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肿瘤生长、侵袭与转移

合集下载

肿瘤分子细胞生物学

肿瘤分子细胞生物学

肿瘤分子细胞生物学肿瘤分子细胞生物学起源与演进、细胞分化与肿瘤、肿瘤生长的细胞生物学、肿瘤的侵袭与转移、血管生成与肿瘤、肿瘤的超微结构、肿瘤标记物、端粒和端粒酶与肿瘤、细胞凋亡与肿瘤、化学致癌因素及其致癌机制、物理性致癌因素及其致癌机制、病毒致癌因素及其致癌机制、免疫与肿瘤、激素与肿瘤、遗传与肿瘤、微卫星DNA与肿瘤、肿瘤基因及其调控机制、细胞周期与肿瘤、细胞信号转导与肿瘤和转基因动物技术一、肿瘤细胞的物质代谢肿瘤细胞的最基本的生物学特征就是恶性增殖、分化不良、浸润和转移等。

这些恶性行为与肿瘤的特殊生化代谢过程密切相关。

细胞癌变是从致癌因素引起靶细胞的基因突变开始的,基因突变引起基因表达异常,导致细胞中蛋白质和酶谱及其功能的改变,酶是物质代谢的催化剂,当酶功能和活性发生重大变化时,必然引起物质代谢的改变。

(一)糖代谢的改变肿瘤细胞糖代谢的改变主要表现为酵解明显增强。

正常肝组织在有氧条件下由氧化供能约占99%,而酵解供能仅占1%,但肝癌组织中糖酵解供能可高达50%。

(二)核酸代谢的改变肿瘤组织中RNA及DNA合成速率皆比正常组织高,而分解速率则下降。

(三)蛋白质代谢的改变肿瘤相关的标志酶或蛋白,如胚胎性蛋白质合成速率增快。

相反,与细胞分化相关的酶或蛋白合成则会减少或几乎消失。

总之,与肿瘤细胞恶性增殖相关的生物化学代谢特点是:合成细胞结构成分的代谢途径明显增加;细胞成分及合成原料的分解代谢途径明显降低,酵解增加。

二、肿瘤细胞酶学的改变肿瘤组织中某些酶活性增高,可能与生长旺盛有关;有些酶活性降低,可能与分化不良有关。

例如肝癌病人在血中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和碱性磷酸酶的同功异构酶均可升高;骨肉瘤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强而酸性磷酸酶活性弱;前列腺癌的酸性磷酸酶可升高;肺鳞状细胞癌的脂酶活性随分化程度降低而减弱。

