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

合集下载

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隐喻解读

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隐喻解读

[摘 要] 小说《追风筝的人》主要描述了主仆二人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故事,在叙事过程中,作者 胡赛尼运用了多个意象隐喻,包括风筝、石榴树、弹弓等,把它们贯穿于整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中,增强了文 学语篇的美感。这些重复出现的意象在小说中前后呼应,进一步分析和深化主题,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了 解小说的主题表达和深层内涵。
现代语言学认为 “意象是一种发生的事, 意义向意象无限开放,使得理解不可穷尽”。[2] 意象隐喻就是用我们所熟悉的事情来喻指包含 深层含义 的 抽 象 的 事 物。在 小 说 《追 风 筝 的 人》中,在 阿 富 汗,风 筝 这 个 “象 ”本 身 蕴 含 了 其丰富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精神,作者通过隐喻 手法,为主人公阿米尔的性格和思想的发展提 供了“一 场 精 神 上 的 危 机 ”[3]的 铺 垫。 小 说 中 风筝、石榴树、兔唇和弹弓等多个意象隐喻贯穿 全文,交替出现并且前后呼应。这不仅帮助了
读者深刻理解小说的主旨,也给了读者丰富的 想象空间。
一、意象隐喻的介绍 Weinrich提出,隐喻研究不仅可以从词汇, 句法角度,也可以从语篇角度去研究。在一个 语篇中,如果读者发现的隐喻较多,特别是隐喻 的内涵贯穿整个篇章,渲染了文本和语篇的主 题时,隐喻的应用就构成了这个语篇的文体风 格和特征。[4]因此,读者通过了解 与 分 析 小 说 中的意象隐喻,除了可以更好的了解作者的写 作主题和文体风格,还可以透过整个文本深层 解读文学文本的丰富内涵和美学价值。 从中西方研究者对于意象隐喻的定义和论 述来看,意象隐喻实际就是隐喻的使用者将人 们已经非常熟悉的具体事务,即我们所定义的 “象 ”来 喻 示 其 中 所 包 含 的 深 层 含 义,即 “意”。[5]美国意象主义领袖庞德认为:“一个意 象是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 体。”意象是形象和情感的和谐统一。[6]意象通 过隐喻或者象征的方式体现出来。对于隐喻来 说,意象就是它表现的对象,同时也是其运作的

简析《追风筝的人》中的象征意象

简析《追风筝的人》中的象征意象

简析《追风筝的人》中的象征意象作者:李冬琴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5期摘要:《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长篇英文小说。

这部作品不仅是书中主角的心灵成长史,更是阿富汗人民的苦难史和奋斗史。

卡勒德·胡塞尼的艺术手法非常细腻,他在文中用了一系列常见的细小的事物来展现阿富汗地区的欢乐与痛苦,幸福与挣扎。

文中反复出现的风筝、石榴树、弹弓等意象寓意深刻,它们不仅将书中主角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也加强了作品叙事的连贯性。

关键词: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象征意象[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2一.引言“文学意象是现实客体的审美性与作家艺术家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在表象中审美整合的产物”[1]意象是有象征性的,它可以表达意义。

这个意义不是这个形象表面所表达出来的意义,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其目的是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意象具有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求解性等基本特征。

[2]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是意象在《追风筝的人》中的象征性。

象征意象在本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风筝、石榴树、弹弓等象征意象在文中反复出现,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增强了文章内容上的美感。

二.内容概述《追风筝的人》叙述了一个美裔阿富汗男人对自己的童年往事的回忆以及关于他的心灵自我救赎的过程。

主人公阿米尔于1963年出生在阿富汗城市喀布什的一个富裕家庭,从小失去母亲的他性格怯懦,爱好写作,非常渴望得到父亲的赏识,而家里下人阿里的儿子哈桑性格却勇敢忠诚。

阿米尔与哈桑都是彼此孩童时亲密的玩伴,在一次风筝比赛中,哈桑为了帮阿米尔追逐最后掉落且代表着最终胜利的风筝,遭受到了同街区坏孩子阿塞夫的奸辱,亲眼目睹这一场景的阿米尔因为害怕而选择逃离。

