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诱导抗病性研究进展
植物抗病性研究进展
植物抗病性研究进展植物抗病性是指植物在感染病原体时表现出的抵抗力。
为了提高农作物的抗病性,科学家们一直在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将介绍一些植物抗病性研究的最新进展。
1. 植物抗病性的基因调控研究发现,植物抗病性往往与特定基因的调控有关。
科学家们通过对植物基因组的分析,发现了一些关键基因,这些基因可以增强植物的抗病性。
例如,通过转录因子的调控,可以激活植物的防御基因,从而增强植物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2. 植物免疫系统的研究植物免疫系统是植物对抗病原体的重要防御机制。
科学家们对植物免疫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现了一些与植物免疫相关的重要蛋白质。
研究表明,激活这些蛋白质可以增强植物对病原体的抗性。
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了一些病原体通过分泌毒素来削弱植物免疫系统的机制,这为研发新的抗病方法提供了重要线索。
3. 植物抗病性的遗传改良为了提高植物的抗病性,科学家们利用遗传改良技术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他们选择具有抗病性的物种或品种进行杂交,通过基因重组和选择,培育出了更具抗病性的新品种。
这种遗传改良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植物的抗病性,还能够减少对农药的使用,从而保护环境。
4. 生物技术在植物抗病性研究中的应用生物技术在植物抗病性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们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具有抗病性基因的外源DNA导入到目标植物中,从而增强植物的抗病性。
此外,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们还可以对植物基因进行精确编辑,从而改变其抗病性。
这些生物技术方法为培育具有高抗病性的新品种提供了新途径。
5. 抗病性相关信号传导途径的研究植物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信号传导途径来调控抗病性反应。
科学家们对这些信号传导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现了一些重要的信号分子和信号通路。
研究表明,通过调控这些信号传导途径,可以增强植物的抗病性。
此外,科学家们还利用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基因进行遗传改良,从而提高植物的抗病性。
总结起来,植物抗病性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
通过对植物基因的调控、免疫系统的研究、遗传改良和生物技术的应用,科学家们成功地培育出了更具抗病性的农作物品种。
木霉菌诱导植物抗病性研究新进展_陈捷
3
木霉菌分泌蛋白与诱导植物抗性
木霉菌在与植物根系互作过程中产生各种分泌蛋白,主要包括诱导抗性相关的激发子(elicitor)或效 应因子(effector)以及防御反应的抑制因子等,如丝氨酸蛋白酶、22 kD 木聚糖酶、几丁质脱乙酰基酶、 几丁质酶 Chit42、SnodProt1 蛋白(SnodProt1、Sm1 和 EPI)、脂肽、棒曲霉素类蛋白、无毒基因蛋白等。 多数激发子/效应因子属于富含半胱氨酸的蛋白,可诱导植物发生 MTI(microbe trigger immunity)反应, 而一些专化性激发子具有无毒基因(avr)的功能,可与植物的抗性基因(R)特异互作,诱导免疫反应,
Abstract: Trichoderma spp. are widely used biocontol microbe against plant disease with multiple antagonistic mechanism. The significant advances in induced resistance mechanism have been made in recent years. Trichoderma can produce over 20 MAMPs or DAMPs, correspondingly plant roots have about 30 receptors or response genes. The Trichoderma colonization on roots is able to initiate interaction of MAMPs/DAMPs-root receptor or response gene, which then triggers long distance transduction of signals including salicylic acid and jasmonic acid/E tresponsible for induced expression of leaf defense genes against plant diseas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based on the changes of plant trancriptome, proteome and metabolome after Trichoderma colonization on roots can provide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to Trichoderma-plant beneficial interac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induced resistance against plant disease. Key words: Trichodema; biological control; induced resistance; MAMPs; metabolome 木霉菌 Trichoderma spp.是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真菌, 普遍应用于土传病害生物防治。 近年来随着以病原 菌相关分子模式/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 (PAMP/MAPM) 为核心的植物基础免疫学理论的提出和组学技术广 泛应用,使得人们对木霉菌生物防治植物病害机理的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尤其木霉菌诱导植物抗性 分子机理研究已成为生物防治基础研究的热点,为此本文重点综述国内外关于木霉菌−植物有益互作所诱 导的植物抗性的研究进展,丰富木霉菌诱导植物免疫的理论基础。
植物免疫诱抗剂的作用机理和应用研究进展
植物免疫诱抗剂的作用机理和应用研究进展一、概述植物免疫诱抗剂,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农药,近年来在农业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其核心概念在于通过激活植物自身的防御机制,提高植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从而实现病害防治的目的。