由于癌细胞的新陈代谢与化学组成都和正常细胞不同,可以出现新的抗原物质。

有些恶性肿瘤组织细胞的抗原组成与胎儿时期相似,如原发性肝癌病人血清中出现的甲种胎儿球蛋白(AFP),AFP的特异性免疫检查测定方法是肝癌最有诊断价值的指标。

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肿瘤的发生与发展肿瘤的定义: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过程:局部组织的细胞—基因突变—细胞异常增生—新生物—局部肿块发病机制:肿瘤的发病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参与的过程.恶性肿瘤的病因〔尚未完全了解〕,1.环境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2.机体因素化学致癌化学致癌物:目前认为凡接触引起人或动物形成肿瘤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目前发现对动物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已达2000余种,其中有些可能和人类肿瘤的形成有关分类:1.作用分式: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促癌物2.与肿瘤的关系:肯定致癌物,可疑致癌物,潜在致癌物⏹ 1.直接致癌物:进入机体后与细胞直接作用,诱导细胞癌变的化学物质.⏹ 2.间接致癌物:进入体内经微粒体氧化酶活化,变成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 3.促癌物:能促进其他致癌物诱发肿瘤形成的化学物质⏹ 4.肯定致癌物〔defined carcinogen〕经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临床医师和科学工作者都承认对人和动物有致癌作用,其致癌作用具有剂量反应关系的化学致癌物.⏹ 5.可疑致癌物〔suspected carcinogen〕具有体外转化能力,而且接触时间和发病率相关,动物致癌实验阳性,结果不恒定,且缺乏流行病学方面的证据.⏹ 6.潜在致癌物〔potential carcinogen〕是在动物实验中可获得某些阳性结果,但在人群##无资料证明对人具有致癌性的物质.1、化学致癌物的作用点:为细胞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2、作用:使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1、累积作用:<summation effect>是指两种或多种致癌物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机体,其复合效应等于单独作用之和2、协同作用:<synergistiic effect>机体同时暴露于几种致癌物中其致癌作用高于个单独致癌物作用之和常见的化学致癌物:多环芳香烃类,芳香胺与偶氮染料,亚硝胺类化学致癌例子.苯胺染料:膀胱癌,烟草:肺癌,黄曲霉素:肝癌物理致癌1.电离辐射是最主要的物理性致癌因素2.放射性同位素:镭、铀、氡等放射性同位素3.紫外线:皮肤癌,着色性干皮病病毒致癌1/3为DNA病毒,2/3为RNA病毒⏹一、乳头状瘤病毒与宫颈癌〔HPV〕⏹二、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HBV〕⏹三、EB病毒与鼻咽癌和Burkit肉瘤〔EBV〕⏹四、HTLV与人类T细胞白血病〔HTLV〕致瘤性DNA病毒1、共同特征:〔1〕致癌作用发生在病毒进入细胞后复制的早期阶段,瘤基因整合在宿主DNA上.〔2〕在宿主DNA上的定位具有选择性.〔3〕病毒DNA编码的蛋白质调节细胞周期、与抑癌基因相互作用.感染致瘤性DNA病毒后宿主细胞的分类:(1)允许性细胞:DNA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它能够复制并最终导致细胞的死亡. (2)非允许性细胞:指当病毒感染与其无关的种属细胞时,病毒复制的效率很低,甚至不能复制.致瘤性RNA病毒分类.根据病毒形态:A,B,C,D型根据基因组是否完整:缺陷型,非缺陷型致瘤病毒致瘤分子机制:1、病毒编码产物模拟细胞内分子信号2、病毒编码产物激活细胞信号传导途径3、病毒编码产物对细胞周期的干预调节肿瘤发病的分子基础: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恶性肿瘤发病的分子过程:获得性DNA损伤因素〔化学物质、电离辐射、病毒〕—细胞DNA损伤—体细胞基因异常—促生长癌基因激活,调控细胞凋亡基因异常,肿瘤抑制基因失活—正常调控蛋白丧失,异常基因蛋白表达—恶性肿瘤形成原癌基因:是细胞中固有的基因,正常下参与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调控,当基因的功能、结构发生变异,并具有使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作用的时候,称为癌基因原癌基因的活化1.点突变:H-Ras基因第12位密码子:GGC 变为GTC检测方法: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RFLP>、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寡核苷酸探针杂交和PCR直接测序等技术.2.基因扩增3.染色体易位,基因重排4.癌基因甲基化改变:某些癌基因<H-ras、c-Myc>低甲基化和抑癌基因<Rb、p16>的高甲基化改变是细胞癌变的一个重要特征抑癌基因:正常细胞内有一类对细胞增殖起负调节作用的基因,能抑制细胞生长,其功能丧失则可促进细胞恶性转化.Rb基因:最早发现的肿瘤抑制基因P53基因:研究得最多的抑癌基因,功能是调节细胞周期和DNA损伤所致的凋亡细胞周期与肿瘤癌基因、抑癌基因突变—细胞周期失控—失控性生长〔以增殖过多、凋亡过少为主要形式〕—肿瘤细胞凋亡与肿瘤细胞凋亡调控机制失常—凋亡受阻,增殖加强—肿瘤凋亡:又称之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方式,是生理性调节过程,受多种因素调控凋亡的特征性形态学改变:核固缩、核碎裂、DNA断裂等,但细胞器完整,周围无炎症反应凋亡调节基因:调节细胞进入程序性死亡的基因与其产物称为凋亡调节基因bcl-2蛋白抑制细胞凋亡,bax蛋白则促进细胞凋亡DNA修复基因:即对DNA损伤有修复作用的基因,基因通过修复原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凋亡调控相关基因的非致死性损伤,间接影响细胞增殖与存活.端粒: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和特异结合蛋白的复合体,能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在细胞增殖和分化中发挥作用.细胞有丝分裂时,染色体末端的端粒丢失,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端粒逐步缩短,当缩短至某一长度时,失去了染色体免受重组和降解的保护,细胞停止分裂,导致细胞衰老和死亡.端粒酶:细胞核内RNA和蛋白质复合体,激活的端粒酶能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重复序列,使其连接于染色体端粒末端,稳定端粒长度,维持细胞的无限增殖能力.恶性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增高.