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中的群团组织建设
长征知识竞赛题库
1.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转战来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C)军。
2.(C)后,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是党领导和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3.1929年12月邓小平、张云逸等领导百色起义,建立了中央工农红军第七军,邓小平任(A)。
4.井冈山革命时期,毛泽东总结各地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教训,提出了(C)的光辉思想。
5.毛泽东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思想的著作是(C)。
6.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是(A)。
7.1931年11月,在中央苏区成立了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主席是(C)。
8.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首府是(B)。
9.红军长征时期我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是(B)。
10.土地革命时期党创立和领导的少年儿童的革命组织名称是(B)。
11.在井冈山革命时期,因何叔衡、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董必武五位同志年龄稍大,被大家尊称为“五老”。
他们中有(B)人参加了长征。
12.从1930年10月到1933年9月,蒋介石先后(C)次调集176万兵力围剿中央根据地。
13.指挥红军粉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第四次“围剿”的是(A)。
14.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博古、李德推行王明“左”倾错误路线,提出的口号是(A)。
15.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C)。
16.党内(A)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指挥,是造成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
17.红军长征的原因(B)。
18.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亦称红一方面军)被迫从(B)撤离,开始长征。
19.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三大主力是(A)。
20.红军长征后,敌人先后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之间设置了(B)道坚固的封锁线阻拦红军。
21.当中央红军以血肉之躯突破敌人的最后一道封锁线时,人员已经由出发时的8.6万锐减到(C)余人。
第五次反_围剿_研究综述
第30卷 第6期2007年12月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V ol 130 N o 16Dec 12007收稿日期:2007-09-07作者简介:林全民(1967—),男,河南鄢陵人,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第五次反“围剿”研究综述林全民(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5)摘 要:迄今为止对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它作为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主要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有关论述为准。
其后,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大量档案、文献的公开和整理出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逐渐进入学术研究领域,突破以前的定论,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
关键词: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综述中图分类号:K 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6875(2007)0620102205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研究综述1933-1934年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是蒋介石倾全国之力对中央苏区发动的最大规模的一次进攻,也是一场使新生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遭受“亡国”之痛的战争。
1935年1月8日在遵义会议上通过的《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认真分析了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客观上、主观上的原因,明确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主观上“我们在军事领导上战略战术上的错误路线”,并初步指出这种错误的来源“是由于对敌人的力量估计不足,是由于对客观的困难特别是持久战堡垒主义的困难有了过分的估计,是由于对自己的力量特别是苏区与红军的力量估计不足,是由于对于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不了解。
”[1]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出了“中国革命战争”这一概念,为后来从根本上总结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指明了方向。
1936年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就是以区分“一般战争”、“革命战争”、“中国革命战争”3个基本概念的不同含义开题的,从而提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独特的战略战术原则,这是红军广大指战员用鲜血凝成的结晶,也是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极其深刻的论述。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考任务:大作业(论述题一)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考任务:大作业(论述题一)国家开放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考任务:大作业(论述题一)学号:姓名:论述题: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激荡着走向未来的智慧和力量。
党的百年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政治营养和精神瑰宝。
请同学们分析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30 分)一、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答: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2 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团结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大敌人进行 28 年浴血奋战取得的伟大胜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通过《中国近代史纲要》和《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学习,中国近代史、中国共产党历史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是世界上几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一直延续下来。
