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内力作用下的全球地表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干城章嘉峰(Kanchenjunga), 海拔8586, 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尼泊尔和锡金的边界线上, 东经88°09’01,北纬27°42’09,1955年英国 登山队首次登顶 4、洛子峰(Lhotse), 海拔8516,喜马拉雅山 脉中段中国西藏定日县与尼泊尔交界,东经8 6°56’10,北纬27°57’43,1955年瑞士登山 队首次登顶。 5、马卡鲁峰(Makalu), 海拔8463,喜马拉雅 山脉中段中国西藏定日县与尼泊尔交界,东经 87°05’20,北纬27°53’23;1955年法国登山 队首次登顶。
第一章 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
• 第一节 内力作用下的全球地表形态 • 第二节 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 • 第三节 全球气候的时空变化及其地表形态
的作用
• 第四节 地表环境异常引发的全球性自然灾 害问题
第一节 内力作用下的全球地表形态 • 全球海陆分布大势 • 大陆和洋底地形 • 地表形态的演化
• 全球海陆分布有什么特征(规律)? • 大陆和洋底的地形各有什么特征? • 地表形态是如何演化的?(用板块构 造理论进行分析)
一、全球海陆分布大势 (一)陆地、海洋——最大的地理单元。 总面积5.1亿km2,陆地1.49亿km2,海洋3.61亿km2 地球 表面 海陆 分布 不均 匀。
▲地球上的海洋是互相沟通的,连成 一体,称为世界大洋。分为太平洋、大 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四部分。
(二)海底扩张学说 1、大洋中脊: 地表最长的山脉
软流圈的岩浆会源源不断涌出,是 洋底生长的地带。 中央为一深陷裂谷,
2、海沟
——切穿岩石圈的巨型断裂 是洋底消亡地带
世界海沟分布
海 沟 成 因
马里亚纳海沟地形 11034 m
万米深海生物
3、基本观点
密度较小的大洋壳浮在密度较大的地 慢软流圈上;洋底一方面在不断扩张,另 一方面却在不断消亡。
9、南迦帕尔巴特峰(Nanga Parbat),海拔812 5,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巴基斯坦境内,东经,北 纬,1953年西德和奥地利联合登山队首次登顶。
10、安纳普尔纳峰(Annapurna), 海拔8091, 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尼泊尔境内,东经83’49’20, 北纬28’35’45,1950年法国登山队首次登顶。
全球岩石圈可划分为六大板块。
3 .划分依据
• 把地震带作为板块划分的标志,其在地形
上表现为大洋中脊、海沟、褶皱山系等。 • 在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
地壳比较活跃,火山、地震、断裂、挤压
褶皱、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都非常强烈。
世界地震分布图
4. 板块边界类型及板块运动 板块边界类型不同,其两侧板块运动方 式也不同。 • 洋中脊-离散型板块边界,两侧板块相背 分离,也称增生边界 • 海沟-年轻褶皱山-汇聚型板块边界,两 侧板块相向而行,板块汇聚。其中:海沟 为洋壳向陆壳的俯冲带,又称俯冲边界; 年轻造山带为大洋闭合、大陆碰撞的地缝 合线,又称为碰撞边界 • 转换断层-平错型板块边界,两侧板块相 互滑过。
资料卡
• • • • • • • 总体海陆面积对比——71%:29% 北半球海陆面积对比——60.7%:39.3% 南半球海陆面积对比——80.9%:19.1% 东半球海陆面积对比——65%:35% 西半球海陆面积对比——80%:20% 水半球海陆面积对比——90.5%:9.5% 陆半球海陆面积对比——52.7%:47.3%
北美 非洲 南美
南极
亚欧 印度 澳洲
白垩纪
现在
新生代 印度向北漂移到亚欧大陆南 缘,二者碰撞,青藏高原隆起,喜马拉 雅山系形成,古地中海东部完全消失; 非洲继继向北推进,古地中海西部逐 渐缩小到现在的规模,欧洲南部被挤压 成阿尔卑斯山系;
6、卓奥友峰(Cho Oyu), 海拔8201,喜马 拉雅山脉中段中国西藏定日县与尼泊尔交 界,东经86°39’43,北纬28°05’37,195 4年奥地利登山队首次登顶。 7、道拉吉里峰(Dhaulagiri),8172,喜马 拉雅山脉中段尼泊尔境内,东经83°29’4 3,北纬28°41’46,1960年瑞士、波兰、 美国联合登山队首次登 8 、马纳斯鲁峰(Manaslu), 海拔8156, 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尼泊尔境内,北纬35°1 4′21〃,东经74°35′24〃, 1956年日本 登山队首次登顶。