机体免疫与肿瘤肿瘤免疫逃逸机制:肿瘤细胞的抗原缺失和抗原调变,肿瘤细胞的漏逸--肿瘤细胞迅速生长,超越了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的发生,致使宿主不能有效地清除大量的肿瘤细胞恶性肿瘤的特点:分裂快,永生化,无限增殖,侵袭,转移肿瘤的生长1.生长速度:取决于分化程度,良性慢,恶性快2.生长方式:a.膨胀性生长:大多数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B.外生性生长:与部位有关,良、恶性肿瘤皆可呈外生性生长,但恶性肿瘤会外生加浸润,可形成溃疡.C.浸润性生长:大多数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细胞永生化:是指体外培养的细胞经过自发的或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从增殖衰老危机中逃离, 从而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过程.了解细胞永生化的意义:了解细胞增殖与衰老分子机制与保存一些重要疑难病例的样本.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细胞资源.为治疗肿瘤、控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以与器官移植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肿瘤的扩散: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1.直接蔓延:随着肿瘤不断长大,瘤细胞可连续不断地沿着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或神经束衣侵入并破坏临近正常组织或器官继续生长,称直接蔓延2.转移:是指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他处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肿瘤同类型的继发性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方式:血道转移,淋巴道转移,种植性转移淋巴道转移是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血道转移是肉瘤最常见的转移途径肿瘤转移的基本过程早期原发癌生长:在原发肿瘤生长早期,肿瘤细胞生长所需的养料是通过临近组织器官微环境渗透提供,这足以使微小原发肿瘤生长和扩展.肿瘤血管形成:当肿瘤直径达到或超过1—2mm时,经微环境渗透提供的营养物质已不能保证肿瘤细胞的生长.此时,向肿瘤提供养料的血管逐步形成.这种由宿主组织血循环形成的毛细血管网最终进入肿瘤组织,整个形成过程是在各种血管形成因子和相应的抑制因子相互作用共同调控进行的.肿瘤细胞脱落并侵入基质:部分肿瘤细胞能分泌一种物质,使黏附因子的表达受到抑制,从而增加肿瘤细胞运动能力,使其从原发肿瘤病灶上脱离形成游离细胞.这些脱落细胞通过分泌各种蛋白溶解酶,可以破坏细胞外基质,从而导致肿瘤细胞突破结缔组织构成的屏障.进入脉管系统:肿瘤诱导形成的毛细血管网不仅与原发肿瘤生长有关,而且也为侵入基质的游离肿瘤细胞进入循环系统提供了基本条件.癌栓形成:进入血循环的肿瘤细胞再运送过程中大多数都被杀死破坏,只有极少数转移倾向极高的细胞相互聚集形成微小癌栓并在循环系统中存活下来.继发组织器官定位生长:在循环中幸存的癌细胞到达特定的继发组织或器官时,通过黏附作用特异性地锚定在毛细血管壁上,并穿透管壁逸出血管进入周围组织.转移癌继续扩散:当转移灶直径超过1—2mm时,新生毛细血管形成并与肿瘤连通.肿瘤细胞通过上述相同机制,可以形成新的转移癌灶.肿瘤的转移的器官选择性肿瘤转移的倾向性:从乳腺、肺、肾—到骨从前列腺、宫颈癌—到骨盆、腰椎从甲状腺—到颈椎从乳腺、胃肠道—到区域淋巴结从胃肠道、胰腺—到肝和腹腔转移从乳腺—到肝、肺、骨、肾上腺从胃—到卵巢从小细胞肺癌、肺腺癌—到脑、骨、肾上腺从颅内肿瘤—到很少转移颅外肿瘤转移的分子生物学基础1.粘附分子与肿瘤转移:肿瘤侵袭的第一步肿瘤细胞从原发肿瘤脱落游离,本质是肿瘤细胞间黏附因子的损失所致2.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肿瘤本身能诱导血管的形成,肿瘤细胞可释放血管生成因子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和移行.肿瘤血管生成的调节:血管内皮基质膜溶解,内皮细胞向肿瘤组织迁移,内皮细胞在迁移前沿增殖,内皮细胞管道化,分支形成血管环,形成新的基底膜3.纤维蛋白溶解酶与其调节因子:纤维蛋白溶解酶激活因子〔PA〕在肿瘤转移过程中如肿瘤血管形成、肿瘤细胞脱落、基质浸润、侵入和逸出循环系统、继发脏器移行和环境改造等重要步骤中起重要的正调节作用.PAI起负调节作用.肿瘤细胞从发生到转移需要具备的条件:生长增殖,转移潜能,免疫脱逸参与控制转移的免疫细胞主要有:NK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阻止肿瘤转移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一肿瘤转移的基因治疗二血管形成抑制剂与抗肿瘤转移三细胞黏附因子抑制剂与抗肿瘤转移四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与抗肿瘤转移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干细胞:来源于胚胎和成体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具有分化形成至少一种特定细胞类型的特性.<1>胚胎干细胞:指胚胎早期的干细胞.这类干细胞分化潜能宽,具有分化为机体任何组织细胞的能力.如囊胚期内细胞团的细胞.<2>成体干细胞:指成体各组织器官中的干细胞,成体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但分化潜能窄,只能分化为相应<或相邻>组织器官组成的细胞.如神经干细胞,表皮干细胞.干细胞类型: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专能干细胞1.全能性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2.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但失去了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 3.专能性干细胞<成体干细胞>:这类干细胞只能向一种类型或密切相关的两种类型的细胞分化.研究干细胞的科学意义1.细胞治疗.干细胞可恢复因重大疾病而损害的细胞,这是干细胞潜在的最大优势.由于丧失正常细胞功能的疾病都可以通过移植由胚胎干细胞分化来的特异组织细胞来治疗.2.基因治疗.即通过胚胎干细胞和基因工程技术,矫正缺陷基因.因干细胞能自我复制更新,是基因治疗的理想靶细胞.将治疗基因整合到干细胞,再将干细胞移植入人体中,能够持久地发挥作用肿瘤干细胞:在肿瘤中的一小部分具有无限增值能力,并形成肿瘤能力的细胞,也称癌干细胞,肿瘤干细胞在肿瘤组织中所占的比例很少肿瘤干细胞的特点:自我更新性,高致瘤性,分化潜能,耐药性针对肿瘤干细胞进行治疗:1.抑制肿瘤干细胞信号通路和相关酶的活性,削弱增殖能力.2.诱导肿瘤干细胞分化,消耗其分裂潜能,达到抑制肿瘤发展的目的.3. 破坏为肿瘤干细胞提供养分和保护的微环境,抑制增殖和成瘤的能力.4.用靶向性病毒载体携带促凋亡基因诱导肿瘤干细胞进入凋亡程序,达到清除目的.5.抑制抗性相关蛋白的表达,增加对放疗和化疗的敏感性,提高放化疗的有效率.。

