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英雄壮歌撼山岳

合集下载

六个红旗渠的故事

六个红旗渠的故事

六个红旗渠的故事许多人知道太行山,但不知道河南林县(今林州)就处在太行山东麓的南端;许多人知道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但不知道红旗渠就是成千上万当代愚公劈开太行山的壮举。

红旗渠是上世纪60年代中国经济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林县人民苦干十个春秋用血汗修成的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

从此,雄浑的太行悬崖绝壁上有了一道温柔的水脉,她与巍巍太行依恋契合,演奏着刚柔相济的和谐乐章;从此,这道水脉汩汩流进林县大地后,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干、支、斗、毛,细细润浸,节节延伸,形成一个覆盖全县大地的生命水网;从此,中华大地有了一个不朽的灵魂——用汗水养育、用鲜血染红的红旗渠精神;从此,苦难深重的林县摆脱了千百年旱渴的折磨,在红旗渠一脉生命之水、幸福之水的浇灌下,走向滋润,走向富饶。

上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经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不同的是,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是举全国之力,而“红旗渠是英雄的林县人民用两只手修成的”!外国人说:“红旗渠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到中国不看红旗渠,等于没到过中国。

”红旗渠始于悲壮,终于辉煌。

以一县之力,勒着裤腰带,凭着简陋的原始工具,积十年之功,成千秋伟业,壮哉!伟哉!红旗渠的诞生,完全是林县极度缺水的恶劣环境逼出来的。

它源于中国农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历史的一个精彩缩影,它是人类与恶劣自然环境挑战而获得胜利的一个光辉典范。

红旗渠的故事(一)有关红旗渠的故事,痛苦、漫长而又悲壮。

造物主是不公平的,它在漫不经心间就使人们的生存环境形成了三六九等。

对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林县而言,自然的赐予对于这片土地,有着过分的吝啬,在旱魔的主宰下,这里成了一个“十年九旱”的贫瘠地方,它的昨天是一部血泪与苦难交织的历史。

翻开林县一本本被岁月染黄了的老县志,满眼都是干旱、连年干旱、禾枯、绝收、悬釜待炊、十室九空、人相食等触目惊心的字眼。

在那靠天吃饭的年代,林县人斗不过老天爷,大旱之年,草根树皮都成了救命的口粮,为了活命,甚至出现人相食、易子相食的惨痛场面,更多的人则是踉踉跄跄地走上背井离乡的逃荒之路。

红旗渠5分钟现场讲解词

红旗渠5分钟现场讲解词

红旗渠景点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云台山参观游览,我是你们的讲解员高婉婉,能为大家提供讲解服务,我感到非常高兴.也希望大家今天的红旗渠之旅能有所收获。

朋友们,有一首歌曲您还记得吗?"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势把山河重安排。

"这首激昂雄壮的歌曲把我们引到了那艰苦创业的岁月。

也指引着我们来到今天要参观的红旗渠景区。

20世纪60年代,英雄的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坚持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巍巍太行山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坚持苦干十年,建成了盘绕林滤山长达1500公里的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

为了修筑水渠,当时,悬挂在太行山峭壁上的每一个工人身上都系着重达一百多斤的麻绳。

曾经有一个人称敢死队长的特等劳模任羊成,新华社的老社长穆青曾经去采访他。

穆老深为他的事迹所感动,动情地说,你能不能把衣服撩起来给我看看你的腰,等他脱下衣服,穆老的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因为他看到任羊成最里边的一层衬衣已经和腰间的血肉粘在了一起。

红旗渠已经修成四十多年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任羊成,撩开他的衣物,仍能看到腰上还结着一层厚厚的老茧。

而当年的林县,在修筑红旗渠的工地上,类似任羊成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从1960年2月到1969年7月,红旗渠修建了整整十年,战线1500公里,30多万人参与修建,这个大禹式的开山导河工程,历经“最困难时期”和“动乱时期”两个特殊时期,这其中有多少大刀阔斧的劈山工程?又有多少精雕细刻的石拱结构?更有多少英雄、烈士的汗水、泪水、血水流淌?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红旗渠,感受革命先辈们的艰苦奋斗精神。

红旗渠景区主要是以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为核心,集华山之险、峨媚之雄、三峡之奇、黄山之秀为一体的自然风光而开发建设的风景名胜区,红旗渠景区由分水苑、青年洞和络丝潭三个景区组成。

为了精神永传扬——《走近红旗渠》音乐舞蹈史诗主创傅玉生的那些事

为了精神永传扬——《走近红旗渠》音乐舞蹈史诗主创傅玉生的那些事

红色情怀|纪实▁Literature 为了精神永传扬——《走近红旗渠》音乐舞蹈史诗主创傅玉生的那些事文/于报生 图/邓阳傅玉生,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林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省十大文化新闻人物,安阳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林州市文化馆原馆长。

他长期坚持文学艺术创作,笔耕不辍,与红旗渠结下不解之缘。

50年前,父亲每次从红旗渠工地匆匆回家都在晚上,他不解地问父亲,父亲说,怕耽误干活儿,他从此牢记心间——红旗渠的事是大事;15年前,为创作红旗渠音乐剧,他怀揣使命远赴北京,千里求教未果,责任驱使下,他赶到郑州,与作曲家王志敏一拍即合,鏖战七个昼夜完成初稿;2018年,机遇再现,他夜以继日,带领120人奋战七个月,终了夙愿,献给红旗渠一份沉甸甸的厚礼。

一1965年,红旗渠总干渠通水时,10岁的傅玉生就跑到了现场。

4月5日这天,上小学三年级的他一口气徒步10多里,随着潮涌般的人群奔向“分水岭”。

庆祝大会会场人山人海,根本挤不进去,他急中生智爬上东边的山头眺望,只见盘绕在群山峻岭之间的水渠弯弯曲曲,宛如一条长龙,蔚为壮观,激动人心的场面在他的心里涌起波澜。

