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珠三角洲区域合作与湖南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2021-2022学年辽宁省盘锦市高级中学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1-2022学年辽宁省盘锦市高级中学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 图10所示区域内城市等级越高A.数量越多B.规模越小C.服务范围越D.间距越小参考答案:C2. 下图为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1. 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 )A. 变化趋势大体为由西向东逐渐增大B. 最大的地区海拔最高C. 在世界大陆地壳厚度平均值以上D. 黄河流域的变化大于长江流域12. 关于a、b两地表述可能的是( )①a地地处四川盆地,地壳厚度约41千米②a地地处横断山地,地壳厚度约45千米③b地地处江汉平原,地壳厚度约37千米④b地地处大别山,地壳厚度约39千米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③④参考答案:11. C 12. 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等值线的判读技巧,地形对地壳厚度的影响,难度中等。
中国的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海拔高,地壳的厚度大,使中国的大陆部分地壳厚度高于世界平均值。
总体来说,山区和高原地壳厚度较大,盆地和低地地壳厚度小。
【11题详解】A.从图中的我国大陆部分的地壳厚度线可以看出变化趋势大体为由西向东逐渐减小,A 错;B.图中地壳厚度最大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而我国海拔最高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南部边缘的珠穆朗玛峰,二者位置不同,B错;C.青藏高原地壳厚度最大,我国大陆地壳厚度大陆地壳厚度平均值以上,C对;D.长江流域从70多到36以下,黄河流域地壳厚度从66到36以下,黄河流域地壳厚度的变化小于长江流域,D错。
故选C【12题详解】结合图示和所学中国地理知识判断,a地地处四川盆地,海拔较低,地壳较薄;b地地处大别山区,海拔较高,地壳较厚;根据处在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曲线遵循“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则,可以肯定图中40<a<42,38<b<40,由此就可以排除②③,①④正确,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点睛】本题难度适中,注意地壳厚度线图的判断要遵循等值线的一般规律。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泛珠三角区域涵盖了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以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
该区域在产业发展方面呈现出多样化和差异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潜力。
从产业结构来看,泛珠三角区域的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第一产业在区域内仍占有一定比重,尤其是在一些农业资源丰富的省份,如四川、江西、湖南等地,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也有所提升。
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兴农业模式逐渐兴起,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二产业在泛珠三角区域的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拥有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在电子信息、家电、汽车等领域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同时,四川、湖南等地的装备制造业也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品牌优势。
随着产业升级的推进,传统制造业正朝着智能化、高端化的方向转型,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第三产业在泛珠三角区域的比重不断上升。
香港和澳门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旅游中心,服务业发展成熟。
广州、深圳等城市的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也蓬勃发展。
旅游业成为区域内多个省份的重要产业,如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丽江古城等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此外,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态也不断涌现,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在产业布局方面,泛珠三角区域各地区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珠三角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开放的政策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集群。
成渝地区凭借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强大的科研实力,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而西南和中南地区则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了能源、化工、冶金等产业。
在产业创新方面,泛珠三角区域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泛珠三角合作协议下湖南省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思路
第l 5卷
第 4期
湖南 商 学 院 学 报 ( 月刊 ) 双
J OURNAL OF HUNAN UNI VERS TY I OF COM M ERCE
Vo .1 No 4 1 5 .
20 0 8年 8月
AHZ2 o [ 08 .
e ai n as c i v d fs e eo me . Gie he u p e e n e e eo me to p ru i n h o eg o p r — r t lo a h e e a td v l p nt o v n t n r c de t d d v l p n p o n t a d t e f ri n c o e a t y
Z A GH n j n H N o g— i a
( colfTaeadE oo i , u a n e i o e e C a gh 125 Sho o rd n cnmc H nnU i mt o mm r , h nsa40 0 ) s v y fC c
