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高三》评析汇编
《高三》观后感
《高三》观后感《高三》观后感刚刚又把那个类似电影的名叫《高三》的纪录片看了一遍,第一次看这部影片的时候也正是我高三的时候,那个时候看这片子只是觉得很好奇,看完没什么感觉,继续自己的高三生活,也并没有想那么多,片中讲的是在武平一中一位班主任老师是怎么和他的学生度过高三一年的生活,武平县是个贫穷的地方,从片中看出那个地方环境并不好,但是孩子们都很努力的在学习,想考出那个地方成就自己的人生,并不像我们当年高三那种环境的优越,他们是2005届的高三,2005年我才刚刚小学毕业,无法体会那个年代的感受和那个年代的社会,从片中再次听到了朴树的《那些花儿》,感觉甚是好听,很有青春的味道,只不过那种味道在片中很苦也很质朴,那些孩子们一心就想学习,考大学,人人都对美好大学生活充满憧憬,就连最差的同学也不例外,这部影片前前后后我大概看了3遍,每一遍感受都不同,第一次看是在课堂老师放给我们看,那个时候我好像没有什么高三的压力,因为每天就想着玩,想着和班主任斗,因为是走读学校,每天都能回家,也体会不到武平一中那种住读每天被班主任去寝室叫醒的那种辛苦,那个时候玩的其实是很不快乐很有压力的,每天在混日子,不知道自己目标是什么,想要什么,只想快点高考,快点上大学,然而时间飞逝,我现在已记不清太多那一年发生的事情,我只记得那一年是2011年,那一年我的班主任对我说恭喜你终于毕业了,那一天是拖着去酒吧熬夜过后的疲惫身体,去班上拿毕业证,那时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在估分,而我并没有估因为我连看都不敢看。
从那天之后,正式结束了我的高三生活,没有流泪也没有不舍,因为我知道大家一定还会再见面,然而事与愿违,大多数人从那天之后就再也没见过了,虽然我依然住在江夏一中对面,但那些四年前的人已不复存在。
第二次看这部影片应该是在武职的时候,我的第一个大学。
说实话能上武职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2011年9月来到了我大学的第一个寝室,西三305,见到了我大学的室友,互相认识没多久开始了大学军训,逃了多少天我也不记得了,只记得那个时候依然跟辅导员作对,还被当面批评过很多次,因为贪玩总是逃课,因为大二要实习所以转专业,因为转专业大学第一次期末考试挂了很多科,那个时候看《高三》这部片子感触也没有颇深,因为成天打游戏的缘故,更顾不上什么去思考去感受,大一下学期我转了专业,换到了新寝室,然而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和谐,因为我不太喜欢新室友,剩下的大学时光基本也和他们没什么交集,于是我开始了网上交朋友,认识了很多所谓的网友,这些网友感情很深,我也开始了一段全国各地找他们的旅程,从2013年开始到现在,跑了很多地方,见了很多的人,那个时候还算充实,朋友们都在身边。
纪录片《高三》的选题价值
纪录片《高三》的选题价值《高三》是一部以高中毕业班级为题材的纪录片,通过记录学生们高三一年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的过程,展现了他们面临的压力、困惑和挑战,以及他们的努力、坚持和成就。
这部纪录片具有以下的选题价值:1. 关注当代青少年的教育现状纪录片《高三》能够呈现出当代高中生面临的教育问题和挑战。
通过记录学生们的学习生活,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代青少年所面临的课业压力、学习困惑等现象,从而引起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2. 反思教育制度和校园文化《高三》纪录片的拍摄和制作团队可以通过对教育制度和校园文化的观察和记录,从中发现和探究问题所在,并对教育制度和校园文化进行反思和探索。
通过纪录片的呈现,引发观众对于教育制度和校园文化的思考,有助于对教育改革和优化提供有益的启示。
3. 突破“陈旧”观点,构建新的教育理念纪录片《高三》在呈现学生们的成长历程的也能够展示其背后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社会环境。
通过以不同学生的视角去呈现他们的感受和心理变化,纪录片能够帮助观众们突破对于教育的“陈旧”观念和偏见,构建新的教育理念,推动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4. 提升观众对于高三学生的理解和关注进入高三是每个学生都会经历的珍贵时刻,学生们在这一年承受着极大的学习压力,也在为未来的选择而奋斗着。
纪录片《高三》能够通过深入的访谈和日常生活的记录,展现学生们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关注高三学生的成长过程,从而增强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
5. 引发对人才培养的思考与讨论纪录片所呈现的高三学生们追求梦想和努力奋斗的故事,能够引发观众对人才培养的思考和讨论。
观众们可以通过观看纪录片,思考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方式才更加符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从而为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纪录片《高三》选题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
通过对高三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的记录与呈现,有助于引起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助推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观众对高三学生的理解和关注,并引发对人才培养的思考与讨论,进一步推动社会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关注。
纪录片高三的观后感
纪录片《高三》的观后感引言纪录片《高三》是由导演李明执导,于2021年发布的一部关于中国高三学生备战高考的纪录片。
