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4号──利用外部专家服务

合集下载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指南(doc 121页)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指南(doc 121页)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指南(doc 121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审计准则字体:黑体/宋体字号:初号/一号/三号/小四行距:1.5倍行距编辑请保持叶序不变(编者按:DOC版 ms-word阅读最佳,PDF版 adobe reader8,acrobat9cn或foxit reader3最佳)内部审计准则004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006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008 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009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 号——审计计划012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 号——审计通知书013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3 号——审计证据015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4 号——审计工作底稿015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5 号——内部控制审计022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6 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026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7 号——审计报告028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8 号——后续审计030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9 号——内部审计督导031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 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033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结果沟通034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2号──遵循性审计037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3号──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039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4号──利用外部专家服务042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分析性复核045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048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051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055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020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人际关系063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号──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法065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069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3号──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关系072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4号──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076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5号——经济性审计080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6号——效果性审计084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7号——效率性审计089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096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9 号——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2009年后增补…内部审计准则指南103 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1号――建设项目内部审计125 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2号――物资采购审计145 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3号——审计报告附录158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161 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资格证书实施办法163 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办法165 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本序言旨在说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目标、体系、约束力、适用范围、制定与发布程序、修订和解释权。

浅谈内部审计外包机制的构建

浅谈内部审计外包机制的构建

12月刊2020浅谈内部审计外包机制的构建李萌【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内部审计外包制度背景及外包形式,运用SWOT分析法论述内部审计外包决策的考虑因素,明确它的优势和劣势,把握机会,识别并规避威胁因素,运用系统分析思想为内部审计外包决策提供指导。

最后,基于《第2039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管理》的若干规定,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构建内部审计外包机制。

【关键词】内部审计;外包;SWOT分析;机制构建1内部审计外包概述1.1我国内部审计外包的制度背景2013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CIIA)发布《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将内部审计外包写入法规准则,这意味着该项业务开始被允许。

同年发布的—利用外部专家服务》指出内审机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第2304号中国内部审计准则—聘请外部专家或单位提供专业服务。

2015年保监会发布《保险机构内部审计工作规范》第三十五条规定“经董事会或管理层批准后,内部审计部门可以聘请外部机构承担内部审计项目。

”2016年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规定“……可将有限的、特定的内部审计活动外包给第三方,以缓解内部审计资源压力并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面性。

”2018年《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八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工作需要,合理配备内部审计人员。

除涉密事项外,可以根据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并对采用的审计结果负责。

”2019年6月1日起施行的《第2039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管理》(以下简称《业务外包准则》)对内部审计外包是更为具体的行动指南,标志着我国内部审计外包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1.2内部审计外包的形式作者简介:李萌(996-),女,山东德州人,南京审计大学审计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图1内部审计外包的五种形式1211.2.1全部外包组织将全部内部审计业务直接委托给外部审计机构或人员完成,企业内部大多不设内审机构,但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负责人对第三方的外包审计业务执行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评价与分析。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2014年1月1日施行)(DOC)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2014年1月1日施行)(DOC)

第21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计划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审计计划的编制与执行,保证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审计业务,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审计计划,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为完成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的,对审计工作或者具体审计项目作出的安排。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审计计划一般包括年度审计计划和项目审计方案。

年度审计计划是对年度预期要完成的审计任务所作的工作安排,是组织年度工作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项目审计方案是对实施具体审计项目所需要的审计内容、审计程序、人员分工、审计时间等作出的安排。

第五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在本年度编制下年度审计计划,并报经组织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批准;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当在审计项目实施前编制项目审计方案,并报经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批准。

第六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批准后的审计计划组织开展内部审计活动。

在审计计划执行过程中,如有必要,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对审计计划进行调整。

第七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当定期检查审计计划的执行情况。

第三章年度审计计划第八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负责年度审计计划的编制工作。

第九条编制年度审计计划应当结合内部审计中长期规划,在对组织风险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根据组织的风险状况、管理需要和审计资源的配置情况,确定具体审计项目及时间安排。

