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新人教必修3).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3 历史: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案

人教版必修3 历史: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过程与方法: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2、难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兴起的背、内容。

三、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教法,同时配合史料阅读、课堂讨论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器具:多媒体设备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从“无为”到“有为”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黄老之学)(1)含义:“无为”就是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2)原因:客观原因:汉初,经济残破,社会贫困,国力不强。

主观原因:吸取秦亡教训,缓和阶级矛盾(3)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4)表现: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措施:①减免田租;②免自卖奴婢者为庶人;③士兵回家,授田宅,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5)影响:积极:经过60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消极: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土地兼并、匈奴侵犯导致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

——要求加强中央集权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1)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问题;③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2)措施:汉武帝“有为”的表现:A、政治:必修①:P12、P14:①加强中央集权: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②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③“举贤良对策”,选拔人才B、经济:必修②:P17: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产生的时代背景,领会其内容和实质,了解其推行的措施,分析其对中国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来分析思想活动的时代背景。

通过分析董仲舒的核心主张,学会分析思想与专制政治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解读其对中国后世的重大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在两汉、宋、明被多次改造,一方面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衍生了许多新的文化内涵,我们的态度是取精去粗,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汉武帝推行推行新儒学的措施。

难点:对董仲舒新儒学主张实质的分析。

三、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第一目从“无为”到“有为”教学要点:①汉初“无为而治”的原因及效果。

②“无为而治”产生的新问题及时代新要求。

第二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教学要点:①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②董仲舒出现的途径③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伦理、经济主张及目的。

第三目儒学成为正统教学要点:①在组织方面②在理论经典方面③在教育方面④重大影响。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1.从“无为”到“有为”导入设计:出示孔子、秦始皇、刘邦三人像,提出这三个不同时代的人物主张何种治国方略?是何原因?从而导入新课。

采用史料研读的方法,补充《史记》《汉书》相关材料使学生理解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

汉初,由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阶级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

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当时,五经博士仅为具官待问,在政治上并未得到重用。

然而儒、道两家在政治、思想上的斗争相当激烈。

汉武帝即位时,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参考教案2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参考教案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参考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3)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汉书·董仲舒传》的有关文字资料,让学生从第一手资料中初步了解董仲舒其人其事,为下面的教学做一些基础知识的铺垫。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古文献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随历史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潜质。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设计导入性问题,如: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对儒家思想的产生、丰富和发展的重要人物有哪些?在学生回答了这些比较浅易的问题之后,进一步深入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受到独尊的地位?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与孔孟儒家思想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说明了什么?等等。

对第二步提出的问题,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而是要求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这样用问题导入,可以引起学生对教材的不断地探求、发掘,从而获取最大的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设计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教学重点:董仲舒儒学思想的内容、特点;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对董仲舒儒学思想的具体理解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情境导入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一、从“无为”到“有为”(背景)“道家哲学正好符合汉初统治者的需要,他们的政策是除秦苛法,与民休息,使国家在长期的耗尽一切的战争后恢复元气。

到元气恢复了,道家哲学就不再适用了,而需要一个进一步建设的纲领。

统治者们在儒家学说中找到了它。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1、汉初无为,休养生息汉初,接秦之敝……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chúnsì),而将相或乘牛车。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战国时期,道家学说中又产生了追求治身(养生)和治国的黄帝之学,倡导“无为而无不为”的“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

汉初采用黄老学说,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如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士兵复原,给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徭役等。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将恢复和增强2、武帝有为:解决社会潜伏的危机材料一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会从以逆京师。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材料二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匈奴复绝和亲。

大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所杀略甚众而去……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

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干:知道汉代儒学经过〝免除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等手腕,逐渐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进程与方法:结合史料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结合教材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明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经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看法暴政思想对动摇社会、开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1.剖析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难点: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教学方法:资料剖析法、讨论法教学手腕:多媒体课件教学进程设计:导入:师:思想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效劳。

时代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春秋战国出现〝百花怒放〞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构成中国第一次思想束缚潮流。

问:秦朝时期采用什么统治思想?生:法家〝法治〞,〝焚书坑儒〞师:汉初采用什么统治思想?一、有为而治师:资料1: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生:缘由①秦末烽烟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②汉初恢复消费和安宁人心的需求。

师:资料2:汉初,行郡国并行之制……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少量战士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对外与匈奴和亲。

——王家范«中国史通论»生:措施:与民疗养生息师:资料3:〝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度亡事,非遇水旱,那么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糜烂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

