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12课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导学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12课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课件2岳麓版
5、从______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一年之内,执政 ____年各国党,纷纷丧失政权,由于执政党的改变, _______也 之发生了变化。
6、东欧剧变后, ____________一分为 五,__________一分为二, ________和 _________合并实现了统一。
1、下列有关匈牙利改革的描述,不正确的是(B )
A、改革前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 B、改革发生在“匈牙利事件”之前 C、改革健全了民主与法制,稳定了政治局势 D、改革调整了国民经济农、轻、重的比例,促 进了经 济的发展。
2、东欧剧变的原因不包括(C)
A、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 B、民主与法制不健全,改革成效甚微, 人民不满
东欧剧变对我国有哪些启示?
①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 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
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 会主义的优越性;
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以法治; 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等。
1、世界大战后,一些欧洲和亚洲国家相继走上________道路。
(3)性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社会主义转化为资本主义。
(4)表现:
东欧剧变以后,南斯拉夫一分为五,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与 联邦德国合并,实现了统一。(版图)
柏林墙---二战后德国分裂和冷 战的重要标志
1989年11月9日, 柏林墙被拆除
跳和民 舞柏主 。林德
墙国 之政 后府 ,宣 人布 们开 在放 柏两 林德 墙边 头境
4、改革将给匈牙利带来什么影响?
改革使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为 六七十年代的全面经济改革奠定了较好的基 础。 但是,由于70年代大借外债,到80年代,匈 牙利又面临新的经济困难。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学案
展示:1、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有哪些代表性事例?2、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的代表,体现在什么改革上?3、你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改革?4、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如何?5、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国家改革留下哪些经验教训?6、请找出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的相同之处?反馈:1.赫鲁晓夫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是在 : ()A.1952年B.1953年C.1954年D.19562.在苏联提出“新思维”,进行政治、经济、外交全面改革的是()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3.下列属于卡达尔改革的主要内容的有()①大力推行民主集中制,团结各阶层人士,加强法制②实行计划管理和市场调节相结合③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企业的民主管理④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⑤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A.①②③④B.C.①②③④⑤D.4.提出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过渡的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卡达尔D.5.按照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对内改革的首要重点是()A.政治B.经济C.军事D.6.赫鲁晓夫任第一书记时,对苏联进行了改革,下列不是他进行的改革的是()A.削弱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B.反对个人崇拜,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C.增加农业投资,大规模开垦荒地D.7、苏联的“新思维外交”中追求的合作伙伴是(A.日本B.美国C.中国D.8.被称为“布拉格之春”的改革是(A.匈牙利改革B.C.波兰改革D.6.A.赫鲁晓夫 A.B.卡达尔 B.C.戈尔巴乔夫 C.追求苏美合作和“欧洲大厦”。
2024年春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单元第12课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教案岳麓版
1.选择题:根据所学内容,从以下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主要体现在()
A.经济发展不平衡
B.政治体制僵化
C.军事扩张过度
D.以上都对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A.农业集体化
B.去斯大林化
C.发展重工业
D.以上都对
-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是()
强调改革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影响,以及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启示。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苏联历史大事记》:梳理苏联从成立到解体的重大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联改革的背景。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概述》:介绍东欧各国的改革过程、特点及影响,拓展学生对东欧改革的认知。
4.素质方面:学生的行为习惯较好,课堂参与度较高。但在批判性思维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盲从权威、缺乏独立思考的问题。此外,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沟通协作能力有待提高。
5.对课程学习的影响:学生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到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兴趣不足、知识储备有限、能力素质不足等问题,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惑,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改革主题的分析、成效、失败原因及启示。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改革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背景、过程、案例等。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教案 岳麓版
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赫鲁晓夫改革、匈牙利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像、视频及文字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变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变革;以丰富的历史故事,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思路。
通过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鲁晓夫改革、匈牙利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教学难点】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22年苏联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到1937年“二五”计划完成,苏联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种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许多东欧国家效仿苏联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且也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随着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趋严重,它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十世纪40—50年代,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的同时,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二、讲授新课(一)赫鲁晓夫改革多媒体展示赫鲁晓夫师:曾任苏联最高领导人,于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卡利诺夫卡出生,在莫斯科逝世。
