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三部分世界史专题13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习题(含答案)
精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三部分世界史专题13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课件
最新
精选中小学课件
11
(5)影响 ①直接影响: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 了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②间接影响: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 斯势力,巩固了民主政治的统治。 ③深远影响:促使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政策,推行凯 恩斯主义,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最新
(3)启示:只有不断调整才能不断发展。
最新
精选中小学课件
14
1.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1)世界经济: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资本主义世界损失 惨重。 (2)国际关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提高关税,货币贬 值,转嫁危机,导致国际关系紧张;资本主义国家加紧殖民 掠夺,进一步加剧各列强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最新
精选中小学课件
10
(3)内容 ①整顿银行与金融业: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 ②复兴工业: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力图消除生产 过剩,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③调整农业政策: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提高农 产品的价格。 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增加了就业,缓和了 社会矛盾。 (4)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 济的干预。
最新
精选中小学课件
15
仅供学习交流!!!
(3)政治危机:法西斯开始泛滥,促使德日建立法西斯政 权;国内矛盾激化,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4)经济政策: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破产,推动资本主义国 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5)文学艺术:人们感到焦虑、悲观,推动现代主义文学 艺术的发展。
最新
精选中小学课件
最新
精选中小学课件
3
最新
精选中小学课件
4
最新
精选中小学课件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核心考点突破 专题11 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学案
专题11 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考点梳理]考点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
(2)具体原因:贫富差距扩大,股市虚假繁荣,分期付款。
2.特点: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3.影响(1)国际局势:各国纷纷转嫁危机,世界经济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2)国内局势: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考点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1.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开始(1)背景:30年代大危机;胡佛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2)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措施:整顿财政和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实行以工代赈;社会立法实行国家福利制度。
(4)影响:使美国暂时渡过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混合经济”;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3)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
考点三列宁——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余粮征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
(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粮食税;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板块三 世界史 第13讲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对峙 地区
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特别是处于美国对苏联进行全球性遏制的包围圈上;美洲则直接触及 美国的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
对峙 影响
美苏两国为了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长期对抗,造成世界局势动荡不 安,损害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 人为地把世界分裂成两部分,与整体世界发展的历史趋势背道而驰
时期
发展历程
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过程
①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有了统一的国际货
二战后初 期(制度 化、体系
化)
币体系②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成立,建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 贸易体系③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构 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2)影响 ①确立了二战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有利于
(2)消极影响
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 利益失衡
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 破坏性增强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 题突出
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 明和价值观念的冲突
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由于资本、科技等方面的差距, 发达国家成为获利者,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 地位,影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互相依赖程 度不断加深,某国发生经济危机,将迅速蔓延,影 响全球,传染性和破坏性大大增强
美国对外经济扩张②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
界贸易③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
