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纹》教案

合集下载

斑纹教案(精选11篇)

斑纹教案(精选11篇)

斑纹教案(精选11篇)斑纹篇1教学目标:1.了解“斑纹”的内在含义,把握行文思路,揣摩诗意的语言,赏读多种写作手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领悟本文的哲理和情感。

3.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学会以平视的角度和深度的情感体验来看待自然和生活。

教学重点:深刻理解“斑纹”的内在含义,了解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各种“斑纹”,揣摩本文诗意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富于思考的哲理性语言。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采采蝇是非洲一种传播昏睡病的有害昆虫,经常叮咬马、羚羊和其他草原动物。

奇怪的是,它们对斑马却很少骚扰。

这是什么原因呢?斑马的斑纹能帮助它抵御采采蝇的叮咬。

2、斑马的条纹是一种“护身符”。

因为黑白条纹在阳光或月光的照射下,吸收和反射的光线各不相同,这样可以使斑马的身体轮廓变得模糊起来,远远望去,很难将它同周围环境分辨开来,也就不容易被猛兽发现了。

通常,狮子是在黄昏或黎明时狩猎的。

一旦它发现了斑马,对方黑白分明的条纹,也往往使狮子难以判断自己与猎物之间的距离。

如果对方是一匹正在运动的斑马,那么准确估计它的实际位置和运动速度,就更加困难了。

二、整体感知1、速读全文,画出有“斑纹”一词的语句。

2、思考:结合语句思考作者的行文思路是什么?明确:整篇文章应该是按照由点到面,从小到大,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展开的。

行文思路:由形象的斑纹到抽象的斑纹、由斑纹到生物习性到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由生命现象到对神秘自然的敬畏。

三、研习文本1、朗读1—5节,思考:文中详写哪种动物的“斑纹”?为什么?明确:详写蛇。

蛇的斑纹最为典型、醒目,重点写蛇可以有代表性地突出“斑纹”;不只写了蛇的斑纹,还写了它的生活习性、生存状态等内容,丰富了文章的表现范畴,作者写“斑纹”并不为单一地介绍动物皮毛,同时也是向我们展现一个丰富真实的自然界。

重点突出,便于下文画卷式地展开丰富生动而神秘的自然乃至整个笔底世界。

蛇的文化内涵丰富,相关的寓言和传说较多,可以引发读者兴趣,以作者强烈的情感来加强读者的情感体验,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

斑纹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斑纹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斑纹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斑纹教案教学设计1斑纹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斑纹的概念和分类;2. 掌握斑纹的制作技巧;3. 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斑纹的定义和分类;2. 强化学生对斑纹教学的理解,熟悉斑纹的制作技巧;3. 独立完成斑纹的创作。

三、教学难点1. 熟练使用不同的颜色、形状、大小的斑纹素材;2. 发挥创意,创作出有独特风格的斑纹作品。

四、教学内容1. 概念讲解:斑纹是绘画和设计中常用的一种形式。

它是由不同颜色、形状、大小的图形组成的图案。

斑纹一般分为自然斑纹和人工斑纹。

2. 分类讲解(1)自然斑纹:以自然界中的事物为灵感,如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大自然中的岩石、云层、草地等等都是自然斑纹。

(2)人工斑纹:通常是由设计师根据客户需要自己设计制作的。

人工斑纹可以用简单的线条,也可以用复杂的图形。

例如,有时候我们去商场购物,会看到复杂的地板和墙壁纹理,这就是人工斑纹。

3. 斑纹技巧的讲解(1)斑纹中的颜色:通过颜色的选择来达到表现斑纹的效果。

(2)斑纹中的线条:线条是斑纹创作的基础,不同的线条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3)斑纹中的形状:不同的形状也会有不同的效果。

(4)斑纹中的字型:在文字式斑纹设计中,不同的字型可以产生不同的情感表达效果。

4. 创作实践(1)教师带领学生完成“自然斑纹”创作:让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图案,猜测其中斑纹的构成,并以此制作自己的自然斑纹。

(2)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人工斑纹”创作:让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人工斑纹,猜测其中构成,并尝试复制和创作自己的人工斑纹。

(3)教师组织学生完成“文化斑纹”创作:以优秀文化作品为例子,让学生尝试运用相应的图案和线条设计符合主题的文化斑纹。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图例和实物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斑纹的特点和分类,辅以讲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斑纹创作的技能。

2. 演示法:教师进行剪纸、绘画、视觉效果等多种技能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斑纹的创作技巧。

