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刻理解《正比例与反比例》这一课的重要性。
六年级下册的数学北师大版教材,将为我们展开正反比例的神秘面纱。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中的第五章《正比例与反比例》。
这一章节主要内容包括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它们的性质以及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并能够判断生活中的相关联的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难点是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生活中的实例,以及一些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先给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行驶的汽车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商品的单价和数量的关系,让学生感受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存在。
2. 讲解概念:然后我会根据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我会用PPT展示相关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
4. 随堂练习: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学生们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 板书设计: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会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简洁明了的板书,帮助学生们记忆和理解。
六、作业设计(1) 行驶的汽车速度和时间;(2) 商品的单价和数量;(3) 一个人的年龄和他的身高。
答案:(1) 成反比例,因为速度×时间=路程(一定);(2) 成正比例,因为单价×数量=总价(一定);(3) 不成比例,因为年龄和身高之间没有固定的比例关系。
(1) 如果两个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那么它们之间是成____比例的;(2) 如果两个相关联的量的乘积一定,那么它们之间是成____比例的。
答案:(1) 正;(2) 反。
《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定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概念、判定方法及运用。
2. 反比例的概念、判定方法及运用。
3. 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判定方法及运用。
2. 教学难点: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2. 学具:学习材料、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判定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正比例的概念、判定方法及运用。
2. 反比例的概念、判定方法及运用。
3. 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巩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判定方法。
2. 提高题: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拓展题: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关知识。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辅导。
2.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作业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调整教学策略。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本节课通过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判定方法及运用,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反比例
重点复习,强 化提高
1. 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 x 和 y 两种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 (1) 1、y=8x 8 (2) y=
x
分别指名学生说一说判断的结果,并说明理由。 2. 一辆汽车在高速路上行驶,速度保持在 100 千米/ 时, 说一说汽车行驶的路程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情 况。 可以用哪些方式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呢? 集体评讲。 3.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已知 A÷B=C 当 A 一定时,B 和 C( )比例; 当 B 一定时,A 和 C ( )比例; 当 C 一定时,A 和 B ( )比例. 集体讲评。 4. 一幅地图上,比例尺一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是 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 学生独立完成。 ② 汇报判断结果,并说明原 理。
①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 内交流想法。 ② 学生汇报结果。 ① 学生观察、讨论。 ② 学生汇报。
自主检测,评 价完善
完成检测题 教师评价总结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相关内容 1. 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 2. 能够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3. 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感受数学思维过 程的合理性。 进一少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 掌握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 1.引导学生探究正、反比例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应用数学模型进行判断。 2.突出师生互动和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 引入复习
教师活动过程
多媒体出示:速度、路程和时间 ① 你发现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之间有什么关 系? ② 当其中一个量一定时,其它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比 例关系呢? 随着学生的归纳,多媒体依次出现: 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关系 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正比例关系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正比例与反比例-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正比例与反比例(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能辨识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内容1. 正比例关系的辨识:辨识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以及辨识成正比例的量。
2. 反比例关系的辨识:辨识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以及辨识成反比例的量。
3. 正、反比例的应用:利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如行程问题、工作效率问题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辨识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 难点:辨识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量,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演示文稿,正、反比例实例图表。
2. 学具:练习本、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正、反比例实例,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2. 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探索正、反比例的特点和应用。
3. 讲解与示范:教师通过实例讲解正、反比例的定义和辨识方法,演示解题步骤。
4. 练习与讨论:学生完成练习题,小组讨论解题思路,教师巡回指导。
板书设计1. 正比例:定义、辨识方法、实例。
2. 反比例:定义、辨识方法、实例。
3. 应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步骤和注意事项。
