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导致在马克思主义内涵的理解差异的原因
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及其原因剖析
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及其原因剖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经过中国特定历史和实践条件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了与中国实践相适应的理论体系。
它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适应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历史背景: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思想传统深厚。
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革命家和理论家为了适应中国特定的国情和人民的需求,探索了适合中国实际的理论和实践模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2.实践探索: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人民通过实践与探索逐渐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这些实践经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3.理论创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创新。
他们不仅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还深入研究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思想传统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理论成果。
4.理论需求: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这些问题要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以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成为应对这些理论需求的必然结果。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在中国特定历史和实践条件下推进的过程,它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过程不仅在理论上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也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资源。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是世界上最具有时代性和现代性的一种理论体系,其最初的理论发源地在欧洲,逐渐演化发展为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共产主义等思想派别。
在中国,由毛泽东等一批革命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这种理论吸收了国内外多种思想的长处,保留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样就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了三个方面的内涵,首先,其表达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的结合。
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水平落后的国家,其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和民族因素均与西方国家有很大差异,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应该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国情,中国化指的就是这种结合。
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丰富其内容,增加其现实意义,使之更好地适应中国国情。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观念的融合。
中国文化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与西方文化差异甚大。
这种独特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观念,可以与马克思主义阐释和强化中国现代化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强调了“仁者不善,不断善人”,强调了“小惠及人,大惠近邻”等思想,这些思想虽然并非整体适用于现代中国,但也能够为实践提供指导。
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科学性和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理是唯物史观与阶级斗争学说,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鲜明地体现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建立在对中国社会实际状况深入的调研与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
矢志于将其与中国的传统思想有机结合,但与此同时,它也应该在国际上接受其他国家的先进理论和思想,提高理论创新和实践推广的能力。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了适应中国国情的原则,注重社会实践和理论创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需求和现实发展的需要。
随着中国国内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中国对外开放的各项政策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不断地发展完善,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是一种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着丰富的内涵,挖掘和理解这些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理是唯物论。
唯物论是指认为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精神世界是第二性的。
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是物质现象和物质运动,以及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唯物主义理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基本原则是历史唯物论。
历史唯物论是指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和必然性的。
这种规律和必然性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马克思认为,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出现和消亡,都是由于这种矛盾的存在和解决。
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基本原则是阶级斗争论。
阶级斗争论是指认为社会存在着不同的阶级,不同的阶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
这种矛盾和斗争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造成的。
历史上的所有社会变革都是阶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胜利造成的。
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基本原则是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是指认为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
但由于工人的工资是根据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来决定的,因此他们创造的价值并不能全部归属于亲手创造这些价值的工人。
这种由工人创造但归属于非工人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是指在革命胜利后,由无产阶级掌握权力,并通过国家机器来对反动派进行镇压,保卫革命的成果。
这种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在建立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坚持下去,直到全人类都摆脱了阶级压迫,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性和现实性。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体系,也是一种能够指导实践的思想。
因此,我们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实践中,证明了其科学性、真理性和实用性。
