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细胞癌与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的研究现状
基底细胞癌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20 年12 月第 33 卷第丨2 期J Cancer Control Treat,December 2020, Vol.33,No. 12•943 •皮肤肿瘤学专担::i•综述基底细胞癌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张艳综述,范星A审校23003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张艳、范星);23002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 研究所(张艳、范星)[摘要]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是来自基底细胞层的恶性肿瘤,它与紫外线照射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颜面部为BCC的好发部位。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BCC的金标准。
BCC早期病变根据临床特点很容易被误 诊,近年来随着皮肤影像学技术的发展,非侵人性诊断工具,如皮肤镜、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高频超声等的应用,让 更多的早期BCC被发现,从而减少了良性皮肤病变的活检次数。
治疗方案的选择主要依据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类型、大小、部位以及浸润程度所决定,手术切除为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手段,除此之外,化疗、药物、光动力、放疗、电灼术、冷冻、激光消融及联合治疗也是较常用的方法。
[关键词]基底细胞癌;诊断方法;治疗[中图分类号]R739. 5 [文献标志码]A doi:10. 3969/j.issn. 1674-0904. 2020. 12. 006弓 I文格式:Zhang Y,Fan X. Research progres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asal cell carcinoma [ J ]. J Cancer Control Treat,2020,33 (12): 943 -948.[张艳,范星.基底细胞癌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J] •肿瘤预防与治疗,2020,33 (12): 943 - 948.]Research Progres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asal Cell Carcinoma Zhang Yan,Fan Xing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Hefei230032, Anhui, China(Zhang Yan,Fan Xing) ;Institute of Dermatology,Anhui Medical University,Hefei 230022, Anhui,China(Zhang Yan,Fan Xing)Corresponding author:Fan Xing,E-mail:m s_fanxing@163. com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grants from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gnitive Intelligence (C0G0SC-20190001).[A bstract] Basal cell carcinoma ( BCC) is a malignant tumor from the basal cell layer,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ultraviolet irradiation. Therefore, face is a common site of BCC.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BCC are easily misdiagnosed.The diagnosis of BCC is mainly based on histopathology. Fortunate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kin imaging technology, BCC can be more early discovered by non - invasive diagnostic tools, such as derraoscopy, 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 high frequency ultrasound and so on, thus reducing the number of biopsies of benign skin lesions. The choice of treatment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histopathological type, size, location and degree of invasion of the tumor. Surgical resec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reatment at present. In addition, chemotherapy, medication, photodynamic therapy, radiotherapy, electro- cautery, liquid nitrogen freezing, laser ablation and combined therapy are also commonly used.[Key words] Basal cell carcinoma;Diagnostic technique;Treatment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又称基底[收稿日期]2019-10-15 [修回日期]2019-12-25 [基金项目]•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大讯飞)开放 研究基金(编号:COGOSC-20190001)[通讯作者]A范星,E-mail:******************细胞上皮瘤,常发生在表皮的最下层(基底细胞层),是 世界上最常见的皮肤肿瘤(占70% ~80%)[1]。
JAK1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程 ¨-] A s家族参与的信 号通路 的持续激活与人类多种肿 3。J K 瘤 的发生有关 。J K 做 为 J K AI A a家族成 员之 一 , 在肿瘤 发生
发展 中发挥 了重要作用 。
l J Ks J A 及 AK1
造血组 织表 达 。J K A s与受 体 亚 单 位 胞浆 段 近膜 区保 守 的 BX O I和 B X O 2框偶 联 , 导 配体 刺 激后 的一 系列 磷 酸化 事 介
件 。J K 蛋 白分子量约为 10 D, 类 J K A I 3K 人 A I编码基 因 ,
发生 。 中 ,64 其 A 3D位点 突变导致 其下 游细胞信 号传 导持续
瘤 的治疗头颈部肿瘤 的进展 , 以及 子宫 平滑肌 肉瘤和恶 性黑 色素瘤 中起着重要作用。 31 乳腺癌 :es 等” 发现 , 乳腺癌 中 ,R不仅 仅能激 . Nio ln 在 P 活 JK , A 2 而且能激活 J K 。笔者在对 T 7 M b ,K R A1 4 D, C ̄ S B 3等 /
林 医学 2 0 0 9年 2月 第 AK1在肿 瘤 发 生和 发展 中作 用 的研 究进展
李 丹 综述 , 李 薇, 刘 念, 马克威 审校 ( 吉林 大学第一 医院肿瘤中心 , 吉林 长春 10 2 ) 30 1
[ 关键词 ] J K ;A / T T; A 1J K S A 肿瘤 ;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 ;
等 对 A ML—M 3细胞株 , ML—M A I患者 , 原发继发 A ML— M 4 A L—M , M 5患者 标本 进 行检 测 , 有 J K 均 A I及 S A , T T 1 S A ,T T5表达。J K T T3 S A A 1参与肿 瘤发生 发展 , 了依 赖细 除 胞 因子激活以外 , 还存在 非细胞 因子依赖 的 J K 致 病机 制 , A 1 主要 为 J K 基 因片段的表达及突变。既可以增 强 J K 蛋 白 A I A 1
基底细胞癌与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的研究现状
局 部 的外 貌 损 害 ; 各地 的流 行 病学调 查均提示 鼻及 鼻周 是 发 病 率 最 高 的 部 位 J 。
Co ae t t e l a ce ,t a i lg c lc a a t r t so lw —go n h g e tu t e e sa d mp rd wi o rmai n i s I h s bo o ia h r c ei i so h h n g sc f r wig, ih d sr ci n s n v i v ie e s t o a r a ia in n c r l X l e . i g n s o n n 1 95 a u r s p r s o n a v n s 0 lc lo g nz to s a d s a ey la ̄ r Kal e e Wa f u d i 9 s a t mo u p e s r s g n . n r c n e r t e su y c n l d d t a a lg n sc r lt d wi t t sso hi l u r At e e I e e ty as. t d o c u e h tK i e e wa o r ae t mea a i f mu p e t mo . h e h S
关键词: 基底 细 胞癌 ; 瘤 转 移 ; al 肿 Ki
Cu r n t d fBa a l Ca cn ma a ea tss S p r so n i DU n 尼n GUO re tS u y o s lCel r io nd M tsa i u p es r Ge e Kal 一 g.