相较于传统的化学农药,植物免疫诱抗剂具有显著的环境友好性和生物安全性,对人畜无害,不污染环境,因此在现代农业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植物免疫诱抗剂的作用机理复杂而精妙,它并不直接杀灭病虫害,而是通过诱导或激活植物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反应,使植物对病原物产生抗性或抑制病菌的生长。
这一过程中,植物免疫诱抗剂能够激活植物的防御基因表达,调控激素平衡,诱导抗病蛋白的合成,从而强化植物的免疫防线。
随着研究的深入,植物免疫诱抗剂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宽。
它不仅可以用于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可以应用于植物抗逆性的提高,帮助植物抵御逆境条件的挑战。
植物免疫诱抗剂还可以与其他防治措施协同作用,形成综合防治策略,提高防治效果。
尽管植物免疫诱抗剂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其作用机理尚未完全明确,剂量效应和长期影响仍需进一步探究;如何将其与现有的农业生产体系更好地融合,实现其可持续应用,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本文旨在对植物免疫诱抗剂的作用机理和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我们将从植物免疫诱抗剂的概念与分类、作用机理研究进展、应用效果评估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植物免疫诱抗剂的定义与分类《植物免疫诱抗剂的作用机理和应用研究进展》文章段落植物免疫诱抗剂的定义与分类植物免疫诱抗剂,也被称为植物免疫激活剂或植物疫苗,是一类新型的生物农药。
它的核心定义在于能够激发植物产生诱导抗病性反应,从而提升植物对各类病害的抵抗能力。
这类物质通过诱导或激活植物自身的防卫和代谢系统,使植物在面对外界刺激或逆境条件时能够产生免疫反应,从而延迟或减轻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研究进展
诱导抗 病 性定义 为 “ 由生 物或 非生 物 因 子激 活 的、依 赖 于 寄主 植 物 的 物 理 或化 学 屏 障 的活 化抗 性 过 程 ” . 诱导 抗病 性有 两种 表现类 型 ,一种 是 快 速 的局 部 反 应 , 即诱 导处 理 后 局 部 寄 主 细 胞 迅 速坏 死 ,病 原 物 被
限制 在坏 死 细胞 中 ,不 能进 一步扩 展 ;另 一 种 是增 加 或 者 增 强 植 物抗 病 性 生 理 代 谢 ,抑 制病 原菌 的生 长 和 扩展 . 导抗 性作 为未来 植物 病害 防治 的新 手段 ,己引起人 们 的广 泛关 注 . 诱
1 国 内 外 研 究 概 况
早 在 10 9 9年有学 者就 发现在 兰 科 植物 鳞 茎 组织 上 接 种 根腐 病 菌 ( h otd l i R ic r s a )的弱 毒 株 ,可 使 z oaon 鳞茎 免受 强毒 株 的侵染 [_ 2 3. 0世 纪 7 0年 代 ,一 些 学 者用 真 菌 、细菌 、病 毒 等对 瓜 类 作 物 进行 免 疫 处 理 , 得 到 了免疫植 株 [ 2 . 0世纪 8 年 代 以来 ,诱 导抗性 被认 为 是 发掘 植 物 内在 抗 性 机制 的一 种新 的病 害治 理 0
L a i L Mn J U n , A u — n I Y—I , I i , I ag G ODa y g U pl g g n a
( .G】 h uG o n i eh o g o , 上 , l hi 10 0 C i ;2 l h i ou 1 In o el gB o c n l yC . Id 2 u a 5 9 6 , h a .2 u a F cs a o t o a n a
在 农业 生产 上 ,通常 采用 喷施 化学 农 药 的 方 法来 控 制 植 物病 害 的发 生 病菌 产生 抗药性 、增加 植 物 产 品 中 的农 药 残 留 、污 染 环境 以及 破 坏 生 态 系统 中生 物 的多 样性 和相 互平衡 关 系等一 系列 问题 .随着人 们生 活质 量 的提高 ,对 绿色食 品 需求 的 日渐增 长 ,寻 找新 的无 污染 、无 公害 的 防治方法 迫在 眉睫 . 植物诱 导抗 病性 是指 经外 界 因子诱 导 后 ,植 物 体 内产生 的对有 害病 原 菌 的抗 性 现 象L .Kop r J 1 l p t 将 J ee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研究进展
LU h a g—cn ,GA B I S un lg i O i一山 ,U n Ho g—me i
es ae—rssa t rtcinra t n n eiso hsoo ia h gsi lnsatrb igid c d eit oet e ci sa da sle fp yilgclc a e n pat f en n u e . n p o o e n e
Ke r s P a t n u e s a e—rssa c ;P y ilg c h g ;P oe to e c in y wo d : l n ;I d c d d e s i e i n e h s o i a c a e r t in r a t t o l n c o
诱导抗病性就是利用物理的、 化学的以及生物的方法预先处理植株 , 改变植物对病害的反应 , 使原来感病反应产 生局这些基 因表达的速度、 程度以及所产生的抗病
物质的量 。植物体本身存在着抗病基 因, 现存的野生植物品种就是力证。经过长期栽培的作物 , 由于人工选择的结 果逐步丧失了某些抗性, 这种抗病 的潜在性可以通过适 当的方式诱导而表现出来 。自从 10 99年 B r r ea n d发现在兰科 植物鳞茎组织上接种 R i c n pn 所诱发的抑菌现象之后… , h o oi r e zt ae s 人们陆续 注意到 当有机体或组织受到一种病原物
摘
要: 从植株诱导处理后发生的一 系列生理变化、 植物体 内多种抗病防卫反应间的相互关 系等方面对植物诱导
抗病性作了概括性介绍。
植物诱导抗病性及其机理的研究现状
概念尽管与 目 前诱 导抗病性 的概念有 明显区别 , 但它
是现在使用 的诱导抗病性概念的雏形 。 对于诱导抗病性现象的描述 , 还使用过几个不 同 的术语 , 获 得性 生 理免 疫 ” 。“ 性位 移” 、 即“ 。 抗 、
“ 植物免疫作用”1 和“ l 诱导系统抗性” 等。 随着诱导抗病性研究工作 的广泛开展 , 导抗病 诱
・
作者简介 : 臧威 ( 9 5 , , 师 , 1 ~) 女 讲 7 博士 ; 要从事植 物病 理学方 面的 主 教学与科研。
45 ・
维普资讯
保 护反应 以及植物抗毒 素等 方 面综述 了植物诱 导抗 病机理 的
研 究进展 。同时对诱导抗病性 的应 用前 景作 了展 望 , 并提 出了
目前研 究中存在 的问题及今后 的研 究方向。
关键词
植物
诱导抗病性
机理
原物侵染后可以产生对病原物进一步侵染 的抗性 。 3 O多年后 ,hs r C et 报道并详细描述了植株经诱 导而产 e 生抗病性的现象 。2 J O世纪 5 O年代 , am n G u an提 出 了“ 诱导的侵染保护反应” 的概念 , 的观点 只局限 J他
收 稿 日期 :0 60 -2 20 - 0 。 6 作者简介 : 黑龙江省教 育厅科 学技术 研究项 目( 14 1 。 15 5 ) 1 1
() 1 诱导因子的非特异 性 : 自然界 中的植 物特别
是栽培植物对病害的抗性作用常常表现 出明显的专一 性或特异性 , 而植物诱 导抗病性则表现 出不 同程度 的
维普资讯
第2卷 5
第9 期
20 年 9月 06
种
子
(ed Se)
V1 5 N . Sp. 20 o 2 o9 et 06 .