无论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在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同看法(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同看法之一(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2010-10-28 12:48:30)转载标签:杂谈马克思主义的最大错误就是制造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颠倒了因果关系的哲学理论命题。
“社会存在决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及整个共产主义理论学说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个基础由于是错误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都是错误不能成立的。
作为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这一命题是无可非议的,是正确的。
但是,如果根据这一命题推出“物质存在决定精神意识”或“社会存在决定是社会意识”的命题,那么就是谬误的了。
首先,“物质存在决定精神意识”不能成立。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本原是物质的,即世界上所有的一切(自然包括精神意识在内)都是物质不同形态的存在,那么再来一个“物质存在决定精神意识”,这岂不是在荒唐的说“物质存在决定物质存”在吗?“物质存在决定精神意识”意味着精神意识不属于物质存在,这实际上违背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而滑入了二元论。
其次,“社会存在决定是社会意识”的命题不能成立。
其实,只要弄清了相关概念的内涵,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
社会意识:意识是人类的反应机能、属性,社会意识是指人类的需要、欲望、选择认知、思想、思考、判断、推理、构思、观念等等要素及人类社会全部精神思维机能现象及其过程的总和。
物质存在:相对社会意识而言,物质存在是分为两种不同的存在的,即一种是自然存在,一种是社会存在;自然存在是指先于、不依赖并决定和制约社会意识的存在,如山川、河流、海洋、太阳、月亮植物、动物、万有引力等等都属于自然存在的范畴;社会存在是指来自于自然存在,但自然界原本没有的,通过人的活动而产生出来的人类社会特有的事物和现象如房屋、汽车、公路、工厂、学校、军队、阶级、法院、国家、民族、制度、政治、经济、斗争、战争、劳动、生产、生产力等等都是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的。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语境下,强调了人民性和实践性。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充分结合了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实践。
毛泽东曾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了对实践的重视,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里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充分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创新,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语境下,注重了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路径。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以消灭剥削和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制度。
在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需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进行具体的探索和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这一基础上不断推进和完善的,它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又迈出了一步。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语境下,注重了科学性和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理论和方法论为基础的,强调了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理解。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需要充分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文化和理论成果,形成了开放包容的姿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要求对各种各样的思想和文化进行整合和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体现了人民性、实践性、社会主义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路径、科学性和开放性、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正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实践探索。
只有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融入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实践,成为指导中国发展的有力理论武器。
浅谈20世纪初末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态度的原因
浅谈20世纪初末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态度的原因马克思主义诞生于一个半世纪之前的德国,曾经像“幽灵”一样在欧洲的大地上徘徊。
马克思主义反映了一个时代具有国际普遍性的问题和呼声,因而自它产生之后就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开来,并深刻影响了19世纪下半叶和整个20世纪人类历史的进程,从而获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
一切不抱偏见的人们都已承认,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最具社会效用和实践意义的思想体系。
它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一国到多国的弥散、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赢得了其他任何思想体系都不可比拟的荣耀和辉煌。
然而,如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所经常昭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径情直遂的。
在二十世纪初末,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有了两种截然不同态度,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事实上,自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的这一个半世纪,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
这些变化归结起来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学说得到检验和证实的变化,如资本主义的跨国化发展和全球化趋势,可以说,当年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全球扩张必然造成的种种“从属”现象,以及存在于“生产的国际关系”和“国际分工”中的不平等交换关系,在今天已经成为活生生的现实;另一类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没有预见到的新变化,如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像他们所设想的那样,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首先爆发并取得胜利,而是在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发生的,而这些国家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后,由于种种原因,都程度不同地出现过失误和挫折,乃至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了苏东剧变的“逆转”,使社会主义的前途和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在在二十世纪初收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
事实上,在西方世界,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最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
不少在西方甚至在世界范围影响卓著的社会科学家都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直接就自称或被别人称为“马克思主义者”。
从第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葛兰西、柯尔施,到盛极一时的法兰克福学派,再到当代公认的国际著名学者,如法国的德里达、德国的哈贝马斯、英国的吉登斯和美国的詹姆逊等,都对马克思主义持积极肯定的态度,或者至少是持同情理解的态度。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错误解读及根源分析