度化方向发展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欧盟:1993年成立,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是合作 20世纪60、程度最高的区域化组织;提高了欧洲的国际政治地位;有利于推 70年代以 动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来(区域化、(2)北美自由贸易区: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 集团化) 贸易集团;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实力 (3)亚太经合组织:是当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四 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和调整专题整合学案
专题十四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和调整专题整合(十四)[综合探究]一、三大经济运行模式比较2.实质国家干预经济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过程中,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历史影响(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在二战后出现了“黄金时代”。
(2)国家干预经济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滞胀”局面的出现就说明了这一点。
[复习对策]一、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1.特点(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2.影响(1)积极: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2)消极: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和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
二、全面认识“福利国家”的建立1.形成原因: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2.形成经过(1)罗斯福新政采取的社会福利政策,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
3.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4.实质: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分配领域社会化的反映。
5.评价(1)作用:福利国家制度确实为各国社会成员谋得许多福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平等,缩小了贫富差距,减少了因贫困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
(2)弊病:一方面集中表现在政府财政支出过大,政府负担过重;另一方面福利国家制度会带来社会道德危机,被认为不鼓励工作,简单地说就是“穷人因懒惰而贫穷,富人因努力而致富”,国家不该用福利来鼓励穷人继续懒惰。
高考历史题型讲解——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1914—1945年)
第11讲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1914—1945年)20世纪上半期(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现代化模式调整与创新时期,也是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时期。
1.政治上: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帝国主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经济上: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3.科技文化上:凯恩斯主义为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
政治方面(1)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加剧,1914年一战爆发,经历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等,最终同盟国战败,协约国取得了胜利;战争带来了深重灾难,也改变了世界格局。
(选修3)(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在《四月提纲》的指导下,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国际关系方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秩序;到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前国际关系相对稳定;20世纪30年代,在大危机打击下,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法西斯国家加紧侵略扩张,世界动荡不安。
(选修3)(4)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隐含矛盾的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发展为世界全面战争,有苏德战场、北非战场、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等战场,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结成同盟,最终打败了德意日法西斯势力,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局势的变化。
2019年高考二轮历史模块3 专题12 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专题十二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主干知识串联·网络构建———————(对应学生用书第87页)[整体感知]一个主题: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两条主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三个重点: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核心主题讲练·层层突破———————(对应学生用书第87页)主题一苏俄(联)经济模式中探索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的关系■主题纵向贯通一、政府干预排斥市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斯大林模式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表现: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取消自由贸易,实行义务劳动。
(2)影响: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十月革命成果;引起人民不满,引发新的政治经济危机。
2.斯大林模式(1)表现:实行单一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2)影响:开辟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为反法西斯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压制了地方、企业和人民的积极性,忽视市场经济规律,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关键因素。
二、政府干预下的有限市场——新经济政策1.表现: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实行工资制。