第十条年度审计计划应当包括下列基本内容:(一)年度审计工作目标;(二)具体审计项目及实施时间;(三)各审计项目需要的审计资源;(四)后续审计安排。

第十一条内部审计机构在编制年度审计计划前,应当重点调查了解下列情况,以评价具体审计项目的风险:(一)组织的战略目标、年度目标及业务活动重点;(二)对相关业务活动有重大影响的法律、法规、政策、计划和合同;(三)相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风险管理水平;(四)相关业务活动的复杂性及其近期变化;(五)相关人员的能力及其岗位的近期变动;(六)其他与项目有关的重要情况。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中内协发〔2003〕20号,2003年6月1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第二章一般准则第四条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考虑组织的性质、规模、内部治理结构及相关规定,并配备一定数量具有执业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

第五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并积极了解、参与组织的内部控制建设。

第六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熟悉本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并不断通过后续教育来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第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内部审计业务。

第八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决策与执行。

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能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第三章作业准则第十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问题。

第十一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在考虑组织风险、管理需要及审计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审计计划,对审计工作做出合理安排。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前,应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内部审计通知书,并做好必要的审计准备工作。

第十三条内部审计人员应深入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采用抽样审计等方法,对其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测试。

第十四条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运用审核、观察、询问、函证和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获取充分、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审计结论和建议。

第十五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积极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

中国现行内部审计准则(全面)

中国现行内部审计准则(全面)

现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目录:(全面)一、序言:1项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二、基本准则:1项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三、具体准则:27项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号——审计计划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号——审计通知书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3号——审计证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4号——审计工作底稿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内部控制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6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后续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审计督导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结果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2号——遵循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3号——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4号——利用外部专家服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分析性复核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人际关系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号――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法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3号——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关系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4号――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5号——经济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6号——效果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7号——效率性审计四、实务指南:2项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1号――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2号――物资采购审计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一条为了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等有关法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

第2304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利用外部专家服务

第2304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利用外部专家服务

第2304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利用外部专家服务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利用外部专家服务的行为,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利用外部专家服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聘请在某一领域中具有专门技能、知识和经验的人员或者单位提供专业服务,并在审计活动中利用其工作结果的行为。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内部审计机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利用外部专家服务。

利用外部专家服务是为了获取相关、可靠和充分的审计证据,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

第五条外部专家应当对其所选用的假设、方法及其工作结果负责。

第六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对利用外部专家服务结果所形成的审计结论负责。

第七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在下列方面利用外部专家服务:(一)特定资产的评估;(二)工程项目的评估;(三)产品或者服务质量问题;(四)信息技术问题;(五)衍生金融工具问题;(六)舞弊及安全问题;(七)法律问题;(八)风险管理问题;(九)其他。

第八条外部专家可以由内部审计机构从组织外部聘请,也可以在组织内部指派。

第三章对外部专家的聘请第九条内部审计机构聘请外部专家时,应当对外部专家的独立性、客观性进行评价,评价时应当考虑下列影响因素:(一)外部专家与被审计单位之间是否存在重大利益关系;(二)外部专家与被审计单位董事会、最高管理层是否存在密切的私人关系;(三)外部专家与审计事项之间是否存在专业相关性;(四)外部专家是否正在或者即将为组织提供其他服务;(五)其他可能影响独立性、客观性的因素。

第十条在聘请外部专家时,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对外部专家的专业胜任能力进行评价,考虑其专业资格、专业经验与声望等。

第十一条在利用外部专家服务前,内部审计机构应当与外部专家签订书面协议。

书面协议主要包括下列内容:(一)外部专家服务的目的、范围及相关责任;(二)外部专家服务结果的预定用途;(三)在审计报告中可能提及外部专家的情形;(四)外部专家利用相关资料的范围;(五)报酬及其支付方式;(六)对保密性的要求;(七)违约责任。

中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最新2014版全)

中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最新2014版全)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根据《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

第二章一般准则第四条组织应当设置与其目标、性质、规模、治理结构等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具有相应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

第五条内部审计的目标、职责和权限等内容应当在组织的内部审计章程中明确规定。

第六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决策与执行。

第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第八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胜任能力,并通过后续教育加以保持和提高。

