解读_谈鲁迅_张天翼乡土小说的阐释视角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第19卷第3期2010年6月JOURNA L O F S I CHUAN Vo l119No13Jun12010 UN I VERS I TY FOR NA T I O NAL I T I ESn文学研究n/国民性0批判的现代解读)))谈鲁迅、张天翼乡土小说的阐释视角孙拥军=摘要>/针贬民族性的国手0的鲁迅,毕生都孜孜不倦于/国民性0的研究和批判,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创作,把/国民性0批判这一主题持续深化,并对后起的现代乡土文学作家的创作产生了广泛影响。
作为全面继承鲁迅/国民性0批判思想的作家张天翼,又以其独到的批评视角,通过一系列乡土小说的创作,持续丰富和完善了/国民性0批判这一主题的内涵。
=关键词>国民性;现代解读;乡土小说;阐释视角=中图分类号>I210/I20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824(2010)03-0046-04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基本主题的/国民性0批判和改造,一直为现代作家所关注。
/针贬民族性的国手0的鲁迅,毕生都孜孜不倦于/国民性0的研究和批判,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创作,把/国民性0批判这一主题持续深化,并对后起的乡土小说作家,无论是20年代的鲁彦、许钦文、许杰、彭家煌、王任叔、蹇先艾,还是30年代的柔石、沙汀、艾芜、萧红、萧军等人的以/国民性0批判、改造为主题的乡土小说创作,都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然而,受鲁迅乡土小说创作影响至深,全面承继鲁迅/国民性0批判思想的集大成者,当推30年代乡土小说作家张天翼。
张天翼在继承鲁迅先生/国民性0批判思想的同时,又以其独到的批评视角,通过一些列乡土小说的创作,持续丰富和完善了/国民性0批判这一主题的内涵。
一鲁迅先生对/国民性0这一课题的思索,始于其留学日本期间。
据鲁迅好友许寿裳回忆,鲁迅是在日本弘文学院学习期间就已开始思索改造国民性这一时代课题,那时鲁迅就常和他谈起三个互相联系的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1]回国后的鲁迅,仍孜孜不倦于中国/国民性0研究,并开创了现代乡土小说这一文学形式,构写出一系列的/富有乡土气息0、将乡间的生死,/隐现着乡愁0[2]移于纸上的乡土佳作,以阐释其对中国/国民性0的独到思索和解读。
谈鲁迅和名家的讽刺艺术教学
谈鲁迅和名家的讽刺艺术教学阅读407 次日期:2008-4-11 15:43:17 来自:邓秀安一篇作品的中心思想开掘得深刻,固然取决于作者的思想能力,但也与作者善于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有密切的关系。
鲁迅的《阿Q正传》、《孔乙己》,契诃夫的《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巴尔扎克的《守财奴》,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等中外名著,其内容丰富、主题深刻,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异曲同工的一个重要原因的由于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讽刺艺术,塑造了千姿百态、形神俱备的艺术形象,甚至在当前的生活中,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相声、小品等艺术,其主要手法也是运用了幽默讽刺。
因此,语文教学过程,有机地分析作品的讽刺艺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都是极有益处的。
讽刺作为一种艺术,教学过程可着重从如下三个方面分析。
首先,要明确作者的目的态度。
作品中作者对于反动势力,对于生活中的丑恶现象,通过讽刺,是为了给予彻底的揭露和坚决的否定;对于人民内部的缺点、错误,通过讽刺,则是为了给予热情的帮助、诚恳的批评。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讽刺艺术家,他的《阿Q正传》、《孔乙己》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讽刺艺术的典范。
他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以鲜明的强烈的爱憎,尖锐地讽刺了凶恶卑鄙的赵太爷、钱太爷,猛烈地抨击了横行霸道的丁举人,也辛辣地嘲讽了愚昧无知、盲目自大,有着严重精神胜利法的阿Q和好吃懒做、麻木不仁、自甘堕落的孔乙己。