2.影响:实践上,提高人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理论上,实现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找到了一条使苏俄(联)正确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道路,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对市场调节的再次尝试——战后苏联改革1.表现:赫鲁晓夫改革中下放权力、“物质利益原则”等;勃列日涅夫改革中推行新经济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中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等。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单元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2-10-28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一、选择题1.(2018·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立国之初所形成的吃苦耐劳、集腋成裘的古训被人们遗忘,取而代之的是追求快速致富。
“成功”的说教,制造了盲目的信心:衰退是反常的事情,繁荣无需解释。
此现象( )A.表明盲目追求致富会引发经济危机B.揭示出了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根源C.反映出了大危机爆发前人们的心理D.论证了衰退和繁荣间的必然联系【解析】材料中“取而代之的是追求快速致富”“繁荣无需解释”,反映出大危机爆发前人们盲目追求致富、盲目相信繁荣的心理,故C项正确。
【答案】 C2.以下是1933年主要国家的经济状况表,此表最能说明当时( )A.德国遭到的破坏最严重B.世界各国经济普遍下降C.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 D.经济危机破坏力巨大【解析】据材料五个主要国家在工业、外贸和失业人数的数据可知经济危机破坏力巨大,故D项正确。
【答案】 D3.(2018·河南八市联考)1933年,德国推行“四年计划”,挪威社会民主党派开始采用“计划”一词,英国政府部分官员组织了一个不分党派的智囊团体,称作“政经计划会”。
这表明( ) A.计划经济体制成为共识B.国家干预经济渐成为共识C.经济危机逐渐得到缓解D.各国陆续推行法西斯体制【解析】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中实行计划指导,反映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B项正确。
【答案】 B4.据统计,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
这表明( )A.经济危机并没对世界工业造成很大破坏B.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C.凯恩斯主义的盛行推动了世界工业的发展D.国际关系持续恶化影响了世界贸易发展【解析】在经济危机中,各国为渡过危机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提高关税、货币贬值),阻碍世界贸易的发展,故B项正确。
【答案】 B5.(2018·吉林长春模拟)关于罗斯福新政,有人认为“新政”的一些措施是抑制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还有人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一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课件
答案
D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十月革命后
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并非1932年无产阶级才成为 领导阶级,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实行实物配给 制,1932年时早已废止,故B项错误;计划经济的特点是执行政府的 行政命令,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32年底”可知,当 时斯大林模式逐渐形成,结合材料中的“身份证只发给城市居民 ……”“农民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可知,斯大林模式以牺牲农 业发展为代价片面发展重工业,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做出贡献,故D 项正确。
答案
A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
1930—1931年,苏联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仍然扩大出口,其目的是 换取外汇支持工业化建设,说明人民为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奉献,故 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都没有涉及。
5.(2018课标Ⅲ,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 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 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
专题十一
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总纲目录
主干点一 主干点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和实践:十月革命胜利 后,苏俄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0世纪30 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 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2.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及运行机制的变化:19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 国家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 机后,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主要资 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制度,重视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3.11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
四、由于审题不清而错选 【典题剖析】 美国前总统乔治· 布什在出席博鳌亚洲 论坛2009年年会时表示,世界各国要紧密合作应对金融危 机,保护主义无助于克服困难。然而,在1929~1933年世界 经济危机期间,正是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 一场关税大战。其直接影响是( ) A.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B.资本主义各国政坛丑闻频出 C.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D.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信誉扫地
答案:A
【例2】 (2012· 浙江文综)某同学在学习《历史》必修 二后,为巩固所学知识,概括里根政府时期的经济发展状 况,作诗一首。后发现其中有一句不妥,它是( ) A.亦滞亦胀凯失灵(凯,指凯恩斯主义) B.紧缩货币出新招 C.减税减支零通胀 D.又陷“四高”难逍遥(“四高”,指高赤字、高国 债、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
3.罗斯福新政中“新”的内涵 新政 采用凯恩斯主义,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放弃传 策 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新模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实行一些有利于平民 式 的措施 新起 二战后,这种模式被西方国家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 点 度由此获得新生,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问题2 全面把握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战后,资本主义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变化。资本主 义在新时期出现的许多新特点是同学们较难掌握的知识点。