Hedgehog通路与肿瘤关系研究进展
临床进展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中国社区医师2021年第37卷第7期尽管当今世界临床医学发达,但由于环境污染大、饮食习惯差、遗传倾向等因素,癌症发病率仍是医学的一大难题。
因此,肿瘤研究的热度持续居高不下[1]。
有研究发现,Hedgehog 信号通路在不同的肿瘤中均有激活的迹象,其可能通过促进肿瘤发生和转移的过程而促进多种类型肿瘤的发生[2-3]。
深入探究Hedgehog 信号通路与肿瘤之间的关系,能够为临床研究肿瘤治疗方法的过程给予重要的帮助,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Hedgehog 信号通路Hedgehog 信号通路的命名来源于果蝇的Hh 突变基因,Hh 蛋白控制脊椎动物胚胎发育,在脊椎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Hh 蛋白介导的信号转导机制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越来越多变,其也可以作为形态原(通过以浓度依赖的方式介导形态发生过程)或有丝分裂原(通过有丝分裂过程控制细胞增殖)[4-5]。
Hh 基因在哺乳动物中有3个同源基因:indian Hedgehog(IHh)、sonic Hedgehog(SHh)和desert Hedgehog(DHh),分别对应编码IHh、SHh 和DHh 3个蛋白,其中研究最多的是SHh。
后期研究发现,Hh 信号通路还包含跨膜蛋白受体Patched 1(PTCH1)和Smoothened(Smo)。
IHh 由软骨细胞产生,参与控制其分化,并在调节骨关节炎中发挥作用。
跨膜蛋白PTCH1和Smo对IHh产生反应并介导IHh 信号机制。
PTCH1蛋白通常在没有IHh 的情况下,通过抑制Smo 来抑制下游转录因子Gli 1、2和3。
然而,在IHh存在的情况下,IHh 与PTCH1结合,信号机制被激活,PTCH1对Smo的抑制作用被解除,从而增强Gli转录因子的表达,从胞质转移至细胞核内,增强下游靶基因的转录[6]。
SHh 途径主要控制胚胎的生长发育,同时也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关机制,起着形态发生素的作用。
肿瘤转移的研究现状与治疗前景展望
前言肿瘤转移是造成大部分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人们对此领域重拾兴趣,对肿瘤转移的相关机制形成了新的见解并在治疗方法上取得了新的进展。
此外,研究人员还构建了多种相关研究模型,并确认了多种信号通路在肿瘤转移中的重要作用。
例如,上皮细胞-间质细胞的转换赋予了肿瘤细胞胚胎干细胞样的特性,增强了它们扩散、存活以及在远隔器官处生长的能力,从而让人们确信肿瘤细胞具有胚胎的特征;另外,原发性肿瘤细胞以及肿瘤转移细胞周围的微环境被看作一个重要的、潜在的转移性调节因素而有利于确定转移的方向。
新型基因标签的应用,可帮助人们预测肿瘤的转移倾向并判断肿瘤是否在体内形成,这对于肿瘤转移患者来说,意味着可以更早地获知自身病情的发展趋势,从而制定最佳的治疗措施。
事实上,最近有证据表明,肿瘤发生转移的时间可能比人们预期的要早。
因此,抑制促进肿瘤转移的信号通路的疗法或促进其它肿瘤转移抑制蛋白重新表达的疗法正蓬勃发展。
选取了几篇关于肿瘤转移与治疗的文章,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读者带来新的启发。
肿瘤能从原发灶处转移至远隔器官,这是大部分恶性肿瘤都具有的一大特征。
但是不同的肿瘤,其转移的过程也是各不相同的。
从肿瘤细胞的起源、细胞的内在固有特征、与组织的亲和力,到细胞在人体内的循环模式,这一切因素都共同决定了肿瘤在人体内传播的范围,以及肿瘤转移至重要器官的过程和转移灶的严重程度。
不同肿瘤的转移过程之间具有如此明显的差异,这让我们想到一个重要问题,肿瘤的转移性状是否也存在进化呢?肿瘤转移的遗传决定因子是什么?又是何种机制对转移细胞进行选择的呢?我们通常都把肿瘤的转移过程分成多个步骤。
首先,肿瘤细胞从原发灶处脱离下来,在体内传播至另一远隔器官,然后在该部位克隆性增殖形成转移灶。
针对不同的肿瘤,该步骤会出现在不同的器官组织内,出现的速度也有所差异,在临床上采取的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因此,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现有的肿瘤转移研究模型中加入多种生物学的因素。
医学文献综述模板-肺癌驱动基因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一、国内外现状肺癌是当今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仅次于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是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
男性的发病率(13%)通常高于女性(12%)。
肺癌的发病率在中国男性癌症患者中最高;女性癌症患者中肺癌的比例位居第二,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男女死亡率均最高[1]。
肺癌可分为两类:小细胞肺癌(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
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所有肺癌患者的85%,小细胞肺癌约占肺癌总发病率的15%。
近年来,研究发现,一些基因的突变可以驱动肺癌的发生和发展,即肺癌的驱动基因。
随着基因分析和分子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应用,分析肺癌的遗传特征谱和发现更多新型肺癌驱动基因将更加方便,并可在临床上更新和简化肺癌基因的检测方法,为肺癌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更多潜在的药物靶点[2]。
二、研究方向(一)非小细胞肺癌驱动基因研究非小细胞肺癌又可分为肺腺癌( lung adenocarcinoma,AC) 、肺鳞状细胞癌( 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 和大细胞癌 ( large cell lung cancer,LCLC)等[3]。
1.肺腺癌的驱动基因。
Zhou X,Cai L,Liu J(2018)指出,肺腺癌中约60%的驱动基因已被识别。
其中,EGFR、ALK和KRAS是肺腺癌中更常见的研究和特征性驱动基因。
最近的研究表明,肺腺癌患者的EGFR突变率为50.7%。
最常见的突变是外显子21中的L858R替换突变和外显子19中的缺失突变。
EGFR突变和19Del突变是肺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4]。
Rao S等人分析了120个不同亚型的肺癌组织样本,并在每种肺癌组织类型中检测到强烈的肿瘤RANK表达;腺癌的发病率和表达强度最高。
72%的肺腺癌RANK阳性,发现RANK阳性与KRAS 突变相关[5]。
Ooki A等人的研究证明,PAX6作为一种致癌物,通过PAX6-GLI-SOX2信号轴诱导肺腺癌的癌干细胞特征,并支持PAX6启动子甲基化作为早期肺癌检测的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应用[6]。
最新医保目录中抗肿瘤药物及适应症总结2024
最新医保目录中抗肿瘤药物及适应症总结20242023年12月13日,2023版国家医保目录调整结果公布,新增126种药品!新版医保目录将于2024年1月1日正式实施。
在谈判/竞价环节,143个目录外药品参加,其中121个谈判/竞价成功,成功率为84.6%,平均降价61.7%,成功率和价格降幅均与2023年基本相当。
其中,新增抗肿瘤药物21种,涉及多个癌种。
以下是2023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提到的抗肿瘤药物,已按不同癌症类型分类整理,可按需查询。