想起父亲在山上修渠很少回家,偶尔回来,也是晚间,半夜就起来在大街上吆喝攒粮食。

各家各户把一些粗粮和仅有的蔬菜集中到大街上,大人们装袋的装袋,打包的打包,然后用扁担挑着,天不明就走了。

后来他便把这些情景写进了老师布置的一篇命题作文中,老师在作文后边批了个大红的“好”字。

这次激励,让正值青葱岁月的少年,点燃起当作家的梦。

一梦就是50年!通水庆典只是总干渠,之后又陆续修了干渠、分干渠、支渠、毛渠,一直修到了村子的田间地头和百姓心头。

前前后后,十多年时间,他家村西的旱地就变成了水浇田,他也经常和大人们一起半夜起来去改水浇地。

从此,人们口中,傅玉生心中,红旗渠就是生命渠、幸福渠。

敬重红旗渠,敬重老一辈修渠人,在他幼小的心灵就烙下深深印记。

红旗渠精神的当代意义

红旗渠精神的当代意义

红旗渠精神的当代意义作者:李妲,陈海青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20年第11期李妲陈海青一、红旗渠精神的提出从红旗渠动工的第一天开始,在各类报道、社论、文艺作品、领导讲话中,就有对艰苦奋斗精神的概括和描述。

最早可见的是1960年2月,红旗渠刚刚开工的时候,摄影家魏德忠拍摄了红旗渠建设的第一张照片并命名为《移山造海》,刊登在1960年3月的《河南日报》上,并称赞其为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愚公移山的精神。

1961年,知名作家师陀先生在《上海文学》第3期发表文章《红旗渠》,文中谈到了“为林县人民的战斗精神所震惊”。

同年9月21日,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向河南省委书记刘建勋汇报工作,在谈到红旗渠时,刘建勋讲到:“红旗渠那样大的工程不支持一点钱,说不过去……他们的自力更生精神太好了。

”[1]此外,1966年4月21日《人民日报》社论专门描述了红旗渠建设,“全国每个地方、每个单位,如果都能像林县人民那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国家的面貌必然能够更快地改变”。

[2]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报刊发表文章赞扬林县人民的这种精神。

1990年,红旗渠通水25周年纪念之际,林县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关于宣传、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的决定》,首次对红旗渠精神的内涵作了明确表述,即“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1993年8月29日,河南省委作出《关于学习林县人民创业精神的决定》,将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形成的,在改革开放中丰富和发展了的创业精神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实干、无私奉献。

”随后,对红旗渠精神内涵的表述就越来越多。

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两种提法,一种是1990年林县县委、县政府的提炼,另一种是1998年杨贵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署名文章《红旗渠精神的思考》中的表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活的灵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精神的集中体现。

“人工天河”红旗渠

“人工天河”红旗渠

78人与事·往事钩沉1960年,勤劳勇敢的数十万林县(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人民在县委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以战天斗地的豪情和不畏牺牲的气概,克服重重困难,靠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使用简陋的生产工具,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苦战近十个春秋,跨省调水,修成了全长1520多公里的引漳入林工程——红旗渠,和南京长江大桥遥相呼应,成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被赞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人工天河”红旗渠文/陈名海从头收拾旧河山林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是一个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的贫瘠山区。

旱魃为虐,摧残生命。

由于当地严重缺水,导致胃病、皮肤病、甲状腺肿大、食道癌等地方病的流行。

据史料记载,林县从明朝正统元年(1436)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人畜吃水十分困难。

全县有9万余亩地,能浇上水的只有1.3万亩。

严酷的现实,逼着林县重新寻找出路。

时任县委书记杨贵沿着漳河,攀山而上,看到了流经林县边上的滚滚漳河水,顿时满心喜悦!经过研究,杨贵决定“引漳入林”。

在省委领导的协调下,山西方面同意引水。

经过多次考察、测量,引水点被定在了山西省平顺县“侯壁断”。

如何实现完全依靠河水重力自流,将漳河水引到林县境内?这对测量数据的精确度提出了极高要求。

当时林县唯一的科班出身技术人员吴祖太带领测量小组,多次翻山越岭,徒步勘测,先后进行了选线测量、定线测量、三条干渠和渠道纵断面的测量等工作,短短两个月就交出了第一份设计蓝图。

战天斗地创奇迹1960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十五,林县37000多人肩扛各式工具,背着行李干粮,红旗开路,浩浩荡荡出发,向晋、冀、豫交界处的漳河挺进。

修渠者每天每人只有0.5公斤原粮,1.5公斤蔬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万事开头难。

由于技术人员严重短缺,指导跟不上,而村民们看不懂图纸又各自为战,出现挖错了地方、炸坏了渠底等现象。

红旗渠精神_4

红旗渠精神_4
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红旗渠精神中的团结协作和无私 奉献的内涵,有助于促进社会进 步和发展。在当代社会中,各个 领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 们需要相互协作才能实现共同的 目标。通过发扬红旗渠精神中的 团结协作精神,可以促进社会的 和谐与稳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 发展
红旗渠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 统和宝贵精神财富的代表之一,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为了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我们 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红旗渠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加强宣传和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如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网络传播等,加强对红旗渠 精神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种精神
建设红色教育基地
红旗渠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培养人们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
红旗渠精神强调为国家利益和人 民福祉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有 助于培养人们的责任担当和奉献 精神。在当代社会,这种精神对 于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 意义。人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的社 会责任,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做 出贡献,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 值的双重提升
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通过 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这种精神也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 观,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总之,红旗渠精神的实践意义在于它能够引导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采取积极行动,为实现个 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而努力奋斗。通过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我们可以培养人 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为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红旗渠精神蕴含着“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想敢干,实事求是”、“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内涵。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弘扬红旗渠精神,使其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

