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转移和浸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as基因
• 效应蛋白:IV型胶原酶、组织蛋白酶和与细胞 运动相关的细胞因子
CD44v:肿瘤转移促进基因
• CD44是广泛分布跨膜糖蛋白分子 ,能与细胞外基质中透明质酸 结合、参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
• CD44V1-10,分子量约85-160KD,目前研究较多的是 CD44v6。
• 其正常功能是作为受体识别透明质酸(HA)和胶原蛋白Ⅰ、Ⅳ 等,主要参与细胞-细胞,细胞-基质之间的特异性粘连过程。
在肿瘤转移的每个环节均包含粘附与分离 (粘附解聚)两个方面。
细胞与细胞间的粘附
• 同源细胞间的粘附:E-钙粘连素;在肿瘤 转移的某些环节上发挥重要作用。
• 异源细胞间的粘附:选择素;肿瘤细胞与血 小板、内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的结合。
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粘附
肿瘤细胞主要通过整合素(integrin)受体 与细胞外基质结合
• 如胃癌破源自文库胃壁侵及浆膜层癌细胞脱落,可种植 于大网膜、腹膜、腹腔内器官表面。
三、 肿瘤转移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一)基因调控下的肿瘤转移
肿瘤转移与促进基因和抑制基因之间表达失 衡相关。 不是所有的肿瘤都有转移表型,同种肿瘤细 胞不同个体转移能力也不一样。
促进肿瘤转移的基因
与肿瘤转移相关的基因有很多种,但还没 有严格意义上的转移基因
• “跳跃性”转移
• “逆行”或“交叉”转移
血道转移
• 侵入体循环静脉的瘤细胞经右心到达肺,在肺 内形成转移灶
• 侵入门静脉系统的肿瘤细胞,首先在肝内形成 转移瘤
• 侵入肺静脉的肿瘤细胞或肺内转移瘤通过肺毛 细血管进入肺静脉,经左心随主动脉血流播散 至全身各器官(脑、骨、肾、肾上腺 )
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二)肿瘤血管的形成
肿瘤超过1~2mm3时,新生血管形成是维持其生长 所必需。
宿主毛细血管网进入肿瘤组织。 是血管生成刺激因子和抑制因子共同调控的结果。
(三)肿瘤细胞脱落并进入基质
恶性肿瘤细胞E-钙粘连素(E-cadherin)表达降低。 肿瘤细胞分离倾向与细胞膜结构的变化和粘附力
的下降有密切关系。 癌细胞表面电荷发生改变、与钙离子结合能力减
栓才能抵抗易损因素。
(六)肿瘤细胞锚定黏附
肿瘤细胞-血小板簇与靶器官内皮细胞的粘附 并锚定在内皮细胞表面。
微小脉管对癌栓的截获也是锚定粘附的方式。 影响粘附的因素:
碳氢类配子与选择素 透明质酸裂解酶受体CD44v与整合素
(七)逸出循环系统
肿瘤细胞诱导脉管基底膜的降解和穿透。 肿瘤细胞穿透脉管后细胞外基质中的移行。
肿瘤转移是多步骤、多因素的复杂过程, 是多阶梯瀑布过程。
• 肿瘤转移的基本过程
• 原发瘤的增殖 肿瘤新生血管的生长 瘤细胞侵袭基底膜 在循环系统中存活 侵入血管或淋巴管
形成瘤栓并转运到远隔靶器官
滞留于靶器官微小血管中
肿瘤血管形成,转移癌灶增殖
穿出血管并形成微小转移灶
(一)原发瘤增殖和扩展
增殖导致肿瘤内部压力增加 增殖只是肿瘤细胞转移的基础 接触抑制丧失
(八)转移后结局
侵入靶器官的肿瘤细胞形成转移瘤并进行性 长大才真正完成了转移。 转移后生长 转移的休眠(黑色素瘤、乳腺癌切除后多年后的复发)
处于G0期,逃避机体杀伤作用;分裂和死亡处于动态平衡 ;肿瘤血管形成缓慢。
二、 肿瘤转移的途径
淋巴道转移
• 乳腺癌淋巴道转移主要至腋窝各组淋巴结 • 卵巢癌常发生髂区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 • 肺癌首先侵犯肺门淋巴结
弱以及桥粒发育不全也与之有关。
癌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水解基质(ECM)的酶类。
定向移动(migration):在癌细胞侵袭过程中起 重要作用。
(四)进入脉管系统
肿瘤组织的血管与正常血管差异显著。 肿瘤血管为侵入基质的游离肿瘤细胞进
入循环系统提供条件。
(五)癌栓形成
侵袭进入循环的癌细胞大部分死亡(脱巢凋亡)。 转移能力高的细胞在循环中相互聚集形成小的癌
• 能与G蛋白结合,本身也具有G蛋白的某些特性,可能通过细胞跨 膜信号传递调节肿瘤细胞转移。
• 近年来大量的有关nm23基因与肿瘤转移的报道,在一些肿瘤中, 如乳腺癌、肝癌、黑色素瘤、胃癌等,其nm23的mRNA蛋白表达 与肿瘤的转移及临床预后不良呈反相关。
1.00
生存率
0.75
(+)
0.50
0.25
• 参与基质胶原酶的代谢,使其失活。 • 对肿瘤转移的抑制作用主要在侵袭阶段。 • 还具有抑制血管增生的作用。
Kiss-1基因:编码产物为G蛋白偶联受体的内源
性配体,能使胞内Ca2+浓度增加,同时能明显抑 制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二)粘附分子与肿瘤转移
粘附因子是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 细胞外基质间粘附作用的膜表面糖蛋白。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处的毛 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体静脉)--右心 房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中的毛细血管网--肺静 脉--左心房
种植性转移
• 体腔内器官的肿瘤侵袭器官被膜,蔓延至器官表 面时,瘤细胞可以脱落并象播种一样,种植在体 腔和体腔内器官的表面,形成多个转移瘤灶
0.00
(-)
0
5
10
15
生存时间(年)
图3a nm23表达的Kaplan_Meier生存曲线
92例结直肠癌的nm23表达阳性率42.4%。nm23阴性病例预示更差的预后。因而 nm23基因具有抗肿瘤转移的潜能,认为nm23表达减少预示结直肠癌更强的侵袭性 和易于转移扩散。
TIMP: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
• CD44V6高表达的癌细胞可能获得淋巴细胞“伪装”,逃避人体 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杀伤,更易进入淋巴结,形成转移。
• 可促进ras基因表达
抑制肿瘤转移基因
抑制肿瘤转移基因是近年来倍受关注的研究领 域。
nm23基因: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 影响细胞内微管系统的状态而抑制癌的转移:提供GTP而调节微管 的聚合与解聚 。
细胞外基质(ECM)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c,ECM),是由动物细胞合成并分泌到胞外、 分布在细胞表面或细胞之间的大分子, 主要是一些多糖和蛋白, 或蛋白聚 糖。这些物质构成复杂的网架结构,支持并连接组织结构、调节组织的 发生和细胞的生理活动。细胞外基质是动物组织的一部分, 不属于任何细 胞。它决定结缔组织的特性,对于一些动物组织的细胞具有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