2 0 1 3年 2月
黑 河 学 刊
He i h e J o u r n a l
F e b - 2 0l 3 S e r i a l No . 】 8 7 No . 2
总第 1 8 7期 第 2期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错误解读及根源分析
义的旗帜。” 【 ’ 嗯 格斯说过 “ 马克思 的整个世界观不是 教义 , 而是方法。” 1 歹 J I 宁、 斯大林 、 毛泽东都发表 了许多批评教条 主义的言论 , 同教条主义进行了坚持不懈 的斗争 。 可 由于历史的 、社会的和思 想文 化上的种种原 因, 马
而信仰 , 内心没有真正信仰。这包括我们的党员干部 , 一般
史过 程中 , 有过成功 , 也经受过挫折 ; 有 过高潮 , 也 曾经沉
同的见解 , 就是离经叛道 , 异端邪说。这种教条化僵化 的理
解方 式 , 窒息了马克 思主义哲学 的生命力 , 削弱 了人 民的 信仰 , 不能解释社会的发展 , 不能满 足现实 的需要 , 最后 只
会脱离实 际 、 脱离人 民、 脱离 时代 。虽然我 国 白开展 “ 实践
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 ” 大 讨论 以来 , 教条主义受 到 冲击 和批判 , 但 教条主义 的传统并 没根除 , 教条主义 的阴影还
随处 可 见 。
摆脱教条 主义 的束缚 , 立足 当前 我固实际 , 与 时俱进 , 不 断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内涵 , 才能适应时代 的要求
和人 民 的需 要 。
・
7 8・
哲学 的唯物主 义片面理解 为拜金 主义和 享受 主义 的生活
是部分哲学研究者缺乏独立 自主的人格 。哲学不仅是智慧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的内涵论文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的内涵论文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
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以下是店铺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全文如下:【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的永恒主题,是一个随着社会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向前的历史进程,那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明确“马克思主义”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至关重要,文章从狭义、广义以及发展义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但能否真正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关系到实践的成败,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究竟包含怎样的内涵是我们亟需重视并加以解决的核心问题。
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深层次上讲应该具有三层含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主义的理论构成的学说或者体系从狭义上讲,按照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的权威解释,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学说的科学体系。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哲学的基本原理主要由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等组成。
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压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
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列宁同志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新的历史时代下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规律,总结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新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概括地说,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2、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次平时作业答案
1.讨论导致在马克思主义内涵的理解差异的原因。
真正马克思和假马克思主义的区别是什么?讨论这个问题有什么重大意义?原因:一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二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导致了在马克思主义内涵的理解上的差异。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三从狭义和广义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也导致了在马克思主义内涵理解上的差异。
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2,从广以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真马克思主义和假马克思主义的区别在于:1,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它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地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命的根本利益,这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5,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对马克思主义解读中几个问题的辨析
文史哲园地对马克思主义解读中几个问题的辨析毛建儒摘 要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宗教背景。
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人。
马克思的人,也不仅仅是现实的人,而是现实人和抽象人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灵魂和精髓。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阶段和后期阶段都是从人出发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和人类的解放。
肢解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大量存在。
对马克思主义的肢解,从实践上看,其危害是严重的。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文本 解读 问题 辨析马克思主义作为文本,可以有多种解读。
但要使解读合理,必须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尽量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意,二是要以实践为标尺。
如果离开这两条原则,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就会陷入主观主义和胡思乱想之中。
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可以就马克思本人来进行,也可以结合马克思和他的继承者来进行。
这两个方面都是需要的。
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就马克思本人来解读马克思主义。
因为马克思的继承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再准确,也超不过马克思。
而且马克思的继承者在解读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往往有意无意地偏离了马克思确定的路线。
正是基于此,我们下面主要通过马克思来解读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宗教背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社会背景。
这种背景已有大量的探讨。
在这些探讨中,有一个问题是被忽略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宗教背景。
马克思是一个无神论者,而且他对宗教主要是基督教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指出: 基督教的社会原则曾为古代奴隶制进行过辩护,也曾把中世纪的农奴制吹得天花乱坠,必要的时候,虽然装出几分怜悯的表情,也还可以为无产阶级遭受压迫进行辩解。
基督教的社会原则宣扬阶级(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存在的必要性,它们对被压迫阶级只有一个虔诚的愿望,希望他们能得到统治阶级的恩典 。
基督教的社会原则把国教顾问答应对一切已使人受害的弊端的补偿搬到天上,从而为这些弊端的继续在地上存在进行辩护 。