20世纪60年代,地处河南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的林州市(原林县)人民,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开凿了一条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不仅造就了宏大的水利工程,而且孕育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

今天,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建设征程中,红旗渠精神仍能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

一、红旗渠精神及其内涵自1960年2月开始,林县人民为彻底改变自古水贵如油的状况,经过10年艰苦奋斗,战胜重重困难,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山头1250座,架设了渡槽152座,凿通隧洞211个,修建建筑物12408座,共挖砌土石2225万立方米,修建干、支、斗渠总长1500公里,在太行山腰开凿了一条引浊漳河水入林县的大型水利工程——红旗渠。

[1]伴随这一宏伟工程的形成,培育和造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在这十六个字的背后,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

(一)“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

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产物。

为彻底改变林县父老乡亲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县委书记杨贵为首的林县县委以改天换地、改变贫困面貌的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作出修建红旗渠的大胆决定。

这既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又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2]为了人民修渠,人民自然就会拥护,就会响应;依靠人民修渠,人民就能克服和战胜一切困难,创造人间奇迹。

在修渠过程中,林县干部同群众群策群力,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同群众打成了一片。

3万多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青年民兵冲锋陷阵,参加修筑红旗渠的林县人民达30多万人。

游览红旗渠观后感心得800字作文

游览红旗渠观后感心得800字作文

游览红旗渠观后感心得800字作文游览红旗渠观后感心得800字作文1去年暑假,我来到了河南省林州市。

在那一座座秀丽的山峰上,盘绕着一个伟大的工程——“红旗渠”。

你可别小看它,如果没有它,你能想象到今天的林州会是什么样的吗?如果没了它,林州市将会是一片苍茫。

在遥远的一百年前,这里是一片旱地,仅仅二十几年内就发生了五十余次旱灾。

如果村民们想吃水,就要挑着担子到几十里外的一个小井里打水,而这打水过程中丧失的人命不可计数呀!我在那里听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孝顺的媳妇去打水,要知道,她打的可是八人的水呀!她走了一天,打过水回家,就在路上,她被绊倒了,水一下子洒光了,要想再去打,已经不行了——天已经黑了。

回到家后,大家都没有责备她,而她却因为给自己过意不去,跳崖自杀了。

在太行山腰有一条漳河,林州人民就想把漳河水引入林州,来解决人们的吃水问题。

人们在1960年二月动工了,男子汉出动了,铁姑娘也出动了,少先队员放学后也来帮忙,人们都奋战在那悬崖之上。

工具却是些麻绳,除险钩,锤,吃的是野菜,住也是在山洞里铺床睡觉,我们在景点山区的山洞里还发现了一些肮脏的被子、褥子和衣物,如果你到了这儿,你一定会被感动的。

在极艰苦的施工条件下,林州人民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

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起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如果把这些土石垒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十余年后,这项伟大的工程完工了,从那天起,便彻底改善了林州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7万人和37万头家畜的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7公斤。

“红旗渠”还有许多景点呢,青年洞、天下第一滑、天一线……。

啊!那一天的旅行让我受益匪浅,它正是全国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诗歌朗诵稿

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诗歌朗诵稿

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诗歌朗诵稿在修建红旗渠的火红年代,林县人民群众在劳动中,创作出很多歌颂和反映红旗渠建设的战斗诗歌,下面是小编为你提供的关于红旗渠精神诗歌朗诵稿,欢迎阅读。

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诗歌:红旗渠红旗渠,长又宽,弯弯曲曲绕行山。

串过无数高山岭,跨过千条河沟滩。

沿途尽是岩石崭,悬崖峭壁多艰难。

艰苦能炼英雄汉,越苦英雄志越坚。

苦干实干加巧干,一脚踢倒万重山。

喝令行山让开路,我带漳水把家还。

沿途建起发电站,电灯喇叭一起安。

灌溉林县万顷地,农民心里似蜜甜。

从此丰收有保证,幸福生活万万年。

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诗歌: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哪曾想,重访红旗渠,四轮生风不扬尘,万树杏花扑早春。

千杯春雨醉入怀,红旗渠,可还是当年的风采,蜂勤蝶忙牛耕耘,又见当年修渠人。

一把握着英雄手,话未出唇口先抖~天老地老水不老,你黑发变成了断茎草;云流水流山不流,你嫩脸变成了渠沟沟……对着渠水照一照脸,渠啊渠,可还认得俺,对着大山喊几声,问一问,大山应不应,感情交流心交流,泪点稀来笑声稠。

人老骨瘦有精神,脸上一片火烧云。

山水含情情脉脉,怎能忘,荒年旱季那苦岁月…… 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诗歌:为革命不怕苦红军不怕远征难,我们不怕风雪寒。

饥了想想过草地,冷了想想爬雪山。

渴了想想上甘岭,千难万险只等闲。

为了渠道早通水,争分夺秒抢时间。

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诗歌:甜从苦中来樱桃好吃把树栽,想享幸福把渠开。

腰系绳索把钎打,炮震山河水自来。

红旗渠水进田间,禾苗长的绿艳艳。

坟头岭修个发电站,家家都把电灯安。

太阳一落电门开,广播筒子唱起来。

遍地铁牛跑,人人都欢笑。

甜从苦中来,岁岁红花开。

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诗歌:劈山凿洞破天险军号响,红旗展,劈山凿洞破天险。

铁锤钢钎叮当响,炮火直冲九重天。

填满侯壁断,推倒石子山。

斩平谷堆寺,炮崩鸻鹉崖。

填满营平沟,搬倒牛岭山。

炸出老虎嘴,钻通小鬼脸。

脚踏通天沟,手推狼牙山。

只要为民造幸福,万山火海也要钻。

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诗歌:毛泽东思想导航向毛泽东思想导航向,越学心里越亮堂。