植物诱导抗病性研究进展
t i r ) ic e a 的一个弱毒 菌株悬 浮液土培 或将其 注射 到 s ne
秋海棠植株 的不 同位点 , 结果 发现这 两种情 况都会诱
导秋海棠植株对 该病原菌 的 系统 抗性 。此后 , 人们对
植物诱 导抗病性进行 了越 来越深 入 的研究 。18 92年 , Kc u 指出植物诱 导抗 病性 (n ue eiac) 指 经 i cd r s ne 是 d st
道较早 。R s 发现 了烟草 花 叶病 毒 ( MV) os T 可诱 导烟 草产生 抗病 性。U ns lj k e 等 - 用枯 斑 型 芜菁 皱 缩病 毒 ]
(C ) T V 的一个株系 , 预先 接种拟南芥 , 之获得 了系统 使 抗性 , 以对抗 一种细菌 。A1 可 in等lj 道 ,M a 报 T V诱导
的烟草 S R对病原真菌、 A 细菌、 毒产生广谱性抗性。 病
处理或 紫外线 的照射 , 以引起植保 素的积 累, 可 诱导植
真菌作为诱导 因子在诱导保护植 物方面具有广泛
性 。致病菌 和弱致 病 菌及 非致 病 菌 均可诱 导。张 元
恩 j 用红麻炭疽菌 、 香蕉炭疽 菌、 菜豆炭疽 菌 、 弱致病
瓜类炭疽菌作诱导菌 , 预先接 种黄瓜 , 可诱 导黄瓜对瓜 类炭疽病的 系统 抗性 。李 洪连 等 l 用 柑橘 炭疽 菌诱 _ 6 J 导 了黄瓜对炭疽 病 的抗 性 。骆 桂芬 j 以东 北霜霉 菌 作为诱导菌 , 成功诱导了黄瓜对 霜霉病 的免疫作用。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诱 导番 茄抗早疫 病。印东 生等¨ J 6 通过实验发现 吲哚 乙酸、 乙烯利 等也可 以诱 导 番茄抗
在被诱导的部位 直接产生 抗病性 的现象 , 后者则是 指
植物诱抗剂研究进展
类 称 为 诱 抗 素 (l in 的 物 质 , 者 是 一 种 只 在 ei I ) ci 前 些 带 有 特 定 抗 性 基 因 的 寄 主 植 物 上 显 示 有 诱 导 活
一
性 的 真 菌 蛋 白 。 后 者 是 由 Kan u 等 发 现 的 由 多 ro n 种 疫 霉 菌 分 泌 的 低 分 子 量 的 胞 外 蛋 白 , 类 诱 抗 索 这 不 具 有 品种 专 一 性 , 在 烟 草 、 能 萝 和 芜 菁 等 植 株 上
维普资讯
12
PE STI DE CI S
Vo 4 N。. (0 2 1 1 6 20 )
.
植 物 诱 抗 剂 研 究 进 展
邵素琴 李 建 中
( 国科 学 院 生 态环 境 研 究 中 , 京 1 0 8 ) 中 北 0 0 5
摘 要 植 特静 抗 刑 包括 许 多 种 类 . : 糖 、 白 、 蛋 白等 。 这 类 特 质 作 用 于 植 特 后 使 植 物 细 如 喜 蛋 糖
胞 壁 碎 片 的 刺 激 时 , 物 体 内能 发 生 一 系 列 反 应 , 植 通 过 这 一 系 列 的 反 应 诱 导 植 物 产 生 植 保 素 , 植 物 获 使
丁质 是 一 种 不 溶 于 水 的 聚 合 物 . 此 推 测 被 植 物 内 因 源 的 几 丁 质 酶 解 的 几 丁 质 碎 片 才 是 有 活 性 的 诱 抗 剂 , 究 表 明有 活 性 的 几 丁 质 最 小 聚 合 度 为 四 。 研 脱 己 酰 壳 多 糖 在 一 些 不 能 被 几 丁 质 片 段 诱 导 产
l 引言
植物诱导抗病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维普资讯
第2 期
李堆淑: 植物 诱导抗病性机制的研 究进 展
4 7
位可 能有 阻 碍病 原物 的扩 散 作用 . 胡 东维[ 现 抗病 性 的强弱 取 决 于乳 突 开 始 4 1 发
反应重要生理性物质之 一. 当今研 究较多的是类
黄酮 植保 素和 类萜 植 保 素. 仅 如此 , 些非 生 物 不 一
收 稿 日期 :0 8 0 — 8 2 0 — 2 1
壁的加厚或形成乳头状小突起, 它围绕在感染部
基金项 目: 国家“ 十五’ ’ 科技攻关项 目(0 1 A 0 A 9 ; 2 0 B 5 1 0 ) 商洛学院科研基金项 目(7 S 0 6 0 K Y 2) 作者简介 : 李堆淑 (9 7 ) 女 , 17 一 , 宁夏隆德人, 硕士 , 商洛 学院生物 医药工程系助教