但是,作者对于上述两种不同的阶级的人物的讽刺,显然是抱着不同的目的和态度:对于赵太爷、丁举人等人物完全出于鄙视、憎恶,给予彻底的否定、无情的鞭挞,促使其灭亡;而对于阿Q和孔乙己的讽刺,作者是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出发的,对其弱点进行有力的批判、否定,期待像阿Q、孔乙己这样的人,或具有他们这样弱点的人觉悟,激发人们仇恨封建制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必须引导学生利用发散求异的方法注重分析作者对讽刺对象的目的和态度,否则便会眉毛胡子一起抓,偏离或误解作品的深刻的主题思想。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讽刺艺术【摘要】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作家。
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就是他的小说。
鲁迅自己曾经说过,他写小说的目的,是“‘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他的取材,“采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鲁迅在艺术手法上可谓是多姿多彩,而他的小说最大特征就在于讽刺性,本文试就他小说中的讽刺艺术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小说;讽刺艺术;表现手法鲁迅是一名伟大的讽刺作家,这和当时特定的历史时代是分不开的。
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将对社会的看法融入了自己的小说之中,他的讽刺艺术的卓越成就即在于通过形象的描绘,反映出社会的动荡和某些重大的方面。
1 鲁迅小说中讽刺艺术的形成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又与中国的、外国的优秀文学遗产有着内在的深刻联系。
鲁迅自己也说过,他在小说创作的准备阶段,曾看了百来篇外国作品,并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
在鲁迅一生的艺术实践中,始终没有把自己与世界文学隔开来。
在中国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影响下,他将悲剧艺术与喜剧艺术、讽刺与幽默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讽刺艺术。
2 鲁迅小说中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鲁迅小说的讽刺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夸张、白描、对比等处处见锋芒,讽刺的语言更是诙谐幽默、尖锐泼辣,令人赞叹。
2.1 夸张背后实含讽刺在《阿Q正传》中,几乎全篇都贯穿着夸张的手法,它像显微镜般,把事物的本质更加凸现出来。
最末一章《大团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阿Q临终时在法庭上画圈,更使人啼笑皆非、笑与泪俱涌。
这些夸张而带有漫画式的讽刺之笔,把阿Q描写得栩栩如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声色态齐俱。
阿Q 无端被捉,糊里糊涂被人押着画押,他不但不申述自己的冤枉,反倒羞愧自己画押时圈画得不圆,这种惊人的麻木和愚昧是何等可笑,又是何等可悲。
鲁迅曾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他在将阿Q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的过程中,将喜和悲,笑和泪,哀和愤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幕幕带有喜剧色彩的大悲剧,使人不得不在经历一段喜,悲交加的感情风波后又燃起愤怒的火焰。
论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
论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作者:林爱周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9年第05期讽刺在鲁迅美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他运用的最广泛也最纯熟的艺术。
讽刺的对象往往是否定性的形象和事物,但它绝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需要一定的技巧。
那么,鲁迅认为讽刺艺术的真谛是什么呢?他认为,讽刺小说贵在旨微而语婉。
假如过甚其辞,就失去了文艺上的价值。
这些言论说明了讽刺小说在内容上的真实性外,在艺术上尤以“语婉”两字为要旨,即讽刺的含蓄性。
这一点在鲁迅的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见个方面。
一、佯为赞誉反语讽刺这是鲁迅运用的最多也最娴熟的讽刺技巧,即对否定的形象或事物佯为赞誉,而收到对被赞誉者入木三分的讽刺效果。
我们且看《风波》中对赵七爷的描写“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马超表字孟起。
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
这里暂不说作者笔墨的节俭,赵七爷的形象呼之欲出。