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母马〕者而不得集聚。

〞——«后汉书.食货志»生:结果①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开课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开课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焚书坑儒”政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通过提问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传承和发扬儒家文化。
2.问题导向: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和提问启发,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课堂小测,提供了反馈信息,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优点和不足,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5.教学内容的深入与实际应用:通过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深入讲解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将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传承和发扬儒家文化,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爱,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关注历史问题。
2.引导学生尊重多元文化,包容不同思想,认识到尊重和发扬儒家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2.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查阅资料、参观博物馆等方式,深入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传承和发扬儒家文化,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五、案例亮点
1.情境创设:通过生动的历史场景再现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1.阅读教材,识记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和汉武帝“有为”的具体表现、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的主要措施。

2.依据教材及导学案中的材料,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分析从汉初“无为”到汉武帝“有为”的时代背景;依据董仲舒“春秋大一统”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思想主张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与影响;理解汉武帝尊儒措施的影响;初步感悟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与封建统治者之间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学法指导1.依据客观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制定不同的统治政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大政方针的制定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因此统治者采用适应当时历史发展需要的思想理论也是必然的。

2.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辨证地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重点难点1.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2.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自制“导学案”。

教学方法以“四导一评”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有机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

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请问:春秋战国到秦朝,统治者最喜欢什么样的思想?汉朝统治者又喜欢什么样的思想?为什么?引导:春秋战国到秦朝,统治者喜欢法家思想;汉初统治者推崇的道家(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自主学习】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8-11,在书上进行圈、勾、划,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

1.阅读教材第一目“从‘无为’到‘有为’”(注意“前言”、历史纵横等部分)A(1):简述汉初统治者“无为而治”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表现。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
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1.师生互动:
(1)提问:教师针对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激发课堂氛围。
(2)讨论:教师与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共同探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2.生生互动:
(1)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共同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2.多媒体资源:PPT、视频、音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技术工具:网络资源、互动白板等,方便学生实时获取信息,提高课堂互动性。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三)互动方式
4.最后,讲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内容及影响,分析其历史意义,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这一政策。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原因、内容和影响,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2.案例分析:分析一个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关的历史事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以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导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设计小组合作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引导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出现与实施背景。

2.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

3.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与评价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深刻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2.掌握“儒家教育、思想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百家思想的限制和独尊儒术的压制的影响。

2.进一步理解儒家教育、思想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1.电子白板或投影仪。

2.课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课本数据资料。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工具播放儒家思想的历史演变和华夏文化的传承影片,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步骤二:学习课本内容1.介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背景和实施情况。

2.指导学生通读、理解相关课文内容,掌握百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和联系。

3.引导学生思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和启示。

步骤三:分组讨论与同学分组,依据自身了解的历史和社会知识,分别探讨该政策对中国文化、教育和思想的影响,以及在现今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步骤四:小结回顾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进行小结和回顾,让同学对历史事件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对历史事件做出综合分析。

五、教学后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并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儒家教育、思想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能够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同时,学生们也理解到儒家教育、思想和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高中历史 第2课“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2课“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课标感悟】: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二、【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思考与讨论】: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哪些重要内容?哪些是积极可取的?哪些是今天应该扬弃的?2、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内容和地位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五、【巩固检测】:(一)选择题:1.(原创)秦统一六国后,儒家学派遭受沉重打击的主要原因是()A. 此时没有什么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来领导儒家学派B.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C. 在战国后期的“百家争鸣”中儒家学派处于劣势D. 儒家学派的主张在当时已经过时2.(原创)关于下图所示帝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数次在全国“举贤良对策”B. 在他统治时期,我国出现了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C. 在他统治时期特别赏识董仲舒D. 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诸子百家的经典3.(原创)董仲舒是通过汉朝哪种选官途径进入官员行列的( )A. 凭太学资格B.“举贤良对策”C. 依家族势力和声望而选评D. 科举考试4.(2004年高考上海卷,3)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引自《汉书·董仲舒传》) 董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5. 董仲舒提出的下列哪些主张或者思想被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①君为臣纲②父为子纲③孝为“天经”、“地义”④仁、义、礼、智、信⑤夫为妻纲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6.(原创)下列哪部著作是董仲舒的作品 ( )A B CD7.儒家经典在汉武帝时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其中被称为《五经》的是( ) ①《易》②《大学》③《诗》④《礼》⑤《书》⑥《春秋繁露》⑦《春秋》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⑦ C.①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⑤⑦8.(原创)下列哪项不是太学举办的影响( )A.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B.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C.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D.全国包括地方的教育系统也得以建立9. 儒家思想长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主要是由于()A.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B. 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 儒家思想被广泛传播D. 儒学成为士人走上仕途的必经之路10.董仲舒认为,“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高中历史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①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朝经济逐渐恢复,国力日盛。