后 出现 一 系列 进 一步 的 反应 . 包括 抗 病 物质 的 这 产生 、 细胞 壁 木 质 化 等 . 胞 局 部 死 亡 及 其 进 一 细 步 的 反应 对 于 病 原菌 侵 入 健康 部位 具 有 明显 的
供 了有 效 的保 护 圈 . 已研 究 过 的真 菌 病害 中 都 在 可 见到 病 原菌 感 染 所 引起 的木质 化 作 用. 毒感 病 染植 物 后 同样 也 能 诱 导木 质 素 的增 加, 到抑 制 起 病 毒 扩 展 的作 用 . aa 浅 田) 等用 日本萝 卜 Asd ( 圈 根 研 究 感 染霜 霉 病 后对 木 质 素 形成 影 响 时, 感 发现 染和 不 感 染根 中木质 素 不 仅在 量 上 不 同, 在 而且 质上 有 区 别 . 是 因为疏 水 的木 质 素进 入 细胞 壁 这 内, 纤维 素 、 纤维 素 相 互交 叉 形 成 网状 结 构 , 与 半 加 强寄 主 细胞 壁 的抗 侵 染 能 力, 同时木 质 素 作 为
番茄诱导抗病性的研究进展
物 质,即4羟基 苯 甲肼、水杨肼和2 呋喃 甲酸可诱导番茄抗 一 镰孢枯 萎菌。③ , 丁质。几丁质可诱导番茄对枯萎病产 生抗 L 性 ,其诱抗活性与其浓度高度相关 .较低浓度 即可 明显 降低 植 株 死 亡率 。 它 还 可 诱 导 植 株 表 达 过 氧 化 物 酶 、苯 丙 氨 酸 解
(A ) P L 、几丁 质酶 的活 性都 大大增 加 。P D P 活性 的增 加 O 和P O
可 以使 植 物 体 内酚 氧 化 物 的 含 量 提 高 , 从 而 抑 制 病 原 物 分 泌
的 降解 细胞壁 的酶 的作用 。P L A 是苯 丙烷类代 谢途径 的关键
酶 和 限 速 酶 , 它 可 催 化 L 苯 丙 氨 酸 直 接 脱 氨 产 生 反 式 肉 { 一 卡
性 (A ) SR 。
酸 , 从 而 有 利 于 木 质 素 的合 成 。 ③ 植 物 经 诱 导 处 理 后 能 够 产 生 植 物 保 卫 素 ( A 。P 是 植 物 被 病 原 物 侵 染 或 受 到 多 种 P) A
生理 、物理 、化学 因子诱 导后,所产生或积 累的一类抗菌性
次 生 代 谢 产 物 ,对 病 原 菌 有 很 高 的 毒 性 ,但 专 化 性 不 明显 。
( )诱 导抗 病 性 的特 点 。 植 物 诱 导 抗 病 性 同 一 般 植 2
物 固 有 的抗 病 性 相 比 ,具 有 以 下 特 性 :① 诱 导 物 与 病 原 物 之 间 没 有 明显 的专 化 性 。诱 导抗 病 性 多 表 现 为 多 抗 性 。如 用 烟 草 坏 死 病 毒 诱 导 处 理 黄 瓜 后 , 能 使 黄 瓜 抵 抗 l 余 种 病 0
② 化 学囡子 。诱 导植物 产 生抗病 性 的化 学 因子 草
植物诱导抗病性研究进展
摘要 系统 阐述 了植物诱 导抗病 性的 本质及其研 究进展 , 绍 了植物诱 导抗病 性的机 理 。 介 对植 物诱 导抗病性 的发展 前景作 了展望 。 关键词 植物 ; 导抗病 性 ; 诱 诱导 因子 中图分类 号 ¥ 3 . 文献 标识码 A 42 2 3 文章 编号 0 1 — 6 12 o)8 07 5 0 5 7 6 1(08 l — 74 — 2
不亲 和小种后 , 部分 抗病杂 种的块茎 组织 对亲 和性 小种 的再
处理植 株 , 从而 改变 植株 对 病害 的反 应 , 使得 原来 的感 病 部 位对病 害产生局部 的或系 统的抗性 l6 1J 物抗 病性 的强 弱 .。植
必要寻求用 于植物 病 害 防治 的一 种可 持 续发 展 的方 法 或 途 径 。植物诱 导抗病性 研究是植 物病 理学 科 的一个 全新 领域 , 它用 诱导 因子 激发 植物 自身 的抗病 性 , 使其 产 生抗病 物质 ,
从而达 到防治植 物病 害 的 目的。植 物诱 导抗 病 性具 有 抗性 稳定 、 持久 , 不污 染环境 等优点 , 为农 业 和经济 的可持 续发展
维普资讯
安徽农 业科学 。 u a o n u A r c.083 (8 :75—74 75 J r l f h i gi i20 ,6 1)74 o n A .S 76。75
责任编辑
理 抗 病 性 研 究 进 展
植 物病害 防治一直是农 业 生产 上 的重 大研 究课 题 。长 期 以来 , 植物 病 害防 治主 要采 用传 统 的防 治方 法 , 培育 抗 如 病 品种 及使 用化 学 农 药等 , 防治效 果 十分 有 限 。因此 , 其 有
植物抗病诱导剂的研究进展
123 微生物诱抗剂。 ..