但到了近代欧洲经过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仍停在封建社会轨道上,仍停留在农耕社会,在制度上、科学文化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各个方面都落后于资本主义社会。
落后必然挨打。
1840 年鸦片战争失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到 1921 年,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了长达 80 年的反抗斗争,但都失败了,根本原因是没有共产党领导。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在人类历史上,工农第一次掌握了政权。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送到了中国。
1919 年中国爆发了“五四”爱国主义运动,工人阶级走上历史舞台。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领导权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是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领导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
1921 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就焕然一新了。
2021大别山红色之旅学习心得体会
全文共计1574字
大别山红色之旅学习心得体会
我院组织全体党员前往大别山进行政治课外实践活动,感受红色文化,学习革命精神。
现将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当我们来到新县,踏上这片承载厚重历史的土地上,我对革命前辈油然而生崇敬之情,也让我感到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新县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蓝。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坚持大别山红旗不倒的中心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落脚地,先后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主力红军,培育了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等93位叱咤风云的共和国将军和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献出了吴焕先、高敬亭等5.5万优秀儿女的宝贵生命,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将军县。
大别山精神的内涵
1、坚守信念。
指大别山军民凭借坚定的信仰,在白色恐怖和极其困难的环境条件下百折不挠,坚守大别山,使大别山红旗不倒,凝结的是大别山军民对党忠诚、威武不屈、坚忍不拔的精神,是大别山精神的核心。
这也是所有革命精神都有的共同价值,是一切革命精神之魂。
在这次培训学习中,我们听到看到许多革命先烈坚守信念、忠诚于革命、忠诚于党、不怕牺牲的感人事迹。
大别山革命斗争中,大别山军
1。
浅析抗战时期群团组织的建设和活动
浅析抗战时期群团组织的建设和活动作者:解双双来源:《党史文苑》2015年第22期[摘要] 抗日战争时期,群团组织是党与人民群众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以工人、农民、青年、妇女救国会为代表的各个群团组织的建设和活动,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战时期,群团组织的贡献和作用对于新时期加强群团组织建设、改进群团工作,不断地推进“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抗日战争群团组织活动作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形式的群团组织,把各个阶层的男女老少最广泛、最充分地发动组织起来,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这里所说的“群团组织”不是指工会、共青团、妇联、学生会和各种学术团体,它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的具有多层次、交叉化的群众性组织。
其主要特点是常常进行群体性活动。
抗日战争时期的工人救国会、农民救国会、青年救国会、妇女救国会等都是当时重要的群众团体组织。
一、抗日战争时期群团组织的建设及其活动抗日根据地的群团组织主要是工人、农民、青年、妇女救国会四大组织,这是根据地另一支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队伍。
1.工人救国会。
工人救国会主要由产业工人和手工业者组成,其工作主要是帮助政府落实关于提高工人待遇的政策和提高工人的阶级觉悟,从而支持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推动抗日战争的顺利进行。
当时工人救国会的主要活动,首先,深入到工人中去,切实提高工人各方民的待遇,解决工人的切身利益问题。
例如提高工资、保证标准八小时工作时间、保证假期休息日的正常休息等等。
这样,工人的基本利益能够得到一定的保障,从而赢得工人的信任和支持。
其次,加强对工人的政治宣传,提高工人的思想觉悟和主人翁意识。
工人救国会通过办工人识字班、读报小组等形式的教育,使工人受教育的程度有了很大提升。
在这些识字班中,也有一些关于军事知识的教材、书籍。
通过这些教育,工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军事形势,支持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军事措施。
苏区社会格局中的社团组织
苏区社会格局中的社团组织作者:何友良来源:《地方文化研究》2014年第01期[摘要]社团组织是苏维埃革命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建设。
它以新鲜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和社会功能,将个体分散的农民组织成团体的力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社会归属和活动平台,同时也成为苏区社会格局和力量凝聚的重要内容和内在活力。
[关键词]苏区;群众社团;社会格局;组织功能中图分类号:D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354(2013)01-66-16苏维埃革命发生后,乡村社会格局和权力秩序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其表征之一,是群众性社会团体的建立和活动。
苏区乡村的社团组织,乃打破宗族制度和基于血缘关系的农民家族归属后,在乡村政权与农民个体之间重新建立的新型民间性、群众性的社会联系,它将千百年来个体分散的农民组织了起来,为他们提供了新的社会归属和活动平台,进而填补了取消宗族制度、会匪组织后乡村社会的巨大空白,于农村革命的开展、苏区社会的运行和农民政治地位的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乡村政权的建立是对传统地主乡绅政治的改换和超越,那么,群众性的社团组织,则可视之为对传统宗族制度的改换与超越。
一、苏区乡村群众社团的组建广泛组织民众参与的社会团体,将分散的农民组织成强大的革命主体性力量,是中共领导农村革命的制度性要求。