“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马超表字孟起”这对赵七爷的刻意赞美,使我们很容易想到孔乙己。
他所熟记的“茴”字有四种写法,而这种学问到底有多少的现实价值呢?他们是否可以凭这些知识造福于人们呢?或者仅是提高个人的体养呢?但是我们将看到的是一个活的木乃伊,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而当“黄帝坐了龙庭”的消息被他获悉,他便第三次穿起了那件竹布长衫,为着仇家的遭殃。
而一到七斤的饭桌时,便研究起饭菜说“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吗?”将“干菜”和“风声”联系起来,赵七爷的卑劣和阴险已一览无余了。
鲁迅对反语讽刺的运用可追溯到他的第一篇小说《怀旧》,其中有对秃先生的评论为“人谓遍搜芜市,当以我秃先生为第一智者,语良不诬。
先生能处任何世,而使己身无几微之疣,故虽自盘古开劈天地后,代有战争杀伐治乱兴衰,而仰圣先生一家。
从语言学角度解读鲁迅作品的讽刺艺术
从语言学角度解读鲁迅作品的讽刺艺术【摘要】鲁迅作品以其犀利的社会批判性和丰富的语言表现力而闻名,其中的讽刺艺术更是其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
本文从语言学角度解读鲁迅作品的讽刺艺术,探讨其在文本中的多种表现形式。
首先分析了鲁迅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包括夸张、讽刺、冷嘲热讽等手法的运用;其次探讨了对话在鲁迅作品中的表现方式,以及比喻与象征的运用;然后分析了怪诞语言和声音表达在鲁迅作品中的独特之处。
结论部分将探讨鲁迅作品的讽刺艺术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通过研究鲁迅作品中的讽刺艺术,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作品在当今社会与文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鲁迅作品、讽刺艺术、社会批判性、语言表现力、讽刺手法、对话表现、比喻与象征、怪诞语言、声音表达、当代文学影响、当代社会启示。
1. 引言1.1 鲁迅作品的社会批判性鲁迅作品的社会批判性体现在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
他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以及对话表达等手法,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封建制度、思想观念以及当时政治现状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讽刺。
他以犀利的语言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批判了社会的不公正和虚伪。
鲁迅通过作品中对社会习俗、伦理道德的冷嘲热讽,引导读者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他对社会现状的批判性不仅仅停留在描绘社会的丑恶,更深入揭示了社会的根源所在,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出了警示和启示。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他的作品具有极强的社会批判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当代文学和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1.2 鲁迅作品的语言表现力鲁迅作品的语言表现力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风格闻名于世。
在鲁迅笔下,语言不仅仅是传达信息的工具,更成为了讽刺的利器。
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文字描写和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讽刺,展现出强烈的表现力。
鲁迅的语言风格简练明了,富有力量,能够深入人心。
他在作品中常常运用对比和排比的手法,巧妙地展现出社会的丑恶和荒诞。
论鲁迅与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讽刺意味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论鲁迅与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讽刺意味李美慧 鞍山师范学院摘 要:鲁迅和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中唤醒民族意识和人性命运的一代作家,作为时代背景下的男性与女性的领军人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们都挖掘深层次的民族现象,超越了文学作品的表象,运用一种独特的反讽艺术反映时代背景下受道德伦理束缚的广大中国民众的生活辛酸史,力求人们精神世界的转变,追求民族的觉醒与人性的解放。