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履行保密义务,对于实施内部审计业务中所获取的信息保密。

第三章作业准则第十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全面关注组织风险,以风险为基础组织实施内部审计业务。

第十一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充分运用重要性原则,考虑差异或者缺陷的性质、数量等因素,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组织的风险状况、管理需要及审计资源的配置情况,编制年度审计计划。

第十三条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年度审计计划确定的审计项目,编制项目审计方案。

第十四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在实施审计三日前,向被审计单位或者被审计人员送达审计通知书,做好审计准备工作。

第十五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审查和评价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关注信息系统对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影响。

第2304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利用外部专家服务

第2304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利用外部专家服务

第2304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利用外部专家服务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利用外部专家服务的行为,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利用外部专家服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聘请在某一领域中具有专门技能、知识和经验的人员或者单位提供专业服务,并在审计活动中利用其工作结果的行为。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内部审计机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利用外部专家服务。

利用外部专家服务是为了获取相关、可靠和充分的审计证据,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

第五条外部专家应当对其所选用的假设、方法及其工作结果负责。

第六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对利用外部专家服务结果所形成的审计结论负责。

第七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在下列方面利用外部专家服务:(一)特定资产的评估;(二)工程项目的评估;(三)产品或者服务质量问题;(四)信息技术问题;(五)衍生金融工具问题;(六)舞弊及安全问题;(七)法律问题;(八)风险管理问题;(九)其他。

第八条外部专家可以由内部审计机构从组织外部聘请,也可以在组织内部指派。

第三章对外部专家的聘请第九条内部审计机构聘请外部专家时,应当对外部专家的独立性、客观性进行评价,评价时应当考虑下列影响因素:(一)外部专家与被审计单位之间是否存在重大利益关系;(二)外部专家与被审计单位董事会、最高管理层是否存在密切的私人关系;(三)外部专家与审计事项之间是否存在专业相关性;(四)外部专家是否正在或者即将为组织提供其他服务;(五)其他可能影响独立性、客观性的因素。

第十条在聘请外部专家时,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对外部专家的专业胜任能力进行评价,考虑其专业资格、专业经验与声望等。

第十一条在利用外部专家服务前,内部审计机构应当与外部专家签订书面协议。

书面协议主要包括下列内容:(一)外部专家服务的目的、范围及相关责任;(二)外部专家服务结果的预定用途;(三)在审计报告中可能提及外部专家的情形;(四)外部专家利用相关资料的范围;(五)报酬及其支付方式;(六)对保密性的要求;(七)违约责任。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具体准则(最新2014版全)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具体准则(最新2014版全)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第1201号——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行为,维护内部审计职业声誉,根据《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中应当具有的职业品德、应当遵守的职业纪律和应当承担的职业责任的总称。

第三条内部审计人员从事内部审计活动时,应当遵守本规范,认真履行职责,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组织利益和内部审计职业声誉。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内部审计人员在从事内部审计活动时,应当保持诚信正直。

第五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客观性原则,公正、不偏不倚地作出审计职业判断。

第六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并提高专业胜任能力,按照规定参加后续教育。

第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保密原则,按照规定使用其在履行职责时所获取的信息。

第八条内部审计人员违反本规范要求的,组织应当批评教育,也可以视情节给予一定的处分。

第三章诚信正直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应当诚实、守信,不应有下列行为:(一)歪曲事实;(二)隐瞒审计发现的问题;(三)进行缺少证据支持的判断;(四)做误导性的或者含糊的陈述。

第十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应当廉洁、正直,不应有下列行为:(一)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二)屈从于外部压力,违反原则。

第四章客观性第十一条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应当实事求是,不得由于偏见、利益冲突而影响职业判断。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内部审计业务前,应当采取下列步骤对客观性进行评估:(一)识别可能影响客观性的因素;(二)评估可能影响客观性因素的严重程度;(三)向审计项目负责人或者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报告客观性受损可能造成的影响。

第十三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识别下列可能影响客观性的因素:(一)审计本人曾经参与过的业务活动;(二)与被审计单位存在直接利益关系;(三)与被审计单位存在长期合作关系;(四)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有密切的私人关系;(五)遭受来自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六)内部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七)其他。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实务指南等)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实务指南等)