纪录片以真实的镜头记录了高三学生在备战高考期间的学习、生活、心理状态等方方面面。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对高三学生的困惑、压力和努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深受启发。
1. 真实的生活纪录片《高三》以纯粹客观的方式呈现了高三学生的真实生活。
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每天早起、晚归的辛苦,看到他们日复一日的刻苦学习,看到他们面对模拟考试的焦虑和紧张,还有他们在没有父母的关爱和陪伴下,相互支持、互相鼓励的情景。
这些场景让我对高三学生的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想到了自己曾经的高中生活。
2. 强大的意志力纪录片中展现的学生们的意志力让我深深地感动。
无论是面对那份枯燥的课本,还是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学生们依然能够坚持下去。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不断努力,永不放弃”的座右铭。
纪录片中有一位学生刚刚失去母亲,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学习,相反,她更加努力地学习,用功成为了班级中的佼佼者。
这样的故事让我想到了人生中的挫折和困难,他们给了我很大的勇气和信心。
3. 高考的焦虑和压力纪录片中对高考焦虑和压力的描绘令人深思。
从高三学生们面对卷面的焦虑和迷茫,到父母的期望和压力,再到同学之间的拼命攀比,整个高考的过程都是围绕着压力和焦虑展开。
在观看这些场景时,我不禁思考,我们是不是应该给高中生更多的关怀和支持,避免陷入过度的焦虑和压力。
同时,我也思考了高考对于人生的意义,毕竟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而不是全部。
4. 朋友和家人的支持纪录片中也展现了学生们在备战高考期间得到的朋友和家人的支持。
他们在孤独和压力中相互搀扶,互相鼓励。
在纪录片中,一位学生的父亲在高考前给他写了一封信,鼓励他放下压力,全力以赴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这样的场景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他们在我最需要的时候给予了我巨大的支持和鼓励。
这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即身边的人的支持和鼓励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高三》纪录片观后感
作业名称:追忆似水年华——观《高三》有感姓名:学号:班级:学院:指导教师:得分:_____今天这节纪录片赏析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勾起我们无限回忆的纪录片——《高三》。
在放这部影片之前,老师就说,这部影片很长,但是相信你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不会有人想走。
结果证实了老师的话,从影片开始到结束放映,没有人走,因为,我们都被故事的情节感动了。
俗话说,没有经历过高三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正因为经历过,所以我们深有感触,这部纪录片将我们的思绪拉回到了那段煎熬的日子里,仿佛我们又踏上了漫长的迎接高考的旅途。
《高三》这部纪录片记录了2006年武平一中高三(7)班全体学生高三一年的学习与生活,真实,却不平淡。
这虽然是一部纪录片,但对于我们这些经历过高考的同学来说,却更像是一部回忆录,因为在影片中,我们找不到自己的脸,但是却一定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
还记得曾经为了高考早上天还没亮就爬起来学习,晚上挑灯夜读;还记得曾经桌上堆满了各种复习资料及试卷;还记得曾经老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的讲着各种答题技巧及注意事项;还记得曾经陪伴过我们的那些人、那些事……如此熟悉的画面,怎能不与之产生共鸣?纪录片的开始,片中的主人公们在照相,这意味着他们即将步入神圣的高三生活。
看那一张张淳朴的笑脸展现的是自信与希望,或许此时他们并不知道接下来一年的生活会有多么苦,多么累,他们怀抱着梦想,准备迎接挑战。
纪录片拍摄的是一个由78个学生组成的文科班的高三生活,看过之后,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个班的班主任—王景春老师。
刚开始他做自我介绍时,我就在想,这是个什么样的老师呢?是严格?还是宽容?是负责?还是敷衍?也许片中的同学们此时心里也在想这个问题吧,毕竟,他们要与这个班主任相处一年。
接下来,同学们就正式进入紧张的高三生活了。
早上,熟悉的音乐声响起,同学们要出早操了,班主任老师催促着同学们,然而有两个男生却没有去早操,而是躲在宿舍里睡大觉,此时的特写镜头让我们忍俊不禁,然而我们笑的正开怀的时候,班主任进来了,“批评教育”了两个未出早操的同学,站在两个受批评学生的角度看,班主任破坏了他们的美梦,站在他人的角度看,班主任是为了他们的未来着想,此时,他们还感觉不到班主任的爱。
纪录片《高三》评析
纪录片《高三》评析
《高三》是一部由国家纪录片中心出品的、记录青少年高三生活进程的纪录片。
该片向观众们展示了高三学生们在繁重的学习、竞争和转折点上所遭遇的问题,并深入了解这个特殊群体,关注他们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
纪录片以青春期的发生为主线,跨越激烈的学习压力、时常让人沮丧的考试压力、新一期考生的夹缝中生存等环节,来记录关系着青少年成长的各种发展事件。
纪录片以影像语言拷贝出各种真实的高三生活瞬间,如:夜晚学习后累得半夜不睡,学习成绩双百求助教育局,家长们沉浸在孩子考上大学的惊喜当中,孩子嘉考紧张受考前窘境的痛苦等等,紧盯视青少年的成长脉动。