红旗渠故事一分钟演讲

红旗渠故事一分钟演讲

红旗渠故事一分钟演讲“弘扬红旗渠精神,做有志好少年”演讲稿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弘扬红旗渠精神,做有志好少年》。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们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每当听到这首豪迈激昂的《太行山》时,你可知道上世纪60年代,我们勤劳勇敢的30万林州人民,为了有水喝,为了改变林州的面貌,苦战了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改变我们林州人命运的、让全世界人折服的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

本来我和大家一样,不太熟悉红旗渠,但从书中,从纪录片《红旗渠》和歌曲“太行山”中我了解了这段艰苦奋斗的历史,我看到了我们的前辈穿着布鞋和难以御寒的单衣,忍饥挨饿、受潮挨冻、在山沟里嚼着野菜,啃着冷窝头,喝着山泉水,盖着铺着潮湿的被子,他们为的是什么呢,他们为什么能如此顽强呢,因为他们有让子孙后代享福的坚定梦想,因为他们有让子孙后代过上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红旗渠是令全世界人折服的划时代的奇迹,我们这些新时代的接班人,当我们享受良好的衣物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要艰苦奋斗、努力拼搏、奋勇向前呢?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要坚定信念、锲而不舍、永不言败呢?当我们想着自己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要关心集体、紧密团结、互助友爱呢?如果我们以前没有,那我们要从现在做起,珍惜幸福生活,勇敢面对困难,我们要坚强、要勇敢、要团结。

我们要经常想:我这点困难比起红旗渠来那算得了什么?作为有着鸿鹄之志的新少年,你可曾想过,在新的时代,我们肩上负载着怎样全新的责任?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

我们要接过红旗渠精神的光辉旗帜,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为了美好的明天,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窗体顶端温馨提示! 试读已结束,你需要支付¥0.9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支付宝支付支付帮助窗体底端由分水苑景区乘车30公里就到达青年洞景区了,红旗渠青年洞总长616米,高5米,宽6.2米,青年洞修筑在太行山腰的峭壁上。

红旗渠游记作文

红旗渠游记作文

红旗渠游记作文红旗渠游记作文(精选6篇)红旗渠游记作文篇1红旗渠位于林州市境内,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为解决当地群众缺水问题,林县人民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修建的引水工程。

被称为“人工天河”。

星期天,爸爸开车带我去参观红旗渠。

红旗渠非常美丽,有分水苑风景区、青年洞风景区、络丝潭风景区等。

在红旗渠纪念馆,我看到一个沙盘模型,听导游姐姐讲,红旗渠的源头位于山西省平顺县,总干渠长70。

6公里,全部开凿在险峻的太行山上。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解决了当地人畜饮水和灌溉问题。

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

驱车20分钟,我们来到了青年洞景区,“青年洞”靠断崖而凿,从悬崖上穿山而过,展现出一幅壮美的画卷。

听爸爸说,“青年洞”是由300名青年突击队员,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于1961年7月15日凿通。

为表彰他们的业绩,将洞命名为“青年洞”。

郭沫若爷爷还亲笔题写了洞名。

“青年洞”已经成为红旗渠上最著名的景点,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学习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

极目远眺,人工天河尽收眼底,啊!多美的红旗渠呀!红旗渠游记作文篇2红旗渠悬挂于太行山腰,气势雄浑,宛如一部交响曲萦回耳际;堪称“太行一绝”的“一线天”,幽静深邃;横跨两山之间的步云桥,举步惊鸿;下山滑道,轻松刺激。

最好玩的要数“一线天”了。

我们过了凌云亭,登上旋梯,进入一条山缝,这就是鬼斧神工的“一线天”。

长50余米,只能一人单身行,遇到身体胖的人还要吸着肚子才能通过。

仰头望,一条只有一尺宽的蓝天映入你眼帘,手扶着旁边的崖壁,步步踩实,向上攀登。

缝中非常潮,凉风吹过,又觉浑身打颤。

真谓天下一绝。

过了“一线天”,继续向上登,不一会,就来到了步云桥。

步云桥为简易加单跨悬空索桥,跨度146米,由四根钢缆组成,主缆矢高7米,中心距1。

8米,采用四根直径54毫米,索桥跨度之长在华北地区所属罕见,桥南北两头吊杆门框上各刻有一幅对联,朝南联为“春风扶我腾云过,秋山迎宾驾雾行”;朝北联为“有志敢行天上路,无胆惊看云中人”。

红旗渠精神宣讲三篇(汇总)

红旗渠精神宣讲三篇(汇总)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

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上世纪60年代,为解决林县人民的吃水问题,在杨贵书记的领导下,林县人民准备修渠,将山西漳河的水通过这条渠引到林县来,改变林县“十年久旱”的现象。

电影中的叶儿说:“林县人一辈子只洗三次脸,出生时洗一次,成亲时洗一次,人死了再洗一次”。

由此可见,当时的林县有多旱,百姓的生活有多苦。

这也是为什么林县人民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修建红旗渠,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会硬着头皮勇往直前的原因。

