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

合集下载

辛辣刺骨,鞭辟入里——浅析鲁迅《拿来主义》的批判风格

辛辣刺骨,鞭辟入里——浅析鲁迅《拿来主义》的批判风格

辛辣刺骨,鞭辟入里——浅析鲁迅《拿来主义》的批判风格作为现代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对现实一直保持着强烈的批判态度。

在《拿来主义》一文当中,作者以嬉笑怒骂、横眉冷对的方式,对强权进行了无情的嘲讽与批判。

《拿来主义》一方面斥责了国民政府一味投降的无能与软弱,一方面对于文艺阵线内部的错误进行了驳斥。

文章见解深刻,一针见血,令人不得不深深佩服鲁迅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

一、形象生动对于社会现实,鲁迅有深刻的体验与认识,同时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写了许许多多的文章,对当时的人、事进行了批判与揭露。

作为一篇讽喻时事的杂文,《拿来主义》最大的特征就是擅长运用形象的比喻,使原本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从而使读者更容易了解和接受。

“拿来主义”这一说法的提出,本身就是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拿来”这一词语,不仅十分生动,同时通俗易懂,让人一见便能领会其含义。

化合物 3A02:质谱 ESI/MS(negative mode),m/z 234,[M-H]-。

1H NMR(500 MHz,CDCl3,TMS),δ为7.25~7.28(t,J=9.0 Hz,2H),7.05(t,J=9.0 Hz,2H),6.83(br.s,1H,NH),5.97(s,2H),4.46(d,J=5.5 Hz,2H)。

在对“拿来主义”这一说法进行具体阐述时,鲁迅以一所大宅来打比方,用简简单单几句话,就说清楚了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尽管作者在文章中所阐述的是一个非常精深的问题,但议论时并没有写得太过高深,而是将大宅子作譬喻,接着运用“鱼翅”“鸦片”等一系列生动的形象来进行比喻,不仅使得抽象事物更加形象,而且道理也更加浅显通俗,使得文章富有独特的讽刺意味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毫不留情鲁迅生活的时代,社会黑暗,掌权者无能昏庸,面对列强只能步步后退,没有丝毫的斗争意识,只是一味地息事宁人。

有鉴于此,鲁迅创作了大量的文章讽喻现实,尤其是他的杂文,总是一针见血,毫不留情。

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

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

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之一,而他的杂文作品更是一种具有深刻社会思考和文艺创新性质的文学体裁。

鲁迅的杂文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鲁迅的杂文作品具有深厚的思想性。

他的杂文从社会现实和人性本质的角度去探讨和描摹,从而成为了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命运的艺术经典。

例如《伪自由书·序》中所写,“尊重人的自由,是常常认为民主的各界共同之点”。

这一语句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态度,也蕴含了关于人类自由的价值理念。

其次,鲁迅的杂文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擅长利用夸张、讽刺等表现手法,将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社戏》中写到,“痴人谈梦的时节,这场饶了的社戏,,还有玩饥抱饱的农民和青年。

”这一段文字将社会底层人物的人道主义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呈现出社会现实的残酷面貌。

最后,鲁迅的杂文作品具有强烈的反动性。

他通过尖锐的批判和严厉的斥责,针砭时弊、直指社会弊病,有力地呼吁着人们要认识到社会的黑暗面。

例如,《狂人日记》中“我不能够变成别的,只能够‘疯’”这一语句,反映了主人公对现实无望的绝望和对社会弊病的控诉。

总之,鲁迅的杂文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而不可替代的印记,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成就了一个文学经典。

朝花夕拾中反讽的例子

朝花夕拾中反讽的例子

朝花夕拾中反讽的例子《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本散文集,其中有一些文章运用了反讽手法,来讽刺和批判社会的现象和个人的行为。

下面是一些《朝花夕拾》中的反讽例子和拓展论述。

1. 文章《阿Q正传》中的反讽在《阿Q正传》中,鲁迅以幽默的方式描绘了一个懦弱的小人物阿Q,并对他的虚伪、自欺欺人的行为进行了揭露和讽刺。

阿Q自命不凡,却在现实生活中屡屡失败,最终沦为社会的弃儿。

通过这个形象,鲁迅暗示了当时社会上的许多人也像阿Q一样,自我膨胀、自以为是,却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

2. 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反讽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讲述了他参观中国古代文化遗址时的感受,以及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思考。

他通过对古代文人墓碑、字画等艺术品的描述,揭示了那些声称自己传承了古代文化的人,却无法真正理解和体验这些文化的内涵。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一些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表面追求和假大空的态度。

3. 文章《我的母亲》中的反讽在《我的母亲》一文中,鲁迅以幽默的笔调讲述了自己和母亲的亲情故事。

通过描述母亲不懂外语、不了解现代科技的情况,鲁迅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知识程度低下的普通老百姓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受到的歧视和压迫。

通过母亲的形象,鲁迅呼吁社会关注和尊重这些不起眼的人,不要以自己的高人一等来嘲笑和伤害他们。

以上是《朝花夕拾》中一些反讽的例子。

鲁迅先生通过反讽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人们的虚伪行为,批判了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的盲从和功利追求。

他以幽默的笔调和生动的形象塑造,让读者在笑声中思考和反思社会现象,体悟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不公。

这些反讽的文章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略论鲁迅杂文的修辞艺术-文档

略论鲁迅杂文的修辞艺术-文档

略论鲁迅杂文的修辞艺术鲁迅的杂文,幽默、犀利、辛辣、隽永,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些鲜明的特色,都与其运用讽刺的艺术密不可分。

讽刺在鲁迅的杂文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讽刺技巧娴熟的运用,使他的杂文达到了无人企及的最高峰,而他的讽刺艺术优势主要是通过夸张、反语、比喻、对比、仿词等修辞手段来实现的,下面试做赏析:1、夸张鲁迅认为,夸张决不能脱离现实,是将平常的不合理的人和事,通过夸张的艺术手法再现出这些人和事的真实来使人觉得可笑,从而达到讽刺的效果。