赣西南地区在革命初起时,革命循着一种程序性的路径进行:在中共地方组织领导下,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即各县农民和乡村手工业工人,组织工会、农民协会、革命委员会,组织赤卫队,平分田地,兴办合作社,召开乡民大会、区代表会,组织工农贫民苏维埃政府,“走上了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的阶段”。
①鄂豫皖苏区革命初起时,在鄂东即出现“青年有共产青年团、少年先锋队、童子团,并成立县总管会;在妇女方面,有妇女运动委员会,有天足会、慰劳队”,每个青年和妇女都加入日校或夜校读书。
②黄安则组织有农民委员会,采取自下而上的组织法,与过去的农民协会形式相同,并另有儿童团、少年先锋队组织。
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
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第一次反"围剿"第一次反"围剿"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军民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的战役。
随着军阀之间混战的结束,1930年12月,蒋介石调集1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围攻。
红军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诱敌深入,5天内连打两个胜仗,歼敌一个半师,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红军经过三年艰苦曲折的游击战争,粉碎了国了党反动派的多次"进剿"与"会剿",至1930年夏,中国工农红军已发展到约10万人,在十余个省先后开辟了大小十多块革命根据地。
中国工农红军的迅速发展和革命根据地的日益扩大,特别是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的军事行动,震动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背景中共方面国民党方面随着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军阀之间混战的结束,蒋介石终于腾出手来,调集军队,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反革命"围剿"行动,妄图消灭红军,建立独裁统治。
中央根据地是敌人"围剿"的重点。
1930年10月,蒋介石在结束中原大战后,立即掉转枪口,纠集国民党杂牌军10万余兵力,由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第九路军总司令鲁涤平担任国民党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采取"并进长追"和"分进合击"的战略,发动了向中央苏区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
经过准备阶段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先后调集十一个师另三个旅,即张辉瓒第18师、路孝忱新编第13师、罗霖第77师、公秉藩新编第5师(后改第28师)、谭道源第50师、许克祥第24师、毛炳文第9师、蔡廷锴第60师、戴戟第61师、刘和鼎第56师、张贞第49师、第12师之马昆第34旅、刘夷独立第32旅、周志群新编第14旅,及三个航空队,共10万人的兵力,分布于樟树、抚州、南昌、靖安、高安、上高及闽赣边地区,由江西省主席兼第9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采取分进合击的作战方针,准备向中央根据地的红一方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
“中央苏区历史地位与发展·建宁论坛”在福建建宁举行
“中央苏区历史地位与发展·建宁论坛”在福建建宁举行作者:来源:《百年潮》2008年第10期2008年8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三明市委联合举办,中共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建宁县委承办的“中央苏区历史地位与发展·建宁论坛”在福建建宁举行。
论坛的主题是“中央苏区的历史地位与发展暨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的经验教训”。
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陈威、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雄、中共三明市委秘书长程立双以及来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军事科学院、中央国家机关青联考察团、中共三明市委、市人大、中共建宁县委和闽、赣部分苏区县市党史研究专家学者等共90多人出席了论坛。
这次论坛共收到论文39篇,有14位专家学者作了发言。
与会专家学者对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进行了研讨,充分肯定了闽西北尤其是建宁县在中央苏区的历史地位以及反“围剿”作战中的作用,认为建宁人民为中央苏区的巩固和发展,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会专家学者还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在建立中央苏区过程中的主要贡献,中央苏区与红军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的形成,毛泽东在建宁所作《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中央苏区的优抚工作,红一方面军无线电通讯队的建立,闽赣两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党史研究价值取向与时俱进,三明苏区在“海峡西岸”的发展对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中共建宁县委书记盛福江介绍了建宁县的革命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巩玉闽对论坛作了全面的总结。
论坛召开期间,代表们还参加了建宁“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开园仪式。
一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后代,包括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刘少奇的儿子刘丁,彭德怀的侄女彭钢,陈毅的儿子陈丹淮,罗荣桓的儿子罗东进,邓子恢的儿子、女儿邓淮生、邓小燕,朱德的外孙刘康,徐光友的儿子徐抗,刘瑞龙的女儿刘延宁等,出席了开园仪式。
第一次反“围剿”中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
治 工作 进 行 研 究 , 以更好 的服 务 于新 时 期 的 党 建工 作 和 思 想政 治 工作 , 而提 高党 的 执 政 能 力 , 进 更好 地 构 建 和 谐 社 会 。
[ 关键 词 ] 第 一 次反 “ 围剿 ” 党 的建 设
思 想政 治 工作
中央苏 区第一 次反“ 围剿” 是 以 毛泽 东 为代表 的 中 ,
面军 趁该 师于运 动 中, 突然发 起猛攻 , 将其 全歼 , 毙伤 俘 敌 近万人 , 张辉 瓒。第一次反 “ 俘 围剿” 首战告 捷 。红一方
面 军 乘 胜 追 击 . 1 3 年 1 3 日在 东 韶 地 区 再 歼 国 民 于 91 月
涤 平兼主任 ,国民党军第 十八 师师长张辉瓒 为前 线总指
挥 。此 时 , 围剿” 总兵力 增至 1 个师又 2个旅 , 1 “ 军 1 共 0 万余 人 。 6日, 围剿 ” 1 “ 军开始 向苏 区中心区大举进攻 。 8 2
日 , 涤 平 即 令 其 深 入 苏 区 的 5个 师 向 宁都 以北 黄 陂 、 鲁 小
第一次反“ 围剿" 中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
刘 洪
( 中央革命 根 据 地 纪念 馆
[ 摘
江 西瑞 金
320) ” 胜 利 在 中央 苏 区的 历 史 上 写 下 了重要 的一 页 。 文 试 从 第 一 次 反 “ 的 本 围剿 ” 期 我 党 的 建 设 和 思 想 政 时
1组 织 建设 .