《斑纹》教案

《斑纹》教案

《斑纹》教案4斑纹一、作品介绍《斑纹》是青年散文家周晓枫的作品。

这类文章现在很多,文体特征不是非常明显,说它是散文随笔可以,说它是科学小品也不无道理,它反映了目前文学创作在文体上走向融合渗透的一种趋向。

周晓枫的许多作品都以动物为主题,兼有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与艺术性。

这可能受到了法国科学家、散文家法布尔《昆虫记》的影响,也与现在的人文主义、生态主义有一定的关联。

二、讲解课文1、读第一节,为什么最后一句才点名是写蛇的斑纹?(一开始运用形象的描绘,吸引读者)2、看书1-5节,从课文中你了解了蛇的哪些知识?主要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的?(蛇的特点、习性、和与蛇有关的一些文化。

文章把《圣经》中有关蛇的传说进行了重新复叙和解说,并将其与蛇的生物习性结合起来,塑造了一个阴鸷、诡秘、恶毒、凶险的形象。

)3、请你谈谈在中国文化中蛇是怎样的形象?(比如中国的《白蛇传》中的蛇就是爱情专一的象征。

)4、作者认为斑纹起源于什么?(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

见第6节朗读体会。

)5、看书回答,文章还写到哪些东西的斑纹?(文章写到了蓑蚰由、鲑鱼、螺、瓢虫、鹰隼、长颈鹿、斑马、虎、豹、梅花鹿、奶牛、蜂,直到人类,斑纹遍布了整个世界。

)6、阅读8节,概括所写的内容。

(写肉食肉者与素食者的区别。

)思考“嗜血的胃……适当的遮护”议论的作用。

(大自然生物界中生存竞争的残酷)7、阅读第9节,概括内容。

(写昆虫具有非凡的拟态本领。

)思考“猎手对猎物足够了解……他就已经偏袒了强悍的一方”议论的作用。

(大自然对待善恶其实是不公平的,弱者永远处于弱势。

)第二部分由蛇写到其他动物,对斑纹的形态进行进一步的描写。

8、大地都有斑纹,什么是大地的斑纹?(土壤的线条,大大小小的麦田、禾苗、庄稼留下的茬、美丽的冰化、雪地的足迹、脚印、河流的叶脉等) 9、还有哪些地方存在斑纹。

(从植物、大地、人类的劳动、宇宙。

直至我们人类的内心世界;从大到小,由内到外,从具体到抽象,斑纹无处不在。

课文《斑纹》教案

课文《斑纹》教案

课文《斑纹》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了解课文《斑纹》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1.2 技能目标1. 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短语进行造句。

3.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1.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2.1.1 课文《斑纹》是作家巴金的一篇散文,通过对自然界中各种斑纹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2.2 课文分析2.2.1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斑纹的定义和种类,第二部分分析了斑纹的形成原因,第三部分探讨了斑纹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3 重点词汇和短语2.3.1 词汇:斑纹、奇异、自然、生物、进化、适应、生存、美丽、神奇2.3.2 短语:各种各样的、形成原因、自我保护、生态平衡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3.1.1 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3.2 互动法3.2.1 教师与学生进行提问和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3.3 任务型教学法3.3.1 学生通过完成相关的任务,如朗读、造句、写作等,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4.1.1 教师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斑纹图片,引发学生对斑纹的好奇心。

4.2 朗读4.2.1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4.3 理解4.3.1 学生通过回答问题,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4.4 分析4.4.1 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第五章:作业布置5.1 学生回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5.2 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斑纹,用英语写一篇短文介绍。

5.3 学生阅读一篇关于自然界中的其他现象的课文,下周带来分享。

斑纹(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斑纹(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斑纹(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和“斑纹”的涵义。

2、探讨文中议论性的语句的内涵。

3、品味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特色。

重难点:斑纹的涵义和议论性语句的内涵教学过程:一、导入:(略)二、作者简介:(见课下注释)三、读课文,回答:你认为这是一片什么文体的文章?并说说理由。

析:科学小品(介绍“斑纹”,展现了动物的生活习性。

)随笔散文(有很强的抒情性和议论成分,语言优美。

) (两者皆可,体现了文体上的融合渗透趋势.)四、从“科学小品”的角度来分析:1、斑纹是物之斑纹,斑纹之于物是毛与皮的关系。

文章为了介绍斑纹列举了很多东西,请找出。

析:蛇蓑鲉鲑鱼螺壳鹰隼长颈鹿斑马老虎豹子奶牛毒蜂文身疱疹妊娠抓痕大地老趼冰花陶瓷蛋卵地球记忆(展示电子图案)讲:文章由植物、大地、人类的劳动、宇宙,直至我们人类的内心世界,从小到大,由内到外,从具体到抽象,斑纹无处不在。

依据所列事物的分类,以及所讲的详略程度,可以大致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1---5段6----1011---142、请概括出第一部分介绍了蛇的哪些生活习性和特征?析:简约的身体迷惑性的斑纹跑动的动作蛇的文化寓意蛇的尾鳞和牙齿攻击的速度。