[ src ]A ogwt t r e d acme t f u o nr ’rfr n p nn o c ,h ei a co — Abta t l i ef t r vn e n r u t S e m a do eigpl y terg nl op n hh u h a oo c y o i o
应该认真思考。
[ 关键 词】泛珠三角 区域合作 ;区域特 色农业;农 产品绿 色通道 ;比较优势 [ 中图分类号】F 2 ,4 3 76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0 - 17 (0 8 4 0 8 - 5 0 8 2 0 20 )0 - 0 1 0
Th u h s o v lp n go a r ut r t o g t n De e o ig Re i n l Ag i l e wi c u h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纵深推进的策略研究
段 ,存在很 多制约性 问题 。为 了使 现阶段 的泛 珠三 角经 济合作 能 向纵深 方 向推进 ,
我们首先要深刻地认识 到这些 问题 。 ( 一)泛珠 三角区域 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电荒 ,泛珠 三角合 作掀 起 了 “ 电东送 ” 西
热。
( 三)在 国 内率 先形 成 区域 一体 化的 “ 障碍 ”大 市场 ,促进 了珠 江 流域 内商 无
些制 约性 的问题 亟待解决 ?本 文分析 了这些 问题 ,并提 出了未来泛 珠三 角区域经济合作纵深推进过程 中应采取 的一些 策略
在区 域经济一体化时代潮流的引导
三角经济合 作圈 。泛珠 二 角 区域 的范 围 三 包 括 :福 建 、江 西 、湖南 、广 东 、广 西 、海南 、四J 、贵 州 、云南 9个 省 以 i I 及香港 、澳 门 2 特别行 政 区,即所 谓 个 的 “+ ” 9 2 。其 总面积 占全 国面积 的 1 , / 5 人 口占 1 ,经济总量 占全 国 4 %以上 , / 3 0 经 济地 位 十分 突 出 。 自 2 0 04年 6月签 署 《 泛珠 三 角 区域 合 作 框架 协 议》 至 今 ,整个 泛珠 角 区域合 作取得 了较大 进展 ,正逐 步达到其最终 目标 ,即推动 区域 内各方经济快速协 调发展 。
取得实质性突破 。
捷 高 效 的泛 珠 = 角 一 体 化 物 流 大 通 道 , = “+ ”加强基础设施 领域 和跨省 区重大项 92 目合作 ,各地 加快 了高速公 路和铁路 的衔 接建设 ,着力 形成 以粤港 澳为 中心 的 “ 泛
珠 交 通 网 ” 。
( 一)创 新政 府 区域 合作模 式 ,形成
建 中国一东 盟 自由贸易 区 。到 目前为 止 , 已经 创办 了我 国首个 专门面 向东盟 的 国际 性展 会—— 中 国东盟博 览会 ,并且 积极参 与东盟协作 ,开拓东盟市 场。
“泛珠江三角洲”九省的区域分工现状浅析
《 经济师)07 20 年第 1 期
●区域经济
“ 泛珠江三角洲” 九省的区域分工现状浅析
● 丁 红朝
摘 要 :泛珠江三 角洲 ” “ 对我 国的区域 经济发展 具 有重要 的战略 提供 _大好机遇 。两 南地区将 成 为我 国对东 南亚 开放 的前沿 阵地 , r 云 南、 广西将会成为 西南地 区产 品 出 口的便 捷 通道 。“ 泛珠 三角 ” 的经 济 合作 , 将促进广东和 东盟的经济合作 , 时也将 带动西 南地 区的工 业引 l 司 资和进 出口龆易 , 对西南地 区工业 的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 长期 以来 。 在我 国区域 经济 发展战略 中, 进 区域 经济 合作一 直是 推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 展的重 要 手段。 从深 层次 来看 , 区域 产业分 工 是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的最根 本动 力。 因此, 泛球 三角” 同经济效 应 “ 协 的关键在于形成…个包 括垂 直分 上和 水平 分工 的网络 式 的分上 体系 。 , 这种分工体 系既 f以充分发挥 东 、 . l I 中 西部 三个梯度 省份各 自的 比较优 势, 义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 轻水平 相近地区的相瓦竞争 。
经济格局变化 , 特别是区域 经济一 体化而采取 的重要 战略行动 , 具有蘑 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 , 小珠 三角 区域经济 合作发 展 到“ 珠三 角” 从 泛 足
区域经济发展 的必然 。长江三角洲的崛起 、 渤海湾 经济区 的发展 、 环 东 北和中部老工 业基地 的振兴 , 杯志着 中国区域 经济 的板块正 在重 新组
珠三角” 地区的产业分工重组提供套 些有用的参考数据, 而对“ _ . 从l 泛珠
三角” 区域经 济合作 的推进 提供科学的依据。 鉴 于香港 、 门在“ 澳 泛珠 二角” 的特殊 地佗 以及 其数据 与九 省数 中 据 的可 比性 , 奉文仅选取 九省( 即广 、 东 福建 、 南 、 海 江西 、 南、 西 、 湖 广 四 川、 贵州 、 云南 ) 的数据进行 分析 , 且将 九省分 为东部 , 并 中部 、 西部 三个 梯度进行对 比分 析, 这样不 仅可以分析 每个省 的状 况 , 而且 可以凸显 出 东、 、 中 两部省 区的发展差距 。 三、 内地九省工业的 区域分 工现状 ( 衡量工业 区域 分工 的指标 : 一) 工业 的 区域配置 系数( 1 和 区域 S) 专业化 系 数( 2。3 S S) l ^业 的区域配置系数( I 。本 指标用 以分析某一行业在某 一区 ,l S) 域工业 结构中的 比重 , 察其 是 否具 有成 为或 有倾 向成 为 区域 主 导行 考 业的规模 , 一般 O I 。s 值越大 , 明该行业 规模 越大 , <S <l l 说 越有 主导 性。 S =( 区域行业产值 / I 某 区域所有行业总产值 ) 0 % ×10 我们在文 中所指 s 均 指 百分数 1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产业转型与升级策略研究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产业转型与升级策略研究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位于中国南部,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入调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也面临着产业转型与升级的迫切需求。
本文将针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首先,产业转型与升级需要从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上着手。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而随着全球制造业竞争的加剧和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依靠传统制造业来带动经济增长已经不再可行。
因此,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应当深化改革,推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培育创新能力,提升技术水平,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链延伸和升级。
其次,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需要加强产业协同和合作。