验。 在新 的历史时期 , 进一步深化研究第一次反 “ 围剿 ” 战 役 的胜利 , 总结第 一次反 “ 围剿 ” 胜利 中党建 工作 和思 想 政治 工作 的宝贵经 验 ,对于继承 和发扬 我党的优 良传 统 和作 风 , 推进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伟 大事业 , 具有 十分重要
1935年1月15日遵义会议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
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遵义会议)听了博古同志关于五次“围剿”总结的报告及周恩来同志⑵的副报告之后,政治局扩大会认为博古同志的报告基本上是不正确的。
一.党中央关于敌人五次“围剿”的决议⑶中,曾经清楚的指出五次“围剿”是帝国主义与国民党的反动对于苏维埃革命运动的更加残酷的进攻,但同时指出了在这一剧烈的阶级决战中帝国主义国民党内部的弱点与革命形势的新的紧张化,这造成了国内阶级力量的对比有新的有利于我们的变动,得出了“在五次‘围剿’中间我们有着比以前更充分的取得决战胜利的一切条件”的正确结论(一九三三年七月廿四日中央决议)。
而××同志在他的报告中过分估计了客观的困难,把五次“围剿”不能在中央苏区粉碎的原因归罪于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力量的强大,同时对于目前的革命形势却又估计不足,这必然会得出客观上五次“围剿”根本不能粉碎的机会主义的结论。
二.党中央根据于自己的正确估计,定出了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具体任务。
一年半反对“围剿”的报告〔艰苦〕斗争,证明了党中央的政治路线无疑义的是正确的。
特别中央苏区的党在中央直接领导之下,在动员广大工农群众参加革命战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成绩。
扩大红军运动成为群众的热潮。
动员工农积极分子武装上前线,达到十万人以上,使红军大大的扩大了。
模范赤少队开始成为红军的现存后备军,赤少队的群众武装组织有了极大的发展。
党在“一切为了前线上的胜利”的口号之下解决了前方红军财政上的粮食上的与一切其他物质上的需要。
苏区内部阶级斗争的深入,苏维埃的经济建设,以及苏维埃政府与群众关系的澈底改善,更大大的发扬了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的热情与积极性。
一切这些造成了澈底粉碎五次“围剿”的有利条件。
而××同志在他的报告中对于这些顺利的条件,显然是估计不足的。
这种估计不足也必然得出在主观上我们没有法子粉碎“围剿”的结论。
三.应该指出在我们工作中还有许多严重的弱点,党对于白区广大工农群众反帝反国民党与日常斗争的领导依然没有显著的进步,游击战争的发展,与瓦解白军士兵工作依然薄弱,各苏区红军在统一战略意志之下的相互呼应与配合还是不够,这些弱点无疑的要影响到反对五次“围剿”的行动,成为五次“围剿”不能粉碎的重要原因。
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中的群团组织建设
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中的群团组织建设作者:王超来源:《重庆行政》2014年第04期在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中,中国共产党、苏维埃政府和工农红军通过各种形式的群众团体组织,把苏区各个阶层的男女老幼都有计划、有分工、有组织地发动起来,不仅为探索苏区社会的管理积累了经验,也有力地推动了苏维埃运动的发展,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
一、加强群团组织建设是中央苏区的必然选择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自身还很弱小的党和红军,要在困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进而一步步实现革命目标,就必须依靠苏区的广大群众。
发展生产,保障军需民用离不开苏区的广大群众;开展各项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斗争和建设离不开苏区的广大群众;争取历次反“围剿”的胜利更是离不开广大苏区群众的支持与配合。
离开了苏区人民群众的认同、拥护、支持和参与,党和红军以及苏维埃政府,都将寸步难行、一事无成。
所以,对于处在局部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尤其是在国民党发动五次“围剿”的战争时期,更多地考虑如何密切党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才能更好地争取、团结、依靠群众,做好各项工作,实现革命目标,夺取战争胜利,这成为中央苏区从实际出发加强群团组织建设的最大现实因素。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群众观点。
在党创立之初,就十分重视工人、农民、市民、士兵的斗争力量。
在中央苏区,毛泽东更是把人民群众视为真正的“铜墙铁壁”。
因此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调动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
“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
……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
”[1]关于土地革命斗争的一系列策略成为了争取群众,巩固和发展红色政权的有力武器。
在之后,中央苏区又开展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运动,苏区经济得到发展,群众生活得到改善,党与苏区群众的联系更紧密,苏维埃政权也更加巩固,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也空前高涨,有力的支援了苏区的反“围剿”战争。
第一次反“围剿”中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
