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2003年德国经济形势与政策选择分析

合集下载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以私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

德国政府直接通过财政、货币、税收、规划等诸多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间接通过投资、保险、科技、信息、计划等经济政策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和服务,并以高效的信息化服务,扩大全球市场贸易范围,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鼓励创新与革新,努力给社会创造一个低税负、低通胀、低利率、保护竞争、增强发展活力、宽松有序的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在战后很短时间内创造了“经济奇迹”,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保持了经济的长期繁荣。

一、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概况德国地处欧洲中部,1990年10月东西德统一后,共设立15个州,1个直辖市,国土总面积35.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255万。

2001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2.3万亿美元。

综观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过程,德国经济之所以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关键在于定国之初选择了“社会市场经济”这一经济发展模式。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确立私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

德国《基本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保护私有制,但也并不排斥其它形式的所有制。

《基本法》第十五条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把私有土地、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转为公有。

在德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共存在着八种形式的所有制:即私人垄断所有制、非垄断性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小私有制、国际私人垄断所有制、国家垄断所有制、合作化所有制、工会所有制和国际国家垄断所有制,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私人垄断所有制和国家垄断所有制。

在国家垄断所有制结构中,以经济基础设施(道路、桥梁、隧道、港口、机场、行政办公大楼等)、社会基础设施(学校、医院、博物馆、艺术厅等)和军事工业及设施为主体,汽车、造船、采矿、钢铁、有色金属、交通、供电、供水、煤气及污水处理等行业采取国家参股、控股等“公”“私”混合经营,其主要目的是为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正常运转创造必要的宏观条件和保证国家与经济安全。

环境经济政策案例探究

环境经济政策案例探究

环境经济政策案例探究《环境经济政策案例探究》引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各国都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环境经济政策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

本文将以几个具体案例为例,探讨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及其效果。

案例一:中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因此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是关键。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中国于2017年推出了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

碳排放交易市场通过对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配额和交易,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量。

通过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实施,中国有效地激励了企业减少碳排放,推动了低碳经济转型。

在推出碳市场后的几年中,中国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趋于分离,实现了碳减排的目标。

案例二:德国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德国一直致力于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德国制定了一系列可再生能源政策,包括优惠的购电价政策、电网连接方案以及国家能源转型基金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德国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利用最广泛的国家之一。

可再生能源在德国的电力供应中占比逐年增加,同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德国的成功可再生能源政策经验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案例三:加拿大的碳税加拿大是一个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但在碳排放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拿大引入了碳税政策,对碳排放较高的产品和服务征收额外税费。

这项政策的实施激励了企业和个人减少碳排放,同时也促进了清洁能源的发展。

据统计,加拿大的碳税政策使得碳排放量有所下降,同时为政府提供了可再投资于可再生能源及其他环境保护项目的资金。

结论环境经济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实施,通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及改善环境质量等手段,提高了企业和个人的环境意识,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以上所述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可再生能源政策和碳税政策只是环境经济政策的一部分,但它们都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经验,为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积极的助力。

德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与影响

德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与影响

德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与影响一、德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对世界经济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德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起源和发展、战后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以及如今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德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德意志帝国时期。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德国积极推动出口,以加强国家的实力。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高涨,使得德国的对外贸易遭受了重大打击。

战后,德国对外贸易政策发生了重大调整。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挫折,德国开始重建其经济体系并走上了对外开放的道路。

从1957年加入欧洲共同体开始,德国对外贸易紧密结合着欧盟的整体利益,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并逐步摆脱了过去的孤立状态。

二、德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德国对外贸易政策继续进行着调整与演变。

1989年柏林墙倒塌后,德国东部地区的开放和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合作成为政策重点。

同时,德国也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多边贸易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推动贸易自由化与公平竞争。

此外,德国还致力于拓展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合作。

中国作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德国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关系,扩大双边贸易额,并与中国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

三、德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德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德国坚持贸易自由化的立场,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并在欧盟内部推动了一系列贸易自由化的措施。

其次,德国以其制造业实力为基础,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德国的高端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并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另外,德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也对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

德国的投资和技术引进促进了这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并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

然而,德国对外贸易政策也面临一些挑战与压力。

例如,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不稳定,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加剧,给德国的出口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德国的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德国的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德国的市场营销环境分析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市场营销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在德国市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以下是对德国市场营销环境的分析:1.具有较高的市场饱和度:德国拥有强大的消费市场,但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几乎每个行业都有众多的竞争对手,这要求企业在市场定位、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方面具备很强的竞争优势。

2.严格的法规和标准:德国在产品质量和安全方面有非常高的要求,因此企业在进入德国市场之前需要符合欧盟的相关法规和标准。

此外,德国还有严格的反垄断法律和消费者保护法律,对企业的市场行为有着严格的监管。

3.健全的基础设施:德国拥有出色的基础设施,包括发达的交通网络、高效的物流系统和全面覆盖的电信网络。

这些基础设施的支持为企业打造高效的供应链和营销渠道提供了便利条件。

4.高度理性和成本敏感的消费者:德国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非常理性和成本敏感。

他们注重品质和性价比,对价格敏感,喜欢比较不同品牌和产品的性能、价格和质量。

因此,企业需要通过不断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以及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定位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5.比较保守的市场文化:德国市场具有保守的市场文化,消费者和企业在选择和信任新品牌和新产品时相对谨慎。