肿瘤的侵袭与转移ppt课件

肿瘤的侵袭与转移ppt课件
养和氧的供应,二是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多肽生 长因子(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PDGF等),刺激肿 瘤细胞生长。
6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2019/12/25
局 部 浸 润 的 机 制 示 意 图
9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2019/12/25
肿瘤的侵袭与转移
14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2019/12/25
肿瘤的侵袭与转移
钙粘蛋白选择性地与同种分子亲和性结合,这种粘 附反应是利用其细胞外结构中“组-丙-颉”(HAV) 序列来识别和介导的,钙粘蛋白的功能依赖于胞浆内 结构与细胞骨架元件之间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间接 的与三种胞浆连锁蛋白(catenin)α、β、γ结合, 这些分子与钙粘蛋白一起位于细胞的粘附小带(zonule adherin)上,参与连接的形成与稳定。
2019/12/25
肿瘤的侵袭与转移
2. 瘤细胞异质型粘附的增加
异质型(heterotypic)粘附是指瘤细胞与宿主细胞、 或宿主基质的粘附。瘤细胞脱离瘤体,浸润到基底 膜或穿过基底膜遭遇宿主基质和宿主细胞,这一过 程就是异质型粘附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利于瘤细胞 穿过基质、血管壁的基底膜,有利于瘤细胞在血管 内聚积。
分裂信号。
25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2019/12/25
肿瘤的侵袭与转移
Culty等进行细胞培养实验表明,乳癌细胞CD44 表达与其浸润能力呈正相关,只有CD44高表达的细 胞株才有结合降解透明质酸盐的能力,[H3]标记的透 明质酸盐降解率与CD44含量和细胞浸润生物学潜能 密切相关,CD44结合降解透明质酸盐能力可被抗 CD44抗体Hermes-1阻断。介导降解透明质酸盐是CD44 在肿瘤细胞浸润过程中主要功能之一。