如鲁迅在《论第三种人》中将“死抱着文学不放的”第三种人,夸张地说是“恰如用自己的手拨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

”这种夸张把那些认为文学可以超越阶级的第三种人的不符合现实的思想展现出来,产生了喜剧性的讽刺效果。

再如《偶战》中,为了批判国民党所谓的“正当舆论”,鲁迅用了绍兴地区一个名叫“群玉班”的戏班,名不符实,演戏没人看的夸张的歌谣将国民党不得人心讽刺得体无完肤。

“台上群玉班,台下都连忙关门,两边墙壁都扒塌,连忙扯得牢,只剩下一把馄饨担。

”在《娜拉走后怎样》中:“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

”通过夸张把中国人安于现状的“国民性”弱点充分地展现出来,给予有力的讽刺和鞭挞。

2、反语反语又叫“倒反”、“反说”或“反辞”等,即“说反话”,运用和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带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这种修辞格常用于表达愤怒和憎恨的思想感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鲁迅曾经说:“我因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

譬如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杀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这里运用的“文明人”、“伟绩”和“武功”都是反语。

把帝国主义者称呼为“文明人”,既揭露出帝国主义者创造杀人武器,又批判了军阀独裁用帝国主义枪炮杀害女学生的罪行。

论鲁迅杂文的批判艺术

论鲁迅杂文的批判艺术

论鲁迅杂文的批判艺术作者:尚新玉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第06期摘 ;要:鲁迅的杂文揭露社会的黑暗与丑恶,具有深刻的批判性和极强的战斗性。

鲁迅杂文的批判性特点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坛上“骂”的现象的重要基点。

本文通过分析以鲁迅为中心的“骂”的现象来谈鲁迅杂文的批判艺术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鲁迅 ;杂文 ;批判性;“骂”鲁迅开现代杂文之风。

杂文在鲁迅的创作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数据显示,鲁迅的杂文篇目高达900多篇,而小说、散文、诗歌、学术作品加起来才近200篇。

杂文也是鲁迅战斗的主要武器,具有着极强的战斗性,在中国文学史、思想史上具有无法磨灭的价值。

鲁迅杂文最重要的特色就是批判性,表现在批判封建制度、国民的劣根性等。

谈到鲁迅杂文的批判性,就无疑要引出“骂”的现象了。

那么,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时局混乱,不同利益的阶级、不同派别的文学人士论战不休,“骂”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笔者主要以鲁迅的杂文为研究对象,分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骂”的现象与鲁迅批判的艺术。

一、“骂”的现象的界定房向东在《鲁迅所处的时代与鲁迅的“骂人”现象》中说道:“(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一个…骂人‟的时代。

说好听的,叫百鸟争鸣,说难听的,叫彼此相骂。

”[1]而鲁迅也只不过是“百鸟中声音比较洪亮的一只鸟,…骂人‟不是只有鲁迅才为之。

”[2]文人学士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发出声音,鲁迅也是其中一员。

论争中,“骂”成为家常便饭。

特殊时代导致的“骂人”现象,囊括了当时文坛上的参与论战或者“骂战”的人。

然而,这一现象下“骂”的实况实在不忍直视,立场的对战很多时候变成人身攻击、随意的侮辱。

所谓“骂”,字典释义为“用粗野或带恶意的话侮辱人”。

然而,我们所要探讨的“骂”,不是随意的骂,不是“辱骂”“谩骂”,我们所要探讨的鲁迅的“骂”与大众所理解的“骂”是有区别的,与当时时局下的“骂”也是不同的。

所以,首先要对鲁迅的“骂”进行界定。

鲁迅在《谩骂》中清楚地说明:“假如指着一个人,说道:这是婊子!如果她是良家,那就是谩骂;倘使她实在是做卖笑生涯的,就并不是谩骂,倒是说了事实。

鲁迅的杂文有什么特点

鲁迅的杂文有什么特点

鲁迅的杂文有什么特点1、鲁迅的杂文却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

2、鲁迅杂文擅长分析,他的论辩能制强敌于死命,揭露矛盾的方法也多种多样。

3、鲁迅在运用逻辑思维来揭露事物的矛盾时,经常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寥寥几笔,逼真传神。

4、鲁迅经常运用书本或自己创造的故事来构成形象,表达思想.鲁迅的形象化手法,都表现了贴切、平易、新鲜的特点。

5、鲁迅杂文的感情力量,特别表现在讽刺上。

他认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6、鲁迅还有一部分杂文,通过“曲笔”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延伸阅读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的地位如何2、首次对中国古代小说全面地进行了类型研究,从而开创了小说批评的新模式。

《中国小说史略》对宋代及其以前小说的分类并无太多的新意,基本沿袭了古人的说法;他对小说类型的新设计主要体现在元明清时期各类小说的划分与界定,如元明之讲史,明代之神魔小说、人情小说、拟宋市人小说,清代之拟晋唐小说、讽刺小说、人情小说、狭邪小说、侠义小说、公案小说、谴责小说等,这些名称迄今沿用。

3、对每类小说的渊源与流变进行了系统地考述。

如第二十六篇关于狭邪小说的分类与源流、第二十八篇关于谴责小说的理论界定与例证阐释,即为显例。

格言鲁迅的格言真正的强者不是因件事而壮烈的死去,而是因件事而卑微的活着。

做奴隶虽然不幸,但并不可怕,因为知道挣扎,毕竟还有挣脱的希望;若是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陶醉,就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看鲁迅《呐喊》中的讽刺性艺术