因此,企业需要通过良好的品牌形象、可靠的产品品质和有效的市场传播来赢得市场份额。

6.消费者重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德国消费者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越来越重视,对环保型产品和企业趋之若鹜。

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在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注重环保,并积极参与社会责任项目来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和支持。

7.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德国的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进行,消费者的购物方式趋向于线上。

因此,企业需要将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纳入其市场营销战略中,拓展线上渠道,并通过社交媒体和互联网营销来与消费者进行有效互动。

总的来说,德国市场营销环境具有激烈的竞争、严格的法规和标准、健全的基础设施、成本敏感的消费者、保守的市场文化、环保意识和数字化转型等特点。

德国制造业发展近况、政策举措及启示

德国制造业发展近况、政策举措及启示

德国制造业发展近况、政策举措及启示作者: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8年第02期关键词:制造业创新工业40数字化欧债危机爆发后,欧洲普遍深陷债务泥潭,唯德国经济表现出众,逐渐成为欧元区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和重要引擎。

究其原因,除完备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稳定的金融市场外,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是德国快速走出危机阴霾的根本所在。

研究德国制造业发展经验对我国建设制造强国具有借鉴意义。

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德国制造业发展情况,梳理近年来德国鼓励制造业发展政策举措,进而提出推进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近年来德国制造业发展情况(一)整体走势在波动中趋稳金融危机爆发后,德国制造业总体表现良好,虽然2009年制造业增加值大幅回落192%本文数据来源:德国统计局官网及笔者计算(本文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但在稳健的财政政策及旺盛的国内外需求推动下,2010年强势拉升至184%;2011—2012年受制于欧债危机传导效应,德国制造业再次小幅探底,但很快于2013年反弹,并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和增长,至2016年德国制造业增加值637313亿欧元,同比上升164%。

同时,德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走势基本一致,表明工业对经济复苏具有非常重要的带动作用。

在对经济发展贡献方面,自2006年至今,除2009年受欧债危机影响,德国制造业对增加值的贡献曾下降到20%以下,其它年份始终维持在22%—235%之间相对稳定的水平。

2016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增加值的比重达226%,高于欧盟16%的平均水平,也远高于法国、英国等主要工业国家。

(二)高端制造业占绝对优势德国是全球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不仅拥有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更是占据了全球产业链的高端,在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设备、化工制药、电子电气产业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以2016年为例,德国制造业营业总额为16899亿欧元,其中汽车、机械设备制造、化工产品、基本药物产品及试剂等高附加值等高端制造业占绝对优势,营业额分别为4046亿欧元、2285亿欧元、1298亿欧元和474亿欧元,占营业总额的239%、135%、77%和28%。

浅析德国社会市场经济

浅析德国社会市场经济

浅析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作者:李堃来源:《中国经贸》2010年第16期摘要: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促进了二战后德国的复兴和腾飞。

现就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浅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含义在于:在政府政策的指导和管理下,在法律和法规约束和规范的制度下,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实行价值规律基础上的供求关系决定自由竞争和竞争关系,自由竞争和竞争关系决定经济的发展方向、规模和程度,同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可以说,它兼备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特点与宏观调控的优越性。

一、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特征1.市场是社会市场经济的基础。

德国认为自己实行的是宏观控制的社会市场经济,既反对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也反对把经济管死,而要将个人的自由创造和社会进步的原则结合起来。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实际上是国家有所调节的市场经济,以此保证市场自由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平衡。

2.建立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中,国家不直接干预经济过程本身,但这不是说国家没有任何经济计划。

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有一定的经济计划,但仅仅规定一些综合性指标,对企业并没有约束力,要通过财政、税收、信贷等手段予以调节。