肿瘤的转移和浸润演示文稿

肿瘤的转移和浸润演示文稿
ras基因
• 效应蛋白:IV型胶原酶、组织蛋白酶和与细胞运动相关的细
胞因子
现在是24页\一共有75页\编辑于星期日
CD44v:肿瘤转移促进基因
• CD44是广泛分布跨膜糖蛋白分子 ,能与细胞外基质中透明质酸结合、参 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
• CD44V1-10,分子量约85-160KD,目前研究较多的是CD44v6。 • 其正常功能是作为受体识别透明质酸(HA)和胶原蛋白Ⅰ、Ⅳ等,主要参
Biawy报道67%舌鳞癌E-Cad表达下降。E-Cad(-)者淋
巴结转移发生率远高于E-Cad(+)者。以携带E-Cad mRNA
的质粒转染高侵袭性的癌细胞,可使其侵袭性消失。因 此认为E-Cad是一种抑制侵袭转移的因子。
然而并非所有肿瘤的转移都与E-Cad表达呈负相关。
Gunji N等报道E-Cad表达与原发性胰腺癌肝转移不存在显著 关系。
• 侵入肺静脉的肿瘤细胞或肺内转移瘤通过肺毛细血管进 入肺静脉,经左心随主动脉血流播散至全身各器官(脑、 骨、肾、肾上腺 )
现在是19页\一共有75页\编辑于星期日
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处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体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中的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 参与基质胶原酶的代谢,使其失活。
• 对肿瘤转移的抑制作用主要在侵袭阶段。
• 还具有抑制血管增生的作用。
Kiss-1基因:编码产物为G蛋白偶联受体的内源性配体,
能使胞内Ca2+浓度增加,同时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 迁移和侵袭。
现在是28页\一共有75页\编辑于星期日
(二)粘附分子与肿瘤转移

肿瘤的生长与播散 ppt课件

肿瘤的生长与播散  ppt课件

淋巴结
PPT课件 31
淋巴道转移
PPT课件
32
淋 巴 管 内 癌 栓
淋巴结转移
转 移 的 肿 瘤 组 织
PPT课件
33
血道转移:
瘤细胞 静脉 肺和肝等(最多 见),形成边缘整齐、散在、多发 的球形结节,中央常发生坏死,近 脏器表面形成“癌脐”。

PPT课件
34
肝血道转移癌
PPT课件
35
PPT课件

PPT课件 19
三、肿瘤的演进与异质性
肿瘤的演进 肿瘤的异质性

PPT课件
20
肿瘤的演进
恶性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富有侵袭性和 获得更大恶性潜能的现象,称之为肿瘤的演进 (progression) 包括生长加快、浸润周围组织和远处转移 这些生物学特性的出现与肿瘤的异质性 (heterogeneity)有关。
PPT课件
12
2、生长分数(growth fraction,GF)
增殖细胞群在肿瘤细胞中的比率。
生长迅速的肿瘤中,其生长分数增大,对抗肿瘤 药物较为敏感。 肿瘤早期,绝大多数细胞处于细胞周期中,生长 分数较高; 随着肿瘤的不断生长,处于G0期的肿瘤细胞越 来越多,生长分数降低。
PPT课件 13
3、肿瘤细胞的生成与丢失
PPT课件 38
1、早期原发瘤的生长
主要包括原位癌与早期浸润癌阶段。 原位癌未发生局部浸润,更没有发生远处转移。 原位癌的肿瘤细胞增殖非常缓慢。 肿瘤的大小没有明显改变,处于休眠状态。 早期浸润癌是指原位癌的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下 发生较浅的浸润,不伴有淋巴道与血道转移。 早期浸润癌的形成不仅仅是肿瘤细胞数量的改变, 而且是质的变化。

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

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

原标题:
【病理学】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是:
选项:
A、核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
B、核分裂更常见
C、细胞质嗜碱性
D、血管丰富
E、侵袭性生长和转移
回答:
E
分析:
答:有丝分裂期很常见。

在组织和器官中可以看到旺盛的分裂和增殖。

侵袭性生长和转移是肿瘤细胞不同于正常细胞的特殊生物学特性。

A不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
为了区分良恶性肿瘤,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
①肿瘤的组织结构。

良性肿瘤的形态和结构与它们起源的成熟组织相似。

组织排列正常,细胞核保持正常极性取向;恶性肿瘤远离组织排列紊乱的成熟组织,细胞核失去正常极性取向。

②肿瘤细胞形态。

细胞间变是恶性肿瘤的主要形态特征,而良性肿瘤则没有细胞间变。

所谓间变性,是指细胞大小不同,细胞核增大,染色加深,核质比倒置(即细胞核多浆少,正常细胞质多核少)。

良性肿瘤细胞核分裂少见,恶性肿瘤细胞核分裂较多,特别是非典型分裂(不对称分裂、多极核分裂等)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③肿瘤如何生长。

良性肿瘤一般表现为肿胀生长,多数包膜完整;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多无完整包膜。

④肿瘤的生长速度。

大多数良性肿瘤生长缓慢,病程数年至数十年,而恶性肿瘤生长迅速,有时在数周或数月内长成巨大肿块。

⑤肿瘤转移。

良性肿瘤不转移,因此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

肿瘤侵袭与转移

肿瘤侵袭与转移
重要作用。 1.胶原酶:如MMP-1在肺癌、头颈部鳞癌和
结-直肠癌表达增强。 2.明胶酶A(MMP-2)在乳腺癌、胃腺癌和
结肠腺癌均呈高表达。 3.间质溶解素1、2表达于头颈部癌。
36
实验研究表明,当癌细胞与基底膜(BM)接 触4~8h,BM成份包括Ⅳ型胶原、LN和蛋白 聚糖可被明胶酶溶解,使BM产生局部缺损。 由此说明胶酶涉及癌细胞的侵袭表型。
肿瘤的侵袭与转移
(Tumor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1
肿瘤侵袭 又称肿瘤浸润,是指恶性肿
瘤细胞从其起源部位出发,沿组织间隙向周 围组织浸润的过程,在癌瘤其标志是癌细胞 突破基底膜。肿瘤侵袭是癌细胞和周围间质 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肿瘤扩散的第一步。
2
肿瘤转移 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 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至靶 组织或靶器官,长出与原发瘤不相连续 而组织学类型相同的肿瘤,这个过程称 为转移。前者称为原发瘤,后者称为转 移瘤或继发瘤。
9
肿瘤微转移(Tumor micro-metastasis)
又称隐性转移(Occult metastasis),是 指区域淋巴结或骨髓中检出直径≤1mm (约含瘤细胞106个)的微小转移灶,通常 须经病理组织学检查方能诊断。有时文 献中指血循环中出现单个瘤细胞 (Isolated tumor cells, ITC)亦称微转移, 但严格说来两者是有区别的。
(三)瘤细胞的迁移
实验证明瘤细胞具运动性。 ※随意运动(random movement) ※定向移动(directional migration) 有关因子 来自宿主:扩散因子、生长因子和ECM 来自肿瘤:※自分泌运动因子autocrine motility factor, AMF)