此后内心备受煎熬的阿米尔因为无法样面对哈桑便诬陷哈桑偷了自己的手表,逼走了哈桑父子。

从意向图式视角解析《追风筝的人》中的情感隐喻

从意向图式视角解析《追风筝的人》中的情感隐喻
个 意象可 以一 次被 转 换成 一 个 隐 喻 , 但 如 果 它 不 断 重复地 被呈现 , 那 就 成 了一个 象 征或 象 征 的 一
部 分 。图式是 连接 感 知 和 概念 的 纽带 , 是 建 立 概
念 与物体 之 间联 系 的手段 , 是建 立 意象 , 创 造 意义
知隐喻中发挥着重要 的作用。关于建构和认知隐
喻 的方法 有很 多 , 其 中 从 意象 图式 的视 角 去 理解
和 分析 隐喻是 非 常不 错 的一 个 方法 , 随着 学 科 理
论 的不 断完善 , 意 向图 式 理论 被 扩 展 到 了对 文 学
的必要程 序 。因 此 , 可 以简 单 地 把 图式 理解 为 人 们 把经验 和信 息联 系起来 经过 加工 抽 象 出来 可 以 长 期存在 并且 受到刺 激可 以 完成 心理通 达 的认 知
象 图式 , 能够 了解作 者观察 问题 的视角 , 同时 领悟 出作 品中 的隐喻表 达及作 者 的思想 情感 。本 文试 图从意 象 图式 的视 角理解 和分 析旅 美 阿富汗 作家 卡 勒德 . 胡 塞 尼 的首 部 小 说 《 追 风 筝 的人 》, 尝 试 解 释这 部作 品 中所 蕴含 的情感 隐 喻 。
( 项 目编号 : 1 5 G1 7 8 ) 。
收稿 1 3 期: 2 0 1 5—0 5—1 0 作者简介 : 郝青( 1 9 8 3一) , 女, 湖北随州人 , 武昌理工学院文法与外语 学院讲 师, 研究方 向: 外国语 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青: 从意向图式视角解析《 追风筝的人》 中的情感隐喻
以是 勇敢 , 善 良, 睿 智 。斗风 筝对 阿 富汗整个 民族
来说 , 是一 种全 民性 的活动 , 是勇敢 者游 戏 。能够

《追风筝的人》意象解读

《追风筝的人》意象解读

ywjszxk@美籍阿富汗裔著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展现人性美好的经典之作,不仅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史,还再现了阿富汗30年的社会动荡、底层人民面对命运的无助以及主人公阿米尔内心的痛苦挣扎。

作者借助风筝意象,想要唤醒人性最深处的美好,表达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期盼。

同时也告诫人类:要时刻铭记良知与忠诚。

本文着重探析这部小说中出现的意象,以期加深读者的理解。

通过创作主体凭借感官、思想、情感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即为意象。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通过意象来营造独特的艺术情境,借此表达人物内心最真切的感受。

意象和隐喻是诗歌中最核心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双重性,既有主观的感受,也包含客观真理,是二者的综合体。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是一个审美范畴,它始终伴随着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体验,有效地塑造了各种人物形象,表达作品的主旨思想,是作者主观情感上的客观物象。

象征这种表现形式,不同于意象,它具有持续、重复的特性。

一个意象可以被转换成隐喻,经过不断的持续和重复,就变成了象征。

在《追风筝的人》中,“风筝”作为一个最重要的意象贯穿了整部作品,反复地出现在各个故事情节中,这里它就成了一个象征的意象。

一只“风筝”承载着多元化的隐喻,它表现了“美好的道德觉醒、社会历史变迁、人性伦理情感”的寓意。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阿米尔童年生活的回顾,衍生出一种厚重的文化底蕴。

它是对“人性”阴暗面的深度拷问,对“背叛”的深度书写,以及对人性“救赎”的不断探索。

另外,胡塞尼在叙事中结合了“弹弓、兔唇、石榴树”等多个意象,与“风筝”意象前后呼应。

胡塞尼在叙事中不仅结合了弹弓、石榴树多个意象,而且使其前后对比,形成互动,增强了整部小说的张力,充分发挥了意象寓意主题的功能。

一、“风筝”意象在《追风筝的人》中,风筝具有文化隐喻性,作为一条主线,承载了复杂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风筝联赛、追风筝等情节都暗喻了阿富汗人民一往无前、果敢敏捷的性格,放飞的风筝是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寄托。

《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的解读

《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的解读

《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的解读作者:栗蕙兰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7年第12期内容摘要:《追风筝的人》一经出版便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解读阿富汗文化的狂潮,而这主要得益于该书在意象呼应与文化隐喻方面存在的独到之处,基于此,本文就《追风筝的人》的叙事结构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该书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进行了深入解读,希望由此更加深入地解读小说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意象呼应文化隐喻《追风筝的人》一书是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处女座,作品本身描绘的是活生生的阿富汗人的故事,因此被视作“能够深入解读阿富汗文化的途径”,为了更深入理解书中所描绘的背叛与救赎的故事,本文就《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的解读展开具体研究。

一.《追风筝的人》的叙事结构《追风筝的人》一书的主人公是阿米尔,而故事则主要在主人公与仆人哈桑之间展开,由于二者之间天然存在的等级、社会地位、宗教、种族等差异以及主人公阿米尔懦弱的性格,当哈桑遭到残暴侮辱时阿米尔选择了退缩,这种背叛友谊的行为也给阿米尔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并一直伴随他二十六年。

随后主人公一家因时局动荡逃到美国,在父亲去世后,阿米尔得知了哈桑原来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不过这时哈桑早已死于塔利班的枪口之下。

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落入暴徒之手的消息也相继传来,这一次主人公阿米尔没有选择退缩,他踏上了“再次成为好人的道路”,并最终救出了惨遭虐待的索拉博[1]。

2006年,我国引进了《追风筝的人》一书,国内读者也给予了该作品高度好评。

虽然《追风筝的人》一书属于典型的成长小说,但由于小说的题材超出了主人公阿米尔的“私人生活”,这就使得整部作品蕴含着浓郁的阿富汗文化意蕴,本文认为,这正是《追风筝的人》得以引起超越国界文化思考的原因所在。

二.《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1.风筝风筝属于《追风筝的人》的核心意象,其本身也具备着丰富的文化隐喻性,这点在风筝调动冲突元素、贯穿全文中均有着较为直观的体现。