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辨识正、反比例关系的练习题。
2. 提高练习: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题。
3. 拓展阅读:提供相关数学故事或科普文章,增强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否清晰易懂,学生是否能有效掌握正、反比例的知识点。
2. 分析学生在练习和讨论中的表现,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3. 思考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期望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知识,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比例与反比例》复习课(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正比例与反比例》复习课(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将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为你呈现一堂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的《正比例与反比例》复习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复习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的第100页至102页的正比例与反比例相关内容。
这部分主要包括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性质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及性质,提高他们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及性质,难点是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我准备了PPT、黑板、粉笔以及一些实际问题相关的道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拿出两样物品,一个是一本书,另一个是一个苹果,让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
2. 讲解正比例:我通过PPT展示正比例的定义和性质,然后用黑板和粉笔举例说明。
3. 讲解反比例:我同样通过PPT展示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然后用黑板和粉笔举例说明。
4. 实践环节:我给学生发放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分组讨论并解决这些问题,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
6. 随堂练习:我给出一些关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板书,包括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性质以及一些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cm,宽是5cm,求它的面积。
答案:面积 = 长× 宽= 10cm × 5cm = 50cm²(2)一个人以6km/h的速度走了30分钟,他走了多远?答案:距离 = 速度× 时间= 6km/h × 0.5h = 3km(1)一个水果店以每公斤10元的价格进货,以每公斤15元的价格出售,请问该水果店的利润是多少?答案:利润 = (售价进价) × 销售量 = (15元/公斤 10元/公斤) × 销售量(2)一个水池,注水时每小时注水200升,排水时每小时排水100升,请问水池排水多长时间才能排空?答案:排水时间 = 排水量 / 排水速度 = 200升 / 100升/小时= 2小时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六下数学第二单元《正比例》教学设计
(3)汇报交流,教师引导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善表格,并做必要的板书。
教师:同学们发现表格中的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增加也在不断地增加,像这样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说水费和用水量是相互关联的量.(板书:相关联的量)
教师:你们还发现了哪些规律?
学生在这里主要体会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每吨水单价始终是不变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来,便于其他学生观察。
教师: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单价相等,也可以说是水费与用水量的比值相等,也就是一个固定的数。
2.教师:我们再来研究一个问题(课件出示教科书第43页的“试一试”).
学生先独立完成。
①中的路程和时间是相关联的量。
②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到原来的若干倍,路程也扩大到相同的倍数;时间缩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路程也缩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
(2)在上面的表中,有哪两种量?(牛奶盒数和天数)他们的什么是不变的?
小老师组织预学检测
三、
探究新知 精准释难
(15-20分钟)
1.多媒体课件展示:
住户
张家
赵家
李家
周家
刘家
吴家
用水量(m)
6
8
14
10
9
7
水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1
28
49
35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表,先独立思考后再讨论、交流。
(1)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关系,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感受到事物是充满运动与变化的,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说课稿及反思(共三篇)
《反比例》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反比例这一节内容是在本单元学习了"变化的量""正比例及正比例图像"等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比例知识的深化,也是以后学习函数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反比例知识,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创设了两个情境,在这两个情境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比较教材中实例的共同点,引出“反比例”。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成反比例的量的特征,让学生学会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二、说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
3.渗透数学源于生活的观点。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具体问题理解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难点: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能否成反比例。
四、说教学过程板块一、情境导入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比例,那么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生:看这两种量之间的比值是否一定,如果比值一定,那么就成正比例,否则不成正比例。
师:下面哪两种量成正比例?为什么?(1)时间一定,行驶的速度和路程。
(2)数量一定,单价和总价。
=时间(一定),也就是速度和路程的比值一定,所以生1:因为路程速度速度和路程成正比例。
=数量(一定),也就是单价和总价的比值一定,所以生2:因为总价单价单价和总价成正比例。
师: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在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在速度一定的条件下,时间和路程成正比例。
生1:速度=路程时间,在时间一定的条件下,速度和路程成正比例。
生2:时间=路程速度师:如果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之间会有怎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反比例关系。
(板书课题:反比例)板块二、探究新知1.出示教材第46页第1个问题。
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方法。
2. 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方法。
3. 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及判断方法。
2. 教学难点: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习用品、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正比例和反比例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举例说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发现生活中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实例,并进行判断。