历时十年,红旗渠全面竣工,漳河的水顺着红旗渠流入了林州,滋润了林县干旱的土地,也滋润了林县人民心中的田地。

电影中,当年担任青年突击队队长的石头已随儿子到了国外生活,儿子在国外成家立业,有了孙子和孙女,看似一切都圆满了。

可当他看杨贵书记去世的消息时,他无法忍受内心的悲痛,本就年迈的他因极度的悲痛进了医院。

出院以后,他想回国的念头愈发强烈,他想回家乡再看一眼红旗渠,他想在自己还能动之前再看一眼家乡和故人。

在他的眼中,乡愁是自己亲手修建的红旗渠。

他老了,但他仍然没有忘记红旗渠,没有忘记自己曾并肩作战的故人,可他没有等到叶儿,叶儿也没有等到能每天洗脸的那一刻,或许这就是老人内心最大的遗憾了吧。

红旗渠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但最本质的还是奉献与牺牲。

为了修建红旗渠,有八十一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充分体现了这崇高的精神。

影片中的冯技术员虽是外乡人,但他仍为修红旗渠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有着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我们应把红旗渠精神铭记于心,我们都应学会在逆境中顽强生长。

我相信,天我们一定可以笑着面对世界。

< <通过学习红旗运河,上帝让我意识到:人们总是有一点精神,地方越困难,环境越复杂,事业越困难,就越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持。

我们党从艰苦奋斗开始,但也通过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和成长,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红旗渠精神是什么

红旗渠精神是什么

红旗渠精神是什么
的内涵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在修建
红旗渠的坦春亮过程中形成的。

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勤劳勇敢的30万
人民,苦战10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悬崖峭壁上修
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

红旗渠精神经反复锤炼、丰富发展,越来越发出历久弥新的光芒,成
为的象征;如何传递好精神火把、永葆理想“蓝光”,是我们这个时代必
须深入思考和回答的一个紧迫课题,由此重新推出了新的红旗渠精神,即: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

扩展资料:
的今天,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创造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确保党和国家永不变质。

有利于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继承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有利于
激发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热情,为西部振兴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
的精神动力。

弘扬红森轮旗渠精神,就是要坚持,端正党风政风。

在成绩面前,党
员应该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应该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我们今天要发扬红旗渠精神,就是要牢记让宽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的核心内容,坚决反对铺张浪费、骄奢淫逸的享乐作风,始终保持共产党
人执政为民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参考资料:。

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主题演讲稿

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主题演讲稿

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主题演讲稿红旗渠是当时林县人民10年战天斗地的伟大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红旗渠精神则属于整个中华民族。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几篇红旗渠精神演讲稿,希望能帮到你哟。

红旗渠精神演讲稿篇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得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多么铿锵有力的诗句呀!这是我们伟大的毛主席于1935年十月满怀豪情写下的。

这首诗生动的描写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高度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

这首短短的七律诗浓缩了长征途中的艰险与悲壮,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雄伟,可是在红军眼里却只是脚下滚过的小泥丸。

在这首诗中我领略了共产党人的革命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感受到了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更体会到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要知道长征对于我们来说可是比登天还难啊!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帝国主义和走狗蒋介石是完全无用的。

红军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二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撒布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将来是会有收获的!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用“长征”的精神去征服学习,生活中的一座座高山,一条条大河,长大后为建设祖国贡献出我们全部的力量!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辉煌吧,祖国灿烂的未来!红旗渠精神演讲稿篇二从停在半山腰的汽车里下来,又沿着怪石嶙峋、林木苍郁的山道拾级而上,喘息未定之际,在半空中,环山而盘绕的红旗渠蓦然呈现在我眼前.试探前行的脚步,轻轻踏在由坚硬的石英岩砌成的狭窄石堤上,默默叩问——缓缓流淌半个多世纪的渠水和一段在历史褶皱里时消时长的往事.日夜奔泻的漳河水,而今,依然鲜活而温润,给炎热的夏季,平添了几分清凉的绿意.抬眼望去,刀切斧劈的断崖上,散落着倔强而挺拔的山林,在鸟鸣婉转的季节里,静静地抚摩着蓝天和白云.俯瞰山下,山岚依稀处,层峦叠嶂、绵延无尽;沟壑深幽、涧水流响……回望历史,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正是新中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和经济极度困难时期,饱受严重干旱缺水之苦的五十六万林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愚公移山”精神,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逢山凿洞、遇沟架桥;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在太行深处的悬崖峭壁上和险滩峡谷中,使用手中极其原始落后的铁锤、钢钎、钉耙、瓦刀、麻绳、抬筐、土制炸药等生产工具,投工5611万个,耗时10余年,终于在1969年7月,规模宏大的“引漳入林”工程——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竣工.红旗渠的建造,彻底改变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从根本上解决了全县人民的吃水问题,使54万亩“土薄石厚”的贫瘠农田有史以来第一次得到有效灌溉.有资料显示,他们在修建“生命渠”、“幸福渠”的艰难岁月里,硬是靠简陋的农具削平了1250座山峰,架设151座渡槽,凿通211条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2225万立方米.如果用这些土石修筑一道高2米、宽3米的石墙,足以纵贯祖国南北,把哈尔滨和广州两座相距3000多公里的城市连接起来,而当时全力奋战在筑渠前线的民工们,每天仅靠少量的口粮与野菜、河草来充饥,不少人因此而身患浮肿病.还有一些人,一年四季渴饮山泉、饥餐树叶、日筑水渠、夜宿崖洞,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世界第八大奇迹”——一条在崇山峻岭间蜿蜒一千五百多公里的“人工天河”!青年洞、曙光洞、空心坝、桃园渡桥、夺丰渡槽、曙光渡槽、南谷洞渡槽、红英汇流、总干渠分水闸……一串串璀璨夺目的珍珠连缀一起,在阔远而莽苍的天地间熠熠生辉、历久弥新!思维能触及的远方,终究会在意志的砥砺中,达到零距离的贴近;想象能攀援的高度,终将会在脚步的延展里,成为过往的台阶.远大的理想只要与踏实的奋斗交融在一起,就会以激越奔放的旋律,弹奏出气势雄浑的乐章.正是以非凡的胆略和气魄,林县人民把自己的韧性和精神,抒写在创世纪的扉页上.这其中,包含着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包含着无所畏惧的豪情壮志,包含着严谨细致的科学决策,包含着无私奉献的宽广胸怀,包含着以苦为乐的创业精神,包含着踏实苦干的工作态度,包含着无怨无悔的人生追求……我想,一个人若如此,普天之下,何难之有?一个团队若如此,锐意进取,何事不成?一个国家若如此,即便处于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又何愁不国强民富、繁荣昌盛乎?循着迂回穿行在大山怀抱里的红旗渠,凝望湍流不息的漳河水,我真希望——这清澈如斯的渠水,能够流出太行山谷、流过林州大地、流向塞北江南,在滋润平畴沃野的同时,也在十三亿国人的心田里,来一次透墒的浇灌.红旗渠精神演讲稿篇三在这个太行山菊更为艳丽的季节里,我与一百万家乡同胞被来自10月的通讯——《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深深震撼,红旗渠畔的儿女们踏着霜花,调整着步伐,给自己做了全新的定位。