3.具有特殊调控作用的德国联邦银行。

德意志联邦银行是德国的中央银行,其资本归联邦政府所有,只有联邦银行才有权发行货币。

联邦银行又是一个具有公共法人资格的联邦直接法人,独立于联邦政府。

4.完善周密的社会保障体系。

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工伤事故保险等,社会保险网络遍布全国。

这套体系的最大特点是强调自给原则,不以政府为主体,以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

5.完备的法律体系。

二战后,为了重建国家,德国议会制定了《基本法》,确定了国家制度的几项基本原则,即民主制、联邦制、福利制国家和法治国家的原则。

《基本法》把建立和发展社会市场经济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

浅谈德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的经验

浅谈德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的经验
供 了积 极 的支 持 。
此外 , 国还对实施环境保护产业项 目研发 的企业 实行优 惠政 德
( 收 入 性 财 政政 策 二)
2 .财 政 补 贴 。 德 国促 进 循 环 经济 的财 政政 策 体 现 中 , 在 财 策 , 允许 将 部 分研 发 费 用 纳入 到税 前 生 产 成 本 。
政 补贴主要是通过三种形式实现 的:一是优 惠贷款 的形式 ; 二
是津贴的形式; 三是直接 补贴 的形式。德国政府对投资可再生
1 .税收政策 。 0 3 1 , 国政府将含硫量标准调整为 20 年 月 德
能源 的企业通常会 以比市场利 率 1 2个 百分 点的优 惠 向该 每 千 克含 硫 不超 过 1mg 至 0 ,使 超 过该 标 准 的汽 油 与柴 油 每 升 加 企业提供相当于设备投资成本 7 %的优 惠贷 款 。19 5 9 0年德 国 收 的生态税 累计达 到了 1 . 68 8欧分。19 9 9年 4月 , 德国政府对 政府在其制定的政策 中规定 , 中型及大型 电力用户 当使用 以太 采 暖用油每升加收了 20 .5欧分生态税。 这些税收政策对德 国社 阳能、 能、 风 水力 以及生物质 能所生产 的电力 生活 或工 作时, 可 会产生 了较大的影响。2 0 年 , 0 3 德国一次能源 的消耗量下降 了 按居民电价 的 9 %支付 电费 。对于太 阳能的推广而言 ,99年 1 % , 位 GD 0 19 . 单 3 P能 耗 下 降 了 2 以上 ; 通 运 输业 的 节 能 效 果 % 交 1月德国政府宣布 开始 实施 《 十万太 阳能屋 顶计 划》 该计划主 则更 为显 著, , 能源消耗总量下降了 36 其 中汽油消耗 的降幅 .%, 要 内容是通过政府 提供的约 46亿 欧元 的财 政预算的支持 , . 鼓 最大 , 达到了 1 .%;0 3 , 51 2 0 年 德国当年减少 的二氧化碳 的排放 励 商业银行 向消费者直接提供太 阳能屋顶 的优惠贷款 , 使整个 量就达 5 0 3 0万吨 ( 国家发 改委外事 司,0 4 。废水 的排放 、 20) 固 德 国全境在 2 0 0 3年底 能够达 到安装 1 0万套光 伏屋顶 系统 的 体废弃物 的倾倒都会 引起水污染 , 但水污染 主要是 由废水污染 规模, 实现发展 发 电总容量 在 3 0 0 MW, 个屋顶 的发展 所造成 的, o ~5 0 每 具体包括工业废水 、 农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由于废水 容量在 3 k 的 目标 。由于该项信贷 优惠政策 的实施 , ~5 W 使得 中污 染 物 的种 类 和 浓 度 各 不 相 同 , 于水 的污 染程 度 自然 也 各 对 德 国迅速在 太阳能 电池领 域处于 国际市场 的领先地 位。2 0 不相 同。因此 , 00 对废水征税需要按一定方式确定废水排放的“ 标

影响德国经济发展的几个因素

影响德国经济发展的几个因素

影响德国经济发展的几个因素德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其经济体量庞大且高度发达。

然而,德国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影响德国经济发展的几个因素,包括财政政策、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和国际贸易。

1.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在德国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政府的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决策直接影响着经济增长和就业。

在过去几十年中,德国一直倾向于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致力于维持较低的公共债务水平和财政盈余。

这一政策有助于增强德国的经济稳定性和信誉,吸引外国投资者并促进经济增长。

2.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在德国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德国以其高素质的劳动力而著名,教育体系严格,培养出了世界一流的工程师和技术专家。

高质量的教育系统和职业培训机构培养了技术熟练的工人,使得德国在制造业和高科技领域拥有竞争优势。

同时,严格的劳动法规和世界领先的工会制度确保了工人的权益和福利,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工作满意度。

3.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德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德国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投入巨大资源,致力于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德国拥有世界领先的研发机构和高科技企业,不断推动新技术的应用和商业化。

此外,政府和私营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也促进了科技创新在德国经济中的应用,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4. 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在德国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为全球化的旗手之一,德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德国的制造业产能强大,产品质量优异,以汽车、机械设备和化工产品闻名于世。

国际市场对于德国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德国持续推动自由贸易和开放市场,积极参与全球贸易体系的建设和多边贸易协定的签署。

综上所述,财政政策、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和国际贸易是影响德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德国将继续致力于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培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和加强国际贸易合作,以保持其竞争力并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

德国的货币政策与制度分析

德国的货币政策与制度分析

德国的货币政策与制度分析毋庸讳言,德国是二战后的战败国之一。

必然的割地与赔款,优秀人才遭遇抢夺,物资的缺少,德国的天好像笼罩上了一层阴影。

可谁又能想到,在1950——1960年期间,德国GDP增长率达到了7%的高度,与此同时贸易出口的增长同样夺人眼球,1948年为1.4 %,而在大约三十年后的1973年达到了11.6%。

被人们称为“经济奇迹”的德国从而在世界经济体中塑造了一个巨人形象。

同时,美国、日本等国家也在飞速的发展,他们之间也有着摩擦与矛盾。

尤其在60年代到90年代尤为激烈,而德国一直稳定的发展与有着同样境地的日本(出现了长期的经济衰退)形成了强烈反差。

由此,德国的货币政策,政府与银行关系的处理,必然有着独到之处。

本人将对此进行研究分析。

一.德国货币格局的演变德国马克在1948年问世,揭开了欧洲货币格局在战后重新构建的序幕。

在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下,德国开始了连续十年的经常账户盈余,这是从1951年起,德国开始改变其在欧洲支付同盟中的收支赤字状况。

德国马克在1958年12月成为自由兑换货币。

德国的黄金储备凭借不断积累的贸易顺差持续增加,已经远远超过法国和英国1970年同期的储备规模。

德国马克对美元的名义汇率在1949-1969年间上涨了12.8%,在欧洲货币体系中的强势地位日益巩固。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欧洲各国货币终于与美元解除挂钩,先后尝试了为欧洲货币同盟诞生埋下伏笔的“蛇形浮动制”(1972-1974年)和“欧洲货币体系”(1979年)。

在此期间,德国马克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储备货币,1972年被IMF纳入储备货币。