5. 小结:总结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点,强调判断方法。
6. 练习:布置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意义、判断方法。
2. 典型例题及解析。
3. 课后作业要求。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判断正比例和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2. 提高题: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题:研究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本节课通过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意义、判断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掌握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
4.正比例与反比例复习(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北师大版
4. 正比例与反比例复习(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将复习正比例与反比例这部分内容。
我们将回顾北师大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中第106页至第108页的相关内容。
这部分包括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定义、性质以及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二、教学目标通过复习,我希望学生能深入理解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的方法,并能运用这一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性质及其判断方法。
难点是理解在实际问题中如何灵活运用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比例与反比例,我将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相关的图表、道具以及练习题。
学生则需要准备笔记本,以便记录重点内容和随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会以一个简单的购物场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商品价格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引发学生对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思考。
2. 回顾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定义:接着,我会带领学生复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定义,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正比例,什么是反比例。
3. 判断方法讲解:我会通过示例,讲解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并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际问题解决: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知识解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定义、性质及其判断方法,以便学生随时查阅。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判断下列各组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并说明原因。
1. 行驶的路程与时间;2. 购买商品的总价与数量;3. 某品牌手机的售价与销量。
答案:1. 成正比例,因为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保持不变;2. 成正比例,因为购买商品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值(单价)保持不变;3. 成反比例,因为某品牌手机的售价与销量的乘积(销售额)保持不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及其应用。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姓名:【知识点拨】 一、变化的量:1、下表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观察上表中所反映的内容,搞清楚表中所涉及的两个量是哪两个量?观察后请回答。
(1)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2)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3)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这说明了什么?2、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1)图中所反映的两个变化的量是哪两个? (2)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3)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4)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上升的范围:( );下降的范围:( ) (5)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6)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的规律吗?3、连一连,把相互变化的量连起来。
体重和年龄是一组相关联的量。
但体重的增长是随着人的生长规律而确定的。
小明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2~6岁和6 ~ 10岁是体重的增长高峰。
说明这两个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
路程 正方形周长 边长 购买数量 总价 行驶时间4、说一说,一个量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
(1)一种故事书每本3元,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3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
总结:1、两个变量。
2、其中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二、正比例。
下面分别是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
把表填完整。
(1)(2)完成表格,说说哪一张表格的变化情况和前面的变化规律一样?为什么?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 = K (固定的数)。
三、反比例1 234 2 64108121416 0 ●● ● ●432 4 1 周长/cm 边长/cm 8 12 1612 342 6 4 10 812 1416 016 9 4 4 3 2 1 1 面积/cm2边长/cmxy像例1、例2里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变化时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阶段
1.小组在全班汇报交流根据绿点梳理出每板块将要学习到的知识是什么?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2.在每一节中,你对哪些知识比较感兴趣?哪些知识你需要进一步了解的?
共学
阶段
思考交流:重点学习的知识是什么?每个板块的内容是否有联系?指出自己很想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练习
设计
本单元进行课时学习中,你认为自己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课 型
单元课
课题
正比例和反比例
时间
教学
目标
1、学科性目标:感知四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变化的量、正比例、画一画和反比例。知道每一个板块将要学习到的知识点有哪些。
2、创新性目标:会用根据绿点点和难点是正反比例的判断及用图像可以表示正反比例。
3、教育性目标:梳理单元自己存在的问题,培养梳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
感知每一板块要学习的知识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教学
过程
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首学
阶段
快速翻阅课本,问答问题:
1.本单元将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是教材的哪页到哪页?
2.本单元学习几个内容,分别是什么?
互学
阶段
认真阅读每一节内容,根据绿点梳理出每板块将要学习到的知识是什么?首学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
作业
设计
寻找生活中的变量.
