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新)第三章 第3节 汽化和液化 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举例说明汽化与液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思考如何利用汽化与液化的知识为生活带来便利,提高生活质量。
3.开展小组研究性学习,深入探讨以下主题:
-汽化与液化的应用领域及发展前景。
-汽化与液化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作用。
-汽化与液化在自然界中的表现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使他们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合作的科学精神,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
4.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
(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分为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常见的液化方法有降低温度、压缩体积等。
(3)汽化与液化的热量变化:汽化过程吸热,液化过程放热。
2.教师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汽化与液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空调、冰箱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汽化与液化的应用及它们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如实验现象观察不仔细、数据分析不准确等,教师需给予耐心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3.针对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可能出现的误区,教师应及时引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思维方法。
4.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通过生活实例、实验探究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4.鼓励学生在家里进行小实验,如制作简易的空调、观察冰块融化的过程等,亲身体验汽化与液化的现象,并记录实验过程与心得。
3 3 汽化和液化 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一、引入课题:【实验1】:老师用酒精在黑板上写下“同学们好”四个字,过一会儿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2】:在白色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排尽空气后封口,并将其放入热水中。
再将塑料袋从热水中取出,观察塑料袋的变化,并解释原因。
学生:塑料袋先变大,后变小,袋内的酒精先变为气体,又变化为液体。
整总结:把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板书)二、新授:分一:【问题1】:水烧开忘记熄火,会怎样?减少的水变成了什么?这是哪种物态变化?【问题2】:一碗水放几天后会怎么样?水变成了什么?属于哪种物态变化?【问题3】:以上这两种变化有区别吗?学生讨论交流,回答以上三个问题。
(可能回答不全面,慢慢引导)(板书: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 分二:(一)、探究水的沸腾 : 1. 提出问题:【问题4】:你仔细观察过水沸腾的现象吗? 【问题5】:水沸腾时有什么特征?【问题6】:继续加热,水温会不会继续升高? 2.学生猜想:(水沸腾时有气泡产生,继续加热水温会升高。
) 3.学生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要缩短水沸腾的时间,既节约能源,又减少污染,你有什么好点子吗?学生讨论:①烧杯小一些,加的热水少一些; ②尽量用温度高一些的水来实验;③烧杯上加一带孔的纸盖,减少热量散失等。
学生分工(每组四人,分别担任计时员,记录员,绘图员,观察员)合作,进行实验。
现象:温度变化:时间/min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温度/℃ ... 画出图像:学生总结出什么是沸腾以及沸腾的特点(吸热温度不变)。
分三: 老师重新用酒精在黑板上涂鸦,过一会酒精痕迹不见了。
(二)这是不同于沸腾的另一种汽化现象---蒸发、 探究液体的蒸发 : 观察阶段 有无气泡 气泡数量 发生部位 大小变化沸腾前沸腾时进行下面的新课教学,例如:①做饭时,经常在锅盖上附着一些小水珠。
(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汽化和液化教案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主备人:孔祥超副备人:王东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2.了解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3. 了解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4.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确认液体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知道什么是沸点;5.能根据实验数据做出液体沸腾的图象,能根据液体沸腾的图象叙述液体沸腾的特点。
6.知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并会运用该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养成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的实验技能、科学探究的初步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2.通过实验操作和科学实验的教育,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2.探究沸腾现象产生的条件及沸腾现象的特征。
难点:探究沸腾现象产生的条件及沸腾现象的特征。
【教学准备】或【实验准备】教师用:铁架台、铁夹、石棉网、水、烧瓶、玻璃片、胶头滴管、棉花、火柴、冰镇可乐一瓶、常温可乐一瓶、小镜子、注射器、乙醚、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酒精、胶头滴管、塑料袋、水槽、热水、烧杯、水、酒精灯、棉签、铁架台、铁夹、石棉网、温度计、硬纸板(中间有让温度计插入的小孔)、火柴、小镜子。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想想做做】1.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热水中。
你会看到什么变化?2. 从热水中取出塑料袋再放入盛冷水的水槽中, 你又看到什么变化?同学们,你能解释这些变化吗?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汽化和液化。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欲望。
)动手做一做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教师出示的问题。
分组实验并观察酒精状态的变化:酒精不见了,变成了气态的酒精蒸气。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案