欧共体成员国货币汇率虽然与埃居固定,但在实际运行中却变成了与德国马克建立固定兑换关系,原因是马克币值稳定,且在构成“欧洲货币单位”——埃居(ECU)的货币篮子中权重占优。

德国采取紧缩信贷和加息措施,与欧洲货币体系内其他国家的意愿相左,以应对1978年开始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引发的通货膨胀和经常账户收支逆差困境,也使刚刚运行不久的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稳定受到威胁。

德国经济发展状况

德国经济发展状况

德国经济发展状况刘学明1.自然资源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属于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 在工业原料和能源方面主要依靠进口。

矿物原料(钢、铝土矿、锰、磷酸、钨和锡)对外国的依赖特别大。

德国拥有少量铁矿和石油, 天然气需求量的三分之一可以由国内满足, 硬煤、褐煤、钾盐的贮量较丰富。

德国森林覆盖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以针叶林为主。

在西部, 私人林占43%, 国营林占32%, 其余属于社团或地方。

全国生产的木林只能满足国内木材需求的45%。

褐煤是采矿工业中最大的一个工业部门。

褐煤矿主要分布在莱茵兰勃兰登堡州南部和萨克森州, 有开采的储量为560亿吨。

由于铀的储量有限, 自1981年起, 不再开采铀矿。

核电站所需浓缩铀由国外进口。

2.经济简史1949年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先后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40多年来,两个国家沿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总的来讲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经济实力也大为增强。

联邦德国在战后经济全面恢复的基础上,沿着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到60年代中期出现“经济奇绩”。

后来虽然经历了席卷西方世界的三次经济危机,但其经济增长速度仅次于日本,仍然高于西方其他的工业国家,成为西方第三大经济强国,民主德国沿着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和集中计划体制,到70年代中期已发展成为先进的工业国家,是苏联东欧国家中居苏联之后的第二大经济强国。

但是,就两个德国相比,战后初期德国两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大同小异,居民生活水平相差无几。

40多年后民主德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远不如联邦德国,劳动生产率和居民生活水平尚不及联邦德国的50%。

在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下,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急剧变化,对民主德国产生最深刻的影响。

民主德国虽是东欧比较富裕的国家,但其领导人从60年代起放弃民族统一旗帜,在新形势下又拒绝改革,从而引起群众不满、最后导致不得不开放柏林墙和边界。

与此同时,联邦德国凭借其巨大的经济实力,利用当时对其有利时机,首先在1990年7月1日实现两个德国的经济和货币统一,然后在1990年10月3日联邦德国正式吞并民主德国,实现了统一。

应用文-物价起稳回升的原因分析与政策建议

应用文-物价起稳回升的原因分析与政策建议

物价起稳回升的原因分析与政策建议'一、一季度价格运行特点及其成因(一)一季度整体价格形势开局良好,价格总水平由降转升,已经进入缓慢回升的轨道2003年伊始物价形势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一季度各种价格均呈现良好的走势(见表1)。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一月份比上年同期上涨0.4%,结束了连续11个月的负增长,由降转升,并呈现稳步回升的走势。

其中城市和农村消费价格均小步上涨;同时,生产资料价格明显上涨,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xa0\xa0表12003年一季度主要价格变动情况(单位:%)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景气月报》资料整理。

\xa0\xa0进一步分析,价格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居民消费价格止跌回升,主要是受蔬菜价格、服务价格和公共用品价格上涨(见表2)所带动。

尤其是蔬菜,年初由于气候变化影响,使一季度蔬菜价格上涨34.7%,带动食品价格上涨2.5%。

而其他消费品价格如烟酒、衣着、家庭设备、医药、交通通讯、娱乐文教用品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

其中,三月份家庭设备下降5.5%,医药下降5.7%,通讯工具下降17.8%,文娱耐用消费品下降7.6%。

如扣除蔬菜上涨的短期因素,居民消费价格仍然负增长。

\xa0\xa0表2一季度消费品价格上涨商品和服务项目(单位:%)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及《分析》资料整理。

\xa0\xa0第二,在工业品价格中,一季度采掘业和原材料加工业等重要的生产资料价格涨势迅猛,推动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进而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约3.9个百分点。

分月看,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持续上涨带动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涨幅逐月扩大(见表3)。

第三,一季度生活资料出厂价格虽然比去年同期下降1.4%,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约0.3个百分点,但呈现逐月回升的态势,已经走出低谷,将对今后居民消费品价格走势产生影响。

\xa0\xa0表3一季度工业品出厂价和原材料购进价(单位:%)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及《统计分析报告》资料整理。

德国经济现代化进程浅析

德国经济现代化进程浅析

德国经济现代化进程浅析摘要:德国的现代化不同于其他的欧洲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德国迅速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现代性是德国近代经济现代化发展的突出特点,而教育领域的近代化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了高质量的人才活力,也成为近代化发展的重要助力。

通过分析德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一些启示和经验,这些启示可以引领我们规避不必要的发展风险,加快本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关键词:经济现代化,工业化,教育一、引言罗荣渠先生曾经给现代化下过定义:从狭义而言,现代化又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

而在经济方面,现代化实质也是工业化。

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

一德意志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开始于19世纪的30年代,随后的二三十年实现迅猛发展。

德国的经济近现代化具有不同于其他欧洲国家的独特性,在落后于欧洲国家的情况下,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与了世界经济现代化。

二、经济现代化德国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的现代化最为举世瞩目,正是经济的现代化引领着德国整体的发展路径。