板书
设计
正比例和反比例
教学
后记
总复习数与代数《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总复习数与代数《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与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概念及判断方法2. 反比例的概念及判断方法3.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2. 教学难点: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a. 回顾已学的比例知识,引导学生说出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定义。
b. 出示例题,让学生判断各题中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2. 新课a. 讲解正比例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b. 讲解反比例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c. 出示例题,让学生独立判断各题中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3. 练习a.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b. 讲解练习题,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4. 应用a. 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与反比例解决。
b. 讲解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5. 总结a.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b. 提醒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正比例与反比例。
六、板书设计1.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2.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课本习题。
2. 实际问题解决。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应用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及判断方法,并能运用正比例与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判断方法掌握不够牢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讲解。
另外,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部分学生缺乏解题思路,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多练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调整。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比较》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比较》北师大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使学生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对比,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教学内容正比例的概念、特征及判定方法。
反比例的概念、特征及判定方法。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对比。
正比例与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判定方法。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对比。
教学难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定方法。
正比例与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练习本、笔教学过程导入利用PPT展示一些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导入讲解正比例的概念、特征及判定方法。
讲解反比例的概念、特征及判定方法。
对比正比例与反比例,让学生理解两者的区别。
实例分析通过PPT展示一些实例,让学生判断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引导学生分析实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定方法。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正比例与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强调正比例与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特征及判定方法。
可以通过图表的形式展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区别。
作业设计设计一些判断题和计算题,让学生巩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
课后反思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反思,不断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导入利用PPT展示一些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实例,如家庭成员的年龄与体重的关系,引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这些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正比例和反比例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
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教学设计
5.知识拓展,提高思维能力:
-结合几何图形,让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解决相似性问题。
-通过拓展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综合、抽象思维能力。
6.多元化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采用口头提问、课堂作业、小组讨论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讨论其中包含的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讨论过程中的问题。
2.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应用提升:
-利用比例尺,测量家中或学校内的物品长度,将实际距离转换为图上距离,并计算出相应的比例尺。
-收集生活中体现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数据,如交通工具的速度与时间、物品的价格与数量等,进行分析和总结。
3.拓展思维训练:
-探究相似图形的面积和体积关系,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解释几何图形的相似性质。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经过前期的数学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算术运算、几何图形和计量单位等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比例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对学生而言仍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比例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他们在哪些方面存在疑惑和困难。
2.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逐步发展,但在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内涵时,仍需要具体实例和形象化教学手段的支持。
-举例说明反比例的概念,如:两个人合作完成一项工作,一个人干的活越多,另一个人干的活就越少。讲解比例关系式:xy = k(其中k为常数)。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 正比例与反比例|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正比例与反比例|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口算。
2.能够通过实例识别正比例与反比例,并能画出它们的图像。
3.运用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比例尺、速度、密度等。
二、教学内容1.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
2.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图像。
3.正比例与反比例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1.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及其运用。
2.通过实例识别正比例与反比例。
四、教学难点1.正比例与反比例的解题方法。
2.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混合运用。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
2.组织学生进行口算、识别实例并画图等活动。