师:赫鲁晓夫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始改革的?背景:斯大林时代的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模式虽然使苏联的经济在二战前快速发展,工业实力居于世界第二,但在长期的发展中这种制度的弊端却日益暴露,严重阻碍了苏联社会的发展。
多媒体展示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开始改革图多媒体展示“秘密报告”师:1956年2月,在有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及代表参加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不顾党内阻力,做了批判斯大林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秘密报告,报告内容全盘否定斯大林,在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引起强烈反响,它的教训及深远影响至今依然存在着。
师:你怎样看待赫鲁晓夫批判个人崇拜?学生: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使苏联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开始出现新气象,人民群众的民主自由有了一定扩大,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发展;但他的批判个人崇拜是以全盘否定斯大林为基础的,对斯大林的评价不公正,且他在执政晚期也犯了个人崇拜错误。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复习要点 岳麓版
12课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1、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的时间是何时戈尔巴乔夫是何时上台的他们担任的职务是什么答:1953年;1985年;苏共中央总书记。
2、赫鲁晓夫改革的时间、内容和影响各是什么答:时间:1953年;内容:①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加强民主和法制,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②经济上,大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减少中央集权,增加地方自主权,采取一些有利于工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
影响:①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对后来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②但由于政策上的连续失误和一些不切实际的提法,给苏联党和国家带来许多问题,因此改革并不成功。
3、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是从什么事件开始的他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开始;全盘否定;影响: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为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创造了思想条件;缺乏客观的评价,引起了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动荡。
4、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时间何时内容是什么(时间:1985年;内容:首先以答:1985年;内容:(1)以经济为重点,提出加速发展社会主义,提高经济效益。
但改革效果不佳。
(2)面对改革的停滞不前,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1988年6月,提出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过度,进行所谓的政治体制的“根本变革”。
1989年,开始实行多党制(3)对外开展“新思维外交”,追求苏美合作和所谓“欧洲大厦”,幻想得到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实行妥协退让。
5、东欧各国改革中较突出,也是较早的是哪国的改革它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改革时间是何时改革者是谁主要内容有哪些结果怎样答:匈牙利改革;改革背景: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照搬苏联模式,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受挫,不满情绪与日俱增。
时间:1956年底;卡达尔为首的社会主义工人党。
内容:政治上:大力推行民主集中制,广泛团结各阶层人士,加强法制建设。
经济上:A、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计划管理和市场调节相结合;B、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企业的民主管理;C、放慢工业发展速度,大力扶植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积极改善人民生活。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12课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结果以匈牙利改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内容和结果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外政策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①通过学习赫鲁晓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全面评价苏联改革的得与失,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和正确评价问题的能力。
②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理解苏联、东欧各国的改革内容,通过讨论、对比分析等方式逐渐认清历史事物的本质,初步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①感知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匈牙利改革的过程及结果,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是否从实际出发,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②组织学生收集有关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的资料,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依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因而是必要的,以此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思想感情和敢于改革、用于创新的精神。
②赫鲁晓夫改革很多方面脱离了苏联国情,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基本方向,结果都失败了。
这说明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促使社会主义建设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
③东欧各国改革虽然不同程度地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始终未能彻底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而且多有失误,改革遇到了重大挫折甚至失败,从而使学生意识到改革的艰巨性。
【重点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以匈牙利改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难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那么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情况怎么样呢?“二战”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随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趋严重,它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改革势在必行。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复习教案 岳麓版