非小细胞肺癌1甲磺酸奥希替尼片限:1IB-HIA期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外显子19缺失或外显子21(1858R)置换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e1C)患者的治疗,患者须既往接受过手术切除治疗,并由医生决定接受或不接受辅助化疗;2.具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外显子19缺失或外显子21(1858R)置换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1e)成人患者的一线治疗;3.既往经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时或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并且经检测确认存在EGFRT790M突变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1C成人患者的治疗。
有效期: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2甲磺酸阿美替尼片限: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外显子19缺失或外显子21(1858R)置换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1C)成人患者的一线治疗;2.既往经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1)治疗时或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并且经检测确认存在EGFRT790M突变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成人患者的治疗。
有效期:2023年3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3克理替尼胶囊限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1K)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或ROS1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有效期:2023年3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4塞瑞替尼胶囊限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1K)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1C)患者的治疗。
基底细胞癌的研究进展述评
基底细胞癌的研究进展述评摘要:基底细胞癌是临床多发、常见的低度恶性肿瘤,该疾病主要来源于基底细胞、皮肤附件组织。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该疾病发作率逐渐升高,且朝着年轻化的趋势发展。
目前,临床关于该疾病的诊断方法多种多样,但其唯一金标准为组织病理学检查。
常见疾病治疗措施包括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两种,其中手术治疗措施效果显著,且应用广泛。
本文主要是对基底细胞癌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旨在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基底细胞癌;诊断;治疗;研究进展基底细胞癌(BCC)多发群体为老年人,疾病发作的常见病因包括日光照晒,临床表现包括破溃、呈大片状侵袭性坏死、结黑色坏死性痂、中心坏死向深部组织扩展蔓延等[1]。
患者出现以上疾病表现后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诊断与治疗,会严重降低其生活质量,甚至直接对其生命健康产生威胁。
因此,为更好的保障患者生存质量,临床应将疾病诊断及治疗工作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
本文主要是对BCC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诊断措施、治疗方法等进行分析,现具体综述内容如下:一、BCC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临床研究结果显示,BCC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Hh(Hedgehog)信号通路及交互通路;Notch信号通路;TGFB信号通路、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信号通路;凋亡基因、抗凋亡基因。
本病为基底细胞恶性肿瘤,相关研究学者表示该疾病与它阳光照射具有直接相关关系,经常发生在头部、面部、颈部或手背等。
疾病发作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溃疡中央开始破裂,形成黑色坏死痂;起初是一个小结节,由肤色向深棕色浸润,边缘高卷曲;大量浸润性坏死,可深入软组织、骨组织。
根据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可以将其分为色素沉着型、硬斑型、结节型、浅表型、纤维上皮瘤、囊肿型、腺样体型等[2]。
二、BCC诊断措施(一)组织活检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组织活检是诊断BCC的金标准,临床应用较为广泛。
其中,刮取活检具有操作时间短以及出血少等优势,但病灶组织边界模糊不清,对后续疾治疗产生了一定阻碍作用[3]。
基底细胞癌培训演示ppt课件
危险因素和预防
危险因素
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是基底细胞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此 外,皮肤白皙、有家族史、免疫系统受损以及接触某些化学 物质(如砷)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预防
预防基底细胞癌的关键是减少紫外线暴露。建议在阳光强烈 时避免户外活动,使用防晒霜、戴帽子和穿长袖衣服等措施 来保护皮肤。此外,避免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也有助于降 低患病风险。
切除术
通过手术将肿瘤及其周围部分正常组 织一并切除,以降低复发风险显微镜检查,确保肿瘤被彻底 清除,同时最大化保留正常组织。
刮除术和电干燥法
适用于较小且表浅的基底细胞癌,通 过刮除肿瘤组织并电灼其基底部,以 达到治疗目的。
非手术治疗
光动力疗法
部位。
诊断方法和标准
01
02
03
临床表现
医生通过观察病变的形态 、颜色、边缘等特征进行 初步判断。
组织病理学检查
通过取病变组织进行显微 镜检查,观察癌细胞的形 态和结构,是确诊基底细 胞癌的金标准。
影像学检查
如超声、CT、MRI等,可 用于了解病变的范围和深 度,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 等情况。
鉴别诊断
复发
定期随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 发现复发迹象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
瘢痕形成
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适的缝合技术, 减少张力,降低瘢痕形成的可能性。 对于已经形成的瘢痕,可以采取激光 、注射等方法进行治疗。
心理支持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患者缓解焦 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增强治疗信心 。
04
预后和随访
02
症状和诊断
症状和体征
皮肤病变
基底细胞癌通常表现为皮肤上 的珠状、结节状或溃疡性病变 ,颜色可为红色、粉红色、棕
中国皮肤基底细胞癌诊疗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康复期护理指导