②但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北方匈奴为患、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威胁西汉稳定;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③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1、董仲舒:汉武帝举贤良对策,他上《天人三策》受重用。

汉朝儒家代表,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1)新儒学思想的特点: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2)思想主张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大力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思考:“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上述观点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社会根源是什么?你认为上述思想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是西汉封建政治大一统局面对思想文化领域里的需要。

即需要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对后世的影响:正面有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影响极其深远。

但是,在封建社会后期阻滞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政治方面: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

③教育方面:兴办太学,立博士,传五经,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全国各郡设学校,推广儒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教案

第1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1 课时总第2个教案教师用:⊙【学思之窗】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答案提示: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是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

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

③汉武帝的这些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本课测评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答案提示:第一,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

第二,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学习延伸上述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答案要点提示: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性。

②推崇孝道和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③强调君权虽然有利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但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极为不利。

④强调夫权,压迫妇女,更是应该批判的。

[学习延伸]属于开放性题目,是对学生开放性思辨能力的培养。

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均可认同。

不必拘泥于一种固定的答案。

选择题:1——5DBDBA 6——10DBCCB材料题:(1)焚书坑儒。

摧残了文化,禁锢了思想。

(2)(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府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了文教的发展;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3)相同之处:都主张统一思想,禁绝异端邪说。

不同之处:前者主张“以吏为师”,后者主张“独尊儒术”;前者手段残暴,采取焚书的幸事,后者手段温和,采取国家扶持的方式。

(4)。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材分析:1.本科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儒学成为正统”三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的过程。

2、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上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新儒学随之被汉统治者尊崇,去的正统地位。

3.汉代尊儒奠定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至深。

二、学情分析:1.普通高一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高中历史的学习有较大的难度。

所以,教学中能力要求不能过高,要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调查,学生对儒家学说及其代表人物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属于知其皮毛的层次。

历史思维能力低。

3.学生对“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三、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初“无为而治”的情况;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倡儒的措施及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2、过程与方法:归纳内容,展示并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思想统一、文化统一对于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体制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课程导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什么思想?儒家思想在什么时候成为正统思想,这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有关。

带领学生回忆知识: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经过战国荀子、孟子的继承和发展,使儒学成为蔚然大宗,秦朝“焚书坑儒”的政策使儒学陷入低潮,那汉朝会采取哪家思想呢?这和当时的形势有很大关系。

一、从“无为”到“有为”汉初形势:材料展示: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学生总结归纳:战争破坏,经济凋敝,那么什么措施呢?(休养生息,与民休息,)这便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休养生息的具体措施:(课本8页,学生指出‘老师讲解’)问题:汉初积极“无为”取得一定效果,有没有隐患呢?图片:“白登之围”“七国之乱”激发学生兴趣材料展示:材料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晁错《论贵粟疏》隐患:匈奴为患、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阶级矛盾过渡:国力昌盛时,面临问题汉武帝采取“有为”还是“无为”措施?(有为)汉武帝“有为”措施:推恩令、霍去病、卫青北击匈奴设身处境:如果你作为汉武帝:“有为”的措施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但哪家思想可以为“我”所用呢?(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加以分析)指出董仲舒杂糅其他思想的新儒学指出新儒学“新”在哪里。

高中历史 1.2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 1.2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材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二课。

本课教材安排了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儒学成为正统三个子目的内容。

重点讲述了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和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西汉是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儒学正是在此时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

本课在第一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儒家思想的形成,下启宋明理学及明清儒学思想对其的发展与传承。

课标对这部分知识作了如下的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二、学情分析1、学生应具备有关本课的知识;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文科学生,学生已经学习必修一的有关中央集权的加强的内容,应该对加强思想控制、君主专制等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2、学生认知能力分析:到高二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过程与方法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采取“创设问题-史料解读-归纳总结-情感升华”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讨论法、比较法、阅读指导法、观察法等。