3、作家引用圣经传说为我们塑造了什么样的蛇的形象?析:阴鸷诡秘凶险恶毒的蛇的形象。

4、文章第六节“我发现,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不断复制构成惊人的繁复效果。

”一段文字,你怎样理解斑纹的产生?析:斑纹产生于对简单图案的单一的大量的重复使用,从而量变而产生质变,最终产生斑纹。

5、如何理解最后一段的内涵及作用?析:内涵:“神”即大自然,作者对大自然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

作用:既是一种哲学沉思,也是对主题的升华。

6、思考:“斑纹”是什么?析:A、具体的:指动物皮毛的形与色(图案与颜色);B、抽象的:指其他自然与社会现象,人类内心的精神生活,带有哲学意味,指一切的存在。

《斑纹》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斑纹》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斑纹》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斑纹》教案教学设计1《斑纹》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内容是关于英国著名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的短篇小说《斑纹》。

本次教学的对象是高一级的学生。

本篇小说是精彩的寓言,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关于人类的道德和生存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格雷厄姆•格林作品的特点和主题。

2. 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英语小说的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3. 帮助学生发掘小说中的寓言和深层含义。

4. 帮助学生掌握描述技巧,同时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1)全班分组,每个小组以斑马为主题制作一张海报,内容包括图片和文字。

(2)老师播放有关斑马形象的短片,让学生了解斑马的生活习性和轻浮的性情,为后面的分析做好铺垫。

2. 阅读和分析小说《斑纹》(1)学生分组阅读小说,每个小组分配一章节,要求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和行为,探究故事的寓意和深层含义。

(2)讨论各组的分析成果,分享小组之间的观点和看法。

(3)再次全班讨论,归纳小说的主题和情感。

让学生学会如何看待小说,如何理解小说,如何写作小说等。

3. 作品创作(1)根据小说中的情节和主题,学生为小说命名,并撰写一篇类似寓言的小说,体现小说的主题和情感。

(2)让学生阅读并分享自己的的作品,让其他同学发表建设性的看法和意见。

(3)最后,让学生反思教学过程,让他们从教学中总结经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教学方法1. 传授知识的方法:教师的介绍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2. 合作学习的方法:分组学习,互相分享和讨论各自的观点和想法。

3. 个人学习的方法:学生单独阅读小说,并作出自己的评论和结论。

4. 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创作作品,并得到意见和建议。

五、教学评估1. 通过学生的作品,检查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文学写作的能力。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为他们提出改进的建议,确保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教学内容。

《斑纹》教案(通用20篇)

《斑纹》教案(通用20篇)

《斑纹》教案《斑纹》教案(通用2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斑纹》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斑纹》教案篇1活动目标:1、了解动物身上斑纹的用处。

2、能根据动物的斑纹找出相应的动物。

活动准备:背景图(图上藏有仅露出部分身体斑纹的动物),幼儿收集有关动物自我保护方法的资料。

活动重点:了解动物身上斑纹的用处。

活动难点:能根据动物的斑纹找出相应的动物。

活动过程:1、找动物:教师出示背景图。

——“今天有许多动物来和我们玩捉迷藏游戏,现在它们找出来吗?”幼儿寻找躲在草丛中的动物。

验证结果。

教师取出躲藏起来的动物的形象卡进行验证。

——“你为什么立刻就能猜到它是ⅹⅹ动物呢?”2、探索讨论:学习用分析讨论的方法思考问题。

——“你们发现这些动物都有哪些相同之处?”“动物的斑纹有什么作用?”幼儿介绍自己对动物斑纹的认识。

教师小结有关动物斑纹的作用。

《斑纹》教案篇2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自然界的斑纹。

2、领会作者对自然的理解,对自然的热爱,兼有说明文的知识性,又有散文的哲理及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本文的结构方式。

2、难点: 本文语言的独特性。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作者心语]《斑纹》收集了我近年来以动物为主题的作品,这十篇或长或短的散文,动用了我心底的那部分温存。

--周晓枫二、作者简介:周晓枫,1969年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做过八年儿童文学编辑,现就职于北京出版社,《十月》杂志副主编。

出版过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收藏-时光的魔法书》、《斑纹-兽皮上的地图》。

语言富于想像力和音乐感,曾获冯牧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

三、解题:斑纹:在一种颜色的物体表面上显露出来的别种颜色的条纹。

周晓枫的许多作品都以动物为主题,兼有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与艺术性。

课文《斑纹》教案

课文《斑纹》教案

课文《斑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运用课文中的例子,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作者的敬佩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2)课文中的抒情和议论部分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斑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斑纹的观察和了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小组讨论,共同解答问题。

3. 生词学习:(1)教师出示生词,学生朗读并记忆。

(2)教师解释生词的含义,学生跟读。

(3)学生运用生词进行造句。

四、作业布置1. 回家后,学生可以选择一种斑纹进行观察,并写一篇短文描述。

2.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等方面进行评估,以便在下一节课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积极性。