内部审计相关准则汇编——基本准则——职业道德规范——具体准则——实务指南——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2020年5月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3)第1201号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7)第21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计划 (11)第21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通知书 (14)第2103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证据 (16)第2104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工作底稿 (19)第2105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结果沟通 (22)第2106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报告 (24)第2107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后续审计 (27)第2108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抽样 (29)第2109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分析程序 (34)第22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 (38)第22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 (44)第2203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信息系统审计 (48)第2204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对舞弊行为进行检查和报告 (57)第2205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经济责任审计 (62)第23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 (69)第23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与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的关系 (74)第2303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 (78)第2304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利用外部专家服务 (80)第2305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人际关系 (83)第2306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88)第2307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 (91)第2308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档案工作 (95)第2308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档案工作 (102)第2309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管理 (109)第3101号内部审计实务指南——审计报告 (114)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1号——建设项目内部审计 (137)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2号——物资采购审计 (167)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 (195)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5号——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指南 (301)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329)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根据《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准则。

内审准则(完整版)

内审准则(完整版)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指南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 号——审计计划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 号——审计通知书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3 号——审计证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4 号——审计工作底稿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5 号——内部控制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6 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7 号——审计报告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8 号——后续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9 号——内部审计督导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 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结果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2号──遵循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3号──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4号──利用外部专家服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分析性复核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人际关系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号──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法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3号──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关系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4号──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1号――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2号――物资采购审计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本序言旨在说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目标、体系、约束力、适用范围、制定与发布程序、修订和解释权。

一、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与目标(一)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二)制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目标:l.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实现内部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职业化。

内审准则完整版

内审准则完整版

内审准则完整版 Last updated at 10:00 am on 25th December 2020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指南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本序言旨在说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目标、体系、约束力、适用范围、制定与发布程序、修订和解释权。

一、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与目标(一)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二)制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目标:l.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实现内部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职业化。

2.促使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按照统一的内部审计准则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保障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提高内部审计效率,防范审计风险,促进组织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3.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责任,发挥内部审计在强化内部控制、改善风险管理、完善组织治理结构、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作用。

4.建立与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相衔接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

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体系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是中国内部审计工作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实务指南三个层次组成。

(一)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是内部审计准则的总纲,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时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是制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的基本依据。

(二)内部审计具体准则。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是依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的,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应当遵循的具体规范。

(三)内部审计实务指南。

内部审计实务指南是依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制定的,为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提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

三、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约束力(一)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的执业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应当遵照执行。

内部审计项目组织方式比较及应用

内部审计项目组织方式比较及应用

内部审计项目组织方式比较及应用摘要:本文结合日常审计实践,梳理了两种内部审计项目组织方式,并作了比较分析,提出了当前审计中存在的一般问题,探讨了两种审计组织方式的应用方向。

关键词:内部审计;组织方式;比较;运用一、前言中央企业设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开展内部审计监督活动,既是国务院国资委的明文要求,也是各级企业内部治理的需要。

笔者所在的建筑行业中央企业,同样存在审计人力资源配置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审计成果不彰的共性问题。

为克服审计资源不足困难,公司实践了两种审计项目组织方式,在此简便表述为“内部人审计”和“外部人审计”。

“内部人审计”是指组织公司内跨部门专家及内部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开展审计。

“外部人审计”是为规避审计风险,聘请社会专业机构开展的内部审计。

2013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了中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304号——利用外部专家服务中,定义外部专家可以是在某一领域中具有专门技能、知识和经验的人员或单位,其第八条也说明,外部专家可以是组织外部聘请,也可以在组织内部指派。

由此可见,我公司已实践的两种项目审计组织方式,都可以算是利用外部专家开展项目审计的实践,不过在于前者中的外部专家是组织内部的技术管理专家,社会审计机构是组织外部的专家。

