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先圣之道

合集下载

《墨子》的主要内容

《墨子》的主要内容

《墨子》的主要内容《墨子》墨子和墨家学派的言论,汇集在《墨子》一书里。

据《汉书•艺文志》载,《墨子》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

从《墨子》书的体裁、内容、形式的不同来分析,既非一人,也有时间早晚的区别,大体可分为五类:第一,记载墨子主要思想的二十三篇。

《鲁问》记,墨子曾告诉弟子魏越说: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

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国家熹(喜)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

国家务夺侵凌,即(则)语之兼爱、非攻。

故曰,择务而从事焉。

墨子提出的这十大主张: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非攻,既是墨子针对当时不同国家弊病灵活运用的政治主张,又是墨子思想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墨子》书中的这十篇原来都各有上中下三篇,今缺七篇,存二十三篇。

从今所存有上中下的各篇来看,文义大同小异,当系三个墨子弟子记录分别整理而汇编在一起的。

第二,记载墨子言行的十二篇。

《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五篇,体裁跟儒家的《论语》相似,当为墨子弟子记载的墨子言行,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法仪》、《七患》、《辞过》、《三辩》四篇,亦记墨子之言,但记纂成篇,当晚于上述五篇。

《亲土》、《修身》、《所染》三篇,过去有不少治墨子的学者认为是儒家的伪窜,理由是与儒言相近。

这一说法的根据只是这些篇中某些话好像是儒家的言词,而没有从思想体系的考察得到证明,因而很难确立。

儒墨两家的时代相近或相同,所使用的语言虽有时相同而含义却是各异。

正如《韩非子•显学》所说,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

第三,记载墨子后学诋斥儒家的《非儒》一篇。

儒墨两家齐名,但在一些重要论点上是相对立的。

孔墨的后学亦互相诟毁。

孟子为孔子的后学,以能言距杨墨为圣人之徒,是闲先圣之道。

墨子的后学,也可能将非儒者作为墨子之徒,认为是在捍卫墨子之道。

有人认为《非儒》篇中没有子墨子曰,当不是记墨子之言;又篇中所诋者为孔子及其弟子,而对反墨家最力的《孟子》却未提到,大概《非儒》写成在《孟子》以前。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的原文及译文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的原文及译文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的原文及译文《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的原文及译文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

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缺乏兴趣的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授课时缺少激情。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的原文及译文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

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邪说暴行有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

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吾为此惧,闲①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不得作。

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

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②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有删改)【注】①闲:捍卫。

②诐:偏颇。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治:治理。

B、孔子惧,作《春秋》惧:忧虑。

C、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怪罪。

D、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易:改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一课一练(word版 有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一课一练(word版 有答案)

高中语文一课一练《齐桓晋文之事》1.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臣未之闻也B.莫之能御也C.孔子云:何陋之有?D.臣闻之胡龁曰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A.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B.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C.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D.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词义最接近的一项是()A.此心之所以..,将以求吾所大欲也..合于王者,何也B.否,吾何快于是C.俯足以畜妻子..何择焉..D.则牛羊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可得闻与.为肥甘不足于口与.B.王坐于.堂上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C.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D.有牵牛而.过堂下者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sù),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关于孟子的简介资料

关于孟子的简介资料

关于孟子的简介资料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辑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孟子人物生平早年受教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

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就是孟子的祖先。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他的老师孟子没有讲他的姓名,却是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子私淑诸人也。

”其受业于何人,自汉代以来颇有争议,一是认为师从子思,一是师从子上,一是师从子思之门人。

朱熹云:“私,犹窃也。

淑,善也。

李氏以为方言是也。

人,谓子思之徒也。

”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

而且根据《史记·孔子世家》,子思的父亲孔鲤(孔子的儿子)生卒年,鲁缪公的在位时间进行推算,孟子受业于子思是难以成立的。

由此看来,孟子师从子思之门人较为妥贴。

关于孟子的父亲更加缺乏资料,赵岐在《孟子题辞》中认为孟子“宿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孟子幼年和孔子一样,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孟母教子的故事,史书上记载颇多,孟母的言传身教对孟子成为“亚圣”具有巨大的作用。