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和交通网络的便利,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吸引了许多企业的投资和建设,但这些企业往往存在着同质化竞争的问题。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应当加强产业协同和合作,建立产业联盟和集群,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此外,还可以通过推动跨界融合和创新创业,培育新兴产业,拓宽就业市场,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进一步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
第三,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应加大环保意识和绿色发展力度。
产业转型与升级必然伴随着环保和绿色发展的要求。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
因此,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应当加大环保意识,推动企业实施绿色生产,提倡循环经济,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挑战。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环境监管,强制执行环境标准,鼓励企业投入环保技术和研发,推动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向绿色低碳发展的方向转型。
最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还应加强人力资源和人才培养。
产业转型和升级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支撑。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应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加强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还应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度,鼓励优秀人才来到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创业和发展。
泛珠三角九省中湖南省吸引外资的比较研究
旺盛 ; 增长 率越 高 , 表 其 经济 增 长 速 度 越快 , 力 代 潜
越大 ; 外商 投 资总 额 与外 贸 依存 度 代 表 地 区的市 场
义 。本文所 采 用 的数据 均来 源 于 ( 0 6年 中国统 计 20 年鉴 》 ( 0 7年 泛 珠 三 角 区 域 合 作 与 发 展 研 究 和 20
报 告》 。
一
开放 程度 , 场开放 程度 越高 , 味着 当地对 于外 资 市 意 的可 接受 性越 强 , 能 的优惠 性政 策越 多 , 可 国际联 系
更紧密( 表 1。 见 )
、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湖南吸引外资的因素分析
湖南 省 2 0 0 6年地 区年生 产 总值 为 75 8亿元 , 6
南作 为 内陆城市 , 目前 处 于工 业化 初级 阶段 , 劳动 富 足但 资本 、 技术 缺乏 , 引外 资仍 是湖南 发 展 自身经 吸
济 的重 要 渠 道 之 一 。因 此 , 过对 泛珠 三 角 九 省∞ 通
及 其增 长率 、 社会 固定 资产投 资额 及其 增长 率 、 全 外 商 投 资总额 和外 贸依 存度来 衡 量地 区的 经济发 展状
第2 9卷
第 15期 5
财 经 理 论 与 实践 ( 月刊 ) 双
THE THEORY AND RACTI E NANCE P C OF FI AND ONOM I EC CS
Vo .2 No 1 5 1 9 . 5 S p. 2 0 e 08
20 0 8年 9月
具 有重要 意义 , 业 结 构 关 系以上 因素选 取 相应 指 标 , 泛 珠 三 角 对
资 的总额 为 23亿 美元 , 泛珠 三角 九省 的第 四位 , 1 列
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 推动湖南县域经济发展
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推动湖南县域经济发展作者:唐涛来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02期[摘要] 本文分析了湖南省蓝山县在承接广东珠三角产业转移中毛纺织业崛起的现象,论述了蓝山毛纺织业崛起给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 蓝山产业转移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以县为行政区划的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当前,在西部大开发、东部大开放的背景下,作为中部地区的湖南省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尽快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是摆在各级各部门的重要课题。
而透过对湖南省蓝山县经济的崛起,尤其是蓝山毛织城迅速崛起的深入分析和探索,对于我们研究县域经济发展课题,做好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蓝山毛纺织业崛起的背景1.“泛珠三角”经济圈构建全面启动不久前召开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标志着我国最大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9+2”“泛珠三角”经济圈正式启动,并打造“1358”经济圈,即构建1小时(大珠三角)、3小时(广东)、5小时(大华南)、8小时(泛珠三角)人流、物流、休闲旅游圈。
这是一个占全国面积的五分之一,人口的三分之一强,GDP的三分之一的超级经济体。
对于与广东联系相当紧密,但又一直徘徊在广东珠三角经济圈外的湖南来说,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正如周伯华省长在会上表示的:“主动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既是湖南的责任,也是湖南加快发展的捷径。
”目前,充分发挥湖南地处泛珠三角经济圈内环和粤港澳地区经济发展“后院”的作用,把外源性经济作为加快湖南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主动接受粤港澳经济辐射,全面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
2.蓝山经济发展的“三大反常”现象近两年来,地处“楚尾粤头”的湖南省蓝山县,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迅速崛起了一座毛织城,并相继出现了“三大反常”现象,引起了新闻界的广泛关注。
一是“小水电”强县没电用。
泛珠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模式的经验及启示