看鲁迅《呐喊》中的讽刺性艺术

看鲁迅《呐喊》中的讽刺性艺术一、以乡愚的眼光嘲讽乡愚即乡镇愚民,他们的产生与中国传统乡镇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物质财富相对贫乏以及信息相对闭塞的情况下,乡镇居民的思维方式往往具有某种特定的局限,尤其在城市兴起,形成了自己相对庞大的经济与文化规模之后,乡镇居民的知识水平与理解力就更加趋于弱势,而以他们的眼光来看待新生事物或者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所不同的事物时,往往会产生令人发笑的效果,因此,往往被智识之士称为愚人。

与此同时,乡愚的朴实、无知与憨直成为对于装腔作势的官方礼仪的有力的攻击。

乡愚式的嘲讽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很多,最典型的莫过于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以一个乡下愚民的口吻风趣而犀利的笔调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装腔作势的伪善嘴脸,无论“真命天子”如何乔装改扮,在对他知根知底的乡愚们面前,都要脂粉脱尽、原形毕露,用巴赫金的话说,这是典型的“脱冕”,而这一“脱冕”则是通过一个愚人――一个乡间愚民的无知却又质朴真实的眼光而达到的,但是这种眼光却具有所向无敌的洞穿虚伪的揭露力量。

二、白描中隐含嘲讽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基本技法,指的是不着颜色,纯用墨线勾描物象。

我国素有“白描打底”的传统,无论是画人物肖像,还是花鸟山水,是工笔画,还是水墨淡彩画,都把白描勾勒当作绘画之本。

白描同样是中国小说创作的一种基本技法。

它在小说创作中主要表现为:不作静止的、繁重的描摹,而是用最简练的笔触,勾画一些富有特征性的外部现象,使读者通过自己的联想,感受到描写对象的整体品貌、内在生命和全部关系,得到美的享受。

在鲁迅小说中,作者往往使用白描手法就让讽刺对象无以遁形,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三、以对照手法淡定、客观嘲讽中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人们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人有尊卑之分,命自然有贵贱之别,在中国革命还没有胜利、社会处于动荡的旧社会,以赵太爷、鲁四爷等为代表的封建地主牢牢掌握着其他人的命运,他们可以任意践踏其他劳动人民,而在下层劳动人民的眼里,他们高高在上,仗着有钱有势对别人的剥削和压榨都是理所当然毫无异议的。

简述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简述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言辞犀利、锐敏:鲁迅的杂文语言犀利,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本质和现象。

他的文笔锐利,措辞恰当,直抒胸臆,充满了强烈的生命力。

2.直指社会现状:鲁迅的杂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他通过对当代社会现状的描摹和批判,直面现实,提出了尖锐的问题,唤醒了人们的思考和反思。

3.对人性的深刻揭示:鲁迅的杂文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共情善恶,对社会末位者进行细致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关怀和探索。

4.思想深刻,切中时弊:鲁迅的杂文反映了他的思想深刻和思维敏锐,在对时代的反思中,以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立场,针砭时弊,指出了社会问题的症结。

5.多元化的技法:鲁迅的杂文不仅丰富多彩,内容也涉及讽刺、幽默等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优美的情感与比喻的技巧共同营造出了独特的艺术氛围。

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对比研究(论文)

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对比研究(论文)

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对比研究张敏(湖北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本科)摘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代热血青年接受“五四”运动先进思潮,白话文掀起一阵旋风。

白话文的兴起带动中国幽默讽刺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入了喷涌式发展新时期,中国幽默讽刺文学也由此在现代大放异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构成一幅异彩纷呈的瑰丽画卷。

优秀代表执戟荷枪的孤独“战士”——鲁迅。

他的作品讽刺艺术的思想真实而又揭示矛盾,文学创作风格更赋予创造性。

关键词:讽刺艺术;真实;创造性;0引言鲁迅的小说创作于中国白话文的兴起时期,并在当时中国“五四”革命思潮的影响下,处于内忧外患的民国初期,当时的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不仅受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与剥削,还受到封建地主、官僚、军队的层层盘剥,统治阶级在经济上、思想上对他们进行麻痹。

鲁迅的作品正是这样真实而深刻地诞生于当时的政治背景之下,从而他的作品更赋予真实性色彩,从他的各种讽刺技巧中可以找到他的内心呐喊与彷徨。

在他的小说人物描写中,通过对几个人物形象的刻画,鲁迅笔下的农民阿Q 、祥林嫂、闰土和爱姑,他们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

除了上述四位作者刻画得鲜明突出的人民形象外,作者还刻画了七斤、阿长等等,这类人物形象相对于阿Q 、祥林嫂等人来说是简单了些,但他们的命运同样充满悲剧色彩。

鲁迅曾经和农民有过接触的,对农民的生活是有一定了解的,农民当中也许不乏智识者,但他偏偏选择去刻画一系列带悲剧性的农民形象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他笔下的阿Q 、祥林嫂、闰土的出现,使我们第一次听到了人民的声音。

通过一些讽刺性刻画人物特写,展现了社会矛盾的一面,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对当时各个阶层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形象责备。

这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创作时的心态,和当时启蒙主义和文学革命的需要,以及现代审美要求有很大的关系。

从讽刺的艺术上讲,鲁迅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例如他秉承了《儒林外史》的嘲讽当世腐朽,讥讽时弊的传统,一改之前谴责小说的玩弄辞藻,笔无藏峰,失去批判节制的黑幕展示,跳出了题材模式。

简析鲁迅杂文中的讽刺手法

简析鲁迅杂文中的讽刺手法

简析鲁迅杂文中的讽刺手法简析鲁迅杂文中的讽刺手法鲁迅在战斗的一生中,曾经运用过多种文学样式作为战斗武器,其中,杂文是他从事革命斗争的主要武器。

单从数量上说,鲁迅一生创作了700多篇杂文,16本杂文集。

在文中,他以情动人,以理制胜,多用冷嘲热讽的方式进行社会批评和政治批评,泼辣而幽默的讽刺,是构成鲁迅杂文战斗力和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同时,鲁迅杂文的讽刺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一、修辞技巧(一)夸张鲁迅杂文通过艺术的夸张手法,使讽刺对象浓缩或突显,坏的显得更坏,丑的显得更丑,,以达到讽刺的目的。