答案:C
【例3】 (2012· 福建文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 府解散财阀,资本占有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下表为日本不同 所有者的股票分布状况(%)。
对其解读有误的是( ) A.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股票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 C.金融机关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D.个人持股比例逐步降低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依 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和其他西方国家 一样,实行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的政策,故A项的说法错误。 从表格信息中的“外国法人”持有股票比例越来越大,可知 其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故B项正确;从表格信 息中的“金融机关”持有股票比例的增加,可以看出金融机 构影响力的增强,故C项正确;从表格信息中的“个人”持 有股票比例的下降,可以看出个人持股比例的逐步降低,故 D项正确。
整合2 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对应训练 栏目索引
答案 D 从材料时间来看,应该属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据材 料中“收入增加2倍以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对农业 进行了调整,借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因此D项表述正确。A项错 误在于“彻底否定”,不符合事实;B项也不符合当时情况;C项无 从体现。
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要点归纳 栏目索引
一、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时期 发展历程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追随“理想”的实验 (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 ①农业: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工业国有化;③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④社会劳动 :强制劳动 (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4)评价 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面对现实的实验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政治经济危机 (2)内容 ①农业:粮食税;②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 小企业;③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表明苏俄(联)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恢复了国民经济,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要点归纳 栏目索引
时期 发展历程
20世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自由资本主义政策的失败 纪 (1)原因 30年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代 ②具体原因: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导致市场萎缩,股市狂涨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分期付款打乱了正常
2019-2020年高考历史考点知识点分类汇编:单元总结14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栏目 导航
单元知识 • 体系构建 归纳整合 • 纵横通关 学科素养 • 培优系列
热点视角 • 考向预测
十月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 两种经济模式的形成
20世纪30—70年代 两种经济模式的调整
20世纪70年代至今 两种经济模式的新变化 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 济“滞胀”的局面,西 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国家 对经济的干预,重视科 学技术的发展,迎来 “新经济”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 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社会主义国家开始进行改 革,但是都没有突破斯大 林体制的束缚,最后以失 败告终
苏联改革最终导致苏联 解体,证明了斯大林体 制的失败。中国通过改 革开放,走上了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开辟了现代化的新道路
[纵向]——贯通 1.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 (1)“自由放任”:1929—1933年经济危机前,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自由放 任”的经济政策,主要依据市场来调节经济运行,政府尽量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2)国家干预:罗斯福新政至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不断加大对经济的干预力 度,形成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横向]——比较 1.西方模式、“斯大林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
名称
项目 生产资料所 有制 工业化道路
西方模式(英国) 生产资料私有制 先轻工业后重工 业
“斯大林模式” 生产资料公有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 式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制度
经济体制
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开 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奉行 始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策,罗斯福新政开启了国 单纯利用市场调节经济, 家干预经济的先河,第二 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 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各国普遍采取国家干预经 济的政策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四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和调整考前知识回扣课件2