泛珠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模式的经验及启示摘要:泛珠三角区域自成立以来,合作各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成为我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文章通过对泛珠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模式的研究得出一些经验性的结论,为“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泛珠三角;泛长三角;投资;东盟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1-0265-01一、区域合作概述及在中国的发展区域合作是指以行政区划为主要划分标准的区域之间或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主体,包括政府、团体、自然人等,依据一定的目标、原则和制度,将不同的系统要素在地区之间进行重新配置、整合与优化,形成规模更大、结构更佳的组织体系,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个体和集体相互协作的行为。
在中国,泛珠三角和泛长三角正建立并努力改进区域合作的模式。
2004年6月,内地9省区与香港、澳门共同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正式启动,成为我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泛珠三角区域的范围简称“9+2”,即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横跨中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不同地区产业发展差异明显,经济互补性强,为区域合作提供了良好基础,为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
其具有两大平台:一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二是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
2008年底,国务院正式将泛珠区域合作纳入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2010年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进一步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推向了更大的空间。
2008年初,在视察安徽时胡锦涛总书记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泛长三角”和“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问题。
随即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并于9月7日颁行;首届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于7月底在上海举办。
浅谈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和比较优势
浅谈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和比较优势摘要:关键词:大湘南是指湖南的郴州、衡阳、永州。
湖南“十二五”规划在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表述中,对“加速举起湘南”的提法是:充分发挥湘南区位、资源优势,重点对接粤港澳和北部湾经济区,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抓住机遇大力承接产业转移。
那么,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究竟有哪些机遇?有哪些优势?显然,梳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促进大湘南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对落实中共湖南省委提出的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一、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机遇1、面临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涌来的机遇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分工体系的完善,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形成了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浪潮。
整体看来,产业转移是依照国际发达国家或地区——承接国较发达地区——承接国欠发达地区的路径转移。
产业转移必然带来大量资本、技术等要素,这些正是欠发达承接地所欠缺的,随着产业转移的推进,要素在产业承接地的累积效应会越来越明显,这些要素将为经济的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
2、面临更加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机遇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日益稀缺,使其价格持续上升,这直接导致企业在当地的生产和经营成本急剧增加,原有的依靠低土地租金和低劳动力工资来压低生产经营成本所形成的产业发展优势渐渐丧失。
东部地区迫切需要把原有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一方面可以依托中西部地区相对东部地区低廉的土地租金和劳动力价格维系原有的产业成本优势,使其得以继续发展;另一方面则可以抓住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腾出空间和资源来发展新兴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进而实现自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基于此,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使中西部地区面临沿海产业大举向内地转移的机遇。
3、面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机遇2004年,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港、澳、穗举行,会上“9+2”政府领导共同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正式启动。
湘南地区应如何承接泛珠三角洲产业转移
目前,湘南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产业转移在承接过程中不能很好对接。广东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与中西部地区有了明显的产业梯度差异和经济发展差距,且现阶段正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升级与边际产业转移的压力,而地处湘南的郴州永州和衡阳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发展相对缓慢,如果能够成功合理地承接广东的产业转移,不仅能够促进湘南三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且能够快速繁荣湖南经济并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目前湘南70%的承接产业皆来自珠三角,虽然一定的产业梯度差异和经济发展差距都有利于产业转移的实施,但湘南与广东在实践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未必就能一一对接。内移的产业大部分以工业为主,如不加以甄别选取适合湘南自身发展的产业移入,不仅不能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甚至有可能产生重复建设、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弊端,加上产业转移的“黏性”问题严重,湘南在承接广东产业转移的进程中可谓是任重道远。