肿瘤的转移机制综述

肿瘤的转移机制综述

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陈露 12级七临9班 12170918指导老师:马长艳【摘要】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为新世纪人类的第一杀手。

转移是恶性肿瘤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最危险的阶段,了解恶性肿瘤侵袭、转移发生机制,寻找相应阻断途径对遏制恶性肿瘤发展有重要作用。

本文就恶性肿瘤细胞侵袭与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恶性肿瘤、侵袭、转移机制众所周知,转移是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大约90%的恶性肿瘤患者死于肿瘤转移[1]。

肿瘤的转移过程包括从肿瘤的原发部位脱离,进入周围的基质,进入循环或淋巴系统,粘附在内皮细胞壁并向血管外迁移及在远处侵润,血管增生,形成新的转移灶等。

从上个世纪Stephen Paget提出肿瘤转移的种子-土壤学说到现在,人类对于肿瘤转移机制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随着各种理论的不断完善,人们对于肿瘤转移这一极为复杂的病理过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肿瘤的转移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 遗传异质性实验证实,肿瘤细胞的同一转移性克隆中可以分离出不同恶性潜能的亚克隆,而高转移性克隆出现遗传学突变的频率要远远高于非转移性克隆,提示肿瘤转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与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具有早期联系[2]。

临床上与肿瘤转移相关的基因分为肿瘤转移促进基因及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如matal、H-ras、nm23、mts-1、WDNM、PGM21等,它们通过参与信号传导,诱导转移表型,调节细胞因子表达来诱导、促进、抑制肿瘤转移,如Varambally等[3]研究发现EZH2在前列腺癌转移演进的过程中通过异位过表达和重建染色体等组成性抑制多种抑癌基因,并与肿瘤的转移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肿瘤的遗传异质性是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产生化疗抗性、形成转移复发的根源,是抗转移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2.上皮间充质转化EMT2.1 EMT概念上皮间质转化( EMT) 是指具有极性的上皮细胞转换成具有活动能力、能够在细胞基质间自由移动的间质细胞的过程,它以上皮细胞极性的丧失及间质特性的获得为重要特征[4]。

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肿瘤的生长与扩散具有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能力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生物学特性。

一、肿瘤的生长速度各种肿瘤的生长速度有较大差别,主要取决于肿瘤细胞的分化成熟程度。

一般来讲,成熟程度高、分化好的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可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

但短期内生长突然加快,应考虑有恶变的可能。

成熟程度低、分化差的恶性肿瘤生长较快,短期内即可形成明显肿块,并且由于血管形成及营养供应相对不足,易发生坏死、出血等继发改变。

二、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扩散(一)肿瘤的生长方式(growthpattern)肿瘤的生长方式有:膨胀性生长、外生性生长和浸润性生长。

1.膨胀性生长(expansivegrowth)是发生在器官或组织内的大多数良性肿瘤所表现的生长方式。

肿瘤逐渐增大,不侵袭周围正常组织,宛如逐渐膨胀的气球,推开或挤压四周组织。

因此,肿瘤往往呈结节状,有完整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对周围组织的影响主要是挤压和阻塞,一般不明显破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临床检查时肿瘤移动性良好,手术容易切除,切除后也常不复发。

2.外生性生长(exophyticgrowth)发生在体表、体腔或管道器官(如消化道、泌尿道等)表面的肿瘤,常向表面生长,形成突起的乳头状、息肉状、蕈状或菜花状肿物。

良、恶性肿瘤都可呈现外生性生长。

但恶性肿瘤在向表面呈外生性生长的同时,其基底部往往呈浸润性生长,常由于其生长迅速,血液供应不足,容易发生坏死脱落而形成底部不平、边缘隆起的恶性溃疡。

3.浸润性生长(infiltratinggrowth)为大多数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

肿瘤细胞分裂增生,侵入周围组织间隙、淋巴管和血管内,像树根长入土壤一样,浸润并破坏周围组织。

因此呈这类生长方式的肿瘤无包膜,与邻近组织紧密连接在一起而无明显界限。

临床检查时移动性差或固定。

手术切除范围应扩大,否则术后易复发。

(二)肿瘤的扩散(spreadoftumor)呈浸润性生长的肿瘤,不仅可以在原发部位继续生长,并向周围组织直接蔓延,而且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

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恶性生物行为及分子干预

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恶性生物行为及分子干预

项目名称: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恶性生物行为及分子干预首席科学家:詹启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教育部一、研究内容1.细胞周期调控异常与肿瘤恶性增殖、侵袭相关分子机理肿瘤是一种“细胞转导通路异常”性疾病,我们将通过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动物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技术,重点研究抑癌基因p53、BRCA1、Gadd45介导的信号通路与细胞周期蛋白Aurora-A、Cyclin B1、Plk1的相互作用,以及在细胞周期调控和肿瘤恶性表型形成中的生物学功能和分子机制。