2. 案例分析:以课文中的斑纹为例,让学生观察、分析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小组合作:分组让学生互相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课文《斑纹》教案

课文《斑纹》教案

课文《斑纹》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理解课文《斑纹》的基本内容,掌握其中的主要概念和观点。

2. 了解作者背景和作品背景,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1.2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对课文内容进行评价和讨论。

1.3 情感目标1. 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斑纹》的基本情节和内容,包括作者、背景等。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斑纹》的结构和内容,解读其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2.3 相关知识介绍与课文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如动物的斑纹特征和功能。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展示动物的斑纹图片,引发学生对斑纹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斑纹》,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3 课文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解析,解读其中的概念和观点。

3.4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小组报告各小组代表进行报告,展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讨论成果。

4.3 作文写作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课文《斑纹》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5.2 图片素材收集与斑纹相关的动物图片,用于导入和辅助教学。

5.3 参考资料提供与课文相关的生物学资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参考。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6.2 角色扮演学生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不同角色,通过表演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表达和表演能力。

6.3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实际的生物斑纹案例,学生分析其特征和功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斑纹》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

《斑纹》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

《斑纹》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斑纹》,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作者对动物斑纹的细腻描绘,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文本,理解作者对斑纹的描绘和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斑纹》文本,相关动物斑纹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斑纹》,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动物世界的斑纹现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快速浏览文本,回答关于斑纹的描述和象征意义的问题。

3. 文本分析:分组讨论,深入分析文本中斑纹的描绘和象征意义。

4. 感悟与思考: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自然界斑纹的感悟。

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其他动物的斑纹及其象征意义。

3. 写一篇关于《斑纹》的读后感,不少于800字。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提问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斑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活跃度,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综合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多媒体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习兴趣。

3.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八、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2.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支持。

九、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例如参观动物园或自然保护区,观察动物的斑纹特点。

课文《斑纹》教案

课文《斑纹》教案

课文《斑纹》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斑纹》的基本内容,了解斑纹的种类和特点。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分析不同动物的斑纹特点,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动物世界的好奇心和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课文《斑纹》是一篇介绍动物斑纹的文章,通过讲述不同动物的斑纹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的奇妙现象。

2.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理解斑纹的定义和作用。

2.3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分析不同动物斑纹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不同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动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斑纹》,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3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动物的斑纹特点和形成原因,分享自己的观点。

3.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强调斑纹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课文知识。

4.2 研究性作业学生选择一种动物,调查其斑纹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下节课分享。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5.2 作业完成情况教师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和research 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独立思考能力。

5.3 小组讨论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提供《斑纹》的文本,确保文字清晰,便于学生阅读。

6.2 图片素材收集不同动物斑纹的图片,包括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鸟类等,用于课堂展示和讨论。

6.3 视频资料寻找相关的科普视频,展示动物斑纹的形成过程和实际应用场景,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6.4 参考资料准备一些关于动物斑纹的科学解释和趣闻轶事的额外阅读材料,供学生拓展阅读。

《斑纹》教案范文

《斑纹》教案范文

《斑纹》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斑纹》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斑纹现象,提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斑纹》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对自然界的关爱和尊重。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2. 深入剖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3. 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对文章中的具体内容和现象进行深入剖析。

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文章梗概、作者简介、主要知识点等。

2. 准备相关生物学知识的资料,以便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3. 准备问题讨论指南,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教学内容】1. 文章梗概和作者简介。

2. 主要生物学知识点的讲解。

3. 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分析。

【课堂活动】1. 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大意。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和细节。

3. 分组讨论,探讨文章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探讨对自然界斑纹现象的认识和感悟。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斑纹现象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斑纹》这篇文章的学习。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大意,体会文章的情感表达。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和细节,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文章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在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讨论效果。

3. 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斑纹教案教学设计

斑纹教案教学设计

斑纹教案教学设计斑纹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斑纹》教学设计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精神。

培养学生解读社科类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形象艺术的表达(记叙描写)和对哲理性阐述的理解能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形象艺术的表达能力,对哲理性阐述的理解能力。

教学设想:1、第一专题,在“科学之光”的前提下,编者们是打破文体的界限来选文的。

打破文体的界限归属一个专题,也许是江苏新教材的一个特点,或者说新思路,《南州六月荔枝丹》和《景泰蓝的制作》,是传统意义上的说明文,可以按照说明文的一般体式去讲,但《<物种起源>绪论》《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和《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其实都是札记或者学术论文,而《斑纹》,通体上说,又是散文。