5.评价 (1)积极:①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一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苏联成为工业强国;②政:在当时保证了党对新生 政权的领导,维系了政局稳定;③军: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奠定基础。 (2)消极:从长远看,①经济: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阻碍了劳动者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经济失去了活力,并造成了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 ②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盛行,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③思想:思想理论单调划一,极大压制了思想文化的创造力。④军事:大清洗造 成苏德战争初期缺乏优秀指挥员,造成严重失利。⑤世界影响:二战后诞生的社 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模式,产生了不良影响。
四、(加试)戈尔巴乔夫改革(c) 1.目的:改变国民经济发展衰退的趋势,维持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 2.内容:(1)经济: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但困难重重。
(2)政治:提出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 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纵容自由化思想,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推 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3)民族:提出“更新联盟”的构想,更新联盟为 邦联。 3.结果: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政局不稳,经济滑坡, 思想混乱,民族分裂运动加剧。最后导致苏联解体。
4.意义 (1)经济上:调动生产积极性,走出经济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政治上:巩固工农联盟,从而巩固政权。 (3)理论上:找到了一条落后的农业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丰富和发展马 克思主义。
三、(加试)“斯大林模式”(c) 1.“斯大林模式”形成背景:(1)苏联经济基本恢复,但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第33讲 罗斯福新政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b) 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极强。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世界史专题十二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与调整课件ppt版本
NO.2
ITEM
选择题主观化——复习内容由 “教材知识”向“课程知识” 转变,拓展知识边界
考点一
计划和市场相调结的 资本主义世界
高考真题聚焦
考法(一) 延展知识的长度
1.(2018•全国卷Ⅲ)据下表可知,当时美国
()
1929~1931 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
时间 类别
烟煤业
唯物 强调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当时民众 史观 的社会生活状态所反映的社会存在。
解析:如果美国重现经济繁荣,那么人们会因忙于工作而减少去
电影院的次数,A 项错误;经济危机中人们大批失业,精神不振, B 项错误;“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说明人们在电影院 寻找精神上的慰藉,C 项正确;D 项材料没有体现。 答案: C
考法(二) 转换思维的角度 2.(2015•全国卷Ⅰ)1935 年 8 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
满 65 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
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命题者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依托教材布点 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
机;都对战后的美国历史产生重要的影响。
②不同点:
在抑制危 机的作用 上两者有 着明显不 同
罗斯福新政
胡佛的反危机措施
对于治理危机的恶果起了重 犹如杯水车薪,无 要作用,事实上罗斯福执政 济于事,从而错过 后的政策调整对于取得随之 了宝贵机遇,但也 而来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为后人提供了极为 的有利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宝贵的教训
从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来看: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起步比西方国家要晚,目前 仍然处于不断地摸索之中。借鉴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 设的成败得失,使社会保障能够有效推进精准扶贫制度化, 更好地发挥社会保障制度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作用,必将 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江苏)讲义专题(十一)转型时期的震荡与调整——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含解析
专题(十一)转型时期的震荡与调整——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主旨解读]进入现代以来,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对破坏力极强的经济危机日益无能为力,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机制,二战后得到了更为灵活地发展;与此同时,苏联则在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道路上留下了经验教训。
线索一: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及运行机制的变化(1)19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2)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20世纪70年代各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重视发展第三产业与“新经济”。
线索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和实践(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二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线索1长路漫漫——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理清发展线索]1.20世纪30年代历史阶段特征(1)经济方面①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大危机及危机之后的持续萧条,各国纷纷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开始形成。
②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确立了高度集中、集权的斯大林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2)政治方面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社会危机,整个社会动荡不安;面对社会危机,各国选择了不同的政治体制应对危机:一种是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改革运动,一种是德国、日本建立的法西斯专制。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世界史专题13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习题含答案