(三)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 是法国人勒皮琼于19 68年提出的。 1. 板块的概念: 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 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
在地幔对流的驱动下,岩石圈板块驮伏在地 幔软流层上象传送带那样作大规模水平运动。
2. 六大板块: • 勒皮雄把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 (一级)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 板块。
பைடு நூலகம்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表形态的演化
(一)大陆漂移说
1、根据:
(1)大洋两岸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轮廓, 凹凸大致吻合。
2.7亿年前的海陆分布
(2)在为大洋所分割的大陆上,地 层、构造、岩相、古生物群、古气候等也 具有相似性和连续性。
古生代生物化石分布区与前冈瓦纳陆块示意图
2、基本观点:
较轻的花岗岩硬壳浮在较重的玄 武岩基底上。
中国最美十大名山:

• • • • • • • • •
南迦巴瓦峰 (西 藏) 贡嘎山 (四 川) 珠穆朗玛峰 (西 藏) 梅里雪山 (云 南) 黄山 (安 徽) 稻城三神山 (四 川) 乔戈里峰 (新 疆) 冈仁波齐峰 (西 藏) 泰山(山 东) 峨眉山 (四 川)
南迦巴瓦峰 (西 藏)
贡嘎山 (四 川)
珠穆朗玛峰 (西 藏)
梅 里 雪 山 (云 南)
黄 山 (安 徽)
稻城三神山 (四 川)
乔戈里峰 (新 疆)
冈仁波齐峰 (西 藏)
泰山(山 东)
峨眉山 (四 川)
(二)洋底地形特征 1.深度大、高差大。 (冒纳罗亚山4170米) 以海平面为基准,大洋的平均深度为3800 米。 2.洋底地形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 洋底三部分。
3、动力: (1)地球自转离心力。
会产生离极运动 山脉。
如横贯欧亚的高大
(2)日月对地球的引力所产生潮汐(摩 擦力)作用引起的。 如美洲西岸的经向山脉。 亚洲东部的岛 弧群。
4、问题:
(1)对动力的质疑。
(2)为什么硬的硅铝层发生褶皱而软 的硅镁层不发生。 (3)中生代才开始漂移,那么古生代 的褶皱山脉是如何形成的?
11、加舒尔布鲁木峰(Gasherbrum Ⅰ), 海拔8 068,喀拉昆仑山脉中国新疆和克什米尔地区巴 基斯坦实际控制区的界峰,东经76’41’48,北纬 35’43’30,1958年美国登山队首次登顶。
12、布洛阿特峰(Broad),8047,喀拉昆仑山脉中国新 疆和克什米尔地区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区的界峰,东经 76’ 34’25,北纬35’48’35,1957年奥地利登山队首次登顶。 13、加舒尔布鲁木Ⅱ峰(Gasherbrum Ⅱ), 海拔8034, 喀拉昆仑山脉中国新疆和克什米尔地区巴基斯坦实际控 制区的界峰,东经76’39’15,北纬35’45’31,1956年奥 地利登山队首次登顶。
海是大洋边缘部分被陆地隔开的水域, 可分为边缘海、内海、陆间海。
▲地球表面的陆地被海洋分隔成许多大小不等 的地块, 通常把面积较大的称为大陆,面积较小的称为 岛屿。 大陆与岛屿是组成陆地的基本单元。
陆地由六大陆,众多的岛屿和群岛组成。 大洲——是人们(古希腊人)从“人地 关系”角度对地球表面差异性的初步认知,通 常指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
(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
1、陆地相对集中在北半球。
2、各大陆形状都是北宽南窄,略呈三角形。 3、除南极大陆外,其余大陆南北成对称分布。
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
4、北部大陆水平轮廓比较破碎,沿海的岛屿、 半岛和海湾较多。
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
5、大西洋两岸轮廓凹凸大致相吻合。
二、陆地与海底地形
3.洋脊贯通四大洋
洋中脊——各大洋中部有一条洋中脊,彼 此相连,贯通四大洋中脊西侧分布着各种 海岭、海峰、海台、海盆等地形 。
大陆边缘
大 西 洋 型 大 陆 边 缘
大陆边缘——安第斯型与东亚型
大陆边缘——东亚型
洋 底 黑 烟 囱
黑 烟 囱 形 成 的 石 笋