如在《张资平的小说学》一文中用“A”符号,夸张地描绘出专写黄色三角恋的张资平的卑劣灵魂,造成极强的讽刺效果。

又如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并非中庸,并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他解释说中国女人的脚“不小则已,小则必求三寸,宁可走不成路,摇摇摆摆。

”可见,中国人并非中庸,“其实颇不免于过激的”。

这样的推论并不常见,但我们又不能说它没有道理,因为从假设到结论的逻辑推理过程是确有夸张成分的,尤其后面得出的“孔夫子有胃病”的推论让人忍俊不禁。

他由这样的前提得出那样的结论就是一种逻辑上的夸张。

(二)对比对比是鲁迅杂文中常用的手法之一,他通过鲜明的对比来显示反动阶级的假、丑、恶的真面目。

如《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一文中,列举了同时出现的极不相干的两件事加以对比,通过对比,把国民党反动派表面宣扬“王道”“仁政”,实际上却不顾人民死活的虚伪本质揭示出来。

(三)反语反语从表面上看是肯定和赞美,而实际上是否定和讽刺,这种手法往往用来表达憎恨和愤怒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效果。

他好用反语,在文中往往以貌似肯定的话,迂回驳斥敌论。

如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说道: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发扬国光”。

就用了两个表示否定的引号,形成反语,“发扬国光”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

还有“活人代替了古董,这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其中“进步”也是反语,实为“倒退”。

高三说明文: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

高三说明文: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学的奠基⼈,他在⼩说和杂⽂领域的巨⼤成就⾄今⽆与伦⽐,其代表作中篇⼩说《阿Q正传》被翻译成40多种不同的⽂字,为中国⽂学赢得了崇⾼的世界声誉。

鲁迅在《阿Q正传》中表现出来的批判的深刻性,⼀⽅⾯来源于其“忧愤深⼴”的思想,另⼀⽅⾯来源于他⼀贯擅长的幽默讽刺的语⾔艺术。

下⾯就结合《阿Q正传》这篇⼩说,探讨感悟鲁迅的语⾔艺术。

我们评价鲁迅的⽂学语⾔,使⽤频率的词语是“⼔⾸”、“投枪”,都是形容其语⾔的深刻和⼒量。

犀利的语⾔,充分显⽰了鲁迅独特的格调,这种独特的格调,就是采取多种语法和修辞⼿段,以及戏谑的议论性语⾔的穿插,造成⼀种诙谐、讽刺的杂⽂⾊彩,下⾯列其种种,品味这种语⾔效果。

⼀、庄词谐⽤,⼤词⼩⽤,寓庄于谐 鲁迅做⼈做事⼀向是⼗分严肃,但就是像他这样严肃的⼈物,却有着谐谑和善于谐谑的⼀⾯,他往往在最需要严肃的时候变得漫不经⼼,⽽在⼤可以漫不经⼼的时候却严肃起来,不经意之间形成幽默讽刺效果。

《阿Q正传》第⼀章写到给⼩说作题⽬时,说:才下笔,便感到万分困难了,孔⼦⽈:“名不正则⾔不顺”。

孔⼦的“正名论”,典型地表现了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是统治阶级的⼀个“庄词”,⽤在这⾥就有讽刺滑稽味了。

在赵太爷眼中,阿Q连性赵都不配,还配得上“正名”吗?再如阿Q到尼姑庵“⾰命”,尼姑把庵门开了⼀条缝,说:“⾰命⾰命,⾰过⼀⾰的,……你们要⾰得我们怎么样的?”⾰命本来是⼀件重⼤⽽严肃的事情,但在假洋⿁⼦之流和阿Q眼⾥,只不过是“欺弱”。

嘴⾥把“⾰命”当作“⼝头禅”,⾏的是打砸抢之实,“⾰命”在未庄已经严重变味。

⼜如“宣统三年九⽉⼗四⽇――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眼的这⼀天”。

鲁迅故意将⾟亥⾰命绍兴光复这⼀庄严事件,⽤阿Q卖搭连这件事来作补充说明,显得滑稽可笑。

这⼀寓庄于谐的写法,充分说明在未庄,“⾰命”远不如⼀件⽇常⽣活⼩事引起⼈们关注,进⽽暴露了⾟亥⾰命未能⼴泛发动群众的致命弱点,同时也表明⾃⼰对⾰命的怀疑态度。

鲁迅杂文的语言讽刺艺术

鲁迅杂文的语言讽刺艺术

鲁迅杂文的语言讽刺艺术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杂文以犀利、讽刺和激烈的语言风格著称。

鲁迅的语言讽刺艺术在他的杂文中得以充分展现,其讽刺手法常常以夸张、比喻、讥讽等手段来揭露社会现象,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以下是关于鲁迅杂文语言讽刺艺术的相关内容。

首先,鲁迅的杂文常常以夸张的手法进行讽刺。

例如,在《呐喊》一书中的《阿Q正传》,鲁迅通过对阿Q这个小人物的描写,将其身上的缺点和弱点夸大和放大,以此来揭示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

阿Q偷羊被抓后淡定自若地说:“我不怕,我还有债主呢。

”这种夸张的语言方式,使得读者无法不对当时社会的腐败和道德沦丧感到愤慨和厌恶。

其次,比喻也是鲁迅杂文中常见的讽刺手法之一。

比喻是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对比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真相,进而讽刺社会或某些个体的行为。