二是制度建设及市场调控能力有待改善。由于政策往往具有滞后性,政府在制定一项新的维护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制度时,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并通过繁杂的流程才有可能成为一项制度,而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当制度最后通过生成法律效应时也许已经不再适用于当时的形势,也不再具有人们预期的规范指导作用,甚至有可能产生副作用阻碍产业的承接。所以,湘南在制定及完善承接制度时必须加以谨慎考虑,保留适用制度、剔除滞后及不合理的制度、随时更新原有制度、适时增加所需制度,形成一整套界限明确、具有切实操作性及规范性的制度体系。
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与湖南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战略研究
区 。湖南加 快长株 潭城 市群 等 中心城 市 的建 设 ,是
以中心城市为载体 ,推动全省各市州县融入泛珠三 角 区域 经济 合作 的重 要举 措 。建设 长 株 潭 城 市群 , 能够 把 湖 南 中心 城 市 做 大 做 强 ,更 有 利 于 与 长 三
株 潭城 市群 建设具 有得 天独 厚 的优 势 _ 。 2 J
( )长株 潭城 市群 已经 夯 实 了承 接 泛 珠 三角 三
产 业转移 的基础
展 经济 的格局 ,力 图构建 政府 推动 、市场 运作 、互
利互惠、合 作发展的 区域合作发展新机制 和新框
架 。在这种 新 的制度 框架 下 ,资源 、生产要 素 和 比
设 与湖 南融入泛 珠三 角 区域 合作 的战略 定位 、原 则及 战略要 点 、战略保 障三 个方 面对 长株 潭城 市 群 建设 与 湖 南融入 泛珠 三 角 区域合 作 的战略做 了分 析 。 关键词 :长株 潭城 市群 建设 ;湖 南 ;泛珠 三 角 区域 合作
中图 分 类 号 :F6 . 0 15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3—85 (08 50 1— 0767 20 )0.080 4
药制 造产 业集群 初步 形成 ,发展 特 色 日益 凸显 ;在 长沙经 济技 术 开 发 区 ,L 飞利 浦 曙 光 电 子 、三 一 G
第 3卷 第 5 1 期 2 0 年 1 月 08 0
石家 庄经 济学 院学 报
Ju l f h i h agU i rt o cnm c oma o S ia un nv sy f oo i jz e i E s
在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与合作中不断增强湖南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
在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与合作中不断增强湖南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作者:胡亚文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第07期[摘要]文章在分析湖南制造业自主创新基本特点和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把握泛珠三角科技创新合作的机遇,突出合作重点、提升合作层次,形成“产业需求为主、促进双赢互利、支撑自主创新”的科技创新合作格局,坚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与自主创新体系重组相结合的原則,以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行业共性技术试验基地和中介服务机构等为建设重点,构建制造业自主创新平台,提出以行业大型优势企业集团为基础的、市场机制加政府调控的混合型产业自主创新体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湖南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与合作;战略研究;泛珠三角区域[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07)07-0093-0004随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不断深化和拓展,由各省区科技部门联合制定并实施的《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十一五”专项规划》,将推动跨省区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加速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制造业是关系湖南经济腾飞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其技术水平、发展速度、市场能力,反映了湖南在研发、设计、工艺、材料等方面的综合创新能力。
在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的有利环境中,制造业依托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利用科技创新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技术进步,提升综合竞争力,是世界工业化国家的成功经验,也是湖南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经之途。
一、区域科技创新合作是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一)区域科技创新合作是整合科技资源发挥比较优势的有效措施泛珠三角区域科技资源丰富。
据统计资料反映,2005年9省区拥有科技活动人员92.33万人,其中科学家、工程师60.84人;地方财政科技拨款达15460亿元,R&D经费支出515.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约为1%;有211工程大学19所、国家重点实验室18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个和一批专业领域研究机构。
关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的思考
邻 ,有着 历史 悠 久 的地缘 关 系 , 闽南 文化 又 与客 家文 化有 着浓 厚 的渊源 ,经 济联 系密 切 ,人 员来
・
2 0・20 年第7 06 维普资讯 往频 繁 。特 别是 改革 开放 以来 , 广东率 先依 托 港澳对 外 开放 ,获 得 先机 ,福 建 的发 展 ,也要接 受 港澳 的辐 射 。在大 陆与 台湾 未实 行 三通 之前 ,大 量 的福 建 台商要 绕 道 香 港 出 入 ;在 实 现 三 通 之 后 ,广东 的台商 也可 通 过福建 出
一
、
发展 潮 流 ,推 动 经济持 续高 速发 展 ,创造 了举 世 瞩 目的成 就 。特 别 是香 港 、澳 门 回归后 ,我 国又 加 入 了WT 和东 盟 自由贸易 区 , O 全 国区域合 作 与发展 的格 局迅 速 呈 现 。长 三角 、 闽东南 和环渤 海 经济 区域 的兴起 ,对 珠 三角 经济 区域 的竞争 带来 了极 大的挑 战。 以 香 港 为 核 心 的 “ 珠 三 大 角 ”经济 区 ,由于其经 济辐 射能