第一次反“围剿”中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作者:刘洪来源:《党史文苑》2012年第10期[摘要]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在中央苏区的历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本文试从第一次反“围剿”时期我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研究,以更好的服务于新时期的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进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第一次反“围剿” 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红军在战略转变阶段以运动战方式歼敌的第一次战役行动,为以后各次反“围剿”作战积累了经验。
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深化研究第一次反“围剿”战役的胜利,总结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中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宝贵经验,对于继承和发扬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历史背景1930年夏,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迅速发展到约10万人,并开辟了10余块苏区。
10月,蒋介石在同冯玉祥、阎锡山的中原大战结束后,即迅速抽调兵力,组织对苏区的大规模“围剿”,并将重点置于中央苏区,令驻江西的国民党军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组织实施。
这时,红一方面军约4万人正在中央苏区西北部清江至分宜段的袁水两岸地区活动。
在查明敌情后,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毛泽东提出,在红军和苏区尚未巩固、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应采取“诱敌深入”方针,并主张红军主力东渡赣江,在地形、群众条件较好,便于尔后发展的赣江以东地区作战。
12月上旬,蒋介石到南昌亲自组织对中央苏区的“围剿”,确定于中旬开始,各路“围剿”军以东固地区为会攻目标,分进合击。
并设立了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鲁涤平兼主任,国民党军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
此时,“围剿”军总兵力增至11个师又2个旅,共10万余人。
16日,“围剿”军开始向苏区中心区大举进攻。
28日,鲁涤平即令其深入苏区的5个师向宁都以北黄陂、小布、麻田地区红军发起总攻。
其中张辉瓒率第十八师师部及2个旅,于29日由东固孤军冒进龙冈。
党团知识竞赛题库
党团知识竞赛题库党团知识竞赛题库一、选择题1、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党纲是b。
A、《哥达纲领批判》b、《共产党宣言》c、《反杜林论》2、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的地点是A。
A、瑞金b、兴国c、延安3、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A。
A、党的七大b、七届二中全会c、六届七中全会4、A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团结一致向前看5、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A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b、党的基本纲领c、党的基本路线6、党的领导主要是b的领导。
A、政治、经济和文化b、政治、思想和组织c、政治、国防和外交7、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b,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A、中国各族人民的先锋队b、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c、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先锋队8、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以下四项基本要求: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第二,c。
第三,坚持全心为人民服务。
第四,坚持民主集中制。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c、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9、申请入党的人,要填写入党志愿书,要有b正式党员作介绍人,要经过支部大会通过和上级党组织批准,并且经过预备期的考察,才能成为正式党员。
A、一名b、两名c、三名10、预备党员必须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
誓词如下: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A,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A、执行党的决定b、执行党的路线c、执行党的政策11、预备党员的c同正式党员一样。
A、权利b、权利和义务c、义务12、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同志在c向中国留学生讲话时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苏区时期我党群团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