在《狂人日记》一书中,比喻被广泛运用。

疯狂的主人公将自己比作“抽屉”,将一切困扰他的事情都丢进抽屉,以此来讽刺当时的社会及其道德规范。

此外,讥讽是鲁迅杂文中常用的一种讽刺手法。

讥讽是通过言辞或行动上的嘲笑来揭示人们的虚伪和荒谬。

例如,在《鲁迅杂文精选》中的《四讲四不讲》一文中,鲁迅通过挖苦和讥讽的方式,讽刺官僚主义的特点。

他以自嘲的口吻描述了官员们的四讲四不讲的行为,以此来揭示他们的虚伪和可笑。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鲁迅的杂文语言往往使用简练明确的句子结构和犀利的词语选择。

他运用严肃而犀利的语言对时弊进行批判,令人深感鞭辟入里。

他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剖析和讽刺,营造出一种深刻而讽刺的意境,引发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

总结而言,鲁迅杂文的语言讽刺艺术主要表现为夸张、比喻、讥讽等手法,他以简练明确的句子结构和犀利的词语选择来揭露社会现象,引发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

鲁迅的杂文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讽刺手法对时弊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堪称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小度写范文鲁迅的杂文有什么特点要特点 [杂文特点 鲁迅杂文的特点]模板

小度写范文鲁迅的杂文有什么特点要特点 [杂文特点 鲁迅杂文的特点]模板

鲁迅的杂文有什么特点要特点 [杂文特点鲁迅杂文的特点]鲁迅杂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

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①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②。

鲁迅总是在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强调它必须通过生活的形象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

自然,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决不是抚慰和麻痹,而“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它是统一于战斗也是为了战斗的。

所以这跟艺术至上主义者强调的所谓艺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鲁迅对杂文提出了卓越的观点,这是他长期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他的全部杂文完美地体现了这些观点。

下面,我们将着重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

杂文是政论的一种艺术的表现,它要求一种逻辑力量。

但鲁迅的杂文却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

这是因为它总是在最要害的地方揭示问题的本质,表现出鲜明、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

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首要的特征。

鲁迅杂文的论辩的过程,它的达到结论的过程,常常是集中力量揭露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使问题得到异常彻底的解决。

毛泽东同志说:“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

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①鲁迅正是擅长这种分析的高手,因此他的论辩就能制强敌于死命。

如梁实秋曾经狡称自己不知道“主子是谁”,说他不是资本家的走狗。

鲁迅从阶级论的思想出发,深刻地认识走狗行为的实质,是为整个阶级效劳的,而不是为个别的资本家,所以梁实秋不知“主子是谁”的哀鸣,正是一个可以抓取的要害。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正是‘资本家的走狗’的活写真。

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他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

略论鲁迅杂文讽刺艺术

略论鲁迅杂文讽刺艺术

山东平邑兴蒙学校李传鹏鲁迅的杂文取材广阔,形式自由;短小精悍,语言精炼,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其中讽刺是其杂文艺术的重要特征,经常与夸张、反语、幽默等结合起来,巧妙运用,使之表达深刻的道理和高度的思想内容。

鲁迅认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所以它不是‘捏造’,也不是‘诬蔑’;既不是‘揭发隐私’,又不是专记骇人听闻的所谓‘奇闻’或‘怪现状’。

”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他又说:“现在的所谓讽刺作品,大抵倒是写实。

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非写实的讽刺即使能有这样那样的东西,也不过是造谣和诬蔑而已”。

鲁迅的杂文以写实为基础,往往抓住现实生活中某一类人或集合并提炼某一集团论调的特点,或勾勒动物形象,或采集社会事件加以概括,进行讽刺。

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之一是夸张。

“甚至于夸张,却确是‘讽刺的本领”它把日常生活中“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又是“常见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的”人或事,“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艺术地写出某一群人的真实来,有意识地夸张被讽刺对象的某一方面,使其特点格外突出,以达到讽刺的目的。

夸张绝不能离开真实,随意杜撰和夸大其辞。

例如《偶成》针对国民党以“施行教育”为名,整顿茶馆,筹办刊物,向读者灌输所谓“正当舆论”而写。

国民党的所谓“正当舆论”不得人心,失去群众。

鲁迅由这件事联想到前清光绪初年,他的家乡绍兴有一个戏班,名叫“群玉班”,然而名不符实,戏做得非常坏,乡民把这种情况编了一首歌来讽刺:台上群玉班/台下都走散/连忙关届门/两边墙壁都扒塌/连忙扯得牢/只乘下一把馄饨担。

群玉班的戏竟能让观众把两边的墙壁扒塌,最后只乘下一担馄饨,显然是夸张,这就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了人们对群玉班的憎恶,堂堂的群玉班竟连一个观众也留不住,以此来讽刺国民党粉饰自己,伪造舆论,却不过是枉费心机。

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之二是用反语。

简述鲁迅文学作品的讽刺写作手法

简述鲁迅文学作品的讽刺写作手法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文学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讽刺手法而闻名。

鲁迅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批判,通过讽刺的手法揭露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问题。

1. 对社会现象的讽刺鲁迅的作品中常常描绘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平和黑暗现象,通过讽刺的笔法将这些问题暴露在读者面前。

比如在《呐喊》中,他以讽刺的口吻揭露了当时我国的社会矛盾和人性的扭曲,以及对封建道德的讽刺,例如描述了“送葬宋江”的故事,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2. 对人性的讽刺鲁迅的作品中还常常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人性的丑陋和扭曲。

比如在《狂人日记》中,他通过主人公莫言的自白,讽刺了当时我国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封建伦理的颠覆。

3. 对权力的讽刺鲁迅的作品中也经常对当时的统治阶级和权力进行讽刺。

比如在《阿Q正传》中,他通过对阿Q这个小人物的描写,讽刺了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糜烂和腐朽,以及对旧式伦理道德的讽刺,展现了对权力的不满和对现实的愤懑。

总结起来,鲁迅的讽刺手法贯穿了他的全部文学创作,他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将自己对社会、人性和权力的批判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是这种讽刺的手法,使得他的文学作品仍然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