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方法,提高史料解读的能力,树立“论从史出”的史学观念。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孔子、孟子、荀子三人的画像,学生回忆儒学思想的形成及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教案: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教案: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二课,本课通过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它继承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对后世儒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这一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教学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课前准备本课以材料教学法为主,通过引用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以及一些图片,提供有效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识读、归纳、置疑、比较。

一方面,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养成思考、质疑的习惯,了解由史到论的历史研究方法。

【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教师: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法家学说适应春秋战国到秦统治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焚书坑儒”。

汉初道家“无为而治”,归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学生: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以人性化的语言进行讲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成为具有人文素养的现代人奠定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西汉武帝时期的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
3.通过案例分析、比较等方法,使学生深入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后世中国的文化、政治和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享观点、小组讨论等形式,深入探讨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3.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讨论方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提出引导性问题,如:“你们认为,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统一思想、文化的重要性如何?”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观点。
3.导入本节课的主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引导学生了解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2.结合现实生活,阐述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儒家思想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教育学生学会珍惜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人性化的语言进行讲解,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现代人奠定基础。
5.实践与应用:结合现实生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讨论,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参考教案3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参考教案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参考教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独尊儒术”的措施【教学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及“独尊儒术”的理解【教学方法】本节课可采用把课文阐述、重要概念与图像、主要问题设计相结合进行课堂教学的方式。

要注意利用教材的图片让学生感悟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引导学生积极探讨问题,以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培养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积极性。

以引起学生对教材不断地探求、发掘,从而获取最大的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

采取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导入新课】自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之后,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善,也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到了汉代为了适应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并付诸实施,从此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

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汉武帝的“贤良对策”。

(1)汉武帝贤良对策的社会背景。

第一、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

政治上的宽松使得儒家思想在西汉初期得以有机会逐渐复苏。

第二、随着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出现我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时期,同时也有隐患:①南北边境不宁:主要是北方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河西走廊、河套地区被控制在匈奴手中,匈奴和西汉之间的战争时有发生;其次是南方少数民族尚未完全归顺,如夜郎国妄自尊大等。

②王国威胁中央:汉初刘邦在基本上消灭了异姓国以后,又分封了九个同姓国,虽然在汉景帝时期通过削藩和平叛收回了王国官吏的任免权,实力大大削弱。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白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丿丿J史地位形成的重要原因;(3)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牛、发展过程为封建统治Z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而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春秋战国“白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既相互批驳,乂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然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乂是为当时的政治所服务的。

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有所不同请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春秋时期,孔了创立f战国后期,蔚然大宗f秦朝时候,遭到打击f西汉初年,逐渐复苏”)本节我们共同探讨一下汉武帝时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的“无为而治”:(1)原因: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②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2)措施:①减轻FT1和;②免口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③让大量士兵冋家,授予R1宅;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1)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经过:楚汉战争时期,为了对付项羽,刘邦曾经分封了七个异姓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学目标【课标要求】:(1)明确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和实践目标并重,从而使学生感知过去、探究历史、提高认识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在前两个模块的学习中,学生基本适应了探究式学习的方法,通过这个模块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引发议论,提出新的问题。

【知识与能力】:(1)识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内容及实质,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使学生初步形成对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特定的思想文化的认识,即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一定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3)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董仲舒及其思想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加强学生获取、阅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和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4)通过探究、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过程与方法】:表格分析法、问题探究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儒学思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正统思想的原因所在,使其对封建思想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上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2)引导学生学习董仲舒严谨治学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3)引导学生认识任何时代都需要人才的出现,而人才是建立在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上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分析产生于两千年前的儒学思想,是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主流思想。

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有三位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对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孔子、董仲舒和朱熹。

而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建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正统地位,并对其做出了重大发展。

本课内容在此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便于系统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

表格分析法、问题探究法是本课教学中应用较为理想的方法。

【教学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教学难点】:对董仲舒“独尊儒术”思想的含义和实质的理解三、教学设计A、新课导入首先请同学们完成以上表格,要求学生能得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发展情况”、“代表人物”和“主要情况”,并引出对秦朝、西汉儒家思想发展的探讨,即儒学自诞生到西汉期间发展演变轨迹: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概括总结】:自春秋孔子创立儒学以来,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等人丰富和发展成为当时思想界的蔚然大宗;秦朝建立以后,韩非子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主张更适应秦帝国维护统一的需要,所以秦始皇专用法家思想并“焚书坑儒”,结果导致儒学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急需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