德国经济现代化的突出特点是现代性,这种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铁路建设和重工业是支柱性的产业,也是德国工业化发展的领头羊;德国经济实现跳跃式增长,迅速实现社会转型,经济模式也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变;教育现代化也成为经济现代化的有力助推者,以及国际干预经济的举措对经济发展具有突出贡献。

第一,铁路长度的增长与质量的提高,使铁路工业在工业发展领域脱颖而出。

这一工业发展的原因在于铁路高额的回报率,吸引了更多工业家争相投入。

二19 世纪60年代,各铁路公司分红达到 10%—20%。

德国福利政策弊端措施

德国福利政策弊端措施

德国福利政策弊端措施引言德国是一个有着完善福利政策的国家,其福利制度包括医疗保险、失业救济、养老金等多个方面。

然而,就像任何一个国家的福利政策一样,德国的福利政策也存在一些弊端。

本文将重点探讨德国福利政策的弊端,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弊端一:高福利支出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德国的福利支出一直是其财政压力的主要来源。

德国政府每年耗费巨额财力来支持福利项目,这导致了高额的社会保障费用和税收负担。

尽管高福利支出有助于减轻社会不平等,但也给德国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措施一:优化福利发放机制建议德国政府优化福利发放机制,确保福利资源能够更有效地流向真正需要的人群。

通过加强福利申请审核程序,提高对申请人的审查力度,减少滥用福利的现象。

另外,建议采取差别化的福利发放政策,根据不同人群的经济状况和需求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以确保福利资源的合理分配。

措施二:推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为了减轻福利支出给国家财政带来的压力,德国政府应该努力推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

可以通过鼓励创业和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吸引外商投资等方式,激发经济发展的动力。

同时,应该加强税收征收和内部管理,减少税收逃避和财政浪费现象,提高财政收入的规模和效益。

弊端二:不公平的福利分配尽管德国的福利政策致力于减少社会不平等,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一些人群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享受到应有的福利待遇,导致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另一方面,福利发放标准的不合理和不透明也容易导致一些人滥用福利或者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措施一:建立公平的福利发放标准为了解决不公平的福利分配问题,德国政府应该建立公平的福利发放标准。

建议制定明确的福利发放指南和规则,明确每个人群的福利申请条件和发放标准。

同时,建议加强福利管理和监督,确保福利的发放过程公正透明,杜绝滥用福利和其他不正当行为的发生。

措施二:加强福利宣传和教育德国政府还应加强对福利政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民众对福利政策的了解程度。

德国经济发展

德国经济发展

德国经济发展德国历史悠久,经济发展亦绵延不绝。

自工业革命以来,德国经济实力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磨难,现代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更是实现了跨越式进步。

一、德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德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战后恢复期、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和现阶段高科技產业主导发展时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几乎遭受到了全面的破坏。

这一情况在战后尤为明显,很多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居民住房都被摧毁。

战后德国的经济情况非常困难,失业率高达20%,人民生活状况十分艰苦。

到了20世纪50年代,德国实现了经济的起飞。

汽车、机械制造和钢铁等传统制造业成为德国的经济支柱。

这一时期德国的制造业发展迅速,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在80年代,德国又开始了电子产业的发展。

现今,德国经济大约有60%來自制造业。

虽然德国是一个人口稠密国家,但机械、汽车、电子、航空及建筑產業较为发达,位居世界先进水平。

二、论主要產业的发展1.机械制造业德国机械制造业是德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德国的机械工程技术和机械设计在全球范围内享有欣欣向荣的声誉。

德国的机械制造业主要分为两个领域:一是工业机械和生产机器;二是供应技术,包括食品加工机械、纺织机械和交通运输等领域。

2.汽车制造业德国汽车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1世纪初。

德国车企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

德国的汽车工业在种类上非常丰富,产生了奔驰、保时捷、宝马、大众等许多著名的汽车品牌。

3.电子产业德国的电子产业在全球市场上也拥有重要地位。

德国的电子产品品质高,技术含量高,销量也很不错。

德国是德欧两大电子产业之一。

德国电子专业人才众多,在包括半导体、光电、元器件、嵌入式系统、无线通信等在内的各类电子技术方面拥有强大优势。

三、德国的企业文化德国企业文化强调稳定性和长期性,重视员工和顾客的人文关怀,对社会责任和文化价值的承诺意识也很高。

德国的企业文化注重实干、人才引进和培训,同时也非常注重责任感。

德国鲁尔区的转型与区域政策选择

德国鲁尔区的转型与区域政策选择

德国鲁尔区的转型与区域政策选择一、鲁尔区的历史背景与经济转型二、鲁尔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政策选择三、鲁尔区的城市化与环境治理四、鲁尔区的国际化发展与对外开放策略五、鲁尔区的未来发展与战略规划一、鲁尔区的历史背景与经济转型鲁尔区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区之一,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一直是德国的经济中心。

但是,在20世纪末,由于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鲁尔区的经济遭遇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鲁尔区开始了一系列的经济转型和区域政策的调整。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企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共同推动了鲁尔区经济的复苏。

二、鲁尔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政策选择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鲁尔区的政府和企业积极探索新的产业方向,并加强了对传统产业的调整和改造。

鲁尔区的经济结构逐渐从单一的重工业向多元化的产业转型,其中包括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

此外,在政策选择方面,鲁尔区也不断加强与外国的经贸合作,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