公司在审计项目组织碰到了一些问题,体会到两种组织方式必须合理使用,有效管控。

在此做一讨论,以在下一阶段中合理选择和改进。

二、两种组织方式比较内部人审计中,由于内部专家以技术管理专家为主,参与审计项目是临时安排,审计部门要付出较大的心力去组织协调。

外部人审计中,由于委托人与受托人形成了严格契约关系,具体审计责任实现了转移,但是由于是外部人,对审计对象了解不深,为了保证受托人能准确理解委托人的审计需求,所以内部审计部门也须跟进过程管理。

以上两种项目组织方式的优势和不足,将围绕以下关键词逐一分析。

(一)审计依据内部审计依据是指衡量和评价内部审计对象的合法、合规性,公允、正确性和合理、有效性,据以形成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的客观标准或尺度。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第二章一般准则第四条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考虑组织的性质、规模、内部治理结构及相关规定,并配备一定数量具有执业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

第五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并积极了解、参与组织的内部控制建设。

第六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熟悉本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并不断通过后续教育来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第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内部审计业务。

第八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决策与执行。

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能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第三章作业准则第十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问题。

第十一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在考虑组织风险、管理需要及审计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审计计划,对审计工作做出合理安排。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前,应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内部审计通知书,并做好必要的审计准备工作。

- 1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十三条内部审计人员应深入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采用抽样审计等方法,对其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测试。

第十四条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运用审核、观察、询问、函证和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获取充分、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审计结论和建议。

第十五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积极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4号──利用外部专家服务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4号──利用外部专家服务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4号──利用外部专家服务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利用外部专家服务的行为,获取充分、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利用外部专家服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聘请在某一领域中具有专门技能、知识和经验的个人或单位提供专业服务,并在审计活动中利用其工作结果。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内部审计机构可根据需要,利用外部专家服务。

利用外部专家服务是为了获取充分、相关和可靠的审计证据,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

第五条外部专家应当对选用的假设、方法及其工作结果负责。

第六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对利用外部专家服务结果所形成的审计结论负责。

第七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可在以下方面利用外部专家服务:(一)特定资产的评估;(二)工程项目的评估;(三)产品或服务质量问题;(四)信息技术问题;(五)衍生金融工具问题;(六)舞弊及安全问题;(七)法律问题;(八)风险管理问题;(九)其他。

第八条外部专家可由内部审计机构从组织外部聘请,也可在组织内部指派。

第三章对外部专家的聘请第九条在聘请外部专家时,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对外部专家的独立性进行评价,考虑以下影响独立性的因素:(一)外部专家与被审计单位之间是否存在重大利益关系;(二)外部专家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重要人员是否存在私人关系;(三)外部专家与审计事项之间是否存在专业关系;(四)其他可能影响独立性的因素。

第十条在聘请外部专家时,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对外部专家的专业胜任能力进行评价,考虑其专业资格、专业经验与声望等。

第十一条在利用外部专家服务前,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与外部专家签订书面协议。

协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外部专家服务的目的、范围及相关责任;(二)外部专家服务结果的预定用途;(三)在审计报告中可能提及外部专家的情形;(四)外部专家利用相关资料的范围;(五)报酬及其支付方式;(六)对保密性的要求;(七)违约责任。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管理办法内部审计利用外部专家服务管理办法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管理办法内部审计利用外部专家服务管理办法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管理办法内部审计利用外部专家服
务管理办法
中国*集团
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管理行为,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中国*集团集中采购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管理,是指集团公司、子公司及各级分支机构的内部审计机构将业务委托给公司外部具有一定资质的中介机构,而实施的相关管理活动。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集团公司各级机构的内部审计机构。

接受委托的中介机构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应当遵守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公司有关规定。

第二章一般原则
第四条除公司涉密事项外,内部审计机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下列因素,对内部审计业务实施外包:(一)内部审计机构现有的资源无法满足工作目标要求;
(二)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特定的专业知识或技能;
(三)聘请中介机构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四)其他因素。

1。

7150-2利用外部专家的工作

7150-2利用外部专家的工作

利用事务所外部专家的工作编制说明:1、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421号——利用专家的工作》第四条“专家,即注册会计师的专家,是指在会计或审计以外的某一领域具有专长的个人或组织,并且其工作被注册会计师利用,以协助注册会计师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专家既可能是会计师事务所内部专家(如会计师事务所或其网络事务所的合伙人或员工,包括临时员工),也可能是会计师事务所外部专家。