一定的文学作品反映的是时代的产物,文学现象不仅展示作家的“显意识”,也反映了作家的“潜意识”,更反映了民族意识和人类命运的悲剧性。
关键词:反讽艺术;民族劣根性;女性意识;人性解放;悲剧意味[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40-01鲁迅在其文学创作中展现了众多带有国民劣根性的麻木的劳苦大众,他以现代幽默反讽为武器,揭露并抨击了时代背景下“吃人”的现象,以及对麻木腐朽愚昧的中国同胞的痛惜之情。
继鲁迅之后,张爱玲是一位以人性觉醒为目的的女性作家,超越了性别的差异,从女性的视角展现20世纪40年代国家、民族的衰败与人性的苍凉,她以尖锐的笔触讽刺了现代都市中人性的泯灭、扭曲以及变态心理带来的人性命运的悲剧。
1、讽刺笔法下的“人吃人”的社会现象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小说的讽刺意味尤为突出,他的《狂人日记》是一篇讽刺意味十足的战斗性文章,他所呈现的是一个“迫害狂”眼中的中国现状——用伦理道德来迫害人的生命。
它所侵蚀的是不仅是广大的民众,而且还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灵魂与精神。
卑微、无地位的阿Q,是一个具有欺软怕硬、以丑为美的典型形象,他是当时社会最底层民众的真实写照,作者塑造的这个形象是对社会制度的嘲讽,并寄希于民族劣根性的唤醒。
鲁迅暴露的是民族的劣根性,所讽喻的是整个封建社会,他使用辛辣讽刺的手法意在触动中国民众麻木不仁的精神世界。
但这种用笔触来治疗病态已久的精神世界 ,在某种程度上是慢性的,甚至是无效的。
试论张天翼小说中体现的讽刺艺术
2016年09月下半月刊张天翼笔下的人物形象丰富、其小说内容不仅涉及范围极其广泛,内容不尽相同。
张天翼的笔锋极其犀利辛辣,在其小说作品中善于深入地挖掘人物性格特征,作品人物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其作品大多直接指出了当时社会的阴暗面,并对社会乱象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和嘲讽,讽刺艺术可以说始终贯穿于张天翼的小说作品中,并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艺术成就。
一、张天翼小说中体现的讽刺艺术分析(一)作品创作中的讽刺思想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张天翼的小说作品的评价是“张天翼最好的小说是他的讽刺小说,在这些作品中,他不分个人和阶级,无论是小资产阶级、普罗阶级还是乡绅,都一概而论,成为他笔下嘲讽和批判的对象。
”在张天翼的《陆宝田》中,主人公陆宝田对其上司极尽阿谀奉承,甚至不惜出卖亲友,但最后的陆宝田依然落得被开缺的下场。
在小说的结尾,作者设计了一段极其荒诞、极具讽刺意味的情节,在陆宝田临死前,还不忘托人打听某个大人物的住址,希望去巴结。
这样讽刺令人发笑,又引人深思。
张天翼的小说创作中敢于对当时社会的丑陋、腐朽、黑暗进行赤裸裸地揭示,同时又用诙谐犀利的笔墨刻画出一个个入木三分的人物形象。
张天翼的小说作品中多以人物刻画取胜,对于各种阶层、各种类型人物的劣根性都有极其精彩的讽刺。
如《包氏父子》中,作者就刻画了一个可笑的儿子形象和一个可悲的父亲形象。
父亲老包是一个具有典型封建奴才思想的老奴,儿子小包成长于半殖民地,一身的流氓习气。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绘这对拥有不同奴才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奴才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动荡下普通老百姓可笑又可悲的生存现状[1]。
张天翼的作品明显受鲁迅思想的影响,尤其是《阿Q正传》对作者的影响极其深刻。
在张天翼的小说创作中,虽然阿Q的时代已经远去,但是鲁迅笔下国民的劣根性却始终存在,尤其是中国传统观念下的面子思想,张天翼对其深恶痛绝,他认为“面子”严重阻碍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觉醒,“面子”像鸦片一样,让无知的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在不知不觉中摧毁一个人的肉体和精神。
论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
论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讽刺在鲁迅美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他运用的最广泛也最纯熟的艺术。
讽刺的对象往往是否定性的形象和事物,但它绝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需要一定的技巧。
那么,鲁迅认为讽刺艺术的真谛是什么呢?他认为,讽刺小说贵在旨微而语婉。
假如过甚其辞,就失去了文艺上的价值。
这些言论说明了讽刺小说在内容上的真实性外,在艺术上尤以“语婉”两字为要旨,即讽刺的含蓄性。
这一点在鲁迅的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见个方面。
一、佯为赞誉反语讽刺这是鲁迅运用的最多也最娴熟的讽刺技巧,即对否定的形象或事物佯为赞誉,而收到对被赞誉者入木三分的讽刺效果。