《追风筝的人》中的文学意象

《追风筝的人》中的文学意象

化地提高了小说的整体审美价值 。 文 学 意象 之 内核


自 己 的 审 美 意 识 、 思想 情 感 、愿 望 理 念 寄 托 于 客 观 物 象 , 从 而使 其 寓 意 丰 富 、 内涵 深 刻 。
早在 《 周 易 》 时 期 起 ,意 象 就 在 中 国 文 学 中 占据 着 一 基 于文 学 意象 在 审美 上 的重 要意 义 ,详 尽细 致 地研 席之地 ,而在西方 ,哲学 、心 理学 、美 学、文学等领 域也 究作 品中富含寓意 的意 象表达无疑 能加强对作 品的理解 , 同样 关注 着 “ 意 象 ” 的 内涵 。 广 义 上 , 意 象 在 众 多 学 科 中 深化对作 品的挖掘 。胡赛尼在 《 追 风 筝 的 人 》 中将 一 个 关 都 有 所 体 现 , 有 学 者 根 据 性 质 将 它 划 分 为心 理 意 象 、 内 心 于 成 长 、救 赎 、 超 越 的 故 事 娓 娓 道 来 , 同 时 , 为 了 生 动 地 意 象 、观 念 意 象 和 泛 化 意 象 ; 也有 学 者 按 照 表 现 手 法 将 它 传 达 小 说 所 隐 含 的 情 感 和 思 想 ,作 者 建 构 了 一 系 列 文 学 意 归 类 为描 述 型 意 象 、 比喻 型 意 象 、 象 征 型 意 象 以及 典 故 型 象 ,从 而 实 现 了罗 兰 ・ 巴特 ( R o l a n d B a r t h e s )所 强调 的文 意象 。尽 管对它 的确切 定义众说纷 纭 、各有侧 重 ,但 究其 学 作 品 的 外延 与 内涵 。 本质 ,意 象 离 不 开 “ 意 ”与 “ 象 ” 的结 合 。 对 于 文 学 意 象 ,这 个 概 念 指 的 是 在 文 学 作 品 中借 助 具 二、 《 追 风 筝 的人 》 的 文 学 意象

简析《追风筝的人》中的象征意象

简析《追风筝的人》中的象征意象

中获胜了,谁就是人们心中的英雄。在一场风筝比赛中,阿 后来也因此遭到阿塞夫的报复,在他为阿米尔追风筝的时
米尔割断了最后一个对手的风筝线,但这却不是最终的胜 候,在一个偏僻的角落里被阿塞夫奸辱 。这就是保护阿米
利,追到最后掉落的风筝的人才是这场比赛最后的王者。在 尔所付出的代价,而那一次哈桑刚好没有带弹弓。正因为
遭受到了同街区坏孩子阿塞夫的奸辱,亲眼目睹 这一场景 桑年少时刻下的字依然在苍老的树皮上,这就意味着阿米尔
的阿米尔因为害怕而选择逃离。此后内心备受煎熬的阿米尔 与哈桑的友情依然可以修补,阿米尔还有赎罪的可能,尽管
因为无法样面对哈桑便诬陷哈桑偷了自己的手表,逼走了哈 这种修补是通过解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而实现的。同时,这
的暴行。儿时的噩梦再次发生,因此他决定重返阿富汗,最 与哈桑美好但又不幸的童年,也代表了哈桑与儿子索拉博对
终他历经艰辛将索拉博带回了美国。
待悲惨命运的不同态度。[7] 童年的哈桑与阿米尔的快乐时
三、象征意象在书中的体现
光少不了弹弓的陪伴,在山上用弹弓射鸟,在果树下用弹夫手下救出了
作用,例如 :风筝、石榴树、弹弓等象征意象在文中反复出现, 过的欢乐时光在很多年后依然是两人之间最美好的回忆。这
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增强了文章内容上的美感。
也是阿富汗地区最和平的年代。这时的石榴树象征的是阿米
二.内容概述
尔与哈桑童年时最纯真的友谊。但随着哈桑父子的离开,战
《追风筝的人》叙述了一个美裔阿富汗男人对自己的童 乱的来临,阿米尔父子远走美国,石榴树前再也没有两人的
乱,阿富汗再也没有举办过风筝大赛,阿米尔也没有再斗过
[ 中图分类号 ] :I106 [ 文献标识码 ] :A
风筝,哈桑也再没有为阿米尔追过风筝。直到哈桑去世,他

《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象征意义

《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象征意义

《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象征意义张建飞《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人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作品。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美籍阿富汗裔人的友谊、背叛和救赎的故事。

该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述。

到目前为止,关于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风筝的形象、哈桑的描写、宗教纠纷、种族歧视以及人性的救赎与回归。

本文从三个方面浅析了风筝在这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一、自由与平等的象征在《追风筝的人》 这部小说中有许多象征意义,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象征便是风筝。