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直面困境、勇敢面对、持续奋斗的每一份勇气,深刻地揭示出不少同学的良好品格,有的孩子态度成熟,主动正视阻力、继续前行,有的孩子勇于抛开惯性思维找到新的出路,为自己的失败现象加以理解,积极求变,这些让人动容的故事令观众体会到孩子们遭遇困境时积极乐观的改变之精神,以及家庭、老师和朋友之间深刻的羁绊,起到了一种正向的感染力。
另一方面,该纪录片也没有掩盖孩子们的失误和青春期期间的青少年所尝试的各种失败的行为,他们所遭遇的非理智的诱惑以及错误的选择。
从学校、家庭、社会环境来看,各种失误的发生和成功的受益都是人们的日常现象,但纪录片的制作者也把时不时出现的孩子们的失败现象和反思作为有益的启示给改变路线的家长和孩子们看。
综上所述,《高三》纪录片诠释了不少青少年们挥之不去的青春寄托,也正大气磅礴地展示了一群青少年们勇敢面对生活挑战的精神,家长和孩子们充分认识高三的压力和苦涩,积极融入进去,坚信自己的理想,用自信和坚守去抗争,正是他们当年最大的财富。
《高三》纪录片赏析
走过无悔的高三(一)这是一部叫做《高三》的纪录片,拍摄者用了一年,跟踪拍摄了福建一个县城中学里一个班的高三生活。
拍摄者试图从尽量多的角度挖掘所谓的高三、高考,于是认真慈祥又严厉的班主任,背负压力的尖子生,逃避生活的差生,享受爱情的早恋生,生动、真实的呈现在观众眼前。
多角度,多线索的叙述,打开了每个人内心的窗,向观众展现了一部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集体奋斗史,更确切地说,是真实的呈现了悲壮如蝼蚁的个人奋斗历程。
关键词高三真实青春压抑一、影片评论一、时空方面电影中有一段开创了全新的电影时空,这在以前的电影中从未出现过——影片的主人公一边表现事件本身,一边事不管己地描述事件,起到画外音的作用。
另外,影片中的另外一个主人公林佳燕,佳燕的画外音全是以第二人称写的,我们猜想这可能她写的日记,或者是她给自己写的信件。
但作为观众来阅读的时候,观众自己的身份发生了变化,我们自己变成“佳燕”。
时空的再一次突破就是作为插曲,同时也是主题曲的《那些花儿》的两次出现,在这部片子中:我们看到的闪回,都是“新鲜”的画面,之前从未出现过,在叙事上更是他们第一次显现出青春活力的画面,我们都可以想象这些都是导演之前就拍了的,但是为了避免节外生枝而故意放在这里才表现的。
加上歌声的贯穿,和小小的慢速,让我们和真实时空加以区别,知道这是闪回。
二、叙事方面影片的开篇就是王锦春的大骂,然后是广播操的声音,学生从十人宿舍的床上起来,匆匆向教学楼跑去,在这之后的下一个画面,就是整个教室沸沸扬扬的读书声,我们似乎就这样永远回不去宿舍了,所有的一切都在教室上演,因为高三的主题就是学习。
学生面前放的挡着都快看不到眼睛的书,一个班40个人的教室,一个起完了床就会被锁的宿舍铁门。
整部片子给观众的感受一直在变化:怀念、好奇、共鸣、和剧中人一起感到压抑。
开始没事数黑板的倒计时天数,而等到这一切都结束了,都考完了的时候。
你却见识了:你所见过的最的“未完待续”。
最后考完试,一个女孩儿对着镜头腼腆的,喜悦却疑惑的说:“感觉挺复杂的,高中就这么结束了。
电影《高三》影评
纪录片《高三》赏析教育:时代之罪的承担者《高三》中的班主任王锦春一开始就说:如果是我们从事中学教育的圈内人,他们肯定会理解我们的做法,但那些专家、学者对我们也许会有看法。
但是我们还是坚持这种教育,因为如果我们不这么做,就对不起学生和家长。
显然,在这里,老师、学生、家长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而那些叨叨不休的专家学者,只会在书斋里表示他们无力的同情和无用的批评。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教育的磁场中,吸附着老师、学生和家长:老师为的是升学率,学生为的是前途,家长为的是儿女的幸福。
老师错了吗?学生错了吗?家长错了吗?都没有错。
那么,我们的教育错了吗?答案是:教育没有错,时代错了。
是的,我要对着那些专家学者们的耳朵再大声说一遍:教育没有错,时代错了!你们的剑走了偏锋!让我们掀开教育那温情脉脉的面纱吧:老师传道授业,学生敏思好学,家长尊师重教——让我们的双眼直视坚硬的事实:升学率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老师的头顶,学生面临着要么读书而成为天之骄子、要么成为如父辈一样的农民、工人、农民工或者“社会闲散人员”(这话在去年北大的“禁听令”里出现过)的严酷事实,而家长,则要通过自己的孩子来改变一个家庭(甚至是几代人)的命运。
专家们,教育所承载或负担的,是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而非你们所说的那些虚无飘渺的东西,看到了吗?让教育承载如此重负的,正是这个伟大的时代。
或者说,教育的重负正是这个时代重负的缩影。
学生的成绩是老师的“命价”,升学率的高低决定着他们的一切;学生的未来是家长的“命价”,他们要累死累活才能负担的起学生现在和将来的学费(有家长为子女考上大学而自杀,更是把这“命价”的引号生生剥去);而学生自身的“命价”,又是什么呢?在后面我将告诉你们:他们的“命价”是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解放这个被十八岁以前的教育所驯服的身体!身体:制度与青春的战场青春是结结实实的存在。
但是,教育并不关心青春,它所关心的,是我们的身体。
它无时不在治理和纠正着我们的身体——纪律、课程、思想教育,如此种种。
《高三》影评
高三,说起来好像离我们好像已经很远了。
但是看完高三又觉得那好像就是昨天的事。
我相信每一个经历过高三的人都会有很深的感触,有苦有甜,有欢笑有泪水。
高三好像已经成为了努力奋斗的代名词,一提起高三好像就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紧张和压力。
每个高三的人好像肩上都扛着全家老小的希望,扛着自己的未来。
《高三》给人的共鸣感极强,感人肺腑,发人深思。
片中有一段歌词:心里有好多的梦想,未来正要开始闪闪发亮,就算天再高那又怎样,踮起脚尖,就更靠近阳光。
钟生明作为影片中典型的“差生”,他在班会上说:“龙有九子各有不同,我觉得既然有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的区别。
那么像我一样的差生可以做到不气馁不放弃。
我想送给他们一句话,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其实我觉得他说的一点也没有错。
读书真的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读书却是最好的出路。