孟子对孔子备极尊崇,他在《公孙丑上》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曾经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有二十多年。

他游历列国的具体时间,已说不十分准确,只能依据《孟子》一书的记载,说明大体上的时间和情况。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原文及译文赏析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原文及译文赏析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原文及译文赏析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

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邪说暴行有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

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吾为此惧,闲①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不得作。

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

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②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有删改)【注】①闲:捍卫。

②诐:偏颇。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治:治理。

B.孔子惧,作《春秋》惧:忧虑。

C.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怪罪。

D.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易:改变。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坏宫室以为污池秦亦不以城予赵C.知我者其惟《春秋》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D.驱猛兽而百姓宁求思之深而无不在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借论辩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宣扬儒家的“仁政”思想。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必考点03 文言文阅读2-【变式题】高二语文期中期末精准练(解析版)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必考点03  文言文阅读2-【变式题】高二语文期中期末精准练(解析版)

必考点03文言文阅读2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疾:病B.故亏.父而自利。

亏:使受损失C.盗爱其室。

...乱物:杂乱的物品..室:家D.天下之乱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故窃.异室以利其室窃.以为过矣B.恶.施不孝交相恶.则乱C.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视人国若其国,谁攻.D.不知乱之所自起.起.不相爱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焉.能攻之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B.必知疾之所.自起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C.若.使天下兼相爱视人家若.其家D.亏臣而.自利恶得不禁恶而.劝爱4.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②故贼.人以利其身③生死而肉.骨也④父之不慈.子⑤虽至大夫之相乱.家⑥孔子登东山而小.鲁⑦袖.利刃行向池呼鱼A.①②/④⑤/③/⑥⑦B.①②/④/⑤/③/⑥⑦C.①/②⑦/③/④/⑤/⑥D.②/①④⑤/③⑥/⑦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组是()①爱人若爱其身②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③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④视弟子与臣若其身⑤同郎君远去,囊箧萧条,曾无约束⑥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A.①④⑤B.②④⑥C.①③⑤D.②④⑥二、阅读《兼爱》全文(原文见教材),完成6-8题6.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A.《墨子)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墨号称显学。

B.家、国,各诸侯封地称之为“家”,卿、土大夫的封地称之为“国”,而周天子对所属周朝的疆域叫作“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这么由来的。

C.室,是堂内的供人居住寝卧的房间。

古人房屋内部,前叫堂,堂后以墙隔开,后部中央叫室,室的东西两侧叫房。

引申泛指居室。

D.“子墨子”的称谓中第-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第二个“子”是弟子们对墨翟(墨子)的尊称。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九节》原文翻译解析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九节》原文翻译解析

《孟⼦·滕⽂公章句下·第九节》原⽂翻译解析滕⽂公章句下·第九节公都⼦⽈:“外⼈皆称夫⼦好辩,敢问何也?”孟⼦⽈:“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天下之⽣久矣,⼀治⼀乱。

当尧之时,⽔逆⾏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书⽈:‘洚⽔警余。

’洚⽔者,洪⽔也。

使禹治之。

禹掘地⽽注之海,驱蛇龙⽽放之菹,⽔由地中⾏,江、淮、河、汉是也。

险阻既远,鸟兽之害⼈者消,然后⼈得平⼟⽽居之。

尧舜既没,圣⼈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所安息,弃⽥以为园囿,使民不得⾐⾷,邪说暴⾏⼜作,园囿污池,沛泽多⽽禽兽⾄,及纣之⾝,天下⼜⼤乱。

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戮之,灭国者五⼗,驱虎豹犀象⽽远之,天下⼤悦。

书⽈:‘丕显哉,⽂王谟,丕承哉,武王烈,佑启我后⼈,咸以正⽆缺。

’世衰道微,邪说暴⾏有作,⾂弑其君者有之,⼦弑其⽗者有之。

孔⼦惧,作春秋。

春秋,天⼦之事也,是故孔⼦⽈:‘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横议,杨朱墨翟之⾔,盈天下,天下之⾔,不归杨则归墨。