故事一开始发生在阿富汗,随后搬到了美国。

风筝有许多象征意义。

在不同的地方它有着不同的意义。

首先,在美国风筝象征着自由和平等。

美国是一个充满公平与正义的国度。

那里没有种族歧视,可怕的战争以及所谓的二等公民。

在小说中,当俄罗斯入侵阿富汗的时候阿米尔和他的父亲逃到了美国这一片净土。

“对我来说,美国是一个埋葬我的记忆的地方。

对于爸爸来说,一个悼念他的地方。

” (Hosseini, 2003:140)阿米尔自认为美国是一条奔腾的河流,水流将他带到了一个没有鬼、过去和罪恶的地方。

但是即使是在那充满自由与平等的国度事情的真相也是不可能被隐瞒的。

阿米尔自始至终都被愧疚折磨着。

追风筝的人不仅仅是哈桑,而且也是阿米尔。

在小说的结尾,阿米尔给索拉博买了一个风筝,他们一起放风筝。

风筝给索拉博带来了幸福与快乐,他第一次朝阿米尔微笑了。

在小说的最开始阿米尔同哈桑一起放风筝,那是一段痛苦的回忆。

他们之间是主人与仆人的关系。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公平的。

在小说的最后阿米尔同索拉博一起放风筝,这是一段快乐的时光。

在美国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

这一次,他听到自己对哈桑的儿子说:“为你,一千倍。

”就在那一年,哈桑曾对他说过同样的话。

追风筝的人可以说是一个救赎和希望的象征,风筝是我们理想的象征,风筝在空中翱翔意味着阿米尔和索拉博在这个充满自由与平等的国家中追寻希望。

二、阶层差异的象征小说中阿米尔生于喀布尔富人社区中的富裕家庭。

《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的象征意义

《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的象征意义

《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的象征意义《追风筝的人》是一本关于友谊、家庭和背叛的小说,而其中的风筝则是一个重要的象征物,之所以成为了生动的符号,与其传统文化内涵的蕴含分不开。

本文将详细解析《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象征意义。

1. 儿童时代的美好回忆在书中的最开始,风筝就被描绘成了一件美好的事物。

小说中罗哈尼在回忆起自己儿童时代时,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和他最好的朋友阿米尔一起飞风筝。

风筝被描绘成一种引导他们心灵的力量,可以将他们独自留给的困境变得轻松和愉快。

2. 心理创伤的展现风筝也是关于阿富汗人民的历史和文化象征。

风筝如此具有代表性,是因为它们纪念了阿富汗人们的完美过去。

鱼群游在蓝色天空下,阿富汗风筝与鱼群相呼应,同样地象征着孩童时代的幸福和无忧无虑。

随着风筝的划分和标识,风筝还展现了阿富汗的贵族文化,其中许多贵族将风筝比喻为追求完美、荣耀和权力的象征。

3. 友谊的重要性同时,风筝在这本小说中也象征了友谊的重要性。

阿梅尔和哈桑是一对最好的朋友,他们一起制作风筝,一起飞风筝,彼此之间也有着深厚的感情,然而他们的友谊却因为赛后发生的意外而烟消云散。

这暗示了人性的脆弱,以及生活的完美可能很快就会被切断。

4. 背叛的代表在这个小说中,风筝也被用来代表了背叛。

哈桑之后也制作了风筝,他同样也来到社区的风筝比赛,而他的风筝变得如此惊人,以至于可怜的阿梅尔对之即使赞不绝口。

但是,哈桑最终背叛了阿梅尔。

他不顾以前的友情,为了保住他的荣誉与自尊,只好背叛了阿梅尔。

这两个形象关联在一起,明确了风筝的形象是多么的普遍和多面性。

总之,《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背后蕴含着许多的文化和象征性意义。

它们不仅代表了儿童的美好回忆,也是关于阿富汗文化的象征。

此外,它们象征了友谊的重要性和背叛的存在。

这些意义存在于小说的各个角落和情节当中,使之成为了一个出色的文本,更加震撼人心。

探析《追风筝的人》中的象征意义

探析《追风筝的人》中的象征意义

探析《追风筝的人》中的象征意义作者:张静王金花来源:《大观》2020年第09期摘要:《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

该书自2003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受到许多权威机构的推荐。

小说中,作者通过运用风筝等多个具有文化隐喻的意象,着重从成长角度切入,深度剖析小说中的风筝这一意象,用第一人称,讲述主人公阿米尔的童年往事和进行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刻画了阿米尔内在和外在的成长经历,其对哈桑情感的回归也是文中人性的回归。

为了更好地展现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作者多次使用风筝这一意象,并贯穿全文。

风筝这一意象是一个多元隐喻的载体,发挥了重要的叙述功能,丰富了小说的精神维度,强化了小说的主题——救赎。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风筝;象征意义;成长;救赎一、《追风筝的人》中的象征意义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描绘了一个爱恨交织的世界,展现了残酷的社会变革,以及对人类永恒道德的追求。

1965年3月4日,胡赛尼出生于喀布尔,他把20世纪60年代的阿富汗作为小说的背景,当时阿富汗经历了漫长的磨难和巨变。

这部小说再现了饱受30年苦难的阿富汗,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脆弱无助,这些都围绕着阿富汗传统游戏——风筝比赛展开。

风筝的放飞,也是作者美好愿望的放飞,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祖国的眷恋,促使人们回归到人性的良知和忠诚。

意象是人的感官反应、情感和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塑造人物形象和介绍主题的有效手段。

它是审美的范畴,是客观的反映,同时也掺杂着主观的情感。

风筝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经常出现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在查尔斯·狄更斯1850年创作的《大卫·科波菲尔》一书中,迪克先生酷爱放风筝,这一风筝象征着主人公想逃离这个一成不变的世界。

意象也经常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概念,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不同的风筝反映了主要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认知视角下《追风筝的人》中的概念隐喻解读