关于红旗渠精神的诗词

关于红旗渠精神的诗词

关于红旗渠精神的诗词1. “林县人民志气坚,誓要河山换新颜。

杨贵书记走在前,童叟手抱肩来担。

一条天河十年成,千里凿穿太行山。

”——刘亚平《七律·红旗渠》2. “十万英雄战太行,钢钎铁斧响铿锵。

十年凿出惊天业,赢得美名万古扬。

”——车子《红旗渠(绝句二首)其二》3. “红旗渠里绪飞扬,心慕神驰上太行。

林县人民多壮志,漳河波浪息轻狂。

悬崖峭壁铁锤落,险厄层峦隧洞镶。

水上长城绕千岭,九天银汉亦羞藏。

”——《七律·红旗渠礼赞》4. “天上银河落尘寰,潺潺清水山腰缠。

引漳入林绘蓝图,红旗精神谱新篇。

十年破壁英雄血,千里凿穿太行山。

林县人民多奇志,誓要山河换新颜。

”——王士俊《红旗渠》赋5. “太行山上万旗燃,林虑云间巨蟒盘。

绝壁悬崖飞勇士,险滩幽谷渡强援。

九峡十坝汲漳水,百隧千巅化驯川。

试问苍穹谁作主?中华雄汉敢托天。

”——浮丘一鹤《七律·红旗渠精神赞》6. “精卫填海,女娲补天。

秦皇长城,愚公移山。

古有都江堰,分流都江水。

今有红旗渠,穿越太行山。

”——王士俊《红旗渠》赋7. “一道天渠挂半空,惊天壮举世闻名。

太行绝壁石钎痕,犹说当年战鼓声。

”——车子《红旗渠(绝句二首)其一》8. “漳河为源,历时十年。

设坝截流,引水下山。

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悬崖绝壁之上,拼命于险滩峡谷之间。

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山头,架设渡槽,废寝忘食,干劲冲天。

”——瑞文网《赞美红旗渠精神的诗句(第二首)》9. “修渠者,民众。

倡导者,魁英。

嗟夫!执政为民,方会一呼百应;同心协力,才修不世之功。

”——王士俊《红旗渠》10. “自力更生不怕苦,排除万难不畏险,铸成了这条人工天河——红旗渠。

”——瑞文网《赞美红旗渠精神的诗句(第二首)》11. “红旗飘飘党徽闪,铮铮誓言记心间。

凝心聚力建家园,科学智慧闯难关。

一马当先廉相伴,荣光福源代代传。

”——王瑛琳《礼赞红旗渠》12. “吃水不忘挖井人,红旗渠精神是成就伟大事业的精神导向。

红旗渠的故事

红旗渠的故事

红旗渠的故事红旗渠在太行山脉蜿蜒(魏德忠摄)上世纪60年代,林县(今河南省安阳市林州)人民靠一锤、一钎、一双手,苦干10个年头,硬是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斩断1250个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有人做过计算,如果把修红旗渠所挖砌的1696.19万立方米土石垒成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将哈尔滨和广州连接起来。

红旗渠的建成,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州的生产生活条件。

林州人民亲切地称红旗渠为“生命渠”、“幸福渠”。

20世纪70年代,周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更是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让我们通过几个修渠的故事和一部老电影,重温红旗渠的永恒精神。

青年洞:300青年奋战17月凿通岩石隧洞红旗渠主要景点青年洞青年洞是红旗渠上的咽喉工程,也是总干渠上最大的隧洞之一。

长616米,宽6.3米。

1960年2月,当总干渠修到狼牙山“小鬼脸”上时,正遇一边高山挡道,一边悬崖峭壁,崖下深处是漳河,除了开山凿洞,别无办法。

红旗渠工程指挥部当即决定,组织一支青年突击队来征服这个天险。

300多青年,经过17个月的英勇奋战,终于凿通了这个岩石隧洞。

杨贵:重新安排林县河山杨贵走在修渠大军前列(魏德忠摄)历史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缺水的问题仍如同悬在林县人头上的一把刀。

年轻的县委书记杨贵被推上历史舞台。

面对林县因极端缺水而贫困交加的艰难境况,杨贵决心率领林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打一场改变世世代代受干旱缺水熬煎的翻身仗。

红旗渠下水时,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

杨贵带领的一批临县群众,面临着资金匮乏、物资食品短缺、施工条件险恶等诸多困难。

他们还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误解、指责甚至免职的严峻考验。

歌颂红旗渠精神的诗句

歌颂红旗渠精神的诗句

歌颂红旗渠精神的诗句
嘿,你知道红旗渠精神有多了不起吗?那简直就是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啊!“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