鲁迅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其讽刺手法在其整个文学创作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贯穿了他的短篇小说、杂文和翻译作品。

其讽刺手法的深刻和犀利,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丑恶以独特的视角呈现出来,成为我国现代文学的瑰宝。

鲁迅对社会现象的讽刺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他的作品中,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描绘和讽刺,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不公平现象。

比如在《呐喊》中,通过对晚清社会种种丑恶现象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落后和扭曲;而在《彷徨》中,他以讽刺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的旧式封建伦理和社会倒退的现象。

这些作品以其毒舌和犀利的讽刺手法,直指社会现实的种种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共鸣。

在鲁迅的作品中,人性的批判也是他讽刺手法的重要方面。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一、形象性
1、善于以比喻和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论述抽象的道理,使说理形象化,把逻辑性和形象性和谐统一。

如《拿来主义》中以“大宅子”比喻中外文化遗产,以人参、鸦比喻精华、糟粕,形象的说明了对文化遗产要批判继承。

2、创造了类型形象,如叭儿狗、蚊子等类型形象,概括了社会上某一类人群的某种普遍性特征,用比喻、白描等方法创造出来,简练传神。

类型形象具有典型力量。

二、抒情性
鲁迅强调作家应当有分明的是非和热烈的爱憎,像《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情文并茂,情感浓烈。

三、讽刺性
把社会上公然的、常见的、不以为奇的,但却不合理事物,加以精练、夸张予以辛辣的讽刺。

四、文体上
杂文文体多样,有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等。

其风格也多姿多彩。

结构严谨论证严密;三言两语,尖锐锋利。

但多样而又统一,作为鲁迅杂文主要风格的,是切实锋利,精练泼辣,似匕首投枪。

五、语言上
语言鲜明生动、机智幽默,常有包含深刻哲理的警句。

好用反语,常“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充满幽默感。

高一作文: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

高一作文: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

高一作文: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在小说和杂文领域的巨大成就至今无与伦比,其代表作中篇小说《阿Q正传》被翻译成40多种不同的文字,为中国文学赢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

鲁迅在《阿Q正传》中表现出来的批判的深刻性,一方面来源于其“忧愤深广”的思想,另一方面来源于他一贯擅长的幽默讽刺的语言艺术。

下面就结合《阿Q正传》这篇小说,探讨感悟鲁迅的语言艺术。

我们评价鲁迅的文学语言,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是“匕首”、“投枪”,都是形容其语言的深刻和力量。

犀利的语言,充分显示了鲁迅独特的格调,这种独特的格调,就是采取多种语法和修辞手段,以及戏谑的议论性语言的穿插,造成一种诙谐、讽刺的杂文色彩,下面列其种种,品味这种语言效果。

一、庄词谐用,大词小用,寓庄于谐鲁迅做人做事一向是十分严肃,但就是像他这样严肃的人物,却有着谐谑和善于谐谑的一面,他往往在最需要严肃的时候变得漫不经心,而在大可以漫不经心的时候却严肃起来,不经意之间形成幽默讽刺效果。

《阿Q正传》第一章写到给小说作题目时,说:才下笔,便感到万分困难了,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

孔子的“正名论”,典型地表现了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是统治阶级的一个“庄词”,用在这里就有讽刺滑稽味了。

在赵太爷眼中,阿Q连性赵都不配,还配得上“正名”吗?再如阿Q到尼姑庵“革命”,尼姑把庵门开了一条缝,说:“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的?”革命本来是一件重大而严肃的事情,但在假洋鬼子之流和阿Q眼里,只不过是“欺弱”。

嘴里把“革命”当作“口头禅”,行的是打砸抢之实,“革命”在未庄已经严重变味。

又如“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

鲁迅故意将辛亥革命史上绍兴光复这一庄严事件,用阿Q卖搭连这件事来作补充说明,显得滑稽可笑。

这一寓庄于谐的写法,充分说明在未庄,“革命”远不如一件日常生活小事引起人们关注,进而暴露了辛亥革命未能广泛发动群众的致命弱点,同时也表明自己对革命的怀疑态度。

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

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

2011年04月事,宁愿少卖几个钱,财政少一点收入,留下几间房子,用作社区的学习、开会、开展活动的场所,让同在一个小区的居民,有空到这里走走,坐坐,让他们真切地感到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大家”,让更多的问题在这个“大家”里,通过心对心的交谈、沟通得以顺利解决。

第二,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区人员队伍,加强社区工作力量。

重视加强社区组织建设,挑选思想素质好、事业心强及具有较好工作能力的人员担任社区干部。

同时,根据管理范围和开展工作需要,从离、退休队伍中挑选身体健康、热心公益事业并具有某些方面特长的人员,担任长期的或是某项特定事项的工作人员。

另外,还可聘请社会热心人士帮助开展某项特定工作,也可以接受假期返乡或是待业大学生参与社区实践活动,让他们将所学的文化知识、技术专长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尤其可以探索组织、发展志愿者队伍,建设社区工作的有生力量,一方面为开展社区工作提供人力保证,另一方面让那些精力充沛却感到无所事事的社区居民的生活更加充实起来,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为各级组织、各部门、单位培养、锻炼实用人才,使他们走上正式工作岗位后,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可谓是两全其美。

第三,有的放矢地引导、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组织学习会,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学习政治时事、政策、法律等,邀请当地的法律工作者作普法讲座,或邀请有关人士作形势、任务报告等,帮助社区居民拓宽眼界,提高认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也可以组织恳谈会,采取一对一的或众人帮一人的方式,倾听他们的心声,疏导他们的思想,排解隐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纠结。

有些问题,说不定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让他们心平气和地倾吐出来,郁闷也就消除了;有的问题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事人怎么说都想不通,可是听的人听着听着,很快云开雾散了,于是,你一点拨,他一开导,问题也就解决了。