域经 济 中心 。我 国珠 三角洲 、长 三 角洲 、环 渤海 经济 圈 和闽东南 三 角 区都是 这样 形成 的。 因此 。 泛 珠 三角用 珠 江流域 水 文化联 结 起来 是符合经济规律 的 。 ( )地 缘 相 近 。包 括 福 二 建 、 海 南 。 福 建 省 与 广 东 省 接
全 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 势 ,促 进 港 澳更加 繁 荣稳 定 。泛 区域 协调 发展 的重 大举措 。它对 珠 三角 区域合 作有 利 于推 动 内地 “ 筹 区域 协 调发展 ” 、 “ 步 与港 、澳建 立更 紧 密的经 济 贸易 统 逐 形 成 东 、 中 、西 部 经 济 互 联 互 关 系 ,有 利 于 发挥 内地 和港 澳 的 动 、优 势 互 补 、协 调 发 展 新 格 比较 优势 ,使港 澳 与 内地经 贸合 局 ”发 挥 了重要 的推 动作用 。在 作更加 紧密 ,内地 更容 易接 受 港 全 面 、协调 、可持 续 发展 的科 学 澳 的经济 辐射 ,使 港 澳 的服务 业 入 台湾 。因此 ,福 建融 入 “ 泛珠 发展 观指 引下 。东 、中 、西 部 地 和 国 际 市 场 的开 拓 更 具 发 展 优 三角”经济圈是势所必然的 。 区通 过发 挥 比较 优势 ,实 现 区内 势 ,为 港澳 提供 向内地拓 展提 供 至 于海南 ,在 未成立 海南 省 资金 、劳动 力 的有 机组 合 ,以及 坚实 的平 台 ,从 而 为港 澳经 济 持 之前 ,原 本就是 广 东省 的辖地 , 加 强产 业分 工 的合作 ,这样 可 以 续 发展提供 有 力 的支持 ,使 港 澳 历史 渊源 本来就 不 可分 割 。海 南 增 强 东 部 的 带 动 作 用 和 辐 射 能 经济更 加繁荣 。 三 、制约 泛珠 三 角区域 合作 进 入 内陆 的第 一 站就是 广 东 的海 力 ,释放 中西 部 的资源优 势和市 安 ,随 着广海 铁 路直 通车 ,广 东 场潜 力 ,逐步 打破单 一 的东部对 发展的因素 与海 南更 加 连结 得 紧密 ,所 以海 中西部 倾斜 “ 扶”模 式 ,形成 帮 是 体 制 因素 。 “ + ”泛 92 南 融 入 “ 珠 三角 ” 的架 构 也是 通过加 强合作 创 造多赢 的格 局 。 泛 珠三 角 区域 存 在着 三种 体制 :香 必 不可 少 的 。 泛珠 三角 区域合 作也将 促进 各省 港 、澳 门特别 行政 区 ;深圳 、珠 ( )经 贸 关系 密切 。这里 区 、特别 行政 区 与国 内其 他经 济 海经 济 特 区 ;内陆省 份一 般行 政 三 包括 四川 。当然 ,经 贸关 系密切 区之间 的合作 与 良性 竞争 ,进 而 区。这 些 区域 间 由于体制 不 同 , 方 面 ,不仅 仅指 四 川 ,江 苏省 和 提 高我 国整体 经 济实力 ,推动 实 法 律法 规都存 在很大 的 差异 ,政 其 他八 省 区都 十分 密切 。据不 完 现共 同富裕 。 府 调 控难 以统 一 ,因而 对 于经济 全统 计 ,仅 “ 九五 ” 以来 ,广东 ( )泛珠 三 角 区域合 作有 决策 也就难 以取得 一致 ,所 以对 二 与 另外八 省 区之 间签 订经 济技术 利于 实现 区内各方 利益要 求和推 于 区域 内的经 济合 作 与发 展无 疑 合 同余 额 累计 达5 0 亿 元 ,合作 动 东盟 自由贸 易区的发展 ,提 高 是一 大 障碍 。二是 市 场 因素 。 由 50 项 目超 过 80 + 。粤港 澳之 间 也 区域整体 竞争 力 。加 强 区域合 作 于泛 珠 三角 区域 内存 在着 三种 体 00 92 港 形 成 多领域 、多渠 道 、多形式 的 是 “+ ”地区扩大开放 、增 进合 制 。也 存在 着三 种货 币 ( 币 、 作 、加 快发 展 的根 本要 求和 共 同 澳元 、人 民币 ),对 市 场要 素 的 合 作 关系 。港 澳2 多 年 来在粤 直 0 接投资达9 0 0 多亿 元 ,占广东的外 愿望 。通 过促进 区域 内部生 产要 流通 带 来很大 障 碍 。由于 历史 原 来 投 资 的7 %。为 什 么按 经 贸关 素 自由流 动 ,建 立结 构优化 、布 因 ,我 国各省 区实行 了长 期 的行 0 系 密切 的原 则 ,把 四川纳 入 “ 泛 局 合理 的产业合 作体 系 ,可 以实 政 区域 分割 。各 省 区为 了 自身 的 珠 三 角” 呢?这 是 因为 四川离 广 现资金 、技术 、人力 、 自然 资源 利益 ,长期 实行 地方 贸 易保 护
湖南制造业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
湖南制造业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陈辉民【摘要】珠三角产业在结构调整背景下,正在逐步向东南亚以及我国中西部进行产业转移。
湖南地处中部,其制造业也正处于战略调整之中,如何抓住珠三角产业转移这一契机,顺利实现过渡,形成特色制造业产业集群,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可以从承接战略规划、创建承接的良好基础条件、推行低碳经济模式、实施嵌入购买者与生产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的承接对策方面入手,对湖南制造业进行优化升级。
%Industry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s is transferring gradually to the southeast Asia and China's mid- west regions based on structure adjustment background. Hunan locates in the central of China. Manufacturing in Hu- nan also is in strategic adjustments. How to take the opportunity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industrial transfer, realize smoothing transition, form the characteristic manufacturing industry maybe deal with the situation as followed, forming the undertaking cluster, play its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y. It strategic plan, creating the good foundational, conditions, implementing the low carbon economy mode, carrying out the embedded buyer and producer driven mod- el of global value chain countermeasures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Hunan's manufacturing.【期刊名称】《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22)003【总页数】3页(P6-8)【关键词】产业转移;制造业;珠三角【作者】陈辉民【作者单位】湖南工程学院经济学院,湖南湘潭,4111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一)湖南制造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制造业是指对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制造资源,经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社会大众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和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包括:产品制造、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业。