3.实时提取学生的疑问解答和巩固知识点。
六、教学过程1. 自我介绍老师向学生们自我介绍,交代当天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和重点。
2. 导入新知老师向学生介绍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并通过口算向学生举一些简单实例说明。
3. 讲解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图像老师用实例向学生讲解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图像,并提供应用实例让学生体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理解。
4. 学生练习老师给学生相应的练习,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实时解答学生疑难问题。
5. 进行讲解在学生完成练习后,老师针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答疑。
6. 学生巩固老师提供一些混合运用的练习让学生巩固和体验所学知识。
七、教学成果通过这次教学,学生们能够掌握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图像以及运用方法,更好地应用正比例与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并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应用和理解这门知识。
八、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讲解生动、形象,培养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
但是针对一些学生遇到的问题,应当有一些补充说明,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
同时可以给学生更多练习的机会来检测学生掌握的程度,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一、教材分析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两个重要模型,是小学阶段学习的两个重要的“关系”(即函数)。
是以后学习函数的重要知识基础和认知经验。
在回顾和反思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己独立进行整理。
教材编排了寻找实例、列表、画图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体会两个变量之间相互关系,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关系的认识。
二、学生分析本学期教材的第二单元是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中通过丰富的情境,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正、反比例这一数学模型。
学生能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了解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成正、反比例关系的量,也了解正、反比例的图像的特征,但由于对正、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缺乏生活的积累,学生在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感觉正、反比例的概念比较抽象。
所以,教学设计在复习环节,让学生通过寻找生活中成正、反比例的量,并运用表格、图、关系式、语言等方式来描述正、反比例关系,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正、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让学生学习用多种形式来刻画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学习目标1.通过具体问题使学生加深对正比例、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初步建立函数思想。
2.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培养学生的讨论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得学习乐趣。
3.能根据有关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坐标系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另一个变量。
4.使学生学习推理判断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回顾与交流一1.说一说师:在本学期的第二单元,我们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请你先想一想这一部分内容,然后说一说你对这部分内容的了解。
生:我知道了什么是变化的量。
生:我知道了什么是正比例和反比例。
师:举例说明什么是变化的量?生:比如上学时,我走的路程的多少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的。
路程和时间就是变化的量。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北师大版
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第 1 课时[教学内容] 变化的量(第18-19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体会什么是变量师: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在发生变化。
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我国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等等都在变化,象这样的会变化的量,我们都称为变量。
二、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互相关联的变量。
师:往往一些量的改变会引起另外一些量的改变,比如:身高的改变会引起体重的改变;购物时,单价或数量的改变,会引起总价的改变;象这样的例子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变化的量”活动一:出示小明体重变化情况图,观察并回答。
1、下表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观察表中所反映的内容,搞清楚表中所涉及的量是哪两个量?观察后请回答。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生:年龄和体重两种量在变化。
3、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生:体重和年龄两种量都在变化:小明的年龄增长时,体重也在增加。
4、今后他的年龄和体重还可能怎么样变化?生:年龄增加时,体重也会增加;年龄增加时,体重不一定会增加……5、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这说明了什么?体重和年龄是一组相关联的量。
但体重的增长是随着人的生长规律而确定的。
教育学生要合理饮食,适当控制自己的体重。
6、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这两个量的关系呢?小结:人的年龄和体重是互相关联的两个量,人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小明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2—6岁和6---10岁是体重的增长高峰。
说明这两个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
我们可以用图或文字表示人的年龄与题中之间的关系。
活动二: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正比例》教学设计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科目数学年级六年级教学内容正比例课型新授课总课时2第几一主备辅备课时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2、掌握成正比例变化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目标3、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的意义和怎样判断两个变化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判断两个变化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多媒体课件准备教学过程修改意见活动一:感受正比例关系。
1、出示情境二和表格,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2、教师提问:(1)题中描述了哪两个变量?(2)哪个量随哪个量的变化而变化?他们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3)根据你的发现把表格填写完整。
(4)我们一起来求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然后说说你的发现。
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两种量,它们在变化时是相互有关系的,并且它们的关系比较简单,那就是:时间是原来的几倍,路程也是原来的几倍;时间是原来的几分之一,路程也是原来的几分之一。
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求出这两个变量的比值我们就发现:其中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的比值保持不变。
(5)有谁知道这个保持不变的比值表示的意义是什么?(速度)活动二:再次体会正比例。
1、出示情境三: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和思考,发现规律后按照规律填写表格。
3、提问:质量变化时,应付的钱数是怎样变化的?(学生可能出现多种描述,只要正确都给予鼓励。