至2005年,已在世界各大洋发现 150多处,最大喷高达1400多米。
14、希夏邦马峰(Xixabangma), 海拔8012,唯一一座完全 在中国境内的8000山峰,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东经85’4
6’55,北纬28’21’07,1964年中国登山队10人首次登顶,
这是人类征服的最后一座8000以上的山峰。
15、中央峰,海拔8011米,是世界上第15座海 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位于北纬35度49分, 东经76度34分,距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东 南方向8.35公里。是中科院冰川学米德生在 1998年编制乔戈里峰地图的过程中发现的, 它被命名为“中央峰”。中央峰隐藏在喀喇 昆仑山脉冰川深处, 目前尚未被人类征服 过。”
石笋横截面
枕状熔岩
枕状熔岩形态
深潜器(美国)
深 潜 器 洋 底 考 察
海 底 火 山 爆 发
海底平顶火山(Guyot)
太平洋火山海岭分布
三、地表形态的演化 内力 外力
地形高低起伏
地形趋于平缓
每一地质时期的地表形态,都是地球 内力和外力矛盾斗争的产物。 关于海陆演化过程和机制等地球科学 的根本问题,地学界仍有不同的见解, 但被称为 “三步曲”的大陆漂移说-海底 扩张论-板块构造论,是解释地壳水平运 动问题的著名理论。
(1)大陆架: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并被海 水淹没的部分;占海底面积的7.6%。 (2)大陆坡:占海底面积的8.5%。大陆架 和大陆坡是一个整体,合称大陆边缘。大 陆坡底部是大陆和海洋的真正分界,即海 沟。 (3)大洋底:大洋主体部分,占海底面积 的82.7%。 洋底地形主要包括: 洋脊、海岭、海台、洋盆、海沟等
板块的全球互动:
由板块的扩张、俯冲、碰撞、和错 动构成,它们相互协调,彼此关联 。 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及美洲板块 向太平洋方向推进,后缘则是大西洋和 印度洋的张开;
2.根据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表形态的演化 板块学说认为:大洋有生有灭,大陆时 分时合,大洋的发展与大陆的分合是相辅 相成的。 大洋的发展可分为胚胎期、幼年期、 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遗痕等。
4、陆地上海拔500~2000米的低山和高原 约占陆地面积的34.5%。 5、各大陆的地表结构各具特点。
资料卡 ——世界十五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 1、珠穆朗玛峰(Qomolangma , Everest),海 拔8844.43,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中国西藏定日 县与尼泊尔交界,东经86°55’31, 北纬27°5 9’17。1953年英国登山队首次从南坡登顶。 2、乔戈里峰(Qogir)海拔8611,喀拉昆仑山脉 中国新疆和克什米尔地区巴基斯坦实际控制 区的界峰,东经76°30’51,北纬35°52’55; 1954年意大利登山队首次登顶。
(一)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 地形类型: 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和平原 1.地形高低起伏悬殊 平均海拔为840米,而高差却达9200多米。
珠峰最高8844.43米 、死海最低海拔-392米
2、高大山脉构成陆地的骨架。
陆地上有两条巨大的高山带: 环太平洋褶皱山带
横贯欧亚大陆的褶皱山带
3、平原和丘陵所占比例最大(52.2%)。
大陆的分合: 前寒武纪以前,分——合; 寒——泥盆纪,合——分; 泥——中生代,分——合;
中生代开始,
合——分;
联合古陆 (泛大陆)
泛大洋
二叠纪
距今2亿年中生代早期: 泛大陆再次分裂为南北两大古陆,南为 冈瓦纳古陆,北为劳亚古陆。
劳亚古陆
特提斯洋
古 太 平 洋
冈瓦纳古陆
三叠纪
三叠纪末,冈瓦纳古陆逐渐分裂为 南美-非和南极洲-澳大利亚-印度两陆块。
劳亚古陆
特提斯洋
古 太 平 洋
冈瓦纳古陆
三叠纪
侏罗纪末 : 印度与南极-澳大利亚陆块脱离向北 漂移,其间形成印度洋前身。印支、西藏等地块 先后与亚洲大陆碰撞,并发生印支和燕山运动。
北美
非洲 南极
亚欧 印度
澳洲
南美
侏罗纪
距今7000万年上白垩纪: 南美-非陆块也一分为二,南大西洋和印度洋 逐渐形成,古地中海缩小;北美与亚欧大陆分离, 向西北漂移,北大西洋和北冰洋逐渐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