”如果项目组在审计过程中利用了事务所外部专家的工作,则应编制本底稿。

2、本底稿主要用于记录利用事务所外部专家的工作时项目组执行的审计程序及结果,相关的要求及指引参见审计技术指引《利用专家的工作》。

3、本底稿蓝字部分为提示性内容,项目组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编制,编制完成后需将蓝色字体删除。

一、基本情况专家工作涉及的报表项目:二、评价事务所外部专家的专业胜任能力、素质和客观性1、当评价外部专家的胜任能力和专业素质时,审计人员通过询问或其他程序来考虑以下问题:•外部专家的工作是否满足技术标准或其他专业或行业要求(例如:道德标准和其他专业实体或行业联盟、某个注册实体的会员要求或法律法规的要求);•外部专家在审计人员拟利用其工作的领域的经验和信誉;•外部专家对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了解和经验;•外部专家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如有);•外部专家的专业能力与所需利用其工作领域的相关性,例如:特定的保险精算师可能精通房屋和伤害险,但在养老金计算方面的专业技能比较有限;•外部专家与会计和审计要求相关的能力,例如:资产评价专家可能不了解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要求。

2、在评价外部专家的客观性时,需要考虑以下方面:•向被审计单位询问是否存在可能影响外部专家客观性的任何已知的利益或关系;•与外部专家讨论各种适用的防范措施(包括适用于专家的职业规范),并评价这些防范措施是否足以将不利影响降至可接受的水平。

需要与专家讨论的利益和关系包括:·经济利益·商业关系和私人关系·外部专家提供的其他服务,包括外部专家是一个组织的情况下提供的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4号──利用外部专家服务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利用外部专家服务的行为,获取充分、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利用外部专家服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聘请在某一领域中具有专门技能、知识和经验的个人或单位提供专业服务,并在审计活动中利用其工作结果。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第二章一般原则
第四条内部审计机构可根据需要,利用外部专家服务。

利用外部专家服务是为了获取充分、相关和可靠的审计证据,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

第五条外部专家应当对选用的假设、方法及其工作结果负责。

第六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对利用外部专家服务结果所形成的审计结论负责。

第七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可在以下方面利用外部专家服务:
(一)特定资产的评估;
(二)工程项目的评估;
(三)产品或服务质量问题;
(四)信息技术问题;
(五)衍生金融工具问题;
(六)舞弊及安全问题;
(七)法律问题;
(八)风险管理问题;
(九)其他。

第八条外部专家可由内部审计机构从组织外部聘请,也可在组织内部指派。

第三章对外部专家的聘请
第九条在聘请外部专家时,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对外部专家的独立性进行评价,考虑以下影响独立性的因素:
(一)外部专家与被审计单位之间是否存在重大利益关系;
(二)外部专家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重要人员是否存在私人关系;
(三)外部专家与审计事项之间是否存在专业关系;
(四)其他可能影响独立性的因素。

第十条在聘请外部专家时,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对外部专家的专业胜任能力进行评价,考虑其专业资格、专业经验与声望等。

第十一条在利用外部专家服务前,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与外部专家签订书面协议。

协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外部专家服务的目的、范围及相关责任;
(二)外部专家服务结果的预定用途;
(三)在审计报告中可能提及外部专家的情形;
(四)外部专家利用相关资料的范围;
(五)报酬及其支付方式;
(六)对保密性的要求;
(七)违约责任。

第四章对外部专家服务结果的评价与利用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机构在利用外部专家服务结果作为审计证据时,应当评价其充分性、相关性及可靠性。

第十三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评价外部专家服务结果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一)外部专家选用的假设和方法的适当性;
(二)外部专家所用资料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

第十四条在利用外部专家服务时,如果有必要,应该在审计报告中提及。

第十五条内部审计机构对外部专家服务评价后,如果认为其服务的结果无法形成充分、相关、可靠的证据,且无法通过实施其他审计程序获取相应的审计证据时,应当在审计报告中具体说明原因。

第五章附则
第十六条本准则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并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本准则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