但教师只板书: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保持不变,都是3。
)活动三:揭示正比例的意义。
1、我们共同研究的这 2 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存在着两个变量,它们的变化存在着关系。
这两个变量所对应的数的比值保持不变。
2、教师揭示正比例的含义。
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两个变量,我们就说它们是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正比例关系。
(教师随着板书完整。
)3、用字母表示出正比例关系。
教师提问:我们能不能根据我们所学过的知识把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更简洁地表示出来?(允许学生充分发言。
正比例和反比例-北京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北京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和性质。
2.能够分析和解决与正比例和反比例有关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1.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和性质。
2.解决与正比例和反比例有关的各种问题。
三、教学难点1.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展示两个物品的图片,使用比例运算法则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懂得比例的意义,加深理解。
2. 讲授正比例1.定义:两个量,如果它们之间存在倍数关系,那么它们就是正比例。
2.性质:如果两个量是正比例,那么它们之间的比是一个常数,也称为比例常数。
3.实例:用实例讲解正比例的应用,并提供相关的练习习题。
3. 讲授反比例1.定义:两个量,如果它们之间存在倒数关系,那么它们就是反比例。
2.性质:如果两个量是反比例,那么它们之间的积是一个常数,也称为比例常数。
3.实例:用实例讲解反比例的应用,并提供相关的练习习题。
4. 实践操作通过练习习题巩固所学内容,并且拓展问题难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五、教学建议1.相互接续:要求学生在掌握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互相接续巩固。
2.灵活应用:鼓励学生识别和灵活应用比例现象,主动发现和解决比例问题。
3.分层教学: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知识。
六、教学评价1.能够准确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和性质。
2.能够分析和解决与正比例和反比例有关的问题。
3.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七、教学延伸1.通过更多的例子和应用场景,加深学生对比例概念的理解,鼓励学生思考和发散。
2.引导学生探究比例的相似性和等比相关性,加深对数学概念的认识。
3.拓展知识面,探究比例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几何素养。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第一课时:变化的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的变化。
2、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体重的变化。
3、师:身高、体重都会变化,这些都是变化的量。
(板书课题)(二)观察表格,感知变量。
1、出示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师:这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1)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3)请用折线统计图画出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4)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2、说一说。
(1)我发现()随()的增加而增加。
(2)我发现()随()的减少而减少。
3、师:通过你们举的例子,可以发现什么?(三)通过读图,感受变量。
1、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2、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
3、读懂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2)一天中,骆驼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4、感受量的周期变化。
(1)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2)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3)第二天,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第三天呢?(4)每天骆驼的体温总是怎样变化的?(四)建立模型,感悟变量。
1、出示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关系的情境。
2、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即气温h=t÷7+3。
3、理解式子中量的变化。
师:如果蟋蟀叫了7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如果蟋蟀叫了14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如果蟋蟀叫了28次呢?你能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是怎样变化的?4、举出而变化的例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变化的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的变化。
2、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体重的变化。
3、师:身高、体重都会变化,这些都是变化的量。
(板书课题)(二)观察表格,感知变量。
1、出示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师:这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1)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3)请用折线统计图画出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4)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2、说一说。
(1)我发现()随()的增加而增加。
(2)我发现()随()的减少而减少。
3、师:通过你们举的例子,可以发现什么?(三)通过读图,感受变量。
1、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2、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
3、读懂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2)一天中,骆驼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4、感受量的周期变化。
(1)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2)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3)第二天,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第三天呢?(4)每天骆驼的体温总是怎样变化的?(四)建立模型,感悟变量。
1、出示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关系的情境。
2、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即气温h=t÷7+3。
3、理解式子中量的变化。
师:如果蟋蟀叫了7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如果蟋蟀叫了14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如果蟋蟀叫了28次呢?你能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是怎样变化的?4、举出而变化的例子。
5、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这些量就是变化的量。
(五)反馈应用1、连一连,把相关联的量连起来。
路程边长总价正方形周长购买数量行驶时间2、说一说,一个量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
(1)一种故事书每本3元,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
(六)总结,谈谈收获。
(七)布置作业小练习册16页3题板书设计:变化的量小明的年龄和体重骆驼的体温和时间蟋蟀每分叫的次数和气温h=t/7=3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第二课时:正比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体会相关联的两个量的变化情况。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变化的量,知道了生活中有许多相关联的量,谁来说说什么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样的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吗?2、两种相关联的量还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关系(教师引导)师:出示教材表(1),根据右边的图象把表格填完整,并根据问题观察表中填好的数据,思考应该怎样解答?(1)填表,观察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变化关系,并用语言表达。