杨⽒为我,是⽆君也;墨⽒兼爱,是⽆⽗也。

⽆⽗⽆君。

是禽兽也。

公明仪⽈:‘庖有肥⾁,厩有肥马,民有饥⾊,野有饿莩,此率兽⽽⾷⼈也。

’杨墨之道不怠,孔⼦之道不着,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仁义充塞,则率兽⾷⼈,⼈将相⾷。

吾为此惧。

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复起,不易吾⾔矣。

昔者禹抑洪⽔,⽽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百姓宁;孔⼦成春秋,⽽乱⾂贼⼦惧。

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

’⽆⽗⽆君,是周公所膺也。

我亦欲正⼈⼼,息邪说,距跛⾏,放淫辞,以承三圣者。

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能⾔距杨墨者,圣⼈之徒也。

译⽂公都⼦说:“别⼈都说先⽣喜好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呢?”孟⼦说:“我难道喜好辩论么?我是不得已啊!天下有⼈类已经很久了,时⽽太平,时⽽混乱。

2018-2019年苏教版选修《予岂好辩哉》原文和译文

2018-2019年苏教版选修《予岂好辩哉》原文和译文

予岂好辩哉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备课组陆洋【原文】公都子曰:(1)“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当尧之时,水逆行,氾滥于中国,(2)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3)《书》曰‘洚水警余’,(4)择水者洪水也。

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5)水由地中行,(6)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 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

暴君代作,(7)坏宫室以为汗池,(8)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汗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9)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

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10)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11)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书》曰:‘丕显哉,(12)文王漠;(13)丕承者,武王烈。

佑启我后人,(14)咸以正无缺。

”(15)“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拭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16)《春秋》,天子之事也,(17)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18)处士横议,(19)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20)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21)墨氏兼爱,(22)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23)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

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24)距杨墨,放淫辞,(25)邪说者不得作。

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乎,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于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诗》云:(26)‘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

’(27)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 ,距诐行,(28)放淫辞,以承三圣者。

专题08 文言文阅读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专题08 文言文阅读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专题08 文言文阅读经典基础题一、文言文阅读(2020·楚雄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董祀①为屯田都尉②,犯法当死。

文姬诣曹操请之。

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③坐者满堂。

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

”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言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④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①董祀:蔡文姬的丈夫。

②屯田都尉:职官名称。

③使驿:使者。

④明公:对曹操的敬称。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乃.不知有汉乃:竟然B.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C.众皆为改容.容:容貌D.而济.垂死之命乎济:拯救2.与“便舍船,从口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D.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见渔人,乃大惊”,表明桃花源中的人“来此绝境”已经久远。

B.桃花源人告诉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是怕桃花源外界的人来扰乱他们的生活。

C.董祀作屯田都尉的官职,触犯法律被判决死罪。

《庄暴见孟子》参考翻译译文

《庄暴见孟子》参考翻译译文

《庄暴见孟子》参考翻译译文《《庄暴见孟子》参考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庄暴见孟子》参考翻译译文《庄暴见孟子》参考翻译庄暴拜见孟子,(对孟子)说:“庄暴(我)被大王召见,大王告诉我他喜欢音乐,我没有话回答了。

”(又问孟子)说:“喜欢音乐(这件事,应该)如何(看待)呢?”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欢音乐,那齐国也就差不多(治理好)了。

”又一天,孟子被齐王召见,(对齐王)说:“大王曾经把喜欢音乐(的事情)告诉给庄子,有这事情吗?”齐王变了脸色,说道:“我并不是喜欢先王的音乐,只是喜欢世俗流行的乐曲罢了。

”孟子说:“只要大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也就差不多(治理好)了!现今流行的乐曲如同古代的音乐一样。

”齐王说:“(这个道理我)能够听听吗?”孟子问道:“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道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一道欣赏音乐快乐)。

”孟子又问:“与少数人(一道)欣赏音乐快乐,与多数人(一道)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王回答:“不如与多数人(一道欣赏音乐快乐)。

”孟子说:“请让我给您讲讲什么才是真正的欢乐吧。

假如大王在这里击鼓奏乐,百姓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箫吹笛的声音,都感到头痛,皱着眉头互相议论:‘我们大王这样喜欢击鼓奏乐,那么,何以使我们这种极端(痛苦)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离散!’假如大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看见仪仗的华美,也都感到头痛,皱着眉头互相议论:‘我们大王真喜欢打猎呀!可是,为什么使我们这样极端(痛苦)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离散!’这里没有别的,只是因为大王不能与百姓同悲共乐的缘故。