【推荐下载】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及其原因剖析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及其原因剖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及其原因剖析进一步理清这两个问题,以更好的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概述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涵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学术界的不同学者都有着自己的观点:有些学者认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相结合, 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
并引用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的那段著名论断去加以阐发,即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它,[1]这当然是对的,但还应进一步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本质上和根本内容上是完全一致的,但在具体内容上和表述形式上似应有所不同。
多数学者则更为全面, 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既要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又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相结合, 在内容上加以充实和丰富, 在表现形式上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还有学者进一步指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除了上述一般涵义之外,还包含有具体化、民族化、通俗化的特殊涵义。
所谓具体化, 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进行哲学概括, 把马思主义哲学具体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化为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路线、工作路线、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所谓民族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批判继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哲学遗产, 总结现代中国人民奋斗的经验, 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所谓通俗化, 就是用人民群众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原理, 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 成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实现哲学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功能。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普遍原理的认识探讨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普遍原理的认识探讨作者:翟羽佳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6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同一种逻辑结构,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虽然如此,二者之间在本质上又有着根本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最根本的原理,是在人类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的,因此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马克思的普遍原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马克思基本原理的体现,它作为马克思基本原理的理论上的指导,是在社会真实的实践中得出了一种理论形态,在解决社会实践问题过程中,必须符合马克思的普遍原理,如果忽视了马克思普遍原理,所采取的的一切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措施都是做的无用功,严重的情况下还会产生及其恶劣的后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普遍原理;普遍性;特殊性;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同一种逻辑结构,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虽然如此,二者之间在本质上又有着根本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思想主要的也是最关键的部分,很好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要包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伴随着历史的出现和发展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存在,发展和应用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手首先作为一种基本思想,最早出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造的理论著作中,在二者将理论应用在政治斗争的实践中也有所体现。
自马克思和恩格斯基本思想形成之后,出现的任何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进行阐述总结和创新解释的行为都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了很好的将它们同马克思基本原理相区别,我们称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继承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体现的一般性和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所具有的特殊性的关系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是从马克思最根本的关注点“人”开始的。
马克思基本原理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关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
如何进一步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化内涵
如何进一步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化内涵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综上所述,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简述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推荐下载】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及其原因剖析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及其原因剖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及其原因剖析进一步理清这两个问题,以更好的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概述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涵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学术界的不同学者都有着自己的观点:有些学者认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相结合, 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
并引用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的那段著名论断去加以阐发,即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它,[1]这当然是对的,但还应进一步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本质上和根本内容上是完全一致的,但在具体内容上和表述形式上似应有所不同。
多数学者则更为全面, 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既要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又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相结合, 在内容上加以充实和丰富, 在表现形式上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还有学者进一步指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除了上述一般涵义之外,还包含有具体化、民族化、通俗化的特殊涵义。