第3节.汽化和液化(共2课时)第一课时.汽.化【知识与技能】1.理解液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2.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知道液体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知道什么是沸点.3.能根据实验数据作出液体沸腾的图象,能根据液体沸腾的图象叙述液体沸腾的特点.4.知道汽化吸热,并会运用该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过程与方法】养成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的实验技能、科学探究的初步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2.通过实验操作和科学实验的教育,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重点】掌握汽化的概念.【难点】探究沸腾现象产生的条件及沸腾现象的特征.知识点一.汽化【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58,完成以下问题: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合作探究】演示一.“神奇”的塑料袋甲乙1.如图甲所示,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热水中.你会看到什么变化?答:将会看到塑料袋膨胀变大.酒精从液态变为了气态,使塑料袋膨胀变大.2.如图乙所示,从热水中取出塑料袋再放入盛冷水的水槽中,你又看到什么变化?答:会看到塑料袋又变瘪了.酒精从气态变为了液态,使塑料袋变瘪了.3.该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答:说明在不同的温度下,物体可以在液态和气态间相互转化.知识点二.沸腾【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58-60,完成以下问题:1.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2.在沸腾的过程中,虽然液体继续吸热,但它的温度却不变(选填“升高”或“不变”).3.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合作探究】演示二.观察水的沸腾取温度计、酒精灯、烧杯、石棉网、铁架台、水,按如图所示组装好实验器材.实验时自水温90℃开始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后2分钟为止,并观察水中气泡的变化情况.1.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发出的声音有何不同?答:水在沸腾前发出的声音较响,沸腾时声音变小.2.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气泡产生的部位、运动方向、大小变化、最终结果各有何相同或不同?答:相同点: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气泡都产生在容器的底部,向液体表面运动,到水面破裂开.不同点:水在沸腾前气泡上升变小;沸腾时气泡上升变大.3.你认为沸腾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观察停止加热后,水是否还能沸腾?答:沸腾吸热,如果不能继续吸热,液体将停止沸腾.演示三.水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1.如图所示,使烧瓶中的水沸腾,移去酒精灯,水停止沸腾,待水温稍降低一些后,将一大注射器接到密闭的烧瓶口上,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可以看到什么现象?答:会看到水重新沸腾起来.该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答:说明水的沸点随水面气压的减小而降低.演示四.认识一些液体的沸点一些液体的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1.答:78℃.2.能否用酒精温度计测量开水的温度?答:不能.3.常温下的氢是什么状态?答:液态氢的沸点是-253 ℃,故常温下的氢是气态的.【教师点拨】1.为了缩短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实验中通常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提高水的初温.(2)减小水量.(3)加大酒精灯的火焰.(4)加盖纸盖.2.绝大多数情况下,实验中测得的液体沸点偏离100℃,这主要是由于实验时的大气压不等于标准大气压;此外水质不纯对沸点也有影响.3.液体的沸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大气压影响液体的沸点,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越高.高压锅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4.沸腾的两个必要条件:(1)液体温度达到沸点.(2)液体能持续吸热.【跟进训练】1.妈妈在蒸馒头时,开锅后改用“小火”.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A.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能更快地让馒头变熟B.改用“小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C.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水达到沸点后温度都保持不变D.用“大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不应该改用“小火”2.(山东烟台中考)生活中常把碗放在锅里的水中蒸食物,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水 (.C.)A.同时沸腾B.稍后也沸腾了C.温度达到沸点,不会沸腾D.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知识点三.蒸发【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60-61,完成以下问题:1.在任何温度下、且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2.液体在蒸发过程中需要吸热.3.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形式.【合作探究】演示五1.把蘸有酒精的棉球包在温度计的玻璃泡周围,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怎样变化?答:温度计示数先下降后上升.2.实验现象说明什么问题?答:说明液体蒸发需要吸热.演示六.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如图甲所示,将等量的酒精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只将一块玻璃片上的酒精涂抹开,会发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答:涂抹开的酒精先消失,说明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2.如图乙所示,将等量的酒精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只对一块玻璃片上的酒精加热,会发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答:被加热的酒精先消失,说明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有关.3.如图丙所示,将等量的酒精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只对一块玻璃片上的酒精扇风,会发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答:被扇风的酒精先消失,说明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有关.4.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关于蒸发的现象吗?答:刚从泳池里出来感觉到冷,给发烧的病人额头上擦拭酒精来降低温度,夏天洒水车给地面洒水降温,小狗伸出舌头散热,晒粮食时把粮食摊开晒,夏天吹电风扇时感觉凉快.【教师点拨】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的温度.(2)液体的表面积.(3)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2.在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注意控制变量法的使用.3.沸腾和蒸发都属于汽化,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掌握这两种汽化方式(如下表所示).【跟进训练】某年春季,西南地区遭遇罕见的世纪大旱.