第四,努力给社区居民创造就业半就业的机会。

社区组织要鼓励、支持社区居民就业参与经济活动,可以向辖区范围内的企业、单位推荐就业人选,也可以向辖区居民介绍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引进或培养一些经纪人来社区办一些小作坊,搞一些小加工等,让需要就业的社区居民得到就业或半就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鲁迅是一位卓越的语言大师,他既传承了古语的精华又开启了灵活运用现代汉语的通途,他杂文中讽刺性的语言更是把这一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本文主要从语言的修辞技巧、语言选择、语法来分折其杂文的讽刺艺术。

关键词:杂文,讽刺艺术鲁迅的杂文取材广阔,形式自由,短小精悍,语言精炼,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他的杂文也是他与敌人短兵相接匕首和投枪,具有强烈的战斗力和艺术感染力。

其中讽刺是其杂文艺术的重要特征,经常与夸张,反语等结合起来,巧妙运用通过犀利辛辣,入木三分的语言将讽刺艺术展现于读者的眼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无穷的回味。

讽刺是一种手法,不能单独称为文学。

讽刺的方法包括明讽,暗讽等。

可以是口头讽刺也可是动作讽刺,还可以笔墨讽刺。

它不是一种文学,鲁迅擅长的就是讽刺,其实讽刺是为了增加语言效果渲染气氛的。

鲁迅认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所以它不是…捏造‟也不是…诬蔑‟;既不是…揭发隐私‟,又不是专记骇人听闻的所谓…奇闻‟或…怪现状‟。

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他又说:“现在的所谓讽刺作品,大抵倒是写实。

非与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非写实的讽刺既使能有这样的东西,也不过是造谣和诬蔑而已”。

鲁迅的杂文以写实为基础,往往抓住现实生活中某一类人或集合并提炼某一集团论调的特点,或勾勒动物形象或采集社会事件加以概括进行讽刺。

他的语言集中今中外语言之长,庄词俚语,兼收并蓄,古语今词,冶为一炉;同时对语言和修辞的运用也是得心应手。

本文就是从鲁迅语言的修辞技巧,语汇选择,语法活用对其杂文的讽刺艺术展开分折。

一、修辞技巧(一) 夸张夸张是将日常生活中“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又是常见的事,用于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

艺术地写出,有意识地夸张被讽刺对象的某一方面。

使其特点格外突出,以达到讽刺的目的。

如《中国女人的脚》。

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单从标题看,这已经是一种逻辑上的夸张,如何会由这样的前提得出那样奇怪的结论呢?鲁迅自有解释,他说中国女人的脚“不小则已,小则必求三寸,宁可走不成路,摇摇摆摆。

”可见,中国人并非中庸,“其实颇不免于过激的”。

这样的推论不能说它没有道理,但从假设到结论的逻辑推理过程却确有夸张的成分,尤其后面得出的“孔夫子有胃病”的推论更是让人忍俊不禁。

文中还写道:看他的语气是赞成缠足的,事情愈古愈好,所以他一定要考出一味溯古求源的有考据癖的人疯狂运用考据来为复古的程度。

如果连“孟子的母亲是小脚女人”这样的“古迹”也能考出来,那中国的历史不知要被这帮人糟蹋到什么地步了。

鲁迅用夸张的手法讽刺了“考据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不惜翻出一些不切实际甚至莫须有的证据的行径。

夸张也绝不能离开真实,随意杜撰和夸大其辞。

又如《偶》针对国民党以“施行教育”为名,整顿茶馆、筹办刊物,而读者灌输所谓“正当舆论”而写。

国民党的所谓“正当舆论”不得人心,失去群众。

鲁迅由这件事联想到前清光绪初年,他的家乡绍兴有一个戏班,名叫“群玉班”然而名不符实,戏做得非常坏,乡民把这种情况编了一首歌来讽刺:台上群玉班/台下都是散/连忙关届门/两边墙壁都扒塌/连忙扯提牢/只剩下一把馄饨担。

骆玉班的戏竟能让观众把两边的墙壁扒塌,最后只剩下一担馄饨,显然是夸张,这就是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了人们对群玉班的憎恶,堂堂的群玉班竟连一个观众也留不住,以此来讽刺国民党粉饰自己,伪造舆论,却不过是枉费心机。

(二) 反语从表面上看是肯定和赞美,而实际上是否定和讽刺,这种手法往往用来表达憎恨和愤怒的感情。

具有强烈的效果。

他说:“我因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

如《论“费厄泼辣”应该缓行》里,“《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狗照相上,就很有几匹是咱们中国的叭儿狗,这也是一种国光”。

这里的“国光”实际上指“国耻”。

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外,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

国粹,显然都是反语。

“《纪念刘和珍君》中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杀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这里的“文明人”、“伟大”、“伟绩”、“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都是反语。

杀人者自呜得意,以创建“伟绩”、“武功”的胜利者而自居,不知道自己脸上都溅有中国人民的血污,真是再颜无耻,可悲,可笑之极!再对三个女子由衷赞扬,崇高评价的同时,对中外反动派则是辛辣的嘲笑,有力的讽刺,表达出对凶残而又卑怯的反动本质的极大轻蔑。

表达了“先子那样悲痛,那样愤激……非有彻底变革,中华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恨透了残酷反动的军阀统治”的感情思想。

“那些卖国贼…理论‟确比毛泽东先生们高超得多,岂但很多,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但高超固然是可佩的,无奈这高超又深为日本侵略所欢迎,然这高超仍不免要从天上掉下来,到地上最不平净的地方去”。

毛泽东先生们的理论在“地下”却是中国人民极力拥护的,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求得独立解放的指航明灯;而“天上”的理论却是卖国贼的理论,日本侵略者所欢迎,通过“天上”,“地下”,“高超”对那些卖国贼喊捉贼进行讽刺,彻底揭穿了其“理论”的本质活画出了一群“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的忠顺奴仆”的丑恶面目。