从而揭示细胞增殖失调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内在联系。

2.细胞凋亡和分化异常与肿瘤侵袭性生长的关系细胞凋亡调控机制的异常与侵袭特性生长密切相关。

促进细胞死亡的机制失活和抑制凋亡的分子的大量表达使癌症细胞存活延长,使基因突变的积累和癌变机会的增加,同时凋亡机制的异常导致肿瘤细胞具有抗药性。

通过对细胞死亡新机制、肿瘤干细胞凋亡相关研究、细胞信号转导与凋亡调控等研究,深入探讨侵袭性生长的机制。

3.肿瘤干细胞和肿瘤微环境与肿瘤转移的内在关系以恶性肿瘤干细胞特异性表型为突破口,从白血病干细胞延伸至实体瘤干细胞,研究其自我更新和分化的特性,探讨肿瘤转移的起始因素和关键分子生物学性质,认别恶性肿瘤干细胞与微环境或肿瘤“基质”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从而为特异性打击肿瘤干细胞作为彻底消除肿瘤转移潜能的一种新策略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4. 肿瘤血管和淋巴管新生介导的肿瘤转移机制已鉴定肿瘤组织中血管表达Tim-3和淋巴管表达Sema4c等是沉默抗肿瘤免疫的重要活性分子,能通过与淋巴细胞的对话,诱导机体对肿瘤的免疫耐受,是新发现的肿瘤免疫逃避机制。

在本项目中我们拟进一步研究血管和淋巴管促肿瘤转移的动力学,应用切片流式细胞仪等最新一代高通量组织和细胞分析平台,确定血管和淋巴管中预示早期肿瘤转移的始动免疫分子和对其进行靶向干预策略的有效性。

肿瘤的浸润与转移

肿瘤的浸润与转移

第三节 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分子生物学
自80年代后,提出了肿瘤转移机制的全新理论:
基因调控下多元体系肿瘤的转移是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参与调 节的复杂过程,通过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过度表达,以及一 系列基因产物的参与,对肿瘤转移整个过程进行调控。
它涉及到:
肿瘤细胞遗传密码、表面结构、抗原性、侵袭力、粘附能力、 产生局部血凝因子或血管生成的能力、分泌代谢功能、肿瘤 细胞与宿主、肿瘤细胞与间质之间相互关系
用特异抗体或反义mRNA处理后,可恢复其 侵袭性。
3、肿瘤细胞E-钙粘连素基因突变——非侵袭性肿瘤变为 高侵袭性肿瘤。
(三)瘤细胞向周围组织侵袭
1、瘤细胞的运动: 原位运动:瘤组织侵袭时,瘤组织外层的瘤细胞向周围微环境伸出伪足 瘤细胞与靶组织接触和进入周围组织的细胞间隙时
伪足可牢固的粘附于靶组织或细胞
二、肿瘤转移
肿瘤细胞侵入血管和淋巴管是其 脱离原发瘤到转移的开始阶段。
(一) 瘤细胞在脉管中的锚定粘附
少数在循环中运行并存活下来的瘤 细胞常相互集聚形成微小肿瘤栓子,当 到达特定继发脏器时肿瘤牢固地附着在 脉管内皮层。肿瘤细胞锚定粘附过程受 多种因素调节。在脉管内皮细胞表面有 选择素系列粘附因子。
肿瘤转移的研究历史
第一节 侵袭和转移的概念
癌细胞侵袭: 癌细胞离开其原瘤灶组织 侵犯了邻近组织, 并在该处继续繁殖生长, 这个过程称之为侵袭。
转移:
癌细胞由原发瘤部位脱离,侵犯周围组织, 进而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部分瘤细 胞被淋巴流、血流带到另一远离部位或器官, 在该处与宿主组织相互作用后,继续存活和 繁殖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继发瘤。
1)粘附能力:高转移瘤细胞与靶器官实质细胞粘附力>
与非靶器官实质细胞粘附力

肿瘤侵袭及转移

肿瘤侵袭及转移

肿瘤侵袭及转移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方伟岗良性肿瘤仅在原发部位生长扩大,而具有浸润性生长的恶性肿瘤,不仅可以在原发部位继续生长、蔓延(直接蔓延),而且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转移)。

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最显著的生物学特性之一, 是临床肿瘤病人的主要死因.一. 转移的基本概念:肿瘤转移 (tumor metastasis) 是指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生长部位, 通过各种途径的转运, 在机体内远离原发部位的器官 / 组织继续增殖生长, 形成同样性质肿瘤 (转移瘤) 的过程. 在原发部位生长的肿瘤称为原发瘤(primary tumor),在远隔部位生长的肿瘤称为转移瘤(metastatic tumor).恶性肿瘤中,只有少数肿瘤不发生或很少发生转移,如皮肤的基底细胞癌、脑的恶性胶质细胞瘤。

肿瘤演进 (progression) 是经常遇到的一个概念, 它是指从良性肿瘤转变成恶性肿瘤所必须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综合, 至少包括: 失控性生长, 血管化, 抗药性, 浸润, 转移等. 浸润和转移是肿瘤演进的最后阶段.二. 转移的基本过程:肿瘤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连续过程, 其中至少包含以下步骤: 原发部位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瘤, 侵袭穿越基底膜并向周围间质浸润性生长, 穿越局部毛细血管 / 淋巴管壁进入管腔, 与血小板聚集或形成小瘤栓, 随血液 / 淋巴液运输到达靶器官毛细血管床, 与该部位的血管 / 淋巴管内皮细胞发生粘附, 穿越管壁和基底膜进入周围间质, 不断增殖形成转移瘤(图1).肿瘤细胞的浸润 (invasion)是指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瘤, 侵袭穿越基底膜并向周围间质浸润性生长,但尚未进入局部毛细血管 / 淋巴管的阶段,和转移是相互联系的病理过程. 浸润是转移的前提, 但不一定发生转移; 而转移必定包括浸润过程.三. 肿瘤转移的主要途径:1.淋巴道转移:淋巴道转移是癌转移的重要途径,少数肉瘤如滑膜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也可发生淋巴道转移。