有的时候我们真的不知道如何选择,不知道选择的对不对。
我们怕失败怕痛怕别人的眼光。
后来钟生明说,他不知道自己那叫不叫虚荣,但他觉得不是。
因为他想过的比别人好,不想被别人看不起。
每个人都有资格让自己过得更好,每个人都不希望被人看不起。
这并没有什么错。
他说,考大学一直是他的梦想,他也想上大学,可是······我们都知道他的意思。
对啊,每个人都想上大学。
但是,每个人的能力也都是不同的,想想看,如果每个人都考上大学了那又会是什么后果。
当然,我这并不是阿Q精神,只是事实如此。
林佳燕片中一个典型的好学生。
她很努力很刻苦,她一直提醒自己:只要咬紧牙关,闭上眼睛拼命往前跑,总有一天你会成功。
她压力比常人都大,她怕输怕比不过别人。
这也是许多高三学生出现的一个问题,压力太大。
片中有个女生说,全家几代了就出了她一个女高中生。
全家的期待都在她身上,就算这次考不上下次还是要考,直到考上为止。
不仅扛着自己的梦想,还扛着全家人的希望。
“改变命运就要考上大学”,大人们都是这么想,社会都是这么想。
《高三》简析
那些时光---------《高三》简析那段时光,刻骨铭心,奋斗过、拼搏过、哭过、笑过。
我们在那段时光收获成长,放飞梦想。
那段时光总有老师的陪伴,他们呕心沥血、他们播种希望。
纪录片《高三》还原真实,以平凡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高三这个特殊阶段的孩子们的和老师们。
即使备战生活繁琐枯燥,但充满故事、温暖和成长。
“我们”的高三《高三》以高三七班为记录背景,班主任王锦春、学生林佳燕、钟生明、张兴旺为主要对象。
真实的纪录了他们的高三的生活也可以说是整个高三的学生生活的缩影。
它颂扬了老师,见证了孩子们的蜕变。
林佳燕是优秀学员,她就代表了那些佼佼者,充满斗志、勤奋上进、不断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钟生明算一个问题少年,他代表那些高三年级甚是整个高中学生所存在的问题,不思学习、沉迷网络、违反校规、桀骜不驯。
但是他说他也向往美好的大学生活,那无忧无虑。
他说他也有梦想,但是。
他没说完的话,我们都明白。
高考是一个难以跨越的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总会有人落马。
张兴旺代表着孩子们的心理波动,对自己不自信,消极沉沦。
他会因为找不到未来的方向迷失,醉酒哭泣,他会逃避临来的高考。
但不变的是,他想上大学,从来没有放弃。
他们三个人集中代表了整个高三学生,或是追求、不懈,或是青春叛逆,或是徘徊。
都是最最普遍也是最真实难忘的。
不仅仅是学生们的高三,也是老师的高三。
班主任王锦春自始至终的陪伴着这些孩子。
他诚恳,付出全部的心思在这些备战的孩子身上。
他像父亲,不断给予孩子们支持和鼓励。
他不仅仅教孩子们读书,也教会孩子怎样面对困难鼓足勇气。
他说要像农民的儿子,他付出,不厌其烦的叮嘱。
他是孩子的加油站。
高三结束,学生们或成功或失败或留下或离开。
老师还在那里,继续陪伴着高三。
高三还在一直延续,不曾停止。
《高三》反映的不只只是这些,高三已经变成整个社会的大事,是一家人的希望,是社会的期望。
所以高三的拍摄角度是多样的也是较为全面的。
“高三”的时光高三是在还是星月当空的时候,一声声急促的”起床“声中开始的,使得在片子一开始就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气氛。
《高三》纪录片
标题:《高三》纪录片观后感剧情简介:本片聚焦中国福建省一所普通中学,一个山区小县城的年轻的学子们琐碎、重复和疯狂的高三生活。
一本作为独白、贯穿始终的失去童真的学生日记,将隐藏在学子们机械近乎麻木的学习生活背后的巨大压力爆发出来:身为父母的农民,从凌晨5点到晚上8点辛苦劳作,每天的收入仅仅是13元钱,而高三学生一学期的学费是2500元(不包生活和住宿费)。
而父母的期望则是:“只要她喜欢的工作,我都支持她,如果钱不够,可以把房子卖掉,只要她愿意,当妈妈的愿意付出一切…”一个苍老的女人对着镜头说道。
懂事的学子悬梁刺股,绝望的学子叛逆逃学。
一个“坏学生”讲述了他为什么翻墙出逃,不上课,眷恋网吧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打游戏有多么好玩,而是可以凭借高超的技巧赚到钱,与其他行业一样,游戏靠的是信用和手艺……观众在影片中看到更真实地呈现了悲壮如蝼蚁的个人奋斗历程。
善良严厉的班主任,紧张刻苦的尖子生,逃避生活的“差生”,执着爱情的“早恋生”,学生的父母,每个亲历高三的人都有各自的感悟和超越高三的期望。
影片的纪录真实、直白,透过高三生活的纪录,让人感到的不仅仅是为理想执着拼搏的浪漫,更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悲哀。
正文:《高三》从它的拍摄技巧来说,并没有很独特的拍摄技巧,这只是一部平凡的纪录片。
之所以获奖,可能是它对于我们每个经历高考的人来说却是一部独一无二的作品。
带给我们太多不平凡的思考。
甚至让我们更多的去关注他的人文和社会价值。
一直以来对于拍摄纪录片的导演我都是由衷的敬佩。
因为这是一群在真诚说话的人,从这些人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关注,一种对表现进行深入探讨的精神。
现在因为节奏的加快,五花八门的东西已经迷惑了我们的眼睛,而对于掩埋在底下或其他某处真实的社会存在缺少了认识,而我认为这些颇有价值。
“没有高考,你拿什么拼过富二代。
”在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尤其在上海,物质需求远远超过精神需求。
高考,为了改变命运。
说明白点,我们为了挣更多钱而学习。
高三纪录片观后感
高三纪录片观后感作为一名高三学生,在备战高考的紧张氛围下,我最近偶然间看了一部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名叫《高三》,它以高三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主线,深入展示了我们这个年级的奋斗、压力和成长。
观看后,我深受触动,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很多思考。
《高三》这部纪录片通过刻画高三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在学业和家庭压力下所作出的努力和取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中展示的场景,有紧张的复习课堂、焦虑的考前状态,也有放松的课余时光和生活琐事。