我们且看《风波》中对赵七爷的描写“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马超表字孟起。
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
这里暂不说作者笔墨的节俭,赵七爷的形象呼之欲出。
“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马超表字孟起”这对赵七爷的刻意赞美,使我们很容易想到孔乙己。
他所熟记的“茴”字有四种写法,而这种学问到底有多少的现实价值呢?他们是否可以凭这些知识造福于人们呢?或者仅是提高个人的体养呢?但是我们将看到的是一个活的木乃伊,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而当“黄帝坐了龙庭”的消息被他获悉,他便第三次穿起了那件竹布长衫,为着仇家的遭殃。
而一到七斤的饭桌时,便研究起饭菜说“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吗?”将“干菜”和“风声”联系起来,赵七爷的卑劣和阴险已一览无余了。
鲁迅对反语讽刺的运用可追溯到他的第一篇小说《怀旧》,其中有对秃先生的评论为“人谓遍搜芜市,当以我秃先生为第一智者,语良不诬。
先生能处任何世,而使己身无几微之疣,故虽自盘古开劈天地后,代有战争杀伐治乱兴衰,而仰圣先生一家。
试论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
作者: 李成军
出版物刊名: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73-77页
主题词: 张天翼;讽刺艺术;人物性格;小说创作;讽刺文学;性格特征;作品;现代文学史;果戈理;
作家
摘要: <正> 张天翼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讽刺作家,他的作品不仅以新颖的立意,扭转了曾很流行的革命加恋爱的描写公式和浪漫蒂克的文学风气,并以其独特的人物塑造方式和简劲犀利的文笔,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
小说是写人的。
悲剧、正剧。
写典型,喜剧写类型,几乎是公认的观点。
在欧洲,甚至一些塑造出典型的喜剧形象的著各讽刺家也抱有这种见解,莫里哀和果戈理便是如此。
张天翼没有从理论上论述悲,喜剧的性质特点,但他认为凡是小说创作都是塑造人物、刻画性格的。
这就从认识上澄清了讽刺文学非文学的观点。
他说:“我最有兴味的,还是……性格”。
“我要是告诉你,我现在有了一个题材,则其实这题材还是不完全得很,这只是说,。
论鲁迅小说中反讽手法的特征(鲁迅研究课程论文)
论鲁迅小说中反讽手法的特征肖敏2012级汉语言文学(师范)1班【摘要】鲁迅作为一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最核心有力的革命斗争方式是将手中的笔作为“投枪”和“匕首”,将革命思想外化于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力争在精神上拯救受苦受难的广大民众。
小说犀利的文风,因其独到的反讽手法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由此可见,反讽手法的运用,对于他的文学作品来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研究的方向是鲁迅小说中所用反讽手法的特征,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针对整体世界的反讽;第二,针对悖论思维的反讽;第三,针对存在虚无感的反讽。
【关键词】鲁迅小说,反讽手法,特征鲁迅所处的时代环境、政治氛围等条件对其创作有极大的影响,而他个人经历和内在精神则是他在革命斗争中的指引,也是形成他创作风格的关键性因素。
在他的一生中,叔本华、尼采、施蒂纳和克尔凯郭尔等哲学家对他的思想造成了影响,而在这几位伟人中,克尔凯郭尔作为西方现代最具代表性的反讽哲学家,对鲁迅的文学创作风格的形成影响至关重要。
正如克尔凯郭尔在《反讽的概念》中指出:“对于反讽的主体来说,既有的现实完全失去了其有效性,它成了处处碍手碍脚的不完善形式。
但是另一方面,他并不占有新的事物,他仅仅知道面前的事物与理念有极大的差距。
……反讽者是先知的,因为他不停地指向将来的事物,但他并不知道这将来的事物究竟是什么。
……而对于他所严正以待的现实,他却非摧毁不可,他以锋利的目光逼视着这个现实。
”1鲁迅就恰好处于这样一个关键的中间位置——新旧交替的时代,结合所受的教育和接触的思想,所以鲁迅能够综观前后,反讽手法的运用,反映了诙谐的玩笑和严肃的事实之间的对立冲突,背后是人类社会的无奈又绝望的生存困境,正是因为看到这个社会的不堪,从而在文字中以反讽的手法加以体现,以有效地达到精神疗救的目的。
1【丹麦】索论·奥碧·克尔凯郭尔:《论反讽概念》,汤晨溪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2005年版,第224页。
简述鲁迅文学作品的讽刺写作手法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文学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讽刺手法而闻名。