专题13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作一、1.(2021·太原模)上映于1939年的著名影片?列宁在1918?中有一句典台:“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一台所反映的史背景是( )A.反法西斯争苦卓B.工化建蒸蒸日上C.新生俄政面困境D.集体化运逐成效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1918年〞可知,当于国内争期,内外患,物乏,新生的俄政面着重重困,故C正确。
A与“1918年〞的不符,排除;1918年于国内争期,工化和集体化尚未展开,故B、D两。
2.(2021·湖南大附中模)年秋,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决指出:“除尽力展售合作1925社外,目前必用最大的力量支持一切富有生命力的生合作社(公社、集体庄、合、生作社、合作工厂等等)和那些提高到更高段的国。
〞共(布)的一()决定A.成斯大林模式的理来源B.确立了高指展略C.是新政策的局部承D.成集体化的指思想答案C解析干材料中的决定展工生,以生促售,不同于斯大林模式片面展重工,忽和工的做法,故A;戈巴夫期才确立高指“赶超略〞,故B;各方面极性展生,是新政策的局部承,故C正确;集体化要求民参加集体庄,工化服,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
3.(2021·湖南G10考)斯大林在20年代后期:“以社会主是一种关自守,不依周各国国民的西,就是愚蠢之至⋯⋯引技和是了增自身的生力,保的独立,而不是使成依于国本主的小螺。
〞些点 ( )A.淡化社会主和本主的立B.独立自主和主C.与列宁期新政策初衷一致D.旨在防止社会主理教条化答案 B解析材料反映了斯大林在持社会主的前提下灵活理外系的,突出了独立自主和主,故B正确。
斯大林并未淡化社会主和本主的立,故A;列宁期的新政策利用市与关系,不符合斯大林模式,故C;防止社会主理教条化,然不是主要目的,故D。
4.(2021·吉林三)1918年1月,埃政布法令,使学校教育与教会底别离,教育面向群众,学校完全世俗化。
专题13 世界史选择性必修贯通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
【微专题梳理】
二、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独立战 争后的 美国文
化
特征及表现
①在种族、血统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 ②表现:使用的英语已经发展为美式英语;饮食文化、艺术生 活也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
评价
①进步性: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自 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②局限性:发展种植园经济和继续实行奴隶制,是美国历史 上黑暗的一面。
【解析】据材料可知,在中亚地区的象牙角杯表现出希腊文化、波斯文化等形式,说明这是东西方文 化的结合,据此可判断,这些角杯体现了希腊化时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D项正确。
பைடு நூலகம்
【江苏考法】
典例02 (2022·江苏南京·二模)下图是墨西哥“三文化广场”,包括阿兹特克金字塔大神庙 、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和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墨西哥外交部大厦。广场 上的碑文在记述墨西哥的历史时这样评价:“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 个混血民族的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这主要体现了近代以来 () A.文化碰撞与融合 B.文化侵略与反抗 C.文化创新与继承 D【.解文析化】交结流合所与学借知鉴识可知,墨西哥“三文化广场”将阿兹特克人的金字塔大神庙、西班牙殖民
【微专题梳理】
一、近代西方法律
4.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注重保护个人权利;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 推定原则。 5.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评价 (1)积极 ①有助于维护法律的统一性与权威性。 ②可以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③可以迅速灵活地反映社会发展对法律调整提出的不同要求,及时确立合乎社会需要的法律规范。 ④有利于加强对司法机关的监督,防止法官专断和任意处理问题,保持法律的公正。 (2)消极 ①西方法律过于强调保护私有财产,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②确认了私有财产制度,财产的多少决定着法律地位的高低。 ③黑人、原住民和妇女没有完全的公民权。
(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三 现代史部分 专题十一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管理体制不变,减
真题导练 1.(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34)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 化表(单位:%)
类别
时间
1929~1930年
1930
烟煤业
-12.3
-
金属矿业
据该表可知,当时美国
制造业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6.6
B-.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业.2 结构迅速调整
(5)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 能保守停滞,更不能轻易改变改革的方向。 (6)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处理好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特 别要保持政治的稳定。
真题导练 1.(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 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 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抓题眼 七年计划追求速度,依然是重点发展重工业。
抓题眼 答案
2.(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革集体农庄劳
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
√C.美国对经济危机缺乏深层反思
D.美国把国内失业归因于苏联政府
解析 答案
4.1933年,美国国会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授权政府招募失业者从 事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随后国会又于1935 年颁布《社会保障法》,明确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 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和残疾儿 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据此可知 A.新政期间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专题过关高分练(十一)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1929~1933年,在胡佛担任总统期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是1900年以来到1929年总和2.5亿美元的近3倍;在此期间,37 000 英里的公路在联邦政府的资助下建成,国家公园增长40%,国家森林面积扩大了250万英亩,亚利桑那州的胡佛水坝于1930年动工,等等。
胡佛总统的这些做法()A.放弃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B.在新政中得以延续和扩大C.体现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D.赢得了美国民众广泛认可解析:选B A项表述不符合历史事实,胡佛政府仍然是自由放任的政策,只是进行了有限的干预,故A项错误。