历史: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复习教案(岳麓版九年级下)检索课标基础知识改革:1、苏赫鲁晓夫改革:(1)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2)内容:①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加强民主法制,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②经济上,大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减少中央集权,增加地方自主权,采取一些有利于工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
(3)结果:有一些成效,但带来许多问题。
2、匈牙利改革:(1)背景:50年代初,照搬苏联模式,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产积极性受挫。
,1956年底,以卡达尔为首的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进行改革。
(2)特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匈牙利本国的特点相结合。
(3)内容:①政治上大力推行民主集中制,广泛团结各阶层人士,加强法制建设。
②经济上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计划管理主市场调节相结合;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企业的民主管理;放慢重工业发展速度,大力扶持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积极改善人民生活。
(4)结果:取得一定成效。
3、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也先后进行了一些改革。
4、戈尔巴乔夫改革:(1)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总书记,开始全面改革。
(2)内容:①对内:先以经济为重点,但效果不佳。
后将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1988年6月提出了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过渡,对政治体制进行“根本变革”。
②对外:开展“新思维外交”。
5、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东欧剧变: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国家名称都发生改变。
(2)苏联解体:①1991年,苏联“8.19”事件,叶利钦掌握国家大权,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②12月,俄罗斯等11个原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发表<阿拉木图宣言>。
苏联宣告解体。
③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彻底瓦解。
检索课标重点、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和影响苏联1985年按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开始全面改革。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名师精编学案 岳麓版
第12课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课标内容: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2.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3.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学习纲要一.赫鲁晓夫改革1.改革的背景和内容2.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二.匈牙利改革1.改革的背景2.卡达尔改革3.改革的结果4.南斯拉夫和波兰改革5.捷克斯诺伐克“布拉格之春”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与政治、经济改革2.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外交”学习重点1.赫鲁晓夫改革2.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学习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课时安排:一课时自主学习(相信自己,我能行。
通读课本,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梳理)学习提示: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改革归于失败,仍然没有克服斯大林模式所存在的弊端。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1.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斯大林时代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调整和改革。
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加强民主和法制,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经济上,大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减少中央集权,增加地方自主权,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
2.赫鲁晓夫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对后来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由于政策上的连续失误和一些不切实际的提法,给苏联党和国家带来了许多问题。
3.50年代初,匈牙利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照搬苏联的模式,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受挫。
1956年底,以卡达尔为首的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总结经验教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匈牙利本国的特点相结合,开始实行改革。
政治上,大力推行民主集中制,广泛团结各阶层人士,加强法制建设。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导学案教案.docx
科目:初三历史备课时间:上课时间:序号:主备教师:执教教师:课型:新授审批:课题:第12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改革,以及80年代末的东欧剧变。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经曲折,只有结合本国国情,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历史分析与归纳能力。
学习重点匈牙利的改革学习难点东欧剧变的原因导学过程二次备课设问导读:一、匈牙利的改革⒈(第几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欧洲和亚洲国家相继走上道路。
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按照走了不少弯路,为推动经济发展,它们先后进行改革,其中,(国别)的改革最突出。
⒊年10月,匈牙利事件发生后,匈牙利政府总结了对体制进行了局部改革和调整。
⒋匈牙利改革的措施主要有:政治上,改善,发扬,健全稳定。
在经济上,优先发展;调整政策;工业方面也进行了的改革。
⒌年,试图摆脱苏联控制的改革,被苏联镇压。
二、东欧剧⒍世纪________年代,东欧各国的经济每况愈下,的经济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导致了严重的,同时,感谢你的观看(国别)也放松了对它们的控制。
⒎从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一年之内,执政年各国党,纷纷丧失政权,由于执政党的改变,也之发生了变化。
⒏东欧剧变后,一分为五,一分为二,和合并实现了统一。
巩固测评:⒈匈牙利事件发生于A1956年B1968年C1980年D1989年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典型是A波兰 B匈牙利 C捷克斯洛伐克 D南斯拉夫⒊匈牙利经济改革中优先发展的是①重工业②轻工业③农业④金融业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⒋1968年被苏联镇压的改革发生在A匈牙利 B罗马尼亚 C南斯拉夫 D捷克斯洛伐克板书设计布置作业教学反思感谢你的观看。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12课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结果匈牙利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外政策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①通过学习赫鲁晓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全面评价苏联改革的得与失,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和正确评价问题的能力。