群 团是人 民群 众 团体 的简 称 , 中央 苏 区的群 团 是指 在 中央 苏 区时期 , 国共产 党 领导下 的服务 于 中 苏维 埃革命 的群众 性政 治团体 , 主要 包括 : 会 、 工 农 会 、 产 主义 青 年 团 、 共 少年 先 锋 队 、 童 团 、 女 代 儿 妇 表会 、 反帝 拥苏 大 同盟 、 革命 互 济会等 。中央苏 区时 期 是 我 国群 团发 展 的重要 历史 阶段 , 国共产 党卓 中 有 成效 的群 团工 作 , 使群 团在 苏 维埃 革命 和巩 固政 权 中发挥 着 极为 重要 的作用 , 留下 了宝 贵 的经验 也 和启 示 。当 前 , 团建设 研 究 是 中央 苏区史 研究 的 群 重要 课题 , 学者 因受史 料 和研 究 旨向诸 因素 的制 但 约, 中央 苏 区群 团建设 研 究 明 显不 足 , 殊难 与 其 在 中共 中央 苏 区时期 群团建 设 的历 史地 位相 称 , 难 也 以诠 释该 时期 群 团建设 的丰 富 内容 。 学术 史 回 顾看 , 鲜有 涉及 将 中央苏 区 时期 党 的工作 和群 团建 设 结合起 来 总结 经验 的专题 研 究论 文 。有 鉴 于此 , 本 文 拟 以所 掌握 的史 料 为 基础 , 助 历史 学 、 会 借 社 学 、 治 学 等 学科 方 法 , 求 从 新 的视 角 对苏 区 的 政 力 群 团研究 进行 深入 的探索 , 总结 出苏 区 中共 群 团建 设的历史经验 。这对于新形势下加强党群 工作 , 密切 党群关 系 , 增强党 的执政能力 , 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 。
① 以笔者视野所及, 与此相关 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 余伯流、 凌步机所著的《 中央苏区史》 ( 江西人民出版社, 0 年 9 , 2 1 0 月)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试论中央苏区党群关系建设的实践及启示
2010年 5 月
离 亍譬 赞 却 院学报
V3. O, LO .3 N
Ma . 5. 01 y2 2 0
试论 中央苏 区党群关系建设 的实践及启示
口欧阳月明
( 中国井 冈 山干部 学 院 办公 厅 , 西 井 冈 山 330 ) 江 460
[ 摘
要] 中央苏区时期 , 我们 党在政 治、 经济、 文化 以及党的建 设等方面制定 了一 系列方针政策 , 密切 了党
了人 民群 众对 党 的感 情 , 得 了人 民群 众 的拥 护 , 取
( 经济十分落后 , 一) 群众 生活贫 困。中
央苏 区是 一 个 典 型 的 小农 社 会 , 产 力水 平 极 其 生
低 下 , 村 中 的封 建 生 产 关 系 牢 固 , 数 地 主 、 农 少 富
确保 了苏 维 埃 革 命 的 开 展 以及 中 国革 命 的 最 终
不 同 的政策 , 不可 能争 取最 大多 数人 的支 持 。 就
( 四) 民主 法制 不 完善 , 众 权 益得 不 群
到保 护 。党最 初在革命根据地 的民主建设 的效
果并 不 理想 。毛泽东 曾指 出 : 县 、 、 各级 民众 “ 区 乡 政权 是 普遍 地 组 织 了 , 是 名 不 副 实 。许 多地 方 但
[ 收稿 日期]0 0— 4—1 21 0 6
因封建 剥 削 的加 重 而成 了 出卖 劳 动 力 的雇 佣 工
人、 手工业者或店员 ,他们劳动条件差 , “ 工作 时间 长 , 般每 天 劳动 时 间 1 小 时 , 一 2个 多数 达 l 小 6个
[ 作者简 介] 阳月 明(9 8 ) 男 , 西万安人 , 欧 17 一 , 江 中国井冈山干部 学院办公厅干部 , 主要研 究方 向为党建理论、 公共管理。
再探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错失的重大机遇
037当代思潮再探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错失的重大机遇张延新(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西省南昌市 330022)摘 要:国民党军队在第五次“进剿”中央苏区的战争中,吸取了前四次“围剿”失败的教训,改变了进攻的战略,妄图以步步蚕食的方式包围中央苏区。
对于敌方这一企图,中央苏区做出了相应的部署。
然而,受共产国际远东局以及党内“左”倾进攻路线的影响,中央苏区红军进行多线作战,福建事变中又错失良机,最后节节抵御陷入被动,丧失了扭转战局的机遇。
关键词:分离作战;福建事变;节节抵御;机遇作者简介:张延新,男,山东枣庄人,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即将到来之际,基于对当时苏区情况和革命形势的判断,共产国际在总结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经验时,受“左”倾进攻路线的影响,认为“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已经不符合形势,因为在国民党的严密封锁下,这种内部防御战略方针很难有效打破国民党军队的堡垒封锁,所以应转换为主动进攻的战略方针。
当时,在领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工作中,共产国际远东局与政治书记处委员会在实施进攻路线的问题上一度发生分歧,但由于共产国际远东局的一再坚持,使进攻路线最终成为基本的战略方针,错失了打破敌军第五次反“围剿”的最佳时机。
随着战事的不断进行,这一主动进攻的作战方针给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使红军处于被动地位,被迫长征。
分离作战,丧失开局在第四次反“围剿”战争胜利后,项英、博古等人不待红军休整,即命红一方面军北进攻取乐安,以扩大苏区。
因守敌加强防备,坚守不出,红军难以攻克,在乐安、宜黄等地徘徊长达两个月。
1933年6月13日,博古、项英以中共中央局名义,将临时中央《对今后作战计划的指示》即“长电”,转发给红一方面军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要求他们抽调若干部队,进行分离作战。
这一作战计划主张红一方面军在六、七月份进行东西两条战线的分离作战,具体规定是“以红五军团为主编成东方军,入闽作战;方面军主力第一、三两个军团,仍在抚河、赣江之间北线活动”[1]。
苏区群团组织建设刍议