鲁迅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批判,通过讽刺的手法揭露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问题。
1. 对社会现象的讽刺鲁迅的作品中常常描绘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平和黑暗现象,通过讽刺的笔法将这些问题暴露在读者面前。
比如在《呐喊》中,他以讽刺的口吻揭露了当时我国的社会矛盾和人性的扭曲,以及对封建道德的讽刺,例如描述了“送葬宋江”的故事,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2. 对人性的讽刺鲁迅的作品中还常常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人性的丑陋和扭曲。
比如在《狂人日记》中,他通过主人公莫言的自白,讽刺了当时我国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封建伦理的颠覆。
3. 对权力的讽刺鲁迅的作品中也经常对当时的统治阶级和权力进行讽刺。
比如在《阿Q正传》中,他通过对阿Q这个小人物的描写,讽刺了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糜烂和腐朽,以及对旧式伦理道德的讽刺,展现了对权力的不满和对现实的愤懑。
总结起来,鲁迅的讽刺手法贯穿了他的全部文学创作,他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将自己对社会、人性和权力的批判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是这种讽刺的手法,使得他的文学作品仍然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
鲁迅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其讽刺手法在其整个文学创作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贯穿了他的短篇小说、杂文和翻译作品。
其讽刺手法的深刻和犀利,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丑恶以独特的视角呈现出来,成为我国现代文学的瑰宝。
鲁迅对社会现象的讽刺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他的作品中,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描绘和讽刺,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不公平现象。
比如在《呐喊》中,通过对晚清社会种种丑恶现象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落后和扭曲;而在《彷徨》中,他以讽刺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的旧式封建伦理和社会倒退的现象。
这些作品以其毒舌和犀利的讽刺手法,直指社会现实的种种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共鸣。
在鲁迅的作品中,人性的批判也是他讽刺手法的重要方面。
试论鲁迅杂文的讽刺技法
试论鲁迅杂文的讽刺技法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的杂文作品以犀利的批判精神和深刻的思考见长。
在鲁迅的杂文中,讽刺技法是他最常使用的一种手法,这种手法不仅能够让人们深刻认识到社会的丑陋和荒谬,还能够引导人们思考社会的问题,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思想支持。
本文将就鲁迅杂文的讽刺技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讽刺的定义和作用讽刺是一种含蓄而有力的批判方式,通过扭曲、夸张、隐喻等手法来揭示社会现实中的问题。
讽刺不仅能够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还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进而引发思考和行动。
讽刺在文学艺术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能够揭示社会的问题,还能够调动人们的情感和意识,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思想支持。
二、鲁迅杂文的讽刺手法鲁迅的杂文作品中,讽刺手法是他最常使用的一种手法。
他通过夸张、扭曲、比喻等手法来揭示社会现实中的问题,引起读者的共鸣,进而引发思考和行动。
下面将就鲁迅杂文中常用的讽刺手法进行分析。
1、夸张手法夸张是鲁迅杂文中最常用的一种讽刺手法,他通过对现实中一些事物的夸张描述来揭示出现实中的问题。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的夸张描写,来讽刺中国人的软弱无能和自卑心理。
阿Q在小说中被描写成一个自认为是“最有出息”的人,他总是想方设法地显示自己的优越性,但实际上他却是一个被社会所抛弃的人。