假如大王在这里击鼓奏乐,百姓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声音,都高高兴兴地呈现出喜悦的气色,并且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大王大概很健康吧!(不然),怎么能够击鼓奏乐呢?’假如大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看见仪仗的华美,全都高高兴兴地呈现出喜悦的气色,并且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大王大概很健康吧!(不然),怎么能够出来打猎呢?这里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大王与百姓共同娱乐的缘故。

《孟子·滕文公下》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孟子·滕文公下》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孟子·滕文公下》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6·1 陈代曰①:“不见诸侯,宜若小然②;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

且《志》曰:‘枉尺而直寻③。

’宜若可为也。

”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④,不至,将杀之。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⑤。

孔子奚取焉? 取非其招不往也。

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

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 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⑥,终曰而不获一禽。

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贱工也⑦。

’或以告王良。

良曰:‘请复之。

’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

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

’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⑧。

’谓王良。

良不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⑨,终曰不获一;为之诡遇⑩,一朝而获十。

《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

(11)”我不贯与小人乘(12),请辞。

’御者且羞与射者比;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

如枉道而从彼,何也? 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注释〕①陈代:孟子弟子。

②宜若:似乎。

小:小节。

③枉:屈。

直:伸。

寻:八尺。

④旌:用彩色羽毛装饰的旗子。

按礼仪,以旌召大夫,以皮冠招虞人。

齐景公做法不合礼节,所以虞人没有来。

⑤元:脑袋。

⑥赵简子:晋国的卿。

王良:著名的御者。

⑦贱工:拙劣的工匠。

⑧掌:专执掌。

⑨范:规范,法度。

⑩诡遇:不合规范、法度。

(11)“《诗》云”以下两句:出自《诗·小雅·车攻》。

(12)贯:同“惯”。

6·2 景春曰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③。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④,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⑤:‘往之女家⑥,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⑦,贫贱不能移⑧,威武不能屈⑨,此之谓大丈夫。

”〔注释〕①景春:孟子时的纵横家。

2018-2019年苏教版选修《予岂好辩哉》原文和译文

2018-2019年苏教版选修《予岂好辩哉》原文和译文

予岂好辩哉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备课组陆洋【原文】公都子曰:(1)“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当尧之时,水逆行,氾滥于中国,(2)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3)《书》曰‘洚水警余’,(4)择水者洪水也。

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5)水由地中行,(6)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 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

暴君代作,(7)坏宫室以为汗池,(8)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汗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9)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

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10)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11)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书》曰:‘丕显哉,(12)文王漠;(13)丕承者,武王烈。

佑启我后人,(14)咸以正无缺。

”(15)“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拭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16)《春秋》,天子之事也,(17)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18)处士横议,(19)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20)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21)墨氏兼爱,(22)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23)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

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24)距杨墨,放淫辞,(25)邪说者不得作。

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乎,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于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诗》云:(26)‘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

’(27)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 ,距诐行,(28)放淫辞,以承三圣者。

南开中学学生课外阅读资料收集-杨朱

南开中学学生课外阅读资料收集-杨朱

前言战国时代,后于墨翟而前于列、庄、孟的,有杨朱学说兴起。

虽曾言盈天下,却地著述流传;或有著述,而至汉已亡。

关于杨不其人及杨朱之言论,在先秦两汉古籍中虽有所记述,但一鳞半爪,零零散散,不成系统。

故历来学术界对杨朱生平、记述杨朱言论的篇章之真伪,以及杨朱思想之正旨、社会价值等等,不免惝恍迷离,产生许多争论。

特别是在如何对待人生的态度上,自唐柳宗元作《辨列子》,怀疑《列子·杨朱篇》为杨朱之言后,学术界颇多以《列子·杨朱篇》所述杨朱“唯贵放逸”的主张,与战国、秦汉时代《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所述杨朱“贵亡”、“保真”、“为我”的主张迥然乖背。