②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理解苏联、东欧各国的改革内容,通过讨论、对比等方式逐渐认清历史事物的本质,初步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感知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匈牙利改革的过程及结果,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是否从实际出发,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②组织学生收集有关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的资料,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依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因而是必要的,以此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思想感情和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
②赫鲁晓夫改革很多方面脱离了苏联国情,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基本方向,结果都失败了。
这说明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
③东欧各国改革虽然不同程度地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始终未能彻底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且多有失误,改革遇到了重大挫折甚至失败,从而使学生意识到改革的艰巨性。
重点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教学过程课前引导提问: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什么体制?这种体制存在着哪些严重弊端?“二战”后,又有哪些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它们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学生回答后指出:随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趋严重,它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20世纪40—50年代,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入改革时期。
新课教学一、赫鲁晓夫改革本子目设计以下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参照课前所收集的资料完成:1.赫鲁晓夫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始改革的?2.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政治上的弊端主要有哪些?对此,赫鲁晓夫进行了怎样的改革?3.赫鲁晓夫是怎样评价斯大林的?根据你所知道的信息,说说你心中的斯大林。
九年级下_第五单元_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_复习导学案
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附参考答案学习目标: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和“匈牙利的改革”难点: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自主学习:(一)苏联的改革与解体(1)赫鲁晓夫的改革:1953年,斯大林逝世,上台,并开始实施改革;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但未根本改变,反而使各种矛盾的日益突出,,他黯然下台,改革失败。
(2)勃涅日涅夫的改革:赫鲁晓夫之后上台的经济改革的重点是,但他的改革仍然没能突破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上台,他的改革首先以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
之后又把改革重点转移到,导致政治体制由一党制向急剧转换,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苏联解体。
(二)东欧剧变(1)苏联对东欧各国的影响和匈牙利改革:二战结束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多按照进行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
它们先后进行了改革,以推动经济的发展。
其中成效较为明显,在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未突破“”。
(2)“布拉格之春”:,试图摆脱苏联控制的改革,被镇压。
(3)东欧剧变:从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各国社会主义执政党纷纷失去政权,随之发生改变。
东欧剧变以后,一分为五和一分为二,与合并,实现统一。
二、合作探究:(1)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
回顾我国历史在同样的这一时期进行了改革,但导致了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2)美国《时代周刊》报道说:波兰的变化用了10年,匈牙利用了10个月,民主德国用了10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罗马尼亚仅用了10个小时。
请说出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什么?应该怎样正确看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的挫折?三、归纳总结:学生根据自学部分,尝试归纳单元复习要点,梳理知识,形成体系。
四、效果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首次冲击的是()A.勃列日涅夫 B.戈尔巴乔夫 C.赫鲁晓夫 D.叶利钦2.毛泽东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
2017年春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 第12课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教案 岳麓版
第 12 课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2)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3)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要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过程与方法: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改革归于失败,仍然没有克服斯大林模式所存在的弊端。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难点:戈尔巴乔夫进行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无法打开局面三、学法指导:质疑导学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本课内容涉及的历史人物多有争议,苏联的解体过程及缘由至今仍有诸多历史之谜,众说纷纭。
教材的叙述简约概括。
教师在上本课前,多搜集各种资料,上课时可适当地给学生补充。
在课前布置学生查询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互相交流,这样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并能有自己的分析。
)导入:复习旧知: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怎么建立的?(一)、赫鲁晓夫改革人物介绍:赫鲁晓夫小组活动: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经济、政治方面)线索梳理: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为了推行改革,赫鲁晓夫采取了什么做法?畅所欲言:你如何看待赫鲁晓夫的改革?(强调赫鲁晓夫将苏联出现的问题仅仅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问题,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
所以改革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成效不大。
)(二)、匈牙利的改革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作一简要介绍。
二战后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示意图明确社会主义由一国扩大为十几个国家,阵营壮大。
提问:东欧各国是怎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让学生举一例,明确东欧各国之所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有重大关系,所以最初各国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随着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显露,各国先后进行了改革。
初中历史九下《第12课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PPT课件 (7)
二、匈牙利改革
1.匈牙利改革 ①改革的背景 ②卡达尔改革 ③改革的成效
改革给匈牙利 带来了哪些成效?