() 1细菌 。可作 为诱 抗 剂 的细 菌 包括 死 体 和活 体 、 原 病
细菌和非病原细菌及细菌的不同成分如菌体脂多糖< P ) LS 、 胞外多糖(P ) E S等。目前有不少报道证 明, 细菌的无毒基因
摘要 主要 介绍 了植物 抗病诱 导剂的种 类及其对植 物诱 导抗 病 的作 用机 制 , 井对其 应用前 景作 出展 望 。 关键词 诱 抗剂 ; 导抗 病 ; 诱 信号 转导 中图分 类号 ¥3 文献标 识码 A 42 文章 编号 01— 6120)2 51 — 3 57 61( 62 — 92 0 0
胶多糖 可诱 导 番 茄 叶片 中蛋 白酶 抑 制剂 的 积累 。 乙 酰壳
性不能稳定遗传, 但具有广谱性和系统性 , 因而植物诱导抗 病性引起了人们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成为国际上近期兴起的 重要农业研究领域 , 利用植物诱导抗病性被认为是植物保护 的新途径和新技术。
1 植物抗病诱导 剂的种类
维普资讯
安徽农业科学, u a o 1 i . e. 0 。 (2 : 1 — 94 J m lf } o l A S1 06 3 2 15 2 5 1 u 2 4 9
责任编辑
陈娟
责任校对
张瑜
植 物 抗病 诱 导剂 的研 究进 展
林 丽, 春宇, 楠, 海延 (阳 业 学 物 学 技 学 ,宁 阳l1) 张 李 范 沈 农 大 生 科 与 术 院辽 沈 1 1 0 6
Ab ta t I h ril h ae o e feii r n t ehnim fpa tid c ddsae rss n eweemanyd s r e M s h p l ainf,・ src n tea t e te ctgr so lct sa d i ms a s o ln n u e ies e it c r il eci d. e tea pi t  ̄ c i o s a b c o oe go n feii r se p ce ru do l t swa x e td. co Ke o d El i r Id cd dsae rssac ; in lt nd cin yW rs i t ;n u e ies e it e Sg a r s u t co n a o
植物抗病机制及信号转导的研究进展
植物抗病机制及信号转导的研究进展一、概述植物作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生长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压力,其中就包括病原体的侵袭。
为了生存和繁衍,植物演化出了复杂的抗病机制。
植物抗病机制的研究不仅是植物生物学领域的热点,也对农业生产和生物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我们对植物抗病机制的理解逐渐深入。
植物抗病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物理障碍和化学防御。
物理障碍包括植物细胞的壁结构、表皮毛等物理特性,这些都可以阻止病原体的入侵。
化学防御则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和信号转导过程。
当病原体突破物理障碍时,植物会启动一系列复杂的信号转导途径,通过产生抗病性相关蛋白、激活免疫系统等方式来抵抗病原体的侵害。
信号转导在植物抗病机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当植物感知到病原体入侵时,会触发一系列复杂的信号转导途径,这些途径涉及到多种信号分子、受体、激酶、转录因子等。
这些分子在植物体内传递信号,激活植物的防御反应,形成有效的抗病屏障。
对植物信号转导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尤其是在对信号分子、信号通路和调控网络的理解上。
植物抗病机制及信号转导的研究进展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植物抗病过程的机会,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发展新的农业生物技术,提高农作物的抗病性,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更广泛的生物科学问题,如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适应环境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对植物抗病机制的理解将会更加全面和深入。
1. 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植物病害是影响全球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对农作物生产力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
在世界各地的农业生态系统中,由于植物病害的频发和蔓延,作物产量和品质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
尤其是在农业资源集中、生产密度大的地区,一旦病害爆发,将可能造成毁灭性的损失。
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经济收入,也对全球粮食供应和食品安全构成威胁。
植物病害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土壤退化、生态平衡失调等环境问题。
植物诱导抗病性机理研究
植物诱导抗病性机理研究植物是地球上最为普及和丰富的生命体之一,与人类、动物一样,它们也需要面对许多不同的病原体来维持它们的生命活动。
不像动物,植物没有免疫系统来对抗病原体,而是通过与它们交互来激发一系列的防御反应。
这种植物诱导抗病性反应是植物与微生物互动的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研究植物病原体互动过程的关键途径。
那么,植物诱导抗病性的机理又是什么呢?植物诱导抗病性的机理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对完整植物中许多相互作用的基本细胞因子的研究,得出了植物诱导抗病性的机理。
首先,当植物感知到一种病原体时,植物细胞表面的受体会感知到病原体产生的一种分子。
这个信号会被传递到植物细胞内,激活一个信号通路,并导致多种细胞因子的释放。
这些细胞因子激活了细胞核的基因表达,从而产生了大量可以抵御病原体的抗病性蛋白,例如抗氧化酶、病原体毒素解毒酶和色氨酸富集物等。
这些抗病性蛋白能够直接抑制病原体或增强它们的固有免疫反应,从而保护植物免受病原体的侵害。
但此时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植物能够产生不同的抗病性蛋白,这取决于植物本身的免疫系统和病原体的种类。
因此,了解不同植物与病原体互动的机制、识别感染多个不同病原体的植物如何避免相互冲突和病原体适应植物环境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应用植物诱导抗病性机理的发展鉴于植物诱导抗病性机理的重要性,研究人员也对它们进行了进一步的应用。
例如,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利用一系列基因工程和育种技术,从而在植物中引进更强大的抗病性基因。
这些基因都来自不同的植物和病原体,是针对不同威胁的保护方法的一部分。
此外,植物诱导抗病性机理也可用于疾病的诊断。
例如,如果植物的病原体无法激发植物的抗病性反应,则可以推断出这种病原体会导致植物发病。
最后,植物诱导抗病性机理在制药点上也有广泛使用。
生产适当抗病性蛋白的植物可以生成廉价的治疗抗体,用于疾病的治疗。
结论植物诱导抗病性机理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在现代农业和生物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植物抗病性基因的功能与应用研究进展