政治上的宽松使得儒家思想在西汉初期得以有机会逐渐复苏。

今天我们将探究新儒学在西汉复苏到被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即出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的历史过程。

B、课文讲授一、儒学在西汉的复苏(契机)刚才讲到:政治上的宽松使得儒家思想在西汉初期得以有机会逐渐复苏。

其实,儒学的复苏有一契机——汉武帝举“贤良对策”1、背景:1)、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统治者重视人才——“举贤良对策”2)、王国势力威胁中央3)、土地兼并剧烈4)、阶级矛盾激化注释:①南北边境不宁:主要是北方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河西走廊、河套地区被控制在匈奴手中,匈奴和西汉之间的战争时有发生;其次是南方少数民族尚未完全归顺,如夜郎国妄自尊大等。

②王国威胁中央:王国依然存在,诸侯王一般都大量招致宾客游士,扈从左右,甚至还有轻死重诺的“豪桀之士”,成为政治上的助手和死党。

对中央构成一定的威胁。

③阶级矛盾激化。

西汉前期,就已不可避免的出现土地兼并并造成有些地方民不聊生的现象。

【概括总结】:随着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到了汉武帝时期,出现我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时期,社会各方面的事务需要更多的人才协助帝王处理;然当时国家面临南北边境不宁、境内王国尾大不掉的局面,需要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上西汉前期的皇帝都能注意吸取秦亡教训,比较重视人才,形成一种社会习惯,因而出现汉武帝时期的“举贤良对策”。

2、方式:首先令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郡县推荐既贤良又有才能的知识分子到朝廷,然后一般由皇帝亲自拟定有关时政问题进行考问,是为“策问”。

被策问者以书面形式回答。

因此全部过程可以概括为“举荐→策问”。

3、作用:封建国家获得了所需要的能臣干吏;使得一批知识分子得以通过应对而步入政府官员的行列,如董仲舒、公孙弘、倪宽等。

尤其是董仲舒,为儒学的复兴和被尊崇甚至使儒学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作出了杰出贡献。

二、儒学正统地位的逐步确立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应汉武帝“举贤良对策”,连续三次作答,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主张,得到汉武帝赏识。

他还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新儒学思想受到汉武帝全面肯定并确定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教学思考】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要内容及其作用有哪些?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他主张儒家六经之外的各家学术,都应当罢黜,以保证国家统治的安宁一致。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他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提供了合法的根据;但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

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董仲舒生活的时代,官僚、贵族、侯王凭借封建特权,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掠夺,种种违法逾制行为十分严重。

他主张限田、薄敛、省役,对减轻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节约民力,保证农时,使土地和劳动力有比较稳定的结合,以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巩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

他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是天经地义。

作用:a 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b 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注: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要内容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必须讲透,可结合书P9内容进行深入阐述,并可出示本课所提供的有关董仲舒几点思想主张的原文材料,让学生从中窥探董仲舒思想的原貌,便于学生对董仲舒思想主张的深刻理解。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阅读古文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对原始材料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教学思考】2:除以上契机,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在汉朝受到重视?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治气氛宽松,各派思想得以复苏。

但是,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与之相适应,迫切要求一种为政治统一作出理论上的解释的学术思想。

而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滥用,已经造成严重的恶果。

所以,只有温和的儒家思想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且此时的儒家思想已是参杂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甚至部分法家思想的一种与时俱进的新的思想体系。

这就是儒家思想能够在汉朝受到重视的原因。

【教学思考】3:汉代儒学怎样成为正统思想的?A、汉武帝尊儒:1)思想: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政治: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3)教育: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汉武帝尊儒措施的实施是儒家正统地位逐步确立的重要步骤!B、西汉儒学教育:1)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并有专门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使得教育被儒家所垄断;2)兴办太学,则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大大提高儒学的地位;注:太学不但是中国第一个官办最高学府,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官方创办的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宗旨的高等学府。

太学的兴办,使得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

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诸子百家学说渐渐沉寂无闻。

3)在全国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则使儒生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注:汉武帝还鼓励学者从事私家的儒学教育,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此后,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教学思考】4:你如何看待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1)、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教学思考】5: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中,哪些是积极可取得?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

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

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

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农民负担过重的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需要区别对待。

今天,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张。

④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

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

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C、课堂小结以上问题,贯穿着儒家正统思想确立的前提、过程、影响及其具体内容。

请同学们就此方面进行整合,并在进一步思考的基础上,完成书P10页《本课测评》相关习题,预习第三课——《宋明理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