1 2 3
饮食调理
建议患者多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 物,促进伤口愈合;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心理支持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需求并给予 适当支持;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 病和治疗过程。
防晒保护
外出时做好防晒措施,如戴帽子、打伞等;避免 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以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伤 害。
初步诊断依据
根据皮损的临床表现、好发部位及患者年龄等因素进行初步判断。
组织病理学检查方法
活检技术
通过切除、钳取或穿刺等方式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病理学表现
BCC的病理学特征包括基底样细胞的增生、异型性和浸润性生长等。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应用
基因突变检测
BCC的发生与多种基因突变相关,如PTCH1、SMO等基因的突变,通过检测这些基因 突变有助于辅助诊断。
实践经验分享
对于高危患者,应加强监测力度,采用多种 方法进行综合评估;对于低危患者,可适当
减少监测频率,但仍需保持警惕。
生活质量评估工具介绍
01
生活质量评估工具
包括问卷调查、量表评估等,可用于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 和心理状况。
02
常用评估工具
如EORTC QLQ-C30、SF-36等,这些工具具有良好的信度 和效度,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发病机制
BCC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紫 外线照射、电离辐射、化学物质暴露 、遗传因素等。其中,紫外线照射是 最主要的外部诱发因素。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BCC是皮肤癌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和人种间存在差异。
危险因素
长期紫外线照射、皮肤白皙、免疫抑制、遗传易感性等是BCC发病的危险因素 。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的研究进展
·713·
网络出版时间:2021-6-248:37 网络出版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34.1073.R.20210623.1618.016.html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的研究进展
3 CAF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关系
CAF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其他因子,如胶原 蛋白、基质金属 蛋 白 酶、层 粘 连 蛋 白 等,与 免 疫 细 胞 相 互 作 用,以调节 TME,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 3.1 CAF与巨 噬 细 胞 的 相 互 作 用 CAF通 过 分 泌 多 种 细 胞因子调节巨噬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也可以调节 CAF的状态。TAM由 M1和 M2型两种不同表型的巨噬细胞组成。M1型 TAM有抗肿瘤 作用,而 M2型 TAM 具有免疫抑制功能,能促进肿瘤进展。 TAM和 CAF常在瘤组织的同一区域被检测到,但在不同肿 瘤中,两种细胞的比例不同。在胃肠道癌、肺癌、胰腺癌和前 列腺癌组织中,CAF密度高于 TAM;而脑瘤、淋巴瘤、肾癌和 肝癌 组 织 中,TAM 的 密 度 较 高[8]。Yavuz等[9]研 究 发 现, CAF不仅可以通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基质细胞衍生因 子1招募单核细胞,还可将其分化为 M2型 TAM,从而在乳 腺癌中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他们的研究还发现,高级别 CAF 与乳腺癌组织中 TAM 的数量显著相关,也与 Ki67增殖指 数较高和肿瘤体积较大相关。这种肿瘤细胞、CAF和 M2型 TAM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增强了肿瘤细胞的运动性,从而 促进了原发性 肿 瘤 的 逃 逸、转 移 扩 散 和 内 皮 细 胞 的 血 管 生 成。 3.2 CAF与 NK细胞的相互作用 在肿瘤免疫中,NK细 胞起重要作用,CAF能通过不同的方式抑制 NK细胞的表达 和功能,促进肿瘤生长。NKG2D是 NK细胞的激活受体,对 激活 NK细胞必不可少,MICA/B作为 NKG2D的 2个配体, 在肿瘤细胞表面表达。Ziani等 研 [10] 究发现黑色素瘤 CAF 通过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可降低 MICA/B的表达,从而进 一步降低 NK细胞对黑色素瘤 NKG2D依赖性细胞的毒性杀 伤活性。Zhang等 发 [11] 现在结直肠癌中,CAF可 通 过 分 泌 IL8吸引 单 核 细 胞,进 而 促 进 巨 噬 细 胞 M2极 化,TAM 与 CAF在 TME中协同作用,可抑制结直肠癌 NK细胞的功能。 NK细胞也可影响 CAF的细胞因子表达,但这方面的研究有 限,尚待进一步探讨。 3.3 CAF与 T淋巴细胞的相互作用 研究表明,在肿瘤间 质中调节性 T细胞(regulatoryTcells,Treg)高表达患者比 Treg低表达的患者预后差。在 TME中,Treg和 CAF都起作 用,免疫调 节 因 子 在 CAF中 的 表 达,可 以 诱 发 基 质 中 的 Treg。Costa等[12]发现,在三阴型乳腺癌中,有 2个肌成纤维 细胞亚群 CAFS1和 CAFS4。CAFS1诱导 Treg的分化和活 性,并增加 T淋巴细胞的存活率,CAFS4没有表现出该特 性。因此,不同来源的 CAF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尤其是
肿瘤的浸润与转移
第三节 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分子生物学
自80年代后,提出了肿瘤转移机制的全新理论:
基因调控下多元体系肿瘤的转移是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参与调 节的复杂过程,通过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过度表达,以及一 系列基因产物的参与,对肿瘤转移整个过程进行调控。
它涉及到:
肿瘤细胞遗传密码、表面结构、抗原性、侵袭力、粘附能力、 产生局部血凝因子或血管生成的能力、分泌代谢功能、肿瘤 细胞与宿主、肿瘤细胞与间质之间相互关系
用特异抗体或反义mRNA处理后,可恢复其 侵袭性。
3、肿瘤细胞E-钙粘连素基因突变——非侵袭性肿瘤变为 高侵袭性肿瘤。
(三)瘤细胞向周围组织侵袭
1、瘤细胞的运动: 原位运动:瘤组织侵袭时,瘤组织外层的瘤细胞向周围微环境伸出伪足 瘤细胞与靶组织接触和进入周围组织的细胞间隙时
伪足可牢固的粘附于靶组织或细胞
二、肿瘤转移
肿瘤细胞侵入血管和淋巴管是其 脱离原发瘤到转移的开始阶段。
(一) 瘤细胞在脉管中的锚定粘附
少数在循环中运行并存活下来的瘤 细胞常相互集聚形成微小肿瘤栓子,当 到达特定继发脏器时肿瘤牢固地附着在 脉管内皮层。肿瘤细胞锚定粘附过程受 多种因素调节。在脉管内皮细胞表面有 选择素系列粘附因子。
肿瘤转移的研究历史
第一节 侵袭和转移的概念
癌细胞侵袭: 癌细胞离开其原瘤灶组织 侵犯了邻近组织, 并在该处继续繁殖生长, 这个过程称之为侵袭。
转移:
癌细胞由原发瘤部位脱离,侵犯周围组织, 进而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部分瘤细 胞被淋巴流、血流带到另一远离部位或器官, 在该处与宿主组织相互作用后,继续存活和 繁殖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继发瘤。
1)粘附能力:高转移瘤细胞与靶器官实质细胞粘附力>
与非靶器官实质细胞粘附力
RACK1对人乳腺癌增殖、迁移和侵袭转移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RACK1对人乳腺癌增殖、迁移和侵袭转移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人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女性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目前,乳腺癌的研究中发现了许多潜在信号通路和靶点,其中RACK1作为一个细胞信号传导蛋白,在癌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了解RACK1在人乳腺癌中的作用和机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临床意义。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RACK1在人乳腺癌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包括其对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转移的影响,并深入分析其参与的信号通路和调控机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乳腺癌的发病机制提供帮助。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应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技术手段,包括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转移实验等,探究RACK1在人乳腺癌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利用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MDA-MB-231进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转移实验,探究RACK1对癌细胞的影响以及其与乳腺癌的关系。
(2)应用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RACK1与与其相关的信号通路因子(如AKT、ERK、NF-κB等)的表达水平,揭示其调控机制。
4. 研究意义和预期结果
通过本研究的探究,可深入研究RACK1在人乳腺癌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为更好地了解乳腺癌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数据支持。
同时,该研究可为寻找乳腺癌的新靶点和治疗途径提供参考,对改善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
Hedgehog信号通路与基底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Hedgehog 信号通路与基底细胞癌的研究进展郭一俨,李改赢,徐丹,汤諹(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云南昆明650032)[摘要]基底细胞癌(basalcellcarcinoma ,BCC )是皮肤科临床常见的非黑素瘤性皮肤癌,可侵犯深部组织,破坏邻近结构,易局部复发,较少发生远处转移。
研究显示,Hedgehog 信号通路的异常可导致BCC 的发生。
动物模型的建立进一步证实了该信号通路与BCC 之间的密切联系,为研究疾病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Vismodegib 等小分子抑制剂可阻断这一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生长。
最近的基因组学研究指出,BCC 的发展可能与额外的基因突变有关,这表明除了Hedgehog 外,WNT 、mTOR 等其他信号通路在该肿瘤的发病机制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就Hedgehog 信号通路对BCC 发病的影响进行综述。
[关键词]基底细胞癌;Hedgehog 信号通路;治疗[中图分类号]R75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10X (2019)07-0132-05Research Progress of Hedgehog Pathway in Basal CellCarcinomaGUO Yi-yan ,LI Gai-ying ,XU Dan ,TANG Yang(Dept.of Dermatology ,The 1st A 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Kunming Y unnan 650032,China )[Abstract ]Basal cell carcinoma (BCC ),a common non-melanoma skin cancer ,is occasionally with deepinvasion ,destruction of adjacent structures ,recurrence ,but it rarely occurs distant metastasis.Some studies show that abnormal Hedgehog pathway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of BCC.The establishment of animal models confirme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pathway and BCC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sease therapy.Small molecule inhibitors such as Vismodegib block this signaling pathway and inhibit tumor growth.Recent genomic studies point to the involvement of additional genetic mutations that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CC ,suggesting significance of other signaling pathways ,such as WNT ,mTOR ,aside from hedgehog in thepathogenesis of this human tumor ,and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dgehog path-way and BCC.[Key words ]Basal cell carcinoma ;Hedgehog pathway ;Therapy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CN 53-1221R[收稿日期]2018-09-17收稿[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660518);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2017FE468(-049)][作者简介]郭一俨(1992~),女,陕西渭南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皮肤美容外科临床工作。