三、“十一五”时期湖南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优劣势分析及政策建议
“十一五”时期湖南应对“泛珠三角”的对策研究湖南应对“泛珠三角”的对策研究课题组一、应从战略高度审视“泛珠三角”经济合作2003年10月,基于“9+2”框架的“泛珠三角”经济圈应运而生,从而拉开了我国区域经济合作新的序幕。
“泛珠三角”经济圈源脉于珠江流域,涵盖了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9省区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
它的形成对处于变革进程中的中国经济格局将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意义的战略工作“泛珠三角”区域是中国最具经济实力的区域。
在经济总量上,已超越“长三角”经济圈和“环勃海湾”经济圈,成为对中国经济发展全局产生重大影响的发展极。
“泛珠三角”区域具有明显的梯度特征和强大的经济势能。
区域内各省区之间的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梯度差异大。
以2003年GDP总额和人均GDP相比,广东与云南分别相差10倍和5.1倍;而广东与湖南相比只分别相差2.91倍和2.54倍。
这种区域内部东、中、西部之间所存在的明显梯度,有利于产业的分级、分阶段递进。
(二)“泛珠三角”经济圈必将成长为世界级经济圈“泛珠三角”经济圈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对周边国家的强大经济辐射能力。
香港和澳门是著名的国际金融、物流、信息中心,是内地连接海外的窗口;通过湖南、江西、福建可将合作的触角延伸到中部及“长三角”和台湾;利用云南、广西与东盟成员国接壤便利,加强9省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员的经贸关系。
这将进一步扩大“泛珠三角”的区域影响能力和对亚洲与世界的辐射及聚集力,成为具有重大影响的世界级经济圈。
(三)融入“泛珠三角”:湖南必须抓住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周边省份相比,相对差距越来越大。
与中部6省比较,2004年我省GDP、人均GDP、第一产业增加值三项指标的增长率分别居第5位和第4位,处于中等偏后地位。
同时,在“泛珠三角”9省(区)范围内,2004年湖南的GDP增长率为12%,位列第5;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居第7位,形势不够理想。
湖南省省长周强在万商西进高峰论坛上的演讲
湖南省省长周强在万商西进高峰论坛上的演讲尊敬的王岐山副总理,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春暖花开时节,荆楚大地充满生机活力。
我十分高兴回到家乡参加第三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及万商西进高峰论坛,与各位共商承接产业转移大计,共谋中部地区合作发展。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中部地区加速实现崛起的重要条件之一。
进入21世纪,以产业转移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加强,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部分产业也在加快向内地转移和延伸。
中部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过多年的奋勇直追和加快发展,已形成良好的产业基础,特别是在加强区域性产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具有承接全球范围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空间,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面对风起云涌的新一轮产业大调整、大转移浪潮,湖南将进一步强化措施,完善政策,在多领域加强与中部各兄弟省份的合作,共同推动承接产业转移,以产业的加速崛起,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部地区既具有承接全球及沿海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更面临承接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
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支持中部地区建设“三基地和一枢纽”,为中部各省整合提升产业、推进产业合作发展,加速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巨大的政策支持。
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同时获批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将大力促进中部地区探索完善“两型社会”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体制机制,推动资金、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向中部地区集聚,加速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进程。
泛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经济合作的加速推进,中部地区之间以及与沿海发达省市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与国外及沿海地区相补充、相对接产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中部地区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的提升,增强了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
中部六省交流合作的深入开展,已成为促进产业发展、提升产业整体竞争能力、有效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良好平台。
2008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会议2008
2008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会议2008摘要:一、引言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会议的背景与目的三、会议的主要内容与成果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前景与挑战五、结论正文:一、引言2008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会议在广西南宁召开,各方行政首长围绕如何深化区域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进行了讨论。
作为一项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的年度重要活动,该会议旨在加强各方合作,实现区域经济的繁荣与和谐。