因而,解读《斑纹》,应从散文的角度出发更为合适。

2、安排两课时由阅读感知斑纹的形象特征到领悟对斑纹的理性阐述教学内容及情境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建议以本专题课文内容间的联系为话题设计二、关于作者:(有选择的介绍)周晓枫,女,1969年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曾做过数年儿童文学编辑。

后调入北京出版社,现任《十月》杂志副主编。

出版有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收藏--时光的魔法书》、《斑纹--兽皮上的地图》等。

曾获冯牧文学奖等奖项。

20xx年,周晓枫在文学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散文:《后窗》(《散文》11期)、《黑夜书》(《花城》4期)、《渗透》(《天涯》6期)、《针尖上的天使》(《美文》1期)、《某年春》(《作品》12期)。

周晓枫认为,散文应该是“活性的、音乐性的、解放性的”,她的散文独抒性灵,表达真我,传递个人生命的体验和思考。

如《后窗》是关乎电影的精神叙事,更关乎个人生命中那些细小的转折、真实的片段;《黑夜书》中,谈到了与黑暗相连的月亮、鬼怪、角落里的妓女、流浪儿、梦里的小仙等,这一切都存在于作者诡秘的意识、无边的想像、在梦幻与现实间飘荡的精神梦呓之间,各种感官、欲望、图像因黑夜而变得如此敏感丰富、摄人心魄。

高中语文必修五《斑纹》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五《斑纹》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五《斑纹》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自然、生命和文化的独特见解。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借鉴作者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章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询问学生对“斑纹”的理解。

(2)简要介绍作者徐则臣及其创作背景。

2.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本。

3.分析课文结构(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特点。

(2)讲解课文的结构层次,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4.学习课文内容(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2)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5.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深入分析课文(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象征、暗示等。

(2)讲解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如斑纹在自然界和人类文化中的意义。

3.拓展阅读(1)推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徐则臣的其他作品、关于斑纹的科普文章等。

(2)组织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交流阅读心得。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就课文主题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课文仿写(1)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仿写练习。

3.课文改编(1)引导学生将课文改编成其他文体,如小说、散文等。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就课文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

第四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课文鉴赏(1)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欣赏课文,分析其艺术价值。

(2)讲解课文中的审美要素,如形象、情感、意蕴等。

《斑纹》教案范文

《斑纹》教案范文

《斑纹》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斑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斑纹的种类和特点,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2)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斑纹。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生物的热爱。

(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斑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斑纹的种类和特点,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

(2)对斑纹在自然界中作用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斑纹》的文本。

2. 与斑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出示与斑纹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斑纹的了解和看法。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斑纹》。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语气。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内容,组内讨论。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探究斑纹的种类和特点:(1)学生观察图片,了解斑纹的种类和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斑纹的种类和特点。

6. 了解斑纹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学生观看视频资料,了解斑纹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斑纹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斑纹》。

(2)用生字词造句。

(3)观察身边的斑纹,画一画并简要描述。

2. 拓展作业:(1)收集更多关于斑纹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2)以“我眼中的斑纹”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斑纹》教案范文

《斑纹》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斑纹》教案范文课时安排:1课时年级学科:小学语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斑纹》的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 提高学生朗读、思考、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学会从大自然中寻找美,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生僻词汇的理解。

2. 引导学生从大自然中寻找美。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各种斑纹图案,引导学生观察、欣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重音、语气等,使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3. 课文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讨论交流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5.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从大自然中寻找斑纹,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家长协助学生从大自然中寻找斑纹,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3. 写一篇关于《斑纹》的作文,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悟。

六、课堂实践活动设计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斑纹描写,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展现斑纹的美。

2. 作品展示:学生将自己从大自然中拍摄的斑纹照片或绘画作品展示给大家,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3. 情景剧:学生分组表演情景剧,展现课文中的斑纹景象,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七、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大自然中的斑纹图片,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2.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斑纹教案[新]

斑纹教案[新]

斑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斑纹的定义和特征。

2.掌握斑纹的分类和形成原因。

3.学会观察斑纹并进行简单的绘画。

二、教学内容1. 斑纹的定义和特征斑纹是指物体表面上呈现出的不规则形状的色彩或纹路。

斑纹可以是自然形成的,也可以是人为制造的。

斑纹的特征是多样性和独特性,每个斑纹都是独一无二的。

2. 斑纹的分类和形成原因斑纹可以分为自然斑纹和人工斑纹两种。

自然斑纹是指由自然因素形成的斑纹,如树木的年轮、石头的纹理等。

自然斑纹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地质等。

人工斑纹是指由人为因素形成的斑纹,如纹身、木纹、大理石纹等。

人工斑纹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受到人类文化和审美的影响。

3. 观察斑纹并进行简单的绘画观察斑纹是了解斑纹的重要途径。

可以在自然界中寻找各种斑纹,如树木的年轮、石头的纹理、动物的斑点等。

观察斑纹时,要注意斑纹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

绘画斑纹是锻炼观察力和艺术创造力的好方法。

可以用铅笔、彩色笔等工具进行绘画。

在绘画时,要注意斑纹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并尽可能地还原斑纹的真实形态。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解、观察、绘画等多种教学方法。