为了节约用水,果农们利用了滴灌的方法给果树浇水,如图所示.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果树下的土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果树根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原因是(.A.)A.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B.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C.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D.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2.沸腾(1)剧烈的汽化现象.(2)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3)沸腾过程要吸热,温度保持不变.(4)沸腾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3.蒸发(1)在液体的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2)特点:①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②只在液体表面发生.③缓慢的汽化现象.④要从周围吸收热量,致冷性.(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液体的温度.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面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液.化【知识与技能】1. 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了解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3.知道液化放热,并会运用该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过程与方法】养成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的实验技能、科学探究的初步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2.通过实验操作和科学实验的教导,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重点】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及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气体液化的特点.知识点一.液化【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61,完成以下问题:1.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2.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3.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4.液化过程向外放(选填“吸”或“放”)热.【合作探究】演示一.生活中的“白气”甲.乙1.图甲中的“白气”是怎样形成的?答:图甲中的“白气”是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液化形成的.2.图乙中的“白气”是怎样形成的?答:图乙中的“白气”是人呼出的热气遇到冷的空气液化形成的.演示二.“消失”的乙醚1.用注射器从乙醚容器中抽取少量乙醚,取下针头,迅速用橡皮帽堵住小孔.慢慢向外拉活塞,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现什么现象?答:液态乙醚消失.2.再向里推活塞,又发现什么现象?答:液态乙醚出现.3.实验现象说明什么问题?答:说明压缩气体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演示三.罐装液化石油气1.石油气液化后可以存放在比较小的罐子里,这说明了什么?答:说明了使用压缩气体的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这种使气体液化的方法称为加压法.2.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答:这种方法使气体的贮存和运输变得更方便.生活、生产中常用此方法使气体液化(如石油液化气、打火机中的液化气、液态氢等).演示四.液化放热1.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 ℃的水烫伤严重得多,为什么?答:这是因为水蒸气和开水的温度虽然差不多,但是水蒸气液化的时候还要放出大量的热.2.冬天天冷时向手哈气,为什么手会感到暖和?答:哈出的气本身就是热的,而且哈出的水蒸气液化的时候还要放出热量.3.蒸馒头时是最上层的笼屉中的馒头先熟还是最下层笼屉中的馒头先熟,为什么?答:蒸笼内的温度是相同的,但当笼内的水蒸气缓慢上升时,遇到温度较低的蒸笼盖会液化,液化时会放出大量的热,便会使得最上层的笼屉中的馒头先熟.【教师点拨】1.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但有的气体仅靠压缩体积不能使它液化,必须使它的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才能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其液化.2.生活中谈及的“白气”为液态,不是气态.因为无色的气体是看不见的.“白气”一般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3.生活中的液化现象:雨、露、“白气”、镜子或玻璃上的水珠.4.气体液化时要放热.【跟进训练】1.如图所示,当飞机在高空飞行时,发动机排出的湿热气流与高空冷空气相遇后,形成白色雾气,这就是飞机“拉烟”现象.此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是(.C.)A.蒸发. B.熔化.C.液化..D.汽化2.下列关于“白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A.夏天,我们看到的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B.夏天打开冰箱门时,门的附近会出现“白气”,这是冰箱内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C.夏天常见到火锅店里的空调器喷出“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形成的D.水烧开时,看到从壶嘴喷出的“白气”就是水蒸气3.(山东烟台中考)无论是盛夏还是寒冬,在装有空调的汽车玻璃窗上常附有小水珠,小水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夏天,水珠常常出现在车窗的外侧.冬天,水珠常常出现在车窗的内侧.拓展延伸电冰箱与臭氧层烈日炎炎的夏天,电冰箱冷冻室内却可以保持零下十几摄氏度,甚至更低的温度,使存放的食品、药品保持新鲜,电冰箱怎样得到这样的低温呢?原来电冰箱利用了一种叫做氟利昂的物质(CCl2F2)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的“热”搬到外面,因为氟利昂是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汽化时吸热,液化时放热.电动压缩机使CCl2F2蒸汽压缩并把它压入冰箱外面冷凝管中,在这儿蒸气变成液体并放热,放出的热被周围的空气带走.冷凝器里的液态氟利昂,经过毛细管进入冷冻室,并迅速汽化吸热,使冷冻室降温,生成的蒸气被抽走带到冷凝器把带出的热放掉.这样氟利昂循环流动保持冰箱低温.所以氟利昂功不可没.氟利昂是一种具有良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的物质,对人体没有坏处.由于它极易汽化和液化,所以被长期广泛的用作制冷剂、喷雾剂、发泡剂、清洗剂等.但几十年后的今天,人们发现氟利昂对人类赖以抵御紫外线的臭氧层,有着极大的破坏力.臭氧化学式为O3,是一种有特殊臭味的蓝色气体.它具有氧化性极强这一性质,同时,它还不大稳定.平流层中的这些臭氧,对250 mm~350 mm的紫外线有强烈吸收,而这种波长的光,对人类以及地球表面的动植物有损伤作用.这薄薄的臭氧层,是生物在地球上得以生存繁衍的保护伞.但是,1985年,英国的某一探测局公布自1980年以来在南极春季观察到臭氧层有一空洞这一消息.这一空洞面积非常大,基本上与美国领土面积相当.于每年9月上旬出现,然后迅速减少一半左右,并形成一个“臭氧层空洞”,持续到11月又逐渐恢复.造成这一现象的杀手之一就是氟利昂.氟利昂在大气中发生光离解而产生氯离子,消耗臭氧,加速臭氧的分解.人们使用冰箱、空调时,释放出氟氯烃化合物.上升到平流层后,通过光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据研究表明,大气中臭氧减少10%,紫外线照射量会增加2%,危害人类和地球上一切生物健康.现在我国和世界其他主要国家都在研制代用品,逐步淘汰这种破坏环境的物质.1.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汽化的逆过程.2.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3.气体液化时放出热量.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汽化与液化 教案