这些画面都让我感同身受,仿佛将我自己的生活映射在银幕上。
在观看纪录片的同时,我对其中的一些细节产生了思考。
例如,影片中的主人公小明,每天早早起床,奔赴学校,参加持续数小时的课程和复习,晚上又加班到很晚。
他明明已经精疲力竭,但依然不敢放松自己,因为一切都为了高考。
看到这里,我感慨万分。
高三的学生们每日背负着巨大的学习压力,不留余地地钻研书本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成绩。
为了将来的未来,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这无疑给我敲响了警钟,我清楚地意识到高三不容有丝毫懈怠。
影片里,还刻画了小明与家人的关系。
尽管学业紧张,小明从不违背家人的期望。
他学习得很辛苦,却总能保持一个好成绩。
在我看来,这是他对家人的一种报答和回报。
小明的父母为他辛苦工作,他也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他们。
这样的场景引起了我的共鸣。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家人的支持始终是最重要的。
看到小明那般孝顺,我深感自己需要珍惜家人的爱,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他们。
观看《高三》这部纪录片,给我带来的反思不仅仅停留在学习上,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纪录片中,小明的朋友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也保持了一定的休息和娱乐时间。
他们坚持运动、参加社团活动和与朋友交流,以缓解压力,保持身心的平衡。
这样的场景让我明白,高考固然重要,但过分的学习压力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在紧张备考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合理安排时间,给自己一些休息和放松的机会。
通过观看《高三》这部纪录片,我还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高三》观后感_高三纪录片观后感
《高三》观后感_高三纪录片观后感今天看了一个记录片《高三》,讲的是福建武平一中高三七班迎接高考一年的生活。
拍摄完全没有做作,很写实,使我们这些经历过它的人看了只会觉得亲切可信。
现在自己的身份不同了,看《高三》时更多的是冲寻找那段回忆去的,是在喜悦超脱的心情下把它看完的。
今天我看高中生活虽然有许多反感,但我不得不说那几年是我这辈子很幸福和充实的日子,而不像大学这般。
我现在许多心理和生活现象包括思想的原型就是取自高中生活的,我不后悔曾经有那么一段痛苦并激进着的生活。
后来读了些前人著作,加上大量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了解,自己的思想慢慢成熟(这与我生活上的不成熟没有多大关系,人是不能够按自己的思想来生活的,就像我反感抽烟这样的行为,却又抽得不亦乐乎),慢慢对很多事有了稳定和独特的认识。
我开始反思很多以前的生活,可是,有时觉得生活是不幸和幸运的结合体,你经不住在生活上跳动,是兴奋得手舞足蹈?是踩到了狗屎而气急败坏?我现在养成了了一种通达的性格,(换种说法就是不作为,消极)对生活的大多利害关系看得都淡,对束缚自己的东西深痛恶绝,在很多时候不近情理的固执··今天我看《高三》就是一边冷笑一边感动着的,对当年那么固执高考的冷笑,对老师冷笑,对同学冷笑,对自己冷笑;同时,我对高考也感动,对老师也怀有感动,对同学一样感动,对自己也感动。
如果让我选择是否呆在学校,我会选择离开校园,如果只准选择读书,我毫不犹豫地会回到高三,这辈子都不读大学。
为什么?因为我那时比现在更像自己,因为大学的无用。
上次看《唐山大地震》时,陈道明说:大学照样培养了很多垃圾!我听到这句话当时就兴奋得不得了,那一天晚上我都从兴奋中醒过来了。
也许是因为它打了我的脸,也许是因为它打了很多人一巴掌吧!我看《高三》更多的是去找那种感觉去了,那时虽然很傻B,但是那种激进的状态是无法令人忘怀的,那是一生应该有的。
人有时真的很无助,很受时间地点和心态的影响,不在那时间地点和心态下很难按我们的想法做为。
纪录片《高三》影评(1)
纪录片《高三》影评(1)纪录片《高三》评论分析周浩导演的纪录片《高三》开头即用班主任王锦春在男生宿舍对“差等生”的考试睡觉的情况一段恶批,气愤而又无奈,王老师在室内不停地踱步的画面引入主题。
开头就凸显出王锦春的性格特点,而作为典型的“差等生”看似麻木毫无反应,也自然而然地出场。
在一段《那些花儿》的学生歌声中,闪现出这座福建武平中学的高三(7)班的孩子们的拍照时的一张张笑脸。
影片选取王锦春班主任、学生林佳英为主线人物,以距离高考的时间轴推进,展开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思想引导和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奋进史的一段长达一年的记录。
始终贯穿影片的是一个学生的日记,真实地记录着作为高三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思想的起伏变化。
面对“早恋生”,“差等生”,“优等生”,片中个性十足,淳朴善良而富有内涵的语文老师也是班主任,费尽心力,甚至通过激励的方式促进他们为高考而艰苦学习。
影片结尾又是一轮新的高三学生来到王老师处报到,给我们留下回想的余地。
而在这样一个普通的山区中学,这里并不富裕,选取这样一个学校的高三班作为拍摄对象,却能更真实为观者展现贫穷孩子为了人生转变的奋力一搏的进程,也是在现实的社会背景下的真实高三的样貌。
片中选取了班主任针对各类学生的教育和典型的场景记录,如军训,考试测验后,拍摄集体照,家长会等等。
影片因此内容富于变化而不混乱,结构比较清晰。
影片大多选取中景近景,大部分跟着班主任的行踪拍摄,从而更加凸显人物在事情发生时的真实反映和心理变化。
画面真实可感,但美感稍差。
影片从开头就直接切入王老师教育学生的画面,直接将观者引入主题,并且引起探究后面发生的事情的兴趣。