植物抗病性基因的功能与应用研究进展在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中,植物常常面临着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如细菌、真菌、病毒等。
然而,植物并非毫无抵抗之力,它们拥有一系列的抗病机制,其中抗病性基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植物抗病性基因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这不仅加深了我们对植物与病原体相互作用的理解,也为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植物抗病性基因的功能多种多样。
首先,它们能够直接识别病原体的特定分子,也就是所谓的“效应因子”。
这些抗病性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可以与效应因子结合,从而触发植物的免疫反应。
例如,一些抗病性基因编码的受体蛋白能够感知病原体分泌的毒素或酶,一旦检测到这些外来物质,就会迅速启动防御信号通路,激活植物体内的一系列抗病机制。
其次,抗病性基因还参与调控植物的生理和代谢过程,以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
它们可以影响植物细胞壁的合成和修饰,使细胞壁更加坚固,从而阻止病原体的侵入。
同时,这些基因还能调节植物激素的合成和信号传导,例如水杨酸、茉莉酸等,这些激素在植物的免疫反应中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
此外,一些抗病性基因还具有诱导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功能。
当植物受到病原体严重感染时,通过启动细胞程序性死亡,可以限制病原体的扩散和传播,从而保护周围健康的组织和器官。
在植物抗病性基因的应用方面,基因工程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通过将特定的抗病性基因导入到农作物中,可以培育出具有增强抗病能力的新品种。
例如,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将一些来自野生植物的抗病性基因转入到重要的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中,显著提高了这些作物对常见病虫害的抵抗力。
然而,基因工程方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导入的抗病性基因可能会对植物的其他性状产生不利影响,或者由于病原体的进化而逐渐失去抗性。
此外,公众对于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和环境影响也存在一定的担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植物诱导抗病性与诱抗剂研究进展
植物诱导抗病性与诱抗剂研究进展摘要:植物诱导的抗病性有多种作用机制,使得其诱抗剂的种类也多种多样,不同的植物可以选择适合的诱抗剂来表现出抗病性。
本文主要对植物诱导抗病性的作用机制进行了介绍,并对当前诱抗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硝酸;酸性蚀刻液;蚀刻工艺;影响因素1. 诱导抗病性的定义及特性1.1 诱导抗病性的定义诱导抗性是指采用一些刺激或诱导方法,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的,对植物进行刺激,使得植物对某一个病虫害产生局部或者整体的抵抗作用,也分别被称为局部抗性和整体抗性。
局部抗性是植物的某一个部位经过刺激或诱导产生抗性;整体抗性是通过对植物进行刺激和诱导,使得植物的整体表现出抗性。
1.2 诱导抗病性的特性植物诱导抗病性具有很多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持续性:植物诱导抗病性一旦产生就会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表现出良好的持续性,持续时间最多可长达数月。
且当植物的诱导抗病性开始下降时,可以进行再次刺激和诱导,使得抗性恢复,继续长时间维持其抗性。
(2)广谱性: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特异性和转移性较弱,这就使得对植物进行诱导以后可以对多个病虫害表现出抗性,体现了诱导抗病性的广谱性。
(3)安全性和可控性:植物诱导抗性是通过诱导剂进行刺激和诱导作用使得植物产生抗性,而诱导剂只是起到了诱导作用,不会残留在植物体内,也不会再植物体内转化为毒性产物,所以其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且可以通过对诱导剂的种类和施用时间进行控制,来对植物诱导抗病性进行调控,体现了其可控性。
(4)非遗传性:植物诱导抗病性不能通过育种的方式进行遗传,而是通过嫁接的来完成诱导抗病性的传导,体现了其非遗传性。
(5)迟滞性:在对植物施加诱导剂进行抗病性诱导时并不是立即产生抗病性,而是要经过一定的诱导期,才会逐渐表现出抗病性,体现了其具有迟滞性。
而且这种迟滞性存在物种的差异。
(6)必须要存在诱导因子:物理诱导因子包括紫外辐射、X射线辐射、高温操作、低温冷冻操作、微波操作等。
植物诱导抗病性研究
植物诱导抗病性研究植物作为生物界中的一种,同样面临着病害和外界环境的威胁。
然而,植物本身并没有像动物一样免疫系统,它们只能依靠自身的生理与生化机制来抵御疾病的入侵。
因此,植物的抗病性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而“植物诱导抗病性”(Plant Induced Resistance,PIR)的研究,旨在通过激活植物先天免疫系统和诱导特定的防卫反应来增强植物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一、PIR的发现及机制解析PIR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得到关注和研究的。
最早的实验是在草莓和烟草上发现,当它们受到刺激后,可以产生一种抗病反应。
而这种反应可以在植物内部通过预先处理进行诱导,增强植物仅有的免疫防线。
这个过程中,植物会自行合成一些生理活性物质,例如一些酚类物质,以调控或增强自身抗病防御的能力。
PIR机制的解析是由荷兰科学家Pieter A.H. M Van der Meer等人进行的。
他们通过对植物抵御病原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而揭示了植物对抗病原的机制。
二、PIR的应用价值PIR的研究有着微生物学、植物科学和农业学等领域的交叉应用。
通过PIR机制的发现和理解,人们可以在植物生产过程中应用这种方法来保护植物的健康并提高产量。
同时,在环保领域中,PIR可以成为一种绿色的农药替代品,以防治植物病害。
这种方法可以避免传统化学农药的辐射和污染,减少人类与动物的危害。
三、PIR与生物技术的结合在目前的植物种质改良领域中,PIR的研究与生物技术相结合,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人们可以通过分析植物基因组的生物信息学调控网络,发现调控PIR反应的信号途径和分子机制,鉴定与PIR机制有关的基因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相关基因的克隆和转化。
这种方法可以为育种工作者提供新思路,为高效、安全的植物病防工具提供新路径和思路。
四、PIR在未来的应用前景PIR的研究可以应用于各个植物物种,但其应用前景在每个物种上是不尽相同的。
其中,一些重要的经济作物例如玉米、水稻、小麦和番茄等,都可以作为PIR研究的主要对象。
植物诱导抗性和抗病性研究
植物诱导抗性和抗病性研究植物是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养料来源。
然而,植物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病害威胁,包括病毒、真菌、细菌等等,这些病害会导致植物产量下降以及食物链中的连锁反应。