《汽化与液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汽化现象及汽化的两种方式。
认识蒸发现象,理解蒸发快慢的条件。
知道蒸发吸热及利用蒸发降温。
认识液华现象,了解液体的方法,知道液体放热。
2、过程与方法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知道沸腾现象,理解沸点的物理意义蒸发现象,理解蒸发快慢的条件【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理解蒸发快慢的条件【教学方法】演示法探究交流【教学用具】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小烧杯,塑料盖,温度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由水可以变为水蒸气,水蒸气也可以变为水,引入新课二、探究新知(一)汽化与液化1.定义: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热风干手器使湿手变干(汽化)露水的形成(液化)2.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二)探究水的沸腾特点提出问题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猜想假设各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猜想。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玻璃板、温度计、水、秒表设计实验:按实验装置图安装实验仪器,组装顺序由下至上。
讨论:实验中怎样就能够“既节约能源又节省时间?加盖子,可以防止热量散失。
选择初温适当高一些的水来加热。
水量适中播放水沸腾视频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分析与评估水上升到一定温度时沸腾且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说明水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
水沸腾时产生气泡,上升、变大,到达水面破裂开来说明水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撤掉酒精灯水不沸腾,说明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3节 汽化和液化教案设计
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以及沸腾的条件。
3.知道蒸发可以制冷。
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沸腾现象知道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沸腾、蒸发的特点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现象并及时总结,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可以采用讨论使湿衣服尽快变干的方法进行分析总结。
教学难点:利用蒸发、沸腾的特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情景,根据蒸发、沸腾的特点进行解释,明确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老师用棉纱蘸些酒精或水在黑板上写几个字,不一会儿,字迹不见了,引起同学们的思考。
二、进行新课活动1:让学生阅读教材里的“想想做做”,教师先演示:用塑料袋装一些酒精,把塑料袋放入热水中,塑料袋鼓了起来。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清楚看到塑料袋里的酒精不见了,而塑料袋却马上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塑料袋瘪了,袋里又有酒精了。
这时学生自然产生“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酒精为什么会失而复得?”等一系列的疑问,从而引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活动2:“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这个探究活动是本节的重点,采用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提出问题]我们把水烧开称为沸腾,请同学们来说说你所见到的、感受到的沸腾现象?(由于烧开水是我们生活中常做的事,因此同学们可以说出较多的沸腾时的现象)[猜想和假设]沸腾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思考和猜想,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猜想列在黑板上,并进行归类。
如:水沸腾时温度会上升,停止加热水不会沸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教师给出的器材,同学们讨论、思考,学会正确选择所需要的器材,并能知道其作用:酒精灯(加热)、加盖烧杯(盛水、防止热散失)、铁架台(支撑烧杯)、温度计(测水温)、石棉网(烧杯受热均匀)。
【核心素养】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过纸板的孔,防止玻璃泡破损)
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
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
将实验数据填入设计表格。
分析论证
水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分析论证
仿照绘制晶体熔化图像的做法,在图上绘制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
从实验中可以看到,水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
这时形成的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在沸腾的过程中,虽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但要用酒精灯持续加热,所以说水在沸腾的过程中不断吸热。
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boiling point)。
不同的液体的沸点不同。
液体在沸腾时的过程中不断吸热。
液体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想想做做纸锅烧水
着火点是物质可以燃烧的最低温度。
纸的着火点大约是183℃,就是说,当纸的温度达到183℃时,它会自动燃烧起来。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重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手段
投影仪、水、玻璃、酒精、温度计、酒精棉球、烧杯、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硬纸板、滴管、小扇子
设
计
流
程
教学活动设计
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教学反思
问题:你知道农民怎样晾晒粮食吗?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而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实验
讨论1粮食放在阳光下还是放在阴凉处?