认知视角下《追风筝的人》中的概念隐喻解读

认知视角下《追风筝的人》中的概念隐喻解读石晓玲(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530000)摘要:隐喻是一种极其普遍的语言现象,是对文学作品一种修饰。

卡勒德·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能够在全世界备受欢迎,不仅因小说的拯救主题、强烈的美学效果,更是因其修辞魅力。

而概念隐喻从书名到小说中的词语中频繁出现,贯穿了整部小说。

从认知视角分析其功能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小说的艺术价值,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关键词:概念隐喻;认知视角;《追风筝的人》;功能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9)07-0168-021引言《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2003年一问世就广受好评,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销售量超过一千万本。

国外学界对这部小说的关注度极高。

《追风筝的人》之所以如此流行,不仅仅在于独特的人物、环境与情节,与修辞更是不无关系,其中的概念隐喻尤其值得探讨。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它是人类形成、组织和表达概念的手段的基础。

通过对两件事物的比较,通过它们之间的联系,将两者的相似之处结合起来,提出某种组合。

随着隐喻研究的发展,隐喻研究在过去的20年里已经渗透到文学、经济学、哲学等诸多领域。

概念隐喻由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提出。

他们认为,概念隐喻是一种事物向另一事物的转换。

[1]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隐喻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相对清晰或更具体的源域,另一个是相对模糊或相对抽象的目标域。

也就是说,概念隐喻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在概念隐喻理论提出后,隐喻便有了认知功能,隐喻认知在语言学界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2《追风筝的人》中的概念隐喻解读2.1“风筝”的解读“风筝”在整个小说中反复出现,在情感,文化乃至宗教,政治等不同的角度承载着不同的概念。

在阿富汗,放风筝是一项全国性的活动,是所有阿富汗人的游戏,也是勇敢人民的游戏。

《追风筝的人》中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

《追风筝的人》中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

一、《追风筝的人》叙事结构阿富汗作家胡塞尼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一经问世便掀起一阵解读阿富汗文化的狂潮,他将小说写成了一部记录是一部成长性小说,主人公阿米尔身上的故事承载着整个阿富汗的文化意蕴,也是对人性的反思。

也有人将小说的故事情节改变为影视剧作品,将错综复杂的设备背景及作者的身份《追风筝的人》中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苏伟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100[摘要]小说《追风筝的人》是一篇富有意象呼应和文化隐喻内涵的作品,作者胡塞尼巧妙的将诸多意象,例如风筝、石榴树、弹弓等贯穿到文中,前后呼应,营造一种诗一般的氛围,这些意象贯穿始末,重复出现,也给小说富于情绪化的效果,对作品结构的收束起到一定的作用,给作品带有强有力的叙事张力,强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关键词]意象;呼应;文化隐喻67DOI:10.16412/ki.1001-8476.2016.03.034语文建设2016.1y ūw én ji àn sh è教学语言文学文化纵横学术·事,也是主人公成长的主题。

当因为政治局势离开阿富汗来到美国的阿米尔一家背井离乡,以及伴随政治局势而弱化的斗风筝比赛逐步被禁止。

此时的风筝已经不再是民族的意象,也不简单是主人公的成长主题,而变成了阿富汗人文意义的意象。

当风筝被禁放的时候,也象征着阿富汗的民族文化被剥夺,原来的美好生活被终结。

阿富汗的人民就如同是断了线的风筝一样,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直到2002年,风筝再次飞上天空后,阿富汗人对此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

阿米尔救出了好友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但是此时的索拉博已经深陷自闭。

阿米尔为索拉博放起了风筝,并战胜了所有的对手,自闭症的孩子索拉博脸上终于扬起了微笑。

自此,主人公阿米尔的救赎已经完成,风筝与小说开头的形成呼应,也完成了一次循环。

主人公的心理困境得裂开,并永远忠诚于他的小主人阿米尔。

后来,阿桑找到了整形医生,哈桑的兔唇不再有。

《追风筝的人》的风筝意象

《追风筝的人》的风筝意象

《追风筝的人》的风筝意象巴一诺山东省东营市第一中学摘要:本文主要以《追风筝的人》的风筝意象为重点阐述,结合当下《追风筝的人》情节介绍和风筝意向分析为主要依据,从主人公的风筝和朋友哈桑的风筝这两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加强《追风筝的人》的风筝意向的运作效率。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风筝意向;个人救赎阿富汗著名作家的著作《追风筝的人》能够充分展现人性变化的经典作品,通过文章向人们介绍了阿米尔成长过程,还合理展现了阿富汗地区社会阶层和底层人民生活的痛苦和无奈,及主人公面对生活不公时的艰苦奋斗与努力。

作家想通过风筝这一美好意向触动人们内心良知,充分展现出阿富汗底层人民和主人公内心对美好生活向往。

引发人们感悟生活,保持善心和内心。

主要对故事情节中风筝意向进行阐述和分析,增强阅读者理解,通过视觉、听觉、思维和自身情感展现风筝艺术。

通过对风筝这一美好形象展现阿富汗底层人民心中情感。

一、《追风筝的人》情节介绍作家生活在传统社会阶级的阿富汗国家,认识到底层人民的饱含痛苦和忍受煎熬生活经历,通过简单文字向人们叙述阿富汗国家30年代的感情、爱情、冰冷人性及社会现实。