通过对阿Q的夸张描写,鲁迅揭示了中国人的软弱无能和自卑心理,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2、比喻手法比喻是鲁迅杂文中另一个常用的讽刺手法,他通过对现实中一些事物的比喻来揭示出现实中的问题。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对狂人的比喻来揭示出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多么的黑暗和荒谬。
狂人在小说中被描写成一个被封建社会所压迫的人,他不断地反抗和挣扎,但最终还是被社会所淘汰。
通过对狂人的比喻描写,鲁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荒谬,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3、扭曲手法扭曲是鲁迅杂文中另一个常用的讽刺手法,他通过对现实中一些事物的扭曲描写来揭示出现实中的问题。
浅析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特色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浅析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特色汉语言文学专业07级学生:杨俊琴准考证号:412708100068 【摘要】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讽刺艺术”有所承传和突破,同时也广泛地借鉴了西方小说的“讽刺艺术”特点,从批判现实的高度,对社会时弊和国民的劣根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讽刺艺术特色。
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是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与深刻的思想性高度结合的产物,在中国现代讽刺文学的发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关键词】讽刺传统世界思想手法价值鲁迅小说讽刺艺术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的小说创作先后结成《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短篇小说集。
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世界文学的借鉴,是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表现手法的完美结合。
在他宽广而深邃的艺术殿堂中,小说讽刺艺术的娴熟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学的承传突破和对世界文学的借鉴鲁迅从小读的是旧书,具有深厚的古文基础,耳闻目染,就必然影响到自己的文学风格和创作体式上来。
其中受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作品影响很大,嵇康的“帅心使气”、“慷慨激昂”,孔融的“讥嘲笔调”,都曾得到鲁迅的赞许并为之效仿。
鲁迅幼年时代曾接触了《目莲救母》之类的乡间的野台子戏,即鲁迅所谓的“社戏”。
引起浓厚的欣赏兴趣,在十余岁时就满怀欣喜地充当了目莲大戏中的“业余演员”。
实地体验了戏剧艺术的操作,从此在幼小的心灵构建起一座人而鬼、鬼而人、情而理、理而情的刚毅瑰丽的艺术世界,培养起对艺术与虚构的深挚感情。
《故事新编》中的“油滑”讽刺手法正是我国传统戏曲中“二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这种“油滑”出现在虚构的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是对生活中类似戏剧舞台上“二花脸”一样“势利小人”的灵魂发现,又是一种激愤与悲悯相交织的情感的真实流露,冷言相讥又怒目不争是其基调。
这种戏剧中继承来的“油滑”成为鲁迅小说讽刺艺术手法之一,在“插科打诨”和新奇的艺术氛围中多了些智巧、尖刻、嬉笑怒骂、婉而多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鲁迅和张天翼人物形象中的讽刺艺术
作者:朱艺佳
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3期
摘要:鲁迅的《离婚》和张天翼的《出走以后》主题似乎都是关于离婚,但却绝不仅仅止于离婚,其内涵的丰富性、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讽刺性及作者对于当时国民性弱点的揭露都远远超出了对于离婚这种现象本身的关注。
本文试对这两部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文本细读和交叉对比,进而分析作者从中体现出来的讽刺内涵。
关键词:讽刺;人物形象;荒谬
一、女性本身的愚昧和退缩
《离婚》描写了妇女“爱姑”——一位受到辛亥革命影响的农村妇女,在遭受了离婚风波时所表现出来的大胆泼辣的反抗行为,以及最后在封建势力下被消灭气焰,最终懦弱地接受了七大人的调节,以离婚收场。