讨论2粮食摊开晾还是堆起堆晾?
讨论3粮食放在屋内还是放在外面通风处?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表面的温度
(2)液体的表面积
(3)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速度
播放汽化和液化示意演示图课件
三、进行新课
(一)汽化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汽化现象?
在学生举出的现象中进行分类,引出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设
计
流
程
教学活动设计
个案补充
(二)沸腾
1、按图组装实验装置。
2、向烧杯中加入温水,水位高为烧杯的1/2左右,用酒精灯对烧杯进行加热。
第3节汽化和液化
年级
八
学科
物理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授课教师
授课日期
第周星期年月日
授课班级
主备人
备课日期
年月日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初中物理的热学部分,它是本章第一、二节的继续,也是我们今后学习热和能的基础,在科学探究实验中是很重要的。本节内容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这一发展理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3.3《汽化和液化》教案6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3.3《汽化和液化》教案6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关于汽化和液化的现象。
汽化是指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而液化是指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汽化和液化的特点和原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于一些基本的物质状态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和原理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物质状态变化的重要过程。
2.让学生掌握汽化和液化的特点和原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和原理。
2.汽化和液化的特点和条件。
3.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汽化和液化的现象和规律。
2.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验能力。
4.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
2.实验器材:热水、冷水、酒精灯、玻璃片等。
3.练习题和拓展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质状态变化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汽化和液化的定义和示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条件下汽化和液化的现象,引导学生发现汽化和液化的特点和条件。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汽化和液化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掌握汽化和液化的条件和规律;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科学观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和特点;2.汽化和液化的条件和规律。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应用汽化和液化的条件和规律。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2.实验用具和材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识(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实际示范物体进行观察,引导学生思考物体从固态到液态的变化过程。
提问学生,你有没有发现当水加热到100°C时发生了什么变化?使用教学课件,向学生解释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和特点。
比较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区别,并强调汽化和液化发生的温度和压力条件。
第三步:示范实验(15分钟)分组进行示范实验,使用烧杯、水和热源,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发生汽化和液化的变化。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观察实验现象与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
第四步:小组探究(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
每个小组选取不同的物质,通过加热或降温的方式观察物质的状态变化。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导致物质发生汽化或液化的规律,并将实验数据整理为表格。
第五步:分享和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实验结果分享和讨论。
全班一起讨论各组总结的规律是否一致,并引导学生从微观层面解释规律。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鼓励学生发言,培养其科学思维和表达能力。
第六步:归纳总结(10分钟)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汽化和液化的条件和规律,并将关键点整理成思维导图或表格。
学生可以借助课本、教学课件和互联网资源进行参考。
第七步:练习巩固(15分钟)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相互交换答案和讨论。
教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提供一些与汽化和液化相关的拓展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并进行讨论。
例如,为什么饮用水冷却后会出现水滴?为什么在海拔较高的地方水的沸点较低?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其条件和规律。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3.3汽化和液化优秀教学案例
5. 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2. 设计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科学知识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如水烧开、冰棍融化、雾的形成等,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创设实验情境,如加热液体、观察蒸发过程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现象,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总结归纳
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
2.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汽化液化的应用。
3. 通过提问和解答学生的问题,巩固学生对汽化和液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作业小结
1. 布置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学生通过练习和思考,巩固和加深对汽化和液化知识的理解。
3. 设计问题情境,如“为什么水烧开后会冒出白气?”“空调是如何利用汽化和液化原理制冷的?”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案
第三章第三节汽化和液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汽化和液化的概念2、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3、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蒸发过程中吸热4、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5、会查沸点表6、通过观察实验知道液化过程放热过程与方法1、通过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会比较的研究方法2、通过对水的沸腾现象的探究,体会探究学习的方法3、通过观察实验知道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列举大量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物理是有用的,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2、通过对探究实验数据和现象的记录,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在探究过程通过对沸腾前、后气泡的观察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品质4、通过交流使学生产生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教学重点】1、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蒸发过程中吸热2、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教学难点】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实验准备】蒸发皿、小瓶液化气、一茶杯冷水、一茶杯开水、毛玻璃2个、一瓶酒精、两只相同的温度计、棉球、烧杯、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共分12组)、两块相同的铁片、水、酒精、滴管、小扇子【教学过程】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兴趣。