1.讲解:通过讲解斑纹的定义、特征、分类和形成原因,让学生了解斑纹的基本知识。

2.观察: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斑纹,让学生感受斑纹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3.绘画:通过绘画斑纹,让学生锻炼观察力和艺术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斑纹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斑纹的好奇心。

2. 讲解教师通过讲解斑纹的定义、特征、分类和形成原因,让学生了解斑纹的基本知识。

3. 观察教师带领学生到自然界中寻找各种斑纹,如树木的年轮、石头的纹理、动物的斑点等。

学生可以用手摸、用眼观察,感受斑纹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4. 绘画教师让学生用铅笔、彩色笔等工具进行绘画,尽可能地还原斑纹的真实形态。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斑纹进行绘画,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

《斑纹》教案

《斑纹》教案

《斑纹》教案11斑纹一、作品介绍《斑纹》是青年散文家周晓枫的作品。

这类文章现在很多,文体特征不是非常明显,说它是散文随笔可以,说它是科学小品也不无道理,它反映了目前文学创作在文体上走向融合渗透的一种趋向。

周晓枫的许多作品都以动物为主题,兼有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与艺术性。

这可能受到了法国科学家、散文家法布尔《昆虫记》的影响,也与现在的人文主义、生态主义有一定的关联。

二、讲解课文1、读第一节,为什么最后一句才点名是写蛇的斑纹?(一开始运用形象的描绘,吸引读者)2、看书1-5节,从课文中你了解了蛇的哪些知识?主要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的?(蛇的特点、习性、和与蛇有关的一些文化。

文章把《圣经》中有关蛇的传说进行了重新复叙和解说,并将其与蛇的生物习性结合起来,塑造了一个阴鸷、诡秘、恶毒、凶险的形象。

)3、请你谈谈在中国文化中蛇是怎样的形象?(比如中国的《白蛇传》中的蛇就是爱情专一的象征。

)4、作者认为斑纹起源于什么?(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

见第6节朗读体会。

)5、看书回答,文章还写到哪些东西的斑纹?(文章写到了蓑蚰由、鲑鱼、螺、瓢虫、鹰隼、长颈鹿、斑马、虎、豹、梅花鹿、奶牛、蜂,直到人类,斑纹遍布了整个世界。

)6、阅读8节,概括所写的内容。

(写肉食肉者与素食者的区别。

)思考“嗜血的胃……适当的遮护”议论的作用。

(大自然生物界中生存竞争的残酷)7、阅读第9节,概括内容。

(写昆虫具有非凡的拟态本领。

)思考“猎手对猎物足够了解……他就已经偏袒了强悍的一方”议论的作用。

(大自然对待善恶其实是不公平的,弱者永远处于弱势。

)第二部分由蛇写到其他动物,对斑纹的形态进行进一步的描写。

8、大地都有斑纹,什么是大地的斑纹?(土壤的线条,大大小小的麦田、禾苗、庄稼留下的茬、美丽的冰化、雪地的足迹、脚印、河流的叶脉等) 9、还有哪些地方存在斑纹。

(从植物、大地、人类的劳动、宇宙。

直至我们人类的内心世界;从大到小,由内到外,从具体到抽象,斑纹无处不在。

《斑纹》教案教学设计10

《斑纹》教案教学设计10

《斑纹》教案教学设计10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斑纹”的内在含义,把握行文思路。

2、揣摩诗意的语言,赏读多种写作手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领悟本文的哲理和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问答法、探究法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学会以平视的角度和深度的情感体验来看待自然和生活。

教学重难点:1、理解富于思考的哲理性语言。

2、以深度的情感体验来看待自然,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道学:海伦·凯勒说:惟一丝毫无光的黑暗是无知无感。

有的同学可能惊异于作者对这个世界的深切体悟和精细描绘。

周蓬桦评论《斑纹》时说,这是一本“能够唤醒人们沉睡记忆的书,它让我们想起许多远逝的鲜活事物,即生命的目光最初遭遇的哲学命题”。

在周晓枫的笔下,人与动物们的劳动、爱情、壮丽的生和寂静的死,都浸透着绚丽、壮观与诗意的内容,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哪些“远逝的鲜活事物”呢?二、重点讲习:1.全文围绕“斑纹”描写了哪些妙趣横生的事物和现象?请按顺序一一标出,并注意作者是顺着怎样的思路来展开文章的。