因此,人们一直在研究如何提高植物的免疫力,其中植物诱导抗性(Induced Resistance, IR)和抗病性(Disease Resistance, DR)的研究备受关注。
一、植物诱导抗性植物诱导抗性是指植物自然状态下通过生化措施来对抗病害。
通常来说,这种自然状态下的抗病反应被认为是局部性的,并且只有当植物系统处于病害状态时才会被激发。
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在人们认识到这些局部性的抗病反应对于植物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免疫力至关重要。
植物诱导抗性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诱导因子的研究。
这些因子可能来自于病原体、植物自身或者植物周围的环境因素。
二是植物响应的研究。
这些响应涉及到从细胞表面到信号途径的动态变化。
三是诱导因子与响应之间的分子机制研究。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分析,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诱导抗性的本质,从而为提高植物的免疫力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
二、抗病性除了自然状态下的抗病反应,植物还拥有主动的抗病机制,即抗病性。
抗病性是通过基因组学和生物化学方法对植物进行选择和引导来进行的。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强植物的抵抗力,从而减少病害的出现。
抗病性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抗病性基因的研究。
这些基因可以是自然存在于植物中的,也可以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引入的。
二是抗病性信号的研究。
这些信号可以来自于植物自身,也可以是植物与病原体或其它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是抗病机制的研究。
这些机制涉及到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植物与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三、IR和DR的比较相对于抗病性,植物诱导抗性的研究历史相对较短,但是两个领域之间有很强的联系。
实际上,IR和DR在识别和对抗病原体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诱导抗病性研究进展徐芬芬 叶利民 夏瑾华 (江西省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334001)摘 要 本文综述了不同种类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植物诱导抗病性 生物诱导 化学诱导 物理诱导1901年R ay和Beauveri e发现,葡萄灰霉菌(Botry tis cinerea)的一个弱毒菌株悬浮液土培或将其注射到秋海棠植株的不同位点,结果发现这两种情况都会诱导秋海棠植株对该病原菌的系统抗性。
此后,人们对植物诱导抗病性进行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
1982年, Kuc指出植物诱导抗病性(i nduced resistance)是指经外界因子诱导后,植物体内产生的对有害病原菌的抗性现象[1]。
植物抗病性的产生是因为植物本身存在着大量的抗病基因,这些抗病基因,有的在自然状态下可以直接表达出来,有的则需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诱导出来。
诱导抗病性分为两类,一是局部抗病性,或称过敏性反应(hyperse nsiti ve response,HR);另一类是全身性抗病性(syste m ic acquired resistance,S AR)。
前者是指在被诱导的部位直接产生抗病性的现象,后者则是指植物体经局部诱导后在非诱导部位产生抗病性的现象。
利用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方法,预先处理植物,将会改变病害反应,使原来的感病反应产生局部的或系统的抗性,这一现象就是现在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诱导抗病性,又叫获得免疫性[2]。
1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诱导因子种类目前人们研究较多的诱导因子主要有生物因子、化学因子和物理因子。
1.1 生物诱导因子 病毒诱导植物抗病性的研究报道较早。
Ross发现了烟草花叶病毒(TMV)可诱导烟草产生抗病性。
Uknes等[3]用枯斑型芜菁皱缩病毒(TCV)的一个株系,预先接种拟南芥,使之获得了系统抗性,可以对抗一种细菌。
A jlan等[4]报道,T M V诱导的烟草SAR对病原真菌、细菌、病毒产生广谱性抗性。
真菌作为诱导因子在诱导保护植物方面具有广泛性。
致病菌和弱致病菌及非致病菌均可诱导。
张元恩[5]用红麻炭疽菌、香蕉炭疽菌、菜豆炭疽菌、弱致病瓜类炭疽菌作诱导菌,预先接种黄瓜,可诱导黄瓜对瓜类炭疽病的系统抗性。
李洪连等[6]用柑橘炭疽菌诱导了黄瓜对炭疽病的抗性。
骆桂芬[7]以东北霜霉菌作为诱导菌,成功诱导了黄瓜对霜霉病的免疫作用。
1.2 化学诱导因子 化学诱导剂与化学杀菌剂的最大区别是:化学杀菌剂是通过直接杀菌而起作用,而作为SAR诱导的化学物质却不同,它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才能被认为是S AR诱导剂[8]。
第一,这种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不应该具有直接的抗菌活性;第二,当它激活SAR反应后,应该能够诱导抵抗相同谱的病原菌的抗性;第三,它诱导表达的基因应该与病原菌激活SAR反应时所诱导的相同。
水杨酸(sali cy li c acid,S A)是植物体内自身合成的一种类似植物激素的酚类化合物,S A能诱导多种植物对病毒、真菌及细菌病害产生抗性[9]。
早在1979年,Wh ite[10]即报道施用外源SA可以提高烟草对感染的抗性。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外源S A可诱导辣椒[11]、小麦[12]、番木瓜[13]、白菜[14]等植物的多种植物病程相关蛋白(genesi s relat i ved prote i n,PR)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植物对病原徽生物的抵抗能力。
廖春燕[15]在研究壳聚糖诱导番茄抗病性时又发现,壳聚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诱导番茄抗早疫病。
印东生等[16]通过实验发现吲哚乙酸、乙烯利等也可以诱导番茄抗叶霉病。
余朝阁等[17]发现 -氨基丁酸可诱导番茄灰霉病的抗性。
油菜素内酯,是一种新型植物内源激素,是国际上公认的活性最高的高效、广谱、无毒的植物生长激素。
近来的研究发现,油菜素内酯可诱导黄瓜幼苗对灰霉病的抗性[18]、草莓果实对灰霉病的抗性[19]及南瓜幼苗对疫病的抗性等[20]。
另外,一些无机化合物也能诱导植物抗病性。
其中Ca(NO3)2可诱导油棕桐幼苗茎基腐病抗性[21],磷酸氢二钾对烟草病毒病有诱导效应,氯化钾可增强黄瓜幼苗的抗病性[22],纳米硅、氯化铵对观赏百合青霉病也表现出较高诱导抗病性[23]。
1.3 物理诱导因子 一些物理因素如冷冻处理、高温处理或紫外线的照射,可以引起植保素的积累,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
1987年D ean发现机械或干冰损伤、电磁处理,可不同程度地诱导烟草对霜霉(Peronos pora tabaci na)病的抗性[24];紫外线处理各种豆类的下胚轴,也可使植株叶片获得对炭疽病的抗性。
如菜豆下胚轴经紫外线照射24~48h,可使感病的菜豆品种变为抗病[25]。