整个故事就是先以暗调切入一段发生的故事,然后逐渐到亮调记录从这个班学生报到的场景,一直到高考结束完,新的学生到来。
这样的时间与事件结构安排,给人一种循环往复的感觉,而正是这样一轮轮学生就是在相同的班主任带领下走过一段艰苦的高三时光,时光就是这样毫不停留地前行,一年又一年的高三,给人一种悲哀之感,“铁打的战线,流水的兵”而那么多的学生可以说像一座座梦工厂推出去,走出这里去寻梦。
纪录片鉴赏
纪录片《高三》观后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研室2013.6《高三》学号姓名专业班级影片讲述的是福建西部一个山区小县城中学文科班的高三故事,短短的一个半小时,涵盖了太多的内容:父母的殷殷期盼,老师的谆谆教诲,青春的希望与叛逆,清醒与懵懂,挫折与勇气、理想与追求……还有高三一年可能经历的很多事情:党会、班会、家长会、早读、早操、晚自习、体检、照毕业照、早恋、泡网吧……片中的班主任老师,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人,他除了具备众多高三班主任必备的责任心之外,还真实地了解每一个同学的想法,与每一个同学真诚地交流,他不仅仅是一个鞭策者,而更是一个引导者和陪伴者。
送走了一批有一批的学生,他年复一年地驻守在这个岗位上。
片中的学生们,有积极上进非常努力的,也有顽皮、偏执与迷茫的。
他们生活的方式各有各的不同,但是有一点大抵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在这一年都经历了真正的成长。
那个成绩好的女孩子,在距离高考还有100多天的时候,把北大校歌《燕园情》抄写在日记本上,这个细节让我非常感动,心中有梦想,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那个父亲早逝的男孩,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喝得烂醉,在距离高考还有14天的时候离校出走,最后在与自我斗争的过程中重新回到学校,奔赴考场,追求理想,这也让我非常感动,经历过挫折又能爬起来的人生,是值得敬佩的。
懵懵懂懂地一路走过,猛然惊醒,才发现我们已经扬帆,开始了新的航程。
面对着碧蓝的天空,面对着浩瀚的大海,有些好奇、有些陌生、有些恐惧、有些信心、有些希望、有些泪水、有些欢笑……种种矛盾、种种感情久驻心中,但是我想或许生活就因多姿而精彩吧。
多姿吗?亦多味!我们进入大学已经两年,依旧天真单纯,踌躇满志,面对新的学府,壮怀激烈。
然而也许迷糊之中,我们掉进了自编自织的罗网之中,苦苦地挣扎、摸索,弄得浑身是伤。
高三,意味着远离电视,远离小说,远离一切嬉戏;高三,意味着书山题海,考试不断。
有人说,高三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最苦的时光。
这部关于高考的纪录片,我帮你们看完了
这部关于高考的纪录片,我帮你们看完了有一种职位,每年都要经历一次手下员工集体跳槽,而他的KPI取决于员工是否跳槽到大公司。
这个职位叫高三班主任。
每年这个时候,高考这一大奇观,总能引起局内和局外人的共同关注,皆因这是一届届考生的集体回忆。
纪录片《高三》,取景福建一所中学,记录他们高三年级一年的备考生活。
这部片没有俊男美女,没有连贯剧情,你们可能不会去看,所以我来给大家划划重点吧。
周浩的作品,总是非常冷静,他会同时展示几个视角,但不发表观点,思考的任务交给观众。
这也正是好纪录片应该具备的条件。
本片中,高三班主任王锦春可以算是“男主角”了。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就是从他开始的。
《高三》所展示的视角,包括学生和家长,这两个视角我们都经历过,或者未来将有所体验,而王锦春的视角,多数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留意到。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职业叫高三班主任。
他们的工作除了教授课业,就是做思想动员,无所不用其极。
以下是王锦春的日常:先是对学生来一个下马威然后对学生家长下手对差生他软硬并使开班会,他套路满满,称隔壁班炫耀自己成绩好,让他颜面扫地,为此一度想过辞职,希望能煽动学生,帮他争口气。
给学生放齐秦的《狼》,并要他们唱出来。
对无心向学的学生,他求学生为他读读书,并跟学生谈条件。
有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出走,他马上赶到车站去追回学生,并和他谈心考试前几天,为了不增加学生压力,他阻止学生家长来探望。
临考前的班会,他话锋突转。
来到考场,他以一个带领将士征战的将军自居。
三天征战之后,学生们都各奔前程。
而他又回到了去年的起点……我并没有贬低这位王老师的意思,我反而觉得他非常敬业,对待这份工作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坚持。
尽管如此,是不是就可以用空洞的“伟大”二字来形容他的职业呢?正如他所讲,局外人肯定是不敢苟同的。
或许他们自己也不会这样认为。
中国早已过了人人都必须做伟人的时代。
我们的教育制度的确存在很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有些人选择站在局外,不痛不痒地批评几句,然后不了了之。
《高三》纪录片赏析
《高三》中记录2005年龙岩市武平一中高三(7)班全体同学在王锦春老师的带领下的高三的奋斗史。
全片中中几乎无任何华丽的语言,几乎无任何带有艺术性的画面,也没有糅杂导演的主观色彩,整个片子是没有经过任何加工完全是高三生活的在现。
通过一群在高考重压下学生和一位尽职尽责的老师为观众呈现出中国教育制度下的学生生活—枯燥、辛苦、忙碌、疯狂。
《高三》会引起每一个参加过高考人的共鸣,同时也唤起了我内心的回忆,高三生活中的压抑把人逼的近乎崩溃,晚上的失眠折磨这大多数高三的学生,每天的披星戴月,永远做不完的作业,永无止境的考试,高节奏的步伐……都真实的反应高三生活的疯狂,但一生中几乎再也找不回这样的充实感,心再也不会被如此满满的填满。
片中也真实的反应高考对农村孩子意味着什么,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是为了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父母也是咬紧了牙拼死拼活的把自己孩子送进大学。
读书完全背离了国家的素质教育政策、减负政策,它不在是种乐趣,而是一种负担。