疑前后为两人之言,非一家之说。

或谓“贵己”、“保真”、“为我”乃战国杨朱学说之正旨;而《列子·杨朱篇》乃伪书,“逸生”乃魏晋玄学清谈和门阀贵族放荡纵欲的曲折反映。

关于对“杨朱”的辨议情况,《古史辨》第四卷下编中有较为集中的记载。

笔者本章的任务,仅在于论述历史上杨朱思想(不论是战国的“杨朱”,还是东晋的“杨朱”)对道教的影响。

故而对那些精细的考证,只略述看法,而不议论。

首先,我们有必要弄清楚战国及秦汉时期有哪些有关“杨朱”的记载?魏晋以后又出现哪些有关“杨朱”的记载?历史资料摆清楚了,我们才能言之有据,依据立论;否则,泛泛而谈,任意伸屈,亦会使读者茫茫然莫知所宗。

(一)战国时期古籍中之杨朱《孟子·滕文公》:“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

……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孟子·尽心》:“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

2023年孟子读书笔记_4

2023年孟子读书笔记_4

2023年孟子读书笔记2023年孟子读书笔记1“知我罪我,其惟春秋”,原出处是《孟子》中《滕文公(下)》篇里公都子同孟子讨论辩论问题时孟子有感而发所阐述的天下治乱之思想:“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世风日下,道义衰微,荒谬的学说,暴虐的行为又兴风作浪,臣杀君,子杀父,这种情况时有发生。

孔子深为忧虑,编写了《春秋》一书。

《春秋》这部书,是有关天子的事情,所以孔子说:‘了解我的人是通过《春秋》,但指责我的人也是因为这部《春秋》!“知我罪我,其惟春秋”,是指肯定、赞扬和指责、非难均是因为做了同样的事,但因为人们看法评价各异,所得的结论自然不同。

所谓千秋功罪任人评说。

学生公都子认为老师孟子喜欢辩论,孟子说不是自己喜好辩论,只不过是迫不得已的时候挺身而出罢了。

他综合了古今历史,作了概括性论断,即“一治一乱”。

孟子认为尧舜时代与自然的斗争是第一阶段;武王伐纣与暴君的斗争是第二阶段;孔子作《春秋》矫正伦理纲常是第三阶段;孟子自己力辟邪说对抗时代逆流思潮,弘扬儒家学说是第四阶段,即便是古之圣贤复活再生,也不会否定他的看法。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辟,邪说者不得作。

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

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我忧惧异端邪说,捍卫圣贤之道,反对杨朱、墨翟的学说,驳斥错误言论,使荒谬的学说不能抬头。

谬论出于心中,就会危害政事;危害政事,就对国家构成危险,即使圣人再出现,也不会否定我的话)孟子一贯坚持并坚信自己的主张,认为孔子著《春秋》在当时具有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作用。

是守卫圣贤之道的中流砥柱,自己只是承袭了孔子的思想衣钵,一以贯之。

只要认为是对的,就要坚持,认定的事情,就持之以恒地做下去,至于功过是非,留待后人去评价。

高中文言文阅读::“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

高中文言文阅读::“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

高中文言文阅读 2019.1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

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邪说暴行有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

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吾为此惧,闲①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不得作。

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

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②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有删改)【注】①闲:捍卫。

②诐:偏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治:治理。

B.孔子惧,作《春秋》惧:忧虑。

C.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怪罪。

D.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易:改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蛇龙居之,民无所定若属皆且为所虏B.坏宫室以为污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C.知我者其惟《春秋》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D.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借论辩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宣扬儒家的“仁政”思想。

闲先圣之道

闲先圣之道

闲先圣之道【摘要】:“闲先圣之道”是孟子的主要志业所在,也是儒学诠释的一贯模型。

孟子对儒家文化乃至中国文化、东亚文明之影响至深且巨,揭橥其丰富的诠释蕴含之于文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中西诠释学对话乃至中西文明对话,不仅必要,而且必须。