所谓具体化, 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进行哲学概括, 把马思主义哲学具体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化为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路线、工作路线、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所谓民族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批判继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哲学遗产, 总结现代中国人民奋斗的经验, 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所谓通俗化, 就是用人民群众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原理, 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 成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实现哲学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相适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的不足之处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摘要:这是一篇关于对马克思主义狂热级盲目崇拜的思考的文章关键词:历史,政治制度,生产力,生产关系,特殊的国情,意识形态我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至上的国际,而最近的金融危机使得我国似乎看上去是那么的安全,我国的经济看上去如此挺立,仿佛世界的希望在中国。
然而,面对前所未有的通胀压力,我们真的那么有信心么?而纵观中国历史,一直处于中央集权与地方政权的矛盾中,从郡县制到削藩,无不是对君权的加强,这与封建制度的思想反而背道而驰,我认为中国无法从封建制度过渡到相对民主的资本主义,而是过渡到极度专制的中央集权主义,其很大原因是我国的宗法制阻碍了人民对自由思想的追求,而是认为君权神授,君主的专制是理所当然。
同时,这还与中国历史上对逻辑教育的轻视,对自然科学的轻视有很大关系,古人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而读的是什么书?是圣贤书,是学习宗法,专制道德,而不是对逻辑学,启蒙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自古以来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国一直是非理性的,经验主义的认知。
而对哲学的研究,中国一直处在客观唯心思想的主流,即使出现唯物主义思想苗头也会迅速被社会主流所淹没。
在春秋战国时期,特殊的社会需求和特殊的文化氛围导致产生的不是启蒙思想,而是如何称霸,如何打仗,如何加强集权的思想流派。
再者,我国一直处在重农抑商的情况下,工业无法得到发展,缺少贸易促进资本流通以及贸易所能带来的文化交流。
这些一直是古代中国所缺少的。
地主获得一定利润后不是想着更多去获取利润,而是想要用钱换取权力,于是就出现官商勾结。
传统文化里士农工商,士人排在第一位,体现出我国历史的官本位思想,而俗语“升官发财”体现出中国文化里对不公平的现象不是去消灭而是想办法把自己放置在不平等天平的有益那端。
而建立在功利主义上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更容易建立起一个比较和平相对民主的社会背景,而马克思把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而忽略了人的思考以及人的自由思想的力量,生产力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深究下去,则是人类思想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内涵界定论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内涵界定论析目前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界定有新实学界定说、诠释学界定说、现代化界定说、范式转换界定说、文化界定说等。
在此基础上应对该命题的内涵界定层次加以区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命题应分为:语言层面(译介)、诠释层面(阐释)、实践层面(应用)、核心层面(思维创新),这四个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以思维方式的创新为核心形成一个三层同心圆结构,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過程中,“两化两结合”的经典界定则是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内涵界定论析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和《〈中国共产党〉发刊词》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界定为“两化两结合”,其中两化就是“具体化与民族化”,“两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分别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与中国发展的实际相结合。
”[1]所谓“‘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
”也就是说,“‘中国化’对获取的内容进行创新是最为重要的。
通过上述分析,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在中国运用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方面区别于其他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中国特色。
”[1]新时期学者在重述毛泽东的经典界定时又有许多新的界定路向。
1 新实学界定说新实学界定说以周树智为代表,他认为“哲学理论研究需要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以及中国古代哲学需要与现代哲学相结合、中国与外国的哲学相结合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建设当代中国的新实学,这是当前中国哲学改革的一种方向和出路。
”[2]同时认为:在实践唯物主义精髓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和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优秀实学传统需要与中国务实求实的建设实践进行统一。
他主张在新实学的名义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进行整合,同时,在现代实践中,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之间的传承关系进行相应的梳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衔接,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是两套完全不同的哲学范式。
马克思主义信仰内涵及概念
马克思主义信仰内涵及概念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概念,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理解:(1)从意识形态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信奉和执着,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这是目前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的主要范式;(2)从世界观、价值论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进步、崭新的世界观体系;(3)从社会理想信仰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与实践。
这几种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解与阐释,都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共产主义存在着密切联系,它不同于宗教信仰,而是人类信仰发展中的一种新型信仰。
这些观点及其相关的理论框架,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首先,把信仰等同于坚信某种政治意识形态,突出了信仰的坚守确信这一特性但是与信仰的真理性要求存在着冲突。
信仰的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真理,这一对象具有超越性,它来自现实并高于现实。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信仰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信仰的对象也是世界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信仰更明确这一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不断认识、不断深入探索的过程。
特定的政治理论是具体的,把某一政治理论作为信仰对象加以固守,把某一政治理论等同于真理,误解了信仰内涵与信仰对象。
而且,固守某种政治理论,也使思想更加教条化、凝固化,不利于人们对真理的追求。
其次,把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解为坚信某种社会理想,具有一定虚幻性。
信仰具有一定理想性,但是,这种理想性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是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指导、设计和安排。