基底细胞癌汇报ppt课件
风险评估和监测
风险评估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理类型等 因素,评估基底细胞癌的复发和转移风险。
监测方法
定期进行全面皮肤检查,观察原有病变部位和周 围皮肤的变化,及时发现复发或新发病灶。
随访计划
制定个性化的随访计划,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 随访频率和检查项目。
风险调整和治疗策略
01
风险分层治疗
根据基底细胞癌的风险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低风险患者可
选择局部治疗,高风险患者则需考虑全身治疗或综合治疗。
02
个体化治疗方案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放疗、化疗
、免疫治疗等。
03
生活方式调整
建议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避免过度曝晒、保持健康饮食等,以
降低基底细胞癌的复发风险。
发病原因
长期紫外线照射、接触有害化学物质 、遗传因素等。
发病率和死亡率
发病率
基底细胞癌的发病率较高,尤其 在白种人中更为常见。
死亡率
虽然基底细胞癌的死亡率相对较 低,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 侵犯周围组织并导致严重的并发 症。
危险因素和预防
危险因素
长期暴露在阳光下或接受紫外线照射、皮肤白皙、家族遗传史、免疫系统功能 低下等。
经济压力,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XX
PART 06
研究与展望
REPORTING
研究现状和进展
基因组学研究
通过对基底细胞癌的基因组测序,发现了多个与疾病发生发展相 关的基因变异。
免疫治疗研究
针对基底细胞癌的免疫治疗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如PD-1/PDL1抑制剂的应用。
靶向治疗研究
针对基底细胞癌的特异性靶点,如Hedgehog信号通路,开发 了一系列靶向药物。
MAPK信号转导与肿瘤抑制的研究
目
CONTENCT
录
• 引言 • MAPK信号转导途径的组成与功能 • MAPK信号转导与肿瘤发生发展的
关系 • MAPK信号转导途径的抑制剂与肿
瘤治疗 • MAPK信号转导与肿瘤抑制的研究
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MAPK信号转导途径在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过程中发挥重要 作用,其异常激活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MAPK信号通路与上皮-间质转化(EMT)
MAPK信号通路通过诱导EMT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肿瘤细胞从上皮表型向间质表型转化,从而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 和转移能力。
MAPK信号通路与肿瘤干细胞特性
MAPK信号通路通过维持肿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和复发。
MAPK信号通路与肿瘤微环境
02
MAPK信号转导途径的组成与功能
MAPK信号转导途径的分子组成
MAPK激酶激酶(MAPKKK)
作为MAPK信号通路的上游激活因子,MAPKKK能 够磷酸化并激活下游的MAPKK。
MAPK激酶(MAPKK)
MAPKK在MAPKKK的激活下,进一步磷酸化并激活 MAPK。
MAPK
作为信号通路的核心分子,MAPK在接收到上游信号 后被激活,进而磷酸化下游的底物,传递信号。
MAPK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密切相关,参与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 移等过程。
03
MAPK信号转导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
MAPK信号转导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基因突变与MAPK信号通路激活
01
多种肿瘤相关基因突变可导致MAPK信号通路的异常
激活,进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存。
靶向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靶向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肿瘤是一种常见疾病,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传统的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和化疗等能够有效控制肿瘤的发展,但是也伴随着一系列严重的副作用。
为了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降低毒副作用,靶向药物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靶向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靶向药物的概念和分类靶向药物是指通过特异性与癌细胞或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抑制或阻断某些特定分子、通路或信号转导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的药物。
根据其作用机制和分子靶点的不同,可以将靶向药物分为几个类别。
抑制细胞增殖及分化的靶向药物这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促进分化来起到抗肿瘤作用。
例如,白血病的治疗药物伊马替尼(Imatinib)能够选择性地抑制BCR-ABL融合基因产生的异常酪氨酸激酶活性,从而阻断了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和转化过程。
阻断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肿瘤生长和转移离不开血管生成过程,因此阻断肿瘤血管生成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策略。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关键调节因子,与肿瘤血管新生密切相关。
目前已经开发出很多针对VEGF及其受体的抑制剂,如贝伐单抗(Bevacizumab)等。
抑制信号转导通路的靶向药物信号转导通路在肿瘤细胞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许多肿瘤具有异常激活的信号通路,如RAS/MAPK路径、PI3K/AKT/mTOR路径等。
针对这些异常激活的信号通路开发出了一系列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Gefitinib)。
靶向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例子目前靶向药物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肿瘤治疗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以下是其中几个成功案例。
奥曲肽(Octreotide)奥曲肽是一种靶向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的抑制剂。
IGF-1R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都有高表达水平,并与肿瘤细胞增殖、存活、侵袭和转移等过程密切相关。
奥曲肽通过抑制IGF-1R的激活,抑制了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并且还可以通过诱导凋亡促进肿瘤细胞死亡。