肿瘤侵袭和转移

肿瘤侵袭和转移

2、 Biochemical functions
nm23 proteins posses multiple biochemical functions
① Interaction with numerous proteins ② A NDPKinase activity ③ DNA nuclease ④ Serine or histidine protein kinase
The ping pong mechanism involves a conserved histidine, namely histidene118 in human enzymes, as a phosphorylated intermediate.
All the eucaryotic NDPKs are hexamers (trimers of parallel dimers).
(1) Interaction with numerous protein
Tiam1(a specific GEF for Rac1) NDPKA is able to regulate the activity of Rac1 ➢ NDPKA suppresses the activity of Tiam1 ➢ V-Src interacts with the N-terminal region of
1、肿瘤细胞血管内锚定黏附 当癌细胞聚集体,淋巴细胞和血小板复合物黏附到毛
细血管内皮细胞上时,锚定在内皮细胞表面 血小板与内皮细胞表面的纤维蛋白原相互作用,并 通过P-选择素与内皮聚糖蛋白相互作用 内皮E-选择素结合到癌细胞的聚糖蛋白上 肿瘤细胞和淋巴细胞上的α4β1整合素,有利于癌细 胞聚集体运动的停止,及与内皮的连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瘤
继发瘤
ABioCell
转移瘤
原发瘤
ABioCell
直接蔓延
肿瘤细胞沿着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或神经 束衣侵袭,破坏邻近正常组织或器官并继续生长。
由细胞粘附因子介导的肿瘤细胞 彼此之间的粘附力减少
肿瘤细胞表达 上皮性钙粘素下调
癌细胞与基底膜紧密附着(attachment)
肿瘤细胞高表达整合素
恶性肿瘤常见的生长方式
ABioCell
1、膨胀性生长
生长缓慢,体积逐渐增大如膨 胀气球,推挤周围组织 特点: 包膜 边界清楚 活动性好 易切除 多见于良性肿瘤
ABioCell
子宫平滑肌瘤
ABioCell
纤维瘤
ABioCell
2、外生性生长
外生性生长:发生在体表、体腔表面或管道器官(如消化 道,泌尿生殖道等)表面的肿瘤,常向表面生长,形成突 起的乳头状、息肉状、蕈状或菜花状的肿物。这种生长方 式称为外生性生长。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都可呈外生性生 长。但恶性肿瘤在外生性生长的同时,其基底部往往也呈 浸润性生长,又由于其生长迅速,血液供应不足,这种外 生性肿物容易发生坏死脱落而形成底部高低不平、边缘隆 起的癌性溃疡。
ABioCell
异质性
表现在浸润、生长速度、 激素 反应、化疗及放疗敏感性等
ABioCell
二、肿瘤的生长方式
膨胀性生长: Expansive
growth
大多数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
外生性生长: Exophytic
growth
良、恶性肿瘤均可呈此生长方式
浸润性生长:
Infiltrative growth
特点: 边界不清 无包膜 破坏周围组织 固定 手术不易切除
ABioCell
ABioCell
胃癌:
胃壁增厚 结节状突起,肌层呈条索状浸润
ABioCell
乳腺癌浸润脂肪组织呈蟹足、树根状生长
乳腺癌
Infiltrative growth
肠 腺 癌 浸 润 肌 层 平 滑 肌 组 织
ABioCell
ABioCell
S期:DNA合成期;G2期:分裂前期;G1期:DNA合成前期;M期: 分裂期。
静止期肿瘤细胞
S
G2
G0
死亡细胞
细胞周期
G1
处于增殖阶段的肿瘤细胞MG0静 Nhomakorabea期肿瘤细胞
细胞周期与肿瘤细胞生长分数
ABioCell
2、瘤细胞的生成与死亡:肿瘤的进行性生长及其生 长速度决定于其细胞的生成大于死亡的程度。由于 营养供应不足,坏死脱落以及机体抗肿瘤反应等因 素的影响,在肿瘤生长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瘤细 胞失去生命力。肿瘤细胞的生成与死亡的程度共同 影响着肿瘤的生长。
ABioCell
淋巴结转移: 肿瘤细胞从局部淋巴结开始浸润,最终可到达身体的 其它部位。
转移部位的淋巴结增大,质地变硬,切面灰白色。有时 有转移的淋巴结由于瘤组织侵出被膜而相互融合成团 块。 局部淋巴结发生转移后,可继续转移至下一站的其他 淋巴结,最后可经胸导管进入血流再继发血道转移。
但有时仅为淋巴结对肿瘤抗原的反应性增生。
ABioCell
第八章、 肿瘤生长、 侵袭和转 移
ABioCell
第一节、肿瘤生长 一、生长速度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良性 多数慢 快 快
恶性
影响生长速度因素: 肿瘤细胞群体动力学 肿瘤细胞的凋亡率 肿瘤血管生成 肿瘤的演进和异质性
ABioCell
1、肿瘤生长动力学 肿瘤的生长速度主要决定于肿瘤细胞的分化成熟程度。 肿瘤的生长速度取决于下列因素: (1)、肿瘤细胞倍增时间:恶性转化细胞的生长周期 与正常细胞一样,分为G0、G1、S、G2和M期。 (2)、生长分数(growth fraction);生长分数指肿 瘤细胞群体中处于复制阶段(S+G2期)的细胞的比例。 在细胞恶性转化的初期,绝大多数的细胞处于复制期, 所以生长分数很高。但是随着肿瘤的持续生长,不断有 瘤细胞发生分化,离开复制阶段的细胞越来越多,使得 大多数肿瘤细胞处于G0期。即使是生长迅速的肿瘤其 生长分数也只在20%左右。
ABioCell
肾癌淋巴道转移
肿大淋巴结
ABioCell
淋巴结肿大
ABioCell
淋巴道转移示意图
ABioCell
输入淋巴管
原发瘤
输出淋巴管
淋巴结
ABioCell
淋巴道扩散是癌扩散的常见方式,肿瘤细胞侵入淋巴管,需要形 成栓子进入淋巴结。肿瘤细胞首先见于淋巴结包膜下或边缘窦内, 最终累及整个淋巴结,而后突破包膜浸润局部组织或继续延淋巴 系统扩散。
Infiltrative growth
ABioCell
Carcinoma of the cervix
ABioCell
Infiltrative growth
ABioCell
第二节 肿瘤侵袭
通常所指的肿瘤细胞恶性行为,即指肿瘤细胞侵袭性和转移性。 (一)侵袭:有原发侵袭和继发性侵袭 1.概念: 恶性肿瘤从原发瘤或继发瘤向邻近的宿主组织侵犯或 占领。 2.侵袭的实质: (1)侵袭性瘤细胞占领邻近正常组织。 (2)同时使邻近的宿主组织也发生变性(或坏死),后者主 要是被动性变化,也可包括积极反应性改变。 (3)瘤细胞占领和宿主组织变性在时间&空间上都是进行性 的。 3.效应: (1)死亡, 坏死 (2)局部增生, 血管增多 (3)肿瘤细胞变异生长, 在时间空间上同时进行
肿 瘤 转 移 途 径
淋巴道
血道
种植
ABioCell
1、淋巴道转移
•癌多见 多顺流,少逆流
癌细胞→淋巴管→引流淋巴结→→→胸导管→血流
转移方式: 瀑布式、 跳跃式、 逆行交叉式。 转移位置: 视肿瘤位置(与淋巴管回流途径有关) 而定 乳腺癌首先到达同侧腋窝淋巴结; 肺癌首先到达肺门淋巴结,右锁骨上淋 巴结; 甲状腺癌转移到颈淋巴结; 阴茎癌转移到腹股沟淋巴结;
ABioCell
ABioCell
输入 淋巴管 转移 癌细胞 边窦内 转移癌 淋巴滤泡
ABioCell
淋巴结转移性腺癌
淋巴结转移性 低分化 腺 癌
ABioCell
淋巴道转移过程小结: A. 瘤细胞离开原发瘤, 侵入淋巴管。 B. 瘤细胞在管内运行。 C. 进入淋巴输入管内。 D. 在淋巴结内的边缘窦停留与窦内内皮细胞粘附。 E. 粘附后, 进行增殖形成转移灶。 F. 由边缘窦向中间窦扩散。 G. 由中间窦继续扩散, 侵袭到髓, 或占据全淋巴结。 H. 瘤细胞从输出管出来, 再转移到其它淋巴结。 特点 大体 淋巴结 肿大、粘连、 固定 灰白 镜下 癌细胞浸润 边窦→中间窦→髓窦
ABioCell
肿瘤的异质化(heterogeneity)
指由一个克隆来源的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形成 在侵袭能力、生长速度、对激素的反应、对抗 癌药的敏感性等方面有所不同的亚克隆的过程。 原因 :单克隆性肿瘤的生长过程中,附加的基 因突变作用于不同的瘤细胞,机体的抗肿瘤反 应可杀死那些具有较高的抗原性的亚克隆,而 抗原性低的亚克隆则可以躲过机体的免疫监视, 使得瘤细胞的亚克隆获得不同的特性。致肿瘤 生长过程中能保留那些适应存活、生长、浸润 与转移的亚克隆。
ABioCell
ABioCell
肿瘤的血行播散 1. 形成转移灶的机率 <1‰ 2. 形成转移的条件 癌栓形成+浸润机制 肿瘤异质化+高侵袭 力亚克隆 3. 转移的部位倾向性
对器官的特殊亲和力
对器官的排斥性
ABioCell
ABioCell
ABioCell
Metastatic adenocarcinoma,liver
特征: •体表、体腔、管道器官 •常向表面生长 •形成突起 乳头、息肉、菜花 •良恶性肿瘤均见
ABioCell
Exophytic growth
乳 头 状 瘤
ABioCell
Expansive Exophytic growth
or
神经纤 维瘤病
ABioCell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Exophytic growth
ABioCell
现已发现,由肿瘤细胞本身和浸润到肿瘤组织内及 其周围的炎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能产生一类血管生成 因子,如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的内皮细胞 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α、肿瘤坏死因子α、血管内 皮细胞生长因子等。 肿瘤细胞产生的FGF,它能通过其受体与相应的靶 细胞结合。有增加内皮细胞的化学趋向性、促进血管内 皮细胞分裂、毛细血管出芽生长、诱导蛋白溶解酶生成 和有利于内皮细胞芽穿透基质等功能。此外,巨噬细胞 产生的TNF-α也有促进内皮细胞分裂和刺激其游走的 作用。新生的毛细血管既为肿瘤的生长提供了营养,又 为肿瘤的转移准备了条件。因此对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 研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ABioCell
ABioCell
第三节 肿瘤细胞转移
一、概念: 肿瘤细胞由其原 发部位侵入淋巴 管,血管或体腔 部位,肿瘤细胞 被血流,淋巴流 带到另一部位或 器官继续生长形 成与原发瘤同样 类型的肿瘤。
ABioCell
转移(Metastasis)
肿 瘤
淋巴管 血 管 体 腔
停留 继续 生长
与原 发瘤 类似 肿瘤
肿瘤细胞降解(degradation)细胞外基质
肿瘤细胞分泌金属 蛋白酶类等基质溶解酶
肿瘤细胞分泌 自分泌移动因子
癌细胞移出(migration)
ABioCell
子宫颈癌直接蔓延示意图
转移的特点(与直接蔓延比) 局部浸润、播散、停留 继续生长、转移瘤 实质转移、间质不转移
ABioCell
二、转移途径:
ABioCell
(二)侵袭过程的模式 1、形态学模式: A. 肿瘤细胞向器官表面靠拢。 B. 瘤细胞用伪足贴在表面与内皮细胞粘连。 C. 瘤细胞用伪足以细胞的天然间隙达到基底膜。 D. 瘤细胞深入器官深部。 E. 形成癌窠。 2、侵袭能力差异 A. 与肿瘤细胞的本身亚群有关。 B. 相同瘤细胞群体在同一动物不同部位侵袭能力不同。 C. 相同瘤细胞接种的部位不一样, 对器官有特异性。 3、与器官之间的选择性 A. 易侵袭骨组织, 结缔组织, 易生长部位。 B. 不易侵袭主动脉, 眼球, 脑(有糖蛋白识别), 有蛋白质抑 制剂, 皮下部位抵抗侵袭力最强. 肝细胞和肺细胞粘膜易敏。 C. 特异肿瘤细胞具有对特异器官亲和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