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会议的背景与目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会议是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海南等六省区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共同参与的一项重要活动。
自2004年以来,该会议已经成功举办了多届,成为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重要平台。
会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推动区域合作与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三、会议的主要内容与成果2008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共同推动区域合作与发展、共建基础设施、加强经贸合作、推进生态环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
会议期间,各方就如何进一步深化合作,达成了一系列共识与协议,为泛珠三角区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前景与挑战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随着区域间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经贸、人文等领域的深入合作,泛珠三角区域正朝着更加紧密、更加繁荣的方向发展。
然而,区域合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资源环境约束、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因此,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克服困难,继续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
五、结论总的来说,2008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会议在深化区域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分之一 和 十分 之 一_ 。企 业 内高 素 质技 术 人才 和 _ 2 ] 管理人才 匮乏 , 自主创 新 的意识弱 , 技术创 新能力 差 ,
经 济合作 的契机 谋求发 展提供 途径 。
1 湖南 省 中小 企 业集 群 发 展 中存在 的 问题
目前 , 产业 集 群存 在 很 多误解 , 对 大部 分地 区 的 集群 只是 中小企业 数量 上 的聚集 , 忽视 了以分工和 专
品 比重 偏高 , 深加 工产 品 比重 低 , 色 金属 合 金制 造 有 及有色 金属压 延 加工 行 业 的增 加 值 只有 1 . 5 6亿 元 , 仅 占全 省有 色工业 的 1 。由于产业结 构严 重低度 8
主和 民营企业本 身 的劣根性 所带来 的实 际阻碍 , 过 通
1 2 产 业结构 不优 , 品层次 低 , 新动 力不足 . 产 创
湖南 的产业集 群 主要 集 中在传统 产业上 , 品层 产
次低 , 企业 规模小 , 缺少 能引导 产业发 展 的龙 头企业 。 以长 沙市 的六大产 业集群 为例 , 电子信 息业 和家用 电
与 竞 争 的 实现 途 径 , 出 中小 企 业 应 通过 组 织创 新ຫໍສະໝຸດ 来参 与 区域 经 济合 作 。 提
关键 词 : 南产 业集 群 ; 效原 因 ; 策 ; 湖 失 对 区域 经 济合 作 ; 泛珠 三 角 洲 中 图分 类 号 : 2 92 F 7.7 文献标志码 l A 文 章 编 号 :6 1 8 7 2 1 )5 0 1 —0 17 —1 0 (0 0 0 — 0 0 3
化 , 品附加值 低 , 产 有色产 品多 以原 材料 卖 出 , 湖南十 种有色 金属 的平均销 售收 入分别 为江苏 、 浙江 两省 的
业化 需求所 带来 的 内在 动力 , 为集群 而集群 。就湖 南 产业 集群 而言 , 在 的问题主要 有 以下 几个方 面 。 存
1 1 集群 内缺 少统 一 的规 划 , . 无序 竞 争 的现 象 比 较 普遍
南现有 的产业 集群来 看 , 中的中小企业 发展存 在着 其
之 间 的无 序竞 争现 象 严重 , 分 私 营业 主 无证 开 采 , 部 即使证件 齐全 , 大多 数 企业 的技 术水 平 比较低 下 , 加 之 缺乏有 效监督 管 理 , 乱采 乱 挖 现象 十 分严 重 , 突 其 出表现就 是采 富弃 贫 、 采易 弃 难 , 而导 致 资源 的大 从
有 意识 地建立创 业企 业 的 专业 合 作经 济 组 织来 协 调
利 益 关 系 和 发 展 互 助 合 作 行 为 , 中 小 企 业 利 用 区 域 为
器两 个 集 群 发 展 不 理 想 , 加 值 与 增 速 分 别 只 有 增
1 1 和 19 , . . 未能 起 到 工 业发 展 的龙 头作 用 。有 色金属 产业 在产 品结 构 上 , 级 矿 产 品 、 级 冶炼 产 初 初
“ 有色金 属之 乡” 的美 誉 , 色金属 工业也 是湖南 重点 有 培育壮 大 的三 大支 柱 产业 之 一 , 但受 利 益 驱 动 , 业 企
主体 的市 场契合效 应l 。作为 中部省 区的湖南 , 乏 1 ] 不
品种 繁多 的农副 品 , 较扎 实 的机 械工业 基础及 丰富 的
人文 旅游 资源 , 少 的正 是 推 动经 济发 展 、 应 力 强 缺 适 的民营企业 群 。如何引导 中小企 业积极 参与 , 区域 在 合作 中找准 自己的位置 , 并通过企 业之 间的互 助与合 作 , 大 民营企业 的同时 带来 区域 经济 的繁荣 ?从湖 壮
主要不是 政府行 为 , 而是 其 中的区域利 益互 补和企 业
产业集 群应 由在 产业 价 值链 上 有 互补 关 系 或经 济联 系密切 的相关 企 业 组成 , 内部 存 在着 分 工协 作 , 以此 获得专业 化所 带 来 的成 本 优 势 。现实 中的产 业 集群 中 , 企业 基本上 都 是 小 而全 的个体 , 自的特 色 各 不 明显 , 而且 企业之 间 的互补 性 很 小 , 同业 的无序 竞 争使产业 很难 升级 。 以有 色金属行 业为 例 , 湖南 素有
量 浪费 和流 失 , 选 回 收率 低 。2 0 采 0 4年 有 色 行 业 规 模 企业 户 均利 润 2 6 3 5 . 4万 元 , 为全 国平 均水 平 的 仅
3 .9 。 4
分工不 明确 、 产品 同构严 重 、 技术 含量低 等 问题 , 知识 外溢 、 体 学 习及 外 部 范 围经 济 的 集 群 效 应 无 法 实 集 现 。因而本文 提 出 , 区域 内中小企业 的发 展必须 考虑 到 由政 府行为 的局 限性 、 现有 行业 协会 以宏观职 能为
第1 O卷 第 5期 21 0 0年 5 月
科
技
和
产 业
V10 N. 0 1, o . 5
泛珠三角洲区 域合作与湖南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徐 平 磊 ,张 秀 兰
( 林 航 天 工 业 高 等专 科 学 校 , 西 桂 林 5 10 ) 桂 广 4 0 4
摘要 : 湖 南 省 产 业 集群 存 在 的 问 题入 手 , 析 集群 失效 的原 因 , 合 专 业合 作 经 济 组 织 理 论 , 寻 中 小 企 业 互 助 合 作 从 分 结 探
泛珠 三角洲 区域 经 济合 作 正 进入 实 质 性行 动 阶 段, 交通 要道 的建 设 , 业合作 的实施 , 农 无不 显示 了各 省 区共谋 发展 的诚意 和决心 。现今 , 区域合 作主要 是 政 府主导 的 , 注 的重点 是 产业 层 面 的 结构 调 整 、 关 转 移 和升级 , 但在市 场经济 下 的分 工 与合 作所 要依托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