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曲妥珠单抗是一种针对HER2/neu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在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多发性浅表型基底细胞癌1例
多发性浅表型基底细胞癌1例覃巍;杨文彪;彭雨;孙丽霞;刘琼茹【摘要】报告1例多发性浅表型基底细胞癌。
患者男,52岁,皮疹表现为全身多发黑褐色丘疹、斑块,多处组织病理检查均确诊为基底细胞癌。
多发性浅表型基底细胞癌临床表现多样,应注意与其他疾病相鉴别,应加强组织病理、免疫组化等检查,避免误诊。
【期刊名称】《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年(卷),期】2016(023)001【总页数】3页(P48-50)【关键词】基底细胞癌;多发;浅表型【作者】覃巍;杨文彪;彭雨;孙丽霞;刘琼茹【作者单位】江门市中心医院皮肤科,广东江门 529030;江门市中心医院皮肤科,广东江门 529030;江门市中心医院肿瘤科,广东江门 529030;江门市中心医院病理科,广东江门 529030;江门市中心医院病理科,广东江门 529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5基底细胞癌是皮肤科常见的低度恶性肿瘤,较少转移,头面部等曝光部位多见,也可发生于躯干、四肢等非曝光部位,皮疹形态多样,可表现为结节、溃疡、色素斑等[1]。
多发性浅表型基底细胞癌国内外报道不多,现报告1例我院收治的该病患者。
患者男,52岁,因“全身多发黑褐色丘疹、斑块1年”来我院就诊。
皮疹初发于右大腿外侧,表现为黑褐色斑块,无明确诱因,偶有轻微瘙痒,搔抓后局部反复发生破溃、出血、结痂,并自行使用多种中草药外敷(具体不详),皮疹无好转且向外周扩大。
其后1年间,躯干、四肢逐渐出现大小不一黑色或棕褐色丘疹、斑块,无明显自觉症状。
患者在酱油酿造企业工作,长期从事黄豆晾晒加工等,工作环境温度较高,紫外线强度较大。
患者平时无主动使用防晒霜或采取其他防晒措施。
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等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专科检查:躯干、四肢可见泛发黄豆至钱币大小黑色或棕褐色斑或斑块,可相互融合或排列成环状、花瓣状。
右大腿外侧可见直径约5 cm黑色圆形斑块,表面结黑痂,中央色素不均,基底部及周边潮红,边缘略呈珍珠状隆起,见图1、图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底细胞癌与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的研究现状杜金锋△(综述),郭瑞珍*(审校)(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病理学教研室,广东珠海519041)中图分类号:R739. 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1006-2084(2009)02-0203-04 摘要:基底细胞癌(BCC)是最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之一。
与其他恶性肿瘤比较而言,它具有生长缓慢、对局部组织破坏性、侵袭性很强及几乎不发生转移的生物学特征。
Kai1基因是1995年发现的一种肿瘤抑制基因,近年研究认为该基因与多种肿瘤的转移有关。
目前, BCC的生物学特征是人们研究的热点和重点,Kail基因与BCC的发生、发展、生物学特征的相关性研究尚未见报道。
关键词:基底细胞癌;肿瘤转移;Kail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 BCC)又称为基底细胞上皮瘤、侵蚀性溃疡,由KroPecher于1903年首次报道,是源自表皮或其附属器的皮肤恶性肿瘤,为最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之一。
较其他恶性肿瘤而言,BCC生长缓慢、对局部组织破坏性、侵袭性很强,但是却极少发生转移,目前,其生物学特征是人们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Kai1基因是1995年发现的一种新的肿瘤抑制基因[1],而且与多种肿瘤的转移有关。
本文从BCC的临床、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以及Kai1的研究现状等方面予以综述。
1BCC的临床研究现状1.1流行病学BCC的发病在全球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
2001年,Clark[2]报道美国每年新发的BCC为80万人;发病率为0. 146%~0. 317%,病死率为0. 05%。
1999年, Thissen等[3]报道, BCC在澳大利亚发病率高达1%。
在欧洲,英国BCC发病率在14年间(1978~1991)增长了335%[4]。
在亚洲,中国香港地区华人中发病率在1990和1999年分别是0. 32/10万和0. 92/10万[5],增长了187. 5%。
约旦地区发病率在1992和2000年分别为6. 3/10万和8. 8/10万,增长了39. 7%[6]。
BCC的发病有着明显的地区、人种、肤色差异。
浅色人种特别是白皮肤、蓝眼睛和金发等白种人发病率较高,是非白种人的45倍多,而在黑种人罕见。
BCC好发于老年男性,高发年龄为50~75岁,平均发病年龄为60~70岁,根据不同人群而略有差异[5, 6];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8年,平均5. 26年。
近年年轻女性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
BCC常发于皮肤曝光区, 70%~90%发生于头面部。
面部好发于鼻两侧、鼻唇沟、内外毗等处,可以引起局部的外貌损害;各地的流行病学调查均提示鼻及鼻周是发病率最高的部位[7]。
近年发现,躯干及肢体的发病率开始上升。
1.2临床病理学特征BCC在真皮内有边界明显的瘤细胞群;细胞间无间桥,界限不清,胞质少;胞核较大,呈圆形、卵圆形或长梭形,嗜碱性,染色较深可有核仁,大小形状及着色程度一致。
瘤细胞群周围结缔组织增生,最外层细胞高柱状呈栅栏状排列。
BCC间质含有黏蛋白,在制作切片时间质收缩,使间质与肿瘤团块边缘呈裂隙状分离,称之为收缩间隙。
瘤块周围基质内常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BCC在病理组织学上具有多种分型以及向多个方向分化的特点,一般可分为分化型与未分化型两大类。
未分化型可表现为实性型、色素型、纤维化型或硬斑状、浅表型。
实性型可见多少不一、形态不同的癌肿团块埋在真皮内;色素型瘤细胞间有较多黑色素;纤维化型或硬斑状型具有显著的结缔组织增生,结缔组织成条束地包绕瘤细胞群;浅表型在表皮下有较多短小的花蕾状瘤细胞团。
分化型可出现向毛发结构分化的角化型BCC,向皮脂腺分化的囊肿型BCC,向大汗腺分化的腺样BCC等。
病理诊断时要注意与低分化鳞癌、恶性黑色素瘤、硬癌、毛发上皮瘤、汗腺瘤等相鉴别。
1.3临床治疗BCC的临床治疗分为两大类:手术和非手术疗法。
1.3.1手术疗法早期手术彻底切除是治疗BCC的首选方案。
应用Mohs显微外科手术可以达到高治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正常组织,且肿瘤切除与组织修补可以同一天进行,对于原发肿瘤的治愈率可达99%,对于复发肿瘤的治愈率也在95%以上[8]。
其他手术治疗包括外科刮除术、电干燥疗法及冷冻术、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等。
1.3.2非手术疗法放射治疗一般用于老年患者,病损较大而不适宜接受手术治疗时, 5年治愈率约为90%。
光动力疗法对浅表BCC的治愈率可达87%以上,并且可以反复治疗,属于无创治疗,特别适合年老体弱以及一些特殊解剖部位的治疗[9]。
药物治疗局部应用5%咪喹莫特霜,可根除表浅的BCC;注射重组的a-2b干扰素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其他非手术治疗包还括局部5-氟尿嘧啶治疗、化疗、姑息疗法及维生素A治疗等。