(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2)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吗?(板书:周长÷边长=4(一定))也就是说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定值,是不变的。
2、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关系(教程同上,学生先自主学习再交流)(1)填表,说说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
(2)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吗?3、比较这两组变量的有什么区别(三)正比例的意义。
1、教材20页第2题。
出示第2题:(按要求解答)(1)你能把表格写完整吗?(独立完成)(2)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填的?(小组交流)(3)观察路程与时间这两种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讨论、交流)(路程÷时间=90(一定),即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相同。
)2、教材20页第3题。
(1)请把表格填写完整。
(独立完成)(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小组交流)(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讨论、交流)(应付的价钱÷质量=3(一定),即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3、思考:从上面的(2、3)题中,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他们都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两个量的比值相同,我们就可以说这两个量成正比例。
(板书)齐读。
4、学生说说上面(2、3)题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成正比例。
5、思考:你能说说如果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正比例关系,需要符合哪些条件吗?(学生讨论、交流)6、想一想:(小组讨论、交流)(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把表填写完整。
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五)巩固练习板书设计:正比例正方形周长:边长=4路程:时间=90(速度)两个相关联的量在变化过程中的比值一定总价:数量=3元(单价)第三课时正比例练习课教学目标:1、结合丰富的事例,进一步认识正比例。
2、掌握成正比例变化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图象的特征。
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和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的意义和怎样判断两个变化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判断两个变化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用小黑板写下教材19、20、21页中有关的图象和表格。
教学过程:活动一:初步感受正比例图象的特征。
出示情境一中的(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2)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有关的表格和数据1、回忆正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方法。
提问:哪两个量是成正比例的量?请说明理由。
2、感受正比例的图象。
(1)现在我们利用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把表格中对应的一组组数据在图中表示出来。
(教师示范描述第一个点,并说明这个点的含义。
)(2)现在我们利用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把表格中对应的一组组数据在图中表示出来。
(3)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对比两个图象,你有什么想法?(成正比例的两个变量的点会在同一条直线上。
)活动二: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
(3)宽不变,长方形的周长与长。
2、根据下表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相对应的数值,判断当底是6厘米的时候,它们是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表格见书)3、买邮票的枚数与应付的钱数成正比例吗?应付的钱数随购买的枚数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比值不便。
所以应付的钱数与买邮票的枚数成正比例。
4、找一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
活动三:拓展练习1、判断(1)、如果x=7y,那么,x和y成正比例。
(2)、如果a+b=k(一定),那么a和b成正比例。
(3)、淘气的体重和他跑步的速度成正比例。
(4)、长方体的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成正比例。
2、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如下表()和()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随着()的变化而变化。
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一定,所以这两种量叫做成()的量,他们的关系叫作()关系。
第四课时:正比例练习课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正比例的意义,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1.同学们还记得《数青蛙》这首儿歌吗?2.学生自由的唱儿歌。
34.你能找出这首儿歌中成正比例的量吗?5.刚才同学们在一首《数青蛙》的儿歌中就找到了这么多的成正比例的量,可以想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存在着更多的成正比例的量,这节课我们就进行有关正比例的练习。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一)基本练习1.根据表格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购买铅笔的支数与应付的钱数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2)看一本故事书,看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3)试验种子数与发芽种子数的变化情况。
2.下列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订阅《扬子晚报》,订的份数与总价。
(2)小麦的出粉率一定,小麦的质量与面粉的质量。
(3)每袋大米的重量一定,袋数与总重量。
(4)用同一规格的地砖铺地,铺地的面积和地砖的块数。
(5)班级人数一定,出勤人数和缺勤人数。
第五课时:画一画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他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能画表示成正比例关系的图。
教学难点:发现正比例关系图的特征。
教学过程:活动一;判断下面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1、每行人数一定,总人数和行数。
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
3、长方体的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
活动二:探索一个数与它的5倍之间的关系。
1、求出一个数的5倍,填写书上表格。
2、判断一个数的5倍和这个数有怎样的关系?小结:一个数和它的5倍之间具有正比例关系。
3、根据上表,说出下图中各点的含义。
(图见书上)。
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5、利用书上的图,把下表填完整。
6、估计并找一找这组数据在统计图上的位置。
活动三:试一试。
1、在下图中描点,表示第20页两个表格中的数量关系。
2、思考;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活动四:练一练。
1、圆的半径和面积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教师讲解:因为圆的面积和半径的比值不是一个常数。
2、乘船的人数与所付船费为:(数据见书上)(1)将书上的图补充完整。
(2)说说哪个量没有变?(3)乘船人数与船费有什么关系?(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3、回答下列问题:(1)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2)根据右图,先估计圆的周长,再实际计算。
(3)直径为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实际计算值为()。
(4)直径为1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实际计算值为()。
4、把下表填写完整。
试着在第一题的图上描点,并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表格见书上)活动五:课堂作业第六课时画一画练习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正比例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