此篇文章社会背景是饱受灾难和痛苦的时代下创作的,社会残酷,人民群众生活悲痛,无奈和脆弱在心中挥之不去,人民无法挣脱任人宰割的命运,这些艰苦社会动态在作家笔下一一揭露出来。

作家通过风筝自由飞行展现人民群众对自由追求和渴望,对传统阿富汗文化向往,《追风筝的人》情节故事内容是:资本主义家阿米尔天性脆弱爱学习,善于创作和抒写,可是阿米尔爸爸天生孤傲勇敢,对阿米尔天性感到困惑和不满,由于性格无法磨合形成一定问题,而一场关于风筝的比赛为两人带来了融合。

阿米尔身边的佣人哈桑天生勇敢,动作灵活,是风筝比赛的勇士,对风筝具有独特爱好和追求,哈桑承诺会在风筝比赛中帮助阿米尔胜利者,以此让阿米尔得到爸爸的喜爱和肯定。

哈桑通过不断努力最终使得阿米尔在风筝比赛中赢得了胜利者这一荣誉称号,两人在高兴回家的路中,佣人哈桑遭受多人性侵,而阿米尔由于天生懦弱并没有帮助朋友,看到这一过程的阿米尔在以后的日子饱受折磨和愧疚[1]。

浅析《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意象

浅析《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意象

浅析《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意象摘要】《追风筝的人》是作者卡勒德?胡塞尼以自传的形式讲述了一直饱受战火摧残的关于友情、父子、国家、民族之间极其脆弱伤感的故事。

文中出现了几次放风筝的画面,而风筝这个意象的出现极具象征意义。

本文从民族精神层面、社会变迁层面、伦理关怀层面来解读《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意象,在这部小说中风筝这一意象承担着重要的叙事功能,具有多元隐喻的作用。

关键词:风筝、阿米尔、哈桑、象征、《追风筝的人》《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一个民族沦陷,国难当头,家庭矛盾,友情决绝,个人背叛又不断救赎的故事。

文中出现了几次这样的话“要走向成为好人的路”这正是阿米尔自我救赎的道路。

斗风筝是阿富汗民族勇于斗争的象征,他们极乐于在寒冷的冬天里展开斗风筝比赛,以此来展现他们民族特有的彪悍勇猛的品性。

童年总是在美好中开始,阿米尔和哈桑的友谊也是如此纯真地既保持主仆关系,又超越地勾肩搭背一起成长,但美好在这个饱受战争折磨的国家总是显得短命,就连个人之间情感也纠结难解。

一、勇敢民族的博弈——斗风筝胡塞尼在《追风筝的人》中这样写道:“每个冬天,客布尔周围都有斗风筝邀请赛。

如果你是生活在客布尔的男孩,邀请赛绝对是冬天里最兴奋的事。

”斗风筝游戏在小说中显得非常显眼,也是阿富汗传统文化节日的象征。

阿富汗人玩风筝,乐趣在于斗,在斗风筝中获胜,被认为是一种非比寻常的荣誉,能得到周遭人的尊重和羡慕,也正因此,斗风筝才在阿富汗长盛不衰。

冬季的阿富汗气候寒冷难耐,风势较足,既有利于风筝的放飞。

在客布尔追风筝是一场严峻的战争,风筝比拼的天空就是战士浴血奋战的战场,风筝便成了克敌制胜的武器。

大家会齐声高呼:“干掉它!干掉它!”(P53)在大街小巷中狂奔,最终追得被击落的风筝才算最终的胜利,彼时会不时发生肢体冲突。

而被捡回的那只掉落的风筝,是那天的上天给予的最大的赏赐,供客人们欢心赞美。

从阿富汗民族喜斗风筝中看出这是一个血腥民族通过外物所表现出来的好战本质。

追风筝的人道理和启示

追风筝的人道理和启示

追风筝的人道理和启示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它描绘了一个少年的成长过程以及他与自己、亲人、朋友、故乡、历史、信仰等方面的关系。

这个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启示。

第一,勇敢面对自己的过去。

主人公阿米尔曾经犯下过错误,如今他必须面对自己的过去,并承担起自己所犯下的罪行。

这告诫我们,无论我们曾经做错了什么,都应该学会勇敢地面对,承认自己的错误,努力修正错误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第二,珍惜亲情和友情。

阿米尔和哈桑的关系,以及阿米尔与他父亲的关系,展现了亲情和友情的真谛。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不能忘记家人和朋友,他们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应该好好珍惜和保护。

第三,坚持自己的信仰。

小说中描写了一些角色对宗教和信仰的坚定追求和信仰之路上的困难,这告诫我们在信仰上应该坚定自己的立场,追求内心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不要轻易放弃。

第四,关注社会公义和人权。

小说中展现了一些社会不公和人权问题,这告诫我们应该关注社会公义和人权,为弱势群体发声,为社会进步尽自己所能的力量。

综上所述,《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充满深刻道理和启示的小说,它让我们明白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也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真实面貌,鼓舞着我们前行,成为更好的人。

论《追风筝的人》中“风筝”意象的高度隐喻性

论《追风筝的人》中“风筝”意象的高度隐喻性

论《追风筝的人》中“风筝”意象的高度隐喻性摘要:《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一发表便受到读者好评。