1.4预防避免紫外线照射是主要的预防措施,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
防护性着装包括宽沿帽、长袖衫、裤子、太阳镜。
对于高危人群,如浅肤色及免疫抑制人群,采取防护措施是最重要的。
使用遮光剂是有效的保护措,它通过吸收或反射紫外线的方法达到防晒目的,建议使用防晒指数30或者更高的遮光剂。
2BCC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2.1病因学研究现状肿瘤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多步骤、多阶段和多基因改变的过程,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是受累最多的两大类型,各种关键基因的改变是人类肿瘤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既往的研究表明,BCC中有多种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凋亡调控基因的表达异常,如c-fos、p53、p16、PTCH、Fas/FsL、Bc1-2等[10-12]。
近几年,与BCC发生、发展相关的研究也很多。
Hutchin等[13]研究认为,Hedgehog信号通路中Hedgehog基因、Patched基因、Smoothened 基因及Gli基因等的突变使Hedgehog信号通路目的基因GL12、WNT、HIP等的持续激活在BCC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性作用。
Hedgehog信号通路与细胞生长分化密切相关,既在胚胎发育中起重要作,又与肿瘤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张观宇等[14]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 法检测60例BCC患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细胞增殖核抗原的表达,结果BC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细胞增殖核抗原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皮肤(P<0. 01),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细胞增殖核抗原异常表达与B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促进瘤体组织血管新生,加速肿瘤的生长;还可以通过自身分泌途径作用并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
细胞增殖核抗原表达阳性说明该细胞正处于增殖状态,G1期细胞增殖核抗原量开始增加, S期达到高峰。
王良君等[15]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39例眼睑BCC中研究时发现, nm23-H1和核因子κB p65在正常视网膜及眼睑组织细胞中呈阴性表达,在眼睑BCC中呈阳性表达,肿瘤组织细胞中与正常组织细胞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 05)。
显示, nm23-H1和核因子κB p65蛋白的异常表达与BCC的发生有关。
nm23蛋白的改变,能使微管聚合异常引起减数分裂时纺锤体异常,导致染色体非整倍性的形成,进而促进肿瘤发展;核因子κB是一种多向调节功能的转录因子,广泛参与许多基因的转录调控。
另外,孙立等[16]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端粒酶调节基因TRAP在BCC中的表达情况,结果TRAP在BCC的表达高于正常皮肤P<001);表明,TRAP的异常高表达也可能与BCC的发生有关;TRAP是一种调节端粒酶活性的转录因子,在具有分化能力的细胞核中表达。
2.2转移相关机制研究转移是恶性肿瘤最基本的生物学特征之一,涉及肿瘤细胞与宿主间一系列复杂、多步骤、相互作用的过程;任何一种恶性肿瘤都具有侵袭转移潜能,而其侵袭转移潜能的高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BCC和鳞状细胞癌同属于非黑素性瘤,同源于表皮的皮肤恶性肿瘤;临床上鳞状细胞癌很容易发生侵袭和转移,而BCC虽有侵袭性生长的特性但极少发生转移,国外报道转移率为0. 0028%~0. 5%[17]。
部分学者对BCC以局部侵袭生长为主而极少转移的现象做了研究。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包括3个亚型,分别为nm23-HI、nm23-H2和nm23-H3。
nm23能抑制肿瘤细胞微管系统的聚合,使微管蛋白上的GTP转换为GDP,导致肿瘤细胞微管系统解聚,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移动。
其中nm23-H1与肿瘤转移表型关系密切。
Kanitakis等[18]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各种皮肤肿瘤时发现, nm23-H1蛋白产物在BCC中表达最强,而在鳞状细胞癌中表达最低,与BCC生长缓慢、局部侵润、极少转移和鳞状细胞癌生长快、较易转移的生物学行为相一致,提示nm23-H1基因对抑制BCC的转移起了一定作用。
Tada等[19]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对桥粒芯糖蛋白(Dsg)和盘状球蛋白在不同皮肤肿瘤中的表达进行研究时认为, BCC侵袭生长的能力可能与Dsg有关,而转移能力的低下可能是E钙黏蛋白参与了阻止肿瘤细胞从原发灶中逃逸的机制有关。
国内外研究发现, BCC瘤细胞均不表达CD44及CD44v6,提示BCC肿瘤细胞不能与基质中透明质酸相结合,限制了瘤细胞向基质游离生长,因此BCC临床表现以局部浸润生长为主,基本上不发生远处转移[20, 21]。
张新萍等[22]研究一氧化氮合酶在BCC中的表达时发现, 40例BCC中只有17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呈阳性表达,阳性率为42. 50%,且均在瘤细胞的胞质着色,血管内皮细胞着色不均匀。
eNOS产生的NO可增加肿瘤血管通透性、扩张血管;促进肿瘤的生长与转移。
提示, eNOS 低表达与BCC极少发生转移的生物学特性有关。
3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的研究现状Kai1基因是Dong等[1]在1995年研究前列腺癌时首先发现一种新的肿瘤抑制基因,曾一度被认为是前列腺癌的的特异性转移抑制基因。
近些年的研究认为该基因与多种肿瘤的转移有关,如前列腺癌、肺癌、胰腺癌等。
3.1Kai1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及抑制转移作用Kai1基因是穿膜四超家族成员之一,属于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其结构为细胞膜糖蛋白,主要影响细胞间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信号转导,参与细胞增生的调节。
该基因长约80 kb,包括8 kb的5′端、10个外显子、9个内含子和第10外显子后8 kb的3′端。
它的显著特点之一是第1内含子较长,达29 kb,几乎相当于其他内含子之和。
最大的外显子10,长度超过750 bp,其大部分构成Kai1 cDNA的3′端非编码区。
由于其编码产物与CD82完全相同,故又称Kai1/CD82基因。
Kai1主要参与调节细胞间的黏附,使肿瘤细胞不易脱离原发灶而抑制肿瘤转移。
Kai1可通过Src激酶介导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促进细胞的同质性黏附,抑制肿瘤的转移;Kai1也可通过调节整合素家族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使得肿瘤细胞不能与细胞外基质黏附,抑制肿瘤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