”这句诗就像一把锤子,重重地敲在我的心上。

想当年,林州的先辈们面临着那么艰难的处境,水源匮乏得让人绝望,就好像在沙漠中找不到一滴水一样。

但是他们没有放弃,他们就像一群无畏的勇士,怀揣着坚定的信念,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修建红旗渠的征程。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一锤一凿地在悬崖峭壁上开出了一条生命之渠。

我仿佛能看到他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能听到那一声声坚定有力的敲击声。

他们难道不累吗?他们当然累,但是他们心中的那面红旗,那股精神,让他们坚持了下来。

这多像攀登高峰的人啊,哪怕前路艰险,也绝不退缩。

红旗渠精神,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是流淌在林州人民血液里的力量。

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拼搏,去奋斗,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它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又像一团火,点燃了我们内心的激情。

在我们遇到困难想要退缩的时候,想想红旗渠精神,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勇往直前呢?
红旗渠精神是永恒的,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创造出属于我们的奇迹。

让我们永远铭记红旗渠精神,让它在我们心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旗渠——英雄壮歌撼山岳工程总投资:12504万元工程期限:1960年——1969年在河南省的最北端,有一个林州市,它地处太行山东麓、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的交界处。

1994年以前,这个地方还叫林县。

说起林县,在40多年前,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却因为一条水渠而闻名全国。

这条渠的名字叫红旗渠。

红旗渠是林县十万人用了十年的时间,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的一条总长1500公里的大渠,人们也称它为人造天河。

林县是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贫困山区。

“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

“引漳入林”是林县人民多年的愿望。

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同意,后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在省、地各级领导和山西省平顺县干部群众的支持下,在各级水利部门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县委、县人委组织数万民工,从1960年2月开始动工,经过十年奋战,先后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7月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

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

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

从数字看红旗渠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十年余。

它以浊漳河为源,在山西省境内的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截流,将漳河水引入林州。

在极其艰难的施工条件下,林州人民靠自立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

在这条总长1525.6公里的红旗渠上,英雄的林县人民削平山头1250个,钻了211个隧洞,架设渡槽152座,兴建水库48座,塘堰364座,修建各类设施12408座,全县共动用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相当于一道从哈尔滨到广州纵贯祖国南北的"万里长城"!红旗渠修成以后,形成了以红旗渠为主体,南谷洞、引上水库及其他引、蓄水工程作补充和调节,能引、能灌、能排、综合利用的水利灌溉网,使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万亩,全县14个乡镇410个行政村受益,从而结束了林县人民世代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

粮食的亩产量由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红旗渠灌区以浊漳河为源,渠首在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

红旗渠总干渠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总干渠从分水岭分为三条干渠,第一干渠向西南,经姚村镇、城郊乡到合涧镇与英雄渠汇合,长39.7公里,渠底宽6.5米,渠墙高3.5米,纵坡1/5000,设计加大流量14秒立方米,灌溉面积35.2万亩;第二干渠向东南,经姚村镇、河顺镇到横水镇马店村,全长47.6公里,渠底宽3.5米,渠墙高2.5米,纵坡1/2000,设计加大流量7.7秒立方米。

灌溉面积11.6万亩;第三干渠向东到东岗乡东芦寨村,全长10.9公里,渠底宽2.5 米,渠墙高2.2米,纵坡1/3000,设计加大流量3.3秒立方米,灌溉面积4.6万亩。

红旗渠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1条,总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农渠4281条,总长2488公里;南北纵横,贯穿于林州腹地。

沿渠共建有“长藤结瓜”式一、二类水库48座,塘堰346座,共有兴利库容2381万立方米,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其中凿通隧洞211个,总长53.7公里,架渡槽151个,总长12.5公里,利用红旗渠居高临下的自然落差,兴建小型水力发电站45座,已成为“引、蓄、提、灌、排、电、景”成龙配套的大型体系。

红旗渠工程总投工5611万个,共完成土石砌方2225万立方米。

总投资1250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25万元,占37%,社队投资7878万元,占63%。

红旗渠工程不仅工程浩大,而且建筑质量高超,通水40年来,仍巍然屹立在大行山上,至今建筑专家们还称赞它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典范!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州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

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这是一个有关于水的故事。

水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实在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我们每天都在接触水,但是,今天这个关于水的故事却是一组凝结了许多人的汗水、鲜血甚至生命的故事。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林县十万人靠双手用十年的时间,开凿出一条全长1500公里的大渠。

1500公里,相当于北京到武汉的距离。

1974年4月,邓小平副总理带了《红旗渠》等十部电影纪录片到联合国宣传新中国建设成就,第一部放映的就是《红旗渠》。

日本《朝日新闻》称“红旗渠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然而在红旗渠修成之前的千百年里,林县人民却生活在极度缺水的困境之中,在这其中发生的许多真实故事,让林县人民下定决心修建红旗渠。

但是,在规划建设红旗渠的时刻,却发现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修渠风波在林县人民开始修建红旗渠的时候,首先摆在他们面前的就是两大难题:技术问题,在当时,全县水利技术人员加上测量员,人数不过30人,技术水平最高的不过是中等技术学校的毕业生。

而且几乎没有什么先进的测量仪器,当时全县只有少得可怜的两台水平仪,一台经纬仪。

在地势非常险峻,地形非常复杂的太行山上,他们能完成这一庞大的水利工程的施工设计任务吗?资金问题,当时林县财政收入十分薄弱,只有不足七百万。

但这七百万不可能全部用来修渠,至少还要维持全县的正常的生产和工作。

而整个红旗渠工程后来计算的总投资将近七千万元。

极其有限的资金,对于修建这个庞大的工程来说,更是杯水车薪!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之中,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红旗渠的蓝图规划过程中,涌现出了以测量员吴祖泰为代表的一批英雄人物,是他们的不畏艰险的辛勤工作,是他们的不怕牺牲,最终完成了红旗渠蓝图的描绘。