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展开,同时隐喻着关于人性的背叛与自我救赎。

书中的“风筝”意象具有高度隐喻性,是一个承载多元隐喻的载体。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风筝;意象;文化隐喻一、意象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中国传统美学注重审美于意象之中,注重“心领神会”,旨在传达一种“味外之旨”和“韵外之致”[1];“情”与“景”的统一乃是审美意象的两大基本结构。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朱光潜、宗白华等人的美学思想中,美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和情趣的感性世界,这就是美学所说的情景相融的世界。

[1]二、“风筝”意象的隐喻性在《追风筝的人》一书中,风筝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工具,全文围绕着阿富汗的两个少年——阿米尔和哈桑,以及他们与风筝的故事展开。

风筝在文中具有高度的文化隐喻性,从人性层面来讲,风筝象征着主人公阿米尔的背叛与自我救赎,象征着哈桑作为一个仆人的忠诚与果敢,对风筝的追寻,即对美好人性的追求;从国家和历史层面来讲,风筝代表了阿富汗的国度文化,从这种意义上讲,“追风筝的人”实际上“隐喻着对民族文化的探索与认同”[2]。

整个文本中,风筝是一个承载多元隐喻的载体。

(一)“风筝”与阶级的差异对立小说的主人公阿米尔被作家塑造成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尽管他是个孩子,但他也存在阶级观念和民族观念,“我从来没有认为我与哈桑是朋友”、“我是普什图人,他是哈扎拉人,我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如此种种,皆体现出阿米尔身上,同时也是阿富汗这个国家的阶级观与民族观,因此,在捉弄哈桑后,尽管阿米尔心怀愧疚,但仍然能得到自我辩解和自我原谅。

文本中流露出的阶级差异与民族歧视不仅表现在主人公阿米尔身上,斗风筝的过程中也有体现。

《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

《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

《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
黄莹
【期刊名称】《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13)004
【摘要】在《追风筝的人》的小说叙事中,作者胡塞尼运用了包括风筝、石榴树、弹弓和兔唇等多个具有文化隐喻的意象,巧妙、自然地使它们贯穿于文本始末,给小说带来了一种诗意的氛围和情绪。

这些重复出现的意象前后呼应,对小说结构起到了收束的功能,加强了作品的叙事张力,丰富了作品的人性内涵和精神维度,增强了小说的主题。

【总页数】5页(P70-74)
【作者】黄莹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死亡意象及其文化隐喻 [J], 王小环
2.《追风筝的人》中的文学意象 [J], 邱瑜毅
3.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隐喻解读 [J], 王琴;周洁萍
4.论电影《地下》中的疯癫意象及其文化隐喻 [J], 杨炜竹
5.《追风筝的人》中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 [J], 苏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意象

浅析《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意象

浅析《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意象摘要:作品《追风筝的人》可谓是阿富汗近三十年来第一部时代史诗,作品通过对人性的刻画反映了阿富汗在战争与动荡中的社会现状。

在整部作品中通过风筝这个引线表现阿米尔和哈桑的人性,并且在斗风筝过程中将阿米尔和哈桑两个人的表现进行比照,进一步反映了两个人所代表的阶级的差异性。

整部作品反映了阿富汗人在战争与国内混乱中人性所发生的变化以及主人公的人性成长过程。

关键词:风筝;意象;人性《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创作的第一部作品,作品反映了阿富汗近三十年来社会的真实写照,再现了阿富汗历史变迁中人们的真实生活以及人性变化过程。

作品进一步还原了阿富汗的真实状况,改变了世人对于阿富汗的传统观念。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反映人性的作品,通过主人公阿米尔的背叛与救赎的人性刻画,从而反映了这个时期阿富汗人们的人性状况,有着深刻的意义。

风筝作为整篇文章的引线,贯穿整个作品,通过对于风筝意象的解读,能够更好的了解文章的深层次内涵,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实际价值。

一、《追风筝的人》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1)侵略与占领――阿富汗的外部环境作品创作的外部环境在于,近三十年来阿富汗一直处于战乱之中,战争改变了阿富汗人原有的正常生活,打乱了原有的生活秩序,使得阿富汗人的日常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

也正是由于战争导致了阿米尔随父亲逃亡美国,也为下文阿米尔长期压抑埋下伏笔,最后阿米尔能冒着战争危险又重新回到阿富汗,去寻找哈桑正是这时代背景凸显出主人公的成长与变迁过程,反映了他整个人生中人性的变化过程。

(2)混乱与战争――阿富汗的内部环境《追风筝的人》这部作品其实很好地解读了阿富汗在近三十年的实际状况,其中由于战乱造成的社会动荡,以及阿富汗内部的民族矛盾和社会问题催生了这部作品。

并且在作品中也反映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通过作品中主人公的人性变化折射出整个阿富汗在混乱与战争中人们人性的变化。

所以说这部作品很好诠释了一些阿富汗的社会问题以及阿富汗人们的内心变化,可谓是近代阿富汗的一部时代史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作者:王怡臻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第03期
摘要:《追风筝的人》是近年来的文学佳作,故事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之间展开。

书中通过风筝、石榴树、弹弓、兔唇等意象来推动故事发展,这些意象是作者运用民族文化内涵进行隐喻的结果。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意象呼应文化隐喻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作家胡赛尼的首部文学作品,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被作者细腻的写作手法所折服,书中很多意象的选择也非常具有阿富汗本地的特色,作者在处理的前后的过程中也多次引用,使得文章浑然一体,通过文章的表层,能够看见其中的深层次文化隐喻。