个大字,过一会儿“液体”不见了。
提示归纳: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出沸腾现象腾时的温度快,蒸发越快。
些辅助手段【板书设计】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蒸发:是在液体表面上进行的汽化现象,它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1、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液体的表面越大,蒸发越快;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2、液体蒸发时需要从周围物体吸收热量,从而使自己及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必须满足的条件:1、液体必须达到一定温度(沸点)2、需要吸热物理学中,把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沸点是不同的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汽化的相反过程.发生液化的条件:降低气体的温度;压缩气体的体积;两者兼用气体液化时要吸热【教学反思】如何引导学生从复杂的物理现象中发现并找出产生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保持并不断提高他们参与探究物理现象的兴趣与热情,使学生爱上物理课,是我始终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3节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了解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
2.能力目标:能够解释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和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操作进行探究。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实验观察和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
2.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汽化和液化的物理过程。
2.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黑板、白板、黑板笔、录像设备。
2.学生准备:课本、作业本、实验记录本、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物质的三种基本状态,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知识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黑板或白板,给学生讲解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
并通过实例解释气态分子在液态和气态之间跃迁的过程。
教师可以使用图示或实验视频进行辅助讲解。
3. 实验探究(40分钟)3.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和从气态变为液态过程。
3.2 实验步骤:步骤一:将一瓶水平放置于桌面上。
步骤二:用温度计测量水的初始温度,并记录在实验记录本上。
步骤三:利用水壶或电热杯将水加热到100℃,保持一段时间。
步骤四:观察并记录加热后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步骤五:关闭加热设备,并再次观察和记录加热后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3.3 实验讲解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讨论水蒸气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变化。
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和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4. 概念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黑板或白板,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概括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和过程,并引导学生记忆和理解这些概念和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案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制冷。
过程与方法1.观察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
重点难点重点1.蒸发和沸腾的区别和相同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2.理解汽化和液化的特点,并会应用相关知识对生活现象进行解释。
难点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
教学用具塑料袋、酒精、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硬纸板、一张光滑的厚纸、扇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几种常见情景:夏天,游泳的人从水中上岸会感到冷,如果有风吹过,甚至会冷得打颤;而坐在岸边未下水的人却觉得很热,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制造金属工具时,为增加工件的硬度,将烧红的工件放入水中进行淬火,此时会发出“吱吱”声,并在水面上冒出“白汽”,这其中经历了哪些物态变化呢?秋天,草木、石块上出现的露是怎样生成的呢?在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还有许多,你能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释吗?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按照课本P58图3.3-1的实验,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排尽空气后把口扎紧,放入80 ℃以上的热水中。
提出问题:你看到什么现象?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又有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些变化?想提出什么疑问?你的想法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酒精为什么会失而复得?”学生交流:塑料袋中的液态酒精受热后变成了气态酒精,降温后气态酒精又变成了液态酒精。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答疑。
2.练习题目设计:
-关于汽化和液化的基本概念、特点的选择题;
-判断题:判断生活中的现象是汽化还是液化;
-计算题:涉及汽化和液化过程中的热量计算。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特点、方法及应用;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总结语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了汽化和液化的物理原理,了解了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为我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加强学生对汽化和液化概念的理解,特布置以下作业: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 Nhomakorabea新课1.教学活动设计:
-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如烧水时水壶嘴冒出的白气、冰块融化成水等,引发学生对这些现象的好奇心;
-提问:“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发生?汽化和液化到底是怎么回事?”激发学生的思考;
-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展示更多汽化和液化的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5.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与汽化和液化相关的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帮助学生梳理汽化和液化的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3.利用问题驱动和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各小组整理讨论成果,进行汇报;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 第3节 汽化和液化 教案