李保聚等应用高温(45~50 )处理黄瓜18个品种,结果发现各品种均不同程度获得了对黄瓜黑星病(C lados pori um cucu m eri num)的抗性[26]。
低温也能触发植物体内在的抗病防御机制,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
禾本科植物经低温(1 )锻炼后能提高对真菌的抗性。
水稻经持续低温(!20 )7d就可抑制稻瘟病(Pyrical aria oryzae)的发生[27]。
2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机制不同的诱抗剂、不同的病原菌或不同的植物,其作用机理各不相同。
关于诱导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使其向有利于植物生长,增强作物抗病性的方向发展。
如施用几丁质使土壤中对豌豆萎蔫病病菌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数量大大增加,从而减轻病害,用蟹壳处理土壤,能有效地防治萝卜黄化等枯萎病。
#有些诱抗剂能对病菌本身产生作用,从而影响其致病性。
如对病菌产生分解酶的抑制作用,抗真菌毒素作用及减少孢子的形成等。
用葡萄糖、单半乳糖醛酸能降低番茄枯萎病的发生,就是由于抑制病原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作用。
∃化学诱抗剂作用于植物后,使植物的代谢发生变化,从而增强植物的抗病性。
%物理因子诱导机制主要在于,植物在叶表面等部位形成角质、蜡质层、受伤组织周围形成木栓组织、植物组织的高度木质化、组织形成的各种树浆和树脂等,都可以有效地防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植物诱导抗病性具有抗病谱广、持续时间较长、可控的抗病性表达时间和空间等优点,而且最为重要的是目前发现大部分诱导物对环境无污染。
利用一些外界因子的刺激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是植物病害防治的一条可行途径。
随着人们对植物诱导抗病性的认识不断深化,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研究成果在植物病害防治中将有十分广阔和美好的应用前景。
(本文受江西省教育厅2010年度青年科技基金项目:G JJ10255和上饶师范学院2010年科技项目: 201009资助)主要参考文献[1]Ku c J.1982.Induced i m m un ity t o p l ant d iseas e.B i osei en ee,32(1):845~860[2]张元恩.1987.植物诱导抗病性研究进展.生物防治通报,3(2):88~90[3]Uknes,S.1993.B i ological i nduction of syste m ic acqu ired resist ancei n A rabi dovsis.M olecu lar Plant-M icrob e In t eract.6:692~698[4]A jlan AM,Potter DA,ck of effect ofmosaic virus-i nducedsyste m ic acqu ired res i s t an ce to an t h tropod h erb i vores i n tobacco.Phytopat ho l ogy,82(3):647~651[5]张元恩,1989.诱导黄瓜系统抗病性的研究.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5(1):66~67[6]李洪连,王守正,王金生.1993.黄瓜对炭疽病抗性的初步研究.植物病理学报,23(4):327~332[7]骆桂芬.1997.东北霜霉菌对黄瓜霜霉病的免疫作用.植物病理学报,26(2):359~364[8]Kess m an H,S t aub T.1994.I ndu cti on of syste m ic acqu ired d iseaseres i stan ce i n plan t s by che m icals.Annual Revi s i on Phyt opat ho.l32(6):439~459[9]李兆亮,原永兵.1998.黄瓜细地中水杨酸的信号传递研究.植物学报,40(5):430~436[10]W h ite RF.1979.A cet ylsalicylic(as p iri n)i nduces reai stsace tolobacrn mosaic vi ru s i n t o tobacco.V i rol ogy,9(9):410~412 [11]毛爱军,王永健,冯兰香,等.2005.水杨酸诱导辣椒抗疫病生化机制的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1(5):219~222[12]Kong LR,Anders on J M,Ohm HW.2005.Induction of wh eat defen s e and stress-rel ated genes i n res pon s e to F usari um gram i n e a rum.Geno m e,48(1):29~40[13]张荣萍,黄耿磊,郭漫登,等.2009.几种化学制剂对番木瓜抗环斑病毒和防御酶活性的影响.植物生理学通讯,45(2):129 ~32[14]王利英,侯喜林,陈晓峰.2009.水杨酸诱导不结球白菜抗黑斑病机制的探讨.南京农业大学学报,32(4):23~27[15]廖春燕,马国瑞,洪文英,等.2003.壳聚糖诱导番茄对早疫病的抗性及其生理机制,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9(3):280~286[16]印东生,何莉莉,葛晓光.1999.化学诱抗剂诱导番茄抗叶霉病效果的研究.辽宁农业科学,(2):9~11[17]余朝阁,李天来,孟庆娟,等.2008.外源化学物质对番茄抗灰霉性的影响.沈阳农业大学学报,39(1):7~10[18]尚庆茂,张志刚,董 涛,等.2007.油菜素内酯诱导黄瓜幼苗抗灰霉病研究.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3(5):630~634 [19]张建人,陆 宏.1995.油菜素内酯对草莓生长和质量的影响.浙江农村技术师专学报,(2):74~76[20]屈淑平,王力莉,崔崇士.2008.表油菜素内酯诱导南瓜幼苗抗疫病研究.中国蔬菜,11(5):13~16[21]Sari ah M,Joseph H.1997.Supp rei on of basal ste m rot(BSR)of oilpal m seed i ngs by calci um n itrate.P l anta,73(856):359~361 [22]杜俊卿,云兴福.2004.氯钾离子共体诱导后黄瓜叶片内酶活性的变化.华北农学报,19(2):32~36[23]梁巧兰,魏列新,徐秉良,等.2009.三种化学物质诱导观赏百合青霉病抗性的研究.中国生物防治,25(4):334~338[24]Dean RA,Kuc J.1987.R ap i d li gnifi cati on i n response to w ound i ng and i n f ecti on as am echan i s m for i nduced syste m i c protecti on i ncu cu m ber,Physi o l ogyM olecu l ar Plant Pat ho l ogy,31(5):69~81 [25]T eklu A,W ood KSR.1980.Th e effect of u l travi o l et rad i ation ont he reacti on of P hase olus v u l ga ris to s p eci es of Colletot richum.Physi ological Plan t Pathol ogy,17(6):105~110[26]李保聚,彭 仁,彭霞薇,等.2001.高温诱导黄瓜抗黑星病研究.园艺学报,28(2):177~179[27]毛建辉,叶华智.1999.持续低温对水稻稻瘟病抗性的影响.植物保护学报,26(2):9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