一、叙述结构
《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主人公阿米尔和他家中仆人的儿子哈桑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阿米尔自身的性格非常敏感,而且父亲对他又不重视,造成性格上非常懦弱,哈桑性格非常活泼,非常擅长追风筝,阿米尔想在追风筝比赛中证明自己,在哈桑的帮助下,俩人在比赛中获得了胜利,但是哈桑在这过程中受到了侮辱,从此两个人的命运开始了变化,阿米尔由于自身性格懦弱的关系没能正面面对这件事,最终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不能摆脱自己精神上的负担。

在阿米尔成年之后,阿米尔的父亲在临死的弥留之际,向阿米尔诉说了真相,实际上阿米尔与哈桑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是这时哈桑已经去世了,阿米尔得知哈桑的儿子正在暴徒手中,阿米尔经历重重危险最终救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也完成了对自己精神上的救赎。

《追风筝的人》故事情节牵动人心,在很多文化内涵方面进行隐喻,并在意象的使用上利用了前后的呼应,让小说更加富有张力。

二、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
在对全文进行观察可以发现,作者将一些意象进行前后的呼应,为小说营造了非常美妙的诗意感觉,小说的题目提到的风筝是全文中最重要的意象,追风筝是阿富汗一种民俗活动,风筝则象征着阿富汗的民族文化,除了风筝之外还有弹弓、石榴树和兔唇等等意象都对小说的情节推动有重要的作用。

(一)风筝
斗风筝是阿富汗本地的一项民俗活动,小说中第一次提及追风筝是阿米尔想赢得父亲的关注和认可,在哈桑的帮助下参加追风筝大赛,这也拉开了故事的序幕,后来阿富汗国家的政局动荡不安,禁止了追风筝的比赛,这时的风筝不再简简单单是娱乐项目,更是象征着阿富汗如
同断了线的风筝一般,在风雨中飘零。

在故事的末尾部分,虽然阿米尔竭尽全力救出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但是这时的索拉博因为经历了残酷的压迫已经患上了严重的自闭症,当阿米尔将风筝放上天空的时候,索拉博笑了起来,在这次放风筝中不仅是索拉博有了转变,阿米尔也完成了对自己人生的救赎。

通过整篇小说可以看出,实际上阿米尔的人生一直是在追逐风筝,在阿米尔看来只有真正追上风筝才能完成对自己的救赎,也能真正让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二)石榴树
在阿米尔和哈桑还小的时候,俩人的关系是非常要好的,他们在石榴树上刻上了自己的名字,仿佛在希望友谊能够地久天长一般,但是经历了重重的变故之后,当阿米尔成年再次回到石榴树旁的时候,原本幼年时非常繁茂的石榴树已经成了残败的样子,但是他们刻下的印记仍然还在,这两次石榴树的描写产生了对比的效果,石榴树见证了俩人的友谊和背叛的过程。

(三)弹弓
弹弓是哈桑与阿米尔在小的时候玩具,但是也是俩人维护自己的武器,在同年时期阿米尔与父亲的关系并不融洽也是通过弹弓来表现的,可以说弹弓表现了两代人之间的一种微妙的情感,当哈桑在遭受侮辱的时候,哈桑没有带弹弓,哈桑教儿子如何使用弹弓,并让儿子在以后的生活中随身携带,在高潮部分,阿米尔解救索拉博的过程中弹弓又出现,这样小说的前后文非常协调合一。

(四)兔唇
兔唇本来是哈桑的象征,但是哈桑在经历了侮辱之后,俩人的关系渐渐开始决裂,最终哈桑进行了整容手术,但是阿米尔自身却开始了精神上的折磨,在阿米尔拯救索拉博的过程中,他在搏斗中受伤严重,嘴唇也开裂,但是看起来就和兔唇一样,他渐渐变成了哈桑,也渐渐放下了精神上的伤痛。

实际上在小说当中风筝、石榴树、弹弓和兔唇这些意象渐渐已经抽象成一种意义,这是作者在利用文化内涵进行隐喻的效果,让这些简单的意象却能够不再简单,当读者在内结尾看到风筝重新飞起来的时候能够那么感动,甚至留下泪水,在后来看见残败的石榴树时能够如此难过,明白一些逝去的不可追,那段破裂的感情对双方来说都是极大的伤痛,在想起弹弓的时候会有种隐隐的伤痛,看见最后阿米尔因为受伤看起来非常像的“兔唇”,会如此地动容,这些都是作者细腻描绘能力的展现。

综上所述,在《追风筝的人》这部文学作品中,风筝、弹弓等意象打破了传统思想写作的束缚,其中的隐喻手法使得人们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了阿富汗。

参考文献
[1]张国龙,陈晖.成长的背叛、救赎及其他—《追风筝的人》对“成长”的深度书写[J].中国图书评论,2007(5):27-31.
[2]余钢.身份认同感的缺失及其寻找的焦虑—《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阿米尔的身份认同轨迹[J].电影评介.2009(5):47-48.
[3]DiYanniR.Literature:readingfiction,poetry,drama
andthees-say[M].NewYork:McGraw-HillPublishingCompany,1990.
[4]武新玉.从主体意象叠加到客体意象并置———论威廉斯对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发展[J].外国文学研究,2010(1):73-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