第3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与方法1.观察沸腾是液化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教学难点】区别沸腾与蒸发的异同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气球、酒精、热水、水槽以及相关的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老师对上节课所学的《熔化和凝固》进行简单回顾,并提出问题:液态和气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吗?接着展示生活中洒水车和晾晒衣服的图片,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然后,结合课本的想想做做,让学生思考:怎么样快速地让瘪的气球鼓起来?(二)新课教学1.汽化老师给出汽化的概念。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紧接着老师讲解汽化的两种形式:沸腾与蒸发。
沸腾:同时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的剧烈汽化现象。
沸腾的特点:同时发生在液态内部和表面;剧烈进行。
老师组织进行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并让学生思考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会不会变化?做完实验,让学生代表发言,本小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及结论。
在多名学生代表发言完毕后,老师进行总结归纳。
实验现象及结论:水沸腾时,会形成大量气泡,气泡由小变大,不断上升;水未沸腾时,温度逐渐升高;当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不变。
老师强调在实验中,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并给出沸点的概念。
同时,附有几种液体沸点的图片,强调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为100℃。
沸点: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
沸点的特点: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同一种液体的沸点跟气压有关系。
在讲解完沸点之后,老师总结出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并要继续吸热。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3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
第 3 节汽化和液化【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认识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3.知道蒸发能够制冷.过程与方法1.察看沸腾是液化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强烈的汽化现象.2.经过研究活动认识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色.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教课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念,使学生乐于研究自然现象,乐于认识日蚀生活中的物理道理.【要点难点】要点: 1. 掌握汽化和液化的观点.2.经过研究活动认识液体沸腾现象产生的条件及沸腾现象的特色.难点:液体沸腾时要持续吸热,且温度保持不变.【教课准备】水槽、塑料口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 ( 中间有让温度计插入的小孔 ) .┃教课过程设计┃设计企图教师活动导入新课问题: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让学生产生兴趣,演示: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激发研究的欲念.绳把口扎紧,而后放人 80℃以上的热水中.你会看到什么变化?从热水中取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又有什么变化?问题:如何解说这些变化?进行新课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一、沸腾问题:你仔细察看过水的沸腾吗?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色?水培育学生的着手沸腾后假如持续加热,是否是温度会愈来愈高?实验能力及概括剖析研究:水的沸腾能力 .学生进行实验,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当水温靠近 90℃时每隔 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模仿晶体的融化曲线在图上作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依据前方对融化过程的研究,能够从这个实验获得什么结论?叙述:沸腾是在必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强烈汽化现象.水的沸腾是一种强烈汽化现象.这时大批气泡上涨,变大,到水面破碎,里面的水蒸气发散到空气中.在沸腾的过程中,固然继续对水加热,但只好使水不停地变为水蒸气,它的温度却保持不变.各样液体沸腾时都有确立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不一样液体的沸点不一样.二、蒸发问题: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盘子里的水、日光下的湿衣服,温度没有达到水的沸点也会变干,这时水是如何发生汽化现象的呢?学生猜想.教师叙述: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只在液体表面上发生的迟缓的汽化现象.想一想做做: (1) 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有什么感觉?(2)把酒精频频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有什么变化?假如温度计上不涂酒精,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会变化吗?学生总结: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以致液体和它依赖的物体温度降落.因此说蒸发吸热有制冷作用.经过亲自体验感练习稳固:人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天热时,狗常受,再实验考证,加深把舌头伸出来.这是为何?对蒸发吸热的认识,也( 学生议论回答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三、液化究热忱 .教师叙述:实验表示,全部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能够液化.在必定的温度下,压缩体积也能够负气体液化.气体液化后体积减小,便于储藏和运输.液化放热,因此 100℃的水蒸气比 100℃的水烫得更严重.讲堂小结复习稳固,拓展学师生共同总结,稳固复习.习空间 .部署作业┃教课小结┃【板书设计】第 3 节汽化和液化一、汽化和液化的定义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二、汽化的两种方式1.沸腾:在必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强烈汽化现象.2.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只在液体表面上发生的迟缓汽化现象.三、液化的两种方法:降温、加压四、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对比蒸发设置疑问,然后通过课件出示实验目的,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实验。
学情分析
蒸发是常见的一种汽化方式。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是解释许多现象的基础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用到。学生对于蒸发现象很熟悉,因此,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适当的实验,让学生自己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并注意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中去。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猜想假设可以发散他们的思维,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探究活动。
2、【学情预设】:出结论: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然后教师加以补充和完善,给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结论
验证猜想:通过三个关于晾衣服的问题:“冬天晾衣服和夏天晾衣服哪个更容易干?”;“衣服折起来和撑开来哪个干得快?”;“衣服放在有风处和无风处哪个干的快?”;分别得出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表面积、表面气体流速有关。
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缓慢的汽化现象.