“闲先圣之道”,彰显了孟子极力维护儒学与儒家的诠释立场。

先圣之道的弘扬,对于尚武、尚勇、尚功利的晚周确有转移风气的作用。

与晚周诸儒相较,孟子当是最能推显阐幽,抉发孔门之精微者。

正是由于他的竭力推阐,儒学在周秦之际已变成了显学。

以诠释成就论,孟子无愧于他所自封的“知言”。

“闲先圣之道”,由孟子之辩所凸显。

“闲先圣之道”与“述而不作”,实为异名同谓。

孟子与孔子一样,在维护捍卫先圣之道时,也注入了新的东西。

他们都是述而又作的。

“述而不作”作为中国经典诠释的代名词,辩证地规定了儒学诠释的两种基本形式。

“述”与“作”成为一贯的诠释模型,注定了儒家文化游牧性的阙如、形而上学战场的阙如。

“述”对历史文化抱持一种敬慎的立场,“作”则是诠释者的天才与个性表达。

孟子对“知言”的诠释,用了负的方法,加之他对“知言”的诠释,语境关联又不够,为后来的诠释冲突奠立了客观基础。

更何况语境并不能消除全部的语词多义性现象。

文本内涵的多个面相是解释冲突的始源性原因。

因此,要区别地对待理解的不同,不能简单地认理解的不同为主观主义与相对主义。

西方二元论为主导的哲学在诠释学上反映为间距的突出以及本体与方法的对垒。

对会通的强调与突出,致使孟子疏忽于间距的论证。

与西方措意于间距的论证相较,求会通是孟子诠释思想的突出个性。

孟子的诠释蕴含了以知人、取友与自得为旨归的实践取向,体现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尚友古人”以及“深造自得”等诠释法的运用上。

这些诠释方法,具有整体性、开放性、通贯性与超越性等特点,透显出自由、活泼的精神,与孟子的全幅精神一脉相贯,毫无滞碍。

孟子之诠释蕴含了以“述往”为初衷,以“自得”为宗趣的实践取向。

《孟子·滕文公正》原文及翻译

《孟子·滕文公正》原文及翻译

《孟子·滕文公正》原文及翻译原文: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

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

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

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正》,有删改)【注】①闲:防御,捍卫②诐:偏颇。

译文:公都子说:“别人都说夫子喜欢争辩,请问是什么原因呢?”孟子说:“我怎么会喜欢争辩呢?我无法不去说。

天地生人已经很久远了,有天下太平的时候,有天下混乱的时候。

在帝尧的时候,水倒灌到人群居住的地方,在国土之上到处漫流肆虐。

(人群所居住的地方)被毒蛇、蛟龙所占据,黎民没有安定的时候和安居的地方。

帝尧和帝舜去世之后,圣人所传的大道渐渐不能流传和奉行。

残暴的君主一代一代地出现,毁坏庶民的房屋却去建造供君主享乐的深池大湖,黎民因此而无时无地得以安宁;舍弃耕地而用来建造成游玩和狩猎的园林,使得庶民得不到应有的衣物和粮食。

邪恶的论调和暴虐的行为接连产生。

供君主游猎的园林、供君主享乐的池沼、荒芜的草地沼泽越来越多,因此,飞禽走兽来到了这样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闲先圣之道
【摘要】:“闲先圣之道”是孟子的主要志业所在,也是儒学诠释的一贯模型。

孟子对儒家文化乃至中国文化、东亚文明之影响至深且巨,揭橥其丰富的诠释蕴含之于文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中西诠释学对话乃至中西文明对话,不仅必要,而且必须。