苏区群团组织建设刍议作者:刘芳萍来源:《西部学刊》2022年第13期摘要: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和开展反“围剿”斗争,在中国共产党、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苏区成立了各种形式的群团组织:以工农为主体的群团组织包括赤色工会、贫农团、雇农工会,以妇女和青少年为主体的群团组织包括妇女部、妇女委员会和共青团、少年队、儿童团等,以宣传和救助为职责的群团组织有反帝拥苏联盟、互济会等。
群团组织积极参与支援苏区革命、生产建设,监督苏区党政干部,帮助落实苏区政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注重形式缺乏长效机制、组织系统不成熟等问题。
关键词:苏区;群团组织;苏维埃政权中图分类号:D231;K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13-0094-05一、苏区群团组织概况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巩固和发展离不开苏区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而是在1926和1927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
”“这些省份的许多地方,曾经有过很广大的工会和农民协助的组织,有过工农阶级对地主豪绅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许多经济的政治的斗争。
”[1]苏区群团组织的建设搭建了党和苏区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群团组织的建设、管理,社会动员和社会管理因之得以成功实施,苏区的群团组织成为苏维埃政权巩固不可分割的部分。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苏区民众对苏维埃政权表现出强烈的政治认同。
为了维护苏维埃政权,苏区群众加入各种群团组织,“比如赤色工会、贫农团、妇女协会、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反帝拥苏同盟、互济会等。
”[2]831在兴国,所有苏区百姓都加入到相应的群团组织中,无人在组织外[3]341。
苏区群众热情高涨,通过加入群团组织投入到苏区建设和反“围剿”战争中,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以工农为主体的群团组织1.赤色工会苏区时期,“苏区的工会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柱石,是苏维埃政权最可靠的支柱,是共产主义的学校。
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的党支部建设经验及启示
第41卷 第1期2021年2月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Vol.41 No.1Feb.2021一、中央苏区时期党支部建设的背景近代以来,中国外无民族独立而深受帝国主义侵略,内无民主制度而深受封建势力压迫,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逐渐改变了这一局面。
大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深刻分析了中国的国情,选择国民党统治较薄弱的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但是迫于革命形势的需要,毛泽东、朱德等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转战赣南、闽西。
随着赣南、闽西在地域和人口规模上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形成中央苏区。
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时期对党支部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为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央苏区时期党支部建设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背景。
(一)国共两党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国共产党作为新生的政党,尤其是经历了大革命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逐渐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国民党的政治影响力。
大革命的破裂使得国共两党之间成敌对态势,由于各自所代表阶级利益的冲突,导致这种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只能用专政的方式来解决。
所以中国共产党要在中央苏区站稳脚跟,就必须发展壮大自己的组织,而要发展壮大自己的组织就必须要解决党与群众的关系。
支部是党的基本组织,直接与群众密切联系,党群关系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支部建设的好坏。
特别是在中央苏区时期,国共两党军事实力上的悬殊,导致中国共产党所处的环境十分恶劣。
国民党从1930年11月到1933年3月,对中央苏区共发动了四次“围剿”。
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苏区的工农红军有力地击溃了国民党的残酷进攻。
支部建设能够巩固党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领导和组织作用,是彻底瓦解国民党反动政权根基的锐利武器。
(二)中国人民的迫切需要自鸦片战争以来,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尤其是战争赔款,使得本就受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的人民生活更加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 在大 革命 时期 , 中 国共产 党 就开始 广 泛 、 深 入 地 开展农 民运 动 。土地 革命 时期 ,中国共 产 党在各 个 根据 地领 导农 民建 立 了农 民革命 组织 ,一 些农 会组 织还 建立 起 了 自己 的革 命武 装 ,如工 农革 命 军 、农 民赤 卫 队等