明确:全文围绕“斑纹”描写了以下一些有趣的事物:蛇蓑鲉鲑鱼螺壳瓢虫鹰隼长颈鹿斑马老虎豹子梅花鹿昆虫奶牛毒蜂美女背部的文身;病变皮肤上的疱疹;孕妇腹部的妊娠纹;遇害者脖颈上的抓痕和刀伤大地春夏秋冬四季在大地上表现出的不同的斑纹陶碗瓷器碾砣上石质花纹蛋卵上斑点变质面包上菌斑粒子分布方式人类记忆与情感的斑纹……我们自己如同神眼里的斑纹……(提示:可分类呈现;注意表达时提炼语言;不要漏掉有关信息,特别是必要的修饰和限制)(定格投影,有条件可以逐渐呈现,因为要引起学生对思路、详略等方面讨论和深入思考)2.什么是“斑纹”?课文中有没有相关表述?请给它下个定义。

明确:(1)课文对“斑纹”的表述: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或直或曲的线条,大小不一的色块,或者,就是一个普通的圆点,不断的复制构成惊人的繁复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斑纹》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和“斑纹”的涵义;
2、探讨文中议论性的语句的内涵;
3、品味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斑纹的涵义和议论性语句的内涵。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
1、文章中提到了哪些斑纹;
2、找出文中具有哲理性的句子。

二、导入新课:
1、谈谈生活中你所了解或知道的斑纹。

2、在打开书本之前,请先回忆预习时你对本文
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你认为作者笔下的“斑纹”有何含义?
三、课文分析:
1、全文围绕“斑纹”描写了哪些妙趣横生的事
物和现象?请按顺序一一标出,并注意作者是顺着怎样的思路来展开文章的。

明确:蛇蓑鲉鲑鱼螺壳瓢虫鹰隼长颈鹿斑马老虎豹子梅花鹿昆虫奶牛毒蜂
美女背部的文身;病变皮肤上的疱疹;孕妇腹部的妊娠纹;遇害者脖颈上的抓痕和刀伤
大地春夏秋冬四季在大地上表现出的不同的斑纹
陶碗瓷器碾砣上石质花纹蛋卵上斑点变质面包上菌斑粒子分布方式
人类记忆与情感的斑纹……
我们自己如同神眼里的斑纹……
2、什么是“斑纹”?课文中有没有相关表述?明确:
(1)课文对“斑纹”的表述: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或直或曲的线条,大小不一的色块,或者,就是一个普通的圆点,不断的复制构成惊人的繁复效果。

(2)参考定义:“斑纹”即颜色的差别、明暗的比较而在某一底色上显示出来的图案、纹路、色块或者点子。

(3)文中斑纹呈现的规律是什么?
明确: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动物的外表要么是斑纹,要么是斑块,要么是斑点。

“超越了和的累加,而演变为乘法的关系”:斑纹产生于对简单图案的单一的大量的重复使用,从而量变产生质变,最终产生斑纹。

3、文中写了这么多与“斑纹”有关的事物,显
得繁复而不紊乱,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明确:作者以细腻而又精致的描述向我们呈现了大地灿烂的风景,由蛇的斑纹写到自然界各种动物的斑纹,进而写到大地、人类的劳动和内心世界,行文思路如下:
(1)1—5段:详写了蛇的斑纹。

(2)6—10段:由蛇写到自然界其他动物的斑
纹。

(3)11—14段:文章由植物、大地、人类的劳
动、宇宙,直至我们人类的内
心世界,斑纹无处不在。

整篇文章应该是按照由点到面,从小到大,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展开的。

4、文中选择了大量意象说明“斑纹”,但是显得
繁而不乱。

文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
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
(1)详写:蛇
课外补充:中国的十大毒蛇:眼镜王蛇、白
眉蝮、灰蓝扁尾海蛇、尖吻蝮、金环蛇、银
环蛇、原矛头蝮、圆斑蝰、舟山眼镜蛇、白
唇竹叶青
(2)问:文中可以看出蛇有哪些生活习性和特征?
明确:简约的富于弹性的身体、复杂的富于迷惑性的斑纹、生活中的几何型动态、富有文
化寓意、叠合的尾鳞和空心的毒牙、秘密
接近和迅速攻击等。

(3)问:为什么作者不厌其详地花费大量笔墨来写蛇?
明确:鼓励发散性思维,可以围绕以下方面来回答:蛇的斑纹最为典型、醒目,重点写
蛇可以有代表性地突出“斑纹”。

(4)问:为什么要写寓言和传说?
明确:蛇的文化内涵丰富,相关的寓言和传说较多,可以引发读者兴趣,以作者强烈的情
感来加强读者的情感体验,丰富文章的文
化内涵;不只说明了蛇这种动物的斑纹,
更生动细致地塑造了一个阴险、诡秘、恶
毒的形象,使文章富于情趣,饶有意味。