二、匈牙利改革
1.匈牙利改革 2. 东欧其他国家的改革
东欧还有哪些 国家也进行了改革? 从结果上看有什么 共同之处?
1968年苏军坦克驶上布拉格街头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戈尔巴乔夫上台及改革背景
赫你鲁怎晓样夫看秘待密赫报鲁 告晓产夫生批了判什个么人影崇响拜?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改革的背景 2.改革的内容
①政治上 ②经济上 赫鲁晓夫经济领域的改革在哪些 部门展开?分别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成效如何?为什么?
赫鲁晓夫试图 改革农业,1954 年开始在西伯利亚 等自然条件恶劣的 地区开垦荒地,建 立大量的集体农庄。 这幅航空照片拍摄 的就是这样一个集 体农庄。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戈尔巴乔夫上台及改革背景 2.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3.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4.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外交”
所你谓如何“看新待思 维戈外尔交巴”乔的夫主的要 内“容新是思什维么外?交” ? 如此下去,苏联 会是什么情况呢?
戈尔巴乔夫
里根和戈尔巴乔夫于1987年签 订《华盛顿条约》,结束了双方在 中程导弹上的军备竞赛。
赫鲁晓夫在农场视察
苏联农业获得丰收
赫 鲁 晓 夫 参 观 肉 联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改革的背景 2.改革的内容 3.改革的评价
对于赫鲁晓夫改革,我们应如何 认识?
二、匈牙利改革
1.匈牙利改革 ①改革的背景
欧社代什有会中么“4哪主期纷二0些义,纷年战国道这进代”家路些行末后走?国改5,0上家革年东了为?
温故知新
畅想天地
自己动手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学案(无答案)人教版
第三课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一、课程目标:3-2-5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的概况,列举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实例,说明这一时期国际格局的特点。
二、学习目标:了解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三、学习重点、难点:苏联的解体。
四、自主学习
1.你认为赫鲁晓夫的改革成功的地方有哪些?失败的地方有哪些?
2.弋尔巴乔夫是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他上台伊始,就进行改革,但最后还是失败了。
你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3.1989年下半年开始,一年之内,东欧各国的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东欧国家的版图,也相应地发生了重大变化。
请问:
(1)社会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22页图5-37,说说版图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4.1991年12月26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
到会代表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宣言:随着独联体的建立,苏联作为一个国家的国际法的主体停止存在。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苏联的全称叫什么?是哪一年成立的?哪个政党哪个领导人物缔造的?它存在了多少年?
(2)观察课本23页图5-40,说一说独联体刚成立时不包括原苏联的哪三个国家。
独联体的主要发起人是谁?
(3)苏联的解体宣告了什么?