“闲先圣之道”,彰显了孟子极力维护儒学与儒家的诠释立场。

先圣之道的弘扬,对于尚武、尚勇、尚功利的晚周确有转移风气的作用。

与晚周诸儒相较,孟子当是最能推显阐幽,抉发孔门之精微者。

正是由于他的竭力推阐,儒学在周秦之际已变成了显学。

以诠释成就论,孟子无愧于他所自封的“知言”。

“闲先圣之道”,由孟子之辩所凸显。

“闲先圣之道”与“述而不作”,实为异名同谓。

孟子与孔子一样,在维护捍卫先圣之道时,也注入了新的东西。

他们都是述而又作的。

“述而不作”作为中国经典诠释的代名词,辩证地规定了儒学诠释的两种基本形式。

“述”与“作”成为一贯的诠释模型,注定了儒家文化游牧性的阙如、形而上学战场的阙如。

“述”对历史文化抱持一种敬慎的立场,“作”则是诠释者的天才与个性表达。

孟子对“知言”的诠释,用了负的方法,加之他对“知言”的诠释,语境关联又不够,为后来的诠释冲突奠立了客观基础。

更何况语境并不能消除全部的语词多义性现象。

文本内涵的多个面相是解释冲突的始源性原因。

因此,要区别地对待理解的不同,不能简单地认理解的不同为主观主义与相对主义。

西方二元论为主导的哲学在诠释学上反映为间距的突出以及本体与方法的对垒。

对会通的强调与突出,致使孟子疏忽于间距的论证。

与西方措意于间距的论证相较,求会通是孟子诠释思想的突出个性。

孟子的诠释蕴含了以知人、取友与自得为旨归的实践取向,体现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尚友古人”以及“深造自得”等诠释法的运用上。

这些诠释方法,具有整体性、开放性、通贯性与超越性等特点,透显出自由、活泼的精神,与孟子的全幅精神一脉相贯,毫无滞碍。

孟子之诠释蕴含了以“述往”为初衷,以“自得”为宗趣的实践取向。

此亦为儒学诠释的一贯之道。

【关键词】:孟子闲先圣之道诠释蕴含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092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3导言13-24第一章闲先圣之道——孟子的诠释立场24-66第一节孔子之道的敞亮24-33一、孔子之道24-29二、十字打开——孟子对孔子之道的接续与开新29-33第二节道一与道裂——诠释立场何以可能33-42一、道一——文化突破期对道的诠释立场33-37二、道裂——诠释立场之分与多37-42第三节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的诠释立场42-66一、立场——门户与宗主42-45二、距杨墨学孔子——儒学与儒家的诠释立场45-53三、莫之为而为者,天也——孟子对天道的诠释立场53-55四、仲尼之徒无道
桓、文之事——尊王黜霸的诠释立场55-66第二章述与作的综摄——儒学诠释模型的奠立66-120第一节述而不作与中国诠释学66-69一、”述而不作”与方法论诠释学66-68二、”述而不作”的诠释学结构68-69第二节”述而不作”之”作”论69-88一、”作”与人类之理智69-75二、史事、史文与史义——述与作的综摄75-88第三节”述而不作”的现代历程88-93一、”述而不作”与”接着讲”88-91二、作与开新之途——”调适上遂”与”歧出”91-93第四节孟子之辩辨93-120一、辩与孟子之气象97-107二、辩与孟子之劳心107-112三、辩与孟子之职志112-114四、辩与《孟子》的问题结构114-120第三章”知言”之诠——诠释冲突溯源120-147第一节”知言”与诠释120-121一、其说长——孟子的圣业120-121二、”知言”三义121第二节知言与孟子其人其文121-126一、知言——孟子之才性121-123二、知言——孟子之玄理123-126第三节宋明儒与”知言”的诠释126-133一、致知格物——朱熹对”知言”的诠释路径126-128二、同调与异趣——朱陆对”知言”的诠释128-132三、王船山对”知言”的总结性诠释132-133第四节解经者的心路历程与”诠释冲突”133-147一、意义期待与解经者的心路历程133-135二、负的诠释方法——一论”诠释冲突”135-140三、仁且智与见仁见智——再论”诠释冲突”140-147第四章类通、心通与道通——孟子的诠释个性147-172第一节人作为类与心性天之会通147-160一、心通——人作为类147-148二、类通——人作为类148-150三、道通——人作为类150-151四、以”类通”与”心通”观”濠梁之辩”151-160第二节求仁得仁与化境160-172一、求仁得仁——间距与
自由160-165二、化与无待165-169三、间距与间距之超越169-172第五章知人取友与自得——孟子的诠释旨归172-194第一节言辞志意之间172-180一、言近旨远,守约施博172-173二、以意逆志173-180第二节知人论世与尚友古人180-184一、论世与知人180-181二、友其德——尚友古人181-184第三节自取与自得184-194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的自取之法184-190二、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孟子的自得之法190-194结语194-202主要参考文献202-214后记214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