信仰的对象不是理想,而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率的理解框架和实践模式。
理想是一种对未来美好状态的设计和追求,这种理想往往与现实具有较大的时间距离。
短时间段的预测尚且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而把对长时间段的未来目标的追求视为信仰的动力,不可避免地使信仰沦为虚幻。
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对象不只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或某种社会理想,而是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及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及缺陷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最严密、最完善、最科学的理论。
”i[1]这也曾经是许多马克思主义者共同的看法,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尚未完成的理论体系,是一个有待于完善和严密的半成品,它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第一节未完成的著作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绿草如茵、景色宜人。
人类思想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卡尔?马克思于一八八三年三月十四日去世以后,已经在这里幸福地安眠了一个多世纪的岁月。
这位思想大师的墓碑上,铭刻着下面一段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但是如果要正确改变这个世界,必须首先正确地解释这个世界。
古往今来,无数的生活过和正在生活着的人们当中,又有谁能够肯定自己真正科学地说明了这个如此过于复杂而又神秘的世界?马克思可以说是极少数在这一方面取得了伟大成果的人。
马克思和他的战友恩格斯一起,积极投身于当时欧洲工人运动,认真地进行科学研究,批判地吸收了人类历史文化的优秀成果和当时最新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
逐步地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根本转变。
他们批判地吸取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克服了旧唯物主义不够彻底,不够全面的缺陷,接受了黑格尔辩证法这一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并把这一理论应用于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发现了唯物史观。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悼词草稿中这样说过:“马克思发现了决定人类历史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是一个浅显易懂的规律,几乎只要略加说明就能保证它得到承认。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我们目前的社会制度及其分为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巨大阶级划分的规律。
”ii[2]但是“先进的思想本身只能使社会超出旧制度的思想范围,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iii[3]当然,这种人应当是真正掌握了马克思科学理论的战士。
然而,现在历史已经证明,恩格斯当时的确是过于乐观了,虽然十九世纪下半叶和二十世纪的大部分岁月里,人类社会一大批天才和杰出的人物成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最虔诚的学生,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和研究这个能够给人类带来幸福的思想理论,但是似乎却没有谁真正弄懂这个在恩格斯看来浅显易懂的科学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论述导致在马克思主义内涵的理解差异的原因。
真马克思主义和假马克思主义的区别是什么?讨论这个问题有什么重大意义?
(1)导致在马克思主义内涵的理解差异的原因:
首先在写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然后通过内涵提出实践观点,再对实践观点进行阐述
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从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来看,我们可以知道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它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
所以,导致在马克思主义内涵的理解差异的原因是只停留在表面意思,没有从实践的观点去掌握其中的本质含义。
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所谓时代精神也就是对一定时代的本质、主题和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概括。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发展趋向方面的主题、任务及其精神需求,它渗透在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指引着无产阶级时代前进,推动文明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检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性的科学体系。
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内在根据。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展开的,科学的理论就应该能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即使是科学的理论也会变成不科学的理论。
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根本保证。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发展着的社会实践和科学认识的总结和概括,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改变自己的形式,不断开辟认识发展的新道路。
黄色部分可以选写,主要是对实践观点的一些阐述。
(2)真马克思主义和假马克思主义的区别:
首先要写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根源,再阐述他的理论来源,最后他通过各种主客观原因创造出属于他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和继承了前人成果的同时创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理论贡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所以说真马克思主义和假马克思主义的最大的区别在于马克思的两大发现。
(3)讨论这个问题的重大意义:
让我们更能够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的旗帜并永葆科学青春的奥秘所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基本特征和理论品质,弄清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坚持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还可以继续扩展,P19-23里面第一,第二,第三都可以加进去。
2论述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和前提,为什么说唯物史观是科学的?
首先写到什么是唯物史观,接着写唯物史观回答的是什么问题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根据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社会历史观可划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在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上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综上所述: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是辩证法。
参见(P29).
(2)唯物史观的前提是人类历史的实践活动。
接着把P29页最后一段写上去。
再从P 33第十行开始把这一段写完,其他可以补充。
(3)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原因:
我们可以从反面回答这个问题,与唯物史观相对的就是唯心史观,唯心史观的不足就是唯物史观的优点。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心史观在说明社会历史时,只停留在人类历史活动的表面,它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并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只把社会历史看作是少数历史人物活动的结果,接着P99从第十八行写到这一段的结尾。
以上所有的回答都是自己整理的,没有什么所谓的标准答案,所以你可以随意发挥,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