三、鲁尔区的城市化与环境治理城市化和环境治理是德国经济转型中的两大重要问题。

鲁尔区在城市化和环境治理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努力。

在城市化方面,鲁尔区政府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大力发展城市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文化设施。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城市犯罪、城市环境等问题的管控。

在环境治理方面,鲁尔区政府积极推行绿色能源和环保产业,减少污染和能源浪费,为经济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四、鲁尔区的国际化发展与对外开放策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国际化发展和对外开放成为了鲁尔区重点关注的问题。

鲁尔区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吸引外资和人才的到来,并积极开展贸易和投资合作。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欧盟和国际机构的投入,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高鲁尔区的国际声誉和地位。

五、鲁尔区的未来发展与战略规划未来发展和战略规划是鲁尔区重点关注的问题。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长远的规划和措施,以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其中包括:加强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加强与国际的合作、加强城市化和环境治理等。

德国经济从金融危机中恢复最快的体制与政策原因

德国经济从金融危机中恢复最快的体制与政策原因

德国经济从金融危机中恢复最快旳体制与政策因素史世伟由美国旳次贷危机开始,一场始料未及旳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这场金融危机在9月15日美国4大投资银行之一雷曼兄弟公司(LehmanBrothers)旳破产达到高潮,到第4季度开始明显地影响到世界各国旳实体经济,由于金融部门遭受严重打击,银行流动性局限性,金融危机在世界重要工业国家引起严重旳经济衰退,德国固然不能幸免。

与其他世界重要经济体相比,德国经济更加依赖于出口, 德国经济旳对外依存度(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旳比例)为47.2%。

因此德国遭受旳打击特别惨重。

德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下降4.7%,这是自1949年联邦德国成立以来德国经历到旳最严重旳经济衰退。

出口下降了14.3%,记录失业人数增长了164000人,失业率从7.8%上升至8.2%。

一般觉得,经济衰退对就业旳影响有时滞,因此,危机爆发时,德国6大经济研究所和德国联邦银行预测德国旳失业率将增至10%左右,失业人数比增长100万,达到440万。

目前金融危机最严重旳日子已通过去,可是连最乐观旳经济预测机构都未能料到德国经济不仅不久从经济危机中恢复,并且各项重要经济指标都发明了历史最佳水平。

,德国旳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6%,这是自1991年德国来旳最高增长率;出口(得益于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中国经济旳持续增长和美国经济旳逐渐回暖)增长了14.2%;失业率不仅没有上升,并且还浮现了一种就业旳高潮,登记失业率由7.8%下降到7.2%。

根据德国联邦经济部和德国“经济五贤人”旳预测,这种经济增长旳势头今年还会继续。

他们预测,德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2.2%,出口将继续增长6.5%;而失业率将降至7%,登记失业人数为294万,自1992年以来第一次降到300万如下旳水平。

考虑到1991-1992年正逢德国统一导致旳所谓“统一高涨”,增长率与就业率都达到了德国在“经济奇迹”旳1950-1960年代后前所未有旳高水平,这次旳德国“危机后高涨”不亟于是一次小“经济奇迹”。

德国政府成功推进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探析

德国政府成功推进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探析
才 ; 二 是 上 高 级 技 工 学 校 , 政 府
培 训 制 度 。所 以 使 得 特 别 有 钱 的
人 不 多 ,特 别 贫 困 的 人 也 不 多 , 大 部 分是 中 间人 群 ,社 会 结 构 呈
橄 榄 型 ,基 尼 系 数 为 0 . 3 ,收 入 分
得 税税 率 会 超 过 4 0 %,最 高 达 到
会 良性 发展 的基石 。
菌 先 ,市 经 济 创 造 社 会 翳 寓 旗 府 主 辱 苒 分 配 保 陵 了社 会 长 鬻 稳 定 。德 国模 式 摈 弃 了 传 统 市
5 0 %用于 社 会福 利 开 支 ,2 0 %用于
教 育 ,2 0 %用 于 国防外 交 等 .只有 1 0 %左 右用于政 府 公 务开 支 。社 会 福 利 保 障涵 盖 了养 老 、失 业 、疾 病 、住 房 、家 庭抚 育 等 多个方 面 , 并 实 施 了 严 格 的强 制 性 免 费 就 业
的 界限 ,科 学 地 确 定 作 为 的 方 向
和 方 式 ,适 时 推 动 产 业 转 型 升 级 .
保 持 在 世 界 范 围 内 的竞 争 力 ,从 而创造了自 1 9 4 9年建 国 后至 今 的
进 取 兴 趣 。此 后 两 种 方 向 的 选 择 .
是根 据 学 生 的潜 质确 定 的 ,既 有
网络 ,政 府 会 组 织 效 益 评 比 ,并
给 予 财政 资助 。除 此 之 外 ,还 特 别 重视 发 挥 商 会 作 用 。德 国 法律 科 技 创 新 , 宏 观 方 而 制 定 了 剑 2 0 2 0年 的 高 科技 战 略 ,明 确 了鼓 励 发 展 的 科 技 项 目清 单 :微观 方