爱姑不再是被动接受封建势力压迫而无能为力的妇女,她可以自然地大骂脏话,一口一个“小畜生”“老畜生”,并且态度坚决地表示:“要撇掉我,是不行的。
”又说不管是“七大人也好,八大人也好。
我总要闹得他们家败人亡!”与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单四嫂子等农村妇女完全不同,爱姑好似坚决捍卫自己婚姻的斗士,她决心要替自己讨回公道。
看似是在反抗着封建父权夫权,这斗争中产生的社会意义可能爱姑自己也从未思考过。
恰恰相反,她反而是在遵循着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
爱姑申诉自己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呵!”可以看出她是多么理直气壮地拥护封建婚姻制度,肯定自我在封建家庭生活中对传统伦理纲常和等级的遵从[1]。
爱姑的反抗符合她的泼辣性格和成长环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她反抗离婚的目的又是带有浓重封建色彩的行为。
《出走以后》中何太太是由七叔调教出来的新派人物,她从七叔那里知道了世界有多大,知道了女人是个“人”。
在面对榨取工人血汗换取自己财富的何伯俊时,姑太太的态度也从要坚决和丈夫离婚转变成“思想归思想,生活归生活”的思想生活二元论。
面对七叔,何太太控诉丈夫的形容词是“野兽!腐败!恶化!守财奴!禽兽!国家社会的罪人!……”想到工人们的悲惨遭遇,讲到这里时姑太太全身的血在狂奔着,声音发了颤。
但当她看到自己娘家破败的房间,缩手缩脚的父母,回想起自己出嫁前永远穿着破棉袄和带着补丁蓝旗袍的日子,又想起了自己在丈夫身边开车子去回力球场,上百乐门的生活。
姑太太恨剥削的心是真的,但是用剥削来的钱享受和挥霍也是真的快乐。
从斩钉截铁到“对着镜子在自己微笑的脸上做起功夫来”,姑太太这种心理转变起到了绝佳的讽刺效果。
二、男权社会的压迫和诡辩
《离婚》中七大人话不多,在爱姑初见时他正拿着屁塞在自己的鼻子旁擦了擦,这对初次见到“屁塞”的爱姑起到一种震慑作用。
鲁迅给七大人添了“屁塞”这种古旧的物件作为爱好,实
际是在暗示:七大人以“知书达理”的声闻在村子里受人敬仰的七大人的爱好居然这般迂腐[2]。
七大人不直接讲话,而是慰大人替七大人传达“九十元就散了吧”的想法。
面对着爱姑的大段申诉,七大人对她看了一眼,也没有说话。
在爱姑不服气地说出“拼出一条命,大家家败人亡。
”时才终于出面,话语平实易懂,不过是些“公婆说走就得走”“和气生财”的老道理。
但他话锋一转,将这些老道理与外洋结合在一起:“莫说府里,就是上海北京,就是外洋,都这样。
”这一句话就使爱姑所有的力气都被抽光了,她觉得自己是完全孤立了。
鲁迅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乡绅的权威和处事风格,讽刺的是,七大人作为爱姑心中知书达理的人,理应替她做出公道的做出判决,而他作为主导乡村世界的乡绅,轻而易举地排除了爱姑获取支持的可能,粉碎了这个农村妇女不切实际的梦。
接受矛盾,再强化矛盾,让读者感受到两幅嘴脸,两套把戏,是张天翼常用的讽刺手法,他善于抓住人物的本质,再突出强化这种虚伪的本质,从而达到讽刺的效果。
《出走以后》的七叔年纪轻轻就敢于发表自己的言论,公然批评金县长是个坏蛋,看似是这样的愤世嫉俗、敢说无畏,但听到何太太控诉自己丈夫是吃人的禽兽时,七叔的态度倒变得不慌不忙、满不在乎。
他慢条斯理地给姑太太举例子,说就连托尔斯泰自己也正是个小气鬼,连半个镚子都要计较的。
七叔和当年大骂金县长不配做父母官的他判若两人,曾经的他说起危险性的话都不曾胆怯,心里想着他人想着百姓,现在却成了一个口口声声为剥削劳动者的资产家开脱的小人。
张天翼把人物身上的这种反差和矛盾扩大,凸出,让读者感受到七叔的转变之巨大和其虚伪。
七叔的思想和生活二元论开导了何太太,让她心安理得的用剥削来的钱尽情享乐,在七叔身上这种前后矛盾的凸出使人物讽刺效果浓厚[3]。
结语:
鲁迅在《离婚》结尾时对庄家、施家两家合写,写得如此含蓄有味,是不露锋芒的讽刺。
张天翼受鲁迅影响很大,他继承了鲁迅讽刺尖刻的一面,又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自己讽刺的“热”,所以讽刺没有鲁迅那样沉重、深厚。
作为鲁迅犀利讽刺风格的传人,张天翼绝对不仅仅是对鲁迅的模仿,而是他站在一个作家的立场上,以自己的对国家、民族、人民清醒和深刻的认识为基础来进行自己独一无二的创作。
更重要的是张天翼从鲁迅手中接过了批判“国民劣根性”的精神缆索,以小说作为“批判的武器”,对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社会现实进行了不遗余力的针砭和揭露。
虽然他的小说在思想深度上较鲁迅作品有所不及,但其题材和表现,在那个年代乃至当今社会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华.伦理困境与叙事欲望—审鲁迅的离婚.[J].鲁迅研究月刊,2006,12.
[2]袁红涛.绅权与中国乡土社会:鲁迅《离婚》的一种解读.[J].浙江社会科学,2011,05.
[3]张天翼.讽刺小说[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序,第6页.
作者简介:
朱艺佳,(1994-),辽宁大学文学院,2016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