从材料可以看出,胡佛实际上采取了一些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后来在罗斯福新政时期,得以延续和扩大,罗斯福实施的是全面干预经济的措施,故B项正确。
罗斯福新政是全面干预经济,胡佛政府只是对经济有限的干预,故C项错误。
胡佛执政时期,美国经济不断下滑,胡佛的措施并没有真正缓解危机,未能赢得美国民众的广泛认可,故D项错误。
2.美国学者艾伦·布林克利在《美国史》一书中说道:“在一个万物奇缺,许多家庭遭受营养不良和无食果腹的社会,政府很难解释为什么要消除产品剩余,毁掉牲畜和庄稼的做法在许多年都无法让人理解。
”对于农业调整的做法,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A.稳定价格,增加农民收入B.稳定市场,刺激产品出口C.减耕减产,降低产品价格D.防止投机,保障农民权益解析:选A经济危机期间,农产品价格猛跌,农民收入下降,农业调整的做法最为合理的解释是稳定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故选A项;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3.1935年,一份由美国商人联合签署的反对新政的宣言写道:新政就是一帮异想天开的神经质和野心家的恶作剧,它葬送了我们先辈所创造的繁荣,让无功者不劳而获,由此毁掉了我们对于未来创造的进取心。
该宣言主要针对的是()A.紧急银行法B.全国工业复兴法C.社会保险法D.全国劳工关系法解析:选C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让无功者不劳而获”,可知宣言主要针对社会保险法,反对政府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3 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专题作业一、选择题1.(2018·太原模拟)上映于1939年的苏联著名影片《列宁在1918》中有一句经典台词:“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这一台词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A.反法西斯战争艰苦卓绝B.苏联工业化建设蒸蒸日上C.新生苏俄政权面临困境D.农业集体化运动逐见成效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18年”可知,当时处于国内战争时期,内忧外患,物资匮乏,新生的苏俄政权面临着重重困难,故C项正确。
A项与“1918年”的时间不符,排除;1918年处于国内战争时期,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尚未展开,故B、D两项错误。
2.(2018·湖南师大附中模拟)1925年秋,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决议指出:“除尽力发展销售合作社外,目前必须用最大的力量支持一切富有生命力的生产合作社(农业公社、集体农庄、劳动组合、生产协作社、合作工厂等等)和那些应该提高到更高阶段的国营农场。
”联共(布)的这一决定( )A.成为斯大林模式的理论来源B.确立了经济高指标发展战略C.是对新经济政策的部分继承D.成为农业集体化的指导思想答案 C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决定强调发展工农业生产,以生产促进销售,不同于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做法,故A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时期才确立经济高指标“赶超战略”,故B项错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展生产,是对新经济政策的部分继承,故C项正确;农业集体化要求农民加入集体农庄,为工业化服务,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3.(2018·湖南G10联考)斯大林在20年代后期说:“以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国民经济的东西,这就是愚蠢之至……引进技术和设备是为了增强自身的生产力,保证苏联的经济独立,而不是使苏联变成依赖于国际资本主义的小螺丝钉。
”这些观点( )A.淡化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B.强调独立自主和维护经济主权C.与列宁时期新经济政策初衷一致D.旨在防止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答案 B解析材料反映了斯大林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灵活处理对外经济联系的问题,突出了独立自主和维护经济主权,故B项正确。
斯大林并未淡化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故A项错误;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与货币关系,不符合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防止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显然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4.(2018·吉林三调)1918年1月,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使学校教育与教会彻底分离,教育面向大众,学校完全世俗化。
斯大林提出:“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指导办教育。
1931年,全国高校已经达到579所。
1938年,苏联基本完成了扫盲任务。
由此可知苏联教育( )A.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干扰B.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C.为美苏争霸奠定了基础D.为反法西斯战争储备了人才答案 B解析材料“教育面向大众,学校完全世俗化……‘技术决定一切’……1938年,苏联基本完成了扫盲任务”反映了苏联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主题,故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意识形态的干扰问题,故A项错误;当时没有形成美苏争霸局面,故C项错误;当时苏联的主要任务不是反法西斯战争,故D项错误。
5.(2018·山东二模)美国苏联史专家这样评价苏联现代化成就,“二战爆发前的十二年里,俄国经济发生了彻底变化,不仅产量大幅度增加,而且经济结构变化的速度也史无前例”。
可以作为该评论依据的是( ) A.政府领导下苏联工业化的实现B.西方国家广泛借鉴苏联经验C.新经济政策取得重大实践成果D.苏联经济实现综合平衡发展答案 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故A项符合题意;“广泛借鉴”的说法过于夸张,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斯大林模式取得重大实践成果,C项排除;当时苏联经济是畸形的而非实现了综合平衡发展,D项排除。
6.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口红效应”经济理论首次被提出,即经济不景气时,人们就会转向购买廉价奢侈品,口红虽非生活必需品,却兼具廉价和粉饰的特点,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慰藉。
美国电影因其虚构的美好,也成为“口红效应”的受益者之一。
这一现象说明( )A.新政促进了第三产业繁荣B.经济危机引发精神危机C.人们面对危机能够淡定应对D.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认同答案 B解析材料没有反映新政的影响,故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人们购买口红是因为它“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慰藉”,“电影因其虚构的美好,也成为‘口红效应’的受益者之一”,这反映了经济危机引发了精神危机,故B项正确;C项与史实不符,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均排除。