田运 动 。中央苏 区贫 民 团成立 后 , 就组 织召开 村 、 乡、 区、 县贫农大会 , 动员广 大贫农 参加红 军 , 参加 地方武 装, 组织各种 运输 队 , 从 人力 、 物资积极 支持红 军 的战 争 。同时 , 贫 农 团中的共产党 员起到 先锋模范 带头作
用, 充 分发挥 了贫农 团组织 的作用 。 ( 二) 赤 色工 会成 为 苏 区政权 的可 靠支柱 工会 也是 中国共产 党发 动群 众 的重要 组织 。大
等, 这些革命武装也成党领导农村武装斗争的基础。 农会 在苏维埃政 府成立后 , 完成 了其作 为 临时政 权 的历史作用 , 为 了能够更 好地协 助苏维 埃政府 组织 和动员农民群众, 贫农团等新形式的农民群众组织应 运 而生并发挥积极作 用 。1 9 3 3 年, 中央苏 区先 后两次 召开贫农 团代表大会 , 动员广大农 民群众 积极参 加查
二、 群 团组 织在 中央 苏 区蓬 勃 发展
行战争 , 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 [ 2 1 为 了最大 范围地发动群众 , 支援革命 战争 , 中国共产党 、 苏维 埃政 府 和红军 领 导或组 织 发起 了各 种形式 的群众 团 体, 把 苏 区各 个 阶层 的人员 充分 组织起 来 , 形成 了具 有专 业性 、 广 泛性 、 特殊 性 和组织 性 的不 同范 围 内多 层次 、 相 交叉 的群 团组 织 。也就 是将 分散 、 孤立 的个 人组织结合起来成为整体 ,形成有战斗力 的革命团 体。“ 所 有 的人无 论工 人 、 农 民、 妇女 、 老年、 青年 、 儿 童都 分别 参加 到相 应 的组织 中 ,可 以说没 有一 个人 在组 织 之 外 ” [ 3 1 , 为取 得 战争 的胜 利 打下 了坚 实 的群 众基 础 。
“ 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 , 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
革命失败 以后 ,工会和农会 的恢复都是 自下而上开 始的。在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后 , “ 苏区的工会是工农 民主专政 的柱石 , 是苏维埃政权最可靠的支柱 , 是共 产 主义 的学校 ” 。[ 4 1 中华 全 国总 工会 为 了加强对 苏 区工会 工作 的领 导, 陆续选派领导人进人中央苏 区。 1 9 3 2 年冬 , 中华 全国总工会迁人 中央苏区,时任中共中央职工部部 长刘 少奇 和全 国总工会 党 团书记 陈 云相继 秘 密到 达 瑞金 。1 9 3 3 年1 月, 中华全国总工会与全总苏 区执 行局合并 , 成立了新的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 , 刘少奇 任委员长 ,陈云为副委员长兼党团书记。全总苏区
中央苏区“ 反围剿” 战争中的群团组织建设
口 王 超 在 中央苏 区 的反 “ 围剿 ” 斗争 中 , 中 国共产 党 、 苏 维埃 政 府 和 工农 红 军 通 过 各种 形 式 的群 众 团体 组 织, 把 苏 区各个 阶层 的男 女 老 幼都 有 计 划 、 有分工 、 有 组 织地发 动起 来 ,不 仅为探 索 苏 区社会 的管 理积 累 了经验 , 也有 力地 推 动 了苏 维 埃运 动 的发展 , 打击 了 国 民党 反动 派 的嚣张 气焰 。
一 一
、
加 强群 团组 织建 设是 中央 苏 区的必 然选择
土地革命 战争时期 。 自身还很 弱小 的党 和红 军 , 要在困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 进而一步步实现革命 目 标, 就必须依靠苏区的广大群众。 发展生产 , 保障军需 民用 离不 开苏 区的广大 群众 ; 开 展各 项政 治 的 、 经 济 的、 文化的 、 社会的斗争和建设离不开苏区的广大群 众; 争取历 次反 “ 围剿” 的胜 利更是离 不开广 大苏 区群 众的支持与配合 。离开 了苏区人 民群众 的认 同 、 拥护 、 支持 和参 与 , 党 和红军 以及 苏维 埃政 府 , 都将 寸步 难 行、 一事无成 。所 以 , 对 于处在 局部执政地位 的 中国共 产党来 说 , 尤其是在 国民党 发动 五次 “ 围剿 ” 的战争时 期 ,更 多地考虑如 何密切党 同广 大人 民群众 的联系 , 才能更好地争取 、 团结 、 依靠群众 , 做好各项工作 , 实 现革命 目标 , 夺取战争胜利 , 这成为中央苏区从实际 出发加强群 团组织建设 的最大现实 因素 。 中 国共 产党 始终 坚持 以马克 思主 义 的唯物史 观 为指导 , 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群众观点。 在党 创 立之初 , 就十分 重视 工人 、 农 民、 市民、 士兵 的 斗 争力 量 。在 中央苏 区 ,毛泽 东更 是把 人 民群众 视 为真正的“ 铜墙铁壁” 。因此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调 动 人 民群 众 的革 命 积 极性 。 “ 我们 应 该 深 刻 地 注意 群 众 生 活 的问题 , 从 土地 、 劳 动 问题 , 到 柴 米 油盐 问 题 。… …一 切这 些群 众 生活上 的问题 ,都 应该 把它 提 到 自己的议 事 日程 上 。 ” [ 1 1 关于 土地 革命 斗争 的一 系列 策略成 为 了争 取群 众 ,巩 固和发 展红 色政 权 的 有力武器。在之后 ,中央苏 区又开展轰轰烈烈 的经 济建设运动 ,苏区经济得到发展 ,群众生活得到改 善, 党 与苏 区群 众 的联 系更 紧密 , 苏维 埃政 权也 更加 巩固, 人民群众 的革命热情也空前高涨 , 有力的支援 了苏 区 的反 “ 围剿 ” 战争 。工农红 军 善于把 群 众工作 和 中心 工作 结 合 起来 , 才扎 稳 了脚 跟 , 壮 大 了 队伍 。 中 国共产 党长 期 以来重 视群 众工 作 ,这成 为 中央苏 区加强群团组织建设的最大历史 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