(4)你认为苏联的解体对我国有什么教训可以借鉴?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学习目标】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改革的背景和内容
2.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
二.匈牙利改革
1.改革的背景
2.卡达尔改革
3.改革的结果
4.南斯拉夫和波兰改革
5.捷克斯诺伐克“布拉格之春”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与政治、经济改革
2.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外交”
【学习重难点】
1.赫鲁晓夫改革
2.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3.戈尔巴乔夫改革
【自主学习】(相信自己,我能行。
通读课本,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梳理)学习提示: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改革归于失败,仍然没有克服斯大林模式所存在的弊端。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1.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改革。
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加强民主和法制,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经济上,大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减少中央集权,增加地方自主权,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
2.赫鲁晓夫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对后来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由于政策上的连续失误和一些不切实际的提法,给苏联党和国家带来了许多问题。
3.50年代初,匈牙利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照搬苏联的模式,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
1956年底,以卡达尔为首的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开始实行改革。
政治上,大力推行民主集中制,广泛团结各阶层人士,加强法制建设。
经济上,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计划管理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企业的民主管理,放慢重工业发展速度,大力扶持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积极改善人民生活。
4.匈牙利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平稳,市场较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5.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
从此,苏联开始按照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对内改革首先以经济为重点,但是由于对困难估计不足,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效果不佳。
面对经济改革的停滞不前,戈尔巴乔夫将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
1988年6月提出了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过渡,进行所谓的政治体制的“根本变革”。
与国内改革同步,苏联领导人还开展“新思维外交”。
【相关链接】(根据相关链接,通读第二遍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新的收获。
)赫鲁晓夫执掌党政大权开始了苏联历史的一个新阶段,因为正是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展开了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尝试。
赫鲁晓夫的改革方针确立于1956年2月举行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的中央工作报告提出了关于国内外形势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一些新观点。
国际方面,赫鲁晓夫强调了两种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及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这是对斯大林“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的修正;国内方面,赫鲁晓夫强调恢复和加强法制,为“列宁格勒案件”等冤案平反,改变保安机关权力不受制约的非正常状态;党的建设方面,赫鲁晓夫要求批判“个人崇拜”,恢复“集体领导原则”。
为了以更明确的立场表示自己与“斯大林时代”决裂,赫鲁晓夫不顾中央主席团其他成员的反对,在大会议程结束后,于2月24日深夜至次日凌晨召集大会代表,作了以批判斯大林为主题的“秘密报告”(这个报告的记录稿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秘密报告”从破坏集体领导原则、破坏革命法制、破坏民族关系、导致苏德战争初期失利、制造个人崇拜等方面列举大量事实和案例,对斯大林的错误和罪行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报告长达4个多小时,在代表中引起强烈反响。
“秘密报告”在国内并未严加保密,会后不久即向党内外作了传达,报告文本也发给了参加苏共“二十大”的各国共产党代表团。
随之,西方国家的情报机关获得了报告文本,并在新闻媒体上发表,于是,“秘密报告”成为对苏联自身的改革、对国际共运和国际形势均发生重要影响的一个事件。
【合作探究】(通读第三遍课文,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
1.你怎样看待赫鲁晓夫批判个人崇拜?
①赫鲁晓夫在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使苏联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开始呈现出新气象,人民群众的民主自由有了一定扩大,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发展,对以后苏联的内外政策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②赫鲁晓夫批判个人崇拜
是以全盘否定斯大林为基础的,对斯大林的评价不公正,缺乏唯物主义的科学分析,引起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动荡,同时他在执政晚期,也犯了个人崇拜的错误,重蹈了斯大林晚年的覆辙,使自己的政策方针偏离了改革的目标,造成了消极影响。
2.你怎样看待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外交”?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外交的核心是认为在成为一个整体和核威胁的条件下“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
应该说,从反对军备竞赛、维护世界和平、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等方面看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这一理论意味着苏联放弃两种社会制度的斗争,面对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外交”就成了麻痹自己警惕性、束缚自已手脚的羁绊,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疑难点拨】
继赫鲁晓夫改革之后,苏联又历经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执政时期,到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时,苏联已处于内外交困之中。
从1985年到1988年,戈尔巴乔夫对内改革首先以经济为重点。
其“新思维”在经济方面一是提出“加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经济效益;一是提出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改革”。
但是由于对困难估计不足,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效果不佳。
面对经济改革的停滞不前,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现行政治体制,于是将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
1988年6月提出了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过渡,进行所谓的政治体制的“根本变革”。
结果,苏共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削弱,反对派势力日益壮大,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联盟中央已无力领导整个国家。
与国内改革同步,苏联领导人还开展“新思维外交”,追求苏美合作和所谓“欧洲大厦”,幻想得到西方大量经济援助,实行妥协和退让。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的著名观点是在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和核威胁的条件下“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
这一理论的提出,意味着苏联将放弃两种社会制度的斗争,然而,西方发达国家并未放弃这种斗争,而是提出了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超越遏制”的“和平演变”战略,在这种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理论就成了麻痹自己警惕性、束缚自己手脚的羁绊。
【课堂检测】
完成本课《学练优》上对应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