7.当墨索里尼听闻罗斯福因为1933年的《全国工业复兴法》而获得处理国家经济事务的无限权力时,他不无羡慕地惊呼:看啊!此人是独裁者!这说明罗斯福新政( )A.扩大了美国总统的权力B.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理论C.根除了危机发生的因素D.成功移植了计划经济模式答案 A解析由“获得处理国家经济事务的无限权力”“此人是独裁者”可知,A项符合题意。
凯恩斯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理论,故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罗斯福新政并没有移植计划经济模式,故排除D项。
8.(2018·西北师大附中冲刺)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创立资源保护队,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
到1941年为止,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开辟了740多万亩国有林区和大量的国有公园。
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最受欢迎”,“最无争议”,也“最为成功”。
上述评论的主要依据是( ) A.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B.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C.政府把资源保护放到新政的首位D.有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答案 A解析材料中的“创立资源保护队”“到1941年为止,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表明这一措施一方面是进行环境保护,另一方面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可知正处于大危机期间,实行这样的措施可以解决失业工人的就业问题,故答案为A项。
B、D两项对材料信息认识片面,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9.(2018·江苏高考)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
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答案 C解析苏联“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地方的经济自主权,故C项正确。
此时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其主要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根本上突破”一说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信息,故B项错误;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10.(2018·安徽宣城调研)二战后美国经济危机出现新变化。
根据下表,该变化是由于( )A.经济危机的危害程度降低B.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推行C.世界自由贸易体制的形成D.科技革命知识经济的兴起答案 B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二战后的20世纪50至70年代,美国工业生产下降率、失业人数、物价变化率相对较低,说明经济危机的危害程度降低,但这是现象,不属于原因,故A项错误;由于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推行,故经济数据较稳定,经济有所恢复发展,故B项正确;世界自由贸易体制的形成并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知识经济的兴起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故D项错误。
11.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力推企业私有化、减少公共开支等,使英国经济再造奇迹。
但有人称其改革是“兴于经济,败在民生”。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英国改革忽视了轻工业的发展B.摒弃了国家干预经济模式C.削减福利开支引发了民众不满D.私有化改革导致腐败滋生答案 C解析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撒切尔夫人的改革并没有摒弃国家干预经济模式,而是减小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撒切尔夫人削减福利开支的政策引发民众不满,C项符合题意;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2.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人数日益减少,而从事技术性、信息性和智力性工作的非生产性知识型人员的队伍却在不断扩大。
据此可以推断美国( )A.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B.体力劳动者逐渐退出劳务市场C.产业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D.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问题严重答案 C解析由材料“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人数日益减少,而从事技术性、信息性和智力性工作的非生产性知识型人员的队伍却在不断扩大”可知,当时美国产业结构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故选C项。
20世纪80年代美国尚未进入知识经济时代,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体力劳动者人数在减少而非退出劳务市场,B项说法错误;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
二、非选择题13.(2018·辽宁部分重点中学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世纪时期,英国王权弱小,教会承担了养老救济的主要工作。
教区教会经常给贫困老人以实物援助,至于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不是救济工作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养老”在中国古代的礼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据《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
”孔子强调“孝”是一种家庭责任,是对人的基本道德要求。
根据这一思想,汉朝至清朝的中央政府都颁布法规,严惩子女的不孝行为,规定对年老父母要养敬并重。
各级政府经常举行一些敬老礼仪活动,如清朝的“千叟宴”,旨在示范引导,弘扬敬老养老思想。
在家庭承担养老责任的基础上,政府也实行一些保障老人权利的政策,如汉代《王杖诏令册》规定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唐朝建立“大疾馆”“孤独园”“悲田养病坊”等养老慈善机构。
——摘编自赵小妹《中英文化差异在养老问题上的体现》等材料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源于德国。
德国俾斯麦时期,分别于1883年、1884年、1889年颁布了疾病、工伤、老龄和伤残三项法案,建立了三项保险制度。
这一立法颁布后,很快被其他国家纷纷效仿。
西方各国的养老保险,既有政府强制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也有企业实施的保险,以及个人自愿参加的商业保险。
1935年,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养老保险覆盖了95%的工薪阶层。
英国在二战后实施了全民保障、全面保障。
英国居民个人一生中都要与社会保障制度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国家强制所有在毕业离校年龄和退休年龄之间的公民参加养老保险。
——摘编自赵书博《西方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及借鉴》(1)根据材料一,概括与中世纪时期英国的养老工作相比,中国古代养老制度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