(三) 比喻运用比喻进行讽刺,往往比抽象的说理更生动、更鲜明、更深刻。

鲁迅善于把握住对象的内在精神,扼其要而传其神。

如《看书琐记(三)》中将作家与批评家的关系比喻成厨师与食客关系:“厨师做出一味食品来,食客就说话或是好或是歹,厨师如果觉得不公平,可以看看他是否神经病,是否厚舌苔,是否挟夙嫌,是否想赖帐"。

批评家们摆出专家的架势,对作家的作品指手画脚、评头品足,说不定他们自身的监赏水平和道德水平就有问题,也许“挟夙嫌”,也许“神经病”,鲁迅借此取笑了某些批评家吹毛求疵不懂装懂。

类似这样精彩的比喻在他的杂文里俯拾即是,如他把投机文人比喻成“革命小贩,翻筋斗的小资产阶级作家”。

把谄媚的汉奸比喻成“媚态的猫”,“比主人更厉害的狗”,“二丑”;把利用愚民政策害人民于无形的专制统治者说成“细腰蜂”,“蚊子”,“青蝇”。

这些比喻准确深刻,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事物的本质,具有典型的意义,并一度成为当时社会上某类人某种现象的代名词。

《拿来主义》一文深刻地论述了对待外国文化和外国事物应该采取的态度,既是评论精当的文艺论文,又是文辞精彩的议论散文。

文章所论述的对待外国文化和外国事物的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作者能在于余字的杂文中进行清楚、准确、深刻的论述,主要就得益于比喻的精彩运用。

比如,巧妙的将外来事物以及本国的文化遗产比喻成一座旧宅子,然后通过人们对它的不同态度,形象的说明了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深刻道理,又比如,以“鱼翅”和“鸦片”为例,说明了对待外来事物的正确方法;“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档的吃掉,只不过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会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的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一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这些方法既加强了文章对道理的表述,也显示了作者的联想能力和分析能力。

他的杂文随有政治特点,但往往不是象政治那样全面系统进行论证,而是经常用比喻的方法,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态度,运用比喻进行讽刺,比抽象的说理更鲜明、更生动、更深刻。

(四) 仿词仿词指比照现成的词语,更换其中个别的语素或词,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的修辞格式。

在鲁迅的杂文中,这类辞格的使用也比较广泛,例如:《望勿“纠正”》中鲁迅说热衷于标点和校正小说的“汪原放君已经成了古人了”,后来听胡适说汪还健在,只好改成“汪原放君未经成了古人了”。

由“已经”到“未经”的仿造,颇见鲁迅调侃的功力,让人不禁想起马克吐温著名的黑色幽默来。

又如:满心:“婆理”而满口“公理”的绅士们的名言暂且置之不议不论之列,即使真心人所大叫的公理,在现今的中国,也还不能救助好人,甚至于反而保护坏人。

今天看见北京教育部禁止白话的消息,我逆料《语丝》必将有几句感慨,但我实在是无动于衷。

我觉得连思想文字。

也到处都将窒息几句白话黑话已经没有什么大关系了。

“婆理”由“公理”仿造而来,鲁迅不明说绅士们如何自以为是,损人不利已而是以满心“婆理”而满口“公理”将他们卑鄙可笑的丑态揭露出来。

“黑话”是由“白话”仿造而来,鲁迅笼统地说白话黑活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巧妙地表达了鲁迅对文言的反感以及对那些反对白话的复古倒退人的批判和讽刺。

此外黑话即是指文言文。

黑话词又让人联想到“流氓盗贼帮会等所使用的秘密的语言”。

文言文原来是和“黑话”一样,恐怕那样死钻文章纸堆的人了解这一点后会要瞠目结舌了。

鲁迅杂文中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果“遗老”就有“遗少”由“老头子”就是“小头子”,有“喜形于色”还有“义形于色”,有“憨态可掬”,还有“平正之状可掬”,这些仿词放在特定的语境中,达到了讽刺的效果。

二、词汇的选择鲁迅曾谈到他的小说语言时说:“采说书而去致其油滑,听闲谈而去其散漫,博取民众的口语而存其比较的大家能懂的字句”。

事实上,不仅小说如此他的杂文也常常采用这样的“博取”来达到讽刺的效果。

如《暴君的臣民》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死的话“哎呀”活的高兴着。

“哎呀”是人们常用的一个口头语,表示惊愕、叹息、忏悔、伤心等情绪也可表示惊喜、庆幸放心安然等等。

此处的“哎呀”可指死者死到临头的惊愕,继而叹息,虽包含了大尽的懊丧和怨恨,却已经不明白地死去,呜呼哀哉!活的呢,也许也会对死者来一句“哎呀”,但他却是幸灾乐祸的“高兴着”。

因为事不关已,所以暗暗庆幸。

一句“哎呀”的口头语的运用,狠狠批判了麻木不仁的民众,他们只愿暴政暴在他人头上,却从未想过要联合起来推翻它,结果不知何时暴政就暴到自己头上来了。

惯用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经验积累中形成的固定的词或短语,其形成比口头语更凝练也更丰富,极富表现力。

如在从《新的“女将”》他写道:中国本来喜欢玩把戏,乡下的戏台上往往挂着一副对……做起戏来……其中的女战士,看客称之为“女将”。

“玩把戏”和“女将”都是惯用语。

“玩把戏”原指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这个词用在俗语里一般含有故弄玄虚,耍伎俩坑蒙拐骗的意思。

如“这个小瘪三最喜欢玩把戏了”。

而“女将”通常用来形容很有能耐的女子,有时则含有贬义,暗指女人不像女人。

古时“玩把戏”时有了所谓的“女将”,现在又出现了新的“女将”,他们是上海滩的某些太太小姐们。

这些太太小姐们穿着戎装护士服,将他们的图片刊登在上海的一些画刊上,一副保家卫国的打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