XXXX-XXXX德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XXXX-XXXX德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二、就业失业率
德媒:2011年德国失业率降至十年来最低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4日讯 (实习记者 韩同江)据德国《每日新闻》1月3日报道: 在经济增长的推动下,德国2011年失业率降到了1991年以来的最低点。德国 联邦劳动局数据显示,2011年共有约300万失业人员,比2010年减少约三10 万人。失业率为7.1%。据分析,就业市场的良好态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护理 行业就业人数的增加。该行业在一年内增加约70万个就业岗位。受季节影响, 12月份失业人数相对11月份增长了67000人,但相对于去年同期减少了约 2000人。德国联邦劳动局局长弗兰克说:“德国就业市场在冬季也获得了一定 的发展,回顾过去的一年,失业率明显下降,就业情况,尤其是护理领域的 就业有了很大的提高,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一直保持在了较高的水平。 ”弗兰克也因此对2012年经济持乐观态度
2013-2014德国经济形势 分析与预测
第六组: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位居 欧盟首位。工业结构及特点为:侧重重工业; 呈外向型;工业主要由中小企业组成;垄断 程度高。对经济持乐观态度,欧洲信任和债 务危机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将逐渐减弱, 这对德国经济来说也是一大好处。
指标
三、国家总储备
四、对外投资
需求复苏推动德国企业扩大投资支出
《金融时报》日前报道,2010年德国固定资产及设备总 投资同比增长9.4%,至1674亿欧元,说明德国工业企 业正加大投资力度,以适应复苏对产能的要求。大众及 西门子等大型企业均已宣布,今年将大幅增加研发、资 本与销售的支出。德经济界预测,2011年的绝对投资额 会出现更大飞跃,有望突破2000亿欧元。 根据德国近 几年及前三季度的经济形势,以及欧洲和全球的经济背 景,我们组预测,德国2013年的GDP的增长将小于1%, 2014年可能为1%,最高不超过1.5%。

2003年德国经济形势与政策选择分析

2003年德国经济形势与政策选择分析

[摘要] 当前德国经济状况正处于1993年以来最为艰难的时期。

其难点主要表现在:2002年经济复苏目标已然落空,增长率仅为0.2%,居欧盟各国之末;失业规模居高不下,全年失业人数月均在406万规模上徘徊;财政赤字达772亿欧元,占GDP比重3.7%,突破《马约》标准;德国DAX股市动荡不止,市值缩水达44%。

宏观经济指标中相对乐观一点的是,维持去年0.2%微弱增长主要靠外贸贡献率独撑,此外,全年物价上涨率较低,全年平均为1.3%。

从去年末至今,德政府不断调整和出台若干政策措施。

政策目标排序是:以刺激经济增长为基本导向,主动创造就业需求和适时增加财政收入,以扭转近两年经济不断下滑的颓势。

前景预测:鉴于经济停滞已持续两年,若干改革措施涉及“三高”体制,难度不小,加之世界经济环境中存在的若干不确定性因素,2003年德经济前景不容乐观,即使增长也带有恢复性质。

一、经济持续低迷、复苏目标落空2002年,德国经济一直处于停滞状态,总体表现甚至不如2001年。

据联邦德国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去年增长仅为0.2%,这个增幅也是自1993年以来最低的一年。

根据表中三项数据,可大体反映出2002年德国经济陷入轻度衰退状态,经济增长是近10年来最低的一年,且去年能勉强达到0.2%的微弱增长,完全靠外贸贡献率1.5个百分点独立支撑。

因为上年固定资产总投资和私人消费两项贡献率均为负数(-6.4%和-0.5%)。

否则,经济增长状况更加暗淡。

财政赤字高达772亿欧元,是欧元区内少数几个突破《马约》标准的国家。

赤字激增固然与财政支出刚性强和财政收入增长缓慢有直接关系,但基本原因在于这两年经济持续疲软而导致税收增长目标落空。

失业是德国多年固有矛盾,在上世纪90年代同样突出,只不过在近两年经济停滞状态下近一步凸显。

长期的高失业中既有就业总量供给过剩,又有劳动力市场结构失衡问题。

此外,其它几项短期指标均不乐观,如私人消费增长平平,失去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利与弊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利与弊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利与弊德国是一个高税收高福利的国家,社会贫富差距相对较小。

这种经济模式被称为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第一任经济部长、后又曾担任联邦总理的路德维希·艾哈德在德国推行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对战后经济复苏发挥了巨大作用。

利:1、这种经济模式的运行机制是通过提高消费者机会、刺激技术进步和创新、按劳分配收入和利润的方式来使市场中的各种力量自由发挥作用。

2、它限制市场力量的过分积累,即这种模式在主张市场有序竞争的同时,强调社会责任,主张高税收高福利。

德国是西方建立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最早的国家。

按照救济法,所有无力自助并无法从其他方面获助者都有资格领取社会救济金来维持生活。

失业者还可得到相当于工资三分之二的失业救济。

德国在子女补助方面,为了减轻教育和培养子女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德政府颁布了《联邦子女补助金法》。

德国还通过社会救济的方式来保证穷人获得最起码的法律救助。

弊:1、高福利来自高税收。

德国税收制度繁琐复杂,税率之高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2、高福利使国家和企业负担过重。