5、略写:找出文中集中略写“斑纹”的段落,
朗读这些段落,体会作者略写的特点。

明确:①文中第七段:鲑鱼、螺壳、瓢虫、鹰隼、长颈鹿、斑马、老虎、豹子等。

(作者在写这些事物时多用单句,短句,甚
至短语成句,以构成繁密的意象,繁复的
效果,与“斑纹”相应。


②文中第十段:昆虫、奶牛、毒蜂、美女背
部的文身、病变皮肤上的疱疹、孕妇腹部
的妊娠纹、遇害者脖颈上的抓痕和刀
伤等。

(作者在写这些事物时多用短句,多突出
其对称关系。


③文中第十二段:陶碗、瓷器、碾砣上石质
花纹、蛋卵上斑点、变质面包上菌斑、粒
子分布方式、记忆的斑纹等。

(作者在写这些事物时以列举的方式造成
意象的紧密排列,突出“斑纹无所不在”,
“甚至”一词更将“斑纹”一词抽象化了,
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生命的本质。


四、阅读与探究
(一)朗读课文最后四小节,体会“斑纹”
在这些段落中的含义。

1、问: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在作者的笔下
动物界的斑纹,客观存在的其他斑纹,如
何理解这里所说的“大地都是有斑纹的”,
“斑纹无所不在,就像我们有意修饰并损
害的生活”?
明确:大地是有斑纹的:一年四季,春耕夏
种秋收冬藏,大地四季留下的“斑纹”
预示着自然规律。

生活是有斑纹的:生活的印记,情感的体验,生存的状态,“修饰”过的生活,
留下美的痕迹;“损害”过的生活,留下悔
恨或丑陋的记忆,这些都可以形成“斑纹”,
“斑纹”无所不在。

2、问:作者最后以“因为距离的遥远,在
神的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结尾,
你怎样理解?
明确:这里的“神”,可以理解为神秘的自
然,或者自然规律。

3、准确理解文中“斑纹”的含义。

明确:文章主要写了动物皮毛的颜色和图案,也写到自然界其他事物和社会现象、人
类生活的印迹。

文中的“斑纹”既是具
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指自然界客观存
在的斑纹,又指社会现象、人们内心的
精神生活,情感记忆的印记等,这样就
带有哲学的意味,宽泛的说也可指一切
存在。

五、品味语言,体悟作者的匠心、细腻独到的
感受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特色。

1、朗读第1段:“著名的长腰,为了标明逶迤
的长度。

……夸耀着用心险恶的美。

”——鉴赏重点:语言简练,形象,镜头感强烈,如在目前,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

2、“野外的旅行者高度警觉,他知道这种节奏
出自一个可能比他更经风雨、更有经验的
老家伙。


——鉴赏重点: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蛇以人的性情特点,生动地刻画了蛇的“阴险”“老
奸巨滑”的形象。

3、鲑鱼被剖开的新鲜的肉。

螺壳丰富变化的色
彩和花纹。

瓢虫排布的圆点。

鹰隼翅翼上
深浅交替的羽色。

为了使砖石模样的斑块
修筑出更瞩目的效果,长颈鹿成为陆地上
最高大的动物。

斑马的黑夜和白天。

老虎
生动的皮毛。

豹子让人晕眩的圆斑。

像火
焰,像钱币,像玫瑰,像河流,像死神玄
虚的印符……那些图案,始终受到造物的
青睐,被无比耐心地绘制。

——鉴赏重点:(1)独特的视角、恰当的修辞尤其是极具个人感悟印记的丰富的联想和
想象,使其语言极具质感和表现力。

4、集体朗读文中第8段的诗意描写——鹿群和
虎。

——鉴赏重点:(1)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漂移的花园”“月光下
的营地”“晚风中开放的天上花园”,尽管
这里只是描述肉食者和素食者之间的一场
角逐,均可以看出在作者的心灵里生命是
如此的繁盛,绚烂多彩,摇曳多姿,并且
这富于哲思的自然给了作者理性的思考。

(2)对人类世界的哲理性思考同样投注到
自然界。

5、集体朗读课文第11段:春夏秋冬四季在大
地上表现出的不同的斑纹。

——鉴赏重点:作为“大地灿烂的风景”的例子;“动用了我心底的那部分温存”;以平
视的欣赏的眼光来描述生命;对大地和生
命有礼赞的成分。

六、课堂总结
周晓枫以带着一种人与自然众生平等、和谐共存的理想和情怀来看待这个世界,动用了心底的那部分温存,以“对天地自然持久的热情关注和对世间诸多存在的悲悯及敬畏之心”来描述这个世界,爱,以一种神奇的力量,使之出类拔萃。

如果我们也能够以对自然、对一切生命、对人类生活的饱满的情感来观察,来感知,相信我们笔下的文字也是血肉丰满的,我们的心灵中也一定能够绽放一座有着姿态万千的风景的花园。

七、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