高三的每一位学子承载着自己的理想,父母的期望,家族的希望。
以林佳燕为代表的好学生在心理上没有信心,对自己的苛刻,给自己施加的压力时刻缠绕着他们,成为他们背负的大山,压的他们喘不过气来,同时那些不敢面对现实的学生选择逃课上网,在宿舍睡觉。
同样不止是学生,老师王锦春也是一天到晚忙碌不听,不分昼夜,尽职尽责的鼓励好学生,苦口婆心的规劝坏学生,耐心指导家长教育方法……无论老师,学生还是家长就像快速飞转的转轮不能停歇。
纪录片《高三》的选题价值
纪录片《高三》的选题价值《高三》是一部以高中三年级学生为主角的纪录片,旨在展现高三学生在紧张刺激的高考备战期间所经历的各种挑战和成长。
本片选题价值突出,具有以下方面的价值:本片有助于深入了解高三学生的生活现状和压力。
高三学生是整个学校最为特殊的一群学生,他们面临着严重紧张的高考压力、学业负担和心理困扰。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状况和所承受的巨大压力,感受到他们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本片能够提供有关高考备考的有益经验和方法。
高考是中国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备考阶段的经验和方法对于其他学生和家长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通过展示一些学霸和学霸家长的经验和方法,以及一些高校教师的备考建议,观众可以从中获得学习技巧和自我管理等方面的启示。
本片能够激发观众对教育的思考和关注。
作为高考的产物,高三阶段是中国教育制度的重要一环。
观看《高三》这部纪录片,观众不仅可以了解高三学生的困境和努力,也能够引发对教育体制的思考,探讨现行教育模式是否适合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精神。
本片也可以起到正面的激励作用。
高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道座山大席,而在备考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
观看《高三》这部纪录片,可以让学生看到其他学生如何面对困难,怎样坚持不懈,以及最终成功的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
这对于那些正在备考的学生来说,能够起到鼓舞和激励的作用,增加他们坚持和努力的信心。
纪录片《高三》的选题具有很大的价值。
通过展示高三学生的生活状况、备考经验和成长历程,它不仅能够促进观众对高三学生的理解和关注,还能够提供有益的备考经验和方法,引发对教育体制的思考,并为学生提供正面的激励和鼓舞。
高三纪录片影评
都市类报纸版面设计谋划专业新闻学班级09新闻学号09学生姓名张杨德麒贵州大学科技学院纪录片《高三》影评——————咱们在社会生活中,在发展中也适当的停一下脚步,看看咱们走过来的路,来审视一下咱们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一片漆黑里,咱们试探着那扇通往天堂的大门。
曾经咱们都以为它离得太远,一次的摔倒,两次的绊足,三次的相撞,信心便轻易的在无助中失望,在失望中崩溃,在崩溃中懈怠。
但是,终于有一天,咱们仍是看到了天堂的样子。
回望起点,那却不过是一米的距离。
高考的确会让人长大,有很多心灵感悟是永远无法用文字来表达的,只有真正走过了这段路才能体会到个中滋味。
咱们那一年中常常哀天怨地,说这世上怎么就有“一考定终生”这怪玩意儿,但是,此刻咱们从头回味那段日子,却有略有谢意,咱们在这一年中尝遍了酸甜苦辣,哭过,也笑过,在那番考验中,咱们成熟了。
再次回顾往昔,那真的不过就是一米远的天堂,走过了就可以够拥抱天地。
你看过纪录片《高三》吗?出品人是中国最著名的新闻人沈颢,导演与拍摄是21的记者(原南方周末的记者)周浩,这人也是国内最为顶尖级的拍摄记者。
导演周浩看似云淡风轻的用一台DV、一条音轨接成一个多小时的《高三》,粗糙的制作如它的表皮般刺人让人感动这个时期体质下的悲哀。
他们的父母大多来自农村,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祖祖辈辈都呆在武平、从未接收太高等教育、月收入大约在两千之内……他们位于中国社会结构的底部,这个背景在现今这个贫富差距迅速拉大的社会体系下,已经很难让人感觉良好了,老师的教育理念非常直白,下辈子不要再做农人,不要再做碌碌无为的小县城人。
’这部片子,绝对真实地再现了中国高三学生那段难忘而又令人诅咒的岁月,那段岁月,作为中国的应试教育,是每一个中国学生,尤其是山区或贫困地域的学生,或许就是一生中惟一一次取得相对公平的竞争机缘。
若是没有应试教育,而是另一种教育方式,相信绝大多数贫困或山区学生将更不可能进入大学之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观地讲述原汁原味无悔的奋斗征程
——评纪录片《高三》
纪录片,就是用镜头真实、客观、完整地反映一定的社会的真人真事。
人的存在和人的内心世界是纪录片探索的重要内容。
真实是纪录片的最大魅力,纪录片《高三》就是一部完全真实的记录片,真实地反映了高三生活的酸甜苦辣,在社会上起了强烈的反响。
高三是大部分人都必须经历的一个人生阶段,《高三》是一部反映山区县城的高三学生生活的纪录片,拍摄者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上,真实的展现了琐碎、重复和疯狂的高三生活。
影片拍摄耗时整整一年,选取福建省武平一中高三七班作为拍摄对象,从复习生入学到高考结束后老师又接新班,一个轮回又重新开始……影片以班主任王锦春对学生的关心为主线,叙述高三一年同学们的苦与乐、笑容与泪水。
高三七班的班主任王锦春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是发自内心的,他对学生的用心有目共睹,他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就包括陈斌和钟生明这两个常常逃课甚至通宵上网的学生,虽然气愤,依然循循善诱、孜孜不倦。
晨读时他会到寝室叫赖床的他们起床,用很严厉的话训斥他们,但话语中流露出来的却是他对他们无尽的爱。
尽管他们通宵上网后逃课在寝室睡觉,他依然不放弃他们,用近乎央求的语气说:能不能为我读读书。
他对成绩好的学生会尽最大的鼓励,让他们相信自己。