目前德国社会生产总值的17%用于社会福利,政府开支巨大,国债剧增,基础建设和教育方面的投资因此减少。

其次,高福利使无业者悠闲自在、高枕无忧,高税收又使企业和工作者不堪重负、怨声载道,不利于发挥个人的社会责任和激发就业积极性。

更严重的是高税收使工资附加成本过高,劳动力成本昂贵,产品在全球化大潮中失去竞争力。

此外,高税率使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造成内需低迷,影响扩大生产和提高就业。

由于德国福利制度弊端严重阻滞了经济发展,到了非改革经济不能转好的地步,施罗德政府于2003年初推出“2010年议程”,决定在这些领域推行改革,减少福利保障。

在野的联盟党也提出了自己的改革倡议,改革成为德国朝野的心声。

目前,联盟党与社民党正在就建立大联合政府谈判,商讨具体的改革计划。

对不合理领域进行改革、促进就业、振兴经济成了两党联姻的根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德国经济形势与政策选择分析
'\xa0\xa0\xa0[摘要] 当前德国
状况正处于1993年以来最为艰难的时期。

其难点主要表现在:2002年经济复苏目标已然落空,增长率仅为0.2%,居欧盟各国之末;失业规模居高不下,全年失业人数月均在406万规模上徘徊;
赤字达772亿欧元,占GDP比重3.7%,突破《马约》标准;德国DAX股市动荡不止,市值缩水达44%。

宏观经济指标中相对乐观一点的是,维持去年0.2%微弱增长主要靠外贸贡献率独撑,此外,全年物价上涨率较低,全年平均为1.3%。

从去年末至今,德政府不断调整和出台若干政策措施。

政策目标排序是:以刺激经济增长为基本导向,主动创造就业需求和适时增加财政收入,以扭转近两年经济不断下滑的颓势。

前景预测:鉴于经济停滞已持续两年,若干改革措施涉及“三高”体制,难度不小,加之世界经济
中存在的若干不确定性因素,2003年德经济前景不容乐观,即使增长也带有恢复性质。

\xa0\xa0\xa0\xa0一、经济持续低迷、复苏目标落空
\xa0\xa0\xa0\xa02002年,德国经济一直处于停滞状态,总体表现甚至不如2001年。

据联邦德国
局最新公布的数据,去年增长仅为0.2%,这个增幅也是自1993年以来最低的一年。

\xa0\xa0\xa0\xa0根据表中三项数据,可大体反映出2002年德国经济陷入轻度衰退状态,经济增长是近10年来最低的一年,且去年能勉强达到0.2%的微弱增长,完全靠外贸贡献率1.5个百分点独立支撑。

因为上年固定资产总投资和私人消费两项贡献率均为负数(-6.4%和-0.5%)。

否则,经济增长状况更加暗淡。

财政赤字高达772亿欧元,是欧元区内少数几个突破《马约》标准的国家。

赤字激增固然与财政支出刚性强和财政收入增长缓慢有直接关系,但基本原因在于这两年经济持续疲软而导致
增长目标落空。

失业是德国多年固有矛盾,在上世纪90年代同样突出,只不过在近两年经济停滞状态下近一步凸显。

长期的高失业中既有就业总量供给过剩,又有劳动力市场结构失衡问题。

此外,其它几项短期指标均不乐观,如私人消费增长平平,失去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至于设备投资特别是
业投资已连续7个季度停滞或负增且已形成下降惯性,不仅与经济低迷相伴,而且也是引致经济复苏迟缓乏力的主因之一。

相比之下,去年德国外贸出口稍许乐观,成为拉动经济的最主要动力,详见下表。

\r\n\r\n
\xa0\xa0\xa0\xa0资料来源:联邦德国统计局2003年1月公布的数据和联邦财政部公布的数据。

\xa0\xa0\xa0\xa02003年数系政府提出的预测值。

\xa0\xa0\xa0\xa0二、结构矛盾和外部环境影响
\xa0\xa0\xa0\xa0从纵向比较看,近两年德国经济的增长表现似乎又重现了德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常态,即经济持续低迷,再现增长疲态(平均1.7%)。

在分析德国经济形势时,一方面要观测短期供需因素变化,同时还需把引致经济持续疲软的短期原因和中长期因素结合起来比较。

概括地讲,中长期因素表现在两方面:结构老化和外部冲击。

结构问题首先表现在,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经济结构变动很小,第一和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几乎没有什么变动,增长结构中主要靠传统产业拉动,比如,德国的传统制造业占GDP高达30%以上,差不多比美国高出近4个百分点。

而传统制造业近年来一直受到国际市场需求约束和利润平均化影响。

加上德国现行体制中的“三高“(高税收、高工资和高福利)挤压,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度逐年下降。

传统产业固然是一个工业化国家的基干部门,但要维持住这一实体产业的竞争力同样要靠新技术和资金的持续性投入。

作为
工业大国,德国近两年来的设备投资则是逐年下降,特别是在研制与开发方面(占GDP的比重),德国又明显低于美国和日本,而且也落后于瑞典、瑞士、芬兰和韩国等国。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德国建筑业属于传统产业。

这一产业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年年萎缩,年年负增。

据有关分析,从1996年起,建筑业非但对整体经济有所推动,反而使每年的经济增长缩减0.3个百分点,成为德国经济的长期负担。

\xa0\xa0\xa0\xa0外部冲击对于象德国这样高度依赖向欧盟和外部市场出口的国家来讲,受到的负面冲击确实比上世纪90年代还要大。

近两年世界经济的不景气特别是美国经济自身复苏表现欠佳,加上日本经济十年沉疴,欧盟经济总体复苏鲜有起色,诸多因素叠加起来,阻滞了德国经济的回升。

从这个角度看,德国经济增长乏力既是其多年来在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方面进展不大的一种必然结果,又与同期国际经济环境变化有直接关联。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