英雄壮歌1960年2月11日,农历的元宵节,在中国传统的习俗中,这是一个阖家欢聚的日子。

黎明时分,浩浩荡荡的修渠大军从全县十五个公社的山庄窝铺同时出发,自带干粮、行李,赶着马车、平车,拉着粮食、炊具、铁锹、镢头、钢钎,有的父子相伴,有的夫妻并肩,大家冒着严寒,踏着冰霜,急匆匆行进在漳河岸边的山道上。

这个日后被称之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工程建设,从此来开了它波澜壮阔的帷幕。

这支队伍前面,将会有一场什么样的会战?会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呢?3万多民工在七十多公里红旗渠总干渠渠线上,面对着太行山的悬崖绝壁,面对着坚硬的花岗岩,没有钢筋水泥,没有机械设备,仅凭一钎一锤,如何打胜这场脸对脸的大硬仗?只有群众的两只手是用不完的工程投资。

大家豪迈地说:“天寒,我们心里热;水猛,我们意志坚。

困难就怕英雄汉,誓逼漳河上高山!”为了在汛期前竣工,大家争分夺秒日夜轮班筑大坝。

经过八十多天的英勇奋战,5月1日,红旗渠拦河大坝及渠首枢纽工程胜利竣工,滔滔漳河水终于引上了太行山。

修渠奇观红旗渠整个工程修了整整十年时间,那么在这漫长的修渠的岁月当中,其实真正困扰他们的还是那些生活和建设工程当中的一些实际的问题和困难。

首先是住的问题。

当时红旗渠,是在1960年的2月11号正式开工的,开工之后,一下子就上了37000人,一下子就涌进了太行山,当时连山西的平顺县县委书记也发愁了,跟林县的县委书记杨贵就说,说老杨,你是不是疯了?你一下子上了几万人,你让我到哪儿,给你找这么多房子啊?当时杨贵书记就说,说老伙计,你也别害怕,你能给我找多少间?他说顶多400间,这我就把所有的办法都想了。

那老书记就说,400间就400间,其他我们自己想办法。

但几万人的住房,老书记又不是神仙,怎么想办法呢?当时这几万人吃的问题又怎么解决呢?当时工地上吃饭的地方和施工的地方,它不在一块儿,有的吃饭的地方离工地有5里甚至到10来里路。

有一个青年,他每次吃饭的时候总是先喝一碗汤,把这一个窝头揣到怀里面不吃,为什么?因为我们当时吃过饭以后要走几里的路才能到工地上,等走到工地上的时候还没有开始干活就又饿了。

所以当时队长问他,说你为什么不吃窝头每天都要揣在怀里,他说我就是想等我走到工地上我准备干活的时候我再吃,这样就不至于我还没干活我就饿了。

其实当时他们一劳动下来,早上就是一碗野菜汤,一个菜窝头,中午是一个菜窝头一碗野菜汤,到了晚上,他们说吃的饭叫“天池捞月亮”,什么叫天池捞月亮?稀饭太稀了,就像清水一样,这个月亮呢就在碗里面泡着,捞来捞去,碗里面什么都没有,就有个月亮,所以叫“天池捞月亮”。

当时在家里的老人跟孩子,也心疼这些为他们修渠的民工们,当时呢,因为都是在公社食堂吃饭,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一个星期当中他们要有两顿、四顿甚至有到六顿不吃干的,光喝稀的,省下来的干粮干什么呢?省下来这个干粮送到渠上让民工们吃。

村里的老奶奶说修大渠的时候,家里的老人跟孩子吃的是什么?是捧在手里面捏不到一块儿的散糠,能够捏到一块儿的糠就都送到红旗渠上让民工们吃。

1960年10月,红旗渠总干渠第二期工程开工,工程移到林县境内。

第一期工程试通水,极大地振奋了干部民工的精神。

11月份,中央发出通知,为了在困难时期得以休养生息,全国实行“百日休整”,基本建设项目全线下马,上级督促红旗渠停工下马。

已修了一半的红旗渠难道就此半途而废吗?是停?是干?经过讨论县委决定,中央指示要执行,红旗渠工程也不能停。

绝大多数民工回生产队休整,开凿狼牙山隧洞的艰巨任务,交给了留下的300名青年,并把它命名为“青年洞”从1960年2月到1969年7月,红旗渠修建了十年时间,战线1500公里,30万人参与修建,这个大禹式的开山导河工程,历经“最困难时期”和“动乱时期”两个特殊时期,完全凭着林县人民一锤一钎一双手修成。

这其中有多少大刀阔斧的劈山工程?又有多少精雕细刻的石拱结构?更有多少英雄人物汗水、泪水、血水流淌?1964年,红旗渠总干渠胜利建成。

漳河水按照人们的意志流入林县,实现了林县人民多年梦寐以求的愿望。

4月15日,在分水岭举行了隆重的通水典礼。

成千上万的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老人让自己的孙子推着小车,翻山越岭前来看水。

庆典场面气势宏大,一片欢乐的海洋。

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砌得齐整的红旗渠右岸上,两排整整齐齐排列很长的奖状,手执奖状的人满脸笑容和自豪,这是整个工程中给予他们的最丰厚的奖励,也是唯一的奖励。

悬崖峭壁之上修筑的青年洞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

位于林县任村镇卢家拐村西,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

洞长616米,高5米,宽6.2米,纵坡为1/5000,设计流量23秒立米,挖石方19400立米,总投工13万余个。

该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当年10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因难,上级决定红旗渠停工,农民生产自救,总干渠被迫停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