当张兴旺同学两次因为读不进书而想放弃的时候,他都耐心地劝导他,让他找回信心。
直到即将进入考场的最后一刻,他都没有忘记要告诉同学们要有信心,不紧张,他为学生们精心准备了口号:“旗开得胜”、“大功告成”来激昂学生们的斗志。
当同学们进入考场开始考试时,他比任何人都更紧张,他在考场外默默地等学生们出来。
他爱那些学生真的是呕心沥血,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爱你没商量”。
王锦春老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高三毕业考个名牌大学,那才能扬眉吐气,这个观念在人们的心里早已根深蒂固。
影片中,开头有一段是王锦春老师和一个家长打电话,王锦春老师反复提及考北大的有多少个、复旦的有几个。
对于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子女所读的学校的升学率有多高,这样他们才能确信他们的子女是否能让他们扬眉吐气,而他们
没有想到的是考哪个大学是他们子女的是否用功决定的,而且他们也没想到不读大学,依然可以赚到很多钱,依然可以过得比考名牌大学的人更好。
常常逃课上网成瘾的钟生明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他凭借他的网络技术和诚信,每月可以赚一万块,谁也不能断定他将来的生活能力会比那些考高分的同学差,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读书,毕竟他也有他的志向,就如他在班会课上说到的: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这是导演对素质教育的质疑。
但是校长在高三年段学生家长会上提到,考大学还是成绩说了算,就算综合素质再高,没有成绩是上不了好大学的,分数决定一切。
所以现在的教育制度依然是离不开应试教育的。
贯穿影片始终的入党积极分子会议总是和王锦春老师教育差生交叉在一起,这样就起到了一定的对比作用。
使成绩好的学生的地位和老师们眼里的差生的地位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观众反思成绩好坏对学生带来的影响。
是否入党是由学生是否成绩优秀、是否当班干决定的,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是不可能会有这个机会的,还是说明了那句话,分数决定一切。
摄像师注重拍摄细节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如寝室中的一群女生一起吃饭的时候,其中一个女生用她的汤匙使劲地蹭她饭盒里的饭,摄像师巧妙地拍下了这一特写画面,如实地体现了女生的心事,因为她担着家族的使命,家族中就她一个女孩上高中,家人的眼睛都在她的身上,她怕失败,然而使他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大人要想那么多。
这体现了这一个年龄段的许多孩子对学习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觉得读书是为父母亲读,而没有想到这是为了自己的将来更好地站立在这个社会上而努力拼搏。
这是很多高中生都会存在的问题,导演很好地用这一系列的细节表现出来。
这些问题或许将来他们就会理解,书不是为了家族的使命而读的。
影片中,当学生们拍完毕业照时,学生们有很长一段对话,是导演不在场的时候录下的,这里虽然没有同期画面,而是把画面定格在学生宿舍楼全景上,但是这样的拍摄手法显得更加真实。
他们聊到了关于命运的问题,他们觉得,要改变命运就要考上大学,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不是每一个高三学生都处于混沌的心态,他们也有他们的理想,是为了改变命运,这也和那些为了家族使命的学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摄像师善于拍摄特写来反映细节还表现在许多地方,如晨读的时候,镜头对着学生拼命背书不停地动的嘴拍下的特写镜头,真实地反映了高三机械近乎麻木的生活和学生的积极进取。
导演善用对比来体现高三生活的艰辛,如下学期开学的时候,摄像师先把镜头对着外面花花绿绿的焰火然后很块把镜头摇回安静的自习教室,外面依然沉浸在热闹的过年气氛中,而教室里是同学们安静地上晚自习,巧妙地表现了同学们的刻苦努力。
导演也将对比手法用在了家长和学生的身上,身为父母的农民,从凌晨5点到晚上8点辛苦劳作,每天的收入仅仅是13元钱,而高三学生一学期的学费是2500元。
父母辛苦的工作,懂事的学子悬梁刺股,绝望的学子叛逆逃学,这也造成了很强烈的对比作用。
导演不但记录高三生活中的学习,也把高中的单纯恋爱表现在片中,这是高中生活里很普遍存在的问题,导演依然没有忽略。
班主任王锦春老师也是耐心引导,“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后林曦考上了较为理想的大学,但不知道他自己是否满意,或许多年后当他们回想起那一段爱情,会让他们感到欣慰。
片子记录这个插曲也是真实的反映高中的爱情,让观众看了感到熟悉、亲切。
片中的张兴旺同学,两次因为对学习的失落而闹情绪,最后靠拜佛缓过心情。
导演很真实很细致地记录了这一系列的事,不仅跟拍老师对他的劝导,还对他进行了采访,这使影片多了一点发人深省的思想。
影片中几乎没有用音乐来渲染气氛,全片共用了两首歌曲,《那些花》和《北方狼》,《北方狼》是班会课上老师为学生播放的,告诉学生要有拼搏精神,要勇于向前,这属于同期声,并不是导演加在片中的音乐。
而清唱的《那些花》在片子开头学生拍毕业照的时候恰当的响起,画面中学生一张张表情不一的面容变化,伴随着音乐让观众的心情也跟着浮沉,有一种难过,一种不舍,一种无奈。
当片末即将毕业的时候,《那些花》由谢怡同学的对着自己的课桌自唱的画面开始响起,接着的是高三一年的酸甜苦辣的画面,使得观众跟着谢怡同学一起怀念一同走过的岁月。
这也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清唱的《那些花》让观众有一种在品尝原汁原味的清茶的感觉。
贯穿影片始终的是林佳燕的日记独白,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学生在各个时期存在的心情。
影片很真实,反映的是一部刻画莘莘学子为前途拼搏的奋斗史;影片也很感人,可以激发人们上进的斗志;影片很独特,用独到的眼光记录了高三生活的酸甜苦辣。