【设计意图】:讨论生活中常见现象,贴近生活,让学生积极思考,得出结论。
三、沸腾的概念
【学情预设】: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导出沸腾的概念。
提问:“水烧开后会变成水蒸汽,同样是汽化现象,与蒸发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根据生活经验找出新的问题,发现沸腾与蒸发的不同。
四、观察水的沸腾
【学情预设】:分析图像,得出结论: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升高;沸腾时,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不变,实验中,水沸腾的温度是100℃.停止对水加热,水停止沸腾.可见,沸腾需要吸热.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蒸发和沸腾两个概念的理解,同时通过对比,可以防止学生混淆二者的发生条件和特点。
七、液化
在学生对汽化已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让学生自己定义液化的概念,及液化是放热的过程。演示模拟大自然中“雨”形成的实验。
【学情预设】:结合前面知识,可知,汽化的两种方法:(1)降低温度;(2)一定温度下,压缩体积。
课后反思:
板书:第二节汽化和液化
1、汽化和液化4、影响蒸发快慢因素:
汽化:液态→气态(吸热)(1)液体温度
液化:气态→液态(放热)(2)液体表面积
2、沸腾(3)液体表面气体流速
沸腾:一定温度下;5、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1)降低温度;
剧烈的汽化现象.(2)压缩体积
3、蒸发:任何温度下;
学生总结归纳完之后,老师给出自己列出的表格,让学生对比,看自己有哪些地方没有归纳完整。
蒸发
沸腾
相
同
汽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
汽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
区
别
液体表面发生汽化;在任何温度下都可发生;缓慢的汽化;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气流大小
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汽化;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剧烈的汽化;影响沸点高低的因素:液面上气压的大小
2、演示“纸锅烧水”的实验,并通过解释纸锅为什么不会被点燃,得出液体达到沸点后,继续加热,温度不再变化的结论。
3、向学生介绍一些其它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实验,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六、总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学情预设】:说出相同和区别记忆。
在学生对蒸发和沸腾都有了一定认识和了解之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蒸发和沸腾有哪些异同点,并绘制表格。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水的沸腾
1、在活动前提出三个要求:(1)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2)观察沸腾时水的温度是否发生变化。(3)记录数据,并描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的关系曲线。
2、观察水沸腾现象(包括温度,声音,水中的气泡等)
1、汇报实验数据和现象,绘制水的沸腾图像。
液态铁
2750
甲苯
111
液态氧
-183
第三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
课 题:
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的
1、了解汽化的概念和汽化的两种方式;。
2、知道蒸发和沸腾各自的特征,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3、了解水沸腾时的现象,会画液体沸腾的温度时间图象。
4、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知道蒸发快慢的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液态铅
1740
水
100
液态氮
-196
水银
357
酒精
78
液态氢
-253
亚麻仁油
287
液态氨
-33.5
液态氦
-268.9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可以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也可以提高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可以更好地了解水的沸腾的特点。
五、沸点知识
1、向学生介绍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师:课后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简易实验: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2、液体蒸发吸热有降温致冷作用。
思考题:某同学对水加热。当水沸腾时,用打气筒向烧瓶中打气,水还会沸腾吗?若水沸腾后,撤去酒精灯,略等一会,再用抽气筒向外抽气,又会出现什么情况?课后做一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同学们可以先进行猜想再用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实验时要注意安全。(补充资料)
教法学法
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
多媒体计算机、PP课件、酒精、温度计、烧杯、烧瓶、铁架台、酒精灯、纸锅等。
步 骤: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3分钟
【学情预设】:思考解答问题,得出课题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在黑板上用酒精写上“液体”两个字,一会儿酒精不见了,向学生提问:黑板上的“液体”跑到哪里去了?
通过对该问题的讨论从而导出蒸发和汽化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入新课,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
一、蒸发的概念和特点:
【学情预设】:分小组总结归纳。
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以及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自己总结出概念,可以对概念有更深刻的映像。
[【设计意图】]最后,留下一道富有思的能力、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形成“余音缭绕”之势。
五、作业(1分钟)
练习册上习题。
【设计意图】:习题由易到难,依次考察了概念的掌握,知识点的应用,以及拓展探究。
蒸发过程吸热
【学情预设】: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和解答得出蒸发吸热的结论。
提出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刚洗过澡,身上的水还没擦干时,为什么觉得很冷?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生活现象中的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二、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猜想:【学情预设】:猜想:先让学生自己猜测蒸发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让他们思考哪些现象可以验证这些因素会影响蒸发的快慢。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液化过程,帮助理解和记忆。
三、当堂训练
书本动手动脑学物理
四、总结提高,约5分钟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学情预设】: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蒸发吸热致冷。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液体温度高蒸发快;液体表面积大蒸发快,液体表现上空气流动快蒸发快。不仅蒸发现象与我们生活有关,物理学中很多现象来自于生活,只要我们平时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一定会有所收获,一定能学好物理,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